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 一 化 学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00分
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卷纸的密封线内。每题答案写在答卷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里,答案不写在试卷上。考试结束,将答卷纸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一1 O一16 Cl―35.5 Mg一24 Al一27
Fe一56 Cu一64 Ag一108
第I卷(选择题共69分)
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本大题23题,每题3分,共69分)
1.在抗震救灾中要用大量漂白粉和漂白液杀菌消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漂白粉是纯净物,漂白液是混合物
B.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
C.工业上将氯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制取漂白粉
D.漂白液的有效成分是
2.在实验室不能用玻璃试剂瓶盛放的试剂是( )
A.氢氟酸 B.饱和碳酸钠溶液 c.浓硫酸 D.氢氧化钠溶液
3.海带中含有碘离子,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的步骤从海带中提取单质碘:
①将海带烧成灰,在海带灰中加水搅拌②加四氯化碳搅拌③通入氯气④过滤⑤用分液法分离液体混合物
以上操作的先后顺序为(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②③⑤ c.①②④③⑤ D.①④③②⑤
4.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恢复为原来颜色。该气体是( )
A. B. C. D.
5.用一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个的质量为
B.
C.
D.标准状况下,1 mol 中含有个分子
6.下列描述的物质一定是金属单质的是( )
A.能失去电子的物质 B.能得到电子的物质
C.由含n个质子的原子构成的物质 D.能与水反应的物质
7.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
A.胶体的分散质能透过滤纸 B.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C.胶体粒子直径在1~
8.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的是( )
A.氯酸钾固体 B.液氯 C.氯化氢气体 D.氯化钾溶液
9.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B.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C.二氧化氮与水反应:
D.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10.在无色透明的强碱性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B.
C. D.
11.试管中充满某气体后倒立于盛水的水槽中,试管中立即充满液体,结果如右图所示,该试管中原来所装的气体可能是( )
A. B. C. D.
12.在实验中,要想使氯化铝溶液中的Al3+。全部沉淀出来,最
好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
A.石灰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硫酸 D.氨水
13.管道工人曾经用浓氨水检查氯气管道是否漏气。已知能发生如下反应(在有水蒸气存在的条件下)
=====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该方法检验管道泄漏处会产生自烟
B.管道泄漏处会闻到刺激性气味
C.该反应生成1mol氮气时,转移3mol电子
D.可以用浸有稀碱液的布包裹在管道泄漏处,暂时防止氯气的危害
14.下列事实与浓硫酸表现出的性质(括号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浓硫酸,溶液质量增大(脱水性)
B.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氧化性、酸性)
C.蔗糖与浓硫酸反应中有海棉状的炭生成(吸水性)
D.浓硫酸可用来干燥某些气体(不挥发性)
15.在下列所示的转化关系中,x不可能是( )
A.N2 B.Si C.Na D.C
1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B.过氧化钠可用于呼吸面具作为氧气的来源
C.氧化铁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 D.常温下可用铁制或铝制容器盛装浓硫酸
17.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下列溶液中,既能产生气体又会出现沉淀的是( )
A.稀硫酸 B.稀氢氧化钠溶液 C.硫酸铜溶液 D.氯化铵溶液
18.用98%的浓硫酸(密度为1.
A.④③⑦⑤⑥ B.②⑤⑦⑥ C.①③⑤⑥⑦ D.②⑥③⑦⑤⑥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用加热的方法除去混在碳酸钠固体中的碳酸氢钠固体
B.除去中少量的,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网
C.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D.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溶液有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20.下列基本实验操作与所需关键仪器合理的是( )
A.过滤(泥三角) B.蒸馏(分液漏斗)
C.蒸发(蒸发皿) D.萃取(玻璃棒)
21.下列一步转化中,一定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
A. B. C. D.
22.将相同质量的两块铜片分别和浓硝酸、稀硝酸(两者均过量)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速率:两者相同
B.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前者多,后者少
C.反应生成气体的颜色:前者浅,后者深
D.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总数:前者多,后者少
23.都具有氧化性,其氧化性,能把溴从溴化物中置换出来,其余依次类推。向、的混合液中,通入一定量氯气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得到固体剩余物质的组成不可能是( )
A. B.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1分)
24.(6分)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
已知: (浓)==== ,在实验室可用二氧化锰固体或高锰酸钾固体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可供选用的发生装置如下图。
(1)若用高锰酸钾固体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发生装置是 。(选填A或B或c)
(2)写出用二氧化锰固体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
(3)实验室收集氯气的方法是 。
(4)常用溶液吸收氯气防止污染。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5.(6分)氮氧化物进入大气后,不仅会形成硝酸型酸雨,还可能形成光化学烟雾。因此必须对含有氮氧化物的废气进行处理。
(1)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
在该反应中,氧化剂是 ,还原剂是 。
(2)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经过排气管中的催化转化器转化为对大气无污染的物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在一定条件下氨气亦可用来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污染的物质。写出氨气和二氧化氮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6.(6分)下图中A是现代社会中用量最多的金属,F为红褐色沉淀。请根据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反应①、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 。
(2)写出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 。
27.(6分)某工厂用溶液腐蚀镀有铜的绝缘板生产印刷电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小组的同学对生产印刷电路板的废液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取少量废液,滴加KSCN溶液显红色。
②取10mL废液,加入足量的溶液,析出沉淀
③另取10mL废液,加入一定质量的铜片,充分反应后,测得铜片的质量减少了0.
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不变色。
根据探究实验得出结论:
(1)废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是 。
(2)根据有关数据计算该厂使用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假设腐蚀电路板后溶液体积不变。写出计算过程)。
(3)10mL废液中铜离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
28.(7分)第29届奥运会祥云火炬的外壳材料是高强度的铝镁合金。某课外活动小组欲对铝镁合金进行研究,测定其中镁的质量分数,他们利用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铝镁合金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
方案二:铝镁合金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
方案三:铝镁合金溶液 称量灼烧产物的质量。
(1)写出方案一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实验小组根据方案=设计了两个实验装置,如下圈(图中的铁架台已省略)。
你认为选择 (选填甲或乙)装置进行实验更合理,误差更小。
(3)用方案三进行实验时,除了称量灼烧产物质量外,还需称量的是 。
(4)拓展研究:在向铝镁合金溶于盐酸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溶液时,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溶液体积的关系可用数轴关系表示:
请你判断,根据上图数轴申的数据能否求出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 (选填“能”或“不能”)
下列①②两题选一题作答。
①若不能求出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请说明理由 。
②若能求出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则镁的质量分数为 。
南京市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
综合能力测试2:
1.如图1所示,一平行板电容器带电量为Q,固定在绝缘底座上,两极板竖直放置,整个装置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板间距离为d,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弹丸以一定的初速度从一极板间中点的小孔射入电容器中(弹丸的重力不计,设电容器周围的电场强度为零)设弹丸在电容器中最远运动到P点,弹丸的整个运动的过程中的v―t图像如图2所示,根据力学规律和题中(包括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对反映电容器及其系统的有关物理量(例如电容器及底座的总质量),及系统在运动
过程中的守恒量,你能
求得哪些定量的结果?
2.(14分)有一质量为M、长度为l 的矩形绝缘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另一质量为m、带电量的绝对值为q的物块(视为质点),以初速度v0从绝缘板的上表面的左端沿水平方
向滑入,绝缘板周围空间是范围足够大的匀强电场区域,其场强大小 ,方向竖直向下,如图所示. 已知物块与绝缘板间的动摩擦因数恒定,物块运动到绝缘板的右端时恰好相对于绝缘板静止;若将匀强电场的方向改变为竖直向上,场强大小不变,且物块仍以原初速度从绝缘板左端的上表面滑入,结果两者相对静止时,物块未到达绝缘板的右端. 求:
3.“能量的比较”
如图所示,在光滑绝缘水平面上有两个带电小球A、B,质量分别为
(1)试证明:当两小球的速度相同时系统的电势能最大,并求出该最大值;
(2)试证明:在两小球的间距仍不小于s0的运动过程中,系统的电势能总小于系统的动能,并求出这两种能量的比值的取值范围。
4.在光滑绝缘的水平台面上,存在平行于水平面向右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为E。水平台面上放置两个静止的小球A和B(均可看作质点),两小球质量均为m,A球带电荷量为+Q,B球不带电,A、B连线与电场线平行。开始时两球相距L,在电场力作用下,A球开始运动(此时为计时零点,即t=0),后与B球发生对心碰撞,碰撞过程中A、B两球总动能无损失。设在各次碰撞过程中,A、B两球间无电量转移,且不考虑两球碰撞时间及两球间的万有引力。
(1)第一次碰撞结束瞬间A、B
两球的速度各为多大?
(2)分别在甲、乙坐标系中,用实线作出A、B两球从计时零点到即将发生第三次碰撞这段过程中的v-t图像。要求写出必要的演算推理过程。
(3)从计时零点到即将发生第三次碰撞这段过程中电场力共做了多少功?
(4)若要求A在运动过程中对桌面始终无压力且刚好不离开水平桌面(v=0时刻除外),可以在水平面内加一与电场正交的磁场。请写出磁场B(t)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不考虑相对论效应)
5.在春天,黄河水边上的湿地是很松软的,人在这些湿地上行走时容易下陷,在人下陷时:
A.人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大于湿地地面对他的支持力
B.人对湿地地面的压力等于湿地地面对他的支持力
C.人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小于湿地地面对他的支持力
D.无法确定
6.如图所示,把一个带正电的小球a放在光滑绝缘斜面上,欲使球a能静止在斜面上,需在MN间放一带电小球b,则b应:
A.带负电,放在A点 B.带正电,放在B点
C.带负电,放在C点 D.带正电,放在C点
7.有一则“守株待兔”的古代寓言,设兔子的头部受到大小等于自身重力的打击时,即可致死。假设兔子与树桩作用的时间大约为0.2s,则被撞死的兔子的奔跑的速度至少为:
A
8.在足球比赛中,红队球员在白队禁区附近主罚定位球,并将球从球门右上角擦着横梁踢进球门。球门的高度为h,足球飞入球门的速度为v,足球的质量为m,则红队球员将足球踢出时对足球做的共W为(不计空气阻力):
A.等于
B.大于
C.小于
D.因为球入球门过程中的曲线的形状不确定,所以做功的大小无法确定
9. 如图所示为电热毯的电路图,电热丝接在的电源上,电热毯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通过装置P使输入电压变为如图所示的波形,从而进入保温状态,若电热丝电阻保持不变,此时交流电压表的读数为:
A.110V B.156V C.220V D.311V
综合能力测试2
1分析:此题的v―t图像蕴味深刻,提供的信息也丰富多彩,由图2可知,在0~t1内弹丸在电场力作用下先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再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1后弹丸开始匀速运动,由弹丸0~t1的运动情况可知,弹丸速度为零时已到P点;t1后弹丸做匀速直线运动,弹丸不再受电场力,说明弹丸已离开电容器,故可知弹丸离开电容器的速度为v1,纵观图2,0―t1内,图像的斜率表示弹丸的加速度,
根据以上信息可解答如下:
解:(1)由v―t图像可得弹丸的加速度
设电场强度为E,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Eq=ma ②
电容器电压 U=Ed ③
电容器电容
由①、②、③式得
(2)设电容器最后速度v, 电容器及底座总质量为M,
由电容器、弹丸动量守恒得mv0=Mv-mv1 ⑤
由电容器、弹丸能量守恒得
由⑤、⑥式得v=v0-v1
根据题意可得,弹丸及电容器的总能量
图2把弹丸的运动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弹丸的运动情况尽在不言中,而能否准确地从图中捕捉信息,就充分体现学生的洞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巧用v-t图像,可以使物理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2(1)场强方向竖直向下时,物块在绝缘板上滑动的过程中,系统产生的热量;
(2)场强方向竖直向下时与竖直向上时,物块受到的支持力之比;
(3)场强方向竖直向上时,物块相对于绝缘板滑行的距离。
解:(1)场强方向竖直向下时,由系统动量守恒,有:
由能量守恒,有
由①②式得系统产生的热量Q1:
同理,场强方向竖直向上时, 动量仍守恒, 可推出:
依题意:s1>s2,故
说明第一次电场力qE方向竖直向上,第二次电场力qE方向竖直向下(可判断物块带负电).
(2)
由已知
(3)由⑤⑥⑨得:
3(1)由于两小球构成的系统合外力为零,设某状态下两小球的速度分别为vA和vB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所以,系统的动能减小量为
由于系统运动过程中只有电场力做功,所以系统的动能与电势能之和守恒,考虑到系统初状态下电势能为零,故该状态下的电势能可表为
联立(1)、(3)两式,得
由④式得:当 时, ⑤
系统的电势能取得最大值,而将(5)式代入(1)式,得
即当两小球速度相同时系统的电势能最大,最大值为
(2)由于系统的电势能与动能之和守恒,且初始状态下系统的电势能为零,所以在系统电势能取得最大值时,系统的动能取得最小值,为
由于
所以在两球间距仍不小于s0的运动过程中,系统的电势能总小于系统的动能。
在这过程中两种能量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
4 (1)A球的加速度
碰前A的速度,
A、 B碰撞后交换速度,设碰后A、B球速度分别为 v'A1 、 v'B1
(2) A、B球发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碰撞 时刻分别为 t1、 t2 、 t3
则
第一次碰后,经t2 ? t1时间A、B两球发生第二次碰撞,
设碰前瞬间A、B两球速度分别为vA2和vB2
得: t2 =3 t1
第二次碰后瞬间,A、B两球速度分别为v'A2和v'B2 ,经t3 ? t2时间A、B两球发生第三次碰撞,并设碰前瞬间A、B两球速度分别为vA3和vB3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