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619  627  633  637  643  645  649  655  657  663  669  673  675  679  685  687  693  697  699  703  705  709  711  713  714  715  717  718  719  721  723  727  729  733  735  739  745  747  753  757  759  763  769  775  777  783  787  789  795  799  805  813  3002 

修水一中09届高三第二次质检试卷

语    文

第Ⅰ卷(共36分)

试题详情

修水一中09届高三第二次段考试卷

数学试题

试题详情

修水一中09届高三第二次段考试卷

地理试题

试题详情

2009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精讲精练:(七)科学类文本阅读(2)
 【考点分解】

 

第一讲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第二讲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第一讲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导学】

首先,考生必须从词汇学的角度,从宏观上掌握词语的基础知识。诸如词语的构成、词语的来源、词语的分类(意义、词类、结构等)。上述的知识研究的范围只停留在词语的语表义,或称词典义。这类词语的意义一般在高考中不会直接考查,只是作为高考中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熟悉这类知识很有必要,是为在考试时理解文中词语布置了较为广阔的知识背景

其次,重点建立词语的语境义的概念。语境义是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形成的临时意义。语境义相对于词典义,两者不同的是,词典义相当于固定住户,在词典中找得到其解释的词条,是人们在使用词语时约定俗成的含义;而语境义往往是词典中没有的义项,是临时住户,只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暂居一下,脱离了语境的“住处”,其临时的词义就不复存在了。如话剧《陈毅市长》中,陈毅市长在拜访化学家齐仰之时说道:“我们共产党人也是搞化学的。”这里的“化学”一词,就不是词典上的“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之义,而是“变化人的学问”或“改变人思想的学问”之义。

再次,掌握语境义形成的一些情况。

1.  特殊义。特殊义是指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特指的意义。

例如1998年全国高考卷第23题考查对“转基因作物”一词的理解,就是考查这一词语的特殊义。

23.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2.指代义。指代义是指某个词语在行文中指代了上文或下文中的词语、短语、句子、某几句话或某个语段的含义。理解指代义,要确认词语所指代内容及其范围、位置和层次等。词语的指代义有两种形态。

①代词形态,即用代词来指代某个意义。例:

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其”的含义是

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各有其独特有文化,要是我们把人类文化的每一个阶段的成就综合起来,分门别类,互相比较,就可以对各个阶段人类文化发展的相对量及其发展进度的比率得到一个印象。

答:       w.w.w.k.s.5.u.c.o.m                                          

[解析]

答案应为“各个阶段人类文化发展的相对量”。加点的“其”究竟是指前文的“相对量”,还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相对量”,还是“各个阶段人类文化发展的相对量”,这里就牵涉到指代义所确认内容的范围问题。从整个语境看,这里应包含了“相对量”前面的所有定语。

②非代词形态,即用非代词来指代上下文中的一些内容。例: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

17.文中加点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

A.      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      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      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

D.     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选自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解析]答案为A。选择对A项,关键看原文语境,从上文看“但是在这种情况,影响是微弱的”中的“在这种情况下”是指光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受到的影响是什么呢?影响是“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再从下文看,使光速降低并且不被吸收是研究的预期效果,而穿过普通透明材料的光不能达到光速降低的预期效果,而要达到光速降低的效果又会导致光被吸收,所以普通透明材料使光速降低的影响是微弱的。其余选项均不符合语境。

这道题考的是一个名词“影响”在文中指代的内容,即指代义。

3.概括义。概括义指某个词语对上下文的某一段文字内容所概括的意义。理解词语的概括义,一般要准确地理解原文某部分所说明或阐述的基本内容、范围和意义。例: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第10题。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较比细微,又较比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10.从全篇看,最后一句中的“制作方法”具体指的是

A. 掐丝、涂料、烧制和打磨

B. 点蓝、烧蓝和打磨

C. 景泰蓝的特殊工艺过程

D. 以上几项都概括得不对

 

[解析]答案为B。A项错在“决定掐丝形式”的“制作方法”不应包括“掐丝”本身;C项太笼统;D项显然错。

    这道题考的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在文中概括上文内容的意义。

最后,要掌握一些逻辑学中有关概念的常识。

一个词语都承载着一个概念,形成概念就是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概念是词语所表达的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性。概念的内容称为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包括有范围称为概念的外延。

掌握概念的内涵,就要了解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下定义,这在高考中也常被直接考到。如2002年全国高考第7题,就是考查的为“沙尘暴”这一概念下定义:

7.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现象。

B. 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 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有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解析]答案为A。下定义要求能揭示出词语所承载的概念的内容,也就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性。其基本形式为:

被定义项(词语)+系词(大多用“是”,也可省略)+(形成原因)+(构成物质)+(外部形态)等+被定义项所属的上位的概念。

在上面例题可以看出,A项中“沙尘暴”是被定义项,“是”是系词,“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是成因和构成,“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是形态,“风沙现象”是上位概念。只有这一项能揭示出“沙尘暴”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性,因此,理解也最准确。

另外,概念的外延知识也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语。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卷第20题就是考查的概念的外延。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0题。

  加拿大某公司建造了一座示范厂,用酒精而不是用硫磺造纸浆。该公司董事长佩蒂说:“这是未来之路。用酒精制造纸浆意味着出现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技术。”

  如果在小规模工厂里取得成功的这项技术也能在正式规模的工厂里生产出较便宜的纸浆,它将对纸价产生影响。这项技术还能消除造纸工业常有的臭鸡蛋味――硫化氢的气味。

  该公司使用的这种工艺叫ALCELL(即酒精ALCOHOL和纤维素CELLULOSE的合成词),它使用酒精和水代替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这种工艺是加拿大在1972年发明的,以前从来没有实现商品化,但是这家公司希望它能使造纸工业发生彻底变革。

  佩蒂说:“建造一座新的纸浆厂要耗资10亿美元,而且它要求木材供应源源不断。如有ALCELL工艺,只要耗资3.5亿美元就能建造一个工厂,并使工厂不停地运转,所需木材供应量较小。”他又说:“那意味着一个工厂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林业产品分析家邓肯森说:“从环境方面来说,它比较清洁,而且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较容易。”这种工艺取得成功,它将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纸浆。
    20.第一段中提到“示范厂”,第二段中提到“小规模工厂”、“正式规模的工厂”,第四段中提到“小型厂”,对文中这四个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小型厂”就是“小规模工厂”,它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

  B. “示范厂”属于“小规模工厂”,“小型厂”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

  C. “示范厂”属于“小型厂”,也属于“小规模工厂”。

D. “小型厂”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示范厂”也不是“小规模工厂”。

(选自199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解析]答案为B。这道题主要考查对四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示范厂”在第一段中主要指创新的技术;第二段中紧接着提到“在‘小规模工厂’里取得成功的这项技术”,证明“示范厂”规模不大,属于“小规模工厂”。而原文中提到“如果在小规模工厂里取得成功的这项技术也能在正式规模的工厂里生产出较便宜的纸浆”这一条件,证明“小规模工厂”不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正式规模的工厂”应为具备一定规模且正式生产的工厂。第四段中“小型厂”概念的提出,是紧接着“那意味着一个工厂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一句话而言,能够一天生产350吨纸浆的工厂应是一定规模且正式生产的工厂,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说它是“小型厂”是相对于一天生产1000吨纸浆的“大型厂”而言,它不是“小规模工厂”,也不是试验性的“示范厂”了。因此,A项中所说“小型厂” 就是“小规模工厂”,它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两句都是理解错误;C项中所说“示范厂”属于“小型厂”理解错误,D项中所说“小型厂”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示范厂”也不是“小规模工厂”,两句都是理解错误。只有B项所说“示范厂”属于“小规模工厂”,“小型厂”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理解正确。

【典型剖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列车也会“飞”

――近观磁悬浮列车

   2002年12月31日冠名为“VIP运行”的上海磁悬浮线首次试运行获得圆满成功。

    磁悬浮列车是在传统列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构思颇为巧妙。传统列车的车轮要在钢轨上转动,是有机械接触的,而磁悬浮列车则是在钢轨上悬浮起来,有着一定的间隙,并没有机械接触,这就大大减少了运行阻力,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运行速度。

    磁悬浮列车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吸力或电动斥力让列车悬浮于钢轨之上并进行导向,以实现列车与钢轨的无机械接触运行,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列车轮轨摩擦力限制、机械噪音等问题。

    磁悬浮列车基本上可分两大类:常导磁悬浮和超导磁悬浮列车。常导磁悬浮又称常导磁吸型。它是利用电磁铁产生电磁吸力将列车悬浮起来,车身与轨道的间隙一般为10毫米左右。列车像爪子一样套在“T”字型轨道上,在车体底部两侧倒转向上部分的顶部分别安装有电磁铁,在导轨上方和伸臂部分下方分别安装有反作用板和感应钢板,用来控制电磁铁电流,使电磁吸力与列车重量平衡,从而保持均衡的间隙,以达到无机械接触状态的运行。列车的动力则是由感应线性电动机来驱动。超导磁悬浮是根据磁铁同极相斥的原理,利用列车上超导磁体产生的强磁场与轨道上线圈形成的磁场间的相互作用,使列车悬浮运行的。它的悬浮间隙一般为100毫米左右。目前在世界上,常导磁悬浮以德国为代表,超导磁悬浮以日本为代表,在技术上各有利弊。

    磁悬浮列车是靠电磁力来驱动和运行的,可一旦停电或磁力减弱,列车会不会掉下来?实际上,人们大可不必担心,因为磁悬浮列车在设计和建造之初就已考虑到了一切意外情况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磁悬浮列车仍然装有车轮,虽然列车在悬浮运行过程中车轮并不起作用,它仅在起动加速和减速进站时有用,这有点像飞机的起落架,只是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起飞滑跑和降落时使用一样,只不过起落架在空中是收在飞机体内的,这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的作用。而磁悬浮列车车体则装有紧急着陆的气闸,装有减震的弹簧,一旦电源系统发生故障,悬浮着的列车就可直接落在导轨上并借助摩擦力慢慢地停下来。

    磁悬浮列车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崭新交通工具。继上海之后,国内外专家又开始论证在北京至天津建造磁悬浮列车的可行性,以缓解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交通紧张的状况。

7.对“常导磁悬浮列车”有关原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靠电磁铁产生电磁吸力,将列车悬浮在“T”字型轨道上方10毫米左右的地方。

B.它是用电磁铁与反作用板和感应钢板控制电磁铁电流,使电磁吸力与列车重量平衡。

C.它是靠感应线性电动机的驱动力在“T”字型轨道上运行的。

D.它是利用列车上超导磁体产生的强磁场与轨道上线圈形成的磁场间的相互作用,使列车悬浮运行。

8.判断“磁悬浮列车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交通工具。”理由的一项是

A.它的车轮不必像传统列车的车轮要在钢轨上转动。

B.它是利用电磁吸力或电动斥力进行导向的。

C.运行时,它与钢轨的间隙能保持均衡。

D.它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列车轮轨摩擦力限制,机械噪音等问题。

9.文中说明“一旦电源系统有故障”而磁悬浮列车具有保证安全装置的一组是

    ①采用“T”字型轨道                                                          

    ②安装反作用板

    ③装有起落架

    ④装有紧急着陆的气闸

    ⑤装有减震的弹簧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常导磁悬浮和超导磁悬浮两种列车类型不同,两者设计的基本原理也不尽相同。

B.磁悬浮列车仍装有车轮,为的是有意外时帮助列车安全地落在导轨上并借助摩擦力慢慢地停下来。

C.以德国为代表的常导磁悬浮列车和以日本为代表的超导磁悬浮列车在技术上各有长短,因而在列车的质量上也有差别。

D.超导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的间隙一般比常导磁悬浮的大十倍左右,因此运行速度也相差很大。

[解析]第7题,答案为D (并非说明的“常导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第8题,答案为D (根据第三节“从根本上服了传统列车轮轨摩擦力限制、机械噪音等问题”来选);第9题,答案为C (“②安装反作用板”不属于安全措施,“③装有起落架”,原文中是“这有点像飞机的起落架”);第10题,答案为A(B项除安全因素外,还应有起跑和停止的功能;C项从原文看两者并无“质量”上的差别;B项从原文看两者并无“速度”上的差别)。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一些环境保护论者以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开发的一种叫特温戈的小型车为例,证明了只要不再追求汽车的大体积和大功率并大大降低其产品的燃料消耗,世界汽车工业将会取得怎样的成就。

绿色和平组织已经构想出一种环保型样车SmILE(“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该组织希望这一概念能流行起来。这种汽车主要靠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增加汽缸的动力或使混合燃料注入汽缸。一些专家说,这是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的好办法。

用于SmILE的双缸发动机是由瑞士温科AG公司为雷诺特温戈这样的小型汽车设计的。但是环境保护论者认为,使用四缸发动机也是可能的,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型号的SmlLE车油耗减半。有些人认为,像温科AC公司研制的发动机可能经受不住汽车每天行驶的磨损。针对这种观点,SmILE设计者说,这种发动机不会比任何一种传统发动机磨损更快,它有一个先进的冷却系统,其平均活塞速度甚至比类似的传统汽车的活塞速度还要低。不管怎样,目前大多数汽车早在发动机用坏之前就已经报废了。

对特温戈的改进并不局限于发动机。对车身及底盘的改造在风洞试验中使空气动力特征提高了30%。米什林公司设计的特殊轻型齿轮辋和轮胎使汽车行驶的滚动阻力提高了35%。由于采用了体积更小的发动机,重量更轻的散热器、蓄电池和排气系统,并且改变了座位、悬架、刹车和油箱的构造,持温戈减轻的重量超过了195公斤。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在不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能的情况下,使用纤维复合材料对特温戈这样的车进行全面改造,车的重量还能减少80公斤。尽管玻璃钢和碳素纤维强化塑料零件被用于更具流线型的车身,SmILE设计者说,它们的制造方法即使用钢材,汽车的总重量也不会增加。

该车设计者说,降低燃料消耗对车的驾驶和性能没有负面影响。发动机的最高速度、灵活性和加速能力与原来的特温戈相比毫不逊色,或者还要出色。他们说,用于研制SmILE的技术用于其他品牌的汽车也同样容易。

17.文中画线处的“概念”一词指的是

A.不追求汽车的大体积和大功率,并降低燃料消耗

B.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

C.小型车特温戈和SmILE

D.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

18.从本文看,下列反映Sm11的发动机的特点的一组是

①使用了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

②油耗低,功率大

③具有先进的冷却系统

④体积较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以下理解不符合本义内容的一项是

A.温科AG公司专为特温戈设计的发动机也用于SmILE

B.法国雷诺公司使特温戈减轻的重量超过了195公斤

C.SmILE的车身使用了玻璃钢和碳素纤维强化塑料零件

D.降低燃料消耗对各种汽车的驾驶和性能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20.根据本义的内容,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特温戈虽然出色,但还不是一种环保型小汽车。

B.原来的特温戈车的发动机存在一些问题。

C.降低汽车燃料消耗的惟一办法是使用混合燃料。

D.目前大多数汽车发动机的问题不在于使用寿命。

  (高考语文试题)

 [解析]第17题,答案为B (A项说明的追求目标;C项说明的名称;D项说明的功效);第18题,答案为C(原文中没有提到第②项中“功率大”的特点);第9题,答案为C (原文中没说SmILE的车身使用了玻璃钢和碳素纤维强化塑料零件,只是作了比较;而是说明“使用纤维复合材料对特温戈这样的车进行全面改造”);第10题,答案为D(A项说“特温戈还不是一种环保型小汽车”错误,因为特温戈已

学生课后练习答案(学生用书B)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7―10题。

我们从何而来?仅在十年前,科学家们还一致认为大约320万年前的东非阿法种是最早的人类祖先。而2002年考古学家在西非乍得湖畔发现了一个至今有六七百万年历史的化石,他们认为这是近乎完整的人科动物头盖骨化石,该发现动摇了人们原先关于原始人类历史的概念。这个化石被称为“托迈”,意为“生命的希望”。它很可能是所有原始人类的祖先。
    这块头骨,既带有猿的特征,又带有其后的原始人类的特征。它的颅腔很小,与大猩猩的差不多大,但其下半部分较平,不像大猩猩和黑猩猩具有突出的颌骨,而与后来的原始人类相仿。另外,它的上犬齿小,并且第一颗下前臼齿的磨损跟原始人类的很像,而全然不像大猩猩和黑猩猩较尘的下前臼齿。综合这些特征,化石发现者们坚信他们找到的是一个新的人科动物。
    然而,这个结果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古人类学界的争议。一个进行同类研究的小组认为“托迈”可能是已经灭绝的类人猿或大猩猩的祖先,理由是没有发现能证明其直立行走的骨骼骨――这是作为区分原始人类与古猿的关键特征。而已经目睹过“托迈”风采的人则不予认同。他们表示,从外表特征上判断,“托迈”很可能是原始人类。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不可否认的是,生活在人与猿分化关键时期的“托迈”证明了人类进化的路线的多分支持性。
    “托迈”的发现地点,对人类学研究也同样具有革命性意义。在“托迈”之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科动物化石分别出土于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东非大裂谷的东支出土了如此之多又如此之古老的原始人类化石,以至于有些科学家认为,裂谷起了地理隔离作用,裂谷东边干旱、开阔的环境迫使古猿走下树,发展成为人;而在气候湿润、森林茂密的西边,猿仍然生活在树上。这种说法被称为“东边的故事”。
    但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布鲁内于1995年在乍得挖出一个有350万年历史的颚骨化石,这为“西边的故事”写下了一个开头。“托迈”的出土,又为这个故事描下了重重的一笔。

7.下列关于“托迈”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托迈”是被科学家们认同的约320万年前的东非阿法种的最早祖先的头盖骨化石。

B.“托迈”是于西非乍得湖畔出土的六七百万年前的完整的人科动物头盖骨化石。

C.“托迈”昭示了地球原始生命诞生的希望,可能是所有原始人类祖先的头盖骨化石。

D.“托迈”是虽保留了古猿特征但又具有了原始人类特征的疑为人科动物的头盖骨化石。

8.下列能作为“托迈很可能是原始人类的祖先”的依据的一项是
    A.与原始人类一样,它的颅腔很小,下半部分较平,具有不突出的颌骨。

B.它的上犬齿和第一颗下前臼齿的磨损程度跟原始人类非常相像。

C.它生活在人与猿分化的关键时期,具有原始人类的外部特征。

D.它证明了人类进化路线的多分支特性,西非至少也有一条路线。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托迈”的发现,拓展了人类学研究的视野,并将原始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万年。

B.科学家们都认识到,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地理隔离因素。

C.关于“托迈”的研究虽尚无定论,但它的发现已经动摇了十年前人们关于原始人类历史的概念。

D.东非大裂谷东支出土的数量众多的原始人类化石中,以有350万年历史的颚骨化石为时代最早。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否能直立行走,是区分原始人类与古猿的关键因素。

B.在法国生物学家布鲁内的发现之前,东非曾一直被视为人类起源的摇监。

C.如果“西边的故事”能够成立,“托迈”将被认为是迄今所知的人类最早的祖先。
    D.“托迈”的出土表明最早的原始人类在整个非洲的分布比人们预想的还要广泛。

[解析] 第7题,答案为D项。“托迈”非阿法种的最早祖先,故A项错;原文为“近乎完整”,而非“完整”,故B项错;原文“生命的希望”,不是指地球原始生命,故C项错。第8题,答案为C项。“托迈”的颅腔很小,与大猩猩一样,且原文“不具有空出的颌骨”不等于“具有不突出的颌骨”,故排除A项;原文未提及上犬齿的磨损,故排除B项;D项不能作为依据。第9题,答案为C项。“托迈”是原始人类的结论还有待证实,故A项错;原文为“有些科学家”而非“都认识到”,故B项错;“颚骨化石”出土于大裂谷西边,故D项错。第10 题,答案为D项。“托迈”是最早的原始人类还不能证实,“人们预想的”内容文中未提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中国的两河文明

近几十年来,在长江流域发现了不少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于是,有人借用一个老词儿,称中国的上古历史是又一个“两河文明”。

中国的“两河”,比原来常说的“两河”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要长大得多,两岸也辽阔得多。中国的“两河文明”需另有个说法。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历史上有苏美尔等古老文明发祥,两河合力浇灌,养育出灿烂成就。两条河在人文发展上有明显的“一体化”特点。

中国的黄河、长江,在养育早期文明方面,很难说一体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不同,是两大类各自成长的原始文化,互不统属。即使到了铜器时代,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人文关系也不是那么清楚。最早何时共尊一个王权,还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不过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黄河、长江的统一比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

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所知力量最大的王权,即夏朝和商朝,都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夏王权势力是否曾到达长江流域,历史学家对此多抱怀疑态度。商朝的势力到没到长江,本来也是否定的人多,赞成的人少,但是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提供了一些有利于赞成派的观点,问题开始变得有趣。

首先是1974年湖北黄陂龙城商代遗址的发现,各种铜器、陶器的风格与郑州商朝都城遗址的相同。根据这些实物证据推测,很可能是黄河流域商朝的一支贵族率人来到这里筑城定居。如果这位贵族不是偶然来到这里,而是履行商王的一项部署,那么我们可以说黄河流域商朝的王权到了长江。

不过,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际的经济、军事或信仰的说明,才站得住。无端的领地扩张在商代是不应存在的。在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犹如惊人重笔勾勒出长江流域的铜器文明,最有名的当属江西新干大洋州、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在考虑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战略意义时,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在长江中游的发现尤其值得注意,它可能提示着北方早期王权觊觎长江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不成商朝,商王朝对铜矿资源的控制一定不吝代价。所以一些考古学家推测,盘龙城商朝据点与控制长江中游的铜矿可能有关系。经济的需求(铜矿)导致政治行为(诸侯据点),在理论上没有问题,在史实上也很有可能,也许黄河与长江的政治结合就是这样开始的。

7.          联系全文,下列对“另有个说法”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的两河文明在人文发展史早期“一体化”的特点不明显。

B.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文化上互相统属,政治上共尊一个王权。

C.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的两河文明“一体化”过程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

D.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合力浇灌,共同养育出灿烂的文化成就。

8.下列是对“黄河、长江的统一比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两河流域辽阔宽广。

B.中国两河之间相距遥远。

C.黄河流域的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各自成长,各成体系。

D.统一不仅要有政治上的需求,而且还要有经济上的需求。

9.下列可作为两河“共尊一个王权”的最重要证据的一项是

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盘龙城筑城建立据点。

B.在湖北黄陂发现的盘龙城据点有重要战略意义。

C.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

D.长江中游地区发现了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两河”要比西亚的“两河”长大、广阔得多,因此,中国的“两河文明”要比西亚的“两河文明”灿烂得多,伟大得多。

B.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可见,中国的古代文化没有出现过“一体化”。

C.到目前为止,在长江流域只发现了商朝据点遗址和一批商周时期的铜矿遗址,这说明北方王朝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不会早于商代。

D.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就不成商朝。四川广汉三星堆铜器文明遗址的发现,说明商朝的政治势力已经控制了四川广汉。

[解析]7.B。(本文并没有否定中国的两河文明“共尊一个王权”的史实,只是认为中国两河文明共尊一个王权的时间要比西亚晚,且艰难得多。)  任何地区的统一都必须具备这两种需求,这不能成为中国两河统一难于西亚两河的原因。A西亚两河相距不远,地理、气候等条件也就相近,经济因素也比较接近,因此统一难度要低于中国两河流域。B相距遥远,政治上要加以控制,难度自然较大。C西亚的文化是“一体化”的,政治上的统一自然要比文化互不统属的中国两河容易得多。)8.D。任何地区的统一都必须具备这两种需求,这不能成为中国两河统一难于西亚两河的原因。A西亚两河相距不远,地理、气候等条件也就相近,经济因素也比较接近,因此统一难度要低于中国两河流域。B相距遥远,政治上要加以控制,难度自然较大。C西亚的文化是“一体化”的,政治上的统一自然要比文化互不统属的中国两河容易得多。)9.D。(“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际的经济说明”,“铜矿遗址”就是一种“经济说明”;而且这些“铜矿遗址”是“商周时代”的。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盘龙城筑城建立据点”只是一种推测,不是证据。B具有战略意义不是证据。C虽然“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但如果不能确证这些遗址的风格与北方王朝的相同,则不足以说明北方势力已到达长江流域。)10. C。(一个政权对某区域的控制,离不开政治与经济两大因素。因为在长江流域没有发现早于商代的有关政治、经济方面的依据,因此可以推出北方王权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不会早于商代。A河流长大、流域广阔只是两种文化比较的其中一个条件,不是唯一条件。B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只能说明中国在上古时代的文化曾经没有“一体化”,但并不能因此推断整个中国的古代文化没有“一体化”。D不仅商朝有铜器,周朝也有铜器,即使这些铜器出现在商时期,如果不能断定是商朝的铜器,也不能仅据此就断定商朝的政治势力曾经到达。)

 

试题详情

高三化学攻关三十六法之――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诸法中较主要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使多步计算化为一步而完成。

●难点磁场

请用关系式法解决下列问题,然后自我界定学习本篇是否需要。

a g 铁和 b g 硫粉混合均匀,隔绝空气加强热,充分反应后,再将所得固体混合物放入足量稀 H2SO4 中,试求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用含 ab 的代数式表示)。

●案例探究

[例题]用黄铁矿可以制取 H2SO4,再用 H2SO4 可以制取化肥(NH4)2SO4。煅烧含 FeS2 80.2% 的黄铁矿 75.0 t,最终生产出 79.2 t(NH4)2SO4。已知 NH3 的利用率为 92.6%,H2SO4 的利用率为 89.8%,试求黄铁矿制取 H2SO4 时的损失率。

命题意图: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关系式法解题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转化率、损失率的理解和认识。

知识依托:H2SO4 的工业制法、NH3 与 H2SO4 的反应。

错解分析:不能准确理解利用率的含义而错解。

解题思路:首先须搞清 H2SO4 的利用率与 FeS2 利用率的关系。H2SO4 的利用率为 89.8%,与 H2SO4 的利用率是 100%、FeS2 的利用率为 89.8% 是等价的。并排除 NH3 利用率的干扰作用。

其次,根据 S 原子守恒找出已知量 FeS2 与未知量(NH4)2SO4的关系(设黄铁矿的利用率为x):

FeS ~   2H2SO4  ~  2(NH4)2SO4

120                      264

75.0 t×80.2%×89.8%?x          79.2 t

x=66.6%

黄铁矿的损失率为:1.00-66.6%=33.4%。

答案:33.4%

●锦囊妙计

凡反应连续进行,上一步反应的产物为下一步反应的反应物的反应,绝大多数可用关系式法解决。寻找关系式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1.写出各步反应的方程式,然后逐一递进找出关系式;

2.根据某原子守恒,直接写出关系式。

●歼灭难点训练

1.(★★★)在 O2 中燃烧 0.22 g 硫和铁组成的化合物,使其中的硫全部转化为 SO2,将这些 SO2全部转化为 SO3,生成的 SO3 完全被 H2O 吸收。所得 H2SO4 可用 10.0 mL 0.50 mol?L1 的 NaOH(aq)完全中和,则原化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2.(★★★★)将 23.0 g 石英与 60.0 g 石灰石在高温下灼热,试求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3.(★★★★)已知某厂每天排出 10000 m3 尾气(已折算为标准状况),内含 0.268%(体积分数)的 SO2,SO2可完全转化为 H2SO4,若用黄铁矿来生产同样多的 H2SO4, 则需要多少克含 FeS2 78.2% 的黄铁矿?

 

 

 

 

 

 

4.(★★★★★)某化肥厂以氨为原料制备 NH4NO3,已知由氨制 NO 的产率是 96%,NO 制硝酸的产率是 92%,求制硝酸所用去的氨的质量占总耗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试题详情

高三化学攻关三十六法之――估算法

 

估算就是不算,估算法是通过推理、猜测得出答案的一种方法。

●难点磁场

不要计算,请推测下列题目的答案,然后自我界定学习本篇是否需要。

甲、乙两种化合物都只含X、Y 两种元素,甲、乙中 X 元素的百分含量分别为 30.4% 和 25.9%。若已知甲的分子式是 XY2,则乙的分子式只可能是(   )

A.XY                           B.X2Y                          C.X2Y3                                                D.X2Y5

●案例探究

[例题]在 100 mL 0.10 mol?L1的 AgNO3(aq) 中,加入 100 mL 溶有 2.08 g BaCl2 的溶液,再加入 100 mL 溶有 2.50 g CuSO4?5H2O 的溶液,充分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最终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B.最终得到的白色沉淀是等物质的量的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C.混合过程中,逸出无色气体

D.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Cu2) = 0.01 mol?L1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离子反应的认识及进行相关计算的能力。

知识依托:Ba2 与 SO、Ag 与 Cl 的反应及过量计算。

错解分析:数字运算失误。

解题思路:本题有以下两种解法。

方法1(计算法):n(Ag) = 0.100 L×0.10 mol?L1 = 0.010 mol

n(Ba2) = n (BaCl2) = = 0.0100 mol

n(Cl) = 2n(BaCl2) = 0.0200 mol

n(SO) = n(CuSO4?5H2O) = = 0.0100 mol

首先 Cl 与 Ag 发生反应生成白色 AgCl 沉淀:

Ag       +   Cl ====   AgCl↓

0.010 mol      0.010 mol      0.010 mol

反应后剩余 Cl:0.0200 mol-0.010 mol = 0.010 mol。其次 Ba2 与 SO发生反应生成白色 BaSO4 沉淀:

Ba2    +   SO====  BaSO4

0.010 mol  0.010 mol    0.010mol

生成BaSO4 0.010 mol。反应后溶液中含 Cu2,其浓度为:

c(Cu2) == 0.033 mol?L1

与备选项对照,可知答案。

方法2(估算法):最后 Cu2留在溶液中,溶液浅蓝色,A 项不可选。由 CuSO4?5H2O 的质量是3位有效数字,及溶液的体积也是3位有效数字可推知c(Cu2)应为3位有效数字,D 项不可选。由于溶液混合时,只发生 Ag 与 Cl、Ba2与SO的反应,所以也不会逸出气体,C项不可选。

答案:B

评注:就解题效率而言,估算法大大优于计算法。

●锦囊妙计

估算法虽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但其使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绝大多数计算题是不能用估算法解决的。尝试用估算法解题是好的,但面对每一个题都想用估算法解决,有时也会贻误时间。

●歼灭难点训练

1.(★★★)有规律称:强酸溶液每稀释 10 倍 pH 增加 1 ,强碱溶液每稀释 10 倍 pH 减小 1,但此规律有一定的局限性。试问将 pH = 3 的 H2SO4(aq) 稀释 105 ,其 pH 为(   )

A.8                              B.7                              C.2                              D.3

2.(★★★★)将质量分数为 0.052(5.2%)的 NaOH(aq)1 L(密度为 1.06 g?cm3)用铂电极电解,当溶液中 NaOH 的质量分数改变了 0.010(1.0%)时停止电解,则此时溶液中应符合的关系是(   )

 

 

NaOH的质量分数

阳极析出物的质量/g

阴极析出物的质量/g

A

0.062(6.2%)

19

152

B

0.062(6.2%)

152

19

C

0.042(4.2%)

1.2

9.4

D

0.042(4.2%)

9.4

1.2

 

3.(★★★★)氢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主要反应可用下式表示:2R ― H + M2MR2 + 2H,若将 100 mL 水经过氢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后,流出液用 0.10 mol?L1的 NaOH 溶液中和,完全反应后用去 NaOH 溶液 20 mL,若此水中存在的阳离子只有 Ca2,则 100 mL 水中含有 Ca2为(    )

A.20.03 mg                  B.40 mg                       C.80.16 mg                  D.160.32 mg

4.(★★★★★)图2―1中横坐标表示完全燃烧时耗用可燃气体 X(X = A、B、C)的物质的量 n(X),纵坐标表示消耗 O2 的物质的量 n(O2),A、B 是两种可燃性气体 ,C 是 A、B 的混合气体,则 C 中:n(A)∶n(B)为(   )

A.2∶1                        B.1∶2                         C.1∶1                        D.任意比

 

                                             图2―1

 

试题详情

高三化学攻关三十六法之――多离子盐溶液的结晶

 

多离子盐溶液中晶体的析出属初中所学内容,但初中所学不能满足于高考的要求,因此高中阶段有必要加深。

●难点磁场

请试做以下题目,然后自我界定学习本篇是否需要。

已知四种物质在水中、液氨中的溶解度(g溶质/100 g溶剂)如下表:

 

溶质

溶剂

AgNO3

Ba(NO3)2

AgCl

BaCl2

170

9.3

1.5×104

33.3

液氨

86

97.2

0.8

0

 

(1)分别是1.0 mol? L1的Ag、Ba2、NO3和Cl在水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分别是0.50 mol?L1的以上四种离子在液氨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得出以上结论的依据是                                     

(4)将以上四种离子按适当浓度混合于液氨之中,能否有AgCl沉淀析出?

答:________(“能”或“否”)。

●案例探究

[例题]下面是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100 g H2O):

NaNO3                      KNO3                         NaCl              KCl

10℃       80.5               20.9               35.7               31.0

100℃     175                246                39.1               56.6

(计算时假定:①盐类共存时不影响各自的溶解度;②过滤晶体时,溶剂损耗忽略不计)

(1)取23.4 g NaCl和40.4 g KNO3,加70.0 g H2O,加热溶解。在100℃时蒸发掉 50.0 g H2O,维持该温度,过滤析出晶体,计算所得晶体的质量(m高温)。

将滤液冷却至10 ℃,待充分结晶后过滤。计算所得晶体的质量(m低温)。

(2)另取34.0gNaNO3和29.8 g KCl,同样进行如上实验。10℃时析出的晶体是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100℃和10℃得到的晶体质量(m高温m低温)分别是多少?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多离子溶液中晶体的析出(实为沉淀生成)和溶解度的计算技能。

知识依托:物质的结晶。

错解分析:不了解物质的结晶与复分解反应的关系,(1)问无解;没看出(2)问数据的巧妙而费解。

解题思路:(1)100℃时S (NaCl)最小,所以析出NaCl晶体,则不析出KCl、NaNO3;KNO3溶液未达饱和,亦不会析出。

m高温=23.4 g-39.1 g×(70.0 g-50.0 g)÷100 g

=23.4 g-7.82 g

=15.6 g

将溶液冷却到10℃,析出晶体为KNO3和NaCl,析出KNO3晶体质量为:

40.4 g-20.9 g×(70.0g-50.0 g)÷100 g

=40.4 g-4.18 g

=36.2 g

析出NaCl晶体的质量为:

(39.1 g-35.7 g)×(70.0 g-50.0 g)÷100 g=0.68 g

则:m低温=0.68 g+36.2 g=36.9 g

(2)两种原始溶液中,各种盐的物质的量都相等。

n(NaCl)==n(KNO3)==n(NaNO3)

     ==n(KCl)==0.400 mol。

因而溶解后得到的两种溶液中四种离子浓度完全相同,根据溶解度数据可知,100℃时蒸发后得到的是NaCl晶体,冷却后得到的是KNO3晶体,但也含有少量的NaCl。所以第(2)小题不必再计算,便知:

m高温=m高温=15.6 g     m低温=m低温=36.9 g

答案:(1)15.6 g  36.9 g      (2)15.6 g  36.9 g

●锦囊妙计

多离子溶液中的任何一种阳离子与任何一种阴离子相结合都可构成为溶液的一种溶质,若忽略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即假定盐类共存时不影响各自的溶解度),当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相等时,不论蒸发还是降温,溶解度最小的溶质首先析出,且析出盐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与溶液中的其他阴离子(或其他阳离子)不会结晶析出,但与析出盐晶体中阴、阳离子无关的其他阴、阳离子所形成的溶质有析出的可能。

若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不等,则有析出多种晶体的可能。若SASBSCSD,则晶体析出的先后顺序为:D、C、B,一般不会析出A。

●歼灭难点训练

1.(★★★)取100 g H2O,配成10℃饱和KCl溶液,又取50 g 水,加入35.4 g NaNO3,配成10℃ NaNO3溶液。将以上两溶液混合后,10℃时有      种晶体析出,质量是______g,该晶体的化学式为           ,析出该晶体的原因是                          (溶解度见例题)。

2.(★★★)将例题中的“40.4 g KNO3”改为“29.8 g KCl”,其他不变,试求m高温m低温

 

 

 

 

 

 

3.(★★★★)将例题中的“23.4 g NaCl和40.4 g KNO3”改为“0.120 mol KCl和0.110 mol NaNO3”,其他不变,求m高温m低温

 

 

 

 

 

 

4.(★★★★★)某化学兴趣小组欲从NaNO3和KCl的混合溶液中分离出KNO3,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假设:①混合溶液中,n(KCl)=n(NaNO3);②盐类共存时不影响各自的溶解度。溶液中各种溶质在100℃和10℃的溶解度参照例题。试回答下列问题:

(1)①的主要操作是                                                

②的主要操作是                                                  

(2)晶体A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若含有杂质可能是____________。晶体C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若含有杂质可能____________;通过实验确定晶体C中是否含有该杂质的方法是                                                  

(3)若晶体C中确实含有杂质,进一步提纯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高三化学攻关三十六法之――电解原理

 

电解池既能与学科内知识交叉,也可在学科间形成知识交叉,因而其题相对较难。

●难点磁场

请试做下列题目,然后自我界定学习本篇是否需要。

有一电解池,电极为惰性电极,内装Na2SO3(aq),通以直流电,惰性电极上发生化学反应。

(1)阴极上的反应为:                    

(2)阳极上的反应为:                    

●案例探究

[例题]某学生试图用电解法根据电极上析出物质的质量来验证阿伏加德罗常数值,其实验方案的要点为:

①用直流电电解氯化铜溶液,所用仪器如图24―1。

②强度为I A,通电时间为t s后,精确测得某电极上析出的铜的质量为m g。

图24―1

试回答:

(1)这些仪器的正确连接顺序为(用图中标注仪器接线柱的英文字母表示,下同)

E接____________,C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F。

实验线路中的电流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

(2)写出B电极上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G试管中淀粉KI溶液变化的现象为____________,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3)为精确测定电极上析出铜的质量,所必需的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

①称量电解前电极质量 ②刮下电解后电极上的铜并清洗 ③用蒸馏水清洗电解后电极 ④低温烘干电极后称量 ⑤低温烘干刮下的铜后称量 ⑥再次低温烘干后称量至恒重

(4)已知电子的电量为1.6×1019 C。试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表达式:NA=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电解原理的理解及完成电解实验的能力。

知识依托:电解原理。

错解分析:电解CuCl2(aq)发生如下反应:

Cu2+2ClCu+Cl2

Cl2有毒,须作处理,装置中G,作用即此,如果不注意观察,忽略了或猜不透G的作用,就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不能排除②⑤干扰,也会得出错误答案。

解题思路:(1)B电极上应产生Cl2

2Cl-2e====Cl2

B极上流出电子,电子进入直流电源的正极,即F极,由此可得仪器连接顺序及电流方向。

(2)B中产生Cl2,Cl2进入G中与KI反应,有I2生成,I2使淀粉变蓝色。

(3)镀在A电极上的Cu是没必要刮下的,也无法刮干净,还能将A电极材料刮下,故②⑤两步须排除在外。

(4)由电学知识,可求电量Q

Q=I A×t s=It C

由此可求出通过的电子个数:

N(e)=

其物质的量为:

n(e)=

而电子个数与Cu的关系为:

Cu2+2e====Cu

根据生成Cu m g得:

 =×

NA可求。

答案:(1)D    A     B     F     B     A     D     E

(2)2Cl-2e====Cl2↑ 变蓝色 Cl2+2I====2Cl+I2

(3)①③④⑥

(4)NA=mol1

●锦囊妙计

1.电解时,要注意阴离子的放电顺序:

S2>I>Br>Cl>低价含氧酸根>OH>高价含氧酸根>F

若用比Ag活泼的金属作电极进行电解时,金属阴极被保护,金属阳极被腐蚀,即其放电能力大于S2

2.电镀和电解精炼都属于电解,可应用电解原理解决该类问题。

3.电解与电学相联系,电子与电流的关系为:

n(e)=

●歼灭难点训练

1.(★★★)下列关于铜电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铜锌原电池中铜是正极

B.用电解法精炼粗铜时粗铜作阴极

C.在镀件上电镀铜时可用金属铜作阳极

D.电解稀H2SO4制取H2、O2时铜作阳极

2.(★★★★)用Pt电极电解AgF(aq),电流强度为a A,通电时间为t min,阴极增重m g,阳极上生成标准状况下的纯净气体V L,以q C表示一个电子的电量,Mr表示Ag的相对原子质量,则阿伏加德罗常数NA可表示为(   )

A.mol1                                                                                        B.mol1

C.                                                    D.以上答案都不对

3.(★★★★)用图24―2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通电一会儿,发现湿润的淀粉KI试纸的C端变为蓝色。则:

图24―2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在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室温下,若从电解开始到时间t s,A、B装置中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0.168 L,若电解过程中无其他副反应发生,经测定电解后A中溶液体积恰为1000 mL,则A溶液的pH为______。

4.(★★★★★)将羧酸的碱金属盐电解可得烃类化合物。例如:

2CH3COOK+H2OCH3―CH3↑+2CO2↑+H2↑+2KOH

   (阳)        (阳)      (阴)              (阴)

据下列衍变关系回答问题:

浓 H2SO4

(1)写出电极反应式

阳极            ,阴极          

(2)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A→B:          ,B→C:         

(3)D和B在不同条件下反应会生成三种不同的E,试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          

                           

 

试题详情

高三化学攻关三十六法之――等质量混和与等体积混混合

 

两种同溶质溶液等质量混合,特别是等体积混合,质量分数如何判定有一定难度。本篇可以把这一难点化易。

●难点磁场

请试做下列题目,然后自我界定学习本篇是否需要。

密度为0.91 g?cm1 的氨水,质量百分比浓度为 25.0%(即质量分数为0.250),该氨水用等体积的水稀释后,所得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   )

A.等于12.5%                                                  B.大于 12.5%

C.小于 12.5%                                                 D.无法确定

●案例探究

[例题]把 70% HNO3(密度为 1.40 g?cm3)加到等体积的水中,稀释后 HNO3(aq)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0.35                         B.<0.35                      C.>0.35                      D.≤0.35

命题意图: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分数的认识和变换前提下的估算能力。

知识依托: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错解分析:审题不严,自以为是将两液体等质量混合,从而误选 A项;解题过程中思维反向,也会误选 B项。

解题思路:本题有以下两种解法。

方法1(条件转换法):先把“等体积”看作“等质量”,则等质量混合后溶液中 HNO3 的质量分数为:

w==35%

而等体积混合时水的质量小于 HNO3(aq) 的质量,则等体积混合相当于先进行等质量混合,然后再加入一定量的密度大的液体,这里是 70% 的 HNO3(aq),故其质量分数大于 35%。

方法2(数轴表示法):(1)先画一数轴,在其上标出欲混合的两种液体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并在两质量分数的对应点上标出两液体密度的相对大小。

7

?

?

(2)求出,并在数轴上标示出来。

(3)标出wwρ的液体的质量分数之间。

答案:C

评注:方法2是方法1的一种升华。

●锦囊妙计

1.等质混

两种同溶质液体(或某溶液与水)等质量混合时:

w=

2.等体混

两种同溶质液体(或某溶液与水)等体积混合时:

W∈[W(ρ)]

具体解题时,常用数轴表示法。

●歼灭难点训练

1.(★★★)有甲、乙两种 H2SO4(aq),甲中 H2SO4 的质量分数为 3a %,乙中 H2SO4 的质量分数为 a %,取甲、乙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搅拌均匀后所得 H2SO4(aq) 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A.>2a%                      B.<2a%                      C.=2a%                      D.无法确定

2.(★★★)将上题中的“H2SO4(aq)”改为“氨水”;其余不变,试选之。(   )

3.(★★★★)有甲、乙两种水的乙醇溶液,甲中水的质量分数为 25%,乙中水的质量分数为 15%,将甲、乙两种溶液各取 100 mL 混合,则所得溶液中水的质量分数(   )

A.>0.80                      B.<0.80                      C.>0.20                      D.<0.20

4.(★★★★★)在100 g 浓度为 18 mol?L1密度为ρ(g/cm3)的浓硫酸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稀释成 9 mol?L1的硫酸,则加入水的体积为(   )

A.<100 mL                 B.=100 mL                 C.>100 mL                 D.=mL

 

试题详情

高三化学攻关三十六法之――等效平衡解题模式

 

等效平衡是指效果相同的平衡,即不论开始条件是否相同,只要平衡时各组分的质量分数相等。即可谓之等效平衡。

●难点磁场

请试做下列题目,然后自我界定学习本篇是否需要。

在一定条件下,将2.0 mol SO2和1.0 mol O2通入下列容器中:

图20―1

活塞与大气相通,维持容器内温度不变,平衡时SO2的质量分数为w。则该容器内充入下列物质,相同条件下达到平衡时,SO2的质量分数也为w的是________。

A.4.0 mol SO2和2.0 mol O2

B.2.0 mol SO2、1.0 mol O2和3.0 mol SO3

C.3.5 mol SO3

D.2.2 mol SO2和1.8 mol O2

E.4.5 mol SO2、4.5 mol O2和1.2 mol SO3

●案例探究

[例题]在一定温度下,把2 mol SO2和1 mol O2通入一个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里,发生如下反应:

催化剂

2SO2+O2  2SO3

 

当此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混合物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现在该容器中,维持温度不变,令abc分别代表初始加入的SO2、O2和SO3的物质的量(mol)。如果abc取不同的数值,它们必须满足一定的相互关系,才能保证达到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三种气体的百分含量仍跟上述平衡时的完全相同。请填写下列空白:

(1)若a=0,b=0,则c=___________,

(2)若a=0.5,则b=___________,c=         

(3)abc取值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是(用两个方程式表示,其中一个只含ac,另一个只含bc):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命题的基本意图在于以化学平衡这一重要的基本理论为出发点,来考查学生将具体事物抽象为一般规律的统摄思维的能力。而且由于规律是要求以数字来表示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试题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知识依托: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特点。

错解分析:本题切入容易――(1)问较易,深入难――(2)问较难、(3)问最难。试题很抽象,不能推断出第(2)问,也就不能推断出第(3)问。

解题思路:解决本题有两种思维方法: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都是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

方法1(归纳思维):本题对化学平衡的考查由具体到抽象。这与中学现行通用教材介绍化学平衡的主导思想相一致。问题在于考生对化学平衡理解的程度。

本题设置了3个小问题,思维力度逐步提高。

第(1)问最容易,它可作为解答全题的基础。对于一个建立了化学平衡的可逆反应来说,无论反应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向反应速度将与逆向反应速度相等,这样就建立了化学平衡。此时反应混合物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都保持不变。

对于平衡体系:2SO2+O2 2SO3来说,无论是从2 mol SO2和1 mol O2的混合物开始反应,还是从2 mol SO3开始反应,都将达到完全相同的化学平衡状态。

按照上述分析,第(1)问的答案,显然是c=2。

第(2)问则有所不同,其反应的初始态既不是2 mol SO2和1 mol O2,也不是2 mol SO3,而是包含了SO2、O2、SO3三种气体物质,且已指定SO2为0.5 mol。

解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如果能够把加入的各初始物质的物质的量转换为等价于a=2、b=1、c=0时,就一定会使反应达到与题设相同的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就实现了题目所提出的要求。

现在题目设定a=0.5,那么对于b,符合逻辑的推断当然应该是

b==0.25

接着,要判断c的值,与a=2、b=1、c=0的初始状态相比较。ab的差值分别是

Δa=2-0.5=1.5

Δb=1-0.25=0.75

从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关系可知

Δc=1.5

由于题设的初始状态时c=0,此处Δc为零与1.5之差,也即在(2)中c=1.5(前已指出a=0.5,b=0.25)。

为回答第(3)问,需将(1)、(2)两问中的具体解“升华”为一般解,即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普遍规律。

a=0、b=0、c=2和a=0.5、b=0.25、c=1.5两组关系中,不难发现下列两式可以成立:

ac=2

2bc=2

这是一组有普遍意义的关系式。它们相当于2 mol SO2和1 mol O2反应建立起的化学平衡或由2 mol SO3反应建立起的化学平衡时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当然,这两个式子也可以写成其他形式。

方法2(演绎推理):还可以提出另外一种方法,可以通过一次计算使3个问题都得到解答。

设反应在题设条件(2 mol SO2与1 mol O2为起始反应物)达化学平衡时生成的SO3的物质的量为x mol,则:

2SO2+O2  2SO3

起始时           2       1             0

平衡时           2-x         1-0.5x     x

设SO2、O2和SO3为起始反应物,其物质的量分别为a mol、b mol和c mol,达化学平衡时生成的SO3的物质的量为y mol,则:

2SO2+O2====2SO3

起始时           a         b            c

平衡时        ay    b-0.5y    y+c

由于上述两个化学平衡是等价的,下列关系应当成立,并构成了一个方程组:

2-x=ay

1-0.5x=b-0.5y

x=yc

从上式可以得到

ac=2

2bc=2

这就是第(3)问的解。

a=0,b=0,代入上式,得:c=2

这就是第(1)问的解。

a=0.5,代入上式,得:

b=0.25,c=1.5

这就是第(2)问的解。

答案:(1)2    (2)0.25    1.5   (3)ac=2     2bc=2

●锦囊妙计

1.恒温恒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恒温恒容条件下,建立等效平衡的条件是:反应物投料量相当。如在t℃的V L恒温恒容甲、乙两容器中,甲中投入2 mol SO2和1 mol O2,乙中投入2mol SO3,平衡时两容器中SO3的体积分数相等。

若某平衡反应为:

mA(g)+nB(g) pC(g)+qD(g)

mn=pq,则压强对平衡无影响,这时建立等效平衡的条件是:相同反应物的投料比相等;若投料物质不一样时,可依反应方程式转化后再作比较。如温度t℃、体积为V L的甲、乙两恒温恒容容器中,甲中充入1 mol的I2蒸气和1 mol的H2,乙中充入3 mol的I2蒸气和3 mol的H2,那么平衡时,甲、乙两容器中HI的体积分数相同。

2.恒温恒压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恒温恒压条件下,建立等效平衡的条件是:相同反应物的投料比相等。若投料物质不相同时,可依反应方程式完全转化后作比较。如3 L带活塞的甲、乙两容器,保持 t℃和1标准大气压,甲中投入2 mol N2和5 mol H2,乙中投入4 mol N2和10 mol H2,建立平衡时,两容器中NH3体积分数相等。

●歼灭难点训练

1.(★★★)将2.0 mol SO2气体和2.0 mol SO3气体混合于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SO2(g)+O2(g) 2SO3(g),达到平衡时SO3n mol。在相同温度下,分别按下列配比在相同密闭容器中放入起始物质,平衡时SO3等于n mol的是(   )

A.1.6 mol SO2+0.3 mol O2+0.4 mol SO3

B.4.0 mol SO2+1.0 mol O2

C.2.0 mol SO2+1.0 mol O2+2.0 mol SO3

D.3.0 mol SO2+1.0 mol O2+1.0 mol SO3

2.(★★★★)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0 mol A和1.0 mol B发生如下反应:

2A(g)+B(g)  xC(g)

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C)。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改为充入0.6 mol A、0.3 mol B和1.4 mol C为起始物质,反应达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也为(C),则x可能为(   )

A.1                              B.2                              C.3                              D.4

3.(★★★★)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保持一定温度,进行以下反应:

H2(g)+Br2(g)  2HBr(g)

已知加入1 mol H2和2 mol Br2时,达到平衡后生成a mol HBr(见下表的“已知”项),在相同条件下,且保持平衡时各组分的含量不变,对下列编号(1)~(3)的状态,填写表中的空白。

编号

起始状态(mol)

平衡时HBr(g)

物质的量(mol)

H2

Br2

HBr

已知

1

2

0

a

(1)

2

4

0

 

(2)

 

 

1

0.5 a

(3)

m

n(n≥2m)

 

 

 

4.(★★★★★)在一定温度下,把2.0体积N2和6.0体积H2通入一个带活塞的体积可变的容器中,活塞的一端与大气相通,如图20―2所示。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如下:

N2+3H22NH3(正反应放热)                       图20―2

若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为7.0体积。试回答:

(1)保持上述反应温度不变,设abc(ab=1∶3)分别代表初始加入的N2、H2和NH3的体积,如果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中各物质的体积分数仍与上述平衡完全相同。那么:

①若a=1.0,c=2.0,则b=___________。在此情况下,反应起始时将向___________方向进行(填“正”或“逆)。

②若规定起始时反应向逆方向进行,则c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含ab的式子表示)。

(2)在上述装置中,若需控制平衡后混合气体为6.5体积,则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