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618  626  632  636  642  644  648  654  656  662  668  672  674  678  684  686  692  696  698  702  704  708  710  712  713  714  716  717  718  720  722  726  728  732  734  738  744  746  752  756  758  762  768  774  776  782  786  788  794  798  804  812  3002 

高三化学攻关三十六法之――常见有机反应类型

 

有机反应不同于无机反应,概念间有交叉,也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有的反应类型较难判定。

●难点磁场

请试做下列题目,然后自我界定学习本篇是否需要。

在一定条件下,乙炔分子间发生如下反应:

    生成乙烯基乙炔,则该反应不属于____________。

A.加成反应                                                     B.加聚反应

C.取代反应                                                     D.加成取代反应

●案例探究

[例题]有机化学中取代反应范畴很广。下列6个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是(填写相应字母)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取代反应的判定能力。

知识依托:取代反应的概念。

错解分析:不知道取代反应间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敢认定硝化反应和酯化反应也是取代反应,从而漏选A、E。

解题思路:将生成物与反应物进行比较,只要是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就属于取代反应。

A.“NO2”代替了“H”原子,属于取代反应。

B.“OH”与它邻位上的1个“H”发生了消去反应。

C.“CH2CH3”取代了一个“H”原子,属取代反应。

D.加成反应。

E.可以认为是CH3COOH分子中的“OH”原子团被“OCH3”代替了,也可以认为是CH3OH分子中的“H”原子被“CH3CO”基团代替了,属于取代反应。

F.水中的“H”原子(或“OH”原子团)代替了酯分子中的“C3H5”原子团(或“RCOO”原子团),属取代反应。

答案:ACEF

●锦囊妙计

1.取代反应是有机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它包含下列反应:

①卤代,②硝化,③水解,④酯化,⑤缩聚等。

2.加成反应是有机分子中双键(或叁键)两端的C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它包括:

①不同分子间的加成反应,②相同分子间的加成反应,③分子内的加成反应,④加聚反应等。

3.消去反应是有机化合物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内脱去一个小分子而生成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它是:

①分子内进行的反应,②加成反应的逆反应。

●歼灭难点训练

1.(★★★)在后面的括号内注明其反应类型

NaOH的醇溶液

  △

(1)R―CH2―CHBr―CH3                           R―CH2―CH===CH2+R―CH===CH―CH3(   )

  )

  )

2.(★★★★)氯普鲁卡因盐酸盐是一种局部麻醉剂,麻醉作用较快、较强,毒性较低,其合成路线如下:

 

 

请把相应反应名称填入下表中,供选择的反应名称如下:

氧化、还原、硝化、磺化、氯化、酸化、碱化、成盐、酯化、酯交换、水解

 

反应编号

反应名称

 

 

 

 

 

 

3.(★★★★)已知:①(CH3)2C==CHC2H5(CH3)2C==O+C2H5COOH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取代反应序号____________;

(2)写出加成反应序号____________;

(3)写出消去反应序号____________;

4.(★★★★★)甲醛和苯酚在浓盐酸(或浓氨水)催化下受热发生如下反应: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该反应是聚合反应,但不属加成反应

B.该反应是聚合反应,但不属取代反应

C.该反应是加成反应,又属于加聚反应

D.该反应是取代反应,又属于缩聚反应

E.该反应是消去反应,消去的小分子是H2O分子

 

 

 

试题详情

高三化学攻关三十六法之――差量法

 

利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间所出现象的差量关系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就是差量法。

●难点磁场??

请试做下列题目,然后自我界定学习本篇是否需要。?

在天平左右两盘上各放一只同等规格的烧杯,烧杯内均盛有 1.00 mol? L1的 H2SO4(aq)100.0 mL,调节天平使其处于平衡状态,然后向两只烧杯内分别放入少量的镁粉和铝粉(设镁、铝的质量分别为a g和b g),假定反应后天平仍处于平衡状态,则:?

(1)ab应满足的关系式为                       ;?

(2)ab的取值范围为                           。?

●案例探究??

[例题]将上题中的:“少量镁粉和铝粉”改为:少量镁粉、过量铝粉,其他不变,试求之。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应用差量进行过量计算的能力。

知识依托:Mg、Al 与 H2SO4 的反应;过量计算。

错解分析:应用过量物质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错误的结果,忽视有效计算得出不确切的答案。

解题思路:反应前后天平都平衡,表明两烧杯内质量净增数值相等。则可根据反应前后的质量差进行计算。

n(H2SO4) = 1.00 mol?L1×0.100 L = 0.100 mol

Mg + H2SO4 ==== MgSO4 + H2↑       Δm

24 g    1 mol                       2 g      22 g

a g                                             

 

2 Al + 3 H2SO4 ====Al2(SO4)3 + 3 H2

54 g        3 mol                                  6 g

   0.100 mol                           

(波纹线上为求出数值,下同)。根据题意:

< 0.100                   (H2SO4 过量)

b>1.80                           (Al 过量)

b g-0.200 g =g        (净增值相等)

由①③得:b<2.40,结合②可知 b 的范围。

由②③得:a>1.75,结合①可知 a 的范围。

答案:(1)11 a = 12 b - 2.40

(2)1.75<a<2.40,1.80<b<2.40

●锦囊妙计

遇到下列情形,可尝试用“差量法”解题:

1.反应前后固体或液体的质量发生变化时;

2.反应前后气体的压强、密度、物质的量、体积等发生变化时。

●歼灭难点训练

1.(★★★)10.0 mL 某气态烃在 50.0 mL O2 中充分燃烧,得到液态水和 35.0 mL 的气体混合物(所有气体的体积都是在同温同压下测得的),则该气态烃可能是(      )

A.CH4                                                   B.C2H6                                                 C.C3H8                                                 D.C3H6

2.(★★★★)用 H2 还原 x g CuO,当大部分固体变红时停止加热,冷却后得残留固体yg,共用掉z g H2,此时生成水的质量为(   )

A.(xy) g                B.(xy) g             C.9 z g                         D. z g

3.(★★★★)总压强为 3.0×107 Pa 时,N2、H2 混合气体(体积之比为 1∶3)通入合成塔中,反应达平衡时,压强降为 2.5×107 Pa,则平衡时混合气体中 NH3 的体积分数为(   )

A.35%                         B.30%                         C.                           D.

4.(★★★★★)已知 NH3 和 Cl2 相遇,发生下列反应:

①8NH3+3Cl2 ==== N2+6NH4Cl      (NH3过量)

②2NH3+3Cl2==== N2+6HCl           (Cl2过量)

今向过量的 NH3 中通入少量的 Cl2。若开始时 Cl2、NH3 混和气体中 Cl2 的体积分数为 x,混合气体反应前后的体积分别是 a L 和 y L。则:

(1)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

(2)yx 的函数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高三化学攻关三十六法之――残基法

 

已知某类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的CO2(或H2O)与耗O2量之比,如何确定这类有机物的通式?很难。残基法可化解这一难点。

●难点磁场

请试做下列题目,然后自我界定学习本篇是否需要。

充分燃烧一含碳、氢、氧的有机物,消耗O2和生成CO2的体积比为5∶4,则此类有机物最简化的通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其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这类有机物充分燃烧时生成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且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其分子式为____________,该有机物能发生水解反应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探究

[例题]化合物CO、HCOOH和OHC―COOH(乙醛酸)分别燃烧时,消耗O2和生成CO2的体积比都是1∶2,后两者的分子可以看成是CO(H2O)和(CO)2(H2O),也就是说:只要分子式符合[(CO)n(H2O)m](nm均为正整数)的各有机物,它们燃烧时消耗O2和生成CO2的体积比总是1∶2。

现有一些只含C、H、O三种元素的有机物,它们燃烧时消耗O2和生成的CO2的体积比是3∶4。

(1)这些有机物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化合物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

(2)某两种碳原子数相同的上述有机物,若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ab(ab),则ba必定是___________(填入一个数字)的整数倍。

(3)在这些有机物中有一种化合物,它含有两个羧基。取0.2625 g该化合物恰好能与25.0 ml 0.100 mol?LNaOH(aq)完全中和。据此,结合必要的计算和推导,试给出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

命题意图:主要考查学生统摄并应用有机物燃烧规律的解题能力。

知识依托:有机物的燃烧规律,摩尔质量的计算和化学式的确定方法。

错解分析:不能由题给信息,统摄出有机物的燃烧规律,造成本题无解。

解题思路:先求符合题意的有机物通式――用残基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由题意写出下面式子  ?+3O24CO2

第二步:根据质量守恒,反推出“?”代表的物质。C4O2+3O24CO2

第三步:将C4O2化为最简式表示(C2O)2+3O24CO2

第四步:将特殊化为一般,得符合题设条件的有机物通式的残基。

 (C2O)mO2CO2

第五步:由残基得通式,只须在残基后增加(H2O)n即可。

 (C2O)m?(H2O)nO2CO2nH2O

(明确各步原理的同学,在具体使用残基法时,可只写出横线上式子,将其余省略,以提高解题速率)

可见,只要符合通式(C2O)m?(H2O)n的有机物,完全燃烧时消耗O2和生成CO2的物质的量比都是3∶4。

(1)当m=1,n=1时,有机物分子式为:C2H2O2,其结构简式为:OHCCHO (乙二醛)。这就是答案。

(2)由题意ba=(C2O)m(H2O)n-(C2O)m(H2O)n′=18(nn′),nn′为正整数,ba必是18的整数倍。

(3)所求二元羧酸摩尔质量为:=210 g?mol1

则:40m+18n=210。

若分子只含2个碳(m=1),分子式是HOOC―COOH,不符合(C2O)m(H2O)n通式,不合理。若m=2,(C2O)2式量为80,从210中扣除,余130。余下的数不是18的整数倍,所以也不合理。若m=3,(C2O)3式量是120,从210中扣除,余90。余下的数确实是18的整数倍。因此分子式中m=3,n=5是答案,即(C2O)3(H2O)5或C6H10O8。这个式子是合理的。它有2个不饱和度用在羧基上,也可写出如下合理的结构简式:HOOC―(CHOH)4―COOH,葡萄糖二酸,当然还可以写出很多其他同分异构体(不要求)。

答案:(1)C2H2O2     (2)18     (3)210   C6H10O8

●锦囊妙计

遇到下列情形之一可用残基法:

1.如例题,根据有机物的燃烧求通式,然后解决其他问题。

2.由总化学式(或其式量)减去某些基团的化学式(或其式量),得残基的化学式(或其式量),进而可写出有机物的结构。

●歼灭难点训练

1.(★★★)某化合物分子式是C8H9NO2,分子中有苯环,苯环上有三个取代基,其中之一是羧基,但并非二甲苯的硝化产物,试写出三个取代基互不相邻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2.(★★★)某有机物A只含C、H、O三种元素,成环状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60.0,其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3%。则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名称为____________。

 

3.(★★★★)分子式与苯丙氨酸               相同,且同时符合

 

下列两个条件:①有带有两个取代基的苯环②有一个硝基直接连在苯环上的异构体的数目是

A.3                              B.5                              C.6                              D.10

4.(★★★★★)有机化合物A、B的分子式不同,它们可能含有C、H、O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如果将A、B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烧时消耗O2和生成H2O的物质的量之比总是1∶2。则:

(1)符合要求的A、B分子通式为:____________。

(2)若A为CH2O2,则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稳定存在的B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有机化合物燃烧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有机物燃烧耗氧量、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量的有关规律及计算方法。掌握根据燃烧产物的量判断有机物的组成。

能力培养:通过习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的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小结有关规律及技巧的能力。

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从个别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科学品质:通过燃烧过程各种量规律的探索,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有机物燃烧各种量之间有关规律的探索。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提问】请写出烃及其含氧衍生物燃烧的通式。

【设疑】从燃烧通式中能找出烃及烃的含氧衍生物燃烧的哪些规律?

【引入新课】

试题详情

绝密★启用前

淄博市2008一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地理

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科类____________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

至10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铨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1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34小题,每小题1. 5分,共51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古希腊时期托勒密体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一2题。

1.该体系认为,宇宙的中心是 (   )

    A.太阳          B.地球           C.恒星天           D.最高天

2.与现代科学相比,该体系的正确之处是  (   )

  A.月球与火星和木星等是同一级别的天体

  B.太阳与土星和木星等是同一级别的天体

  C.水星和土星等天体具有公转的同向性

  D.所有恒星与地球之间距离相同

 

 

 

 

下图中DE为昏线,读图完成3―4题。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

    A.23˚26΄S,70˚00΄E         B.23˚16΄N,70˚00΄E

    C.23˚26΄S,110˚00΄W        D.23˚16΄N,110˚00΄W

4.A、B、C、E四地中日出较早的是  (   )

    A.A            B.B            C.C             D.D

    读下图完成5―7题。

5.图中同学所进行的地理实践活动是  (   )

    A.检验勾股定律                    B.测量日出的时刻

    C.测量当地纬度                    D.测量正午太阳的高度

6.站在后面的丙同学负责  (   )

    A.记录测量数据                    B.把握观测方向

    C.把握观测时间                    D.把握地理坐标

7.负责具体测量的男同学,必须  (   )

    A.将影子的顶端与半?尺的中心相对应

    B.将影子的顶端与半圆尺的左边相对应

    C.将影子的顶端与半圆尺的右边相对应

    D.将影子的顶端与半圆尺的顶端相对应

 

 

 

北京时间2008年8月1日19时13分44秒,日全食开始,持续时间1分50秒。太

阳高度为14˚,方位281˚。下图为日食发生区经过的区域及其观测地点。据此完成8―10

题。

8.图中日食发生区经过的地形区,主要是  (   )

  A.塔里木盆地        B.内蒙古高原       C.河西走廊         D.黄土高原

9.观测者观赏日食的方向和仰角是  (   )

   A.西偏北,低于20度                B.南偏西,低于20度

   C.东偏北,等于20度                D.北偏东,高于20度

10.观测者选址的理由是  (   )

A.纬度高        B.海拔较高        C.位于交通干线上     D.天气晴朗

读下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②③④⑤⑥⑦所示区域的地形区是  (   )

    A.巴西高原      B.德干高原        C.青藏高原          D.南非高原

12.图中所示圈层的结构特征是  (   )

  A.不连续分布                         B.深度与海拔呈正相关

  C.硅镁层不连续分布                   D.硅铝层连续分布

 

 

 

 

 

读下图完成13一14题。

13.图中所示地质构造是  (   )

    A.褶皱                               B.断层

    C.背斜                               D.向斜

14  图中所示的岩石应是  (   )

    A.喷出岩                             B.岩浆岩

    C.玄武岩                             D.沉积岩

读下列四幅图,完成15一17题。

15.图中表示的地理事物,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

A.甲一乙一丙―丁                   B.乙一丙一丁一甲

C.丙一乙一甲―丁                   D.丙一丁一甲一乙

16.影响图中地理事物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内力作用                         B.冰川作用

    C.流水的侵蚀作用                   D.流水的搬运作用

17.下图措施,最适合的图幅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方向,读图完成18―19题。

18.图中气流的总称是  (   )

    A.海陆风       B.焚风        C.山谷风       D.季风

19.图中气流发生的时间是  (   )

  A.左图发生在白天,右图发生在夜晚

  B.左图发生在夜晚,右图发生在白天

  C.左图发生在冬季,右图发生在夏季

  D.左图发生在夏季,右图发生在冬季

    读右图完成20―21题。

20.图中阴影区表示的地理现象是  (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区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区                     

  C.世界季风分布区

  D.台风活动分布区

21.该地理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下垫面差异       D.人类活动

  读下图完成22一23题。

22.图中虚线所表示的分界线相吻合的地理事物是  (   )

A.分水岭           B.山谷           C.河流               D.纬线

 

 

 

23.有关图中地理事物分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图示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较少    B.居民点随河流延伸向下游扩散

  C.地区有可能出现盐碱化              D.绿洲所处地形为冲积扇

      右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上世纪60

年代至80年代期间,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等          

值线图,读图完成24一26题。

24.读图可知,地下水位下降的形状呈  (   )

    A.竖井状      B.同心圆状

    C.漏斗状      D.簸萁状

25.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可能有  (   )

  ①蒸发强烈  ②地表植被覆盖率高  ③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④循环经济的发

  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下降之间没有任何相关性

  B.地面沉降属于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

  C.地面沉降将对地表建筑物不会产生危害

  D.科学合理的利用地下水资源是防治地面沉降的有效措施之一

    下列一组图中,分别是某大洲的自然景观图及其分布图和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27一19题。

 

27.地理景观与分布对应正确的是  (   )

    A.I一甲 Ⅱ一乙 Ⅲ一丙 Ⅳ一丁

    B.I一乙 Ⅱ一丙 Ⅲ一丁 Ⅳ一甲

    C.I一丁 Ⅱ一甲 Ⅲ一乙 Ⅳ一丙

    D.I一丙 Ⅱ一乙 Ⅲ一甲 Ⅳ一丁

28.与气候资料图相对应的地理景观是  (   )

    A.I                      B.Ⅱ

    C.Ⅲ                     D.Ⅳ

29.景观图的排列顺序,表现了地理环境的  (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读下图,完成30―31题。

30.河道被阻塞之后,在河流的上游河段将会形成  (   )

    A.堰塞湖                B.内流沏

    C.水流变大              D.水流变小

31.图示现象发生后,从趋利避害的角度考虑,可采取的措施是  (   )

   A.取走赌塞河道的土石

   B.可在上石坝的基础上,建设水库

   C.开挖新的河道

   D.疏散下游两岸的居民

 

 

下图为某发达国家年温度变幅与云量覆盖度统计坐标图,读图完成32―34题。

32.图中所示,云量覆盖度与年温度变幅之间的关系是  (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等量         D.递增

33.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国家的气候将逐渐变得  (   )

A.变暖         B.变冷         C.冬暖夏凉     D.冬寒夏热

34.导致云量覆盖度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   )

A.工业化加剧了水分的蒸发

B.工业化加剧了热量的排放

C.工业化加剧了酸性气体的排放

D.工业化加剧了尘埃等固体杂质的排放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9分)

35.(12分)读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现象。(6分)

B:                   F:               E:

J:                    I:               D:

       (2)图中字母B所代表的地理现象,在我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说出其活动的空间范围和类型。(6分)

   36.(14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字母L, S, N, M所表示地理事物的名称。(4分)

 

       (2)试说出图中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说明理由。(6分)

 

       (3)简要回答图中S所示气候类型的特征。(4分)

 

 

 

 

 

37.(11分)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图,甲乙两人分别在该地进行野外地形考察。读图并

回答下列问题。

    (1)甲沿途经过了H点,请判断这里的地貌类型并说出理由。(3分)

    (2)乙沿途看到的地形依次为『鞍部→盆地→V型谷→山脊』,则图中对应的字母依

次是什么?(4分)

    (3)请画出图中OH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图。(4分)

38.(12分)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利用下列材料进行一次地理实验。

    材料:①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②胶合板或塑料薄

膜(上下各开有一个小洞) ③一盆热水 ④一盆冰块 ⑤一束香 ⑥火柴

    (1)简要归纳该地理实验的基本步骤。(8分)

    (2)说出该实验所验证地理现象的名称并列举实例。(4分)

 

 

 

 

 

 

 

 

 

 

 

 

 

 

 

 

绝密★启用前

淄博市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试题详情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06级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地理试题(文科)

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5~6页。满分共计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www.ks5u.com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填涂好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

2.第Ⅰ卷完成后,请将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在进行第Ⅱ卷非选择题解答时,请用蓝、黑色签字笔或圆珠笔在相应题目下面的空白处作答,答案应书写工整、清晰,易于辨认;如需改动请将原答案用斜线划掉,再另行作答;不允许使用修正液、修正带、胶带等工具进行修改。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本试卷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图1中a为纬线,P、Q两地经度相同,相距800千米。完成1~2题。

 

 

 

 

 

 

 

 

 

 

 

1.若Q地5时30分日出,a的纬度为15°,这时的月份可能是

A.12月            B.2月           C.6月           D.10月

2.若P地19时太阳已落,Q地仍夕阳西下,这一季节

A.长江流域油菜花盛开               B.美国大平原麦翻金浪

C.潘帕斯草原绿野千里               D.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图2为某平原地区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的等值线图。完成3~4题。

 

 

 

 

 

 

 

 

 

 

 

 

 

3.推测P地属于

A.草原区       B.森林区        C.都市区          D.农耕区

4.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A.美国         B.法国          C.澳大利亚        D.巴西

分析图3中M地的地理资料。完成下面5~7题。

 

 

 

 

 

 

 

 

 

 

 

 

 

 

 

5.图中M地可能位于我国的www.ks5u.com

A.河北省        B.湖北省        C.海南省        D.青海省

6.造成M地气温偏低的原因主要是

A.纬度因素      B.地形因素      C.大气环流因素  D.洋流因素

7.下列因素可以判断M地所在的半球的是

①纬度分布 ②等温线分布 ③昼夜长短变化 ④降水量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分析图4,回答下面8~9题。

8.能表示海水表面温度变化和水温垂直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A.③①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9.造成曲线③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                  B.海陆热力差异

C.大气环流                  D.海水导热率

图5为“1995年部分国家铝土矿及铝产量占世界铝土矿及铝产量的比重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思考并回答下面10~11题。

 

 

 

 

 

 

 

 

10.盛产铝土矿但炼铝业欠发达的国家是w.ww.k.s5u.com

A.澳大利亚和巴西                   B.牙买加和几内亚

  C.美国和加拿大                    D.印度和中国

11.加拿大是世界著名的炼铝工业发达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冶炼技术水平高                   B.市场广阔

C.原料丰富                         D.水电丰富

2006年8月25日,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人口数据:截止到2005年6月,英国人口达到6020万,首次突破6000万大关。这是自1962年以来,英国年度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一次。

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相关信息,思考并回答以下12~14题。

12.在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过程中,导致英国2005年年度人口数量增长最

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英国采取了鼓励人口剩余的政策

B.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C.大量外籍移民的迁入

D.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

13.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英国人口分布最多的区域是

A.a        B.b        C.c        D.d

14.人口增长对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

A.填补了英国劳动力市场空缺,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B.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C.减缓了就业压力

D.能够有效的解决英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

图7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图7,回答15~17题。

 

 

 

 

 

 

 

 

 

 

 

15.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A.10%       B.20%       C.30%      D.40%

16.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A.60年代初期                      B.70年代中期

C.80年代中期                      D.90年代后期

17.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D.进入郊区化阶段

产业重心是区城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图2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完成18~20题。

 

 

 

 

 

 

 

 

 

 

 

18.图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19.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

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20.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A.第二产业向东南                   B.第二产业向东北

C.第一产业向东南                   D.第三产业向东南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本试卷共3小题,共40分。请用蓝、黑色签字笔或圆珠笔将答案工整、条理地写在对应题号下面。

21.图9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完成下列要求。(20分)

 

 

 

 

 

 

 

 

 

 

 

 

 

 

⑴简述该国的地势特点。(2分)

 

 

⑵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6分)

 

 

 

⑶分析该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条件。(6分)

 

 

 

 

⑷说明该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6分)

 

 

 

 

22.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读图10(“我国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示意图<单位:万人  2000年>)”回答问题。(10分)

 

 

 

 

 

 

 

 

 

 

 

 

 

 

 

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

⑴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人量最大的是          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         地区。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          地区与           地区。(4分)

⑵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         地区与         地区向         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6分)

23.读下面相关材料,并根据材料提供的相关信息,思考并回答以下各题。

材料一:“北大荒”指20世纪50年代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中尚未开发的区域。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国家加剧了对“北大荒”荒地资源的开发力度。经过10~20年的草甸开垦和沼泽治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材料二:图11

 

 

 

 

 

 

 

 

 

 

 

 

 

⑴简要阐明“北大荒”沼泽地形成的原因。

⑵近年来,“北大仓”土地质量下降,有人说“北大仓”又将会变成“北大荒”;简要阐明该地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⑶要解决该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06级高三年级

地理试题(答案)2008.10

第Ⅰ卷答案(选择题   共60分)

试题详情

山东省济宁市2009届高三11月教学质量检测                      地  理  2008.11

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7页,第Ⅱ卷7―11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56分)

试题详情

山东省文登三中2009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地理试卷

试题详情

莱阳一中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段检测

高三地理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试题详情

2008学年

第一学期

           宁波市效实中学              高三地理期中试卷

 

(答案做在答题纸上)

试题详情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