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图中旱灾频次大于30次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和华南地区。(2分) (2)A地区年降水量少,但旱灾出现的频次很少,试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3 分) (3)在农业生产中如何有效预防旱灾?(5分) 32.(10分)【地理――环境保护】 海岸是陆地和海洋的过渡地带.目前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有关海岸地区的名词有“涨潮”、“落潮”、“大潮”、“小潮”、“风暴潮”,近些年来又增加了“赤潮”和“咸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赤潮”和“咸潮”多发生的季节分别为 、 。(2分) (2)分析“赤潮”和“咸潮”的形成原因、主要预防措施。(8分) 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废除农奴制,农民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有关法令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民地位的变化及其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5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是什么?(2分) 34.(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 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日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1870年以后,因为官员们开始主办工业企业,许多买办商人都被招聘去当官 办企业的经理。……官员和士绅也纷纷从商。到了1900年,有那么多人亦官亦商,致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令人尊敬的选择了。
――(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三 中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但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却使人顿生换了人间之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在哪些领域发生了变化。(2分)结合当时的形势 简要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3分) (2)概括指出上述变化带来的影响。(5分) 35.(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现在,如果你翻阅一下本世纪历史的话,你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实际上是由于对别人作出一系列错误判断而引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也是由于希特勒认为他可以夺取波兰,英国可能不会作战。如果英国作战的话,在波兰遭到失败以后就可能不会继续作战。……然后你看看(现在)苏联和美国在他们信仰方面距离是如此之远:我们信仰一个独立自由和各种不同的国家组成的世界,他们信仰一个清一色的共产主义世界,而你(注:指赫鲁晓夫)又把核均势加到这场斗争当中。正如我以前说过的,这就是使得现在成为这样一个危险时代的原因。
――美国总统肯尼迪1962年12月17日发表的广播谈话请回答: (1)肯尼迪认为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分)这种观点是否正确?(2分)为 什么?(2分) (2)试对材料中肯尼迪有关二战后美苏关系的言论加以评述。(4分) 36.(10分)【思想政治――国家与国际组织】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已经结束。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复杂,过程漫长。选举的主要程序包括预选、各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总统候选人、总统候选人竞选、全国选民投票选出总统“选举人”、“选举人,成立选举人团投票表决正式选举总统和当选总统就职典礼等阶段。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希拉里、奥巴马,共和党总统竞选人麦凯恩、罗姆尼等进行了激烈的角逐。无论谁最终入主白宫,都会对美国未来政局走向无疑将产生持久而重要的影响。 (1)美国实行什么政党制度?其主要表现是什么?(4分) (2)简要说明美国政党的主要职能及政党制度的实质。(6分) 37.(10分)【思想政治――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据报道,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5年前大大增加,全国三分之二城市人口生活在中度以上的大气污染环境中,全国58%的河流水质处于中度或严重的污染。为此,“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新的环境目标一一“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抓紧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两控区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要降低20%”。同时,中央电视台与地方电视台天气预报中都增加了“空气质量报告”栏目,通过大众媒体来提高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1)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新的环境目标,我们应坚持怎样的环境伦理基本原则?(4分) (2)“空气质量报告”栏目的推出,有利于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你认为应如何树立健全的环境意识?(6分) 试题详情
2009年高考语文北京市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名篇名句默写专题 东城区: 13.填空(17分) (1)《过秦论》指出,秦始皇转入守势后采取了“废先王之道,
”的愚民政策、“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铸以为金人十二”的弱民政策以及一系列的防民政策。 (2)《梦游天姥吟留别》从表面看是一首游仙诗,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世外的幻想,诗句“
,使我不得开心颜”体现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3)《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演奏第一乐段时兼用比喻和摹声,“嘈嘈切切错杂弹,
”,急切而愉悦。第二乐段轻快流畅后又逐渐缓慢下来,“
,此时无声胜有声”,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第三乐段发展得很快,“
,铁骑突出刀枪鸣”,热烈而紧张。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
”,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13.(1)焚百家之言/销锋镝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一空1分) 海淀区: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前3题必答,其余任选4题)(7分)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 (苏淘《六国论》) ②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④元嘉草草,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⑤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⑥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⑨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13.(前3题必答,其余任选4题)(7分)每小题1分,错1字即不得分。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渺沧海之一粟 ④封狼居臂,赢得仓皇北顾 ⑤出师一表真名世 ⑥梧桐更兼细雨 ⑦一蓑烟雨任平生 ⑧多情自古伤离别 昌平区: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7分) ①木欣欣以向荣,
。善万物之得时,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 (曹操《短歌行》) ③莫听穿林打叶声,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④碧云天,
,西风紧,北雁南飞。 (王实甫《长亭送别》)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7分,一空1分)
①泉涓涓而始流;感吾生之行休 ②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③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④黄花地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前3题任选2题, ④⑤必作) (7分) ①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
。 (杜牧《阿房宫赋》)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梧桐更兼细雨,
,
。 (李清照《声声慢》) 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⑤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13.(7分)前3题任选2题, ④⑤小题必答,每1空1分。 ①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②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③到黄昏,点点滴滴 ④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⑤羁鸟恋旧林 海淀区一模: 25.默写(5分) (1)在下列横线上将句子补足(2分)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之然也。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补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3句)(3分) ①苟余心之端直兮,______________。(屈原《涉江》) ②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③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④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⑤______________,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25.(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分,两句1分,句中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2)①虽僻远其何伤。②同是天涯沦落人。③不拘一格降人才。④每逢佳节倍思亲。⑤生当作人杰。(3分,每句1分,句中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 潞河中学12月月考: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十题任选八题完成) (8分) ①
,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②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③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雨霖铃》) ⑤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自胡马窥江去后,
。(姜夔《扬州慢》) ⑦
,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⑧云中谁寄锦书来? 。(李清照《一剪梅》) ⑨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关汉卿《窦娥冤》) ⑩古人云:“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 13、略 北京四中期中试卷: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10分) ①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③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贾谊《过秦论》) ④ ,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⑤ 使天下之人,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杜牧《阿房宫赋》) ⑥ 女娲炼石补天处,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李凭箜篌引》) ⑦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⑧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关汉卿《窦娥冤》) ⑨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⑩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13. ①又弗如远甚 ②吾尝?而望矣 ③以愚黔首 ④登东皋以舒啸 ⑤不敢言而敢怒 ⑥石破天惊逗秋雨 ⑦但寒烟衰草凝绿 ⑧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⑨银瓶乍破水浆迸 ⑩月满西楼 五、默写(7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
。(《师说》)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奉之弥繁,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
,比权量力,则
。(《过秦论》) 5、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
。(《阿房宫赋》) 6、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
,
。 7、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可以无悔矣,
? 五、答案略(参见教材) 东城区一模: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7分) ①师者, 。 ②千岩万转路不定,
。 ③
,便胜却人间无数。 ④满地黄花堆积,
,
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⑥
,
,难赋深情。 ⑦寄蜉蝣于天地,
。 答案略(参见教材) 101中学二模试卷: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10分) ①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
(李商隐《锦瑟》) ②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
(李白《将进酒》) ③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 春江花照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⑤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
(杜甫《兵车行》) ⑥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⑦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
(李贺《李凭箜篌引》) ⑧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⑩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试题详情
初三英语中考专题复习 第一节 冠词 名词 (
) 1. It takes us _________ hour or more to go to my home town by
_________ train. A. an;
a
B. a; an
C. an; /
D. a; / (
) 2. ?In which class is _________ boy in white? --He’s in Class 4. A. the
B. an
C. an
D. / (
) 3. ?By the way, have you got _________ E-mail address? --Oh yes,
it’s rggren@ hotmail. com. A.
the
B. an
C. a
D. / (
) 4. Have you seen such big ________? A. a
tomato
B. tomato
C. tomatoes D.
tomatos (
) 5. Several _________ are talking under the tree. And their ________
are swimming in the lake. A. woman;
children B. woman; child C. women; children D. women; child (
) 6. ?What would you like,Madam? ?I’d like ________, please. A. two
bottles of orange
B. two bottles of oranges C. two bottle of oranges
D. two bottle of orange (
) 7. The little baby has two ________ already. (
) 8. ?Which _________ of Shanghai do you come from? --Let me
show you on the map. A.
city
B. village
C. country D.
part (
) 9. “What _________ do you like best?” “Football.” A.
food
B. subject
C. sport
D. music ( ) 10. About
_________ films were shown during the 5th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A. two
hundred of B. two
hundreds of C. two hundred
D. two hundreds (
) 11. This is an old photo of mine when I ________. A. have
short hairs B. had short
hairs C. have short hair D.
had short hair (
) 12. More college graduates would like to work in ________ west part of
our country ________ next year. A.
the; the
B. /; /
C. /; the
D. the; / (
) 13. Can you see _________ sun in the day-time? A.
a
B. the
C. an
D. / ( ) 14. The singer usually sings
while playing ________ guitar. A.
a
B. an
C. the
D. / (
) 15. I’ve got information for all the computers now. A.
a
B. an
C. the
D. / (
) 16. It would be ________ waste of money to buy such a small
dictionary. A.
a
B. an
C. the
D. / (
) 17. ________ good news we’re got! A.
What a
B. How a
C. What
D. How (
) 18. Because of the unhealthy diet, many people in Africa die at
_______ early age from terrible illnesses. A.
the
B. /
C. a
D. an (
) 19. ?How soon shall we start the bicycle trip? --
_________. A. In five
day’s time
B. In five days’ time C. In five days
time
D. For five days (
) 20. I don’t think men and women are equal in _________ countryside at
present. A.
the
B. /
C. a D.
an (
) 21. There’s _________ umbrella behind the door. A.
the
B. /
C. a
D. an (
) 22. ________ went to Japan yesterday. A.
The White’s B. The
Whites C. The
White D. The
White family (
) 23. John Smith works in ________ big hospital in Hangzhou. A.
the
B. /
C. a
D. an (
) 24. Look, five _________ are feeding on the hill. A.
sheeps
B. sheep
C. sheeps
D. the sheep (
) 25. Several years later, John’s aunt made ________ second trip to
China. A.
the
B. one
C. a
D. an (
) 26. ?You needn’t wait for Tom any longer. He must be having supper at
________. A.
the Tell’s
B. the Tells’ C. the
Tells
D. Tells (
) 27. This tree has green ________ throughout the year. A.
leaf
B. leafs
C. leave
D. leaves (
) 28. At the age of eight, Mary joined a group of ________. A.
children dancers B. child
dancers C. child dancer D. children’s dancers (
) 29. ?Mary, it’s going to rain. Better take ________ raincoat with you.
--Well, but I can’t find ________ raincoat I put yesterday. A. a; a
B. a; the
C. the; a
D. the; the (
) 30. In western countries, ________ are thrown away each day. A.
mountains of rubbish
B. mountains of rubbishes C. a lot of rubbish
D. a lot of rubbishes (
) 31. He is trying to explain how ________ began on the earth. A.
life
B. lives
C. the life
D. a life (
) 32. Look, the police ________ coming. A.
is
B. were
C. are
D. was (
) 33. Writing compositions in English is not ________. A.
easy job
B. an easy work C. an
easy job D. the
easy work (
) 34. China was the earliest ________ center for ________. A.
research’s; agriculture
B. research; agriculture C. research’s; agricultures
D. researches; agricultures 试题详情
初三英语中考专题复习 第六节 副词 (
) 1. They young man is _______ carry that heavy bag. A. strong
enough to B. enough strong to C. not strong enough D. strong enough (
) 2. Yang won the women’s 500 meters in the sports meeting. She did
_______ of all. A. best
B. better
C. well
D. good (
) 3. ?It’s so cold today. ?Yes,
it’s _______ colder than it was yesterday. A.
some
B. more
C. very
D. much (
) 4. --_____ did it _____ the conductor to check the tickets this
morning. --Half an hour. A. How
soon; take B. How long;
cost C. Hoe often; spent D. How long; take (
) 5. ?Excuse me, _______ is the nearest bookshop? --Go down
the street and turn left at the second corner. A.
how
B. what
C. where
D. who (
) 6. --_______ is it from our school to Lupu Bridge? --About
half an hour’s bus ride. Shall we go and visit it? A. How
long
B. How often C. How far
D. How much (
) 7. Tom does his homework _______ Lucy. A. as
carefully as B.
so careful as
C. as careful as D. so carefully
as (
) 8. Pass my glasses to me, Jack. I can _______ read the words in the
newspapers. A.
hardly
B. really
C. rather
D. clearly (
) 9. ?Please write to me when you have time. --Sure. But _______ is your
e-mail address? A.
when
B. where
C. what
D. which (
) 10. ?How far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your school? --It’s a quarter’s walk, _______. A. here
and there B. now
and then C. up
and down D. more
or less (
) 11. ?It’s a nice car. _______ have you been in it? --Just to Shanghai.
A. How
much
B. How long C.
How soon
D. How far (
) 12. --_______ were you away from school last year? --About two weeks. A. How
often
B. How soon C.
How long D.
When (
) 13. ?George looks strong. Has he ever been sick? --He’s
a superman! He _______ goes to the doctor. A.
already
B. even
C. often
D. seldom (
) 14. ?Does Liu Hua ever guess the meanings of
English words? --He
_____ guesses the meanings of new words. He uses his dictionary all the time. A.
usually
B. always
C. never
D. sometimes (
) 15. You must drive _______ next time, or there may be another
accident. A. more
carefully B. carefully
C. careful
D. more careful (
) 16. --_______ do you go to the library? -- Four times a
month. A. How
often
B. How soon C.
How long D.
How much (
) 17. I can’t say _______ I want to see you again. It’s a year since I
last saw you. A. how
long
B. how often C.
how much D.
how soon (
) 18. Don’t worry, sir. I’m sure I can run _______ to catch up with
them. A.
slowly enough B. enough
slowly C. fast enough D. enough fast (
) 19. This question is _______ more difficult than that one. A.
rather
B. quite
C. very
D. a little (
) 20. It’s twelve o’clock at night, but he is _______ working. A.
already
B. ever
C. still
D. yet (
)21. A noise was coming from _______, and after a while a man in black
came downstairs and disappeared in the street. A. the bedroom over B. the bedroom below C.
the above bedroom D. the bedroom above (
) 22. ?What a nice motorbike! ________ have you been on it? --
Just to Beijing. A.
How long
B. How soon
C. How far D. How
often (
) 23. All the black people refused to take the city buses. ________. A.
Neither did some whites
B. So some whites did C. Neither some whites did
D. So did some whites (
) 24. ?What about having a picnic here, John? --Good idea! I’m feeling
____ hungry, too. A.
much
B. a bit
C. not a bit D. a
bit of (
) 25. It’s a pity that I didn’t think of ringing you _______. A.
soon
B. sooner
C. early
D. earlier (
) 26. ?It’s very dark. Let’s go _______. ?All right. Let’s
return. A.
not far
B. no far
C. no farther D. not farther (
) 27. I got to the station _______ than Jim. A.
early 20 minutes B. earlier 20 minutes C. 20 minutes early D. 20 minutes
earlier (
) 28. John came to work ______of them all yesterday because his bike had
broken down. A.
late
B. later
C. latest
D. latter (
) 29. Asia is _______ the largest
continent in the world. A.
by far
B. far away
C. in the distance D. a
little (
) 30. Mike is still _______ with his work as he was when I saw him last. A.
more careful B.
the most careful C. as
careful D.
as carefully (
) 31. There was _______ to weight the elephant. A.
nothing enough big
B. big nothing enough C. nothing big enough
D. big enough nothing (
) 32. Kate said that she didn’t feel very _______ today. A.
well
B. good
C. nice
D. better (
) 33. -- _______ will Jim be back? --In five
minutes. A.
How long B.
How often
C. How soon
D. How about (
) 34. The old gentleman has ________ been to the Great Wall before, has
he? A.
always
B. already
C. ever
D. not (
) 35. Now China has joined WTO, so I think English is _______ useful
than before. A.
more
B. most
C. much
D. many (
) 36. Jane’s brother didn’t work so _______ as the others did in his class. A.
harder
B. hard
C. hardest D.
hardly (
) 37. I was ill yesterday. But now I feel much _____. I think I can go
to school tomorrow. A.
worse
B. bad
C. better
D. well (
) 38. My parents are _______ busy that they have no time to do
housework. A.
so
B. very
C. too
D. quite (
) 39. Allen had to call a taxi because the box was _______ to carry all
the way home. A.
much too heavy B. too much
heavy C. heavy too much D. too heavy much 试题详情
第25课 宗教传播 闵行中学 林 维 〔教学目标〕 1.了解全世界的宗教信徒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佛教北传和南传的线路、基督教的发展中心和其传播特点、伊斯兰教盛行的地区和传入中国后形成的回教;了解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分裂时间和主要教派及宗派。 2.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阅读,收集有关世界三大宗教的信徒数据、分布特点、外传特点、教派形成等资料,培养学生从具体史实出发,推导出相关结论,从而完成从“史实”到“史识”的学习过程。 3.文明是多样性的,不同民族、地区都拥有独特的文明,宗教也不例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交往的加强,彼此联系日益增多,应让学生懂得,正确对待外来文明,减少冲突,增进了解与合作,不断创造和谐、和平的世界是人类的共同心愿。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世界三大宗教向外传播的不同途径和宗教纷争的原因。 难点:世界三大宗教在传播过程中与其它地区文明的关系。 说明: 1.佛教的传播以和平方式为主,基督教的传播伴随着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海外掠夺,伊斯兰教的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紧密联系。宗教伴随着不同文明的冲突、交往与融合而向外传播中。 由于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同时,受各地经济、政治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人们对宗教教义和戒律产生认识差别,出现了不同的宗教教派,它们为了获得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为了扩大影响,不断进行斗争。所以,世界三大宗教向外传播的不同途径和宗教纷争的原因为本课重点。 2.宗教在向外传播过程中,与有关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冲突,但也不同程度地与这些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相适应、相结合,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宗教在传播过程中又丰富了本身的内涵。理解宗教的传播与其它地区文明的关系,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提问:你见过观世音像吗?是男还是女?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观世音性别的提问,引起其学习兴趣。
2.讲授“佛教的传播”。 (1)佛教的产生 提问:佛教产生于何地?创立者是谁? 由学生讲出关于佛教产生的传说故事,教师补充。让学生了解,在佛教故事里,重要人物的降生往往是人们精心编造,为的是塑造一个与佛陀相符的形象。 (2)佛教的传播 提问:哪些国家信仰佛教?哪些场景与佛教有关?由此归纳出佛教的传播以和平方式为主。 佛教在中国传播较广,可以学生日常所见引导其思考、归纳。教师适当补充佛教在传播过程中阿育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关于白马寺的传说故事。(见资料附录一) (3)佛教的分裂 出示:《佛教传播路线图》。 结合示意图讲解,在向外传播中,佛教走向成熟,公元l世纪中叶,佛教分裂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见资料附录二)。虽然两大教派之间小摩擦不断,但总体来说相安无事。佛教在亚洲不断传播,并与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本土宗教相融合。以藏传佛教为例说明。 过渡:请找出教材中关于三大宗教信徒人数的段落文字,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过渡环节意在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初步训练学生的方法论思想,让其从材料中归纳历史信息,比较得出三大宗教信徒的排名;二是从“信仰人数最多的是基督教”这个结论过渡到下一环节。 3.讲授“基督教的传播”。 (1)基督教的产生 由学生讲述耶稣的传奇故事。(见资料附录三) 耶稣生平的故事魅力独具,他的死亡方式及死后发生的事情奠定了基督教信仰的基础。 (2)基督教的发展和分裂 讲授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过程。 民众对新宗教往往有抵触,早期基督教同样如此。罗马皇帝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不时利用民众的情绪发起对基督教的迫害运动。大迫害造就了一大批殉教烈士,但也扩大了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逐渐确立了合法地位,最终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讲授基督教历史上出现过的两次分裂――东西教会的分裂和宗教改革。重点分析两次分裂的背景和影响。 境遇已经大为改善的基督教会竭力巩固其权利。但由于东西部教会为争夺教权,在教义、礼仪等方面长期争执不休,终于导致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次分裂。而15、16世纪,英法等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王权日益强大,要求突破教会的控制。加之教会内部腐败堕落,丑闻不断,人们对其不满情绪与日俱增,最终导致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二次分裂,新教诞生。 (3)基督教的传播 在基督教的传播过程中,教会和传教士都做出了努力,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教士的足迹遍布亚洲、欧洲、美洲乃至全世界。虽然是宗教的传播,但也带来文化和科学,带来了不同文明的交融。 4.讲授“伊斯兰教的传播”。 (1)伊斯兰教的产生 解释“伊斯兰”一词的含义。了解有关默罕默德的故事。(见资料附录四) 伊斯兰文明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之一阿拉伯半岛。半岛地处几个古老文明的中间,非常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伊斯兰教的传播 为了增进各地的联系,克服阿拉伯人内部的矛盾及抵制外来威胁,阿拉伯人盼望有一个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信奉唯一真神的伊斯兰教适时而起,成为联合阿拉伯人、建立统一国家的思想基础。 (3)伊斯兰教的分裂 因为穆斯林国家是政教合一的政权,政治见解的不同,必然表现为宗教上的派别之争,同时,宗教上的分歧也不可避免地发展成为政治上的对抗。这些对抗具体反映在什叶派、逊尼派的斗争中。 5.小结:完成《三大宗教传播比较表》。 归纳世界三大宗教向外传播的特点,总结宗教教派产生的原因。 〔资料附录〕 材料一:关于白马寺的传说。东汉孝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询问才知这就是天竺人说的“佛”。于是派使者前往西域访求佛道,终于得到佛像经卷,并用白马驮着回到洛阳。皇帝下令建精舍给他们居住,称为白马寺。――《神秘的宗教》。 材料二:关于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公元l世纪中叶,从部派佛教中演变出大乘佛教。“乘”的意思是“乘载”或“道路”,比喻达到解脱之途。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大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到达菩提涅?之彼岸世界,故名。它因此还把原来的部派佛教贬为“小乘”,意思是说它只能运载少数人到达彼岸。但对方并不接受这一称号。双方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小乘佛教只把释迦牟尼看作自己苦行修炼,觉悟成佛并倡导众生平等的佛教教主,并没有供佛拜佛之说;大乘佛教则把释迎牟尼看作显示各种威力,智慧无比的化身,而且佛也多了起来。大乘佛教后来分化为禅宗和净土宗等宗派。――高一历史教参。 材料三: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公元一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135年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Jesus)。耶稣是上帝耶和华之子,他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母亲名叫玛利亚,父亲叫约瑟。玛利亚未被迎娶前,圣灵降临在她身上,使她怀孕。约瑟一度想休了玛利亚,但受了天使的指示,仍把她娶了过来。耶稣三十岁时受了约翰的洗礼,又在旷野中经受了魔鬼撒旦的诱惑,这一切坚定了他对上帝的信念。此后,耶稣就率领彼得、约翰等门徒四处宣传福音。耶稣的传道引起了犹太贵族和祭司的恐慌,他们收买了耶稣的门徒犹大,把耶稣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但三天以后,耶稣复活,向门徒和群众显现神迹,要求他们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宣讲福音。从此,信奉基督教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把基督教传播到世界各地。――《宗教的历史》。 材料四:公元571年,位于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上诞生了世界上最后的一位圣人,他的名字叫穆罕默德。据传安拉创造穆罕默德于一切圣人之前,而差遣于一切圣人之后。 因此,他是最后的一位圣人。如《古兰经》说:“穆罕默德不是你们哪一个人的父亲,而是安拉的使者,是一切圣人的封印者”?33:40?。穆罕默德四十岁时?公元610年?奉安拉的旨意开始复兴和传播伊斯兰教。当时阿拉伯半岛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伊斯兰教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复兴的。按伊斯兰教的观点,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复兴者而不是创始人。所谓复兴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伊斯兰教发展到尔萨?耶稣:纪元元年──40年?圣人时代之后中断了五百多年,至到穆罕默德为圣时才重新举起了伊斯兰教的旗帜,使这个古老的宗教得以复兴。 ――《古兰经故事》。 〔板书设计〕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 耶稣 穆罕默德 发源地 印度 巴勒斯坦地区 阿拉伯半岛 主要影响地 亚洲 欧洲 亚洲 教派 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禅宗、净土宗等) 天主教、东正教、新教 逊尼派、什叶派 与中国本土结合 藏传佛教 回教 传播特点 以和平方式为主 伴随着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海外掠夺 伴随着对外军事扩张 〔训练设计〕 地图、照片可以印证历史。请对下列《世界主要宗教发源地及传播路线图》进行“图说”。“图说”内容包括图片所反映的宗教产生的时间、传播的主要史实和特点等,字数在150字左右。
[课件] 见附件。 试题详情
临沂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1卷(选择题1~4页)和第Ⅱ卷(综合题5―8页)两部分。
2.请把第1卷的答案连同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3.请把第Ⅱ卷的答案用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1卷 (必做,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下图是华北地区某地实测的海拔高度数据分布,读图回答1~2题。 1.测量图中各地海拔高度,所用最精准、便捷的技术是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数字地球 D.地理信息系统 2.对图示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海拔:甲>丙 B.坡度:甲>乙
C.气温:丙>丁 D.降水:乙>丁 
下为某跨国公司研发总部和分支机构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若MNP为晨线,则此时 
A.③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 B.图示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 C.①地正值高温多雨季节 D.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S,70°w) 4.若总部和分支机构的办公时间为当地时间9时至17时,为了缩短某种新产品的研发周期,使总部与分支机构实现不间断研发,则合理的“接力”研发流程是 A.总部→⑤→②→总部 B.总部→⑤→③→总部 学 C.总部→④→①→总部 D.总部-→③→⑤→总部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常用的方法之一。下面示意图可表示某些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读图回答5~7题。 5.如果该图为地壳物质循环模式,MN为软流层,①为岩浆活动,③为变质作用,则 A.甲为岩浆岩 B.乙为沉积岩
C.丁为变质岩 D.④为沉积作用 6.如果该图为热力环流模式,MN为下垫面,则
A.甲处气压低于丁处 B.风由甲处吹向丁处
C.甲处气压低于乙处 D.甲处天气晴朗 7.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MN为下垫面,则  A.甲处代表陆地  B.环节②代表水汽输送  C.环节④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D.人类活动对环节③的影响最大 下为“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  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C.年降水量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 9.若图中有甲、乙、丙、丁四地,其对应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为(3℃,800mm)、(15°C,900mm)、(7℃,5mm)、(23°C,2900mm),则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同的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丁 D.丙和丁
 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等深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 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地7月份均多雨
B.流经乙处的是本格拉寒流
C.丙位于大陆架上
D.丁地石油资源丰富 11.危及到丁地附近海岛国家生存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火山、地震
B.泥石流、滑坡  C.海洋环境污染
D.全球气候变暖

右为甲、乙、丙、丁四地气温和降水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四个地区中,冬春季节农业生产易受干旱、寒潮、沙尘暴影响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3.四个地区中,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右面图甲、图乙分别是某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金字塔示意图,该市的平均期望寿命已提高到78岁。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甲反映的该城市人口增长模式是
A.“高一高―低”模式 B.“高―低一高”模式
C.“高一高一高”模式 D.“低―低―低”模式 15.与流动人口相比,户籍人口
A.劳动力数量较少 B.劳动力比重较大
C.性别构成较合理 D.年龄构成较轻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16―17题。   
16.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市化与丁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②阶段I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③该国可能属发达国家  ④阶段Ⅱ,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17.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①资金密集型产业 ②技术密集型产业 ③资源密集型产业 ④现代服务业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读“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图”,回答18~19题。  
18.阶段I中的农产品产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距城市近 B.气候优越
C.地形平坦 D.水源充足 19.阶段Ⅱ中的农产品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交通运输便捷 D.城市居民收入增加 某种农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比例不断下降。下为部分省级行政区国有企业总产值的比例(1990年)及其变化(1990―1997年)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下列国有企业发展状况属于“高比例、高下降”类的一组省级行政区是
A.川、豫、湘 B.鲁、苏、粤
C.青、藏、内蒙古 D.吉、京、滇 21.国有企业发展属于“低比例、高下降”类的省区,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A.地势平坦,企业占地容易获得  B.处于沿海位置,较容易吸引外资 C.内河航运发达,便于原料运进  D.省内劳动力丰富,不需外来迁入 
右为某交通运输方式以澳门为中心的等时线分布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该交通运输方式为
A.水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铁路运输 D.高速公路运输 23.如果以该图信息作为研究依据,则最能反映的问题是
A.澳门T业原料的来源地范嗣
B.澳门_丁业产品的覆盖范围
C.澳门农剐产品的来源地范嗣
D.澳门旅游业的最优吸引半径 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回答24~25题。 24.右图中最能反映我闰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
担在加重的是
A.耕地面积在减少 B.总人口数在增加
C.人均耕地在减少 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 25.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 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 环境负担的是
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
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减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临沂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第Ⅱ卷 (必做40分+选做10分,共50分) 2009.3 注意事项: 第Ⅱ卷共6道题。其中第26~29题为必做部分,30~31题为选做部分,选做部分只选择l道试题作答,如全答,阅卷时将根据所选题号的先后顺序只判最前面的1道试题。 【必做部分】 26.(10分)下面右图为我国亚热带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其进行了综合考察:读图,分析回答考察小组遇到的问题。 (1)在沿A―E线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岩层的形成年代是A、F两处最晚,c处最早。由此判断沿线地区的褶曲类型是什么?并简述理由。(2分) 
(2)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山前,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 (3)图中虚线是规划在几个村席之间修建的公路,乙村到甲村的线路比较平直,乙村到丙村的线路比较弯曲,呈“之”字型。分别说明这样修建的原因。(2分) (4)本着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请你为该区域的能源开发利用献计献策。(3分) 27.(10分)小课题研究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常见形式。下面是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案例。请你帮助完成。
课题研究思路: 
(一)确定课题:我国沙尘暴形成发生的原因研究 (二)提出设想:●沙尘暴多发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是沙尘暴形成的重要基础。
●天气、气候因素对沙尘暴的形成影响很大。 (三)处理获取的材料并形成结论: 材料一:2006年4月10日下午沙尘暴区域(阴影部分)图 
结论:(1)说图示沙尘暴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3分)
(2)分析图中天气系统对沙尘暴形成所起的作用。(2分) 材料二:华北地区某地多年气候资料统计表 
结论:(3)指出华北地Ⅸ沙尘暴多发季节并简要分析原因。(3分) (四)拓展应用: 材料三;为加强对沙尘暴的研究,我国已建立了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结论:(4)简要说明高科技在4月10日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2分) 28.(10分)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显著特点及形成的直接原因。(2分) (2)图中几个较大的城市都是我国重要的棉纺织工业中心。分析这几个城市发展棉纺织工业的有利区位因素。(3分) (3)某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对乙地区农村秸秆的利用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如下表: 利用方式 燃料 饲料 肥料 工艺编制 自然腐烂 其它 百分比(%) 50 13 3 9 20 5 请你从节能减排、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评价该地区的秸秆利用是否合理,并阐述理由。(3分) (4)甲附近河流上有我国一重要水利枢纽,你认为当初选址修建时,设计者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必要资料?(2分) 29.(10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分析回答。 材料一: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石羊河流域的水量减少近1/3,石羊河流域的人口却由90万增加到近230万,灌溉面积由300万亩增加到了500万亩。
材料二: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1)请根据图文中的信息,简析石羊河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4分)
(2)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民勤地区在农业土地开发利用中,对土地产生了哪些不良影响?(3分)
(3)为使民勤不致变成第二个“罗布泊”,你认为当地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3分) 【选做部分】 30.(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下为“历史上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统计分布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是长江水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的区域,受灾也相对严重。仅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方面分析原因。(4分)
(2)以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多,财产损失少。现今,同样的洪灾,死亡人数少,财产损失却巨大。请对比简要分析成因。(6分) 31.(10分)【旅游地理】祖国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已于2008年7月18日起正式实施。结合右面“台湾旅游资源分布图”,分析回答。 (1)“宝岛”台湾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概括分析台湾旅游资源多样性的原因。 (4分) (2)简要评价台湾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6分) 临沂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试题详情
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http://www.7caiedu.cn 浙江省诸暨中学08-0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数学(理) 试题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