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751  759  765  769  775  777  781  787  789  795  801  805  807  811  817  819  825  829  831  835  837  841  843  845  846  847  849  850  851  853  855  859  861  865  867  871  877  879  885  889  891  895  901  907  909  915  919  921  927  931  937  945  3002 

祁东鼎兴补习学校物理二轮复习专题:非电学实验(2009.05)

                                           一.长度测量

1.(南通、扬州、泰州三市二检)(1)如下图所示,甲图中游标卡尺的读数为________mm,乙图中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________mm

答案:1.(1)29.75mm     3.205mm

2.在一些实验中需要较准确地测量物体转过的角度,为此人们设计了这样的仪器:一个可特动的圆盘,在圆盘的边缘标有刻度(称为主尺),圆盘外侧有一个固定不动的圆弧状的游标尺,如图所示(图中画了圈盘的一部分和游标尺).圆盘上刻出对应的圆心角,游标尺上把与主尺上190对应的圆心角等分成10个格。试根据图中所示的情况读出此时游标上的0刻线与  圆盘的0刻线之间所夹的角度为            。 

答案:15. 80 

                                                    二:验证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法则

1.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

中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

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

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 理想实验法        B. 等效替代法      C. 控制变量法         D. 建立物理模型法

(3).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其中的三个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线;通过细线同时用两个测力计互成角度的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点,在白纸上记下O点和两测力计的读数F1F2

②在纸上根据F1F2的大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出合力F.

③只用一个测力计通过细绳拉橡皮条,是它的伸长量与用两个测力计拉时相同。几下此时测力计的读数F0和细绳的方向。

以上三个步骤中均有错误或疏漏,请指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 F';  (2) B;   (3).(1)没有记下细线的方向

 (2)除了记下F1F2的大小之外,还应根据F1F2的方向才能准确作图。

 (3)应该将橡皮条与线的结点拉到原位置O点。

2.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端栓上两根细绳,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程为5N、最小刻度为0.1N的弹簧测力计,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当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O点时,两根细绳相互垂直,如图所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从图中读出。

⑴由图可读得两个相互垂直的拉力的大小分别为_____N和_____N。(只须读到0.1N);

⑵在右图的方格纸中按作图法的要求画出这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

2.⑴4.0N,2.5N。⑵图略,但必须有刻度和单位。

                       

 三.研究弹簧的长与受力的关系

1.某同学在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4-1所示的实验装置。所用的钩码每只的质量都是30g,他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5个钩码逐个挂在弹簧的下端,每次都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将数据填在了下面的表中。(弹力始终未超过弹性限度,取g=9.8m/s2

(1)试根据这些实验数据在图1-5给定的坐标纸上作出弹簧所受弹力大小F跟弹簧总长L之间的函数关系图线,说明图线跟坐标轴交点的物理意义                        

(2)上一问所得图线的物理意义是                                        

该弹簧的劲度k是                                         

砝码质量(g)

0

30

60

90

120

150

弹簧总长(cm)

6.00

7.15

8.34

9.48

10.64

11.79

弹力大小(N)

 

 

 

 

 

 

 

 

 

 

 

 

 

 

 

 

 

 

(3).在研究弹力和弹簧的形变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将弹簧水

平放置测出其自然长度,然后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

在其下端竖直向下施加外力F,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

性限度内进行的。用记录外力F和弹簧的形变量x作出

F-x图线如图1-3所示,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

为______,图线不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1)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的点,基本上在同一条直线上。可以判定F和L间是一次函数关系。画一条直线,使尽可能多的点落在这条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均匀地分布在直线两侧。该图线跟横轴交点的横坐标表示弹簧的原长。
(2)图线的物理意义是表明弹簧的弹力大小和弹簧伸长量大小成正比。由可得k=25N/m

(3)(1)200N/m  (2)弹簧自身有重力

未标题-12 副本 32.(1)一个同学要研究轻质弹簧的弹性热能与弹簧长度改变量的关系,进行了入下实验:在离地面高度为h的光滑水平桌面上,沿着与桌子边缘垂直的方向放置一轻质弹簧,其左端固定,右端与质量为m的一个钢球接触。当弹簧处于自然长度时,小钢球恰好在桌子边缘,如图所示。让钢球向左压缩弹簧一段距离后由静止释放,使钢球沿水平方向射出桌面,小钢球在空中飞行后落在水平地面上,水平距离为s。

①请你推导出弹簧的弹性热能Ep与小钢球质量m、桌面离地面高度h、小钢球飞行的水平距离s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2分)。

②弹簧的压缩量x与对应的钢球在空中飞行的水平距离s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弹簧的压缩量x(cm)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小钢球飞行的水平距离s(cm)

1.01

1.50

2.01

2.49

3.01

3.50

根据上面的实验数据,请你猜测弹簧的弹性热能Ep与弹簧的压缩量x之间的关系为

________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①(2分)。②Ep与x2成正比(2分)由表中数据可看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x正比于s,又Ep=,即Ep正比于s2,所以Ep正比于x2(2分)。

                                                      四.打点计时器的有关计算

1.如图1-1所示是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得到的一条纸带,从O点开始每5个计时点取一个记数点,依照打点的先后顺序依次编为1、2、3、4、5、6,测得x1=5.18cm,x2=4.40cm,x3=3.62cm,x4=2.78cm,x5=2.00cm,x6=1.22cm

 

 

 

 

 

 

1.(1)0.1  (2)0.80  B    A (3)0.32    A        B

(1)   相邻两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__________s

(2)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__m/s2,方向______________(填A    B或B    A)

(3)   打点计时器打记数点3时,物体的速度大小v=__________m/s,方向_________(同上)

2.(盐城六校联考)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 Hz。在所选纸带上取某点为0号计数点,然后每3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所以测量数据及其标记符号如题图所示。

  该同学用两种方法处理数据(T为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

方法A:由……,     取平均值g=8.667 m/s2;

方法B:由取平均值g=8.673 m/s2

 

(1)从实验装置看,该同学所用交流电的电压为_________伏特,操作步骤中释放纸带和接通电源的先后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数据处理方法看,在S1、S2、S3、S4、S5、S6中,对实验结果起作用的,方法A中有__________;方法B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选择方法___________(A或B)更合理,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__________(系统或偶然)误差。

(3)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举出两条)。

2.答案:(1)从实验装置看,该同学所用交流电的电压为 _220  伏特,操作步骤中释放纸带和接通电源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_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2)从数据处理方法看,在S1、S2、S3、S4、S5、S6中,对实验结果起作用的,方法A中有 _ S1、S6; 方法B中有S1、S2、S3、S4、S5、S6。因此,选择方法 _B (A或B)更合理,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 _偶然  (系统或偶然)误差。

 (3)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有(试举出两条).

     重物下落过程中受到阻力;      S1、S2、S3、S4、S5、S6 长度测量;

交流电频率波动;             数据处理方法等。

五.平抛运动

1.(上海嘉定二检)(1)在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时,让小球多次沿同一轨道运动,通过描点法画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为了能较准确地描绘运动轨迹,下面列出了一些操作要求,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横线上__________。

(A)通过调节使斜槽的末端保持水平      (B)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必须不同

(C)每次必须由静止释放小球

(D)记录小球位置用的铅笔每次必须严格地等距离下降

(E)小球运动时不应与木板上的白纸相接触

(F)将球的位置记录在纸上后,取下纸,用直尺将点连成折线

(2)作出平抛运动的轨迹后,为算出其初速度,实验中需测量的数据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其初速度的表达式为v0=__________。

(3)某学生在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忘记记下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位置O,A为物体运动一段时间后的位置,根据图示,求出物体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

(A)1.0 m/s   (B)10 m/s   (C)2.0 m/s   (D)20 m/s

1.答案:(1)ACE(2)x、yx(3)C

2.(10分)为验证“两小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Ⅰ.先将斜槽轨道的末端调整水平,在一块平木板表面先后钉上白纸和复写纸,并将该木板竖直立于靠近槽口处,使小球a从斜槽轨道上某固定点处由静止释放,撞到木板并在白纸上留下痕迹O;

Ⅱ.将木板向右平移适当的距离,再使小球a从原固定点由静止释放,撞在木板上得到痕迹B;

Ⅲ.然后把半径相同的小球b静止放在斜槽轨道水平段的最右端,让小球a仍从原固定点由静止开始滚下,和小球b相碰后,两球撞在木板上得到痕迹A和C。

Ⅳ.用天平测量a、b两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a、mb,用刻度尺测量纸上O点到A、B、C三点的距离分别为y1、y2和y3

根据上述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实验中所选用的两小球质量关系为ma       mb(选填“<”、“>”或“=”);

②小球a下滑过程中与斜槽轨道间存在摩擦力,这对实验结果        产生误差

(选填“会”或“不会”);

③用本实验中所测得的量来验证两球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其表达式为                            

image015

 

 

 

 

 

 

2..①>(2分) ②不会 (2分)     ③     (6分)

3.(6分)某同学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的实验中,在已经判定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后,再来用图9甲所示实验装置研究水平方向的运动。他先调整斜槽轨道槽口末端水平,然后在方格纸(甲图中未画出方格)上建立好直角坐标系xOy,将方格纸上的坐标原点O与轨道槽口末端重合,Oy轴与重垂线重合,Ox轴水平。实验中使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经过一段水平轨道后抛出。依次均匀下移水平挡板的位置,分别得到小球在挡板上的落点,并在方格纸上标出相应的点迹,再用平滑曲线将方格纸上的点迹连成小球的运动轨迹如图9乙所示。已知方格边长为L,重力加速度为g

 

 

 

 

 

 

 

 

 

 

 

 

 

 

 ( 1)请你写出判断小球水平方向是匀速运动的方法(可依据轨迹图说明):

(2)小球平抛的初速度v0        

(3)小球竖直下落距离y与水平运动距离x的关系式为

3. (6分)(1)在轨迹上取坐标为(3L,L)、(6L4L)、(9L9L)的三点,分别记为A、B、C点,其纵坐标y1: y2: y3=1:4:9,由于已研究得出小球在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因此可知从抛出到A点所用时间t1与从A点到B点所用时间t2、从B点到C点所用时间t3相等,这三点的横坐标之间的距离也相等,说明了在相等时间内水平位移相等,即说明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2分)

说明:用其他方法,正确的也给分。

(2)           (2分)(3)y=x2           (2分)

说明:(2)、(3)问中若因所取点估读不同导致结果不同,只要正确也给分

4.(6分)利用单摆验证小球平抛运动规律,设计方案如图(a)所示,在悬点O正下方有水平放置的炽热的电热丝P,当悬线摆至电热丝处时能轻易被烧断;MN为水平木板,已知悬线长为L,悬点到木板的距离   OO’=h(h>L)。

(1)将小球向左拉起后自由释放,最后小球落到木板上的C点,O’C=s,则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v0________。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改变释放小球时悬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q,小球落点与O’点的水平距离s将随之改变,经多次实验,以s2为纵坐标、cosq为横坐标,得到如图(b)所示图像。则当q=30°时,s为 ________m;若悬线长L1.0m,悬点到木板间的距离OO’为________m。

4.(1)(6分)①(2分):②0.52(2分);1.5(2分)。

                                                        六..验证动量守恒

1.在实验室里为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一般采用如图甲、乙两种装置:

文本框: 重锤线文本框: 重锤线
 

 

 

 

 

 

 

 

 

 

(1)若入射小球质量为m1半径为r1;被碰小球质量为m2,半径为r2,则    (    )

 A.m1>m2  r1>r2    B.m1>m r1<r2

 C.m1>m2  r1=r2    D.m1<m2  r1=r2

(2)若采用乙装置进行实验,以下所提供的测量工具中必需的是(     )

 A.直尺    B.游标卡尺    c.天平    D.弹簧秤    E.秒表

(3)设入射小球的质量为m1,被碰小球的质量为m2,则在用甲装置实验时(P为碰前

 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所得“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为(用装置图中的字

 母表示)                       

 (4)在实验装置乙中,若斜槽轨道是光滑的,则可以利用一个小球验证小球在斜槽上

 下滑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这时需要测是的物理量有:小球释放初位置到斜槽末

 端的高度差h1,小球从斜槽末端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s、竖直高度h2,则所需验

证的关系式为                   

1.(1)C (2)AC (3)m1OP=m1OM+m2O   (4)s2=4h1h2

                                                        七.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1.在一次用单摆测定加速度的实验中,图A的O点是摆线的悬挂点,a、b点分别是球的上沿和球心,摆长L=       m.图B为测量周期用的秒表,长针转一圈的时间为30s,表盘上部的小圆共15大格,每一大格为lmin,该单摆摆动n=50次时,长、短针位置如图中所示,所用时间t=       s.用以上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英文符号表示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式为g=            (不必代入具体数值).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需多次改变L的值并测得相应的T值.现测得的六组数据标示在以L为横坐标、T为纵坐标的坐标纸上,即图中用“”表示的点。根据图中的数据点作出T2L的关系图线.

 

1.0.9906 ,100.40; ;略

2(7分)(1)一组同学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测了6组摆长L和周期T的对应值.为了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4位同学提出了以下4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A.从测定的6组对应值中任意选取1组,用公式求出g作为测量值.

B、先分别求出6个L值的平均值和6个T值的平均值,再用公式求出g作为测量值.

C.先分别取6组L、T的对应值,用公式求出6个对应的g值,再求这6个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值.

D.在坐标纸上作出T2―L图象,利用图象计算出图线的斜率k再根据求出g作为测量值.

你认为以上4种方法中,错误的是    .其余正确的方法中偶然误差最小的是    .(填代号即可)

(2)某同学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T2―L图象如图所示.你是否能根据此图象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若能,求出加速度g的大小;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2.(1)B 、D    (2)能、

                                                        八.油膜法测分子直径

1.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

(1)在用油膜法粗测分子直径的实验中,在哪些方面作了理想化的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器材有:浓度为0.05%(体积分数)的油酸酒精溶液、最小刻度为0.1ml的量筒、盛有适量清水的45×50cm2浅盘、痱子粉、橡皮头滴管、玻璃板、彩笔、坐标纸。则:

①下面给出的实验步骤中,正确顺序为:          

A.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用彩笔将油酸薄膜的形状画在玻璃板上­­­­­­­­­­­。

B.用滴管将浓度为0.05%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记下滴入1ml油酸酒精溶液时的滴数N

C.将画有油酸薄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以坐标纸上边长为1cm的正方向为单位,计算轮廓内正方形的个数,算出油酸薄膜的面积S cm2

D.将痱子粉均匀地撒在浅盘内水面上,用滴管吸取浓度为0.05%的油酸酒精溶液,从低处向水面中央一滴一滴地滴入,直到油酸薄膜有足够大的面积又不与器壁接触为止,记下滴入的滴数n

②该实验测得的单个油酸分子的直径约为          (单位:cm)。

A、      B、      C、     D、

(3)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已知实验室中使用的酒精油酸溶液的体积浓度为n,又用滴管测得每N滴这种酒精油酸的总体积为V,将一滴这种溶液滴在浅盘中的水面上,在玻璃板上描出油膜的边界线,再把玻璃板放在画有边长为a的正方形小格的纸上,如图测得油膜占有的小正方形个数为m.

      ⑴用以上字母表示油酸分子直径的大小d.

      ⑵从右图中数得油膜占有的小正方形个数为m=______.

 

试题详情

西安中学

师大附中

高2009届第一次模拟考试

高新一中

长安一中

文科综合试题

命题人:高新一中  刘  伟 李淳刚  陈  微

审题人:师大附中  郭  胜  韦成枢  曲景学

 

 

第Ⅰ卷

试题详情

南宁三中高考物理套题训练冲刺卷一

试题详情

2009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

物 理 试 题

 

说明:1、全卷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共60小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座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考试结束后只缴交答题卡。

试题详情

化学常用计量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涵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态下)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力培养:通过基本计算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在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应用上,着重掌握有关比例的数学思想。

科学方法:演绎推理法。

重点、难点    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应用条件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引入】今天我们复习化学常用计量。

【提问】科学家引入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的意义是什么?

【再问】谁来说说物质的量是怎样联系宏观和微观的?

学生活动

回答:把质量、体积等宏观物理量和微观的微粒个数联系起来。

回答:主要通过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物理量建立的下列关系图,把微粒数、物质质量、气体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相互关联起来。

归纳:

小结: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作用实际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

【提问】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2)1mol氢的质量为1g,它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氢分子。

(3)氧气的摩尔质量为 32g,氧气的分子量也为32g。

(4)12g碳-12所含的碳原子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每摩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思考,回答:

(1)不正确,并非所有物质均含有分子。

(2)不正确,不能说 1mol氢,应指明微粒名称。

(3)不正确,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分子量没有单位。

(4)正确

【提问】在应用摩尔这个单位时,应注意什么?

回答:

(1)摩尔只能用来表示微粒的集体数目;

(2)必须指明微粒的具体名称。

【讲解】微粒可以是真实的,如:1mol水分子;也可以是假想的,如:1mol NaCl,表示1molNa+和1mol Cl- 的特定组合。

【提问】在化学反应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和一定等于各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和

B.反应前原子的物质的量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原子的物质的量之和

C.反应前各物质的摩尔质量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摩尔质量之和

D.在同温、同压下,反应前气体体积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气体体积之和

思考,回答:

A.不正确,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数是可能发生变化的。

B.正确,因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不正确,因为分子是变化的,分子量很可能变化,摩尔质量也随之变化。

D.不正确,因为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随分子数变化。

【小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组成、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

【提问】质量守恒定律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涵义是什么?

回答:

在宏观上,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从微观上,反应物中原子的种类和总个数(或总物质的量)等于生成物中原子的种类和总个数(或总物质的量)。

【强调】物质的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计算中有很重要的应用,需要大家努力掌握应用守恒的计算技巧。

【过渡】下面让我们再讨论一下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问题。

【提问】什么是气体摩尔体积?

回答: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再问】标准状况的涵义是什么?

回答:273K,1.01×105Pa,或0℃,1atm。

提问:老师,标准状况下三氧化硫是气体吗?

【强调】气体摩尔体积不适用于非标准状况的气体及液体、固体。

【反问】谁知道这个问题?

回答:三氧化硫的熔点为16℃,标准状况下当然是固体。

【提问】有关气体问题的最重要的一个定律就是阿伏加德罗定律,谁来叙述一下该定律的内容?

回答: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

【讲解】阿伏加德罗定律适用于任何状态下的气体,可归纳为:pV=nRT

具体应用有:(1)同温、同压下,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2)同温、同体积下,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3)同温、同压下,密度比等于摩尔质量(分子量)之比。

【板书并讲解】根据 pV=nRT和 n=m/M得:pV=(m/M)RT

pM=(m/V)RT

pM=ρRT

因此,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分子量)之比。

倾听。

提问:为什么同温、同压下,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分子量)之比?

【引导小结】气体分子量计算的常用公式:

①气体的摩尔质量=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22.4。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分子量与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③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混合气体总质量÷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回忆、归纳、小结:

(1)M=ρ0×p22.4

(2)M=ρA×MA

(3)M=Σm/Σn

【提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都约是22.4L

B.0.5 mol氢气的体积为11.2L

C.在标准状况下,各为1mol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的体积均约为22.4L

D.在20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的氮气和3mol氢气,达平衡后有0.5mol的氮气反应,平衡后混合气体的体积仍为20L

思考,回答:

A.不正确,只有1mol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都约是22.4L,不能说任何物质。

B.不正确,因为没有指明标准状况。

C.不正确,因为三氧化硫在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

D.正确,因为不论在任何条件下,气体都将充满整个容器。

【评价】回答得很好,请注意 D选项的条件不是标准状况。

【提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L辛烷完全燃烧生成8/22.4 mol的二氧化碳分子

B.在标准状况下,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C.常温常压下,1mol氮气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氮分子

D.常温常压下,金属和酸反应,若生成2g 氢气,则有2mol电子发生转移

思考,回答:

A正确,辛烷的分子式为C8H18,在标准状况下1L辛烷的物质的量是1/22.4mol,因此,完全燃烧生成 8/22.4 mol的二氧化碳分子。

B.不正确,因为没有指明气体的物质的量是1mol。

C.正确,1mol氮气的分子数与是否标准状况无关。

D.正确,不论在任何条件下,2g氢气都是1mol,无论什么金属生成氢气的反应均可表示为:2H++2e=H2↑,因此,生成1mol氢气一定转移 2mol电子。

【质疑】辛烷在标准状况下是否为气体?

回答:辛烷在标准状况下为液体。

【评价】辛烷是汽油成分之一,在标准状况下为液体,1L辛烷的物质的量不是 1/22.4mol,因此,A选项是不正确的。

【提问】设N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例混合的甲烷和丙烷混合气体22.4L,所含的气体的分子数约为N个

B.标准状况下,22.4LNO和11.2L氧气混合,气体的分子总数约为1.5N个

C.常温下,2.3g金属钠变成钠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目为0.1N个

D.常温下,18g重水所含中子数为10N个

思考,回答:

A.正确,任意比例混合的甲烷和丙烷混合气体 22.4L,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1mol,因此含有N个分子。

B.不正确,因为NO和氧气一接触就会立即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C.正确,2.3g钠是0.1mol钠原子,钠原子变成离子的反应为:

Na-e=Na+

0.1mol钠原子就失去0.1mol电子,也就是0.1NA个电子。

D.不正确,重水分子(D2O)中含有10个中子,分子量为 20,18g重水所含中子

数为:10×18g/20g? mol-1=9mol。

【强调】温度和压强条件只影响气体的体积,而不影响气体的质量和物质的量,因此,如果讨论物质的量、质量和微粒数目的关系,则与是否标准状况无关。

【引导小结】在计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有关微粒个数计算,需要注意什么?

(2)有关气体的计算,需要注意什么?

(3)有关方程式的计算,需要注意什么常用技巧?

归纳、小结:

(1)注意分子数和原子数、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的比例关系

(2)注意温度和压强条件对气体体积的影响很大,因此应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必须要求标准状况条件,并注意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或不能共存的混合气的问题。

(3)注意运用电子守恒的计算技巧。

 

精选题

 

试题详情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2009届高三物理冲刺综合训练

试题详情

安徽省黄山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

物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

试题详情

山东省聊城市2009年高三年级高考模拟(二)

数学试题(理科)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和试题纸上。

       3.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第II卷写在答题纸对应区域内,严禁在试题卷或草纸上答题。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参考公式:

       1.若事件A、B互斥,则

       2.若事件A、B相互独立,则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试题详情

氮元素单质和化合物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对氮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结构―性质―应用”及“性质―存在―制备”关系的复习,认识非金属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结构―性质―应用”及“性质―存在―制备”的依存关系。

能力培养:通过对氮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结构―性质―应用”及“性质―存在―制备”关系的分析与讨论,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非金属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结构―性质―应用”及“性质―存在―制备”依存关系的探索,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新事物的能力以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对氮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结构―性质―应用”及“性质―存在―制备”关系的认识,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和崇尚科学,感悟到科学的魅力。

科学品质:通过对非金属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结构―性质―应用”及“性质―存在―制备”依存关系的逐步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对非金属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结构―性质―应用”及“性质―存在―制备”依存关系的研究,指导学生用模型或假说的方法进行化学学科研究,学习对事物的现象与本质进行转化以及科学抽象的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    认识非金属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结构―性质―应用”及“性质―存在―制备”的依存关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感悟到科学的魅力。指导学生用模型或假说的方法进行化学学科研究,学习对事物的现象与本质进行转化以及科学抽象的研究方法。

教师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请你按下表要求填入你所知道的含有氮元素的物质的化学式:

学生活动

再现、讨论后得到:

【引入】这节课我们以氮元素单质和化合物为例,复习非金属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结构―性质―应用”及“性质―存在―制备”之间的依存关系。

【板书】

试题详情

西安中学

师大附中

高2009届第一次模拟考试

高新一中

长安一中

理科综合试题

命题人:西安中学  杨  毅  张永强  亢永平

审题人:长安一中  丁秀芝  孟锋利  高长运

1.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本试题卷指定的位置上。

3.  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  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或在其他题的答题区域内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21小题   共126分)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1  C-12  O-16  N-14  Fe-56  Cu-64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