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1东城二模)(18分)(1)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中,将双缝干涉实验仪按照要求安装在光具座上,如图甲所示。从仪器注明的规格可知,像屏与双缝屏间的距离l=600mm,选用缝间距d=0.20mm的双缝屏。调整实验装置,观察到双缝干涉条纹。

①选用带有游标尺的测量头(如图乙所示)测量相邻两条亮条纹间的距离。转动测量头的手轮,使分划板的中心刻线对齐某一条亮条纹(将这一条纹选定为第1亮条纹)的中心,此时游标尺上的示数为x1=1.15mm;继续转动测量头的手轮,使分划板的中心刻线对齐第6亮条纹的中心,此时游标尺上的示数情况如图丙所示,其读数为x2=_________mm。

②利用上述测量结果,经计算可得两个相邻明纹(或暗纹)间的距离Δx=     mm;

③实验中测出的光的波长λ=_____________m。

(2)为了研究轻质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弹簧压缩量的关系,某实验小组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水平光滑槽距地面高为h,光滑槽与桌子右边缘垂直,槽出口与桌边缘相齐,槽中放置一轻质弹簧,其左端固定,右端与质量为m的小钢球接触。将小球向左推,压缩弹簧一段距离后由静止释放,弹簧将小球沿水平方向推出,小球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

①若测得某次实验小球的落点PO点的距离为s,那么由理论分析得到小球释放前压缩弹簧的弹性势能Ephsmg之间的关系式是       

②该同学改变弹簧的压缩量进行多次实验,测量得到下表的数据:

弹簧压缩量x/(cm)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小球飞行水平距离s/m
2.01
3.00
4.01
4.98
6.01
6.99

在坐标纸上做出xs的图像。并由图像得出: xs的关系式是      

实验得到弹簧弹性势能与弹簧压缩量x之间的关系式为       

③完成实验后,该同学对上述装置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改变:

(I)在木板表面先后钉上白纸和复写纸,并将木板竖直立于靠近桌子右边缘处,使小球向左压缩弹簧一段距离后由静止释放,小球撞到木板上,并在白纸上留下痕迹O

(II)将木板向右平移适当的距离(设为L)固定,再使小球向左压缩弹簧一段距离后由静止释放,小球撞到木板上,在白纸上留下痕迹P

(III)用刻度尺测量纸上O点到P点的竖直距离设为y

由此步骤得到弹簧的压缩量应该为      

④若该同学在完成步骤③的过程中,光滑水平槽与桌子右边缘不垂直,用③问的方法计算得出的弹簧压缩量与实际值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答案:(1)(6分)

①8.95    (2分)

②1.56     (2分)

     ③5.2×10-7    (2分)

(2)(12分)①  (3分)       

②图像如图(2分)。 x=0.005s  (2分) 

=   (2分)

③   x=   (2分)

④偏小   (1分)

3(2011西城二模)实验题(18分)利用电火花计时器做如下实验。

(1)(10分)甲同学使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验证

“机械能守恒定律”。

①下面是操作步骤:

a.按图1安装器材;

b.松开铁夹,使重物带动纸带下落;

c.接通电火花计时器电源,使计时器开始工作;

d.进行数据处理;

e.根据需要,在纸带上测量数据。

把上述必要的操作步骤按正确的顺序排列

                   

②电火花计时器接在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图2为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从起始点O开始,将此后连续打出的7个点依次标为ABCD……

电火花计时器打F点时,重锤下落的速度为      m/s。

(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③ 如果已知重锤的质量为0.50 kg,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9.80m/s2。从打点到打F点的过程中,重锤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     J,重锤动能的增加量为     J。(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2)(8分)乙同学采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有关“动能定理”研究的实验。

a.按图3把实验器材安装好,不挂配重,反复移动垫木直到小车能够做匀速直线运动;

b.把细线系在小车上并绕过定滑轮悬挂质量为100g的配重,接通电源,放开小车,电火花计时器在被小车带动的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从某点A开始,此后在纸带上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依次标为BCD、……;

c.测量出BCD、……各点与A点的距离,分别记为x1x2x3、……;

d.用配重受到的重力分别乘以x1x2x3、……,得到配重重力所做的功W1W2W3、……;(重力加速度g=9.80m/s2)

e.求出BCD、……各点速度的大小,分别记为υ1υ2υ3、……,再求出它们的平方υ12υ22υ32、……;

f.用纵坐标表示速度的平方υ2,横坐标表示配重重力所做的功W,作出υ2W图象,并在图象中描出(Wiυi2)坐标点,再连成图线;

(以下计算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① 在步骤d中,该同学测得x4=40.00cm,则配重重力所做的功W4=    J;

② 该同学得到的υ2W图象如图4所示。通过图象可知,打A点时对应小车的速度υ0 = _________m/s;

③ 小车的质量M=      kg。

1.(2011海淀二模)(1)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中,请按照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6甲、乙两图都是光的条纹形状示意图,其中干涉图样是    

②将下表中的光学元件放在图6丙所示的光具座上组装成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装置,并用此装置测量红光的波长。

元件代号
A
B
C
D
E
元件名称
光屏
双缝
白光光源
单缝
透红光的滤光片

将白光光源C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学元件,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排列顺序应为     。(填写元件代号)

③已知该装置中双缝间距d=0.50mm,双缝到光屏的距离L=0.50m,在光屏上得到的干涉图样如图7甲所示,分划板在图中A位置时游标卡尺如图7乙所示,则其示数为_________mm;在B位置时游标卡尺如图7丙所示。由以上所测数据可以得出形成此干涉图样的单色光的波长为    m。

(2)用半径相同的小球1和小球2的碰撞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8所示,斜槽与水平槽圆滑连接。安装好实验装置,在地上铺一张白纸,白纸上铺放复写纸,记下重锤线所指的位置O。接下来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复多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步骤2: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位置B,让小球1从A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重复多次,并使用与步骤1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步骤3: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MPNO点的距离,即线段OMOPON的长度。

①对于上述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应使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自由滚下

B.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C.斜槽轨道末端必须水平

D.实验过程中,白纸可以移动,复写纸不能移动

E.小球1的质量应大于小球2的质量

②本实验除需测量线段OMOPON的长度外,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A.AB两点间的高度差h1          B.B点离地面的高度h2

C.小球1和小球2的质量m1m2           D.小球1和小球2的半径r

③当所测物理量满足表达式______________(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时,即说明两球碰撞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如果还满足表达式_______________(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时,即说明两球碰撞时无机械能损失。

④完成上述实验后,某实验小组对上述装置进行了改造,如图9所示。在水平槽末端与水平地面间放置了一个斜面,斜面的顶点与水平槽等高且无缝连接。使小球1仍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重复实验步骤1和2的操作,得到两球落在斜面上的平均落点M′、P′、N′。用刻度尺测量斜面顶点到M′、P′、N′三点的距离分别为l1l2l3。则验证两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的表达式为

       (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答案:(18分)

(1)①甲;(2分)  ②EDBA;(2分)

③111.10±0.05;(2分)6.4(±0.2)×10-7 m(2分)

  (2)①ACE;(2分)

②C;(2分)

m1·OP= m1·OM+ m2·ON;(2分)

m1·OP2 = m1·OM2 + m2·ON2;(2分)

(2分)

 0  8778  8786  8792  8796  8802  8804  8808  8814  8816  8822  8828  8832  8834  8838  8844  8846  8852  8856  8858  8862  8864  8868  8870  8872  8873  8874  8876  8877  8878  8880  8882  8886  8888  8892  8894  8898  8904  8906  8912  8916  8918  8922  8928  8934  8936  8942  8946  8948  8954  8958  8964  8972  44734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