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导言化学学科综合能力培养
化学学科内综合测试命题的主要出发点是:(1)以理论联系实际和相关科际的结合点作为开拓知识面的生长点;(2)注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的价值观;(3)注重考查综合单科重点、主干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4)突出化学实验的考查,检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5)试题多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理论问题为载体,真实地模拟现实,考查学生所学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侧重于能力与素质的考查。
化学学科的综合能力是建立在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基本技能和化学基本能力之上的一种高层次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它是同学们在学习中悟出来的,是在应用中练出来的。
(一)在学习中培养综合能力
中学化学知识的特点是:概念多,反应多,实验多;公式少,定律少,理论少,同学们学习化学普遍感到“课上易懂,课下易忘”。因此,在章节复习和阶段复习时,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将所学化学基础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逐步形成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体系,逐步掌握无机反应和有机反应的基本反应规律,逐步形成化学学科思想,这是十分重要的。
(二)在实验中培养综合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就要重视化学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能力。化学实验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五种能力:
(1)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化学实验的能力。
(2)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
(4)能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
(5)根据实验题目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应规范、有序、熟练。规范的操作包括药品的取用、仪器的使用、装置的连接和气体的收集等。
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应该及时、准确、全面。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要学会全面、准确地观察实验反应前、反应中和反应后的现象,同时要边观察边思考边分析,然后进行推理或判断,这样同学们就能在提高观察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
此外,同学们还应该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不仅要重视获得科学的结论,更要重视获得科学结论的过程。
(三)在解题中培养综合能力
学科的综合能力是建立在学科的基本能力基础之上的,不具备学科的基本能力,学科的综合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化学学科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四种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解答化学习题的过程就是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化学综合能力的过程。
(四)在应用中培养综合能力
为了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同学们既要不断地学习化学学科的新成果、新知识,更要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新发展。了解新技术,如能源开发技术、环保保护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等。研究新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和能源问题等。要注意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点。如气体溶解度与潜水员“气塞症”;原电池与金属锈蚀;PH值与人体体液;溴化银与变色眼镜;碘化银与人工降雨;乙稀与水果催熟等等。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化学与生物、化学与物理、化学与地理等基础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融合,相互渗透。要注意化学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融合点。如喷泉实验中的气体压强问题;电解反应中的电学问题;同位素与核反应问题;天然气与非生物成因问题等等。
另外,还要注意多学科知识的综合点。如人体的呼吸作用,涉及到生物学中的呼吸器官的肌肉收缩,涉及到化学中的有机物的氧化反应,涉及到物理学中气体压强变化等等。
由此看来,要想培养综合能力,首先要有综合的意识,其次要有宽泛的科学观和社会观,不但要重视课内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课外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一、知识结构
化学的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最关键的中心内容,化学基础理论是贯穿于中学化学的一条主线,准确理解和掌握化学“双基”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是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前提条件。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所包含的内容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物质的分类及基本化学反应的类型。
2.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应用。
3.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重点掌握元素的原子量,同位素知识;典型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式的书写及原子稳定结构的判断;元素周期表中结构、位置、性质三者间的关系;未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预测;分子结构、化学键类型、微粒结构及半径大小比较;四种晶体类型的识别、微粒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及物理性质的明显差异;三维空间物质结构等。
4.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性还原性相对强弱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
5.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其应用。
6.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包括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与离子共存,离子浓度比较,PH值的计算及有关的电化学知识。
对基本概念要准确领会概念的实质,重视相似相近概念的类比和区分,分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科学应用概念,培养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基础理论面广量大,理论性、系统性、应用性较强,对抽象思维要求的层次较高,这要求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并掌握理论知识的规律性,建构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积累解题经验,抓住各种题型的解题关键环节建立解题的思维模式,逐步提高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第六章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知识要点:化学进化学说、生物进化的证据、进化论(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
知识网络:
无机小分子物质 (CH4、NH3、H2O、H2) [科目] 政治 [年级] 初一 [章节] 第二课 [文件] 第二课 锻炼心理品质.doc [标题] 第二课 锻炼心理品质 [关键词] 教案 [内容] 第二课 锻炼心理品质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心理不健康的危害性。明确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内容和途径、方法等知识。为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完善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具体要求 1.知识方面 (1)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基本概念:心理健康、心理偏差。 (2)通过学习,知道并了解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3)懂得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4)知道心理不健康危害大。 2.能力方面 通过教学着重帮助学生掌握了解自己心理特点的方法,以及优化心理品质的锻炼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不断优化自己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不断优化自己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3.觉悟方面 通过教育使学生着重理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青少年的重要意义。提高对不健康心理的认识水平,自觉地纠正“心理偏差”。在社会生活中,锻炼心理品质,培育健康心理。 [教育重点] (1)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心理健康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是什么? (3)心理不健康的危害是什么? (4)青少年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掌握锻炼心理品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怎样理解“性格良好”。 (2)为什么心理健康对青少年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为什么心理不健康对青少年成长具有危害性? [课时安排] 4课时。原则上一框题一课时。本课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如展开讲,或加上学生讨论等活动有可能超出4课时。为了便于说明教法,本教案按一框题1课时阐述。 [知识结构 ] 第一课 时 复习提问 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 通过前言和第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初步了解了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并懂得正确认识自己,加强心理品质锻炼对青少年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是紧密相连的,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在第二课中我们来学习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哪些益处?以及心理不健康的危害是什么?锻炼心理品质的方法是什么? 一、健康新观念―――心理健康(板书)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健康? (学生回答后,教师请学生做选择说明题。) 下面的人谁最健康?为什么? (投影) A.小明除了心律不齐外,其他身体部位都非常健康 B.小萍身体非常好,是校田径队队员,但她与同学关系总处不好,常感烦恼 C.小强身强体壮,学习时一遇难题就发休,大家说他缺乏自信心 D.小兰身体健美,善与人交往,情绪比较稳定,自制力强,意志坚定,大家都喜欢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小明心律不齐,说明身体部分不健康。小萍、小强虽然身体不错,但由于他们不是与同学搞不好关系,就是学习自信心不强。这都会阻碍他们成长进步,我们说,他们心理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小兰不仅身体好,而且心理素质也不错,这就会促进她的成长进步。所以我们说小兰最健康。可见人的健康包括两方面: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1.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板书) 什么是健康?(板书) (引导学生看书第28页,将“健康”定义划出来。) 人的身体健康可通过一系列体能测试来判断,而心理健康也是有衡量标准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有哪引起。 2.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板书)
(组织讨论。将同学4~6人组成一个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心理健康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学生讨论5~7分钟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发言。老师简明扼要地将讨论内容写在黑板上,着重分析几项内容。) (1)心胸开朗,乐于交往。(板书)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填表,并举例说明。) (投影) 项目 内容 含 义 益 处 害 处 开朗 心胸开阔,不斤斤计较 ①与人关系和谐、个人情绪愉悦 ②交往中互补优缺点 ③与他人、集体相融,促进 学习、工作更快进步 不开朗 不善于 交往 ①与人关系冷漠、不够和谐、个性孤僻、烦恼②与他人、集体有距离,失去学习进步的一些外部力量 乐于 交往 在与人交往中主动、热情。不羞怯,不冷漠 (教师归纳。)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离群独居。孤独对于青春期的少年是难忍受的,它会给人带来烦恼,影响身心健康。在社会、学校、家庭、班集体中如果我们开朗、乐于与人交往就会使自己开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习、工作更快进步。人的交往包括同龄人之间、异性间,与师长、与父母、长辈及社会中的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学校是我们学会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同学们应该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2)情绪健全、情感丰富。(板书)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填表,并举例说明。) (投影) 表1 情绪健全的含义 要求或作用 第一层 一个人的情绪是喜还是怒,应该同他所处特写的情境相一致、相谐调 “情”与“境”相一致 第二层 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 ①积极情绪使人有好心情,给生 活和学习带来有益影响 ②消极情绪会对身心产生不利作 用 表2 情感 定义 持续、稳定的情绪就是情感 情感丰富且健康的作用 ①待人热情、善于交往,人际关系和谐 ②对祖国、家乡、亲人、集体、他人充满爱心,易被人接纳 ③对自己、他人,学习、生活有责任感 ④善于想象、思考,促进思维能力开发…… (作用不只局限这几点,只要合理,学生说出来,即给予肯定。) (教师归纳。) 每人都有情绪和情感,它是丰富多彩的。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丰富且健康、情绪积极且稳定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是快乐、自信、事业易成功的人。我们每个人要做自己情绪、情感的主人,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快乐、充实、美好。 (3)性格良好,有自制力(板书) (在学生讨基础上填写表格,并举例说明。) (投影) 被多数人接受的性格特征是 诚实、友善、富有同情心、有责任感、自尊自爱、理解、可信、可靠、关怀、体谅、热情…… 自制力定义 是指人自觉控制和协调自己的情绪、举止、言行的能力 自制力强的意义 ①能自觉支配自己的行动,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很好地控制、驾驭自己 ②完善个性 …… (教师归纳。) 每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性格与先天遗传有一定关系,更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尤其是个体参加社会实践不断社会化的结果。性格有内外向之分,但谈不上好与坏之分。不论什么性格的人,只要他具有诚实、友善、富有同情心等因素,就称其为具有良好性格。每个人不可能具有所有的良好性格特点。性格是可以通过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等途径来不断趋于完善的。在完善性格中,自制力是一个很强的推动力,在青春期加强自制力是非常重要的。 (4)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板书) (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填表并举例说明。) (投影) 意志 坚强的 表现 ①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果断行事 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言谈、行为 的能力 ③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不感情用事 …… 意志坚强 特别表现 在对待困 难上 ①能够正视困难,知难而进,寻找克服困难的有效方法 ②失败了也不气馁、不退缩,继续努力,直至成功 (教师归纳。) 意志力是人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催化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尤其需要培养自己顽强的意志力。 (5)智力正常。(板书)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填表。) (投影) 智力包括的内容 观察、思考、记忆、想象…… 智力正常的作用 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教师归纳。) 智力正常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智力是发展的,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要不断开发智力,提高水平。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同时又探讨了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有五个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回忆。)其中第五是智力因素,第一、二、三、四是非智力因素。因此,我们平时不仅要重视开发智力因素,同时也要重视培养非智力因素,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课堂作业] (1)什么是健康? (2)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根据心理健康的五种主要表现,分析一下自己的情况,并制定出发扬优势,完善自我的具体措施。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 (1)什么是健康? (2)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又懂得了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那么,心理健康对我们青少年成长进步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要锻炼和培养心理品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心理健康有利成长(板书) 提问:同学们,大家知道张海迪这个人吗?请了解张海迪的同学谈谈她的事迹。 (学生一般知道的不全,教师组织学生听张海迪事迹。) (事先录好音播放或找材料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 张海迪心理健康水平如何,这对她成才有什么作用? 下面我们结合张海迪的事迹来具体分析一下心理健康对人成长进步的有利作用有哪些。 1.心理健康,能使我们充分地感受生活的美好(板书)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张海迪对生活的态度。 提问:张海迪认为生活美好吗?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美好的事物,当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时对我们个人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看到大自然的美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可使我们心情愉快,无形中可给我们积极向上的力量…… 提问: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吗?什么样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对生活抱着消极态度的人,他们心情不舒畅,不会积极主动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而对生活抱着积极态度的人,他们心理健康,能发现生活的美好,实事求是地评价事物,感受人生。美好的生活又会促进他们更加积极进取……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美好的事物。像张海迪这样心理健康的人,能积极主动发现、感受生活的美好。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能使自己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获得向上的力量。张海迪身残志不残,不断进取,这与她时时感受生活的美好是分不开的。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看待、评价事物,因而能感受生活的美好。 2.心理健康,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掘聪明才智(板书) 提问:张海迪到目前为止有哪些成就?她这样一个重度残疾的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成就? (组织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因为她具有健康心理。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获得有务帮助。心理健康的人,开朗大方少烦恼,常能感受生活的美好,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不断开发智力。心理健康的人有顽强的毅力和自制力,能够克服困难,朝预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人都是具有潜能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潜能开发的程度。心理健康对学业和成功起推动作用。心理健康的人,社会适应能力强,个性趋于完善,所以能促进潜能的开发、事业的成功。 3.心理健康,能使我们在困难、失败和挫折面前更有勇气和信心(板书) 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人的一生顺利的时候是少数,更多的时候是与困难作斗争。 提问:对待困难有几种态度?而各种态度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请学生结合张海迪事迹回答,教师归纳。) 人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大致有二种。一种是有信心、有勇气,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另一种是气馁、退缩、无信心、无勇气、回避困难。前一种是取得成功的态度,后一种将一事无成。人们要想战胜困难,必须在精神是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勇气,二是信心。只有对生活充满信心、乐观、有目标、有毅力的心理健康的人,才是精神上的强者。让我们再听听张海迪怎样说,她说:“我们的世界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越来越强大的病魔,二是更加强大的意志。我每天都在这两者的较量中度过”。“人们常看到海迪穿着红毛衣、剪短发,总是带着微笑,眼睛里闪着逼退一切的光芒”。(可制成投影。)通过张海迪的事迹,我们进一步懂得: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需要的勇气和信心。心理健康的人会产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4.心理健康,有助于我们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板书) 提问:道德高尚的人有哪些表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张海迪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张海迪做人的准则“活着,并且对别人有用”是高尚的。她把5万元稿费捐给贫困地区尚楼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残疾少年杨晓霞、杜秀秀都得到过张海迪的资助;张海迪常到福利院看望老人。这些事迹都说明她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提问:她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有没有思想波动呢?如果有人不理解她,她又会怎样做呢? (组织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她一定会有思想波动的。但她会坚持正确的想法,排除消极因素,以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因为,张海迪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她性格良好、意志坚强、善于自制,这使她能抵御不良社会影响。另外她开朗合群、乐于交往,这样她就会尊重别人、关心帮助别人。高尚的道德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培养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张海迪的事迹重点了解了心理健康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向张海迪学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成为生活中强者。 [巩固新课] (1)心理健康对青少年成长进步有哪些作用? (2)为什么在国外体育运动队中大部分都没有心理健康医生?请结合本课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三课时0 [复习提问] (1)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心理健康对青少年成长进步有什么意义?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进步。心理健康是通过待人接物的过程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是培养优秀品德的重要条件,是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每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不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在社会发展中,在竞争中,在人成长过程中这是非常正常的事。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用健康的心态来调节自我,使自己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了解不健康心理的危害性,从而自觉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不健康心理危害大(板书) 心理上的人不健康,人们通常又称之为“心理偏差”。 (活动)①每个学生写五条中学生常见的不健康心理表现。(提示学生:可参考心理健 康的主要表现来对应着写。) ②学生写完后,老师组织学生交流发言。老师可简明扼要写在黑板上。 ③请同学们看书:中学生心理偏差的主要表现。 1.心理偏差的几种现象(板书)
(让学生看教材第38页。) 心理偏差是不健康心理,它对青少年的成功有危害。我们只有了解它的危害性,才能更好地克服它,提高健康心理水平。 2.不健康心理对青少年成功带来的危害(板书) ⑴危害之一:有损身体健康。(板书) ①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相互影响。(板书) 填空(中医七情与疾病的关系)(可打投影) 喜──则
气缓 喜伤
心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
恐 怒――则
气上 怒伤
肝 肝气虚则恐,实则
怒 惊――则
气乱 思伤
脾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
休 思――则
气结 忧伤
肺 恐――则
气消 恐伤
肾 劳(累)――则
气耗 (教师归纳。) 人的七情如果过度,就会影响肌体的健康。反之身体不好也会影响人的情绪。可见,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 ②不健康心理影响身体健康。(板书) (让学生看书第38页最后一段,教师归纳。) 乐观、开朗、心情舒畅,可以各种内脏功能正常地运转;忧郁、烦恼、焦躁不安等则可能会导致内脏功能受阻和紊乱。长期被不良心理笼罩,就会致病。 情绪是日常生活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与人的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同时它又对人的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情绪是通向健康的必由之路,为了个人的健康,为了他人的健康,每个同学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⑵危害之二:有碍才能的发挥和发展。(板书) ①不健康心理影响已有才能的正常发挥。(板书) 大家都知道节目主持人杨澜,她曾是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的主持人。当时她是在一千多人应聘的情况下,在相当激烈竞争中获胜的。她获胜与她的实力分不开,但更与她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不胆怯、不自卑,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尤其是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分不开。另外,结合同学们的学习我们来谈一下。当你复习功课参加考试时,你特别紧张。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当考卷一发下来,脑子里一片空白,将复习内容全忘光了;也有可能考试时做不出来的题一出考场就想起来怎么做了。这实际上是紧张、焦虑不安影响了思维的正常运转,必须会影响考试的情绪,影响学习水平的正常发挥。 ②不健康心理妨碍潜能的进一步开发。(板书)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即使到了晚年,仍需与社会接触,投身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假如心灰意冷,整日闲在屋中,势必孤陋寡闻,逐渐对社会冷漠起来。闭目塞听不管事、装聋作哑的人,毫无生活乐趣,心理必须会因此而产生种苦闷,这些对身体是不利的。 生活学家指出,脑的特点是“用进废退”,即越用越灵,不用则衰。常用脑的人,脑血管才能经常处于舒展状态,血液流量才能较多,神经细胞才可得到充足的营养,大脑才会健康。大脑的开发程度如何,因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异,心理不健康影响潜能的进一步开发。 提问:在学习上有几种因素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生看书第40页最后一自然段后回答,教师讲解。) 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提问:这二种因素各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智力因素是我们搞好学习的基础,而非智力因素是搞好学习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非智力因素包括我们说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好,会直接促进智力因素的提高,反之出了偏差就会影响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提高非智力因素水平,即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3)危害之三:难以融入群体。(板书) ①人不能离开群体。(板书) 请同学做判断题,并说明原因: 青少年独立性不断增加,他们渴望离开群体享受孤独。(组织讨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此话前半句是正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独立性不断增强,但是青少年独立意识增强就渴望离开群体。青少年希望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性,独立地处理问题,他们渴望同伴的友谊和认同及心理支持,在集体中与人愉快相处,并且健康成长。绝大多数青少年害怕孤独,一旦被大家孤立,心理会感到非常的痛苦。 无论是青年,还是成人,才华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发挥,情感才有寄托。生活充满了阳光,生命就会更有意义。 ②心理偏差会使融入群体发生障碍。(板书) 请大家写出自己在同学交往中最不喜欢的五种表现。(如:自私、贪财、冷漠、不诚实、懒惰、孤僻、虚伪……) (教师归纳。) 在同学们所列举的表现中,一部分是人的个性特征,应给予理解。而大部分是心理偏差的表现。这样的表现不易被别人接受,不易融入群体。因为,对这些表现,我们往往采取不理睬或不与他交往的态度。所以,我们应尽力避免并且克服这些表现。同时同学间要更多一些理解和互助,增强友谊。 ③有心理偏差的同学难以融入群体的原因。(板书) 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不愿与有心理偏差的人交朋友。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一般有心理偏差的人,不善于与别人交往。对别人理解不够,他们有时考虑自己比较多,或者对别人进行伤害。这些问题,有些是性格问题。他们不大开放自己,不善交往,在交往中缺乏主动性。这样会使别人很难接近和接纳他们。另外,有些问题是品德问题,有些人由于心理偏差,导致道德水准较低。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因而不易被大家接受。可见,我们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与集体相融,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 ⑷危害之四:易酿道德之错。(板书) ①心理偏差对塑造高尚道德有消极影响。(板书) (请学生完成下列句子。) 缺乏自制力的人。意志涣散、不坚强。情绪不稳定、易变、多变。纪律松懈、缺乏自 觉性。 有忌妒心理的人,对自己比较宽容、放松。对别人的长处看不见,不承认。对别人的 态度冷漠、诋毁。 有心理偏差的人表现不同。容易对工作、对自己、对别人产生过冷或过激的态度,心理失衡。这对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有消极影响,使他们道德水准下降,很难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②任不健康心理长期发展,可酿成道德大错。(板书) 1998年4月2日,牡丹江市某金融单位办公室主任李富春及妻子金霞被杀死在家中,李富春身中55刀,金霞身中十余刀。人们惊讶地发现,死者的儿子――16岁的李非,这个文静而沉默的少年竟是凶手。 李非平时沉默内向,各方面默默无闻。因学习成绩从初一到初三每况愈下,常遭到家长责骂,他的心理承受力越来越差。4月1日决定不活了,逃学去市场买了把尖刀。打算4月2日去大连看海,然后死在海边。4月1日晚回到家中,母亲见他神色不对,追问他,不见回答就生气地说:“明天让你爸去学校看看,回来有你好看的”。李非当时有点糟了,他怕逃学的事被父母知道,自己也就看不成海了,于是便掏出刀子在母亲身上刺了十几刀。4月2日凌晨李富春回家,寻问金霞去哪儿了,李非扑过去一刀刺下去,父亲惊愕了:“我是你爸爸,你这是干什么”?李非颤抖着说:“爸,我对不起你。”但手去没停。 这一事例令人痛心疾首。李非之所以能这样做,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是他心理承受力极差。在孤独和寂寞中、在学习的压力下、在家长的责备中他心理扭曲到了极点,酿成杀人罪。 可见心理不健康,常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的利益,违反做人的行为规范。一旦当其失去理智时就会酿成大错,后悔莫及。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不健康心理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性。即第一,不健康心理有损身体的健康;第二,有损才能的发挥和潜能的开发;第三,使人难于融入群体;第四,易酿成道德大错。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成为身强体壮,有聪明才智和道德高尚的人。 (第四课时 ) [复习提问] (1)健康包括哪两方面? (2)不健康心理危害性有哪些? [导入新课] 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益,而不健康心理对青少年在成长有害。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个性趋于完善。然而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不是天生的,除了环境和教育的因素之外,它更是个人锻炼的结果。锻炼心理品质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它可使心理不健康的同学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它可使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同学继续保持和一进步提高。那和如何锻炼心理品质,培育健康心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四、锻炼心理品质、培育健康心理(板书) 1.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板书) “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这句话不全面。心理学家认为,自己并不完全了解自己,这是普遍的情况,只是不同的人不了解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不完全了解自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高估价自己。这种人以为自己处处比别人强,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就产生嫉妒心理,因而适应环境能力较差,易出现心情沮丧、牢骚满腹而导致身心疾病。二是过低估价自己。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常有羞怯、畏缩的表现,有自卑心理的人对外界的反应十分敏感,容易接受消极暗示。长期的不良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极大。 了解自己,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估计,建立起符合自身情况的抱负水准;才能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接纳自己,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做无谓的自责;才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并不断地扬长避短,完善自我。 那么,怎样才能尽可能客观地、正确地了解自己呢? (1)通过比较来了解。(板书) (活动:当一个同学病了,你会对他采取什么态度?请每个同学结合自己平时的情况真实描述一下。) 在同一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有各种态度。我们在情感、人际交往上各有特点。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学习上经常有意识地观察别人,并将自己的行为、心理感受与别人进行比较,从事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比较是了解自己的重要途径,比较时不要味以已之长比比因素,在可比因素中进行比较,才能客观地了解自己。在平时还要经常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而摆正自己的位置。 (2)通过他人的评价来了解。(板书) (活动:与同桌同学互相评价对方的某些心理特征。) 同学们各自看一看:同学对你的评价一致吗,哪些比较符合你的情况,哪些评价使你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人常说“旁观者清”,这就告诉我们旁观者比较容易客观地看待别人,这比自己带着某种看自己要准确得多。所以我们平时要多听别的评价,结合自己情况客观地分析自己,像照镜子一样更多更科学地了解自己。 (3)通过心理水平测试了解。(板书) 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但物体的长度、重量、温度以及时间、空间、运动等物理特性做出了越来越精确的测量,而且不断地尝试着对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绪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性进行测量,并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加深了对人类心理现象的了解。根据实际的需要科学家们还编制出有关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多种量表。通过使用心理量表进行测试可粗略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使用此种方法快捷、简便。我们在教学中会采用此种方法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 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掌握正确的方法来锻炼心理品质。 2.要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板书) (1)多读好书,优化心理品质。(板书) (活动:请每人写出三条读书的益处。写完后交流。) 书用生动、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去反映生活,以潜移默化的力量去感染、鼓舞和教育人。书给我们知识,书给我们力量,书给我们享受,书与我们的心灵相通,激励人们树立进取精神。读书使人受益匪浅。在读书中要注意“广读书、读好书、记笔记”等。 (2)参加社会活动,锻炼心理品质。(板书) 我们是学生,平时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学校、家庭,不了解社会。只有走出校门,多参加社会活动,扩展视野,才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参加社会活动中,会更多地感受到社会中的“真、善、美”,也会更痛恨“假、恶、丑”,心理承受能力会增强。所以要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锻炼心理品质。 (3)参加美育活动,陶冶心理品质。(板书) (活动:请同学思考问题:“音乐、美术、书法、棋类、体育等活动,你最喜欢哪种?它对陶冶性情起什么作用?”) 这些活动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可以修身养性,排解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今后我们要多参加美育活动,塑造健康的心理。 (4)经常亲近大自然,有益心理健康。(板书) 走进大自然,使自己与其融为一体,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博大、有序、神奇和多彩。大自然使人心情舒畅,心胸开阔,情绪放松,精神振奋。在大自然中还常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在锻炼心理品质的时候,努力去亲近它,效果奇特。在生活中我们要增强环保意识,让大自然更加绚丽多彩。 (活动:可观看风景画展,尤其是油画展,或者看有关风景胜地的录像片,看后谈感受。)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人锻炼心理品质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锻炼心理品质。了解自己心理特点的方法有比较法、他人评价法、心理测试法。锻炼心理品质是了解自己心理特点的目的。锻炼心理品质的途径有读好书、参加社会活动、美育活动、亲近大自然等。每个人可针对自己的特点和具体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了解自己,锻炼自己心理品质,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课后复习 (1)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有哪些方法?你用过哪些?感受如何? (2)锻炼心理品质有哪些方法?你常用哪种方法?对你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 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后一个阶级社会 数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过程,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以及这两个基本条件是怎样实现的;理解资本主义政权的建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都是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2、通过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与以往剥削阶级社会的共性;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睥在于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这种剥削方式又带有隐蔽性;懂得今天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生活水平虽有提高,但没有改变工人受剥削的命运,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 3、通过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比封建制国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就国家本质而言而有信,它和以往的奴隶制、封建制国家一样都是剥削阶级统治被剥削阶级的工具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及其特点,即以虚假的资本主义民主维护其阶级统治;懂得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的制度虽然不断地完善,但并没有改变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学生用两点论看问题,既要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与以往的阶级社会相比较,有其历史进步性,也要看到它的仍旧存在着阶级剥削的社会制度;既要看到资产阶级作为行进生产关系的代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创立了前所未有的民主制度,也要看到这一切是建立在野蛮地原始积累和资产阶级对工人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既要看到资本主义民主优越于以往的剥削制度,又要看到资本主义民主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既要看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生产有了改善,也要看到这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剥削、受压迫的命运。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通过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从中归纳总结出今天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本国劳动者与亚非拉人民侵略、征服、掠杀和奴役的基础上,是靠吸吮国内外劳动人民的血和泪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3.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懂得资本主义的议会制、选举制、政党制,充满了民主、自由,但这一切都是假象,其实质不过是资产阶级享有,是少数人的民主。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在本质上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的命运。 4.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经过了长期、复杂、曲折的演变过程,战胜了许多次封建王朝的复辟,才使政权得以巩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其生产关系又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成为必然,这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当然这个过程也是曲折的。 三、思想觉悟目标 1、澄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模糊认识,明确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对国内外劳动人民的奴役和掠夺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存在剥削阶级的社会,认清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本质。 2、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理解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提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化,资本主义制度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树立起为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而斗争的信念。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预示着什么? 导入新课 (针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通过上节课提学习,同学们认识到了小手工业者的分化是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途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萌芽出现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预示着封建社会的终结,人类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阶级社会。那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最初的形态,又是怎样发展的?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手段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第一节 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板书)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0页第一自然段。阅读提纲:1)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意义?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与新航路的开辟是什么关系?(学生阅读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美洲和东方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命名欧洲的商品流通从地区之间转移的国家之间,加速了贸易的扩大。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起到了一种巨大的推动作用。刚刚从封建社内部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的发展十分缓慢,曾有人比喻为“蜗牛爬行的发展进度”。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欧洲社会的生产和人们对商品的需求,更不适应扩大了贸易。所以要求资本主义必须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要迅速发展。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这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基本条件(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0页倒数第一自然段。(学生回答,教师概括出两个基本条件并板书) 1.大批雇佣劳动者(板书) 2.大量货币财富(板书) 请同学思考:西方资产阶级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是否就能使资本主义经济自然地发展起来呢?不是,下边就来分析,西方资产阶级用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具备了这两个基本条件。 1)“羊吃人”的悲惨历史(板书) 资本家获得雇佣劳动者的主要方式是:用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以“圈地运动”为典型(板书) 提起“羊吃人”同学们自然想到“圈地运动”。“羊吃人”是对英国“圈地运动”的生动比喻和真实写照。 请同学们思考:在英国为什么会出现用暴力残酷掠夺农民土地的现象呢?因为,当时英国和其他国家纺织业发展迅速,对羊毛的需求量大,羊毛价格随之猛涨,养羊最赚钱,养羊就成了有厚利可图的事业。养羊需要大量的牧场,那么,资本家是怎样做的呢? 资产阶级用暴力强占农民的土地。(利用投影,补充事实讲解。) 简易图所示的内容,是发生在1841年至1820年的6年间。在英国苏格兰地区,资本家用暴力手段,把成千上万的农民从地上赶走,将农民的耕地圈围起来改成牧场用来养斗为资本家赚钱。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1页第三自然段。阅读提纲: 这是一桩什么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经过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像这样悲惨的事例,在英国“圈地运动”中,又何止一桩。当时英国作家莫尔曾把目睹情景在他的《乌托邦》一书中写道:“这些贫穷朴实的不幸者,男人、女人、丈夫、妻子、孤儿、寡妇,抱着婴儿的绝望的母亲”。“他们被驱逐出熟悉的乡土,找不到安身之处”。当他们流荡到不名一钱的时候,……除了行乞外,还能做什么呢? 请同学们思考:资本家用暴力赶走大批农民,资本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引出“圈地运动”的后果,并板书。) 2)“圈地运动”的后果(板书) 资本家制定和颁布和各种法令,禁止劳动者到处流浪,迫使他们为资本家做工,违者要受到鞭打、烙印、割耳朵、判处死刑等酢刑。“圈地运动”的经过及后果使我们看到:一方面土地等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强占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形成了大批失去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劳动者,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种用暴力剥夺土地的事实,在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圈地运动”给农民带来的是灾难,“圈地运动”是资本家靠掠夺起家的铁证。 资产阶级不仅用暴力对国内劳动人民进行疯狂掠夺,造成了大量的雇佣劳动者,而且对其他地区和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掠夺。 血腥的殖民掠夺(板书) 大批的货币财富是通过殖民掠夺实现的(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2页倒数第一、二自然段。阅读提纲:1)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抢劫和掠夺。2)西方殖民者对非洲黑人的掠夺,罪恶的奴隶贸易。3)殖民者对亚洲人民的掠夺。 殖民者在美洲掠夺黄金白银,在非洲贩奴,在亚洲进行鸦片贸易(板书) 欧洲贸易的扩大,资本家对金、银的渴望达到了炽热的程度。在他们看来,有了金、银就有了一切从。不殖民者刚一踏上美洲大陆,就开暴力抢劫在这里世代居住的印第安人。有这样一段话,记录了这个事实。 (教师投影) 《真实的描述》 (教师辅助板书)1521年―1544年平均每年 同学们看到:西方殖民者用暴力对那里的人民掠夺,使1500万人被杀,大量金银被掠夺走,在非洲,他们除了抢劫和屠杀外,还进行了罪恶的奴隶贸易。殖民者还把贩卖奴隶作为积累货币财富的重要手段。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3页第3行至第16行。 阅读提纲:1)英国皇家非洲公司有多少贩奴船?在20年间,从非洲运走的黑奴?2)17、18、19世纪,当地一个奴隶价格分别是多少?运到美洲各国是多少美元?(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以上事实进一步说明惨无人道的贩奴贸易,使奴隶贩子大发横财。千千万万非洲黑人的血肉之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积累起巨额的货币财富。 西方殖民者不仅对美洲,对非洲掠夺,而且以鸦片贸易的形式对中国进行掠夺,同学们,你们了解中国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贸易情况吗?(学生议论,教师总结) 1840年鸦片战争前40前中,英国共输运入中国40万箱鸦片,从中国掠夺约三四亿两银。罪恶的鸦片贸易使西方殖民者获得了暴利,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以上事实说明了西方资产阶级所需要的大批货币财富是通过殖民掠夺实现的。 (教师利用投影,展示“二个基本条件”)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使我们懂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速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大批雇佣劳动者和大量货币财富。分析了西欧资产阶级为实现这两个条件所用的各种暴力手段和途径的典型事例。这节课命名我们明确了一个道理;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发展。,是建立在对国内劳动人民疯狂掠夺基础上的。资本家的发家史,是一中对人民压榨、奴役的血腥史,是量部劳动人民的血泪史。 巩固新课 (教师利用投影,设疑、引导学生思考,认识、评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过程。)请同学们思考: 1)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 2)举典型事例说明资本家发家史上留下的血腥记录。(根据时间,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或前后桌讨论。) 作业 将思考题抄写在作业本上,课下完成。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速发展,必须具备哪两个基本条件?西方资产阶级是通过什么手段、途径实 现这两个基本条件的? 2、西方资产阶级靠暴力掠夺,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那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是否顺利呢?为什么? (设计此题目的有二:1)是复习上节课所学过的关于西方资产阶级用暴力等手段实现两个基本条件,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了发展;2)是帮助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也会受到阻碍,资产阶级政权建立的必然性,引出所讲的内容。) 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所需要的大量雇佣劳动者这一条件,是通过圈了运动等形式实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是通过对亚、非、拉人民的暴动力掠夺来实现现。资本主义经济由过去的缓慢发展到逐渐迅速地发展,是资产阶级利用他占有大量廉坐劳动者和巨额的货币财富将生产规模扩大,商品流通的范围也随之扩展而实现的。然而腐朽的封建政权却总是与他们作对,处处与他们为难。这种封建政权的存在,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请同学们思考: 资产阶级是怎样扫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的?本课就来分析这一问题。 二、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板书) 推翻封建政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板书) 同学们阅读教材54页框题下4行。 阅读提纲:1)为什么说封建政权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哪些事实说明了封建政权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受到封建政权的束缚(板书)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封建国家政权,是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的,从根本上维护的是封建的生产关系。封建政权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封建割据和等级特权的制度上。封建割据,严重限制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以法国为例,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封建贵族统治者各霸一方,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随意设立关卡,每一次通过关卡,都要受到盘剥。几百公里的是商道,处处设卡,商品被运送到目的时,货价要比原来高出二十倍。这种封建割据的局面在当时西欧各国普遍存在着,资本主义商业的自由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 封建等级制度和贵族特权,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 (教师投影,展示法国全国居民被划分为三个等级。 占人口比例 地 位 组 成 占人口1% 有特权的统治阶级 僧侣一等级 贵族二等级 占人口98% 处于无权地位的被统治阶级 手工业者、农民、城市平民、资产阶级为第三等级 前两个等级的人数不多,但享有种种特权,他们占据政府、军队、教会的重要职位。他们拥有巨额的收,为纳税,也不承担各种义务。而第三等级的人数占人口的比例最大,在政治上都是处于无权地位的被统治阶级,还受到歧视,经济上还担负着全部赋税和封建国家的义务。还有当时的法律、法规规定了三个等级的公民以不同形式为国王服务。这些法律法规维护的是特权阶级的利益。 请同学们思考: 1)封建政权的种种表现,使资产阶级有什么感受?2)从社会角度看,封建政权存在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3)作为资产阶级怎样才能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呢? (同学议论,教师归纳) 封建政权的种种表现使资产阶级感受到,经济上受限制,政治上又被歧视。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和封建割据,使资产阶级根本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发展。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封建政权的存在,已经严重阻碍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资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斗争,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扫除障碍。所以夺取政权的斗争,就成了历史的客观要求。 通过斗争夺取政权,成为历史的客观要求(板书) 同学们回忆一睛,在世界近代史上,曾爆发过哪些资产阶级革命?这些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3。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革命斗争(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5页至56页插图左边的内容 阅读提纲:1)比较典型的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是发生在哪些国家?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什么主要意义?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什么主要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指导学生画在书上。) 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处社会形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又是不是轻而易举的、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以至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取代封建制度,都要经过长期、曲折、复杂的反复的斗争。 4。英国资产阶级政权的历程是长期而曲折的(板书) 1)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经过长期的历程(板书) (教师投影,展示英国资产阶级政权建立和巩固的曲折性。)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到1648年政权的建立,经过了8年时间;后来封建王朝复辟……直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后巩固。经过了长期的、反复的、激烈的斗争。 同学们粗读教材第57页第6行至第16行。 提问:1)法国在80余年的时间里,先后经过几次革命高潮? 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归纳) 法国在80余年时间里,先后出现过封建王朝复辟与帝国统治时期,经历了三次革命高潮,最终才使资产阶级政权巩固下来。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样,经历了长期、,曲折的过程。 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是艰难曲折的。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英国、法国是这样,其他国家政权的建立和英国同样如此。邓小平同志曾说过;“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政权的和巩固经过长期、复杂的激烈斗争。资产阶级最终战胜了封建统治阶级,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与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是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巨大进步。 课堂巩固 请同学回答: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列举史实,说明资产阶级政权的和巩固是长期、曲折的过程。 要求: 将2)写在作业本上,分组交流。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末的法国先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主要有 哪些历史意义? 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充满了革命与反革命较量,复辟与反复辟的激烈斗争,共和与帝制的频 繁交替,国内战争与国外侵略相互交织。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设计此问的目的主要是1)使学生识记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历史意义。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是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复杂的斗争过程。直到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资本主义制度才最终确立起来。)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是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欧洲从旧的封建时代进入新世界资本主义时代。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更为深刻的革命,它把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曲折和复杂的斗争过程。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这样,欧洲其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如此。就世界、而言,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才最终确立起来。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1)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历史地进步性;2)什么是工业革命;3)工业革命对社会有什么重大影响。 一、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板书) 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板书) 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资产阶级政权的 建立过程中,虽几经艰难曲折,但是,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诞生,与封建社会比,有历史的巨大进步。 1)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板书) 提问:1)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从政治上、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2)这些措施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3)它说明了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8页第二、三自然段,找出内容中的关键词语后去思考,如:政治上取消了……废除了……,提出了……等; (教师总结) 从政治、经济方面资产阶级采取了种种措施,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同封建社会比,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并能够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 2)资本主义的革命(板书)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1)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板书) 工业革命的含义(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读教材58页第14行至第22行。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有英国?为什么发生在棉纺织业?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起最什么重大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英国是最早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时一步发展,分工细密,使每个工序有可能用机械生产来代替手工劳动,为机械的发明和使用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生产和市场也不断扩大,迫切需要新的生产技术出现。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多利润,纷纷采用先进的的技术,改进生产,发生了一场产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以在英国的棉纺织来中使用蒸汽机为标志的。因为绵弦业在英国不但早有历史,而且棉纺织业投资少,资金回笼快,同人民生活又是有直接的关系。在工业革命中,广大工人和技师在改进机器和各种装备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从手摇纺织机改进到以水利作为动力的纺纱机,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不能满足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当时徒工出身的机械师瓦特在总结前人制作和改革蒸汽机的基础上,适应了这一客观要求,发明了蒸汽机,代替水力做动力装置。纺织业实现了机械化。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其他部门的机械化,例如: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带动和促进了冶金、采矿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革新,同时加带了产业革命的进程。在英国首先出现了用机器制造机器的近代工业。用机器制造机器,标志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完成。 工业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板书) 英国的工业革命大约经历了七八十年的时间。它带动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继英国之后,美、法、德、俄等国家先后在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完成了产业革命。 提问: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创造了哪些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巨大财富呢? 投影片 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1770年―1840年 人均劳动效率提高了 20倍 棉花加工量增加了 50倍 1720年―1840年 铁产量从2.5万吨增加到228.5万吨 1850年 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已占到40% 挂图:英国工业革命前后交通运输的对比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英国一跃成为当时诸多资本主义先进的工业国家。誉称“世界工厂”。在法国,工业革命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哪些财富?请看书59页插图左边的内容。 正像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工业革命给英国,给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析书) 工业革命已命名资产阶级打破了封建时代那种地方割据、闭关自守的落后状况,使更多的国家纳入资本主义的体系,卷入了世界市场,发展经济。工业革命突出的成就就是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 总之,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西方国家的确立,走过了一条长期、曲折、艰难的道路。使我们又一次看到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不是一帆风顺的。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工业革命的知识,使我们认识到工业革命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力的巨大进步,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样,我们今天的学习,都是为了明天,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用我们的智慧去改造社会,迎接未来。 巩固新课 (教师设疑,学生回答问题。) 工业革命的过程、影响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有什么关系? 有哪些事实使你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表现出的巨大进步? 作业 工业革命的含义、发生、完成的标志,对社会的影响各是什么? 写学习体会(字数400字左右),请你谈谈对“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这一 问题的认识。 第四课时 复习提问 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在对工业革命影响的分析中得出资本主义社会是存在剥削的社会,进页引导学生思考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所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带来了巨大变化,使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起来。但工业革命也给社会造成了前所有的分化,工业革命使少数资本家暴富,使大批工人的处境更加恶化。 导入新课 在资本主义社会,广大工业阶级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那么为什么创造财富的人却没有财富,而不劳动的资本家却拥胆财富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这就需要我们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第二节 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板书) 我们要透过资本主义生产的现象,看到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首先我们要了解: 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板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这所以能够剥削工人是因为: 1)资产阶级占有一切生产资料(板书)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我们前面已学习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它们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同仅在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不同,同学们看下面的投影片面(1) 社会形态 生产资料占有者 奴隶社会 奴隶主阶级 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 资本主义社会 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是: 同学们看书61页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材料,并思考美国财富的日益集中,百万富豪的不断增加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这说明美国的生产资料大部分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产阶级就是凭借自己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阶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成为财富的拥有者。而工人阶级没胆生产资料,他们只是拥有人身自由。摆在他们面前的生路只有一条: 2)工人阶级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板书) 工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被迫成为雇佣工人(板书) 是什么原因使广大劳动者不得不到资本家的工厂里去充当雇佣工人呢?同学们还是先回忆一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所需劳动力的条件,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实现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是通过“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实现的。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圈地运动,掠夺农民的土地,使他们背井离乡成为流浪者,又通过颁布各种法律把农民逼进农民资本家的工厂成为雇佣工人。同学们看书62页第二自然段的材料,并且思考62页“想一想”中提出的问题。 失去了生产资料的农民为了生活下去,他们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除掉自己的劳动力,除掉劳动的手和头,现没有别的东西可卖了。”工人到资本家的工厂里去做工,遭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榨,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同学们看投影片(2) 资产阶级 占有生产资料 剥削阶级 拥有财富 无产阶级 无任何生产资料 被剥削阶级 创造财富 同学们思考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根子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资产阶级就是凭借占有生产资料来对工人进行剥削的,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源。那么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雇佣关系是通过什么形式建立起来的呢? 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雇佣关系是通过契约(或合同)形式建立起来的(板书) 同学们看书63页“日本制丝女受雇合同书”的内容,思考并讨论63页“议一议”的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合同规定了对工人相当不利的条款,说明工人被雇佣后,他的命运就掌握在资本家的手中。但毕竟工人与奴隶社会的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农民处境有所不同,同学们看投影片(3)思考并回答工人与奴隶、农民的地位有什么变化? 关系 社会形态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占有者之间的关系 奴隶社会 完全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 封建社会 不完全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人身依附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 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由这一表格可以看出,工人的地位较之奴隶社会的奴隶,封建社会的农民,在人身依附于生产资料占有者提情况有所改善。工人是自由劳动者, 有选择雇主的自由,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这个资本家也可以到期解除合同,出卖给另一个资本家。所以: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得到了人身自由,是自由劳动(板书)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被剥夺了一切生产资料,已经“自由”到一无所有的地步了。他们为了生活,除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外,别无其他选择。同学们思考一下,工人得到的这种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的这种自由从本质上看就是选择剥削的自由。他们不受这个资本家剥削就要受那个资本家剥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就决定了工人是无法摆脱被资本家雇佣、受资本家剥削的命运。所谓雇佣双方的契约自由,对于工人来说,是徒有虚名的。 同学们看书64页马克思的语录,思考一下系住雇佣虹人的那条看不见的线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这条看不见的线就是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隐蔽的实现的。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咱新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同学们看书64页第二自然段的黑体部分,并写在笔记本上。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受雇佣、受剥削的根源在于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工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这民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到底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的呢?这就需要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剥削的特点,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确了: 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剥削的根子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即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 工人谋取生的手段只能是:靠出卖劳动力 工人得到的人身自由只能是:选择受谁剥削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工人要摆脱受剥削、受雇佣的地位的唯途径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巩固新课 同学们看下面的投影片(4) “1993年―1994年,最富的20%美国家庭收超过了60%的中产阶级家庭收的总和。据《幸福》杂志最新报道,美国最富有的400人平均个人财产首次超过10亿美元,但是广大工薪阶层并未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的实惠。1993年―1994年,美国中下阶层的收入,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下降。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1996年8月底的一份报告显示中等收入家庭的实际平均收比1989年低5.4%。” 看这段材料,思考并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美国社会的收大部分掌握在哪些人手里? 美国中等收家庭1993年―1994年的收为什么比1989年还低了? 作业 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是什么? 谈谈你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是“自由劳动者”的认识。 第五课时 复习提问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为什么受资本家的剥削? 说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剥削的特点各是什么?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1)使学生对资本主义剥消的基础这一问题的回忆中,加深对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解。2)使学生了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阶级剥削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具体特点上有所不同,此导学生思考资本主义剥削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受剥削的根子在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没胆任何生产资料。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剥削的本质是相同的。剥削阶级都要靠剥削他人的劳动来发财致富,被剥削阶级都要被迫为剥消阶级提供无偿劳动。但从剥削特点上看不尽相同,奴隶社会的剥削是赤裸裸的,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创造的劳动成果。到了封建社会剥削是通过地租、高利贷等形式实现的,这种剥削也是显而易见的。 导入新课 那么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占有生产资料又是怎样剥削工人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内容: 二、资本主义剥削的特点(板书)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受雇于资本家,为资本家劳动。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给一天的工资,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一种“平等交易”,不存在剥削。大家讨论一下,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不是公平交易,有没有剥削存在?(设计此讨论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议论,认清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现实,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经过讨论,大家已认识到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不可能是平等交易,剥削是存在的。否则的话资本家的财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我们也看到资本主义剥削的特殊性: 资本主义剥削具有隐蔽性(板书) 资本家开办企业为赚钱。实现这一目的,资本家就要剥削工人,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隐蔽在资本 家以契约(或合同)的形式使工人进厂以后的生产过程当中的,这种剥削带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同学们看书64页最后一个自然段至65页第4行的材料,分配三个阶级社会中剥削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三个阶级社会中剥削的不同特点,归纳起来大家看投影片(1) 社会形态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剥削的特点 赤裸裸的剥削 显而易见的剥削 隐蔽性的剥削 既然资本主义剥削是隐蔽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来揭开它的秘密: 揭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板书)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对工人的剥削(板书)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他们通过订立契约(或合同)的形式雇佣工人。意味着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工人的劳动力成为资本家的“所有物”,工人必顺听从资本家的支配从事生产劳动,在生产中忍受资本家的剥削。资本家也通过工人的劳动,为自己创造出来更多的财富来。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家是不择手段的。例如:60年代日本纺织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让工人给他们创造更多的财富,他们让女工穿旱冰鞋在车间里来回不停地滑动,从而加快巡视机器的速度。滑旱冰成为纺织女工的一门技能。这也导致女工精神高度紧张从而导致1962年大批女工身体严重受损。请同学们认真体会这一事例的深刻内涵。 同学们具体看一下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对工人剥削的过程。看投影片(2) 由下页图我们看到,资本家的财富是工人劳动创造的。财富是工人创造的为什么会被资本家所占有呢?这就要我们从剩余价值谈起。 2)什么是剩余价值(板书)同学们看书65页的插图和65页第二自然段的材料,思考并回答:1)比较工人劳动一天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得到的工资说明了什么?2)工人劳动一天创造了2.4元,可是资本家只给0.4元的工资,那么剩下的2元钱被谁占有了?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从天津东亚毛纺厂这一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人劳动创造了2.4万元的价值,而资本家只付给工人0.4 0.元的工资。由此可见。在企业里,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自己的工资。工人劳动创造的 2.4元价值除0.4元的工资剩余价值发财致富的。同学们看书65页在倒数第二自然段中找到剩余价值的概念,并写在笔记本上。 我们清楚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在于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只不过这种剥削是以“契约自由”的名义,在“公平交易”的掩盖下进行的。也再一次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养活资本家。从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到资本主义剥削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已十分明显了。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板书) 同学们回忆一下,生产关系三方面的内容是什么,哪一方面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从生产关系三方面内容我们来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结合66页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填出下表,看投影片(2) 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看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 从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看 工人被资本家雇佣后,在生产过程中受资本家的剥削 从产品如何分配看 资本家获得大量剩余价值,工人仅得到维持最低生产的工资 、 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决定着其他两面方面的内容。同学们看书66页思考“比一比”提出的问题,并结合下面的图表对比三个阶级社会生产关系各方面有何异同?投影片(4) 社会形态 内容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资 本主 义 社 会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完全占有奴隶本身 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 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完全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主与奴隶之间是赤裸裸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地主不完全占有劳动者,地主和农民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工人被资本家雇佣后在生产过程中嗳 资本家 剥削 产品如何分配 奴隶的劳动产品全部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地主阶级通过地租高利贷等剥削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工人仅得到维持最低生活的工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三个阶级社会都是统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占有者和劳者之间都有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劳动产品的大部分归生产资料占有者拥有。但三个方面在具体形式上有所不同,各有自己的特点。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明确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特点,是隐蔽性。 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在“契约自由”、“平等交易”的掩盖下进行的,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学习了一个概念是剩余价值:是除去工资由工人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总结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特点。(再看投影片) 巩固新课 同学看这样一段材料,投影片(5) 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代的“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式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工票上记载,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据史料记载,当时工人每地在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的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看材料思考并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到多少剩余价值?一年又是多少? 牛世清一个月的工资和资本家一个月拿到的剩余价值说明什么? 作业 什么是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相比有何异同。 第六课时 复习提问 什么是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1)为引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做好知识准备。2)使学生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点的复习,加深对资本主义剥削必然性的认识。)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基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依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实现对工人的剥削。无偿占有由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工人仅得维持最低生活的工资。 导入新课 资本家就是靠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发财致富的。当然资本家总是希望得到的剩余价值越多越好,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目的也就非常明显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三、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板书) 惟利是图是资产阶级的本性(板书) 同学们看书67页第二自然段,看一看19世纪中叶这个英国的经济学家是怎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资产阶级的本性的。 (学生看书,教师讲解)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赚钱,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为了这个目的,资本家敢于铤而走险,敢于距踏人间的法律,敢于犯任何罪行,敢于冒绞首的危险。正如恩格斯所说:“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那么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和动机也就显而易见了。 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是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板书) 为了达到榨取剩余价值的目的,资本家是不择手段的。所以生产玻璃的资本家总是希望多下几次冰雹;搞军火的资本家总是希望发生武装冲突的地方多一些;做毒品生意的资本家总是希望更多的人走上吸毒的道路……。他们这样希望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赚更多的钱。同学们看下面日本一家电影公司为一部专门介绍自杀方法的影片做的“广告词”,大家看投影片(1) “喂──你失恋了吗?你破产了吗?那么请自杀吧,本片谨向你提供最佳的自杀方法,既简便易行,又毫无痛苦,是一种美的享受!” 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日本的这家公司连这样的广告都给做?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因为资本家为了赚钱。只要能赚钱,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无论是不是有悖于道德,还是伤天害理,资本家都会照做不误的。 为了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价值,资本家总是想方设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如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雇佣女工、童工等方法。但随着生产力提发展,资本家不断改进剥削方法,下面我们看一下: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手段是采用新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板书) 资本主义社会从工业革命以后,科技迅速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学们看书页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然后回答1)什么是劳动生产率?2)新技术的采矿用使劳动生产率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归纳)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产生的产品数量。新的科学技术的采用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我们从教材中看到仅计算机技术一项就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从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我们也看到科技发展带来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同时资本家得到的剩余价值也成倍增长。那么工人受到的剥削是不是会相应的减轻呢?同学们看书6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材料,回答这一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资本家采取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以后,对工人剥削的程度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日本工业和美国加工工业中资本家剥削率的不断增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且这种剥削更具有隐蔽性、更有效。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工人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冰箱、电视机、空调机、汽车等也开始进入工人家庭。劳动者体力劳动的繁程度也有所减轻,劳动条件有所改善,劳动时间胆所缩短。这些是否意味着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已摆脱受雇佣、受剥削的地位?同学们再结合下面投影2)回答这个问题。 “疲劳死”即为为过度劳累而死。这是日本社会激烈竞争的下的产物,也是日本长期存在的一大社会问题。据日本警方以1996年为例,做出的统计,一年内因工作压力造成自杀或患精神病自杀超过两万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生活水平虽有所提高,但是工人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是没有改变的。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仍然处于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板书)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基础即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变(板书) 这也冰从根本上决定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同学们看下面的投影片3) 美国工矿企业中,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企业数量比较表: 1901年 1948年 1960年 1970年 1982年 1家 12家 29家 109家 257家 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一材料说明什么? 由上表数字的增加,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向少数的大资本家手里集中,资本家巨额财富来自对工人的剥削。我们再来看一看69页第三自然段的材料,从80年代到9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财富拥有量增加书迅速,这些财富是靠榨取本国和外国劳动人民的血汗积累起来的。这也说明: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和实质没有变(板书)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无论是办企业、开矿山、开商店等等。他们的目的都是共同的就是榨取剩余价值。这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所在。虽然资本家也不断改进剥削手段,如增加工人的福利待遇吸引工人入股等。但这些并不说明资本家生产目的变化。这些只是资本家为了更多榨取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为一些假象所迷惑。工人阶级仍然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劳动者,无论社会生产力如何发展,工人阶级的被剥削的命运没有改变。 资产阶级对工人进行剥削的阶级关系没有改变。(板书) 同学们看书69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到70页第一自然段的材料和70页的插图《一个工人孩子的呼声》,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这一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什么现象在不断加剧?2)为什么生产发展了,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口却增加了?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从材料中,我们看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失业率不断增加,工人贫困化程度严重。虽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变,资本主义剥削没有变,因此工人阶级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受剥削雇佣的地位。资本主义两极分化也不可避免。一方面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工人也越来越多。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无法摆脱被雇佣的、受剥削的地位?(设计此讨论题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加深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的认识,促使学生透过资本主义的现代看到资本主义的本质。)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教材70页第二自然段黑体字的内容已回答了这一问题,大家看书。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看到了资本家的本性是──唯利是图。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是──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剥削的主要手段是──采用新技术以提高劳动提高生产率。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地位仍然是──被雇佣、受剥削。 巩固新课 同学们看下面的投影片4)的材料 “目前百万富翁和贫民的人数都在增加。1969年美国百万富翁少数比1948年增加了15.4倍;千万富翁的人数由1982年的38855人增加到1987年的81816人,按美国官方规定的标准,处于贫困线以下的贫民从1970年的2540万人,扩大到1985年的3064万人。欧洲12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的穷人从1975年的3840年人增加到目前的4400万人。” 阅读这一材料,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资本主义社会富翁和穷人都在增长说明了什么? 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作业 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什么?为此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为什么说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仍然处于被雇仍、受剥削的地位? 第七课时 复习提问 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工人阶级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受剥削、受雇佣的地位有无发生变化?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1)使学生加深对资本家剥削根源的认识。2)使学生认识到资本家在经济上剥削工人的同时,必然在政治上实现他们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之所以受剥削,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家正是利用占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对工人进行剥削。直到今天工人阶级仍处于受剥削被雇佣的地位。 导入新课 经济上如此,在政治上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的关系如何呢,这就是我们第三节所要学习的问题。 第三节 资本主义国家对劳动人民的统治(板书)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一节的第一个问题: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板书) 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资产阶级的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进步的口号。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资产阶级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议会制、选举制和政党制在内一整套的民主制度,这些比封建国家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资本主义国家比封建专制国家具有进步性(板书) 同学们回忆一下,封建国家一般采取什么形式?谁是最高统治者?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封建国家一般采取君主专制提形式。皇帝(君主)中最高统治乾,他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国家毫无民主可言。那么,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呢? 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实行了议会民主制(板书) 资本主义义会民主制的建立,改个人领导为集体领导。议会拥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的权力,属于国家的权力机关。议会一般由上议院(参议院)和下议院(众议院)组成。对国家重大问题的解决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比封专制建制度民主多了。 同学们思考一下,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君主世袭制。像我国封建社会的明朝朱元璋的后代世代相传统治了中国200多年。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是爱新觉罗家族统治中国长达200多年时间。这些是封建世袭制的代表。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情况如何呢? 结束了君主世袭制和终身制,实和了首脑选举制(板书) 资本主义社会的首脑选举制是指国家的领导人(总统、首相)和议员,都要经过一不定期的选举方式产生,且规定不实行终身制,更不能世袭。这比封建世袭制进步了很多。同学们看书71页最后理个自然段至72页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并思考这一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这些问题说明,美国独立战争后总统的竞选和任期限制的进步性,当今的资本主义国家政界领导人,很多都是竞选中产生和。例如美国的现任总统克林顿、英国现首相布莱尔、韩国总统金大中等。 封建社会还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人为的公开的制造人与人不平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后; 铲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板书) 法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权宣言》:“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人民都有权亲自或经由其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人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这就以法律形式规定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虽然这种平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真正实现,但它终究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请同学们一起朗读72页列宁对这一问题认识的一段话。再来看一下投影片1) 社会形态 对比内容 封建制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国家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 议会制 领导人的产生方式和任期 君主世袭制 终身制 首脑选举制 限制期限 法律上的人与人的关系 实行封建等级制度 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对比两种国家制度,更鲜明的看出封建专制国家的落后生和反动性,也体现出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性。 资本主义国家代替封建国家虽然是历史的进步。但我们也应看到,资 2005届初三政治提高讲义(一) 实践活动类题型及分析 实践活动题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开放性特色明显的试题,它侧重于在综合应用知识和对社会问题的探究中,扩展知识并形成新的认识和观念,考察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实践活动题特别关注学生的思想、生活世界,贴近学生身边生活,强化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系,突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道德教育、团体合作精神、合作学习、研究和交流的教育。 [学生解答该类试题时注意]: 1、紧密结合试题提供的时代背景材料和具体情境、问题思考分析,注意与社会实际和自己生活经验的联系,把知识与个人的行为转变结合起来思考。 2、视野要宽广,要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对新问题能够进行探究思考,要大胆创新,发表个人的独到见解。 3、要身临试题之境,明确具体问题,参与具体“活动”,放开思维,便自己的思维和心理真正活动起来,以小主人的身份,从多角度、多层次以至多学科,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 4、依据不同的具体活动类型,写出合乎“文体”要求的活动结果的答案,如撰写调查报告、书面建议等,或设计出具体可行的活动方案,如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活动项目等。 [实践活动的主要环节及相关内容] 1、活动的形式: 课堂活动
讨论会、主题班会、辩论、表演、研究学习…… 课外活动 合作调查、收集展示、走访参观、宣传、…… 2、活动的主题:新颖、简洁、有针对性 3、活动的目的或意义:从具体内容、形式或(知识、能力、责任)来分析 4、活动的步骤:有条理、形式和内容要结合、突出主题 5、活动前的准备:分工、查阅资料、工具、辅助工作、计划等 6、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合作、安全、纪律、仔细、记录、创新等 7、活动完成后的评价和感悟:满意程度(自我评价和老师评价结合) 收获(知识、能力、成长、社会),不足(有待改进的) 8、活动的延伸: 总结、交流、建议、宣传…… 下面我们来看看实践活动题的类型 一.调查活动类 1、 同学甲:真倒霉,刚刚穿了两天的球鞋就坏掉了,又得再买一双! 同学乙:我也一样,刚买的圆珠笔就写不出字了…… 这是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呢?政治老师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校内调查。 (1)同学们准备进行问卷调查,请你帮助设计两个调查题目。 (2)调查发现:83%的同学有类似经历,78%的同学采取了“自认倒霉”的方式处理。这此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假如你遇到类似问题,应该通过哪些合法途径来解决? (3)进行社会调查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请谈谈这种学习方式的好处。 2、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了落实十六大精神,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校文明环境,你所在的学校计划开展校园文明现状的调查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针对你校校园文明存在的问题,请你列举你准备调查的内容(至少两条)。 (2) 选择其中一条,请你制定具体的调查计划(计划可以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准备、活动方式、活动步骤、活动注意事项等内容)。 (3) 你认为在今后校园文明建设中应如何正确对待这种现象(指你选择的调查内容)? (4)请谈谈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对你的成长有何帮助? 3、某班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组成一个调查小组,对某校初中学生的流失情况进行调查。 (1) 保证调查顺利进行,出发前他们需要准备哪几部法律?(写出四部法律名称) (2)经过一天忙碌,他们得到部分调查结果,请你完成调查报告中“建议”部份。 流生总数 10人 流失原因 迷恋网络游戏 家庭生活困难 父母离异 具体人数 7人 1人 2人 给学校领导或政府部门的建议(提示:所提建议要具体,要有针对性) (2) 调查报告完稿后,他们可以通过哪些合法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 高二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复习提要 (一)唯物论 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知识点应掌握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懒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应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及实现条件。 应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现实意义。 2.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复习这一部分知识,不仅要复习这些知识点本身,准确把握和界定这些知识点的内容,把它同唯心主义观点相区别,而且要注意它与辩证法观点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是在回答有关分析认识实际问题的时候,更应注意。 例如:高考1995年第20题:“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C ]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1995年第18题:“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主要是因
[ B ]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B.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地历史的统一 C.别国的经验不一定是从实际出发的 D.意识依懒于物质 1996年第16题: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清中国的国情。这表明
[ C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这几道题考查的虽然都是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物质决定意识问题,但都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从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上来考查,而不是唯物论观点的简单再现。 又例如,1995年的第16题:“满招损,谦受益。”这说明[ C ]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C.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这一题的辩证法的色彩更浓,“满和谦、损和益”都是对立的统一,而人的意识的能动性,教材中从未出现过这种提法,需要考生把意识的反作用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才能领会。本题还是从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结合的角度来考查唯物论的问题。 在答案非唯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和主观性试题中,更鲜明地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乃至认识论的统一。如:1996年第28题:热带雨林是地球表面生物种类最丰富、结构最复杂的植物群落,现在因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遭受破坏,其面积大大下降,并造成气候异常,大量生物物种绝灭或濒危。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强烈呼吁保护热带雨林。这表明 [BCD] A.坚持两点论不能不讲重点论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 C.正确的认识来自社会实践 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1997年第38题;某贫困地区领导人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回答这一题,更需要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只从唯物论本身的内容来考虑答案,就有很大局限,造成失分较多。 2.重点、难点 (1)重点 从理论上看,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规律的客观性,当然是唯物论的重点内容,坚持唯物论一定要坚持这些基本观点。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从实践的角度看,从现实看,意识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如何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则成为重点了。因为我们学哲学,坚持唯物论就是为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做好我们的工作。我们重视世界的物质性,重视规律的客观性,就是因为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性的制约。所以,唯物论部分的重点内容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难点 唯物论部分的难点主要在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上。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物质世界、客观实际是多样的、变化发展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是绝对的完全的符合,而是相对的近似的一致,主观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随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主观反映客观、主观符合客观是一个过程,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 正确认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忽视这一点,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忽视或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则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和做法。准确把握这个度,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难点。 规律的客观性与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性。规律的客观性讲的是物质运动有规律,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存在物质运动,规律就存在。但一个具体规律的存在和起作用却是有条件的,条件存在,这个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条件变化了,起作用的具体规律也随之变化。所以,人们不能创造、改造、消灭规律,但是可以通过改变条件,使起作用的具体规律发生变化,从而达到利用规律改造世界的目的。这个问题,只要结合生活实际和学习过的科学知识,就不难理解。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两个文明问题不完全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文明建设固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但物质文明不能直接决定精神文明,精神文明需要建设,不是物质文明建设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二)辩证法 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矛盾及其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知识点应掌握的具体内容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事物内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一方面,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不存在孤立的、不与周围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另一方面,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 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发展变化之中,绝对不变化、根本不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联系和事物的发展不可分割。正是由于事物内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2)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正确理解发展概念,一是要把握发展的实质,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二是要把握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相反,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则是旧事物。 自觉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着的过程;其次,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再次,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 (3)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辩证法认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前进运动,是新事物逐渐战胜、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因此,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这决不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一帆风顺的。相反,在具体阶段、具体环节上,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特征。因此,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4)矛盾及其特点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倾向;矛盾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我们应该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具有特殊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矛盾,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这是事物间互相区别的依据;事物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上的矛盾各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区别事物发展过程和阶段的依据。 (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世界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从而否认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二,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形而上学则主张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变的,如有变化也仅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第三,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外力的推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总之,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就叫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的哲学依据是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因为不同的事物包含着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其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也有其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寻找解决特殊矛盾的办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论,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分析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分析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重点和主流。 3.重点、难点 在哲学常识中,辩证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唯物论必须同辩证法相结合,才能成为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离开了辩证法,就不能正确地理解认识问题。特别是在应用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难度很大。 (1)重点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世界就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事物是在联系中存在,认识事物首先就要认识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规律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依存、转化都是联系,发展是由联系构成的,现代的系统论就是普遍联系观点的深化和发展。 ②事物是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基本观点,不仅客观事物本身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且我们之所以要认识世界,就是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推动事物的发展,趋利避害,为人类造福。 ③矛盾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矛盾就是事物,矛盾就是问题,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动力、原因是矛盾,发展的实质、内容就是矛盾运动,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分析事物就要分析矛盾,认识事物就是认识矛盾。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就是矛盾规律,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④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说明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一切事物,但要真正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则要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正是不同事物的矛盾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不同过程、不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使事物发展显现出阶段性,正确地分析和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教条主义式的千篇一律、生搬硬套是不能认识任何事物和解决任何问题的。唯物论中所讲的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要具体地分析客观事物的矛盾特殊性。 ⑤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和树立。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要全面地把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和对立,明确二者的分歧和根本分歧所在,不要把辩证法局限于某个具体观点上。 (2)难点 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什么是联系,为什么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并不难,难在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个问题教材中讲了三点:首先,要注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其次,要看到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再次,要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联系。这是原则,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全面地看到这个事物同谁联系,有哪些联系,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不能想当然、主观猜测,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要先把事物“孤立”起来,研究局部,看其内容联系(内部矛盾),再研究整体,看它同周围事物的联系,看其外部联系对内部联系有什么影响;要把事物作为一个过程,结合它的过去来认识它的现在,根据它的过去、现在、将来,来处理解决现实的问题;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不分主次、颠倒主次是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不对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也是不行的。 ②发展的实质。这里有两个区分,一是把辩证法的发展概念同日常生活用语中的发展相区别,日常用语的发展同质变相近,指有了显著变化,而不单是指前进的向上的变化。二是把发展同运动变化相区别,唯物辩证法把运动理解为一般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变化则侧重于运动中状态、内容的演变,即量变和质变、现象(外部联系)和本质(外部联系)的演变。发展则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运动变化,但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 ③矛盾的含义。一不要同逻辑学中讲的矛盾相混淆,逻辑学中的矛盾是指两个判断不能同真。二不要同生活中讲的矛盾相混淆,生活中讲的矛盾只是指双方的分歧、对立、斗争、不一致。哲学中讲的矛盾不是矛和盾,不是指矛盾的双方,而是指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既然是矛盾双方的关系,矛盾只有在运动中、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展现出来,孤立的静止的两个事物是谈不上矛盾的。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的。对立才能统一,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统一才能对立,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 ④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区分。这个问题不是难在概念的区分上,而是难在应用上。在实际问题中,由于事物结构的层次性,矛盾双方也各是一个事物,各是一个矛盾。那末,是把它看成是一个事物,还是看成一个矛盾呢?在实际问题中,是该运用主次矛盾原理,还是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来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呢?那就要看是要解决工作的中心,重点问题,还是要认识事物的性质,前者属于主次矛盾问题,后者则属于区分矛盾的主次方面的问题了。 ⑤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教材是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引出两点论的统一的,本身不太难懂,同样是难在应用上。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看到两点,找不到重点,抓了重点,就忘了两点。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分析“两点”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实事求是地找出重点。有时先看到一点,那就要去找另一点,见利思害,见不利找有利,看成绩找问题,看问题想成就,在两点中再确定重点。 (三)认识论 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实践的特征 实践和认识 现象和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1.知识点应掌握的具体内容 (1)实践及其特征 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所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的活动,并且是同特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变化发展的。 (2)实践和认识 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④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效果来检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另一方面,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要正确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才的关系。 (3)现象和本质 事物都有其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象是个别,本质是一般;现象是易逝的,本质是稳定的;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内在的。现象和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和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必备条件。 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不是认识运动的结束。认识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度开掘,向广度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上述认识论的原理和观点是相互联系的,认识论同唯物论、辩证法也是相互联系的。 (5)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活动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即是改造自己的思想(主要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改造客观世界需要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4.重点、难点 (1)重点 ①实践和认识: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过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矛盾运动来把握认识问题。一方面,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另一方面,认识又通过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并推动实践不断发展,使实践达到新水平。认识离不开实践,认识从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开始,最终又要回到实践中去;实践也需要认识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一定认识作指导,绝不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从认识的目的和作用看,实践要取得成功,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需要正确的认识作指导,主要是正确的理性认识、科学理论作指导,所以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认识的过程看,认识开始于实践中获得的感觉经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依懒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否则,理性认识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重要的是把握二者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不是量的不同,而是质的区别,是经过人的思考加工产生的质的飞跃,从对现象的认识上升为对本质的认识。如果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话,理性认识则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可靠。因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真理,也主要是指正确的理性认识。所以把握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一知识点,也就把握了认识过程的核心问题。 (2)难点 ①实践观点:一是实践观点的重要性。所谓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如何理解?这主要是说,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离不开实践,认识在实践中产生、检验、证实、发展、发挥其作用、实现其目的。所以,离开了实践,认识既不能产生,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实践观点同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是一致的。二是如何理解实践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认识活动属于不属于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是人们,单个人的活动算不算实践?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学生学习、演员演戏属于不属于实践?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纯粹的认识活动当然不属于实践活动,但是一些探索性的观测活动,也具有客观性,也应属于实践活动。实践具有社会性,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成员、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单个人的活动,也就具有了社会性,完全脱离社会的人是不存在的,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因此,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演戏”活动也是一定意义上的实践活动。 ②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来原:一是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教材中讲了两条:第一,人的认识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确定;第二,人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就是说,人们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相接触,客观事物才能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才能产生感性认识。没有成为实践对象的东西,也不会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二是实践是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书本知识是不是也是认识的一个来源?一个人的知识可能来自书本和他人,但书本知识是流不是源。书本和他人的知识,仍是他人从实践中得来的。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 ③关于实践标准: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既不能用已有的主观认识来判断,哪怕是真理性的认识,(因为,那样认识就不能发展了;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更不能用客观事物本身来检验(因为客观事物不能回答认识是否与自己相符合),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即是否是真理,只能通过以这种认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事物,如果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是真理;否则,就是错误的。第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对任何主观标准。不能以“圣人之言”、自己的观念感觉、多数人的意见、是否有用为标准。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也不能用作检验真理的标准。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由于客观实际、人们的实践和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任何具体的实践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所以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检验的过程。作为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的实践,不是指某时、某地的某一个具体的实践,而是指历史的、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的总和。第四,“三个有利于”标准正是实践标准的具体体现。 ” (四)人生观 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人生价值及其实现。人生理想、理想与现实。 1.知识点应掌握的具体内容 (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现有的社会条件,并充分利用有利的社会条件,使个人得到发展,为社会多做贡献。 (2)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含义。 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3)人生价值及其实现 人生价值和人生价值观的含义。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与资产阶级人生价值观的对立。 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为己与为人、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金钱与人生价值的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4)人生理想 理想与现实 理想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一种追求、一种希望、一种向往。 社会理想是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等不同层次的理想中的核心。 理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其性质是有区别的。 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关系的产物,都要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人们的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影响。 2.重点、难点 (1)重点 ①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明确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确立集体主义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和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也就明确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活动受着社会的制约;社会是人组成的社会,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每个人对社会都有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②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人生观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准则。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人生观的核心,是资产阶级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弄清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立,进而明确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和国家、个人和集体、个人和他人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要懂得集体主义和集体利益、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不是完全等同的,集体主义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是不要个人利益,个人主义是一切从个人出发,其他都服从和服务于个人利益。 ③人生价值及其实现:一是人生价值的概念。明确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以及两方面的关系,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只讲社会价值,片面强调为社会作贡献,忽视甚至否认自我价值;有人受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又只讲自我价值,反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懂得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对于每个人的发展、成长、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④理想与现实:明确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懂得理想来源于现实,对于把理想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避免幻想、空想有着重要的作用;懂得理想高于现实,对于确立能激发人的斗志,鼓舞人们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科学理想有着重要的作用;懂得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就会激励人们去努力创造条件,投身实践,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2)难点 ①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由于人既是自然中的人,又是社会中的人,所以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首先,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应是能把人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属性,自然属性是人同其它动物共通的,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其次,自然属性固然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性的物质前提,但自然性是受着社会性的制约的。离开了社会的人,如狼孩,很难称之为人。有人把人的本性说成是自私,是完全错误的。这是把人的自然性看作人的本性,把私有制下产生的自私观念看作是与人俱来的,把剥削阶级的本性看作是人类普遍的本性。 ②个人利益与自私:由于过去长期“左”的影响,反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时候,也反对讲个人利益,实际上把个人主义、自私同个人利益画上了等号。人既然也是作为个体的人而存在的,必然要有个人利益。集体主义、集体利益并不排斥个人利益,相反,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讲个人利益,追求、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并不是自私。只有追求不正当的个人利益,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正当利益时,才是个人主义的自私行为。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为什么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人们的贡献;只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个人才能存在和发展。而且为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使个人得到完善和发展,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对社会的贡献,不仅是社会的需要,而且是自我价值的基本标志,体现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千百年来,人们歌颂赞扬的有名和无名的英雄人物,都是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也说明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④共产主义理想:对这个问题,一是共产主义理想是不是最科学的社会理想?二是共产主义理想能否实现?特别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空前发展,我们与之有很大差距,苏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对此产生了怀疑。这就要明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共产主义理想正是根据这一规律作出的科学结论;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产物;共产主义运动已经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实践检验,从开始的一种思想,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共产主义运动。当然,像任何新生事物成长一样,要走一条曲折的路,更何况是共产主义运动。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政党产生的条件 政党的特征 理解 政党的定义 现代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由党自身性质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运用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能力目标]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的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历史的、阶级的、比较的方法,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 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的必然性,深切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更加热爱共产党,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自觉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邓小平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 难点: 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 [教学过程] 3。1一框 政党领导国家政权 1 政党产生的条件 (1)政党是阶级的产物 (2)并非有了阶级就有了政党(奴隶、封建社会,不存在政党) (3)政党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关系的产物 经济条件: 政治条件: 思想条件 2。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出现 (1)资产阶级政党的出现 萌芽: (2)无产阶级政党的出现 世界: 中国: 3。政党的特征 (1)政党的含义―― (2)政党的特征: A鲜明的阶级性: 判断标准: B特定的政治纲领: 政党与国家政权的紧密联系,是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 C自己的组织和纪律: 4。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为什么政党领导国家政权?) 一个国家的性质通常与其执政党的阶级属性相一致 (1)必要性――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 (2)可能性――政党具备领导国家政权的主观条件 (3)唯一性――只有执政党才能实现对国家的领导 [巩固练习] 单项选择: 1、国家性质和政党性质的关系是 A、国家性质决定政党的性质 B、政党性质和国家性质相一致 C、执政党和性质和国家性质相一致 D、政党的性质决定国家性质 第二十四课
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和艺术特点,列举其代表作;了解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和特点,列举其代表作;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内容特点,本课应采用综合课型。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在短时间内展示大量信息,为学生形象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创造条件;采用历史情境复现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的亲切感,其中角色扮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收集有关王羲之、顾恺之刻苦学书作画的故事,并能绘声绘色地讲述。 改变教学空间组织形式,将班级分成八个小组,确定每组固定人数(5~6人)。通过分组学习,使小组成员关系固定化、密切化,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合作意识,为学生学习过程创造良好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果丰硕,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书法、绘画、雕塑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都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能够激起观赏者感情上的共鸣。 通过学习王羲之持之以恒、苦练书法、终有所成的事迹,培养刻苦勤奋、不懈追求的意志品质。 书画石窟艺术充分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通过学习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学习,感受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活动 1、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具备的能力以及对古代艺术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的方式方法等。 初一学生对于古代的艺术缺乏足够的兴趣,这是因为缺乏艺术鉴赏方面的知识,因此,本课通过多媒体展现大量的形象、直观的图片,采用灵活机制的组织形式等教学手段,创设多种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古代艺术有所了解,以致于产生浓厚兴趣。 2、查阅相关书籍、报刊、网站,收集与这一时期有关的资料。 3、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件由知识要点和教学过程涉及到的相关图片、影像组成。 相关图片:汉字的演变及书体、王羲之画像、兰亭今景、《兰亭序》神龙摹本、《兰亭序》虞世南摹本、另一行书代表作《丧乱帖》、草书代表作《十七帖》、小楷代表作《黄庭经》、顾恺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的大部分及局部图、人形陶罐、秦始皇兵马俑、云冈与龙门石窟的区位图、云冈石窟的象征――二十窟大佛及第五窟大佛、龙门石窟的代表奉先寺“庐舍那”佛、宾阳洞之《礼佛图》。 相关影像:《洛神赋》、《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录像剪辑。 另外,为使画面赋予动感,贴近学生,还运用了许多Gif图片。详细内容见课件及课件说明。 (二)学生活动 由课代表组织,划分小组,选出裁判。课前根据教师的布置各个小组有针对性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选择适合本小组的表现方式。 四、教学方法 讲述、情境复现、竞赛、观察、讨论等。 五、板书设计 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绘画艺术
版社)、 《美术之友》 石窟艺术
丛书:《中国的书法》、《中
国的绘画》、《中国的
石刻与石窟》(商务
印书馆)
竞赛
六、教学过程 (一)本课要求 说明本课要求,确定小组的序号,说明评比项目包括:小组发言一次2分;资料准备充分,处理得当3分;最后的竞赛题,每题3分,每组一题。鼓励大家踊跃发言,为组争分! (二)复习并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上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在这个时期我国在许多科学领域都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涌现出很多科学家,同学们!谁来给大家说说你最敬佩这一时期的哪位科学家?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说出敬佩的理由。 教师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科学技术领先世界,取得了辉煌成就,此时的艺术也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多媒体展示课题)。那么为什么此时的艺术会大放光彩呢?同学们,请看这一时期的朝代更替表,仔细观察,说出这一时期朝代更替的特点? 学生活动:结合前几课所学内容思考问题,教师可以给予适当提示。 教师小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繁,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民为躲避战乱,流离失所,迁往异乡,各个地区的人们的交流变得频繁,各个民族逐渐走向融合,这样,客观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每一位有才华的人此时都在用自己的所长描绘着那个时代,那个时代也孕育出了一大批艺术家。因此,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书法、绘画、石窟。 (三)进入新知识 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一定看到过很多书法作品。谁来为我们大家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书法作品? 学生活动:展示并简单介绍课前所收集到的书法作品,阐述对书法艺术的理解。 教师活动:书法是一门关于汉字书写的艺术,是我国的“国粹”。可见书法和汉字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 学生齐答:甲骨文! 教师活动:没错!你们真棒!老师这有两个字,再请同学们帮我看看(出示甲骨文“山、水”),它们是现在的哪两个字? 学生活动:辨认甲骨文“山”、“水”。 教师活动:出示钟鼎文“山、水”。 学生活动:根据以前所学知识辨认字体。 教师活动:这是刻在青铜器上“钟鼎文”,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进一步把文字统一为“篆体”,到了秦朝末年一个叫程邈的人在狱中整理出了一种更简便的字体“隶书”,汉代这种书体盛行起来,书法艺术也就在此时慢慢成长着,汉朝末年“楷书”、“行书”、“草书”等几种书体也都基本形成,所以直至东汉末年书法真正成为了一门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繁荣局面。众多书法家创造出风格多样,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这里最著名的要数南方的王羲之!下面,就请一组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王羲之。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的准备,表演小品,介绍人物所在年代及生平事迹(小品内容:王羲之刻苦勤奋练习书法)。表演之后邀请其他组的同学评价,且回答问题,以检验小品表演得是否到位,对其他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帮助。 教师小结:对学生活动作简要评价。 王羲之出身贵族,身上免不了有些缺点,但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以及孜孜以求的精神却是他人无法比拟的。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作品呢? 学生活动:《兰亭序》! 教师活动:那么《兰亭序》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下面请位同学为大家来介绍。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边操控电脑边讲解。内容是《兰亭序》写作背景,及今天的“兰亭”。 教师活动:简单评价学生活动。 我们再从近处好好欣赏一下《兰亭序》,同学们你们观察这十个“之”字,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能观察出“之”字型的多变,并可简要评述。 教师活动:王羲之的字摆脱了过去的质朴风格,尽量将字写得端秀清新,后人用八个字来形容,叫“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活动:展开想象,教师给予适当提示,让学生想象天空中的“云朵”、腾空而起的“飞龙”的样子。学生用尽量丰富的语言表达观点。 教师活动:这句话充分证明了王羲之的字写得挥洒自如,遒劲有力。成语还用 “入木三分”来形容他的字。仅从《兰亭序》中我们便能领略王羲之的书法特点,因此《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为历代书法家所诊视。唐太宗李世民就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他派人千方百计地将《兰亭序》搜入宫中,其死后,《兰亭序》也随之入墓,后来陵墓被盗,《兰亭序》从此不知了下落,,我们今天看到的因为其左上角有“神龙”的字样,所以有“神龙本”之称。除“神龙本”外还有 “虞世男摹本”。王羲之还有一篇著名行书代表作品《丧乱帖》。他不仅擅长行书,且草书、楷书皆优。草书作品有《十七帖》,小楷代表作品《黄庭经》,关于《黄庭经》还有一段“书成换白鹅”的小故事,找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讲。 学生活动:故事要讲得生动,请其他学生评价。 教师活动:这则故事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于王羲之书法作品的喜爱程度。王羲之不仅字写得好,他还对贫苦百姓的艰辛生活十分同情,并给予帮助,因此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家人也个个是书法能手,其中的一个儿子叫王献之,书法造诣也了不得,人称“小圣”,两人合称“二王”。 过渡:自古书画不分家,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百花争艳,在绘画领域也是俊才辈出,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顾恺之。 学生活动:介绍顾恺之。 教师活动:顾恺之是东晋末年涌现出的一位杰出画家,人称“虎头三绝”,三绝中尤以“画绝”最为突出。他的画以描绘人物为主,注重“以形写神”,特别注意点睛传神和表现人物的特征。书上也为我们介绍了两则小故事,以此来说明顾恺之画的特点。找位同学为大家介绍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中相关内容。 教师活动:顾恺之流传下来代表作品有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我们先来看看摹本《女史箴图》。这幅图是根据晋代初年著名文学家张华所作的《女史箴》文章而画的。“女史”是官名,主要掌管皇后的礼仪及书籍的官员。“箴”是一种文体,带有讽谏规劝的意思。那么《女史箴图》中哪一位是“女史”呢?!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最左边的女子是“女史”。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会从这幅图中发现更多,比如:胭脂盒、铜镜等。 教师活动:《女史箴图》不仅为我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而且还向我们传达着古代人们的生活气息,现存九幅《女史箴图》都是唐人的摹本,所以这幅图也许经过他们的加工改造,因而我们看到的也许更多的是反映着唐朝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一些样子。可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这些图被英军抢走,现存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这对于我们是一种莫大的遗憾!下面,我们再来欣赏顾恺之的另一部作品《洛神赋图》。这一部分,我们请**同学来为大家介绍。 学生活动:放映《洛神赋》影片。介绍《洛神赋》的写作背景,说明顾恺之据此画出《洛神赋图》,之后学生详细描述《洛神赋图》中的部分场景。教师请其他学生评价。 过渡:除了书法、绘画艺术外,南北朝还兴起了另一种艺术――石窟艺术。 教师活动:石窟艺术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呢?其实,它是一种将我国传统雕塑与绘画艺术相结合,依山势开凿而成的一种大型石雕绘画艺术。说到雕塑,老师请同学们看一幅图(出示人形陶罐及秦兵马俑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两幅雕塑艺术品的大概时期吗? 学生活动:观察,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我国在8000年前就已经有了原始的雕塑艺术,这两幅雕塑艺术品是两个不同时期的代表,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得到统治者的扶持,日益兴盛。他们除到处兴建佛寺外,还支持人们开山凿窟,建起大型石窟寺。石窟艺术也就随之而兴盛起来。主要开凿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时的是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下面,请出我们的导游员来为大家介绍这两处景点! 学生活动:《云冈石窟》影像,介绍云冈石窟的象征――“昙耀五窟”中的第二十窟大佛,第五窟中大佛及其顶棚景观;《龙门石窟》影像,介绍龙门石窟的象征――奉先寺“庐舍那”大佛,宾阳洞之“礼佛图”。 教师活动:对这位导游员的讲解,同学们是否满意?……再次感谢她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解说!老师听了她的讲解后对这些石窟景观的保护问题,产生了想法。比如说,龙门石窟中的《礼佛图》在70多年前就被外国侵略者破坏了,这也许是由于那时我们的国家贫弱造成的!可是,现在我们的祖国正在飞速发展,日渐强大!那么,是不是说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就得到了有力的保护了呢?!(出示云冈石窟第二十窟大佛)这是云冈石窟的象征――二十窟大佛,同学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大佛的身上、脸上呈现出灰蒙蒙的景象。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老师告诉大家:山西是响誉全国的煤都,近几年来随着煤炭外运工程的发展,公路就修建在石窟边上,煤灰对石窟造成了污染和破坏。这是经济高速发展给古老文化带来的灾难。此外,还有许多人为的破坏,乱写乱画、随意扔垃圾破坏景观周围环境等等恶劣行为都对石窟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下面,老师就想请同学们帮着出出主意,咱们来想些办法救救古老的石窟。 出示思考题:如果你是一名文物保护专家,你打算如何使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古代石窟永葆艺术魅力?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研究保护、拯救石窟的相关对策。比如,改变运煤路线、派专人保护、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适度开发旅游资源等。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有很多可取之处,但也有的想法还显稚嫩,希望你们努力学习,为更多古老艺术品的保存、保护工作提出更可行更有效的策略。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大家领略了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感受到了此时期艺术的光辉夺目的繁荣局面,这些艺术成就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同学们觉得这节课还不过瘾,还想知道关于这一时期的更多艺术成就及书法、绘画、石窟等艺术的话,就请你们平日里多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这里,老师为大家推荐几本学校图书馆的刊物与丛书。(副板书) (五)活动 本课内容全部结束,同学们是否掌握了本课重点知识,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呢?咱们来搞个活动,检测一下,看看哪个小组最棒!进入竞赛题目,共8题,每组一题,每题3分,答对得分,答错不扣分! (六)评价 裁判组报告每个小组的各项得分,教师统计到幻灯片中的表格,(操作时要在“普通视图”下双击图表)对于优胜小组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 第18课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 ――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教材分析
宋元文化是中国文明史的一个重点。教材讲述了这一时期科技、文学、史学、艺术、宗教等领域高度繁荣的情况。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有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悠久文明中的又一个文化高峰。就在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曾向世界奉献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伟大发明;科学家在历法、天文等方面创造了令世界叹服的辉煌成就;农学、医学、水利及建筑等方面成就也是不胜枚举。这些辉煌的成就,一方面是在隋唐文化基础上的继续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宋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为此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这些成就显示了中华各族人民特有的聪明才智。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与传播及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沈括创“十二气历”和《梦溪笔谈》郭守敬编制《授时历》和主特通惠河的开凿;李诫和《营造法式》。 2.思想教育:①通过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和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讲述,增强民族自豪感。②通过沈括、敦守敬、李诫等人的成就,认识到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学习他们终生坚持不懈和勇于创造发明的钻研创新精神。 3.能力培养:通过寻找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传播。 难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十二气历”和《授时历》。 教学方法 以讲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自制软片《中国古代文化发展阶段简表》)从表中显示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华文明悠久绵延、根深叶茂。这一课将让大家看到更多的累累硕果(阅读课前提示)。(板书课标题) (讲授新课)回忆小学讲到的历史,(提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学生答略) 一、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板书)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传播(板书)
谈到印刷,并不陌生,我国曾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提问)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叫什么?何时印制的?(学生答略)雕版印刷品虽精美,但要完成一本书籍,需一版版雕刻,花费刻工的无数心血。等书印完后,这些版又因无法再派上用场而毁掉,不经济且费时。于是,印刷术的改进创新就成为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让同学看教材人物像)从画像下注中知道这是毕?,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平民,他右手端着一块带有铁框的铁板,左手拿着一个陶字,由此告诉我们这个字是可以拆动的活字。他,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板书:北宋毕?)
(启发思考)活字印刷的基本工序过程怎样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为四步工序。)(提问)它与雕版印刷相比有何优点?(学生答略)(副板书:经济、省时)。
毕?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奠定了现代活字印刷的基本工序。到了元代,活字印刷迅速发展,王祯发明了木活字转轮排字盘,少数民族也使用木活字。宋元时期还有了套色印刷技术。(观看插图,形象讲述)不仅如此,活字印刷术还传到更远的地方(学生回答所传到的地方)。在毕异发明的400年之后,欧洲才出现了活字版。可见,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它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及传播(板书)
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掌握了磁石可以指南北的特性,利用这一特性,制成了能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指图讲述)。这是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人们学会了人工造磁法。制成用磁针指极的指南针。以后把指南针固定在方位盘上,制成罗盘针(如插图)。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航海业迫切需要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于是指南针应用于海上。北宋时还只是“阴晦则观指南针”。到了南宋,则是“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可见,指南针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全天候航行,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年”。
指南针被人们赞誉为“水上之友”,它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试想,倘若没有指南针,海上的一系列壮举都将是不可思议的。
3.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及其传播(板书)
中国是火药发明的故乡。(提问)①如何发明的?②何时用于军事上?③最早的火药武器有哪些?(学生答略)
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看图)由于辽、西夏、金的并存,北宋政府重视火药和火药武器的生产;南宋时,火药制作技术提高了,发明了管形火器(见“突火枪”图),今天的枪、炮就是从管形火器演变而来的。到了元代,制出金属管形火器“火铳”。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划时代的进步,它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变革。
火药传入西亚、阿拉伯国家。在那里,硝被称为“中国盐”、“中国雪”。当阿拉伯人将火药传至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引导思考)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是什么?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这些发明及应用,曾影响和造福于全世界;造纸术的发明,是人类文字载体的一场革命;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欧洲只有僧侣读书、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使文化得以传播;火药武器的使用,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和身披铠甲的贵族骑兵;指南针则对世界的贸易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让我们一起来看近代科学家培根的一段精辟论说:“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二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四大发明是中国的先民们以罕见的聪明才智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千古的足迹,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
如果说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那么,在长期实践中涌现出的著名科学家则是广阔天空中闪耀异彩的金星。
二、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板书) 1.
沈括创制“十二气历”和《梦溪笔谈》(板书) (介绍沈括的生活时代和基本概况,由学生列举其成就)特别是在历法方面,他针对我国传统的阴阳历中节气和月份没有固定关系的弊病,创制“十二气历”。完全按节气定月份,以立春为元旦,大月31天,小月30天,大小月相间,这种把24个节气和12个月份完全统一起来的纯阳历,便于记忆,利于农时安排,是一种先进、合理的历法。英国气象局在1930年所使用的专门用于农业气候统计的历法就与“十二气历”大体相同,但这已是沈括之后八个世纪的事了。
沈括一生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宝贵的综合性科技著作。(提问)①著作名称;②著作内容。(学生答略)这部书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要求学生记忆沈括画像和图注中的评价)
2.郭守敬和《授时历》(板书)
(阅读教材,归纳郭守敬在天文方面的两点贡献)①《授时历》在元世祖时编定,1280年颁布通行。所测定的一年周期为365.2425天,这与现行公历相同。(现行公历指1582年颁行的《格里高利历》)请同学算出《授时历》比现行公历要早确定多少年?(答:300年)②主持参加天文测量,元的统一、安定,为大规模测量提供了条件。
此外,郭守敬还是位水利专家。主持开凿了由通州到大都的运粮河,叫什么?(学生答略)便利了交通运输。(现北京积水谭有“汇通词”,记述了他的杰出贡献) 三、农学和医学(板书)
(学生阅读)要求说出农学、医学的成就(《农书》针灸铜人、《洗冤集录》。引图介绍)。 四、成熟的古代建筑(板书)
古代建筑,从人类产生就逐渐出现了。同学们所能列数的住宅、宫殿、城市、桥梁、古塔等,都搞这一范围。宋元时期,古代建筑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1. 李诫和《营造法式》(板书)
李诫,北宋建筑家,(简要介绍李诫)《营造法式》是他总结前人成果和能工巧匠的技艺,加上自己的实践经验,用了20多年的时间完成的。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手册,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
2.宋元时期的杰出建筑(板书)
(利用电教手段,形象直观地打出幻灯片,介绍这一时期的杰出建筑。)①祠一晋词;②塔一应县木塔、外封铁塔;桥一卢沟桥;③宋代住宅等。
(小结)以上是科技方面的成就。(思考两点)( ①为什么说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答略)②什么因素促使宋元时期科技得到如此巨大的成就?(归纳)第一,宋元文化是在隋唐文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继续发展;第二,末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正是这两个因素,促进了末元时期科技的大发展。我们的祖先是在这样的“环境气候”下培育出了科技之树,并将累累硕果奉献给世界和人类。
布置作业。(略)
附:《中国古代文化发展阶段简表》
文明的勃兴(夏商西周时期)――空前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昌盛(秦汉时期)――令人瞩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高峰(隋唐时期)――高度繁荣(宋元时期)……
(北京朝阳区中学教研室 姚岚)
[简评]本教案有以下几个特点读者应予以充分注意:(一)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教案的编者,在讲述四大发明之前提问:回忆小学讲到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这一提问激起了学生对小学时所学有关内容的回忆,具有亲切感;又激发了学生的追求新知的欲望。没有对学生的深切了解,是不能做到的。(二)对材料的精心选择。教案的编者,在讲述四大发明的意义时,引用了近代科学家培根的一段精辟论说,实在是贴切不过了。(三)对全课小结的巧妙设计。教案的编者,不是利用小结重复所学知识,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做答,将所学内容引向一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