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2  8  12  14  18  20  24  26  28  29  30  32  33  34  36  38  42  44  48  50  54  60  62  68  72  74  78  84  90  92  98  102  104  110  114  120  128  3002 

高中语文复习第二轮(文言文之词类活用)

教学要点: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

1.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动词。

3.名词意动用法。

4.名词使动用法。

5.动词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为动用法。

8.形容词作名词。

9.形容词作动词。

10.     形容词使动用法。

11.     形容词意动用法。

12.     数词活用。

教学内容: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国贼戾之士哉  仇:报复

⑤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笼:用笼子装

⑥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日将暮,取儿稿葬  暮:落山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③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缙绅   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君子病无能焉  病:以……为病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饮料、汤食

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  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

⑤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七.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八.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①秦孝公据?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②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险以远,则至者少    “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

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天下的人

⑦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

九.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  穷:揭穿

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十.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高: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  昂:使……高昂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十一.            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③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④贵货而易土  易:认为……容易

⑤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十二.            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全、满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专一

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背离

④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不忠诚

试题详情

铜梁一中2003级高考文言文复习设计

铜梁一中  李明勇

第一部分 前 言

一、 高考考查文言文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交际,听说读写都不用文言,(除台湾写应用文还有些地方用到文言)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对文言是“听不到,说不出,读不懂,写不了”,那么高考为什么还要考文言文呢?

其实高考考纲的制定是由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决定的。大纲对中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方面有明确规定,认为“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引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熊江平语)其依据在于:

1、 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2、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

⑴、从汉字的发展方面看,辨析现代汉语的语素要有古汉语的修养。

⑵、从篇章方面看,多读优秀的文言作品,它那严谨的布局、简洁的行文对提高现代文写作水平有帮助。

⑶、从文学鉴赏方面看,要了解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心态,非有中国古典文学修养不可。

二、高考文言文的考查内容

在进行高考文言文条块复习前,教师务必要抽出一堂课时间整体讲解文言高考要求以及历年高考相关情况,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复习积极性,又能知己知彼,做到有的放矢

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根据2002年版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一>、 浅易的标准:

1、词汇:以文言常用词、次常用词为主。

2、语法结构: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

3、体裁:叙事为主、写景、抒情、说明及一般的说理文次之,并非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

4、内容:同古文化背景知识联系松散,少用典故。

5、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比如去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部分完全遵照(考试说明)的精神,选取了《三国志?魏书?胡质传》裴松之注引孙盛的《晋阳秋》一书中关于胡威的一段文字。(1)开头处加上了“胡质之子”四个字,使之符合传记文的一般格式,(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选文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也基本没有难解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除此之外,(3)从选文整体风格上看,《三国志》属于正史,这篇阅读材料属于较为典范的文言文的作品。因而可以认为,对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来说,有关胡威的这一段文字确为浅显形式的文言文。

刘国正先生曾举出了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它们分别是:《孟子》、《史记》的传记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

<二>、分要求:

1.理解(这在语文能力层级上属于B级,考查理解能力)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试题中体现对分析综合的题目一般两道,分值6分,应该下大功夫,在全面阅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不过在这块内容上授课难度大,尤其是年青教师往往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少。

3.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试题详情

第二课时  不太可能是不可能吗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同学理解“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件并不是不可能,只不过是发生的机会很小,鼓励同学在前进的道路上,即使有一些事件发生的机会很小,也要努力争取,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

2.使学生会分析事件可能性的大小,运用可能性的大小解决实际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太可能与不可能的关系。

难点:可能性太小的简单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练习第201页练习。

2.做“掷骰子”的游戏,上、下桌四位同学分成一组,每组准备三粒骰子,一位同学一次同时掷三粒骰子,两位同学监督,另一位同学用“正”字法记录,如果掷出的三个全是“6”,记在第一栏中,不全是“6”的记在第二栏中。每位同学掷10次,四位同学轮流掷,一组共掷40次。

三个骰子点数

三个全是“6”

不全是“6”

出现次数

 

 

问(1)结果中哪一个出现的频数多?

  (2)你小组中有人掷出三个“6”吗?整个班有吗?

二、新课

问题1.有的组没有出现三个“6”,或者全班都没有三个“6”,是不是说这件事不可能发生?

一次掷出三个全是“6”的小组,祝贺你。没有掷出三个“6”的组,也不要气馁。这并不是说不可能,而是这件事发生的机会太小了。一个6应是1/6次机会,三个全是“6”则应是1/6×6×6次机会,一千次之中只有4次多的机会。但是这千分之四多一点也是一个机会,并不是不可能发生,只能说是不太可能发生。

问题2.请同学各举一个不可能和不太可能的事例。

象31选7的体育彩票中,要中特等奖的机会是太小了,但并不是不可能,只能说是不太可能。

我们年青一代,将来长大了一定要接班的,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要发现新规律,创造新产品,需要经历过几千次、几万次的试验,经历过几千万次的失败,才取得成功。我们年青人要具备创新精神,努力争取。

当然也有一种现象,很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并不一定是“必然”会发生的。

问题3.回忆上一节课作业中:“一项广告声称:本次抽奖活动的中奖率为20?,其中一等奖的中奖率为1?,小明看到广告后想,20?=1/5,那么我抽5张就会有一张中奖,抽100张就会有一张中一等奖。”你对小明的想法有何看法?

让同学各抒己见后,这是用可能性大小来分析问题,即若此奖券有10万张,那么100张中有一等奖的可能性就小了,小明的梦想就不太可能实现了。

范例分析:

例1.            如果某地天气预报称:明天降雨的可能性为30?,后天降雨的饿可能性为70?,估计一下该地区居民哪天出门带雨具较多?

解:因为后天降雨的可能性为70?,大于明天降雨的可能性30?,所以该地区居民后天出门带雨具较多。

例2.有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上面有四种颜色,其中红色占2/5,黄色占3/10,绿色占1/5,蓝色占1/10。自由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转动时,指针落在什么颜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不太可能落在哪种颜色上?

解:因为红色占2/5=4/10,绿色占1/5=2/10,蓝色占1/10,黄色占3/10,

4/10?3/10?2/10?1/10。所以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不太可能落在蓝色区域上。

三、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吗?试举例说明:

(1)如果一件事发生的机会只有十万分之一,那么它就不可能发生。

(2)如果一件事发生的机会达到99.9?,那么它就必然发生。

2.一个袋子中装有8个红球,4个白球,2个蓝球,每个球除颜色之外都相同,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

四、课堂小结

1.不太可能与不可能的关系;

2.分析可能性的大小;

3.利用可能性的大小解决一些问题。

五、作业

课本第202页习题5.3的2.(3)、(4)。

 

 

 

 

试题详情

分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能用3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据关系,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与整式的区别。

3、理解并掌握 识别分式是否有意义,分式的值是否等于零的方法。

4、渗透类比思想、数式通性的思想,渗透变化与发展、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分式的概念

难点:能求出分式有无意义、分式的值等于零的条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有关沙尘暴及植树造林的图片,提出防沙治沙时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出示题目:做一做

(1)某人骑摩托车4小时走了s千米,摩托车的速度为              千米/时。

(2)某人用电脑录入汉字文稿的效率相当于手抄得3倍,设他手抄的速度为a字/小时,则电脑录入的速度为          字/小时,他用电脑录入2000字文稿需用                  小时。

(3)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为                   度。

(4)文林书店库存一批图书,其中一种图书的原价是每册a元,现降价x元销售,当这种图书的库存全部售出时,其销售额为b元。降价销售开始时,文林书店这种图书的库存量是                册

答案:(1)              (2)      (3)  3a              (4)

二、新课

将所列的下列代数式             ,      , 3a ,       ,      ,      ,

可以怎样分类?

答案:(1)             ,        ,          ,         ,         

  (2) 3a       

2、分式的概念:

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B中含有字母式子     就叫做分式

其中,A叫做分式的 分子    B叫做分式的 分母         

问题:判断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分式,哪些是整式?

 

整式:         ,      ,

分式:    ,        ,

小结:分母中含有字母是辨别分式的依据。

3、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如果一个式子是分式,我们如何求出它的值呢?请填下表

a

-2

-1

0

1

2

 

 

 

 

 

 

 

 

 

 

没填的空是因为分式无意义。

例1.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解:(1)由分母2x = 0 ,得x = 0 。所以当x ≠ 0  时,分式          有意义。

(21)由分母x -1 = 0 ,得x = 1 。所以当x ≠ 1  时,分式          有意义

(1)由分母        ,得x = ±3 。所以当x ≠±3  时,分式          有意义

小结: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为 0 ;分式无意义的条件:分母为 0

4、分式值为0 的条件。

例2、当x取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

(1)           (2)

解:由分子x+2=0,得x=-2。而当x=-2时,分母2x-5= -4-5≠0,所以,当x≠ - 2时分式                有意义。

(2)由分子           ,得x = ±2  ,当x= 2时,分母2x+4=4+4≠0

当x=-2时,分母2x+4= -4+4=0

所以当x =2时,分式         为0  。

小结:分式值为0的条件:分子为0 ,分母不为0 。

三、小测验。

1、(1)式子         中,因含有字母x ,故叫做分式    (    )

(2)式子      叫做分式   (   )

2、在3a ,     ,       ,        ,        中,分式有          个。

3、(1)当 x          时,分式           有意义。

(2)当 x          时,分式           无意义。

(3)当 x          时,分式           得值为0 。

(4)已知当x=5时,分式         的值为0 ,则k            .

 四、小结及作业

1、

形式

 

分母必须含有字母

概念

分式

 

                    

2、作业:P61 习题 T 1. 2. 3

试题详情

 

教师姓名­­    chenszhi            200533

课  题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

教重

学点

目难

标点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会认由三线八角所成的同位角

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会认各种图形下的同位角,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学难点:判断两直线平行的说理过程

教学

模式

方法

实践法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修改补充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复习: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2)在同一平面内,           两条直线的是平行线

二、             创设情景:

如书中彩图,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的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

三、         新课:

做一做

学生动手操作移动活动木条,完成书中的做一做内容。

 

 

 

 

 

合作交流

(1)       改变图中∠1的大小,按照上面的方式再做一做,∠1与∠2的大小满足什么关系时,木条a与木条b平行?小组内交流。

(2)       你发现了∠1和∠2在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特征?

由∠1与∠2的位置引出同位角的概念,

 

 

 

 

 

 

 

 

 

 

 

 

 

 

 

(1)       满足∠1=∠2时,木条a与木条b平行。

(2)   它们的位置相同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修改补充

直线AB与CD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与CD被第三条直线l所截),∠1与∠2分别在直线CD、AB的上方,且在直线l的右侧,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的一对角称为同位角。

 

练习:如图,哪些是同位角?

 

 

 

 

 

 

 

 

探索新知

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1)提出新问题:如果只有a、b两条直线,如何判断它们是否平行?由于前面已经复习了平行公理的推论,因为估计学生会说“再作一条直线c,让c//a,再看c是否平行于b就行了”。而后再以“如何作c,使它与a平行?作出c后,又如何判断c是否与b平行”追问,使学生意识到刚才的回答似是而非、需要找新的方法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由平行线的画法找到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让学生过已知直线a外一点pa的平行线b,而后作以下演示:

 

2进行观察比较,得出初步结论

由刚才的演示发现:画平行线仍借助了第三条直线,但是要用与a、b都相交的第三线,根据“三线八角”的名称,在画平行线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保证了同位的两个角都是45°或60°,……因此,得出“猜想”: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3、几何画板动画演示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同位角相等

 

 

 

 

 

 

 

 

如图∠1与∠7、∠5与∠3、∠2与∠6、∠4与∠8都是同位角      

 

 

 

 

 

 

 

 

 

 

 

 

 

 

 

 

GH∥CD

 

 

AB∥EF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方法可能不唯一。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修改补充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例:找出下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

 

 

 

 

 

6、随堂练习

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

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

要特别注意数形结合。

 

 

 

 

 

 

 

GH∥CD

 

 

AB∥EF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方法可能不唯一。

 

 

 

 

 

 

 

 

方法可能不唯一,如分别折出两条与纸的边缘垂直的线,所得的折痕。

 

板书设计: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同位角的概念                                          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同位角相等

 

 

 

作业设计:作业:第55页习题1、2题

 

教学反思:作业:第55页习题1、2题

 

 

试题详情

25.1简单的随机抽样 说课稿

大连市 沙河口区 第三十一中学 郑洪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学生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进一步体会概率的意义,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应注重使学生从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应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概率的意义;应加强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

2、教学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四节:简单随机抽样、用样本估计总体、概率的涵义、概率的预测。前两节属于统计范畴,后两节属于概率范畴。本节主要让学生知道抽样调查是了解总体情况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感受随机抽样方法的科学性。本节是后几节学习的基础。只有学会了收集数据才能进行分析数据,才可以用样本去估计总体。

二、学情分析

在前两年,我们已经介绍过普查和抽样调查,学生对普查和抽样调查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已经初步体会了普查的局限性和抽样调查的必要性。经历了抽样调查的过程而没有明确具体的方法及步骤,只停留在感官的认识上,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本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对统计部分的螺旋式上升的安排已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本节采用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引课,并且在课堂上安排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感受抽样的必要性,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知道抽样调查是了解总体情况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

解决问题:会用简单的随机抽样选取样本,会收集、描述、分析数据,并能做出判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能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体会抽样调查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运用,培养学生抽样思考问题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随机抽样

难点:理解简单的随机抽样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分析

本节主要采用发现教学的方法,通过师生的互动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当中自己发现问题探索新知,教师辅以适当的指导。

1、引入

看漫画《买火柴》(小明为了给爷爷买到好用的火柴把一盒火柴都划了试验)通过漫画来表现此时使用普查的荒诞性,使学生在笑过之后有所感悟,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使学生体会普查的局限性及抽样调查的必要性。

附图

 

2、知识点设计

观看双色球彩票开奖实况,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对随机性及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个感官的认识,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己去思考随机性及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特性;邀请每一个学生参加抽奖过程,更好的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

3、例题习题的设计

例题是让学生在100个学生成绩中用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两个样本,是几个例子后给出的,学生对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已有了较好的理解,经过教师分析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深化重点。让学生在完成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而不是直接强调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的注意事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注意事项放在例题处说,分散了难点。

习题采取有奖问答形式,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由此引出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让学生设计方案,在刚刚观看双色球彩票开奖实况后对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形成的感官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简单的随机抽样的理解,选人过程及选题过程都是利用的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让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对简单的随机抽样的理解,突破重点和难点。习题的选取采取层层递进式,其中有一题是回答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的步骤,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知识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最后一个习题是让学生对抽样得来的样本进行分析,从而给出一个整体评价,让学生明白知识识有用的,并且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作业是设计一个调查方案,了解本校九年级学生每天晚上的学习时间有多长?基于学生情况考虑,这个内容放在课上有一定难度,所以放在课后,而且到了九年级,学生的学习比较紧张,应注意合理安排时间,这个调查对学生有用。

4、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电脑课件、大屏幕投影,使学生能看到抽奖的实况录像,获得感官认识。采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在做例题时发现的问题,让学生明确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5、师生活动

(一)活动1.

双色球彩票开奖实况

每个人选四个数(从1~33中选)看谁能中奖

(二)活动2.

运气+实力=超级大奖

(1)全班选5人参加活动,怎样才公平?

(2)五人通过摸球选题,(四个黄色一个白色的,白色为一等奖,黄色为二等奖)答对即中奖;座位上人答对获参与奖。

(三)活动3。

计算器产生随机数

下面是某年级100名学生的考试成绩,它们已经按照学号顺序排列如下(每行有10个数据):

97,92,89,86,93,73,74,72,60,98

92,83,89,93,72,77,79,75,80,93

81,88,74,87,92,88,75,92,89,82

93,84,87,90,88,90,80,89,82,78

90,78,86,90,83,73,75,67,76,55

88,78,82,77,87,75,84,70,80,66

95,68,80,70,78,71,80,65,82,83

90,70,82,85,96,70,73,86,87,81

60,64,62,81,69,63,66,63,64,53

61,72,66,80,90,93,87,60,82,85

(1)       抽取含有5个个体的样本

(2)       抽取含有20个个体的样本

(四)活动4。

分析数据

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数据,对这些数据加以分析,对这一年级100名学生成绩加以评价

(五)活动5.

拓展延伸: 随机抽样的几种常用方法介绍。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五、教学评价

知识点最好有学生总结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适当引导,如果还不能总结好,教师可干脆给出相关定义,在后面活动中进一步强调。在回答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步骤时,对学生所给答案要充分给以肯定,鼓励学生进一步简化并完善,如果还达不到要求,教师可连同学生一起回忆整个过程。尽量还是让学生总结。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安排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活动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索新知;注重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社会的联系,使学生在玩中学;并安排了所学知识应用部分,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必要性与实用性;知识拓展部分拓宽了学生视野。

 

试题详情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说课稿

大连市沙河口区第三十一中学  郑洪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学生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含的关系和规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应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

解一元一次方程是有理数和整式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它是初等数学的一项基本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学习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开端,也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价值观,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教材中渗透的数学建模思想和类比、化归、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修养与素质。

2、教学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1)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及其解法;(2)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践与探索。教材注重了两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和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回到世界问题中解释和检验的过程。这是初等数学的基本运算工具,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教材从实例出发,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讨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注重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对简单方程有所认识,要注重联系实际,淡化概念教学。本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课上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尝试,不多作展开,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解的过程,尽量让学生试一试,并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用来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知识与技能:能辨别出方程,能判断一个数值是否是某个方程的解。

2.过程与方法:以求解一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经历实践、思考、探索、

讨论、交等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用方程进行描述,初步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

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方法。

重点:会根据问题列方程

难点:理解方程的解

试题详情

第三单元  二次函数

 

一、教 法 建 议

 

抛砖引玉

 

    教学应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二次函数,进而总结出二次函数定义:(a,b,c为常数,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它是从实践中来,上升为理论的方法,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到真实贴切,易于接受.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列表,动手画出二次函数y=x2,y=-x2的图象,总结出其性质,图象的形状――抛物线.以二次函数y=ax2为基础,以具体实例研究,然后由两个特殊型过渡到一般型的二次函数.要始终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孕育在教学中,把配方法交给学生,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展现给同学们,再通过描点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图象的平移规律.图象是轴对称图形,并由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通过配方写成顶点式的形式;结合二次方程的有关知识,由一般式可写成截距式的形式.三种形式实质是一致的,各有千秋,要向学生揭示各种形式的特点[如知其抛物线过三点时,可选用一般式求解;知其图象与x轴有交点时,可选用截距式求解],以例在求函数解析式时灵活运用.

    在教学中,要始终贯彻数形结合法、归纳法、演绎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要求动手画图,动脑思考,精心观察,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方法.

 

批点迷津

 

    二次函数这一内容,必须牢记数形结合法进行思维,知其三点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如何结合代数、几何、锐角三角函数及生活实际等找到这三点,是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关键所在,要根据其性质、平移规律等进行思维,精心观察,数形结合,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并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画出图象.一般地说,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那么x取值范围必须是实数.若x的取值范围在某一区间,则所画图象只是抛物线的一部分.根据实际问题,有时是整数点.总之,要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具体画出图象.

    在本单元,除抓住“数形结合法”这根主线,对动静的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也要把握适时.

 

二、学 海 导 航

 

思维基础

 

(一)1.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开口方向是向      ,顶点从标是            ,对称轴是         

2.抛物线的顶点在x轴上,则m的值等于            .

3.如果把第一条抛物线向上平移个单位(a>0),再向左平移个单位,就得到第二条抛物线,已知第一条抛物线过点(0,4),则第一条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是  

             .

    (二)1.如图代13-3-1所示二次函数的图象,则有(    )

          图代13-3-1                                    图代13-3-2

      A.a+b+c<0         B.a+b+c=0        C.a+b+c>0        D.a+b+c的符号不定

    2.如图1-3-2是抛物线的图象,则下列完全符合条件的是(    )

      A.a<0,b<0,c>0,b2<4ac       B.a<0,b>0,c<0,b2<4ac

      C.a<0,b>0,c>0,b2>4ac       D.a>0,b<0,c<0,b2>4ac

3.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1,与x轴、y轴的三个交点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6,且与y轴的交点到原点的距离为3,则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

  A.或

  B.或

  C.或

  D.或

 

学法指要

 

例  在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其中点A在点B的左边,若∠ACB=90°,.

(1)求点C的坐标及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试设计两种方案,作一条与y轴不生命,与△ABC的两边相交的直线,使截得的

三角形与△ABC相似,并且面积是△AOC面积的四分之一.

【思考】  (第一问)1.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何特点?2.如何求抛物线与y轴的交

点坐标?3.如何设出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4.线段与坐标之间有何种关系?你会用坐标表示线段吗?

【思路分析】  本例必须准确设出A,B两点坐标,再求出C点坐标,并会用它们表

示线段的长,将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再由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相互转化,相互转化,水到渠成.

解:(1)依题意,设A(a,0),B(,0)其中a<0, β>0,则a,β是方程

 

∴                            AOC∽△COB。

把A(-4,0)代入①,得

解这个方程得n=2.

∴所求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现在来解答第二问。

【思考】这第二问所要求作的三角形应具备什么条件?什么样的三角形与△ABC相似?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讨论两个三角形面积的比?在一个图形上作一和直线,需要确定什么?△ABC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

【思路分析】①所求的三角形与△ABC相似;②所求的三角形面积=

所求三角形若与△ABC相似,要具备有“两角对应相等”,“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等判定两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在两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下,“两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的平方”,即找相似比等于1:2.

在一个图形上,截得一个三角形,需要作一条直线,作一条直线应在图形上确定两个点,且这条直线不能与y轴重合。

分析至此问题十分明确,即在△ABC的两边上找出符合上述条件的两点作一条直线。

再来分析△ABC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猜测它是直角三角形最为理想。

从第一问得知的条件A(-4,0)B(1,0),C(0,-2)可用勾股定理推出,△ABC确是直角三角形。

这样△ABC∽△CAO∽△BCO,且为作符合条件的直线提供了条件。下边分述作符合条件直线的方案。

方案1:依据“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其相似比是1:2,面积的比为1:4。

作法:取AO的中点D,过D作D D¢∥OC,

∴D¢是AC的中点。

∴          AD:AO=1:2,

即         △AD¢D=.

       △AD¢D∽△ACO∽△ABC.

图代13-3-3

∴DD¢是所求作的直线,AD¢D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方案2:利用∠C作一个△BCF  △COB。

作法:在CA上截取CE,使CE=CO=2,在CB上截取CF,使CF=BO=1,连结EF,则△BCF即为所求,如图代13-3-4所示。请读者证明。

              图代13-3-4                                  图代13-3-5

方案3:在AC上截取AG,使AG=CO=2,在AB上截取AH,使AH=BC=,连结GH,则△AGH为所求,如图代13-3-5所示,请读者去证明。

方案4:在CA上截取CM,使CM=BO=1,在CB上截取CN,使CN=CO=2,连结MN,则△CMN为所求,如图代13-3-6所示,请读者去证明。

          图代13-3-6                                      图代13-3-7

方案5:在BA上截取BP,使BP=BC=,在BC上截取BQ,使BQ=BO=1,连结PQ,则△BPQ为所示,如图代13-3-7所示。请读者去证明。

思维体操

例  一运动员推铅球,铅球刚出手时离地面米,铅球落地点距离铅球刚出手时

相应地面上的点10米,铅球运行中最高点离地面3米,已知铅球走过的路线是抛物线.求这个抛物线的解析式.

图代13-3-8

如图,结合题意,知抛物线过,用一般式:

解之,于是有

解方程组,得

.

∴所求抛物线解析式为

或.

∵,这时,抛物线的最高点(-20,3)不在运动员与铅球落地之间,不合题意,舍去.

∴所求抛物线解析式为

(0≤x≤10).

【扩散2】  仿扩散1知抛物线过.因B为顶点,所以利用顶点式最宜,于是可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又其图象过A,C两点,则

解方程组,得

.

∵抛物线最高点(-20,3)不在运动员和铅球之间,不合题意,∴舍去.

故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是(0≤x≤10).

【扩散3】  抛物线与x轴交于两点,即D(x,0),C(10,0),联想截距式解之.

于是设抛物线解析式为,

其图象又过A,C两点,则有

,∴.

又                   

                       ,

∴                     .                   ②

①②联立解方程组,得

.

但不合题意,舍去.

故所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为(0≤x≤10).

【扩散4】  由抛物线对称性,设对称点,B(m,3),又C(10,0),应用一般式可获解.

设抛物线,则可得

解这个方程组,得

.

∵(m,3)在第一象限,∴m>0.

∴m=-20(舍去),∴m=4.

进而求得:                   

故所求抛物线解析式是:(0≤x≤10).

【扩散5】  如图,这是某空防部队进行射击训练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示意图,在地面O,A两个观测点测得空中固定目标C的仰角分别为α和β,OA=1千米,tgα=,tgβ=,位于O点正上方千米D点处的直升飞机向目标C发射防空导弹,该导弹运行达到距地面最大高度3千米时,相应的水平距离为4千米(即图中的E点).

(1)若导弹运行轨道为一抛物线,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说明按(1)中轨道运行的导弹能否击中目标C的理由.

【思路分析】

①本例应用扩散1~4思路均可,尤以扩散2应用顶点式最佳,读者可仿扩散2求得抛

物线解析式为:(0≤x≤10).

②过点C作CB⊥Ox,垂足为B,然后解Rt△OBC和Rt△ABC,可求得点在抛

物线上,因此可击中目标C(请读者自己写出完整解答过程).

【扩散6】  有一抛物线形的立交桥拱,这个桥拱的最大高度为16m,跨度为40m,现

把它的图形放在坐标系里(如图所示),若在离跨度中心M点5m处垂直竖直一铁柱支撑拱顶,这铁柱应取多长?

图代13-3-9

【思路分析】  本例仿扩散2可设抛物线解析式为(0≤x≤40),

又抛物线过原点,进而求得,在距离M点5m处,即它们的横坐标是x1=15或x2=25,分别代入抛物线解析式,求得y1=y2=15.所以铁柱应取15m长.

【评析】  由扩散1~6,抛物线应用从体育方面,扩散到军事,涉及现代科技、导弹、

直升飞机等.进而又扩散到桥梁建筑,涉及到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告诉同学们,必须学好课本知识,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图代13-3-10

本例的解题思路扩散,把顶点式、一般式、截距式、抛物线的对称性都进行了展示,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迅速进行决策,选设不同的解析式,达到求解的目的.

 

三、智 能 显 示

 

心中有数

 

二次函数的知识,是初中三年级数学的重点内容.在解有关二次函数的问题时,应用待

定系数法和方程、方程组的知识,用到数形结合、观察、想象的思想方法,应当深入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动手动脑

 

1.某商人如果将进货价为8元的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时,每天可销售100件,现在采

用提高售出价,减少进货量的办法增加利润,已知这种商品每件提高1元,其销售量就要减少10件,问他将售出价定为多少元时,才能使每天所赚利润为最大,并求出最大利润?

2.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C点,若

△ABC是等腰三角形,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已知抛物线.

(1)求证:不论m取何值,抛物线与x轴必有两个交点,并且有一个交点是A(2,0).

(2)设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B,AB的长为d,求d与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d=10,P(a,b)为抛物线上一点.

①当△ABP是直角三角形时,求b的值;

②当△APB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时,分别写出b的范围(不要求写出解答过程).

 

创新园地

 

例  如图,有一模型拱门,其拱门的徒刑为抛物线的一部分(该抛物线为二次函数

的图形),拱门宽AB=20cm,拱门高PO为8cm,已知小明的玩具车宽为12cm,车高hcm,就能顺利通过这拱门,那么满足这个条件h的最大整数为             .

提示:本例没有告知拱门所在坐标,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建立直角坐标系后求解.

图代13-3-11

 

试题详情

《切线的性质》的引入

建议思考的问题:

如何处理好课本的知识点,才更利于学生掌握?

学生会选择正确的性质定理去证明一些简单的几何例题吗?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浙教版)第二册。

课堂实录:

背景:一年前,我在某市属普通中学教学公开周中听了一堂初三数学《切线的性质》的公开课,据事后了解,开课的班组属普通班,整体成绩一般,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上与数学教务中教案一致。以学生为主体,采取一问一答得结论,背诵以后再应用模式,但一堂课听下来,总感到在切线的性质的引入的环节上还有一点不大到位。那么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呢?下面我就结合课例来作一个分析。

课堂实录:

(一)   引入

[师]: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那么是哪三种位置关系呢?设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d,那么这三种位置关系与d与的关系是什么?

[点评]:采用这种方法复习的目的是已达到,可是引入新课未免平淡,针对性也不强。

[生]:直线l与圆o相交 d<r;直线l与圆o相离 d>r;直线l与圆o相切 d=r

(学齐声回答,看来这个问题难度较低,不至于引人入胜。)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看图6-8,我提几个问题。如果AT切O于A,那么半径OA有什么关系?过点A的直线AT的垂线一定过圆心吗?过圆心引AT的垂线一定过切点A吗?从而引出课题(板书节)请同学分组讨论,并回答。

(学生中少有讨论,大多数同学感到茫然)

[师]:有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比一比,赛一赛?(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学生回答)

[点评]:显然这几个问题与前面的问题比较起来难度有较大的提高。梯度过于明显。最后教师采取了点名的方法叫了三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回答出了垂直过圆心、过切点。新课的引入在这里,教师已陷入被动与学互动变成了个别优秀学生的秀场,何来比一比,赛一赛?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是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的。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非常正确,你们真棒!

[点评]:对学生的回答用赞赏语言,适时地进行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1、大家抬头黑板,听听我的分析:由直线L和O相切可推半径OA与OA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因此它们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由学生集体回答)

2、思考下列问题:过圆心垂直于切线的直线(OA)

                 过切点的半径

                 过切点与切线垂直的直线

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点评]:为什要听老师析呢:分析后学生是否就真正理解了呢?思考的这三个问问题都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有什么应用意义,在引入切线的三条性质的问题情境创设上是还有改变目前的这种“八股”模式?

课后分析与思考:《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参加特定数学活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教师应激发学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等”。“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该意识到随着新一轮课和改革的推论,针对老教材,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随之改变。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这堂课的引入是否可以这样的。教师设计:

[复习作图题]:已知圆及圆上一点,怎样过该点作圆的切线。

已知一直线及直线上一点,作一半径等于定长的圆与该直线相切于该点。

[提出新问题]:1、已知O与直线L相切,怎样确定切点?

2、已知L1、L2分别与圆相切于点A、B,怎样确定圆心O的位置?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以固定的小组模式为单位,要求把各自作法先画在纸上,然后组织校对交流,最后汇总,推举代表发言。汇总后发现结果不谋而合,而两结论恰好是切线性质1、3。

[再次提出问题]:“圆的切线垂直于半径”这句话对吗?如果正确,说出理由。如果不正确,请将其改进。

[学生讨论]:归纳出切线性质2。

[师]:知识的呈现可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作图、判断、讨论,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师自评:通过三个问题的解决得出了切线三个性质,给了学生三个初步经验。那么在后面三性质的应用的衔接可能会更自然些。更利于学生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判断是切点尚未确定,或是圆心尚未确定,还是垂直关系尚未确定然后选择合适的性质去确定它。

总之,新知识的引入是否贴合主题,是否吸引学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前提。教师应注意把握开展探究教学。这是适合于需求,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式,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不断探索、完善。

试题详情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