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建筑采用了膜材料ETFE,该材料为四氟乙烯与乙烯的共聚物,四氟乙烯也可与六氟丙烯共聚成聚全氟乙丙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ETFE分子中可能存在“-CH2-CH2-CF2-CF2-”的连接方式
B.合成ETFE及合成聚全氟乙丙烯的反应均为加聚反应
C.聚全氟乙丙烯分子的结构简式可能为CF2CF2CF2CFCF3?
D. 四氟乙烯分子中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
解析:
答案:C
7.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了由100个碳原子构成的一个具有完美对称性的C100原子团,其中每个C原子仍可以以四价方式成键。经分析发现:此原子团分为内、中、外三层。最内层是由20个C原子构成的正十二面体,最外层是由60个C原子形成12个分立的正五边形,处于中间层次的碳将内、外层的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联系在一起。试推断当它与H2或氟形成分子时,其化学式应为( )
A.C100H20和C100F20 B.C100H60和C100F60
C.C100H100和C100F100 D.C100H40和C100F40
解析:依据①每个C原子形成4个化学键 ②内层是由20个C原子构成的正十二面体 ③外层有60个C原子 ④外层为12个分立的正五边形 ⑤中间层次的C将内、外层C连接在一起等信息,联想到此碳原子团具有完美对称性,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该碳原子团中只有三类碳原子;内层的二十个碳原子中每个碳原子周围都有三个碳原子与之成键;中间的碳原子共二十个,与内层碳原子正好一对一成键,与外层碳原子正好可以一分为三;外层六十个碳原子中每个碳原子均有一个电子未用来形成单键,因此在此碳原子团中,可以认为有三十个双键,因此选B。
答案:B
6.下列对乙烯和聚乙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乙烯是纯净物,常温下为气态,聚乙烯为固态,是混合物
B.乙烯比聚乙烯易发生氧化反应
C.取等质量乙烯和聚乙烯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分别相等
D.取等物质的量的乙烯和聚乙烯,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分别相等
解析:聚乙烯中不再含有双键,故乙烯比聚乙烯易发生氧化反应;乙烯与聚乙烯的最简式相同,故等质量的两者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分别相等,但等物质的量的乙烯和聚乙烯完全燃烧生成的CO2和H2O不相等。
答案:D
5.(2009·福建三明检验)下列对于加成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成反应的结果是使有机化合物中不再含有不饱和键
B.经过加成反应后,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发生了变化
C.任何含有不饱和键的有机化合物都能发生加成反应
D.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能够作为所有可以发生加成反应的试剂
解析:炔烃加成反应后可以含有不饱和键,选项A错;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对加成反应的试剂有所选择,选项D错;羧基中的碳氧不饱和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选项C错。
4.实现下列变化的有机反应的类型,不正确的是( )
A.CH3CH3―→CH3CH2Cl 取代反应
B.CH2=CH2―→CH2BrCH2Br 加成反应
C.CH2=CH2―→CH3CH2OH 取代反应
D. CHCH―→CHBr=CHBr 加成反应
解析:CH2=CH2与H2O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H3CH2OH,而不是取代反应;其他各选项表示的反应类型都是正确的。
3.(2009·吉安模拟)下列说法中的各项性质,属于CH4、C2H4、C2H2共性的是( )
A.常温常压下是无色无味气体 B.在通常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
C.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加聚反应
解析:C2H4是稍有气味的气体,故A选项错误;CH4、C2H4、C2H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6、28、26,小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9,故密度均小于空气密度,B选项正确;CH4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C选项错误;CH4分子中无不饱和碳原子,不能发生加聚反应。
2.下列关于乙烯和乙烷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1.科学家对惠更斯号探测器登陆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发回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土卫六的大气层中含有95%的氮气,剩余的气体为甲烷和其他碳氢化合物。下列关于碳氢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碳氢化合物的通式为CnH2n+2 B.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
C.乙烯是含碳量最高的碳氢化合物 D .碳氢化合物中的化学键都是极性键
解析:碳氢化合物不一定是烷烃;乙烯含碳量不是最高,苯的最简式为CH,含碳量大于乙烯;碳氢化合物中的碳碳键为非极性键。
15.(2010·绍兴一中期中考题)银及银合金材料是“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时携带的研究材料之一。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如银元、银首饰、银器等。
Ⅰ.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某银元中银的质量分数(银元的主要成分是银,含少量铜杂质)。取一块银元,称其质量为W g,溶于足量的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在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盐酸,过滤、洗涤、烘干、称重得到的固体,质量为a g。
(1)根据上述数据,计算该银元中银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2)下列情况中使测定银元中银的质量分数偏高的是 ( )
A.烘干时,温度偏高 B.加入盐酸不足
C.沉淀没有洗涤干净 D.加入硝酸溶液浓度过大
Ⅱ.原子利用率是衡量化学反应绿色化的重要依据之一,原子利用率
=×100%。硝酸银是中学重要化学试剂,某同学利用瓶胆上的银制取硝酸银:
方案1:用14 mol/L硝酸溶液溶解银制硝酸银;
方案2:用2 mo/L硝酸溶液溶解银制硝酸银。
(3)写出化学方程式:
方案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案1的原子利用率为________;方案2的原子利用率为________。你认为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方案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硝酸银固体受热易分解,硝酸银的溶解度变化规律类似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化规律。从硝酸银溶液中分离硝酸银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冷却热饱和硝酸银溶液,结晶;②蒸发溶剂,结晶。
除去硝酸银晶体表面杂质,下列方法合适的是 ( )
A.用蒸馏水洗涤 B.用75%酒精洗涤 C.用饱和硝酸钠溶液洗涤
除去硝酸银晶体表面的水分,下列措施合适的是 ( )
A.加热烘干 B.吹气晾干 C.用滤纸吸干
解析:(1)3Ag+4HNO3(稀)===3AgNO3+NO↑+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AgNO3+HCl===AgCl↓+HNO3,得关系式:
Ag-AgCl。
n(Ag)=n(AgCl)== mol,m(Ag)= g,w(Ag)=×100%。
(2)若烘干时,温度偏高,可能导致氯化银分解,称得氯化银质量偏小,即a值偏小,测得结果偏小;同理,加入盐酸不足,银离子不能完全沉淀,测得结果偏小;沉淀没有洗涤干净,称得氯化银质量偏大,测定结果偏高;加入硝酸溶液浓度过大,只要银完全转化成硝酸银,对测定结果没有影响。
(3)14 mol/L硝酸溶液为浓硝酸,反应产物是硝酸银、二氧化氮和水;2 mol/L硝酸溶液为稀硝酸,反应产物是硝酸银、一氧化氮和水。
(4)目标产物是硝酸银,
方案1:Ag+2HNO3(浓)===AgNO3+NO2↑+H2O,
原子利用率=×100%=72.65%,制得3 mol AgNO3生成3 mol NO2。
方案2:3Ag+4HNO3(稀)===3AgNO3+NO↑+2H2O,
原子利用率=×100%=88.54%,制得3 mol AgNO3只生成1 mol NO。
判断方案是否符合绿色化学要求,可以从节省原料、原子利用率、环保等角度考虑。
(5)因为硝酸银受热易分解,宜用冷却热饱和溶液并结晶的方法,选①。用蒸馏水洗涤硝酸银晶体,会损失一部分硝酸银;用75%酒精洗涤,能除去杂质,随着乙醇的挥发,将少量水带走,又能减少硝酸银损失;用饱和硝酸钠溶液洗涤,会引入新杂质;应选B。硝酸银加热易分解,不能加热烘干硝酸银,应选择B、C。
答案:(1)×100% (2)C
(3)Ag+2HNO3(浓)===AgNO3+NO2↑+H2O
3Ag+4HNO3(稀)===3AgNO3+NO↑+2H2O
(4)72.65% 88.54% 方案2 原子利用率较高,制得等质量的硝酸银产生大气污染物较少,消耗硝酸的量较少
(5)① B BC
14.(2010中山一中月考)下图甲是课本中验证铜和浓硝酸反应的装置,乙、丙是师生对演示实验改进后的装置:
(1)甲、乙、丙三个装置中共同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甲装置相比,乙装置的优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为了进一步验证NO2和水的反应,某学生设计了丙装置。先关闭弹簧夹________,再打开弹簧夹________,才能使NO2气体充满试管②。
(4)当气体充满试管②后,将铜丝提起与溶液脱离,欲使烧杯中的水进入试管②应如何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乙装置中可通过上下移动铜丝使反应发生和停止,便于控制反应,同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防止污染大气;为了使NO2气体充满试管②,应先将c关闭(否则产生的气体从c逸出),然后打开a、b;欲使烧杯中的水进入试管②,只有降低试管②中的压强,为此应先关闭b、a,打开c,通过使试管②受热,使一部分二氧化氮溶于水达到降低压强的目的。
答案:(1)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①可以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 ②吸收NO2气体,防止污染环境
(3)c ab
(4)先关闭b,再关闭a,然后打开c,用手(或热水、热毛巾)捂住(或加热)试管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