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5  7  13  17  19  23  25  29  31  33  34  35  37  38  39  41  43  47  49  53  55  59  65  67  73  77  79  83  89  95  97  103  107  109  115  119  125  133  3002 

第一章 植物体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细胞(课2)

  本课可采用实验与教学同步进行。先指导制作临时装片,当学生在显微镜下找到所要观察的物像时,可出示挂图,让学生对照挂图找到视野中相应的细胞结构,同时仔细地观察,完成后让学生停止操作,以课前设计好的一系列问题将细胞的结构、相应的功能以及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等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验,一步步地展示出来。每讲完一步都要及时归纳,使学生将刚才看到的与现在老师讲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必然的联系,从而对细胞的认识、对细胞间联系的认识以及植物的生长与细胞的关系等问题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一些疑问可能会迎刃而解。当然,这样的教学方法需要老师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又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怎样将学生从实验观察引入到对观察内容的进一步了解,怎样去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从观察到思考,从思考到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怎样将细胞的结构与其功能相联系……等等。这些都要求老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去完成。总之,从实际观察出发,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到理性,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引言设计:本课因为还要在实验室或临时专用教室来进行,所以,引人语可简单明了,直接切入主题。例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个方法看一看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它们所具有的功能。”再例如:“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构成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首先让我们利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先看看细胞有什么结构特点­­­­­­­­…… ”这样引入的原因是前两次课学生在练习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中已经对显微镜下的物体的细微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有,本课的内容较多,没有必要在引言上占用太多的时间,所以,简洁的引入语比较妥当。

  2.新课的引入:
  (1)指导学生制作洋葱表皮或大蒜瓣鳞叶表皮的临时装片,需要讲明的问题是:①严格按照操作步骤来制作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这是强化正确操作,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步骤,否则,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动作,再不及时纠正就会形成一些不正确的习惯动作,对其将来的学习产生影响。②本次制作装片的目的是要观察细胞的结构,所以,装片制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务必要制作出高质量的装片,要达到:“少、薄、透”,这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③要提醒学生抓紧时间,用最快的速度制成装片,因为本课的重点不是装片的制作,而是观察了解装片中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在此可以采取表扬最先完成装片制作并在显微镜下看到物像的学生。
  (2)出示挂图。让学生对照挂图找到视野中相似的细胞,并仔细观察与挂图所示相对应的各个结构,也许学生一时难以找到,这时老师就应采取一些措施,如指导学生对装片内的材料进行染色(可在制作装片时一并完成),或者调整视野的亮度;或者移动装片,在视野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细胞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切实找到与挂图相对应的结构,并认清它们的位置。例如:细胞中央明亮的部分是液泡,它并不是裸露着的,而是包在透明的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内。当然,视野中的液泡与细胞其他结构的关系并不清晰,这就要求学生参照挂图了,观察完成后应该让学生将看到的细胞结构画出来(此时可不要求画图方法,只是将看到的细胞如实地画在纸上即可)。这里要强调如实画出,不要照课本或挂图去描绘,因为这样画图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了,到此处用时不得超过20分钟。
  (3)停止观察。老师利用挂图和细胞立体模型来讲述细胞各结构的特点、位置和基本功能,要注意的是讲述顺序应由表及里,这是一般的认识规律,绝不能由内向外或从学生感兴趣的部位开始,这并不是不考虑学生的兴趣,而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清晰的系统知识,使学生养成有序的学习习惯,避开兴趣点会使学生对其产生更大的兴趣,在期待中集中注意力,这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在此不多赘述。
  在讲述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细胞壁只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是不具有生命活动的,而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则是生活着的。可能学生会产生疑问: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是一动不动的,怎么能说它是活的呢?此时,老师应将课前准备好的黑藻的小叶或鸭跃草的叶表皮毛制成临时装片演示其细胞质的流动(让1~3个学生到演示镜前看一下,证实即可),以此说明活细胞内的各个结构都是在工作着的。并不能用动与不动来衡量细胞的死活,许多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化学反应的过程,是我们不能够直接看到的,所以,纠正学生的片面认识,以实验来说明问题是有效的教学手段。
  另外,强调细胞核在细胞的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能忽视,这是因为它含有在传种接代中起着重大作用的物质――遗传物质。在初一还没有学过“遗传”的概念,“遗传物质”这个名词不要做过多的解释,可以举例说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作用。
  (4)提出问题,引入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在学生对细胞的结构了解之后,老师可以提出问题:“一粒种子为什么能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可能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它吸收了水分和营养。”针对这样的回答,老师就要加以引导了。例如:“我们将树木或其他植物解剖开并没有发现它们体内堆积着水和养料,而这些植物体内都是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细胞,不信,你们观察一下茎的横切装片、叶片的横切装片或者根尖的压片,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导学生观察完装片后得出结论:植物体是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植物体从小到大是体内细胞增多和增大的结果,而不是水和养料堆积增多使植物体长大的。那么,细胞又是如何增多和长大的呢?以下老师可以演示细胞分裂的可动模型或挂图,讲述细胞分裂的过程,有条件的学校,老师可以自制一个可抽动的投影片,边讲边抽动胶片,使细胞图形由一个最后变成两个。要注意的是,可动模型或胶片一定要依核、质、膜、壁的顺序变化,这样既生动又不失科学性(模型设计见课后的小资料)。
  关于细胞的生长,可让学生比较一下教材第19页图1-7中三个细胞内变化最大的结构,那就是液泡。所以,细胞的生长主要是细胞内液泡增大的结果,这一点学生容易理解,但液泡增大的原因以及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生长的原因应该作适当的解释。
  (5)再提出问题,引入胞间连丝。在以上讲述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分裂生长时,是按照单独一个细胞讲述的,那么,随之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一个个单独的细胞是各自孤立的还是互相联系的?如果是互相联系的,要靠什么来联系呢?学生从观察中看到,洋葱表皮细胞虽然是一个紧挨一个,却看不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由于以后的课程中要依次讲到组织、器官和整体,所以这个问题在此要说清楚,老师可以将柿胚乳的切片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见到细胞间的细丝――胞间连丝,获取感性认识。然后再让学生打开教材,看彩图二,同时简单说明植物体内的细胞间靠胞间连丝来互相联系,使植物成为一个整体。
  (6)小结本课内容,指出重点,并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生物图的画法和注意事项”。将课堂上画的细胞草图按要求绘制成一幅完整的细胞结构图)。

 

试题详情

第一章

第三节组织和器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细胞分化过程的基础上,进而理解组织和器官的概念;并进一步了解一棵完整的植物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的。
  2.通过观察果实和一棵完整植物体的构成,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分析细胞分化与组织形成的关系及对问题的分析,继续培养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植物体的构成,认识事物的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树立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要讲清组织和器官的概念,这两个概念都需要利用一些具体材料,才能使学生理解。在学过细胞以后,可以说学生具备了一些关于组织和器官概念的基础知识,但是还很不够,所以,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组织,什么是器官,又是具体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关于组织的讲述要紧紧地与上节课的细胞内容相连系,让学生回忆:洋葱或大蒜瓣表皮的细胞形状相似,紧密地排列在植物体这个部位的表面,有保护的功能。而番前或其他瓜果的果肉细胞则排列松散,集中于植物体的内部,细胞壁薄、液泡内存有大量的细胞液,所以具有贮存水分和营养的功能。形态相似的许多细胞聚集在一起来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组织。先提出具体材料,再概括出定义来,这样就容易把组织的概念讲清楚。关于器官的概念,也要从具体材料的分析讲起,还用番茄果实来分析:它外包一层细胞排列紧密的表皮,内部是大量含有丰富水分和营养物质的果肉细胞,其中有种子被包藏在果肉细胞间。可见,表皮是有许多形态相似的细胞构成,是一种组织。果肉是许多形态相似的细胞构成,是另一种组织。在果肉中还可以见到一些硬丝,它们又是一种组织。那么,由多种组织按一定的次序构成的这个果实就称为器官,它能完成由单个细胞或组织所不能完成的一些特殊的生理功能,具体讲,果实的功能就是繁殖后代。
  

  在此谈到的“一定的次序”和“一定的特殊功能”有些抽象,比较费解,因此要稍加解释。例如:“一定的次序”就是指表皮在外,果肉在内,即保护组织在外,营养组织在内,并不是哪种组织在外、哪种组织在内是无所谓的。“一定的特殊功能”并不是一种功能的意思,例如叶这种器官就有几种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水分等,而根就不具备光合作用和蒸腾水分的功能,它的特殊功能是固定植物体和吸收水分及无机盐。总之,组织和器官的概念比较抽象,必须利用已讲过的,学生认真学习了解过的具体材料,从材料中概括出定义,而不能丢开具体材料,空讲概念,造成死记硬背。关于组织和器官的知识这一课是基础,在以后讲述植物体各种器官时还要进一步说明,让学生牢牢掌握一个植物体从细胞到组织,从组织到器官,到整体的结构知识,反过来会促进加深对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试题详情

科目  生物

年级  初二

文件  ce1020.doc

标题  第六章呼吸第二节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章节  第六章第二节

关键词  呼吸/气体交换/运输

内容 

第二节 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教学目标

  1.了解肺泡内的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过程,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理解呼吸的全过程;
了解煤气中毒的原因及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
  2.通过做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实验,与用吸耳球向澄清的石灰水中打气作对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做对比实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分析煤气中毒的原因和学习预防煤气中毒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教育,渗透爱惜生命、预防为主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呼吸的全过程。因为:
  (1)学生通过上节课学习的呼吸运动,已经解决了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如何进行气体交换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要理解呼吸的全过程,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关键,因而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是本课的重点。
  (2)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应该有整体的认识。学生在前面一章已经学习了血液循环系统,具备了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基础知识。在第一节中又学习了呼吸运动,理解了肺的通气。在此基础上学习了体内气体交换,就可以自己概括出呼吸的全过程。因此,无论是从知识的完整性角度来看,还是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分析,呼吸的全过程均应作为本课的重点。

  2.本课的难点是气体交换原理。由于学生在物理课上还没有学习过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给学生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加上肺泡里的气体。血液中的气体、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建议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出发,感性地体验气体的扩散作用。如,在教室中喷洒带有茉莉香味的空气清新剂,体会气味传过来的过程,从而理解带香味的气体是从喷洒处扩散过来的。也可以请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扩散作用。在此基础上,参考教材P. 65的插图制作教具,可以用剪贴图,也可以制作活动的投影复合片,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计计算机软件,力争将体内气体交换过程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有感性认识,从而有助于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复习:讨论P.61“动动脑”中的两个问题,既能复习上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又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2.从实验导入,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建议教师重视教材P.64【实验九】。按书上的要求,由学生完成甲。乙试管的对比实验,学生自己吹气并看到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从而引出新课:为什么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增多了?我们的身体内怎样进行着气体交换?

  为了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建议采用教参P.94“教学建议”中的旧足球胆“吹”的方法,使学生看到球胆中的气“吹”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不变浑浊(此实验可以教师做演示),再与人体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而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作对比,学生加深理解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从人体呼出的,不经人体呼吸的气体(球胆的气体)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气体在人体内进行了交换。

  这个对比实验也可以用吸耳球来做。将吸耳球中的气体挤人澄清的石灰水中,再从石灰中拿出挤瘪了的吸耳球,在空气中充气,就这样反复多次向石灰水中。“吹气”并与人呼出气体作对照,实验的效果也很好。

  增加这两个实验可以解决一个问题:经人体呼吸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不经人体呼吸的气体,如球胆或吸耳球中的气体则不含较多的二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经过对比实验,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深刻了,还受到了科学方法训练,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通过实验,验证了人体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由此引出:为什么人体呼出的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过渡到本课的重点知识:体内的气体交换。

  3.安排学生活动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教材中以学生熟悉的嗅到炒菜的香味为例,说明气体的扩散作用。建议教师安排活动,让主体验气味的扩散,进而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活动(1),教师准备两种不同气味的空气清新剂,如,一瓶茉莉香型的空气清新剂,一瓶青花香型的空气清新剂。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用布条蒙上眼睛。请另一位同学选一瓶空清新剂,在距前者2~3米处喷洒少量这种空气清新剂,请被蒙上眼睛的同学猜一猜,刚才西的是哪种空气清新剂。

  活动(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上活动所揭示的道理。教师可以在投影片上写出一系列考题,供小组讨论作参考。如,被蒙上眼睛的同学是怎样猜到空气清新剂的类型的?若到教室最后面去喷洒少量空气清新剂,他还能不能猜对?香味向怎样的方向扩散?香味到什么时候就不再扩散了?受此启发,你能不能猜猜人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是什么等。

  活动(3),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由学生概括出气体的扩散作用和人体内气体换的原理。

  4.小结:

  (1)请学生小结【实验九】,分析该实验说明了什么。提醒学生不但要总结知识内容,还要学生总结对比的方法。
  (2)请学生小结闻香味的活动,分析气体的扩散作用并推测人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

  5.为下一节设疑: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究竟是怎样进行的?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哪些环节?我们下一节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一、人体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人体吸入的气体含有较多的氧。

  二、体内的气体交换:
  1. 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从“浓度高”到“浓度低”直到平衡为止。

  三、第二课时:

  1.复习提问: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体的扩散作用。

  2.引人新课: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体内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这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问题。

  3.加强直观教学,学习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

  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曾拍过一个科普片“生命河”,其中有关于气体交换的原理及呼吸全过程的内容。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曾多次播放过该片。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先放映该片中有关呼吸部分的录像,在学生看过录像后,组织学生讨论,达到学习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的目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本教材配套发行的投影片,设计了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活动示意图。教师可以边演示该投影片边讲解。另外,本套投影片中的“淋巴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也是活动片,借用该片中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关系介绍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有利于学生理解组织里气体交换的过程。

  此外,血液循环电动和手动的演示仪也有助于内容的教学。在学习“体循环”时,学生已经知道从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包括气体交换。并且,学生已经知道由于血液中的氧供给细胞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使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在学习“肺循环”时,学生也已经知道肺泡中的氧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行了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利用血液循环电动和手动的演示仪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已知的血液循环知识,并将这部分知识迁移到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中来,从而温故知新,降低了理解体内气体交换过程的难度。将体内气体交换的知识集中于解决气体交换的原理上,可以突出本堂课的重点,集中解决气体交换的原理这一难点。

  以上三种方法,可以综合考虑。根据自己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程序。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力争直观教学,以降低理解的难度。如果能设计一些学生的讨论活动,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则更好,可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

  在学习了体内的气体交换后,指出: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由此过渡到呼吸的全过程。

  4.安排小组讨论,总结呼吸的全过程。

  活动(1),小组讨论,总结呼吸的全过程。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讨论题:
  ①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哪些相互联系的环节?
  ②每个环节的原理是什么?
  ③呼吸的意义是什么?呼吸全过程所包含的各个环节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④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有什么关系?
  ⑤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有什么关系?
  ⑥为什么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多?为什么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比吸人的气体中氧少?
  ⑦请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用文字简要概括呼吸的全过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文字总结最准确、最简练。请将本题的讨论结果写在投影胶片上。

  活动(2),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开展班级讨论。
  请各组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展示学生写的投影胶片。还可以请学生对各组的文字总结进行评论。教师应以赏识。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作品”,给学生以自信。若学生的总结较好,教师可以不再重复。若学生的总结有欠缺,教师在总结时,务必尽可能引用学生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若学生的文字总结较好,教师可以不再写板书,就用学生认为好的,或就用各组各自的总结。在讨论时重点把一下关,即若有科学性错误,也要引导学生自我纠正。

  通过讨论呼吸全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均会导致呼吸障碍,过渡到煤气中毒及其预防。

  5. 安排阅读和讨论,学习煤气中毒原因及其预防的知识。
  请学生先用2分钟时间看书P. 66煤气中毒及其预防,然后在小组中议论,是否看到过或听说过煤气中毒的事件;自己或自己认识的人中是否曾有过煤气中毒的经历;是否注意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对有关煤气中毒的事件的报道;煤气中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煤气中毒等等。

  6.本课小结:

  请从呼吸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分析煤气中毒的原因。
  (1)由于冬季用煤火取暖时,炉子不装烟筒或烟筒排气不良,室内一氧化碳浓度过高。人体通过呼吸运动实现肺的通气,将含有大量一氧化碳的空气吸入肺泡内。
  (2)进入肺泡的一氧化碳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扩散到毛细血管的血液中。由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大200多倍,并且结合以后再分离的速度极慢,于是,人体血液中会缺氧。
  (3)含有大量一氧化碳的血液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造成全身缺氧。
  (4)人体血液中缺氧,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受阻,全身各处组织细胞得不到氧,发生呼吸障碍,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这个小结应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板书设计】

  2.过程:

  ①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之间):

  静脉血变动脉血           气体的扩散作用

  ②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

  动脉血变静脉血

  三、呼吸的全过程:
  (1)肺的通气(呼吸运动)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扩散作用)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血液循环系统)     (4)组织内的气体交换                               (扩散作用)

  四、煤气中毒及其预防:

小资料

  1.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

  肺中的气体交换只是单纯的扩散,没有主动运输。吸入肺泡的空气和由肺动脉运来的血液相比,前者含氧量(氧分压13. 32kPa)高于后者(氧分压5.53kPa),而后者含二氧化碳量(二氧化碳分压6.115kPa)高于前者(二氧化碳分压5.53kPa)。两者的气体交换完全是按扩散原理进行的。由于肺的气体交换只是按递减的浓度梯度进行,因此,在空气中缺氧的情况下,如登上高山时,会出现缺氧的症状。

  2.潜水哺乳动物适应缺氧生活的特点:

  海生的哺乳动物,如海豹、海豚,鲸等有很强的潜水能力。灰海豹可以潜入水下100m达20分钟,抹香鲸可以潜入900m达75分钟。它们的肺很小。海豹肺含氧量只有全身的5%。人肺含氧量约为36%;海豹血液含氧量高达全身的70%,人血液含氧量约为51%。潜水哺乳动物的脾脏均较大,可贮存大量血液,它们的血液量比非潜水动物多2~3倍。它们肌肉中的肌红蛋白含量也较高。海豹每千克体重含氧量比同重量的人多2倍。

  海生的哺乳动物潜水时,血液大部分被调集到脑。脊髓和心脏等对缺氧敏感的器官,皮肤。消化系统等血流量则相对减少,对肌肉也很少供血。它们的肌肉本身贮氧多,缺氧时还可以通过糖酵解获得ATP,固此,可以在其长时间潜水时,血液不入肌肉。

  海生的哺乳动物潜水时总是先呼气,使肺缩小,然后潜水。这样,既可以降低血液中氖的含量,叉能减少其上升时因压力降低而产生气泡。

  潜水哺乳动物的结构特点与生理机制,与其潜水缺氧生活相适应。

 

 

试题详情

科目  生物

年级  初二

文件  ce1018.doc

标题  第六章呼吸第一节肺的通气

章节  第六章第一节

关键词  呼吸/肺的通气

内容 

第六章 呼吸

第一节 肺的通气

教学目标

  1.了解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呼吸频率、肺活量和人工呼吸;理解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了解肺的通气的概念;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2.通过观察人体呼吸系统组成的模型或模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通过学会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测定胸围差和学习呼吸频率、肺活量的基础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以及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1)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是本节学习呼吸运动的基础,也是本章学习呼吸的全过程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的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学观点。
  (2)呼吸运动是呼吸的全过程的第一步,其原理与其它呼吸过程的原理均不相同,是本节基础知识的重点。该原理需要通过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养形式思维能力的重点。

  2.本课的难点是呼吸运动的原理。因为它既是基础知识的难点,又是培养能力的难点。人的呼吸运动是负压呼吸,让学生理解呼吸的过程中空气是“压入”肺内而不是“吸人”肺内是很难的。在教师用模型演示呼吸运动与肋骨运动的关系和呼吸运动与隔的运动的关系后,引导学生将演示实验揭示的道理迁移到理解人体的负压呼吸也是很难的。并且若此难点不能很好解决,还会影响呼吸全过程的学习,甚至会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缺乏自信心。

  建议教师设计一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活动,亲自体验呼吸运动,再创造机会让学生交流体会,对解决此难点能有所帮助。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复习:简要复习上一章中学过的营养物质的利用,提醒学生注意三大类有机物均可分解,释放能量,供细胞利用,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复习的目的是巩固这部分知识,由此引入新课,并为呼吸作用的意义打下伏笔。

  2.引言:三大类有机物的分解,都需要氧的参与。人体细胞如何得到氧,是我们现在要学习的问题。从引言开始就提醒学生注意氧的来龙去脉,对学生以后学习呼吸的全过程有益。

  3.安排学生活动,学习有关呼吸系统的组成的知识;重点学习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学习肺的通气及呼吸运动的概念。

  活动(1):体验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呼吸。
  请全体学生像游泳时练憋气那样,吸上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同时,教师读秒,请学生自己记时。练习三次,看全班憋气时间最长的同学可以多长时间不喘气。
人体维持正常生活需要进食,如果因特殊原因,几天下进食,人体还能维持生命活动。同样,人体维持正常生活需要呼吸,无论有什么原因,几分钟不呼吸,人体都会窒息甚至身亡。可见,呼吸对人体有多么重要。
  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将外界的空气吸入体内,并将体内气体呼出,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系统完成的。因此,我们先来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

  活动(2):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这是本课时的重点,通过自学与小组讨论要学习并当堂巩固呼吸系统的组成,尤其是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①对照书上P.57呼吸系统模式图自学呼吸系统的组成,对照人体模型,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对照书上P.58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自学肺的结构。

  提醒学生自学时注意两点:一是看书、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想外界气体进入自己的肺部的通路和肺部气体从内到外的通路,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反复认识呼吸道的组成;二是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是从完整的肺器官开始,先将与极细微的支气管一簇肺泡放大,再放大这簇肺泡中的一个。学习这部分知识,也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想气体进出肺泡,联想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从大到小、从小(肺泡)到大(肺)反复认识肺的结构。

  总之,学习人体结构、生理等知识都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进行学习,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能力自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加学习兴趣;提醒学生观察图、模型(或实物)有一定的顺序,或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按顺序观察可以提高观察水平,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观察猪肺或羊肺(看实物),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哺乳动物肺的永久切片,使学生对肺和肺泡的结构有感性认识。若安排此活动,则观察肺的永久切片会用较长时间,建议将下面安排的小组讨论改为同桌两人边观察边讨论。教师可以将讨论题写在投影片上,指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解决肺的结构和功能。

  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组成呼吸道的器官的主要功能,依据自己的生活常识,谈谈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通过呼吸道到达肺部的气体与身体外界的空气有什么不同?肺泡的哪些结构特点适于气体在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交换?为什么?

  教师请各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用学生的话做小结,以肺泡的结构与其适于气体交换的功能相统一为例,强调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渗透结构与功能之关系的生物学观点。
  从肺的主要功能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过渡到肺的通气和呼吸运动。

  活动(3):体验呼吸运动,理解肺的通气。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用猪肺或羊肺做演示实验:将玻璃吹管插入与肺相通的支气管内,向吹管吹气,再停止吹气,请学生观察肺的扩张和回缩。
  ①做胸式呼吸动作。请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提醒学生注意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推测胸腔体积的变化。
  ②做腹式呼吸动作。请学生将手放在自己的腹部,像在音乐课上练声时那样,深吸一口气,体验腹部的隆起;再渐渐呼气,体验腹部的恢复。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推测腹式呼吸是否会影响胸腔体积的变化以及会引起怎样的变化。

  在体验呼吸运动的基础上,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肺的通气,什么是呼吸运动?不需要给肺的通气和呼吸运动下严格的定义,更不必要求学生记忆定义,故教师不妨用学生的话归纳这两个定义。

  那么,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下节课来研究,由此问题,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有关呼吸知识的兴趣,为下一课时学习呼吸运动的原理埋下伏笔。

  4.小结:建议由学生进行本课小结。
  小结的问题可以是开放的,如你认为本节课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这堂课有哪些收获?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关于肺的结构与功能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你还希望知道哪些关于呼吸的知识?

  由于学生对作一堂课的总结没有把握,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敢于和乐于回答的人数一般不多。教师可以把问题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发言,经过练习并相互启发,对问题的讨论可以更深入一些。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作全班小结,请各组的代表发言。教师要提醒学生,选小组代表时要照顾到每个组员,不要总是一、两人个发言,要让大家都有锻炼机会。

  5.布置预习作业:我们下节课要学习呼吸运动的原理,同学们可以浏览书的p58~p60,不要求全看懂,请在看不懂的地方用铅笔打个间号。下节课老师要提的问题是:联系自己的身体,介绍呼吸系统的组成;说明肺的结构有哪些特点适于气体交换;预习中你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六章 第一节(章、节标题略)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1.呼吸道 A. 组成:鼻腔 咽喉 气管 支气管(左、右);

        B. 功能: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吸入的空气等作用。

  2.肺  A. 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个;

      B. 结构:由众多肺泡构成,肺泡与树枝状的支气的细小分支相通;

      C. 肺泡的特点: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与毛细血管的 壁都很薄;

      D. 功能:主要呼吸器官;肺泡的功能是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试题详情

科目  生物

年级  初二

文件  ce1033.doc

标题  第十二章 免疫

章节  第十二章

关键词  免疫

内容 

第十二章 免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免疫的概念及类型,免疫器官及对人体的主要作用。理解计划免疫。
  2.结合学生打预防针的亲身经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党和国家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为提高人口素质所进行的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在医药卫生事业,传染病的预防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分析比较传统的免疫概念与现代免疫概念的联系与不同。教学中应溶入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认知水平上,需要的是对科学不懈的努力与追求。

重点、难点分析

  第三道防线的内容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原因有二: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对免疫的基础知识比较生疏;其次是这个内容中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对此,教师应采用两方面结合的办法加以解决。一是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例如:讲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时,结合学生学过的淋已系统中的淋巴结和脾的知识,之后提出有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讲述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种类与功能。二是要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教材中举了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的变化及结果来说明抗原、抗体及特异性免疫等这几个基本概念,为此这个例子一定要讲清楚。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章教学参考课时为2课时。

  【教学准备】

  1.挂图:
  (1)淋巴系统挂图一张;
  (2)内分泌系统挂图一张。

试题详情

科目  生物

年级  初二

文件  ce1034.doc

标题  第十三章传染病

章节  第十三章

关键词  传染病

内容 

  第十三章 传染病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传染病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2.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相应的病原体,提高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3.介绍我国和本地区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贯彻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精神,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传染的一般措施为本章的重点内容。
  2.在本章的教学中,学生参与的讨论比较多,尤其联系自己得过某些传染病的经历时,学生会有些顾虑,课前做好思想工作、课上做好组织教学工作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章参考授课时数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引言】你知道在人类的疾病中,哪些有传染性、哪些没有传染性。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尽量举出所知道的传染病和非传染病。最后由教师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可以用肺结核病的例子解释流行性的含义,并以此引人下一个题目。

  (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传染源之所以能大量散播病原体,是因为病原体在他的体内,如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并繁殖,再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结核杆菌就寄生在人的呼吸道粘膜和肺的组织中,大量繁殖后,就可随呼吸道的分泌物――“痰”散播出体外,传染健康人。

  蛔虫病患者的粪便中便有大量蛔虫卵,患者就是传染源,而蛔虫和蛔虫卵就是病原体。

  让学生参看P.122[实验+二]用显微镜观察蛔虫卵的装片。蛔虫卵比较大,用低倍镜观察,镜下发现有棕黄色、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就是蛔虫卵。

  许多农村有用粪水浇灌蔬菜的习惯,所以有的蔬菜上就沾有蛔虫卵,传播蛔虫病。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带虫卵的蔬菜是不是传染源?在此非常容易答错,提示学生传染源的定义是什么。再进行分析,因蔬菜只是被虫卵污染,蛔虫并不能在蔬菜体内生存和繁殖。所以蔬菜不是传染源。那么,蔬菜被虫卵污染它应属于什么地位呢?导入下一题目。

  2.传播途径:

  被虫卵污染了的蔬菜是把病原体(虫卵)从传染源(蛔虫病患者)转移到健康人的中间传播途径,这叫饮食传播。此外还有其他传染病的空气传播、水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请学生分组讨论,对每种传播方式都举出几个实例。

  我们周围的病原体很多,环境中到处都可遇到病菌和病毒等,是否接触到了病原体就得病?腮腺炎流行时也不是每个人都被感染。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3.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未出过麻疹的儿童,没有对此病的免疫力,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讨论:“流感”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讨论时每个环节的内容要具体。

  总结: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作业

  每个人回忆一下,自己得过什么传染病?或者家里人得过什么传染病?这种传染病是怎么感染上的?有什么主要症状?你平时是怎样预防这些传染病的?

【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  传染病

  (一)传染病的概念:

  (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实验十二]观察蛔虫卵的装片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三、第二课时:

  【复习】在上海有过一次人们食用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毛蚣而引起的“甲肝”流行。请问毛蚊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应属哪个环节?为什么?

  由复习引入新课,传染病流行时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控制?怎样控制呢?

  (三)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在传染病流行时,只要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其流行便可终止。

  1.控制传染源:

  许多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有传染性,而到了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一般我们对传染病人如何护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对病人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对于传染病人要倍加关怀,不可嫌弃,病人有好的心情有利于早日恢复健康。对患传染病的动物,定要及时处理,如患狂犬病的狗,即使它是个可爱的宠物但也不能留。

  2.切断传播途径:

  有个肝炎病人,在饭店吃过饭后在他的碗下压了一个字条:“我是肝炎病人,请把用过的餐具消毒后再用”。很显然这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的目的就是要切断传播途径。其实饭前便后要洗手,消灭蚊蝇等,也是切断传播途径。讲究个人卫生,消灭媒介生物等,使病原体没有机会感染健康人。

  3.保护易感者:

  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抗病能力。此外,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在防病中也是很重要的。
  不同的传染病预防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主要是要找出它的薄弱环节,要因病制宜。

  (四)人类的传染病:

  传染病的种类很多,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

  1.呼吸道传染病:

  提供思考提纲,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结合教材进行小结。

  (1)你认为哪些疾病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2)呼吸道传染病常发生在什么季节?
  (3)主要传染源是什么?(注意带菌者虽然本人不发病,没有症状,但也是传染源。)
  (4)病原体的主要寄生部位在哪里?
  (5)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6)禁止随地吐痰和保持教室空气流通在防止呼吸道传染病上有何意义?

  2.消化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是由病原体侵入消化道粘膜后引起的传染病。

  课前做好工作,请得过痢疾、肝炎或蛔虫病的学生,或者家里有过这种病人,对病情比较了解的学生,向同学介绍主要病症和如何感染上此病。在治疗中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病好后取得了什么教训,今后如何预防等。  

  以下两种传染病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主要由教师讲解。

  3.血液传染病:

  主要是指蚊、虱、蚤、蜱等媒介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虫媒传染病。因学生对虱、蚤、蝉等很少能见到,最好有挂图、照片或录像等媒体辅助教学,以加强直观效果。

  对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和出血热等做简单的介绍,或者用录像等媒体进行介绍。

  传染源是病人和带病原体的动物;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血液和淋巴;传播途径是生物媒介。预防办法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消灭蚊虫、虱子等。

  4.体表传染病:

  主要是指由于直接或间接与患病的人、动物接触,或者与含有病原体的土壤、水接触,病原体经皮肤进入人体引起传染病,所以又叫接触传染病。利用照片或录像等媒体简单介绍破伤风、狂犬病、血吸虫病、沙眼、疥疮和癣等传染病。可结合本地区情况重点介绍一两种,特别是破伤风、血吸虫病和沙眼。

  病原体寄生在皮肤和体表粘膜。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注意隔离病人,做好个人卫生,不使用公用毛巾和脸盆等,不与带病原体的动物接触,最好不养猫、狗等宠物。

  总结:最好联系本地区较突出的传染病实例,结合学生熟悉的实际,进行较系统的理论指导。从长远的目光分析,有利于学生今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板书设计】

  (三)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四)人类的传染病:

  1.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2.消化道传染病:
  痢疾、肝炎、伤寒、脊髓灰质炎、蛔虫病、蛲虫病等。

  3.血液传染病:
  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出血热等。

  4.体表传染病:
  狂犬病、炭疽、破伤风、血吸虫病、沙眼、疥疮、癣等。

 

 

 

试题详情

科目  生物

年级  初二

文件  ce1031.doc

标题  第十一章生殖和发育

章节  第十一章

关键词  生殖/发育

内容 

 

第十一章  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殖、发育、青春期发育的特点和卫生保健的概念。
  2.了解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精子和卵细胞,受精、胚胎的发育和营养,人体发育的各个时期等方面的内容。
  3.寓性道德教育于性生理教学之中,结合学生现状,讲解上述内容使其初步形成科学的性知识和正确的性道德观,并认识到对其身心健康具有现实及长远的意义。
  4.第二节内容中配以3幅曲线图,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长发育实际,对曲线图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青春期发育的特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继上一节所讲述的有关生殖等概念的基础上讲述这部分内容的。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整个时期发生一系列的重大变化。有人把这个时期比作生命道路上的里程碑,这话一点不过份。因此我认为,对于这部分知识要结合三幅曲线图及学生实际讲清楚。
  2.青春期的心理卫生是本章教学的难点。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市的学生由于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发育成熟比较早,各种宣传媒体中有些不良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学生或多或少地已知道有关性的知识,但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识别,往往在这个时期把握不住自己,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教师应就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浅出他讲清道理,个别问题课下单独解决,切不可在课上指名道姓。

  建议在讲完本章第一节课后对学生进行间卷调查,使下一节课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对于兼做班主任的任课教师来说,借此也是了解学生的一个机会。问卷调查的试题附在其后供参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章的参考授课时数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生殖系统挂图一套。
  2.有条件的学校可展示与本课内容有直接关系的标本及模型。
  3.印制好的《青春期心理、生理现状调查》若干份。

  【提示】学习这部分知识首先要求学生要端正态度,不回避,不隐讳,以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其它章节的内容一样地学习,有不清楚的及时间老师、家长或医生。其次,能够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为今后一生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引言】大家知道,生物的“生”一是指有生命,能够新陈代谢,而另一方面是指种族和生命的延续,或称之为繁殖。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生物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就要产生新的个体,但人是如何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在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下产生新个体的呢?新个体又是怎样由小到大逐步成熟的呢?这节课首先初步了解一下有关生殖的一些问题。

  【讲新课】首先了解什么叫生殖。生殖是指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人类的生殖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人类的生殖系统。人体的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

  【展示】男性生殖系统挂图(侧剖图)。

  【讲解】首先让学生明确图中各部分的位置(用投影幻灯片),最后归纳如下:

  1.内生殖器:

  (1)睾丸:一对,位于阴囊,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2)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3)输精管:输送精子的通道。

  2.外生殖器:阴囊、阴茎。

  从图上可以看出:男性输尿管长,它有排尿和排精双重作用。
  男性的生殖细胞是精子,精子很小,长约60微米(千分之一毫米等于一微米),有长尾,形如蝌蚪,能游动。(看教材P.106图Ⅳ-101)

  下面介绍女性生殖系统和构造。

  【展示】女性生殖系统的挂图(侧剖图)。

  女性生殖系统的各器官的功能如下:(用投影幻灯片)。

  1.内生殖器:

  (1)卵巢:一对位于盆腔子宫两侧,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2)输卵管:输送卵子的通道。
  (3)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4)阴道:胎儿产出的通道。

  2.外生殖器:(外阴)。

  由于女性在生殖过程中有妊娠、分娩过程,因此结构要比男性生殖系统复杂。
  女性的生殖细胞叫卵细胞,直径0.1毫米以上,几乎用肉眼可以看到。在正常情况下,两侧卵巢每月只有一枚卵细胞成熟,卵细胞是一个带放射冠的球体。(看教材P.107图Ⅳ-03)它的细胞质里含有丰富的卵黄,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建议】在讲到子宫时是否考虑可增加一点关于它的位置、结构及分娩时变化方面的知识。(倒置梨形,平滑肌组成,正常重量50克,分娩时净重1500克,腔容量增加500倍等。)讲到阴道时,阴道口外的处女膜问题,未婚女子从事剧烈运动也可破裂,因此不能根据处女膜是否完整,判别是否为处女。

  卵细胞成熟后,由卵巢排出,进入输卵管。在这里,如果遇到精子就会与之结合(受精),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由输卵管进入子宫发育。(看图Ⅳ-04)

  【建议】学生这时肯定会想到,如果卵巢排出的卵细胞没有受精怎么办,应提示学生,这正是下次课要讲的内容之一(月经的由来)。为下节课内容打下伏笔。

  最后讲胚胎的形成和发育时是否可以把本节课内容前后串联起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投影幻灯片)

  胚胎在母体子宫发育时所需要的养料和氧,都是通过胎盘(图Ⅳ-105)从母体获得的;胚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也是通过胎盘从母体排出的,因此,妇女在怀孕的九个多月的时间里担负着自己和胎儿两个人的代谢负担,要适当注意营养和休息,以保证自己的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同时照顾好孕妇是大家的责任。

  【课上作业】1.动动脑:教材P.108 1.2。

  2.填写问卷调查(请看小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第十一章 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生殖

  一、生殖:

  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
  2.生殖系统:(1)男性 A.内生殖器: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腺、前列腺
             B.外生殖器:阴茎、阴囊
        (2) 女性 A. 内生殖器: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
             B.外生殖器:外阴
  3.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

  二、受精,胚胎发育及营养(用投影片,图见上)。

  

 

 

试题详情

《能量代谢》课堂教学提纲

 

一、体内细胞的气体交换

1、参照教材P88《呼吸全过程图解》及《优化设计》P65----气体交换图解,结合下列图解完成有关问题:

 

 

 

 

 

 

 

 

 

(1)A处生理过程名称是                 ,是通过                过程实现的。

     B处生理过程名称是                 ,是通过                过程实现的。

     C处生理过程名称是                 ,是通过                过程实现的。

D处生理过程名称是                 ,是通过                过程实现的。

(2)指出结构名称:A处          ,B处          ,C处          ,D处          ,E处          ,F处          ,G处          ,H处          ,M         

(3)所谓外呼吸是指                                                          ,通过图解中[  ]             和[  ]             两个过程实现的。

(4)所谓内呼吸是指                                                          ,通过图解中[  ]                          两个过程实现的。

                                ,实现             之间的气体交换;

(5)呼吸全过程    气体的运输,通过             实现;

                                ,实现            之间的气体交换及            

(6)[B]处气体通过             与周围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结果[E]处      血变成[F]处      血;[G]处气体通过             与周围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结果[H]处      血变成[F]处      血;

 

2、人体内呼吸的气体交换部位及气体交换的结果分别是:       (    )                     ①肺泡与肺部毛细血管之间;    ②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③动脉血变成静脉血;④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A、①③    B、②④    C、③②    D、①④

3、对人体呼吸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完成了外界环境与体内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B、  将吸收的氧气变成了呼出的CO2

C、  实现了肺的通气          D、使氧气扩散进入血液

 

 

 

二、能量代谢过程

参照下列图解完成相关内容:

能源物质(包括                     )                                 体外有机物

 

                           热能(       Kj或       Kj)                       肌肉收缩

                                                                             

                                                       ATP                              

                                                                                

                                                        酶                              

                           转移能                                                

                                                                                        

        乳酸                                          ADP+Pi            

                                                                                 细胞分裂

CO2、H2O、CO(NH22等                       C(肌酸)+Pi        C∽P(磷酸肌酸)

                                                

1、能量代谢过程包括能量的                                            等四个阶段

2、能量的贮存是通过动物体对有机物的                       等过程,合成体内有机物并贮存能量的过程。

3、能量的释放----通过      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异化作用)

 (1) 能源物质:                     。(其中      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是贮存能量的主要物质)

 (2)葡萄糖在体外燃烧和体内氧化的比较

 

 

体外燃烧

体内氧化

相同

反应式

 

实质

 

区别

条件

 

 

释能过程

 

 

结果

     能形式放出

一部分     能,一部分转移到    

(3)若图解中能源物质是指葡萄糖,则:

彻底氧化分解的反应式为                                                

不彻底氧化分解的反应式为                                               

上述两者释放能量分别是     Kj和      Kj。

4、能量的转移----氧化分解有机物时,释放出的一部分能量,贮存到     化合物的           键中的过程。

                    三磷酸腺苷(ATP):含   个高能磷酸键;

 (1)高能化合物

磷酸肌酸(C~P):含   个高能磷酸键;

 (2)能量转移方法:----磷酸化反应

ADP+Pi+能                ATP

 

C+Pi+能量                 C~P

5、能量的利用----ATP水解,断裂第    个高能磷酸键,直接供生命活动所需。

 (1)需消耗ATP的生理过程有                                          

           

 (2)人体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ATP的再生途径:(ATP在人体肌肉内含量少,剧烈运动时仅能维持3秒钟)

C~P          C + Pi +能量                        ADP+Pi                 

                                                                         

肌糖元                   乳酸+能量        能量              能量     肌肉剧烈运动所需

                                                                         

葡萄糖、脂肪             CO2+H2O+能量               ATP                   

    上述过程,产生ATP的主要方法是               

 

C~P + ADP                       +        

 (3)磷酸肌对于ATP的再生及维持细胞内ATP浓度的相对稳定起重要的作用;

                      时,细胞内发生反应:C~P → C + Pi + 能量

                      时,细胞内发生反应:C + Pi + 能量 → C~P

 

 

[评估]

1、根据反应式ATP         ADP+Pi+能量,回答:

  (1)[A]生理过程的名称是             ,在绿色植物体内往往发生在            

            等生理过程中。

  (2)[B]生理过程的名称是             ,表示能量代谢过程中的             ,在绿色植物体内提供能量的生理过程是            

2、《优化设计》P68―Ex7

3、《优化设计》P68―Ex8

4、《优化设计》P68―Ex9

试题详情

绪言   探索生物的奥秘

 

教学目的:

1、了解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与神奇奥秘,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2、为什么要学习生物

3、怎样学习生物

教学重点:

1、了解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与神奇奥秘,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2、为什么要学习生物

3、怎样学习生物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电脑软件

教学方法:谈话法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引言

(欢迎新同学到莞中,自我介绍)

二.           多姿多彩与神奇奥秘的生物界

说起生物,相信大家都太熟悉不过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存在有生物,哪什么叫生物呢???凡是有生命的物体就叫生物。

下面给大家欣赏一些图片(电脑软件)。

大家看完这些图片有什么感觉呢?(非常漂亮)

对了,让大家看这些图片的目的只是告诉大家,我们的生物界是多姿多彩。

在我们的地球上曾经出现的生物有五百多万种, 现存二百多万种,也正是这些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和千变万化的鱼虫鸟兽,使得我们的地球绚丽多姿,盎然生机。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自己周围,总会碰到不少引人思考的问题,比如:

1.为什么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呢?(播放视频)

与植物的根相反,为什么植物的茎总是向上生长的呢?

2.为什么一粒小小的种子会长成一棵参天的大树呢?(播放视频)

3.平常只是看到动物吃植物,哪有没有植物吃动物呢?(播放视频)

4.动物捕食的花招(拟态),你能在视频的第一幅画面上发现某种动物吗?(播放视频)

5.为什么不同的鸟能织出形状各异的巢呢?(播放视频)为什么蜜蜂能不借用任何工具就能筑成标准的正六边形?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为什么花草树木的叶子大都是绿色的?

为什么蜘蛛能结网?

为什么人会思考?

为什么人会做梦?

为什么子女总是与其父母相似?

自然界中的这些纷纭众多的生物现象,看起来十分平常,但仔细想起来却又感到神奇奥秘,饶有趣味。以上所说都是我们平常看得到的现象,如果你在显微镜下观察生物,你会发现更多神奇奥秘的地方:

示图片1:杆菌

示图片2:人的表皮(电子显微镜)

示图片3:白细胞正穿过血管壁

示图片4:黑松花粉粒

好,所有给大家看的这些视频和图片,都是告诉大家,生物界也是充满奥秘的,要想探索生物的种种奥秘,就得跨进生物知识的宝库,去寻求揭示奥秘的知识。那我们的生物课就是带领大家跨进生物知识的宝库,并为大家指路,让大家能更好地在生物知识宝库中遨游。

初中生物我们要学三本生物书(示书本),初一上学期主要学习植物,下学期主要学习动物,初二一学年,我们主要学习与我们自己有关的人体生理卫生。

三.           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知识?

除了刚才我们讲的学习生物可以揭示生命的奥秘外,还有:

1.个人生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知识。(请同学们自己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2.国家建设离不开生物知识。物质生产的许多行业都要用到生物知识,农林牧渔,医疗卫生.食品加工不用说,就是采矿和冶炼行业都要用到生物知识。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如遗传工程,基因工程更要用到生物知识。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重大影响,以后有时间,我会更详细地为大家解释。

3.当今世界面临的四大难题(人口,环境,资源,粮食)都与生物知识有关。

四.怎样学习生物知识?

1.上课认真听讲,边听边记。

2.认真做实验,仔细观察。

3.多阅读一些有关生物的科学普及读物,多收看听有关生物的电视和广播节目。

七、板书设计:(电脑软件)

 

 

 

 

 

 

第一章              植物体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显微镜的使用(实验)

 

教学目的:

1.认识显微镜并了解各部分名称,强调(1)目镜(2)物镜(3)粗.细准焦螺旋(4)遮光镜(5)载物台

2.学会在低倍镜下调焦并找到要看的物体。

3.明白显微镜下看到的物体是倒像。

4.会计算放大倍数。

教学重点:

1.认识显微镜的部分名称

2.如何在低倍镜下调焦并找到要看的物体。

教学难点:

1.如何在低倍镜下调焦并找到要看的物体。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步骤:

一.开场白(第一次做实验,强调实验室纪律):

1.实验前要预习。

2.提前2-3分钟到实验室。

3.在实验室不准大声喧哗,不准随便走动。

4.爱护实验室的财物。

5.听从指挥,按实验要求操作。

6.实验完毕,把实验用具摆放整齐,清理垃圾。

二.认识显微镜

1.如何拿显微镜

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

2.认识目镜

A.放大倍数          B.不能用手摸目镜

3.认识物镜

A.放大倍数      B.不能用手摸物镜      C.如何区分物镜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D.如何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4.认识载物台

A.认识通光孔      B.如何放载玻片    C.如何移动载玻片

5.认识粗.细准焦螺旋

如何调节载物台的高度,如何调焦

6.认识遮光器

      遮光器如何改变光线的强弱

7.认识光源

 

简单复习提问

 

四.使用显微镜

1.如何放置

2.开电源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4.将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标本对准通光孔中心。

5.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缓缓上升直到接近物镜为止。(防止物镜碰到玻片)

6.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

7.换“F”玻片,明白“倒像”。

8.多练习几次

五.显微镜复原

1.取下载玻片

2.旋转转换器,使物镜不对准通光孔

3.关电源

六、小结、练习(动动脑)

七、板书设计:(电脑幻灯片)

 

 

 

 

第二节     细胞(一)

 

教学目的:

1.学会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2.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

3.初步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会制作临时时装片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步骤:

细胞这个名词大家都有所了解,我们都知道绝大部分的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那细胞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

这次的实验目的有三个: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2.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

3.初步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一.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按书本实验步骤操作,注意以下几点:

1.滴清水不要太多

2.内侧撕洋葱表皮一层,不要太大,要在清水中展平。

3.注意如何盖盖玻片,为了避免什么产生

4.加碘液是起什么作用?

5.盖玻片要小心别打碎了

二.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

1.保护好显微镜的镜头

2.旋转粗准焦螺旋不要用力过猛

3.载物台要保持清洁

4.使用低倍镜观察

5.物镜不要碰到盖玻片以到打碎盖玻片

6.如何移动玻片选择较好的视野

7.如果视野过亮怎么办?

8.如何区分什么是盖玻片上的脏东西,什么是气泡?

三.初步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能在显微镜下区分找到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

四.收拾整理实验用具

五、小结、练习(动动脑)

六、板书设计:(电脑幻灯片)

 

 

 

 

第二节     细胞(二)

教学目的:

1.学会制作番茄果肉临时装片

2.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3.学会生物绘画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生物绘画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步骤:

上节课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了一种植物的细胞,今天我们仍然有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不过是番茄果肉细胞。今天实验有三个目的:

1.学会制作番茄果肉临时装片

2.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3.学会生物绘画的基本方法

 

一、番茄果肉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

1、用碘液来染色,碘液不要滴太多

2、番茄果肉不要挑太多,用镊子敲碎展平。

3、注意盖片操作,不要产生太多气泡。

4、用显微镜低倍镜观察

5、旋转粗准焦螺旋不要用力过猛

6、载物台要保持清洁,物镜不要碰到盖玻片以到打碎盖玻片

7、结合书本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

(实验完后,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指出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

 

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  细胞壁―― 一层透明的薄壁,起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2、  细胞膜―― 紧贴细胞壁(显微镜下不容易分辨),生理作用比细胞壁重要得多,因为,它除了保护作用外,还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3、  细胞质―― 透明粘稠物质,缓缓地流动(加速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里面有液泡,内含细胞液。

4、  细胞核―― 更加粘稠的物质,里面含有遗传物质。与生物的遗传有关。

 

三、生物绘画的基本要求

1、生物绘图全部用铅笔完成。所绘的图要真实。

2、只能有点和线出现,点不能带尾巴,线条要均匀,颜色深的地方(如细胞核)用较密的点来表示,颜色浅的地方(如细胞质)用较稀的点来表示。细胞壁用线条描绘。

3、所绘的图注意比例大小适宜。

4、图形绘完之后要标图。标线用直尺画,要求平行,不能交叉,标注文字的一端要对齐,不用箭头。

5、图正下方要有标题,并注明放大倍数。

 

四、作业:绘一个番茄果肉细胞图

五、练习(动动脑)

六、板书设计:(电脑幻灯片)

 

 

 

 

 

第三节    细胞、组织、和器官

 

教学目的:

1、了解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概念、基本过程。

2、认识到细胞是活的,细胞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理解组织的概念和实例

4、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过程和结果。

5、理解器官的概念,并了解器官的种类。

6、了解一棵绿色开花植物完整植物体的构成。

教学重点:

1、组织的概念、器官的概念和一棵绿色开花植物完整流器植物体的构成。

教学难点

1、细胞的分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讨论法、自学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电脑软件

教学步骤:

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植物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胞所组成,而我们也知道植物体最初是由一个细胞演变而来的,那为什么一个细胞能变成这许许多多的细胞呢?这与细胞的分裂与生长有关。

一、细胞的分裂与生长

师:细胞分裂的过程很简单,就是细胞一分为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动画,注意观察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是什么结构先一分为二的?(示动画)

学生:细胞核先一分为二。

师:对了,不过更准确一点说呢,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先进行一次自我复制,得到两分一模一样的遗传物质,分开,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再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

细胞分裂使得细胞数目不断增多。

师:宏观上,植物体有一个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那微观上,植物细胞也有一个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这个生长过程是如何的呢?我们同样也来看一个动画,注意观察细胞生长过程中,什么结构有一个明显的变化?(示动画)

生:液泡变化明显。

师:对了,细胞生长过程中,细胞质的里面先出现许多小液泡,后来小液泡逐渐长大,最终合并成为一个大液泡。这个大液泡是动物细胞所没有的。

细胞的生长使得细胞体积不断增大。

也正是因为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不断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不断增大,两方面共同作用使植物体能从一个细胞到小幼苗到一棵大树。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两方面作用谁更主要呢?

答:细胞数目增多。

 

二、组织

既然植物体是由许多的细胞所组成,那细胞是如何构成植物体的呢?

我们看到这块显微镱下的装片(示洋葱表皮的永久装片)来分析一下:

这些细胞在形态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形态相似,长方体形,排列得很紧密。

这些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结构相同

这些排列紧密的细胞有什么功能呢?――保护作用。

从这里分析,这些细胞群的形态基本相似,结构功能相同,具有相同的功能,这些细胞所组成的细胞群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组织。(组织的概念)像洋葱表皮细胞形成的组织具有保护功能,又叫保护组织。

同样我们分析一下我们见过的番茄果肉细胞,它们形成的群体是否也属于组织呢?属于什么组织呢?――营养组织。

植物组织还有其它许多种,我们以后会逐步学习。

 

三、组织的形成

组织的形成知识我们通过自学来完成,大家要学会自我获取信息的方法。请阅读课本P20,图I-8,然后回答问题:

师:请用一句话总结组织的形成是什么的结果?

生:细胞分化

师:对了,细胞分化简单地说就是细胞在生长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特化。特化或分化的了细胞是否还具有分裂能力?

生:失去了分裂能力。

 

四、器官

师:好,下面我们看到我手上的这是什么?

生:番茄

师:更准确地说是番茄的一个果实,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番茄果实中有几种组织呢?

生:表皮属于保护组织,果肉属于营养组织。

师:对了,我们发现了两种组织,大家在吃番茄时是否注意了果肉中还有一些“筋络”,它也属于另一种组织(输导组织)。这说明番茄果实中是有至少三种组织联合在一起形成的。接下来,我们再看番茄果实有什么功能呢?

生:与番茄的繁殖有关。

师:好,我们把像番茄果实一样,由多种组织按一定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器官。那除了果实外,植物还有哪些器官呢?各有什么功能呢?

生:根、茎、叶――营养器官

    花、果、种――生殖器官。

 

五、植物体

许多细胞构成了组织,多种组织构成了器官,六种器官构成完整的植物体。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学生――班级――年级――学校

 

六、小结,练习(动动脑)

七、板书设计:(电脑幻灯片)

 

 

 

第二章    种子的萌发

 

第一节   种子的结构

教学目的:

1、理解有关种子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的基础知识。

2、明确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及它们的不同之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2、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玉米种子的子叶不易观察到,玉米种子的种皮和果皮结合得紧,较难分开,不易观察。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步骤:

第一节课我们曾提出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这样的问题,从今天起,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说种子之所以能长成一棵大树与种子的结构有关,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观察一下种子的结构。

这次实验的目的有三个: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2、理解有关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3、明确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一、菜豆种子的观察:

1、观察种子的外形、颜色以及种脐、种孔。

2、剥离种皮,用手摸种皮,有什么感觉? 种皮有什么作用?

3、对照书本,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记住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A、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各有什么作用?

        B、胚根、胚轴、胚芽中哪部分与子叶相连?

 

小结:

种皮――坚韧,保护作用。

子叶――两片,贮藏营养物质。

胚芽――将来发育成为茎和叶。

胚根――将来发育成为根。

胚轴――发育成为连接茎和根的部位。

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四部分构成的整体叫做胚。胚是植物的幼体。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

 

二、玉米种子的观察

1、切开玉米种子,并滴一滴碘液。

说明:如何切开玉米的种子?滴碘液的作用是什么?

2、对照书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要滴加碘液?

玉米种子与菜豆种子结构上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相同点?

小结:

果皮和种皮――紧贴在一起

胚乳――贮藏营养物质

胚芽――将来发育成为茎和叶。

胚根――将来发育成为根。

胚轴――发育成为连接茎和根的部位。

子叶――一片,不肥厚。

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四部分构成的整体叫做胚。胚是植物的幼体。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

 

三、收拾实验用品,清理垃圾。

 

四、总结: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菜豆种子

有种皮和胚

  无胚乳,营养物质贮藏在子叶中,有两片子叶。

玉米种子

有种皮和胚

  有胚乳,营养物质贮藏在胚乳中,有一片子叶。

 

五、小结,练习(动动脑)

六、板书设计:(电脑幻灯片)

 

 

 

 

 

 

第二节   探究种子的成分

 

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自已动手实验,自已总结种子中含有哪些成分。

教学重点:

1、探究种子中是否含有五种成分

2、培养动手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

    1、确保实验按照要求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查进行深入的分析。

教学方法:      实验法、发现法

教学步骤:

一、强调实验目的。

二、

二、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三、学生自已动手实验,填表(附件:探究种子的成分.DOC)。

四、练习:    动动脑

 

 

 

 

 

 

第三节   种子的萌发、休眠与寿命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步骤:

播种到地上的种子,为什么有的能够萌发,有的不能萌发呢?这是因为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条件。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种子能不能萌发,所先种子自身应该是结构完整的,且胚是活的。煮熟的种子不可能发芽的。这是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是内因。

除了内因外,还要有外因,外界条件是什么呢?书中有一个演示实验,我们关键要学会如何分析这个实验:

1、这六粒种子分别处于什么样的外界条件下,填表(见下页):

2、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答: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

3、想一想,书中为什么设计这样的实验呢?

答:这是科学方法问题,科学实验常用这种对照的方法。

 

 

空气

水分

适宜温度

甲1

/

甲2

甲3

/

乙1

/

/

乙2

/

乙3

/

/

4、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使甲2发芽?

开动脑筋,展开联想,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好,实验只说明了需要什么条件,但没说明为什么要这样的条件?下面我们来看为什么要这样的外界条件呢?

大家自学一下课文,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来总结。

用人的生理活动也要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为例来说明。

 

二、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植物种子是完整的,胚是活的,外界条件也是适宜的,为什么也还不一定能发芽呢?与种子的休眠有关。

休眠的概念。与动物的冬眠相联系。

休眠有什么作用呢?从动物冬眠想开。――适应环境。举例,如沙漠中的种子外面有抑制物质(休眠的一种原因),为度过干旱。

2、种子的寿命长短不一,有的长达千年,有的只有十几小时。

低温和干燥下种子寿命可以延长。

3、发芽率――自学。

 

三、小结

四、练习(动动脑)

五、板书设计:(电脑幻灯片)

第三章    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第一节   根的形态

教学目的:

1、了解根的组成的基本知识

2、了解根系以及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建立植物体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

1、根的组成,根系以及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1、根系分布特点,农业生产上如何满足根系的发展需要。

教具准备:      投影板书、植物根实物、电脑图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步骤:

接下来,我们要研究第三章,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大家知道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主要由植物的哪一器官来完成?

好,那我们先来研究根的形态。

一、主根、侧根、不定根

(示两种植物菜豆和水稻的根,用投影仪投出)大家观察这两种植物的根,注意它们的根的形态上有什么不同?

答:菜豆的根有明显的主根,而水稻的根则没有明显的主根。

师:好,菜豆的根中,有一条明显的较粗大的根,称为主根,主根又是由种子胚中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呢?

答:胚根。

师:从主根上生出的根则是侧根。

水稻的根,主根不明显,主要是由许多从茎上长出的根,这种根称为不定根。(不定根的概念)

不定根主要是从茎或者叶上长出的根。那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见过哪些从茎上长根的?哪些叶上会长出根来的?

答:茎上长根的有:玉米、榕树(小鸟的天堂,广东,新会)、扦插的枝条、常春藤、等。

    叶上长出根的有:秋海棠、落地生根(肉质叶一般可以生根)

好,从此看出,根有三种,主根、侧根和不定根。

二、根系

师:什么叫根系呢?

生:植物根的总和叫根系。

师:根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下面请大家自己阅读书本,回答根系有哪两面三刀种并用一句话总结两种根系如何区分?

生阅读书本并思考问题。

生:根系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区分两者主要看有没有明显的主根。

师:好,回答很好。有明显主根的是什么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的是什么根系?须根系又主要由哪种根组成?

生;直根系;须根系;由不定根组成。

师:我们不要注意,书中结还给我们总结一个归律,一般情况下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属于什么根系?而单子叶植物的根系属于什么根系?

生:直根系;须根系。

师:说出一些植物名称让学生判断属于什么根系?

出示一些植物的根系,要学生判断属于什么根系?

 

   三、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特点

请同学自学教材,总结出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提示有三个向***生长),培养大家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生:向地生长、向水生长、向肥生长。

师:解释为什么向地生长――与平衡石(一种淀粉粒)有关。

    根系的入土深度一般都大于地上部分的主茎高度,根系的扩展范围一般大于地上部分的扩展范围。

    疏松土壤的作用:有利于根的呼吸,有利于根向前延伸。

   四、总结

   五、练习(动动脑)

   六、板书设计:(电脑幻灯片)

(有时间多补充根的变态――贮藏根(块根、肉质直根)、气生根(支柱根、寄生根、攀援根。有电脑图片)

 

 

第二节   根的结构

教学目的:

1、掌握根尖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学会用放大镜观察根毛,练习用显微镜观察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3、了解移栽植物时保护根毛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根尖各部分结构特点及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1、分清根尖的四个组成部分,并识别每一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根尖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步骤: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根的外部形态,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根的内部结构特点。通过大家自己动物做实验来认识。

这节实验课有三个目的:

1、掌握根尖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学会用放大镜观察根毛,练习用显微镜观察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3、了解移栽植物时保护根毛的道理。

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通过电脑软件来简单了解一下根尖的有关知识,

知道根尖指的是哪一段,根尖分为哪几个部分。(示电脑软件)

一、用放大镜观察根毛

二、用肉眼观察根尖,并区分四个部分。

    对光看:1、根的最前端,有一点淡黄色的是根冠。

            2、根冠略上,呈颜色较暗的一小段是分生区

            3、有根毛的部分是成熟区

            4、成熟区和分生区之间的是伸长区。

三、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装片

参照课文有关的叙述,在显微镜下区分根尖的四个部分,并记住他们的主要功能。

指导观察

四、总结

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指出教师显微镜下的根尖标本的根冠、分生区、成熟区和伸长区。

根冠――在根尖顶端。细胞较大,排列不够整齐,像一顶帽子套在分生区外,具有保护作用。

分生区――细胞小,排列整齐,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故染色深。有很强的分生能力。

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迅速伸长,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分生区细胞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生长,倒致根向前延伸。

成熟区――开始分化,有根毛(增大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为什么在移栽植物是要保护好根的根尖?

五、练习(动动脑)

六、板书(电脑软件)

 

 

 

第三节   根对水分的吸收

 

教学目的:

1、理解根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2、了解如何对植物进行合理灌溉。

教学重点:

1、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和道理。

2.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1、细胞和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教学方法:    实验法、谈话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步骤: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小的实验。介绍两杯液体(清水和盐水),各放入一个同样大小的罗卜条,过一段时间会有什么变化呢?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边,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的根尖的结构。

一、练习复习。

1、根为能向前延伸,长度不断增加是因为什么的缘故?

2、根在向前延伸的过程中,分生区不会受土粒的损伤是因为什么?

3、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分在哪里?

4、根毛对根吸水和无机盐有什么作用?

  

二、导管

上节课我们还提到在根的成熟区用上部,根内的一些细胞会特化成另一种细胞,这就是---导管,导管的有关知识没有讲,我们补上。

1、导管细胞有什么结构特点呢?

(示图)细胞质、细胞核消失(死细胞);细胞上下连结,中间的横壁失去,形成中空的长管,导管细胞一般比较长,可达2-3米。

 (示横切面装片显微图)导管细胞的细胞壁(纵壁)增厚,使导管纵壁上有环纹。

2、导管细胞有什么功能呢?

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二、观察实验结果

示实验结果:清水中的罗卜条变得更加硬挺了,而盐水中罗卜条则变得软缩了。

分析:变得更加硬挺是细胞失水还是吸水?

          变得软缩了是细胞失水还是吸水呢?

为什么细胞会失水和吸水呢?这就溶液的浓度有关。

先我们来认识浓度的概念:(以例子说明,一杯水中溶解50克盐,另一杯一样多的水中则溶解20克盐,谁的浓度大呢?)

          盐水与细胞细胞液的浓度比较,是盐水浓度大还是细胞液的浓度大呢?盐水浓度大则细胞失水,说明水是从浓度水的流向浓度大的液体。

(板书示意,电脑完成。)

          清水与细胞细胞液浓度对比,谁的浓度大呢?水移动的方向与前面我们总结的结论是否一致呢?

溶液浓度小         水          溶液浓度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主要是两者接触后,有浓度达到平衡的缘故。

 

三、根毛吸水的道理:

1、根毛有什么结构特点适应于吸水?

细胞壁很薄,细胞质少,液泡大。这样的结构适应于吸收水分。

2、根毛吸水的条件是什么?请同学阅读课本后,用一句话来回答。

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总是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

3、根毛吸水的途径是什么?

(提醒学生结合图形来记忆)

根毛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渗入液泡、表皮以内各层细胞之间的间隙进入导管。

4、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细胞会失水?

四、合理灌溉

原则:1、不同植物在一生中的消耗水量不同。

      水稻  >  小麦   >   玉米

      2、同一植物在一生的不同时期耗水量也不同。

     水稻抽穗灌浆时耗水量大大增加。

五、小结。

六、练习(动动脑)

七、板书(电脑投影片)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