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随着人类对温室效应和资源短缺等问题的重视,如何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及有效地

开发利用CO2,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

 

(1)目前工业上有一种方法是用CO2来生产燃料甲醇,为探究反应原理,现进行如下实

验,在体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CO2(g)+3H2(g)    CH3OH(g)+H2O(g);

ΔH=-49.0 kJ/mol

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①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氢气的平均反应速率v(H2)=  mol/(L·min)。

②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下列措施中能使n(CH3OH)/n(CO2)增大的是  

A.升高温度  B.充入He(g),使体系压强增大

C.将H2O(g)从体系中分离  D.再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

(2)在载人航天器的生态系统中,不仅要求分离去除CO2,还要求提供充足的O2,某种

电化学装置可实现如下转化:2CO2=2CO+O2,CO可用作燃料,已知该反应的阳极

反应为:4OH-4e=O2↑+2H2O,则阴极反应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提出,可以设计反应2CO=2C+O2H>0、ΔS<0)来消除CO的污染,请你判断

是否可行并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和电化学知识,氢气的反应速率可根

据图象计算,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表示方法知K=,利用平衡移动原

理分析的变化情况,利用电化学原理分析即可。

答案:(1)①0.225 ② ③CD (2)2CO2+4e+2H2O===2CO+4OH

不可行,该反应是一个焓增、熵减的反应,任何情况下不能自发进行

19.如下图Ⅰ,在恒压密闭容器M中加入2 mol A和2 mol B,起始时容器容积为V L,发生如下反应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2A(?)+B(?)xC(g);ΔH<0

平衡时A、B、C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4,C的物质的量为y mol。

(1)根据题中数据计算,x=________,y=________;

(2)如图Ⅱ,在容积为V L的恒容密闭容器N中发生上述反应(其他条件相同),测得反应过程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Ⅲ(t0时达平衡),平衡时容器中C的物质的量为z mol。由于反应物A、B的状态未知,则zy的大小也不确定,请在下表中填入A、B的状态与zy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仿照情形①、可不填满):

可能的情形
A、B是否为气态
zy的大小关系
M(B)与M(C)的大小关系(M表示摩尔质量)
A
B


不是
zy
无法确定

 
 
 
 

 
 
 
 

解析:(1)设平衡时生成C为nx mol,根据反应可得平衡时A为(2-2n)mol,B为(2-n)mol,nxy。则有:(2-2n)∶(2-n)∶nx=1∶3∶4,解得n=0.8,x=2,y=1.6。

(2)当A、B均为气体时,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恒压比恒容更有利于反应向右进行,故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z<y,此时结合图像Ⅲ可知M(C)=M(A)+M(B),但因M(A)值不确定,所以无法确定M(B)与M(C)相对大小;当A不是气体,B为气体时,该反应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Ⅰ中保持恒压,而Ⅱ保持恒容,所以反应Ⅰ中压强会小于Ⅱ中压强,所以Ⅰ中保持恒压比Ⅱ中保持恒容更有利于反应向右进行,故平衡时C的量z<y,此时只有B、C两种气体,由图像Ⅲ可知由B生成C,气体平均分子量增大,故M(B)<M(C);因为开始时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为0,故不存在A、B均为非气体的情况。

答案:(1)2 1.6

(2)

 
 
 
 
 
 
 
 
 
 
 
 
 
 
 
 
 


z<y
无法确定
 
不是

z<y
M(B)<M(C)

16.某化学反应2A    B+D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A的浓度(mol/L)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实验序号
温度
0min
10min
20min
30min
40min
50min
60min
1
820℃
1.0
0.80
0.67
0.57
0.50
0.50
0.50
2
820℃
c2
0.60
0.50
0.50
0.50
0.50
0.50
3
800℃
c3
0.92
0.75
0.63
0.60
0.60
0.60
4
800℃
1.0
0.20
0.20
0.20
0.20
0.20
0.20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1)在实验1中,反应在10至20 min时间内平均速率为________mol·(L·min)1

(2)在实验2中,A的初始浓度c2=______mol/L,反应经20 min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____v1(填“>”“=”或“<”),且c3____1.0 mol/L(填“<”“=”或“>”)。

(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v(A)==0.013 mol·(L·min)1

(2)对比实验1与实验2可知,反应温度相同,达平衡时的A的浓度相同,说明是同一平衡状态,即c2=1.0 mol/L,又因实际反应的速率快,达平衡所需时间短,说明反应中使用了催化剂。

(3)对比实验3与实验1可知,从10 min至20 min,实验1的A的浓度变化值为0.13 mol/L,而实验3的A的浓度变化值为0.17 mol/L,这说明了v3v1。又知从0 min到10 min,A的浓度的变化值应大于0.17 mol/L,即c3>(0.92+0.17) mol/L=1.09 mol/L。

(4)对比实验4与实验1可知,两实验的起始浓度相同,反应温度不同,达平衡时实验4的A的浓度小,说明了实验④中A进行的程度大,即温度越低,A的转化率越大,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答案:(1)0.013 (2)1.0 催化剂 (3)> > (4)放热 温度升高时,平衡向左移动

 0  7763  7771  7777  7781  7787  7789  7793  7799  7801  7807  7813  7817  7819  7823  7829  7831  7837  7841  7843  7847  7849  7853  7855  7857  7858  7859  7861  7862  7863  7865  7867  7871  7873  7877  7879  7883  7889  7891  7897  7901  7903  7907  7913  7919  7921  7927  7931  7933  7939  7943  7949  7957  44734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