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文综火热专题(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学习目标】

本专题包括中外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还涉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等基本内容。从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还可为经济史、文化史材料分析题的一部分,问答题一般不会侧重。能力的考查侧重于知识的再认、再现,对图表的解读、判断,对材料的分析、甄别等。相对于中国古代史内容的其他部分,对外关系史所占比例最小。但是,对外开放,通过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博采众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化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在当今社会改革与发展中,越来越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比重也日渐增加。

 

【学法建议】

1.(1)理清中国古代各王朝和世界各国的关系,掌握中外交往不同时期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对双方的影响。(2)注意把零散的知识序列化、条理化,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如海上“丝绸之路”,经过西汉──唐朝──南宋──明清,经历了兴起──发展──衰落的过程,揭示了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由开放到逐渐封闭的过程,反映了封建政权由开放的政策到逐渐封闭的对外政策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从强盛到衰落的过程。(3)以某一王朝为线索,勾勒中外关系的概况、特点。如以明朝郑和下西洋为例,依据教材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过程及影响,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A.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发展过程中考查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对外政策具有两重性,郑和下西洋是政府行为,是主动外交,开放政策,但这跟宋元时期政府鼓励私人海外贸易相比,已经趋于保守和内向,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代特征在对外关系上的反映。B.郑和下西洋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外政治和外交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郑和下西洋,首先是政治上考虑,而不是从经济上考虑的,缺少持久的经济推动力。

2.如何理解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首先要了解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包含的两方面内容,即对外友好交往和抗击外来侵略;其次理清这两方面内容的具体概况;再次分析产生两种状况的原因(要从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入手分析);最后剖析两方面内容分别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1)发展方向:明清时期,对外关系朝着相反的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2)具体表现:(略)。明清统治者逐渐实行海禁政策。(3)产生原因: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受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明清统治者没有强烈的对外贸易的需求;明朝中后期,海上形势逐渐严峻,倭寇骚扰、葡萄牙侵占澳门;俄国侵占雅克萨等地,明清统治者对外部世界的态度由对外开放逐渐闭关自守。(4)政策影响:明朝中期以后,封建统治者推行限制性外贸政策,虽然在当时对防止殖民侵略是必要的,但也直接妨害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增长,其消极作用是很大的。

 

【潜能开发】

例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向西传播的过程中,作出贡献最大的是    (    )

A.日本的遣唐使                             B.意大利的传教士

C.阿拉伯商人                               D.中国的航海家

 

思路分析

此题须逐一比较其差别。A项“日本的遣唐使”不合题意,因为日本在中国的东方,与向西传播关系不大;B项“意大利的传教士”明清时代才提及,而指南针、火药等在宋元时期已西传至欧洲。D项“中国的航海家”对四大发明的西传应该有贡献。但是唐朝时,中国的四大发明至少火药的广泛使用、活字印刷、指南针用于航海都未出现,因而西传之说无从谈起,即使有贡献,也不会是最大的。C项阿拉伯商人则不同。第一,阿拉伯人居住在西亚、中亚,位于中国与欧洲、非洲的中转站。第二,阿拉伯商人为谋取利益,奔走东西,实际上成为东西方联系的重要媒介,因而阿拉伯商人的贡献应是最大的。特别是教材对此有明确的叙述,指南针、火药及火药武器就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故选C。

答案C

 

思维诊断

本题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主要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缺乏准确的记忆,无法在备选项中进行甄别;缺乏历史比较能力,四个选项都觉得有道理,不能断定哪一个为最主要因素。排除思维障碍的方法是: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技巧,如对程度式选择题的判定。

 

例2宋代中日贸易扩大的重要原因是    (    )

A.当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

C.中日经济互补的需要                   D.纸币的出现

 

思路分析

本题通过向考生提供新情境──宋代中日贸易的扩大,考查考生对该现象出现的原因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从题目提供的备选项看,A项产生于明朝中后期,不属于宋代出现的历史现象,是明显错误的;D项中纸币在宋代虽已出现,但只是在四川地区,不能用于国际间的贸易,更重要的应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贸易扩大的需要产生纸币,而不是先产生纸币,然后才导致贸易的扩大;C选项“中日经济互补的需要”可以作为中日贸易的一个原因,但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无论是中国政府或日本政府,都没有从主观上要求扩大贸易,实现经济互补,故C项不是主要原因。再结合日本是一个岛国这一常识分析,就能认识到中日贸易扩大的重要原因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为中日两国的经济交往提供了客观条件。B选项正确。

答案B

 

思维诊断

解答[例2]时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是:没有将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宋代)进行分析,可能会误选A项;不能准确理解贸易的发展与纸币产生的关系,则有可能误选D项。排除方法:准确识记历史基础知识,把握每一时代经济发展的特征;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准确判断;把所学知识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比较鉴别,得出正确的结论。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知能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西汉开通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的主要条件是    (    )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C.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                 D.甘英对西亚地理人情的通晓

我国古代不少王朝都曾实行开放性政策,中外各国之间不断互通有无,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请回答2~6题。

试题详情

2.我国的水利技术西传欧洲和欧洲水利技术东传中国分别是在    (    )

A.汉朝──唐朝      B.唐朝──明朝      C.宋朝──清朝      D.汉朝──明朝

试题详情

3.唐朝在与外国交流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是    (    )

A.新罗       B.印度       C.波斯       D.大食

试题详情

4.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原因是    (   )

①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②唐朝对外交通发达③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④西欧处于文化低潮时期⑤唐统治者大多推行三教(儒佛道)并行的宗教政策

A.①②③⑤       B.①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5.玄奘西游与鉴真东渡体现出唐文化    (     )

A.高度繁荣的特征    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特征

C.充满活力的特征    D.影响巨大的特征

试题详情

6.《马可波罗行记》中记载“大汗在此港征收税课,为额极巨。”这主要反映了    (    )

A.皇帝忽必烈重视海关税收      B.元朝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C.元朝海关税额高              D.泉州港规模大,交易繁荣

中国古代的海上贸易经历了一个从兴盛到衰落的发展过程。据此回答7~10题。

试题详情

7.下列历史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中国与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②中国人开始到南洋谋生③中国海船到达非洲海岸④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试题详情

8.关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与欧洲的直接交往开始于东汉            B.唐朝时,从水路和陆路都能到达天竺

C.明朝郑和下西洋曾经到过波斯湾              D.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禁绝对外贸易

试题详情

9.对外由汉唐的陆路为主转为宋元以后的海路为主,其原因是    (    )

①北方战乱,丝绸之路中断②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③指南针的应用④阿拉伯的强盛阻断了陆上商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试题详情

10.明清时期,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衰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D.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又有抵抗外来侵略的一面。请回答11~12题。

试题详情

11.下列哪一项不是葡萄牙在澳门的殖民活动    (    )

A.派驻军队                                 B.设立殖民官署

C.建筑炮台                                 D.掠卖当地人到海外当奴隶

试题详情

12.下列战役属于反抗外来侵略,捍卫中华民族利益的有    (    )

①东京保卫战②台州大捷③郾城大捷④北京保卫战⑤雅克萨之战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⑤       D.③④⑤

试题详情

二、问答题

13.唐朝和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对社会、经济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说明了什么?

 

【综合能力训练】

试题详情

高考资源网(www.1010jiajiao.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结合中国古代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历史,简要论述经济发展与对外交通发展的相互关系。

(2)图中的铁路被称为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它经过了下面七个国家,请按照自东向西的顺序;将它们重新排列:①中国──②白俄罗斯──③哈萨克斯坦──④波兰──⑤荷兰──⑥俄罗斯──⑦德国

(3)亚欧大陆桥的建成,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发展有何意义?

 

试题详情

高考资源网(www.1010jiajiao.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试题详情

【知能达标训练】

1.B  2.D  3.B  4.A  5.C  6.B(2-6题。回答此组题要注意其题干的背景材料“不少王朝实行开放性政策”,回答问题时把此因素考虑进去。第3题“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用排除法进行,很容易得出结论。第4题分析对外交往频繁局面的原因,要理解对外交往是以政治、经济势力做后盾的,同时与统治者开明的政策有关。第5题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事件正反映了唐文化兼容并收、海纳四川、充满活力的特点。)

7.A  8.D  9.D  10.B  11.D  12.C

13.[思路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唐朝和清朝前期实行的不同的对外政策的理解和认识,解题时,首先要明确两个时期不同的对外政策,结合各自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和对中国历史带来的影响,其次,通过比较得到一些启示。

答案:(1)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而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2)因为唐朝经济和文化处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统治者能实行较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特别是当时“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而清朝前期,英国已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西欧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霸权,中国也遭受殖民侵略,为了保护封建自然经济,为了免遭西方殖民侵略,清政府采取了消极的“闭关”政策。(3)唐朝的开放传播了唐朝文化,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本国经济文化的繁荣;清朝的闭关政策,阻碍了本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不了解世界形势,使经济落后于西方,造成了被动挨打的局面。(4)说明对外开放有利于本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闭关锁国只能封闭自己,而不利于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了解世界,落后于世界,就会被动挨打。

【综合能力训练】

1.(1)汉朝和唐朝都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达时期,为中外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中外交往也促进了这些时期的经济发展。西汉时期手工业发展,纺织技术进步,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往西亚和欧洲,形成了陆路上的丝绸之路。唐朝手工业有较大发展,长安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对外交通路线以长安为中心,陆路通朝鲜、印度、伊朗、阿拉伯等,海路通朝鲜、日本、马来半岛、印度等。

(2)①③⑥②④⑦⑤

(3)可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开发,西可发展同中亚、俄罗斯等国联系,东可借道出海,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还可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联系,将东部发达的经济、技术优势同西部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使东中西部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w.w.w.k.s.5.u.c.o.m

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