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 mol·L-1,催化剂的用量可选择0.5 g、0 g,实验温度可选择298 K、323 K。每次实验KMnO4酸性溶液的用量均为4 mL、H2C2O4溶液(0.1 mol·L-1)的用量均为2 mL。如果要探究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变换这些实验条件,至少需要完成________个实验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结论。
(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某同学改变KMnO4酸性溶液的浓度,测得以下实验数据(从混合振荡均匀开始计时):
KMnO4酸性溶液的浓度/mol·L-1 |
|
|
|
溶液褪色所需时间t/min |
|
|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
0.01 |
14 |
13 |
11 |
0.001 |
6 |
7 |
7 |
①计算用0.001 mol·L-1 KMnO4酸性溶液进行实验时KMnO4的平均反应速率(忽略混合前后溶液的体积变化,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不经过计算,直接看表中的褪色时间长短来判断浓度大小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是否可行?________。若不可行(若认为可行则不填)。请设计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褪色时间长短来判断的改进方案: 。
解析:(1)由题中信息:H2C2O4是弱电解质,故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写成化学式,结合反应的现象是KMnO4溶液紫色褪去,可知MnO4-被还原,所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2)要得出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影响的结论至少要完成:①取不同浓度KMnO4溶液,在相同温度下进行反应;②取同浓度KMnO4溶液,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反应;③取同浓度KMnO4溶液,在同温度且有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反应;④取同浓度KMnO4溶液,在同温度且不使用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反应等3个实验来进行对比。(3)①由v=Δc/Δt可求出结果,但应注意:Δt应是三次平行实验耗时的平均值,即6.7 min;因混合液体积为6 mL,故c始=0.000 67 mol/L,结束时c=0,故Δc=0.000 67 mol/L;②由题中数据知浓度大的褪色时间反而长因颜色是由KMnO4产生,虽然KMnO4浓度大,反应快,但KMnO4的量也多,故无法比较,故不经过计算,直接利用表中的褪色时间长短来判断浓度大小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是“不可行”的;所以若想通过直接观察褪色时间长短来判断溶液浓度的大小,则必须保证KMnO4酸性溶液的浓度相同,才能判断H2C2O4溶液浓度的大小。
答案:(1)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 (2)4
(3)①反应开始时:c(KMnO4)==0.000 67 mol·L-1
反应时间:Δt==6.7 min
KMnO4的平均反应速率:v(KMnO4)===1×10-4 mol·L-1·min-1
②否(或:不可行) 取过量的体积相同、浓度不同的草酸溶液分别同时与体积相同、浓度相同的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
考点2 化学平衡
2.(2010·兰州一中1月考题)控制变量法是化学实验的一种常用方法。下表是某学习小组研究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和锌反应的实验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序 |
|
|
|
|
|
|
号 |
硫酸的 |
|
|
|
|
|
体积/mL |
锌的质 |
|
|
|
|
|
量/g |
锌的 |
|
|
|
|
|
形状 |
温度/℃ |
完全溶于 |
|
|
|
|
酸的时间/s |
生成硫酸 |
|
|
|
|
|
锌的质量/g |
|
|
|
|
|
|
1 |
50.0 |
2.0 |
颗粒 |
25 |
70 |
m1 |
2 |
50.0 |
2.0 |
颗粒 |
35 |
35 |
m2 |
3 |
50.0 |
2.0 |
粉末 |
25 |
t1 |
5.0 |
4 |
50.0 |
6.0 |
粉末 |
25 |
t2 |
14.9 |
5 |
50.0 |
8.0 |
粉末 |
25 |
t3 |
19.3 |
6 |
50.0 |
10.0 |
粉末 |
25 |
t4 |
m3 |
A.t1>70,m3=19.3
B.实验1、实验2与实验3探究的是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C.无法计算出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D.本实验还可以研究硫酸的浓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解析:对比实验1与实验3可知,改变的条件是反应物的形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应物间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故“t1>70”不正确。实验1与实验2相比较,改变的条件只有温度;而实验3与实验1相比较,改变的是反应物的形状;实验3与实验2相比较,改变的是反应物的形状和温度,故选项B不正确。根据实验5可求出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项不正确。
答案:D
14.(2010·模拟题)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很多,某课外兴趣小组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实验一:甲同学利用Al、Fe、Mg和2 mol/L的稀硫酸,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研究的实验报告如下表:
实验步骤 |
现 实 |
结 论 |
①分别取等体积的2
mol/L硫酸于试管中; ②分别投入大小、形状相同的Al、Fe、Mg |
反应快慢: Mg>Al>Fe |
反应物的性质越活泼,反应速率越快 |
(1)该同学的实验目的是 ;
要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还需控制的实验条件是 。
(2)乙同学为了更精确地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利用如图装置同
温下进行定量实验。用大小形状相同的Fe分别和0.5 mol/L及2 mol/L的足量稀H2SO4反应。通过
可以说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二:已知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8H2O+10CO2↑,在开始一段时间内,反应速率较慢,溶液褪色不明显;但不久突然褪色,反应速率明显加快。
(1)针对上述现象,某同学认为该反应放热,导致溶液温度上升,反应速率加快。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看,你猜想还可能是 的影响。
(2)若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除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草酸溶液试剂外,可以在反应一开始时加入( )
A.硫酸钾 B.硫酸锰 C.氯化锰 D.水
解析:探究实验题,但由于题目情景不新,考生比较熟悉,很容易作答,属于容易题。在回答实验二的两个问题时,第(1)问的猜想,可以从比较生成物Mn2+(过渡金属)与K+(主族金属)的区别中找到答案,即通常是过渡金属或其离子具有催化性;而(2)中氯化锰中也含Mn2+,却不能选为催化剂,原因就在于其中的Cl-易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答案:实验一:(1)比较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温度相同
(2)测定和比较同时间内产生氢气的体积(或测定比较产生同体积氢气所需时间长短)
实验二:(1)Mn2+的催化作用(或催化剂)
(2)B
反应关系
实验序号 |
KClO3质量 |
其他物质质量 |
待测数据 |
④ |
1.2 g |
无其他物质 |
|
⑤ |
m |
CuO 0.5 g |
|
⑥ |
1.2 g |
MnO2 0.5 g |
|
回答下列问题:
(3)你认为表中m值为________g。
(4)上述实验中的“待测数据”指________。
(5)若要证明实验⑤中干燥管内收集的气体是O2,可待气体收集结束后,用弹簧夹夹住B中乳胶管,拔去干燥管上单孔橡皮塞, 。
(6)为探究CuO在实验⑤中是否起催化作用,需补做如下实验(无需写出具体操作):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CuO的化学性质有没有改变。
解析:本题以探究CuO能否作催化剂的实验为题材,考查实验中的基本操作以及探究实验,属中档题。(1)三步中均要使用玻璃棒,分别为溶解,转移和过滤。(2)洗涤沉淀要注意让其自由滤出,切不可用玻璃棒搅拌。(3)要比较催化效果,则其他量不能发生改变,故m仍要取1.2 g。(4)由题意知,忽略其他因素,若产生25 mL气体,所需要的时间短,则证明效果好。(5)此问考查检验O2的常用方法。(6)此问考查催化剂的特点,即质量和反应前后性质不变。
答案:(1)①②③ 研钵 (2)沿玻璃棒向过滤器中的沉淀上加蒸馏水至浸没沉淀,静置使其全部滤出,重复2-3次 (3)1.2 (4)时间 (5)取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干燥管内,看木条是否复燃 (6)CuO的质量有没有改变
12.(2010·模拟题)控制变量法是化学实验的一种常用方法,下表是某学习小组研究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和锌反应的实验数据(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分析以下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
硫酸的体 积/mL |
锌的质量/g |
锌的 形状 |
温度/℃ |
完全溶于 酸的时间/s |
生成硫酸 锌的质量/g |
1 |
50.0 |
2.0 |
薄片 |
15 |
200 |
m1 |
2 |
50.0 |
2.0 |
薄片 |
25 |
100 |
m2 |
3 |
50.0 |
2.0 |
颗粒 |
25 |
70 |
m3 |
4 |
50.0 |
2.0 |
颗粒 |
35 |
35 |
m4 |
5 |
50.0 |
2.0 |
粉末 |
25 |
t1 |
5.0 |
6 |
50.0 |
4.0 |
粉末 |
25 |
t2 |
m5 |
7 |
50.0 |
6.0 |
粉末 |
25 |
t3 |
14.9 |
8 |
50.0 |
8.0 |
粉末 |
25 |
t4 |
19.3 |
9 |
50.0 |
10.0 |
粉末 |
25 |
t5 |
m6 |
10 |
50.0 |
12.0 |
粉末 |
25 |
t6 |
19.3 |
(1)实验1和实验2表明,________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对同一规律进行研究的实验还有一组是________(填实验序号)。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70 B.m1<m2 C.m6=19.3 D.t1>t4
(3)本实验还可以研究________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4)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mol/L,实验6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
m5=________g。
解析:比较“1”和“2”发现只有“温度”不同,可见通过实验1和实验2就可得出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的结论;实验2和实验3可研究出固体的形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由实验8和10可知实验10中硫酸完全反应n(ZnSO4)=0.12 mol,c(H2SO4)=2.4 mol/L;m5=9.9 g。
答案:(1)温度 实验3和4 (2)C (3)固体的形状 (4)2.4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