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2分)(1)控制变量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在实验研究中人为只改变一个因素(调节变量),其他因素保持相同,观察测定因调节变量改变而改变的因素(因变量),从而分析得到研究结论.中学化学中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问题的例子很多.请分析或设计:
①在研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教材安排了利用Na2S2O3与H2SO4反应的一组对照实验(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
烧杯编号 |
加3% Na2S2O3溶液体积(mL) |
加H2O体积(mL) |
加(体积之比为1∶20)H2SO4溶液体积(mL) |
所需时间(s) |
1 |
5 |
5 |
2 |
|
2 |
7 |
3 |
2 |
|
3 |
10 |
0 |
2 |
|
在三个烧杯(底部有黑色“十”字标记)内分别加入表中所示体积的三种液体,搅拌并开始计时,到出现浑浊使烧杯底部“十”字看不见时停止计时.比较所需时间,得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论.实验中,温度和反应体系中硫酸浓度是保持相同的因素,调节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
②运用控制变量原理设计实验,利用纯碱溶液探究温度对盐的水解的影响,简述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73 K时,H2PO与OH-发生如下反应:
H2PO+OH-HPO+H2O
反应结果如下表所示:
H2PO起始浓度(mol/L) |
0.10 |
0.50 |
0.50 |
OH-起始浓度(mol/L) |
1.00 |
1.00 |
4.00 |
反应速率[mol/(L·s)] |
3.2×10-5 |
1.60×10-4 |
2.56×10-3 |
如果用v=kcm(H2PO)·cn(OH-)表示反应速率(k为与浓度无关的常数)
①k=________, m=________, n=________.
②若c(H2PO)的起始浓度为0.20 mol/L, c(OH-)的起始浓度为1.50 mol/L,则反应速率v=____________.
解析:(1)实验改变的条件是Na2S2O3和水用量相对大小,故调节变量是Na2S2O3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反应所需时间.利用控制变量原理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水解反应的影响,则控制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水解程度大小,可用加入指示剂通过溶液颜色深浅来表示或用pH表示.
(2)①OH-的浓度均为1.00 mol/L时,
H2PO的浓度由0.10→0.50,浓度变为原来的5倍,反应速率由3.2×10-5→1.60×10-4,即反应速率变为原来的5倍,因此m=1;同理H2PO的浓度均为0.50 mol/L时,OH-的浓度由1.00→4.00,浓度变为原来的4倍,反应速率由1.60×10-4→2.56×10-3,即反应速率变为原来的16=42倍,因此n=2.
利用第一组数据有:3.2×10-6=k·(0.10)1×(1.00)2,所以k=3.2×10-4
②此时,v=3.2×10-4 mol/(L·s)×(0.20 mol/L)×(1.50mol/L)2=1.44×10-4 mol/(L·s)
答案:(1)①Na2S2O3溶液的浓度 所需时间
②取三支试管各放同浓度同体积的纯碱溶液,滴1-2滴酚酞试液,第一支不加热,第二支加热至t1℃,第三支加热至t2℃,观察三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深浅,温度越高,颜色越深,说明碱性越强,则水解程度越大(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例如不同温度下测定同浓度同体积纯碱溶液的pH)
(2)①3.2×10-4 1 2
②1.44×10-4mol/(L·s)
20.(10分)物质在制取或配制成溶液时往往应用化学平衡的知识.
(1)钾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工业上通常用金属钠和氯化钾在高温下反应制取.该反应为:Na(l)+KCl(l)NaCl(l)+K(g) ΔH>0,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c(K),各物质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见下表.
压强(kPa) |
13.33 |
53.32 |
101.3 |
K的沸点(℃) |
590 |
710 |
770 |
Na的沸点(℃) |
700 |
830 |
890 |
KCl的沸点(℃) |
|
|
1437 |
NaCl的沸点(℃) |
|
|
1465 |
①在常压下金属钾转变为气态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的最低温度约为________,而反应的最高温度应低于________.
②常压下,当反应温度升至9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________.
(2)实验室中配制碘水,往往是将I2溶于KI溶液中,这样就可以得到浓度较大的碘水,主要是因为发生了反应:I2(aq)+I-I
上述平衡体系中,I的物质的量浓度c(I)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平衡状态).
①通过分析上图,该反应的正反应为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②在T1、D状态时,v正________v逆(填“>”“<”或“=”).
解析:(1)①由于钠的金属性比钾弱,所以要制取钾,应该利用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在常压下金属钾转变为气态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的最低温度应等于钾的沸点,最高温度应低于钠的沸点.
②当温度升至900℃时,钠也为气态,故上述反应可表示为:Na(g)+KCl(l)NaCl(l)+K(g),故其平衡常数为K=.
(2)①由图可知,升高温度,c(I)降低,说明平衡逆向移动 ,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T1、D状态时,还未达到平衡,而可逆反应最终都要达到平衡状态,所以必须增大c(I)才能达到平衡状态,即反应正向进行,v正>v逆;
答案:(1)①770℃ 890℃ ②
(2)①放热 ②>
19.(7分)在一体积为10 L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CO和H2O,在850℃时发生如下反应:
CO(g)+H2O(g)CO2(g)+H2(g) ΔH<0
(1)CO和H2O浓度变化如下图,则0-4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CO)=________mol/(L·min).
t1℃时物质浓度(mol/L)的变化
时间/min |
CO |
H2O |
CO2 |
H2 |
0 |
0.200 |
0.300 |
0 |
0 |
2 |
0.138 |
0.238 |
0.062 |
0.062 |
3 |
C1 |
c2 |
c3 |
c3 |
4 |
C1 |
c2 |
c3 |
c3 |
5 |
0.116 |
0.216 |
0.084 |
|
6 |
0.096 |
0.266 |
0.104 |
|
(2)t1℃(高于850℃)时,在相同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变化如上表.
①表中3 min-4 min 之间反应处于________状态;c1________0.08 mol/L(填“>”“<”或“=”).
②反应在4 min-5 min间,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单选),表中5 min-6 min之间数值发生变化,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单选).
a.增加水蒸气 b.降低温度
c.使用催化剂 d.增加氢气浓度
解析:(1)v(CO)=
=0.03 mol/(L·min).
(2)①0 min-2 min, c(CO)减小 0.062 mol/L,即平均速率为0.031 mol/(L·min),由于反应速率一般随反应的进行而减慢,所以2 min-3 min, c(CO)的减小值小于0.31 mol/L,因此c1>(0.138-0.031) mol/L>0.08 mol/L;
②由于降低温度平衡向右移动,所以4 min-5 min的条件变化不是b,由于c(CO2)减小,应是增加了H2浓度;第5 min-6 min, c(CO)减小,c(H2O)增大,c(CO2)增大,应是增加了水蒸气.
答案:(1)0.03 (2)①平衡 > ②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