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870  878  884  888  894  896  900  906  908  914  920  924  926  930  936  938  944  948  950  954  956  960  962  964  965  966  968  969  970  972  974  978  980  984  986  990  996  998  1004  1008  1010  1014  1020  1026  1028  1034  1038  1040  1046  1050  1056  1064  3002 

广东惠阳高级中学2008―2009学年度

第二学期中段考高二理科数学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注意事项: 1、不可以使用计算器。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试卷不用上交。

试题详情

2009年高考二轮复习――地图与地球(精品)

〖主干知识整合〗

1、地图的判读:

(1)、比例尺:也叫缩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①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②比例尺的缩放:

A、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1/2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10000,比例尺变大。

B、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例如将1/12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3/4×1/120000=1/160000,比例尺缩小。

C、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③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

(2)方向:

①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②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③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 图例(文字、符号)和注记(数字)

2、地球、地球仪

(1)地球常用数据

赤道半径(长半径)――6378.1千米                极半径(短半径)――6356.8千米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0075千米

赤道的自转线速度――1670千米/小时               30°纬线自转线速度――1447千米/小时

60°纬线自转线速度――837千米/小时             

(2)地球上方向的判断

①根据两地经度数判断其东西方向

A.同为东经两个地点比较――经度数值大的在东边,经度数值小的在西边;

B.同为西经两个地点比较――经度数值大的在西边,经度数值小的在东边;

C.两个相比较的地点分别是东经和西经时

a.若两地经度之和小于180°,则东经度的地点在东边,西经度的地点在西边;

b.若两地经度之和大于180°,则东经度的地点在西边,西经度的地点在东边;

c.若两地经度之和等于180°,则说哪一点在东,哪一点在西均可(即无法比较)。′

注意:东西方向为相对方向,定向原则是:根据劣弧段,即两点间经度相差小于180°的弧来定向。所以90°E与135°W的东西向比较只能够通过图中的弧ab(劣弧部分)来比较。

②.根据两地纬度数判断其南北方向

A.两地都是北纬:则数值大的在北方,数值小的在南方;

B.两地都是南纬:则数值大的在南方,数值小的在北方;

C.两地一个是北纬,一个是南纬,则北纬的在北方,南纬的在南方;

③.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A.方格状或圆弧形经纬网图


a.判断南北方向――同一经线上的各点为正南、正北方向(依据: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判断东西方向――同一纬线上的各点为正东、正西方向(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B.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a.判别南北极――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b.判断东西方向――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可根据自转方向或东西经度分布来判断东西方向。

(3).计算某点关于地心对称点的坐标

纬度――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其纬度数值相等,但南北纬相反;

经度――两点所在经线一定构成经线圈,经度之和等于180°,东西经相反。

(4).地球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

同一经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

文本框: L=111千米×纬度差(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其距离相差约111或110千米)②同一纬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

A.赤道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

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大约相差111千米,故赤道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约为111千米×相隔经度数。

B.其他纬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

  S=111千米×相隔经度数×COSα(α表示该点的纬度)

(5).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

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①.若两地经度相差等于180°

则过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过两极点为最短航程,具体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A、同位于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先向北,过极点后再向南(如图中I点到J点)。

B、同位于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先向南,过极点后再向北(如图中的K点到H点)。

C、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这时需要讨论,要看过北极点为劣弧,还是过南极点的为劣弧,确定后选择劣弧路线部分即可(如I点到H点――先往南,后往北)。

②.若两地经度相差不等于180°(此时往往讨论同纬度的两地)

则过两点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与经线圈斜交,最短航程不过两极点,而是过两极地区(或上空),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况:

A、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程为

a.若同在北半球,则先西北再向西,最后向西南(C→D);

b.若同在南半球,则先西南再向西,最后向西北(G→F);

c.若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方法同第1条中的第3点(H→C)。

B、甲地位于乙地的西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程为

a.若同在北半球,则先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D→C);

b.若同在南半球,则先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F→G);

c.若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方法同第1条中的第3点 (C→H)。

(6).移动后,出发点与终点的位置问题

      解题关键点――纬度越高,相邻的两根经线之间的纬线距离越短。

A地的位置不同就有不同的结果:

(1)A地位于北半球,且距离赤道超过100千米;(出发点以西)

(2)A地位于北半球,且距离赤道小于100千米;(出发点以东)

(3)A地位于北半球,且距离赤道刚好等于100千米;(出发点)

(4)A地位于南半球,除南极点以外的任何位置结果均相同。(出发点以东)

    各种位置情况下,经纬线的特点都不同,通过画图很容易能得出结论。

 

横卷形: 重点问题探究

 

 

【例1】  读图l.完成1~2题(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2)

图1

1.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  (   )

  A①    B.②    C③     D.④

2.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  (   )

  A.0.05 km2    B 0.5km2   C5 km2    D.50km2

 

〖解析〗 解答本题,必须读懂等高线图。本图中等高距为50米,题目中提供了比例尺为1:15000 。解第1题关键在于知道同一副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由图中可以看出,线条④所在地区的等高线最密集,因此坡度最陡。第2题考查比例尺中的估算问题。第一步找出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然后根据比例尺量出图上距离,计算出大概值。

〖答案〗1.D    2.A

【例2】读图7,回答1~2题。

图2

1、图中甲地位于新加坡(1°16′N,103°50′E)的  (    )

A. 东北方    B. 东南方   C. 西北方    D. 西南方

2、该国国土面积约为   (     )

 A. 0.11万km 2     B. 1.1万km2       C. 11万km2        D. 110万km2

〖解析〗1、根据经纬度判断方向,是地理基本能力要求。该类问题,画方格就可以解决。但特别要注意对世界区域的熟悉。2、大致按长方形计算面积,该地区南北跨约1.5个纬度,170多千米,东西跨70千米左右,计算得到的数量级只能“万级”。

〖答案〗1.C    2.B

【例3】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图”,读图完成1~2题。(09届湖南省长郡中学10月月考题)

1.关于图中甲、乙两地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形都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B.地处不同的火山地震带附近

  C.气候都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D.甲地以黑色人种为主

2.飞机从甲地飞往乙地,最近的飞行方向是  (     )

 A.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B.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C.一直向西飞行          D.先向北,后向南飞行

〖解析〗1、本题最关键在于区域定位,从图中看,极点附近为海洋,因此该图为北极上空的俯视图,该图为北半球。进行定位甲在埃及,乙在中美洲。甲所在的位置为尼罗河三角洲,是平原地形;乙在中美洲,这里地势较高,为高原。甲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乙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甲在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式气候;乙为热带草原气候。甲在北非,主要民族为阿拉伯民族,人种为白色人种;2、从甲飞往乙,根据最短航线的判断方法,为过甲乙两点大圆的劣弧段,故甲到乙先西北,在正西,然后西南。

〖答案〗1.B    2.A

横卷形: 专题训练

 

试题详情

广东惠阳高级中学2008-2009学年度

第二学期中段考高二政治试题

试题详情

2009高考二轮专题复习----大气(综合练习)

试题详情

广东惠阳高级中学2008-2009学年度

第二学期中段考高二化学试题

一.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本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在一定量的乙醇、乙二醇、丙三醇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金属钠产生等体积的氢气(相同条件),则乙醇、乙二醇、丙三醇物质的量之比是 (    )

A.2∶3∶6       B.6∶3∶2        C.3∶2∶1        D.1∶2∶3        

2. 某烃A与溴水的加成反应产物是2,2,3,3-四溴丁烷,则A是(     )

    A.丙炔     B.2-丁炔       C.1,3-丁二烯       D.2-甲基-1,3-丁二烯

3. 下列化合物中,既显酸性,又能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酯化反应和消去反应的是   (   )

6ec8aac122bd4f6e    

 

 

 

 

 

 

 

4. 据报道,近来发现了一种新的星际分子氰基辛炔,其结构式为:

HC≡C─C≡C≡C─C≡C─C≡N  对该物质判断正确的是(    )   

    A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  晶体的硬度与金刚石相当 

    C  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D  可由乙炔和含氮化合物加聚制得

5. 某气态烃0.5 mol 能与1 mol HCl 完全加成,加成后产物在一定条件下最多能被2 mol Cl2 取代得到只含碳和氯的有机物,则此烃可能是

    A.CH≡C―CH3                            B.CH2 = CH―CH3

    C.CH2 = CH―CH = CH2                     D.CH≡CH

6.  已知烯烃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时,C=C键断裂,RCH=CHR′可氧化成RCHO和R′CHO。下列烯烃中,经氧化只能得到丙醛的(    )

A.1-己烯        B.2-己烯       

C.2-甲基-2-戊烯                 D.3-己烯

二. 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6ec8aac122bd4f6e7. 有一种解热镇痛药的结构简式是:

当这种物质完全水解时,能够产生的产物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8. 既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又能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    )

    A.苯与甲苯          B.己烯与苯       C.乙烯与乙炔     D.乙烯与乙烷

9. 能够鉴定氯乙烷中氯元素的存在的操作是                (    )

    A.在氯乙烷中直接加入AgNO3溶液     

B.加蒸馏水,然后加入AgNO3溶液     

C.加入NaOH溶液,加热后酸化,然后加入AgNO3溶液      

D.加入NaOH的乙醇溶液,加热后酸化,然后加入AgNO3溶液

10. 某烃的衍生物2.9g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析出银10.8g,则有机物为(    )

A.HCHO  B.CH3CHO    C.CH3CH2CHO    D.CH3CH2CH2CHO

三. 填空题(3小题,共44分)

11. (12分) 写出下列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甲酸乙酯与水在稀硫酸并加热条件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乙醇制乙二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溴乙烷制乙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酮与HCN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16分)鉴别下列各物质,写出所用试剂、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鉴别物

试剂

现象

化学方程式

乙醛与己烯

 

 

 

甲醇与乙醚

 

 

 

苯与甲苯

 

 

 

乙烷与乙烯

 

 

 

13. (16分)推断题:  A、B、C、D、E有下列关系:

6ec8aac122bd4f6e

且常温常压下,A、B为液体,C、D、E为固体,D易溶解于水,C难溶于冷水,在热水中可以部分的形成溶液,且C遇到碘水变为蓝色。B的蒸气质量是相同状况下相同体积的乙烷的2倍,D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0。A、B、D可以与新制取得Cu(OH)2反应,其中B生成蓝色溶液,A、D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红色沉淀,A、D能够和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1)通过计算推断A、B、C、D的结构简式。

A:            ;B:           ;C:              ;D:             

(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 B+Cu(OH)2                               

② D+Cu(OH)2                               

③ A+银氨溶液:                                

④ C在稀硫酸的作用下水解:                                .

四. 计算题(8分)

14. 有含饱和一元醛A的溶液100g,其中含A 20%.加入另一饱和一元醛B 20g后,从混合液中取出6g,加入足量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产生红色沉淀4.32g,已知A比B少一个碳原子.试推断A、B各是什么醛.

 

 

 

 

 

 

 

 

 

 

 

 

 

 

 

 

 

 

 

 

 

 

 

 

 

 

 

 

   中段化学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B

B

B

A

D

D

题号

7

8

9

10

 

 

答案

C

BD

CD

C

 

 

三.

11.(12分)

 1. HCOOCH2CH3 + H2O  ???  HCOOH + CH3CH2OH

 2. CH3CH2OH ???? CH2=CH2 + H2O

CH2=CH2 + Br2 ???CH2Br-CH2Br

CH2Br-CH2Br + 2NaOH-----CH2OH-CH2OH +2NaBr

3. CH3CH2Br + NaOH  ---- CH3CH2OH + NaBr

   2CH3CH2OH + O2 ----- 2CH3CHO + 2H2O

 4.CH3COCH3 + HCN----- -CH3―COH(CN)―CH3

12.(16分)

 

鉴别物

试剂

现象

化学方程式

乙醛

与己烯

新制Cu(OH)2悬浊液

乙醛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甲醇

与乙醚

金属钠

甲醇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气体

 

苯与甲苯

 

酸性KMnO4溶液

 甲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乙烷

与乙烯

溴水

乙烯能使溴水褪色

 

 

 

13(16分)

A.  CH3CHO  B. CH3COOH  

C. (C6H10O5)n    D. CH2OH(CHOH)4CHO

①2CH3COOH + Cu(OH)2 ---  (CH3COO)2Cu +2H2O

②CH2OH(CHOH)4CHO + 2Cu(OH)2 ――――――――――2CH2OH(CHOH)4COOH+Cu2O +2H2O

③CH3CHO + 2Ag(NH3)2OH---CH3COONH4 + 2Ag + 3NH3 + H2O

④ (C6H10O5)n + nH2O ?????nC6H12O6

 

14.  CH3CH2CHO 和 CH3CH2CH2CHO

             高二理综化学部分答题卷

一.二. 选择题(共44分)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题号

7

8

9

10

 

 

答案

 

 

 

 

 

 

三. 填空题(共46分)

11.(1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6分)

鉴别物

试剂

现象

化学方程式

乙醛

与 己烯

 

 

 

甲醇

与 乙醚

 

 

 

苯与

甲苯

 

 

 

乙烷

与 乙烯

 

 

 

13.(16分)

(1)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2)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共10分)

解:

试题详情

2009年高考重难点突破――等值线(面)问题解题技巧

    笔者语:只想通过小窍门系列,使地理课不再枯燥,老师和学生更轻松!

等值线(面)是地理具有学科特色的一个知识点,同时也是高考重点考察的一部分内容,等值线(面)地理内涵的分析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难度的,关于等值线(面)规律并不复杂:主要有“①高高低低;②凸高为低、凸低为高;③两线平行,内有封闭,高者更高,低者更低;”等,但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应用还是有困难。下面就一些学生学习的易错点、易模糊点的小窍门与大家分享:

1、等高线系列:

【例题】读下图,判断1~2题:     

 

 

1.河流ab段的流向为(   )
  A.自西北向东南  B.自东南向西北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西南向东北
  2.断崖顶部的E点海拔可能为(   )
  A.59m          B.99m        C.199m         D.259m

【解析】这是高考等值线题中的经典了,(1)学生解题的难点在河流流向的判断上,小技巧: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弯曲的方向相反。学生就较容易上手。(2)(N-1)×等高距≤H<(N+1)×等高距 这个公式学生肯定会用,小技巧:要把这个公式推广到所有等值线图中求两点数值差的公式:(N-1)×等值距≤H<(N+1)×等值距。

【例题】读下图,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单位:米)。回答下题:
1、Q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可以达到( )
  A、40<H<41                     B、40<H<50  

 C、50<H<60                        D、60<H<61

 

 

 

 

 

 

 

 

 

【解析】这也是我们记忆中的高考题,用(N-1)×等值距≤H<(N+1)×等值距这个公式容易上手,注意N是两点所间隔的等值线的条数。

 

2、等值面:

【例题】图4为对流层某气象要素垂直分布图(粗线表示地面)。①若abcde为等温面,试判断甲乙丙丁四处的气压高低。②若abcde为等压面,试判断甲乙丙丁四处的气流运动方向。

 

【解析】等温面和等压面是常见的等值面,小技巧:高高低低。等温面和等压面向海拔高的弯曲的气温和气压就高,反之则低。学生较容易接受,可操作性较强。(待续)

2009年高考重难点突破――等值线(面)(II)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关于等值线(面)规律:主要有“①高高低低;②凸低为高、凸高为低;③两线平行,内有封闭,高者更高,低者更低;”往往理解上有问题,普遍是死记硬背,因此要求教师一定不能只满足于传授给学生规律,要让学生彻底搞明白。如:“凸低为高、凸高为低”,教学中可用下面方法突破,以等高线为例:

  

在常见的等高线图上添加辅助线可帮助学生理解。如下图所示:

这样,学生就容易直观地理解“凸低为高、凸高为低”。

 

 

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趁热打铁,进一步加强“凸低为高、凸高为低”的具体应用,总结归纳出“凸低为高――脊脊暖、凸高为低――谷槽寒” 。“凸低为高――脊(等高线时为山脊)脊(等压线时为高压脊)暖(海水等温线时为暖流)、凸高为低――谷(等高线时为山谷)槽(等压线时为低压槽)寒(海水等温线时为寒流)” 。

【例题】图中各等值线的值自北向南递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是等压线图,(1)线为脊线
 B.如果是等高线图,(2)线经过区域为山脊
 C.如果是海洋表面等温线图,(1)为暖流
 D.如果是等降水量图,a地降水多于b地
   运用“凸低为高――脊脊暖、凸高为低――谷槽寒”解决此类问题,学生可大大减少思维量和降低思维难度,轻松突破拿分。

 

【例题1】读图某地等温线图(单位℃),回答下题

1、如果图中等温线向北凸出,最北点距离大陆最南端最远的时间大致是( )

A.2月    B.5月     C.7月   D.10月

 

 

 

 

 

 

 

【解析】这类题目在等温线考察中比较常见,学生往往反映思维量比较大,而且易出错,先由等温线向北(向低纬度弯曲),根据“高高低低”(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表明比同纬度的地区温度低,反之则高)判断,陆地上温度低,为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由“最北点距离大陆最南端最远”得知弯曲幅度最大,锁定7月。

这个小窍门也是在与学生讨论中产生的,当时学生问这类问题是否有更简捷的方法,自己觉得传统的思维环节颇多,学生容易犯错,下面这个方法要好一些,可大降低此类问题的思维难度和思维量。遇到这类由于海陆差异造成的等温线弯曲的问题时,先自绘简图:

绘制上图的理论基础是:无论南北半球:

7月:陆地上均向北弯、海洋上均向南弯

      1 月:陆地上均向南弯、海洋上均向北弯

运用以上的简图,这样例题1中问题学生可轻松解决,自己动手试一下吧!

【解析】由题意可知,如果图中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且最北点距离大陆最南端最远,可立即锁定7月。

【例题2】

读下图,某地区等温线示意图,判断下面各题:

该地区所在半球及当地季节为:

A.北半球  夏季       B.北半球  冬季   

 C.南半球  冬季       D.南半球  夏季

【解析】先让学生快速自绘简图:

由题意可知,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弯曲,锁定7月,由等温线数值递变可知南半球,7月为南半球的冬季,选C。

    有了这个小窍门,这类由于海陆差异造成的等温线弯曲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试题详情

河南省郑州市一中2009届高三年级11月期中考试

物理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在第Ⅱ卷的答题栏中.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试题详情

武汉实验学校2009高二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试题详情

2009级高三下期第二次月考

物    理   试   题

第Ⅰ部分   选择题(共48分)

本部分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中。

14、为研究钢球在液体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的大小,让钢球从某一高度竖直落下进入液体中运动,用闪光照相的方法拍摄钢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钢球在液体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与速度大小成正比,即,闪光照相机的闪光频率为f,图中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钢球的质量为m,则阻力常数k的表达式是(    )

A.          B.

C.                D.

15、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个内外壁都光滑的汽缸,其质量为M,汽缸内有一质量为m的活塞,已知M>m,活塞密封一部分理想气体。现对汽缸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拉力F(如图甲)时,汽缸的加速度为a1,封闭气体的压强为p1,体积为V1;若用同样大小的力F水平向左推活塞(如图乙),此时汽缸的加速度为a2,封闭气体的压强为p2,体积为V2。设密封气体的质量和温度均不变,则(   )

A、a1=a2,p1<p2,V1>V2 

B、a1<a2,p1>p2,V1<V2

C、a1=a2,p1<p2,V1<V2 

D、a1>a2,p1>p2,V1>V2

16.在地球大气层外有很多太空垃圾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每到太阳活动期,由于受太阳的影响,地球大气层的厚度开始增加,而便得部分垃圾进入大气层,开始做靠近地球的向心运动,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

       A.由于太空垃圾受到地球引力减小而导致的向心运动

       B.由于太空垃圾受到地球引力增大而导致的向心运动

       C.由于太空垃圾受到空气阻力而导致的向心运动

       D.地球的引力提供了太空垃圾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故产生向心运动的结果

与空气阻力无关

17、光滑斜面倾角为θ,斜面上有一辆挂有单摆的小车,如图所示,在小车下滑过程中单摆同时摆动,已知摆长为L,则单摆的振动周期为(   )

A、                   B、

C、             D、

 

学科网(Zxxk.Com)18.如图所示,半圆形光滑凹槽静止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个质量和凹槽质质量相等的小球静止在凹槽的最低点B处,现给凹槽一个水平向左的瞬时冲量,小球恰好能从B点滑至凹槽的右端最高点C处,则(   )

    A.小球从B滑至C的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的增加量等于凹槽动能的减少量

    B.小球从B滑至C的过程中,小球动量的改变量等于小球重力的冲量

    C.小球从C滑至B点时,凹糟的速度为零

学科网(Zxxk.Com)       D.小球从C滑至B点后,不能滑至凹槽左端最高点A处

19.在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内阻恒定,要想使电容器所带电量增大并且灯L变亮,可以              (     )

    A.增大R1

    B.减小R1

    C.增大R2

    D.减小R2

20.如图所示圆形区域内,有垂直于纸面方向的匀强磁场,一束质量和电荷量都相同的带电粒子,以不同的速率,沿着相同的方向,对准圆心O射入匀强磁场,又都从该磁场中射出,这些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有的较长,有的较短,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只受磁场力的作用,则在磁场中运动时间较长的带电粒子    (   )

A.速率一定越小                 B.速率一定越大   

C.在磁场中通过的路程越长       D.在磁场中的周期一定越大

21、如图所示,ab、cd为两根水平放置且相互平行的金属轨道,相距为L,左右两端各连接一个阻值均为R的定值电阻,轨道中央有一根质量为m的导体棒MN垂直放在两轨道上,与两轨道接触良好,棒及轨道的电阻不计,摩擦不计。整个装置处于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棒MN在外驱动力作用下做简谐运动,其振动周期为T,振幅为A,通过中心位置时的速度为v0,则此电路的电功率为(   )

A、           B、          C、          D、

 

 

第Ⅱ卷   (非选择题部分  共72分)

22.(18分)

   (1)(4分)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在做“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得到了几条较为理想的纸带。已知每条纸带上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即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依打点先后编为0,1,2,3,4,……。由于不小心,纸带都被撕断了,如图所示,根据给出的A、B、C、D四段纸带回答:

 

 

 

 

 

 

 

 

        ①在B、C、D三段纸带中选出从纸带A上撕下的那段应该是       (填字母)

        ②纸带A上,打点1时重物的速度是          m/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③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是          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该地区的

地形可能为                (填“高山”或“盆地”)。

   (2)(14分)现仅有以下器材:

        电流表A1:量程0.2A                电流表A2:量程0.02A

        电压表V1:量程3.0V                电压表V2:量程100.0V

        滑动变阻器R:0~10Ω            电阻箱R0:0~9999.9Ω,0.1A

        蓄电池组E:电动势E=6V,内阻r约0.1Ω  电键S及导线若干

 

 

.

 

 

 

        为较准确测定一电阻值Rx约1.2Ω的电阻丝的阻值,已有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甲、乙两个电路图来测量Rx。但甲、乙两电路设计均有不合理之处,请指出存在的两处问题。

①.甲图不合理之处:         ,          。

②.乙图不合理之处:         ,          。

③.请设计一个实验用的较合理的电路图,画在规定方框内,

④写出Rx的计算公式。(说明公式中各物理的意义)

Rx=       ;各量的意义是:                                           

 

23.(16分)在竖直平面内有一圆形绝缘轨道,半径为R = 0.4 m,匀强磁场垂直于轨道平面向里,一质量为m = 1×103 kg、带电量为q = +3×102 C的小球,可在内壁滑动,如图甲所示.开始时,在最低点处给小球一个初速度v0,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逆时针做圆周运动,图乙(a)是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速率v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图乙(b)是小球所受轨道的弹力F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结合图像所给数据,(取g = 10 m/s2)求:(1)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2)小球的初速度v0

 

24.(18分)质量为m=1kg的小物块轻轻放在水平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的P点,随传送带运动到A点后水平抛出,小物块恰好无碰撞的沿圆弧切线从B点进入竖直光滑圆孤轨道下滑。B、C为圆弧的两端点,其连线水平。已知圆弧半径R=1.0m圆弧对应圆心角θ=106°,轨道最低点为O,A点距水平面的高度h=0.8m。小物块离开C点后恰能无碰撞的沿固定斜面向上运动,0.8s后经过D点,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33(g=10m/s2,sin37°=0.6,cos37°=0.8)试求:(1)小物块离开A点的水平初速度v1。(2)小物块经过O点时对轨道的压力。(3)斜面上C、D间的距离。

   25.(20分)17、如图所示,固定的光滑水平绝缘导轨与竖直放置的光滑绝缘的圆形轨道平滑连接,圆形轨道处于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水平轨道上有A、B、C、D四个小球,小球C、D与处于原长的轻弹簧2连接,已知mA=mB=mC=mD=m=0.3kg,A球所带正电荷量为q,B、C、D均不带电,电场强度,圆形轨道半径为R=0.2m,A、B之间压缩一轻弹簧1,轻弹簧1与A、B均不连接。现由静止释放A、B后,A恰好能做完整的圆周运动。B被弹开后与C小球碰后黏连在一起。求:

(1)弹簧2的最大弹性势能;

(2)D球的最大速度(g=10m/s2,弹簧作用及碰撞时间极短)。

 

 

 

 

 

 

 

 

 

 

 

 

 

 

 

 

 

 

 

 

 

 

 

 

 

 

 

 

 

 

 

2009级高三下期第二次月考

物理试题答案

14、C15、A16、C17、D18、C19、C20、A21、B

22、(1)①C;  ②  3.47;  ③ 9.00; 高山     (每空2分)

   (2)I.对于甲图不合理之处;②不能多次测量,

②超过电流表量程,不安全,③电压表

量程太大,读数误差较大。             (3分)

II.对于乙图不合理之处:①电流表量程太小,

②电压表量程太大,③电压调节范围太小。      (3分)

Ⅲ.较为合理的电路图如图所示。Rx的计算公式:   (2分)

其中UA是电压表V1示数,IA是电流表A1示数,R是电阻箱示数。  (2分)

23(1)从甲图可知,小球第二次最高点时,速度大小为4 m/s,而由乙图可知,此时轨道与球间的弹力为零,故mg+qvB =                           代入数据得:B = 0.25 T            

(2)从图乙可知,小球第一次过最低点时,轨道与球之间弹力为F = 0.11 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mg+qv0B =                        代入数据:v0 = 8 m/s             

24、解:(1)对小物块,由A到B有

                                                                                       

在B点                                                                         

所以                                                                              

   (2)对小物块,由B到O有

                                               

其中                                                

在O点                                                                   

所以N=43N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对轨道的压力为                                   

   (3)物块沿斜面上滑:                 

所以

物块沿斜面下滑:                       

由机械能守恒知

小物块由C上升到最高点历时                                   

小物块由最高点回到D点历时                      

                                                                    

25、(1)A球恰能做圆周运动及Eq=mg,设小球A通过复合场中的相对最高点的速度为v,则重力、电场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有2mg=m

设被弹开时A、B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A、VB,有VA=VB

由动能定理:-2mg(R+Rcos60°)= mv2-m

VA=VB=4m/s

设BC碰后速度为v1

则mvA=2mv1, v1=2m/s

BC减速,D加速,当速度相等为v2时,弹簧2的弹性势能最大,由动量守恒:

2mv1=3mv2  v2=4/3m/s

Epm=×2m-×3m=0.4J

(2)弹簧再次恢复原长时,D球速度最大,设为v4,BC速度为v3

由动量定恒:2mv1=2mv3+mv4

能量守恒×2m-×2m+m

V4=8/3m/s

 

 

 

 

 

 

 

 

 

 

 

 

 

 

 

 

 

 

 

 

 

试题详情

广东惠阳高级中学2008―2009学年度

第二学期中段考高二地理试题

6ec8aac122bd4f6e第一卷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右图,回答1~2题。

1.图中四地所在大洲排序正确的是(   )

A.①南美洲、②非洲、③北美洲、④亚洲

B.①非洲、②南美洲、⑧大洋洲、④欧洲

C.①南美洲、②大洋洲、⑧亚洲、④欧洲

D.①非洲、②大洋洲、③北美洲、④亚洲

 

2.图中四地所在国家所濒临的海洋,排序正确的是(  )

A.①大西洋、②印度洋、③泰国湾、④地中海

B.①印度洋、②太平洋、③北冰洋、④波罗的海

C.①印度洋、②太平洋、③地中海、④北冰洋

D.①大西洋、②太平洋、③阿拉伯海、④波罗的海

6ec8aac122bd4f6e

读右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混合农业区的正确叙述是(  )

A.小麦种植业和牧牛业混合经营

B.甘蔗、果树种植和养鱼有机结合

C.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

D.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

4.该种混合农业的优点不包括(  )

  A.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强,农场主收入较稳定

B.便于投入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

C.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D.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安排合理

6ec8aac122bd4f6e

读图2“冬季某区域等压线图”,据此回答下列5―7题。

5.图中等压线数值排列正确的是 (   )

    A.P3 > P2 > P1    B.P2 > P3 > P1

    C.Pl > P2 > P3    D.P1 > P3 > P2

6.此时a点盛行风是  (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7.造成该区域北部冬季降雪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经过海洋后增温增湿,再遇地形阻挡

B.纬度较高       C.气压较低        D.四周环海

 

20世纪90年代以来,湄公河流域的共同开发和经济合作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热点,据此回答8―9题。

8.湄公河在中国境内被称为(    )

A.澜沧江   B.怒江   C.红水河  D.雅鲁藏布江

 

9.对开发湄公河流域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①推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     ②带动新疆和中亚地区的发展

③促进该流域的旅游业发展   ④加强中国――东盟的经济合作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6ec8aac122bd4f6e读印度示意图,分析回答10―13题:

10.关于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亚洲面积最大,耕地最多的国家  

②棉花主要分布在恒河及印度河流域

③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     

④发展中国家中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1.图示农作物分布是指(  )

A.小麦     B.棉花   

C.黄麻    D.水稻

 

12.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兴工业区是(    )

A.a工业区       B.b工业区        

C.c工业区       D.d工业区

 

13.由孟买直线到加尔各答,其年降水量的变化是( ) 

6ec8aac122bd4f6eA.逐渐减少 B.先逐渐减少,后逐渐增加  

C.逐渐增加 D.先逐渐增加,后逐渐减少

读下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岛屿东部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其原因不包括( )

A. 海陆位置          B.地形

C. 洋流                     D.信风

 

15、通过图中大陆南端航线运量最大的货物是(    )

A. 煤炭  B. 铁矿石   C.木材       D. 石油

 

 

 

 

第一卷 单项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登分表:

题号

选择题

综合题

总分

16

17

18

分数

 

 

 

 

 

 

第二卷 综合题(共40分)

16.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0分)

6ec8aac122bd4f6e(1)图中A           运河,它缩短了西欧到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沿岸各国的海上航程;

B         海湾,C         海峡是西亚石油外运的海上通道。

(2)此处是我国古代         之路的必经之地。

(3)主要产油国:①        、②             、③               、④               

 (4)长期以来,西方强国将西亚作为争夺重点的原因是                          

                                                 

17.读“沿赤道非洲地形剖面图”,回答:(10分)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洋,B.       盆地,C.       大裂谷,

     D.        湖,E.       高原,F.       洋。

(2)E地形区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E地没有形成与B地同一类型气候,是因为                                                                           。

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

18.读欧洲部分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6ec8aac122bd4f6e    (1)图中A、B两国农业均以____ ___业为主,这主要是因为两国均属于___     ___气候。

 (2)C国的葡萄酒公司要建设一个大型的葡萄生产基地,①、②两地中较适合的是______地,理由是:                               

(3)千湖之国的         (国名),近年来该国酸雨现象日趋严重。据调查,形成该地酸雨的污染物,多来自西欧国家的工业区,其传送的载体是       风。

(4)近年来,A国的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些钢铁公司还将炼钢高炉建到荷兰海边,其主要目的是:(       )

A.就近获得从国外进口的大量煤炭    B.就近获得通过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

    C.临海气候条件优越                D.减少污染,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5) 当地时间4月6日凌晨3点32分,意大利中部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古城拉奎拉(公元13世纪建城)附近,距罗马96千米。之后又发生多次余震。截至9日统计,地震造成的遇难人数已上升到272人。试用板块构造学说原理解释此次地震的成因,并分析破坏较大的原因。

此次地震的成因:

 

 

破坏较大的原因:

 

 

 

 

 

广东惠阳高级中学2008―2009学年度

第二学期中段考  高二地理试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D

D

B

C

B

A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D

C

B

A

D

 

 

16【答案】(每空1分,共10分)

(1)苏伊士  波斯湾  霍尔木兹

(2)丝绸

(3)伊朗  伊拉克  科威特  沙特阿拉伯

(4)地处亚、非、欧三洲五海之地,是世界海陆交通要道

是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17【答案】(共10分)

 (1)大西   刚果  东非  维多利亚  东非   印度(每空1分,共6分)

 (2)热带草原气候(2分)

  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缺少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水热条件(2分)

18【答案】(共20分)

(1)畜牧业   温带海洋性

(2)②    地中海沿岸,气候适宜葡萄生长,接近原料产地

(3)芬兰    西(或西南)风

(4)B (以上每空2分)

(5)成因:意大利处于非洲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

即地震的“活跃地带”。(2分)

原因:①地中海地区复杂的地质条件;

②当地众多的古老建筑;

③地震发生在凌晨,很多居民尚在睡梦之中;

④震源浅,破坏性大。(任答2点得4分)

试题详情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