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下列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 验 |
操 作 |
A |
钠与水的反应 |
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切下绿豆大小的钠,小心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 |
B |
配制一定浓度的氯化钾溶液1
000 mL |
准确称取氯化钾固体,放入到1
000 mL的容量瓶中,加水溶解,振荡摇匀,定容 |
C |
排除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的气泡 |
将胶管弯曲使玻璃尖嘴斜向上,用两指捏住胶管,轻轻挤压玻璃珠,使溶液从尖嘴流出 |
D |
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层液体 |
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关闭活塞,换一个接收容器,上层液体继续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 |
思路点拨:先根据教材实验基本操作要领统读操作,再结合具体实验反应物质作出正误判断。
解析:
选项 |
内容指向·联系分析 |
结论 |
A |
钠表面沾有部分煤油,取出切开前要将表面的煤油擦干再投入水中,否则会引起剧烈燃烧而爆炸,且烧杯中的水不能装满 |
错误 |
B |
配制溶液时不能把容量瓶作为溶解容器,需将KCl固体溶解在烧杯中,待恢复至室温再转移至容量瓶 |
错误 |
C |
排气泡是滴定管必做步骤,利用液体压力将气泡排至大气中 |
正确 |
D |
由于分液漏斗下端已沾满了下层液体,故上层液体要从上口倒出 |
错误 |
答案:C
19.实验室需要制备纯净的氯化钾。现有含少量KBr和K2SO4的氯化钾样品,按照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进行提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Ⅰ的名称为__________,操作Ⅱ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
(2)若用硝酸钡来代替氯化钡,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对该实验方案提出质疑,他认为加适量氯化钡溶液不容易控制,应该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请你按照他的思路,用上述实验流程图表示出他后面的实验过程,要注明所用试剂和所得产物的化学式以及相应操作的名称。
溶液过量BaCl2过滤 |
解析:本题制备纯净的氯化钾,事实上是物质的分离、提纯,在设计实验流程时,应注意不能引入不易除去的杂质离子,在(2)中不能用Ba(NO3)2替代BaCl2。
(3)中设计的关键在于除去过量的Ba2+、其他杂质离子。
答案:(1)过滤 玻璃棒、酒精灯
(2)否,会引入KNO3杂质
(3)
18.有A、B、C、D四种强电解质,它们在水中电离时可产生下列离子(每种物质只含一种阴离子且互不重复)
阳离子 |
Na+、Ba2+、NH |
阴离子 |
CH3COO-、Cl-、OH-、SO |
已知:①A、C溶液的pH均大于7,A、B两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②C溶液和D溶液相遇时只生成白色沉淀,B溶液和C溶液相遇时只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A溶液和D溶液混合时无明显现象。
(1)A是__________,B是__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
(2)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B溶液和C溶液混合,反应后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
解析:由A、C两溶液的pH>7,结合离子共存可推知,A、C为Ba(OH)2、CH3COONa中的一种,又由A、B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知A、B水解程度相近,即水解形成的弱酸或弱碱的电离程度相近,进而推知A、B为CH3COONa、NH4Cl中的一种,再结合C溶液和D溶液相遇时只产生白色沉淀,B溶液和C溶液相遇时只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A溶液和D溶液混合时无明显现象,推出A为CH3COONa,B为NH4Cl,C为Ba(OH)2,D为Na2SO4。当B、C混合时,发生反应NH+OH-===NH3↑+H2O,故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H4Cl与Ba(OH)2混合时,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OH-)>c(Ba2+)=c(Cl-)>c(NH)>c(H+)。
答案:(1)CH3COONa NH4Cl Ba(OH)2 Na2SO4 (2)c(OH-)>c(Ba2+)=c(Cl-)>c(NH)>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