2008届高三调研考试数学试题(理科)
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校用蓝、黑墨水钢笔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
2. 选择题、填空题每小题得出答案后,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指定位置上。答在试题卷上不得分;
3. 考试结束,考生只需将答题案交回。
参考公式:锥体的体积公式,其中是锥体的底面积,是锥体的高.
如果事件、互斥,那么.
如果事件、相互独立,那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2009年高考文综火热专题(7)
中国古代文化史
【学习目标】
本专题包括各历史时期的科技、思想、史学、教育、宗教、体育、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及影响。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不同时期文化的不同特征,以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内容是本专题的重点。
(1)考查的内容:主要考查了某时期文化的基本特征、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知识;而宗教、文学、艺术等考查较少。(2)考查的侧重点。A.考查文化现象与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的关系。B.考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3)题型和能力要求上,主要有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中外历史比较的能力和运用有关原理深入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文化史在古代史中考查的面广,思维空间大,有许多重要知识点已进行过反复的、多角度的测试。命题视角将侧重于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因此不能放松了对文化史的重视。
【学法建议】
1.对文化史的复习提倡多记、多联系、多归纳,使各项知识都形成网络,便于记忆和提取。复习的重点应放在中国古代六个时期文化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繁荣原因的分析上。如按不同历史时期,以科技、思想、教育、文学、艺术等分类方法画出中国古代文化史网络图或简表,便于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或以更细化的小专题形式,摘取某一方面的文化成就展开分析,把握其发展过程、突出贡献,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如科技史按“古代史上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列表;或制作《古代科技成就简表》从类别、名称、时间、人物、成就等方面总结。
2.古代思想史、教育史内容和古代政治发展关系密切,要掌握其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实践及影响。如秦用法、汉用儒的原因。
3.认识特定时期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如通过对程朱理学思想产生的背景、概念、性质、对两宋及后世的影响,理解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演变。
4.学会多角度分析、掌握历史事件。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中外历史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鲁迅话),这是由于中国的封建制度阻碍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见,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潜能开发】
例1唐诗兴盛的原因有 ( )
①社会经济的繁荣 ②普通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科举取士和帝王提倡 ④民族融合和频繁的中外交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思路分析
“唐诗兴盛的原因”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解此题时必须以这一原理为指南。①是诗兴盛的物质基础,②是诗兴盛的阶级基础,③是诗兴盛的特殊历史条件,因为帝王以诗赋取士,知识分子以诗赋作跻身仕途的敲门砖,由此造成唐诗的空前兴盛,④是为诗兴盛提供了比以往更丰富的素材和营养。①、②、③、④四点从不同方面为唐诗的兴盛创造了条件,所以,A项为正确选项。
答案A
思维诊断
此题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是:不能把文化现象和政治经济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故少选其中的①、②项;不能把唐诗繁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其他朝代相比较,故漏选③;不能把文化现象和民族融合、中外交往联系起来,不选④。排除思维障碍的方法是:准确把握唐朝历史发展的轨迹,把握唐诗繁荣的时代条件;学会把文化现象和政治、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即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思考问题。故选A。
例2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两种现象的社会原因。
思路分析
本题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佳作之一。考查方面既有识记能力,又有历史阐释表达能力,同时对审题能力的要求也很高。(1)审题时要注意,题目的设问中,已寓含了命题者对明清科技文化特点的观点,即“明清时期,我国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要根据题目所示观点,先概述“表现”,后归纳“特征”,再分析原因。(2)对原因的分析,要依据“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映”的观点,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具体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回答。同时,在表达上要注意史论结合,要按照题目的设问,分层次回答。
答案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出现了《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佳作。戏曲丰富多彩,《牡丹亭》等名剧先后问世,地方戏曲繁荣,京剧形成。“吴派”画家、“扬州八怪”开创了一代新的画风。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揭露封建制度,要求个性解放的特征。
明清时,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分别写成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科技巨著,以后科技方面就没有重大的进展和创新。其特征是总结传统科学技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明朝中期以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另一方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统治者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上述文化现象正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思维诊断
解答该题存在的思维障碍主要是:缺乏一定的审题能力,不能从题目中透视材料提示的观点;缺乏正确的解题思路,不能按照题目要求分层次作答;缺乏必要的综合概括能力,单纯罗列明清时期的文化成果,不能概括分析其基本特征和社会根源。排除思维障碍的方法是:认真审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把握材料的观点“明清时期,我国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而后围绕观点组织内容;分析问题时,要把文化现象和政治、经济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依据题目设问的逻辑顺序,依次从“现象”、“特征”,“原因”分析归纳。
【知能达标训练】
2009海淀区高三历史查漏补缺试题
说明:查漏补缺题是在海淀的五次统练基础上的补充,绝非猜题押宝,每道题的选择都有其选题意图,有的侧重知识、有的侧重题型、有的侧重选题内容,请老师根据选题意图,有所侧重地训练学生。
最后阶段的复习,应是梳理知识、梳理解题方法的基础上查漏补缺。
特别提示:因为今年文综第一次使用答题卡,采取网上阅卷,请老师提示学生:
1.一定在题号的指定范围内作答案,答题框线以外的范围答案无效。
2.不能将小题的答案顺序用箭头作变动,也不能在答案中提示:如“见背面”、“见右侧”之类的注释,因为这意味着考生还是没按要求答在相应的位置做答,造成无效答案。
3.答题卡设计答案的空当应该是足够的,有时由于排版的原因,可能造成某题答案区域留空较大,所以提示学生不一定都要把所留空格完全填满,造成后面的题没有时间作答。一般来讲,要根据设问分数来决定答案的详略。
4.要合理分配时间,每道题都要做答,不要空题。要镇静作答,每一道题都能有自己的得分点。尤其最后的39、40题,题目不一定很难,要留出相应时间做答。
第Ⅰ卷(选择题)
1-4题选题意图:与新课标教材接轨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据此回答1―4题
1.下列内容属于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政在得民” D.“制天命而用之”
2.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
A.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B.荀子发展了唯物主义哲学理论
C.董仲舒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神化皇权
D.顾炎武继承“仁、义”观念,提倡经世致用
3.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最主要是由于( )
A.孔子具有进步的改革思想 B.要利用孔子的重大影响来论述变法合理
C.维新派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D.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有接受西方思想
4.近代儒家思想被比较彻底批判开始于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据此回答5―6题 第6题渗透新课标
5.水利工程的兴修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下列水利工程属于长江流域的有 ( )
①都江堰 ②芍陂 ③邗沟 ④广通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④
6.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二”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说明 ( )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兴起
③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④农村专业生产区逐渐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④
制度的调整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据此回答7―13题:重点推荐9-13题
7.下列制度中,不属于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是 ( )
A.“蕃汉分治”制度 B.土司制度 C.猛安谋克制 D.八旗制度
8. 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
A.重用名臣、虚怀纳谏
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
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9.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三权分立原则的相似之处是 (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强化君主的统治权力
C.具有分权与制衡的特点
D.形成严密的官僚机构体系
10.现代政治制度起源于英国,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的直接影响是 ( )
A.国王丧失了随意征税的特权 B.国王有干涉臣民财产的权利
C.国王的行为受法律的约束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1.中国近代史上,在追求经济近代化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政治近代化的过程。要求政治近化代的主张最早出现于 ( )
A.鸦片战争之后的新思潮 B.早期维新思想主张
C.戊戌变法中的《定国是诏》 D.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12.孙中山认为:“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段话强调 ( )
A.社会变革应该以欧美为榜样
B.通过二次革命完善民主政治
C.中国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吸取欧美社会发展中的教训
13.与苏联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突出特点是 ( )
A.采取赎买私营工商业的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共同繁荣
C.制定五年发展计划 D.实行农业集体化方针
加强党的建设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利保障。据此回答14―18题
14.八七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新的出路”主要体现在 ( )
A.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的总方针
C.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15.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主要还有 ( )
①在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 ②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倾错误
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④使党内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A.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 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一个在徘徊中前进的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理论上取得的重要成就有 ( )
①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④正确的评价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17.1957年中共中央在全党进行了一次普遍的整风运动,其根本目的是 ( )
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C.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 D.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8.下列关于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评价了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③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④提出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在当今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历史时期,只有世界各国紧密团结起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据此回答19―21题 21题选做
19.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初期均保持中立,其根本出发点是 ( )
A.大发战争财 B.保存军事实力
C.维护国家利益 D.发展国内经济
20.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构建和平友好的国际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下列各项中具有这样影响政策有 ( )
①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
21.导致目前中东局势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 ( )
①领土争端 ②资源争夺 ③宗教冲突 ④霸权主义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了重要作用。据此回答22―26题 与新课标教材接轨
22.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将中国称为“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春秋》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B.张衡制作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预测地震的仪器
C.毕升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D.《本草纲目》阐述了生物进化和遗传变异的理论
23.有人说,科学过去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已经开始。下列与之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24.中国的近代科技发展最早开始于 ( )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20世纪中期 D.20世纪七八十年代
25.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是 ( )
A.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B.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开辟了人类能源的新时代
c.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学说的创立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
D.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26.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为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分别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 )
A.牛顿,史蒂芬孙 B.法拉第,西门子
C.门捷列夫,马可 D.巴斯德,卡尔?本茨
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回答27-29题
27.1943年11月,英美等国分别与国民政府签订协议,取消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下列各项是对新约签订做作的评价 ( )
①“中国人民多年来牺牲奋斗的光辉代价”
②“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伟大成绩”
③“鼓舞了中国的抗战,同时也加强了同盟国的团结”
④“有利于反侵略、反法西斯战争”
A.以上各项都正确 B.以上各项都不正确
C.①③正确,②④不正确 D.②④正确,①③不正确
28.中国以大国身份签字的重要国际文献不包括 ( )
A.1941年《大西洋宪章》 B.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
C.1943年《开罗宣言》 D.1945年《联合国宪章》
29.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的外交政策由建国初期的“一边倒”方针转变为与更多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的“一大片”方针,这一转变对当时中国外交格局产生的影响是 ( )
A.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B.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加强了与亚非国家间的交往与团结
D.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据此回答30―32题:
30.因大运河的开凿而促进其工商业繁荣的城市是 ( )
A.扬州 B.益州 C.刘家港 D.泉州
31.《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命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消除对明成祖帝位的潜在威胁
B.宣扬国威,显示明朝的富强
C.开通了中国与印度洋地区的交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