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Cl3与KSCN溶液反应

编号
混合溶液颜色
滴加的溶液
溶液颜色的变化
平衡移动的方向
1
橙红色
FeCl3
①颜色____了,由橙红色变成了____色
③向____移动
2
橙红色
KSCN
②颜色____了,由橙红色变成了____色
④向____移动
3
橙红色
KCl
颜色变浅了,由橙红色变成了黄色
⑤向____移动
4
橙红色
NaF
颜色变浅了,由橙红色变成了无色
⑥向____移动
5
橙红色
-
橙红色
不移动

(1)由①②现象说明假设________成立,假设________不成立。

(2)根据Fe3++SCNFe(SCN)3,加入KCl固体,颜色不应该有变化,但现象却是变浅了,请你分析变浅的可能原因是                       

(3)根据“4”号试管中的现象,分析在4号试管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了                                

(从改变浓度影响平衡移动角度回答)

解析:FeCl3与KSCN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FeCl3+3KSCNFe(SCN)3+3KCl,Fe3++3SCNFe(SCN)3。加入FeCl3或KSCN(增大反应物浓度)会使平衡向右移动,颜色加深,加入KCl固体,颜色变浅,说明平衡向左移动,可能是加入的Cl与Fe3+形成配离子,减小了Fe3+的浓度。加入NaF溶液变为无色,说明F与Fe3+形成了比Fe(SCN)3更稳定的配位化合物,使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①加深 红 ②加深 红 ③右 ④右 ⑤左 ⑥左 (1)1 2 (2)Fe3+与Cl形成络离子,使Fe3+浓度减小,平衡向左移动 (3)F与Fe3+形成了无色的且比Fe(SCN)3更稳定的化合物(络合物) 减小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14.(2010·天津八校期中统考题)W是一种盐,它存在下列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已略去),其中A、C、D  是无色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

(2)完成下列反应的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只写离子方程式:

A→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和D恰好完全反应时,得到的F常温下是混合物,原因是(结合化学方程式回答) __________。

(4)发送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火箭是我国自己制造的长征三号甲火箭,火箭使用的推进剂由氧化剂和还原剂组成。F中的无色物质经液化后,作为长征三号甲火箭一二级推进剂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是相对分子质量为60,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2∶7的液态有机物,该还原剂的化学式是________   _______;

若5 g还原剂和氧化剂完全燃烧时生成气体B、C,以及一种参与大气循环的气体,并放出212.5 kJ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W分解产生三种物质,且W能与NaOH和盐酸反应,且C能与Na2O2反应,可猜想W为NH4HCO3或(NH4)2CO3。A为NH3,B为H2O,C为CO2,CO2与Na2O2反应生成D(O2),NH3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E(NO),NO与O2反应生成F(NO2),NO2与H2O反应生成G(HNO3),浓HNO3与Cu反应生成NO2,稀HNO3与Cu反应生成NO。由于NO2和N2O4在密闭体系内存在如下反应:2NO2N2O4,所以常温下为混合物。(4)N2O4具有强氧化性,在火箭推进剂中作氧化剂,作为还原剂的有机物中n(C)∶n(H)∶n(N)=∶∶=1∶4∶1,再根据其相对分子质量可得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2H8N2。C2H8N2(l)与N2O4(l)反应生成CO2(g)、H2O(g)、N2(g),1 mol C2H8N2(l)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12.5 kJ=2 550 kJ,再根据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即可写出C2H8N2(l)与N2O4(l)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答案:(1)H··H···· ··H (2)4NH3+5O2催化剂△4NO+6H2O

3Cu+8H++2NO3===3Cu2++2NO↑+4H2O

(3)2NON2O4,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存在化学平衡,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共存

(4)C2H8N2 C2H8N2(l)+2N2O4(l)===2CO2(g)+4H2O(g)+3N2(g);ΔH=-2 550 kJ/mol

13.(2010·天津八校期中统考题)某校学生利用以下装置验证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应(部分装置已略去)。其中A、B分别为氯气和氨气的发生装置,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反应的装置。

请完成下列问题: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装置B中浓氨水与NaOH固体混合可制取氨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中氯气和氨气相遇,有浓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同时生成一种可参与生态循环的无毒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可用于检查输送氯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4)将装置C中反应生成的固体溶于水,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

解析:(3)问,从所含元素化合价的可变性考虑,NH3具有还原性,Cl2具有强氧化性,进一步结合两者反应时有浓的白烟生成,且白烟能在容器内壁凝结,可推断反应生成了NH4Cl。根据同时生成了一种可参与生态循环的无毒气体,可知产物中含有N2。综合以上分析,可写出NH3与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8NH3+3Cl2===6NH4Cl+N2。(4)问,固体NH4Cl溶于水,首先发生电离:NH4Cl===NH4++Cl,产生等量的NH4+和Cl,其中的NH4+在随后发生的水解中消耗了一部分,决定了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c(Cl)>c(NH4+)>c(H+)>c(OH)。

答案:(1)MnO2+4H++2ClMn2++Cl2↑+2H2O

(2)在氨水中有下列平衡:NH3+H2ONH3·H2ONH4++OH,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使得氨气的溶解度减小,同时增大了溶液的c(OH),促使化学平衡逆向移动

(3)3Cl2+8NH3===6NH4Cl+N2

(4)c(Cl)>c(NH4+)>c(H+)>c(OH)

12.(2010·模拟题)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图所示仪器装置和药品进行物质性质与转化关系的探究。当将Ⅱ中铂丝加热至红热时,打开K阀使气流缓缓通过。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Ⅳ(烧瓶)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Ⅴ(试管)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Ⅰ与Ⅲ都能起到干燥气体的作用,两者能否调换位置使用:_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烧杯中NaOH溶液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仪器和药品,首先确定该套实验装置是用来完成氨气的催化氧化实验并验证NO、NO2的性质。其次分析出每种仪器的作用和实验步骤,利用空气球提供O2,赶出浓氨水中的NH3,浓氨水吸收空气中的CO2并且提供NH3,碱石灰是吸收CO2及NH3中的H2O(气),Ⅱ是NH3催化被氧化,Ⅲ吸收H2O及未反应的NH3,Ⅳ是冷却后观察NO与O2的反应且观察NO2能使Ⅴ中的溶液变红;Ⅵ吸收NO和NO2

答案:(1)打开K阀,观察Ⅵ处有无气泡产生(或微热Ⅱ处,观察Ⅵ处有无气泡)

(2)4NH3+5O2Pt△4NO+6H2O

(3)产生红棕色气体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4)不能 浓H2SO4吸收氨气,使后继反应不能进行,碱石灰也吸收NO2气体

(5)吸收尾气,防止NO、NO2污染空气

11.(2010·安徽师大附中月考题)如图所示“合成氨”的演示实验(夹持仪器均已省略)。在Y形管的一侧用Zn粒和稀H2SO4反应制取H2,另一侧用NaNO2固体和  NH4Cl饱和溶液反应制取N2,N2和H2混合后通过还原铁粉来合成了NH3,再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酚酞试液中,若酚酞试液变红,则说明产生了氨气。

某课外活动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和多次实验,得到了如下信息:

信息一:NaNO2固体和饱和NH4Cl溶液混合加热的过程中发生如下反应:

①NaNO2+NH4Cl===NH4NO2+NaCl ②NH4NO2===NH3+HNO2

③2HNO2===N2O3+H2O ④2NH3+N2O3===2N2+3H2O

信息二:查阅资料,不同体积比的N2、H2混合气体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合成氨,使酚酞试液变红所需要的时间如下:

N2和H2的体积比,5∶1,3∶1,1∶1,1∶3,1∶5

酚酞变红色所需时间/min,8-9,7-8,6-7,3-4,9-10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Y形管左侧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铁粉撒在石棉绒上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认为,该实验中即使酚酞变红也不能说明N2和H2反应合成了NH3,得出此结论的理由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选用下图中的________装置连接在原装置中的________和

_      __之间。

(4)在上述实验过程中,为尽快观察到酚酞试液变红的实验现象,应该控制N2和H2:的体积比为

_______比较适宜;但该装置还难以实现此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

(5)实验过程中通入试管C中的气体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Y形管右侧管需加热,说明右侧管反应制取N2,左侧管反应制取H2。(2)铁粉撒在石棉绒上的目的是增大与混合气体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催化效率,增大反应速率。(3)因为NH4NO2分解可产生NH3,所以不能证明N2和H2反应生成了NH3

答案:(1)Zn+2H+===Zn2++H2

(2)增大混合气体与催化剂的接触面积,使反应进行得更快

(3)从分步反应可知,产生N2的过程中,有可能直接产生氨气 将混合物加热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酚酞试液,若试液变红,则说明理由成立,否则,说明理由不成立 ③ A  B  (4)1∶3 无法控制通入B中N2和H2的体积比

(5)NH3、N2、H2

 0  7996  8004  8010  8014  8020  8022  8026  8032  8034  8040  8046  8050  8052  8056  8062  8064  8070  8074  8076  8080  8082  8086  8088  8090  8091  8092  8094  8095  8096  8098  8100  8104  8106  8110  8112  8116  8122  8124  8130  8134  8136  8140  8146  8152  8154  8160  8164  8166  8172  8176  8182  8190  44734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