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424  1432  1438  1442  1448  1450  1454  1460  1462  1468  1474  1478  1480  1484  1490  1492  1498  1502  1504  1508  1510  1514  1516  1518  1519  1520  1522  1523  1524  1526  1528  1532  1534  1538  1540  1544  1550  1552  1558  1562  1564  1568  1574  1580  1582  1588  1592  1594  1600  1604  1610  1618  3002 

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网络】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考点透视

试题详情

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知识网络】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2.交通运输和通信: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3.商业贸易: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考点透视

     1.交通运输

               公路运输:方便、快捷、但运量小、运费较高,适应性强,门到门的服务

 五种主要   铁路运输:最重要的运输方式,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但造价较高

    运输方式   水路运输: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但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的特点     航空运输:速度快、效率高,但运量小、运费高

 管道运输:连续性强、安全、方便、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

   2.交通运输中的线――交通运输发生最基本的因素

   (1)铁路的建设

影响京九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京九铁路建设的最大意义:激活全国的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二条亚欧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铁路:东起符拉迪沃斯托克,西至莫斯科;连云港―鹿特丹铁路:是目前亚欧大陆最为近便的通道

(2)公路和航道的建设

3.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影响区位因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利条件)

             基本情况:长江三角洲的河口港,兼作海港,港区主要沿黄浦江分布

陆域:三角洲地势平坦,为港口设备、建筑、上海市进行平面布置提供有利条件

自然

因素

上海港

经济

因素

                  依托: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外贸基地,人、财、物优势明显

 

       4.城市交通运输

   (1)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①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②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

   (2)城市道路网:形式:莫斯科、巴黎、伦敦、慕尼黑环行放射式,我国北京等大中城市方形或多边形环路加放射对角式直通道路。

   (3)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典例精析】

例1:一艘油轮从波斯湾驶向我国沿海。6月下旬经马尔代夫附近海域、马六甲海峡到新加坡。该油轮(    )

       A.先顺水航行,后逆水航行             

       B.桅杆的日影始终出现在南侧

C.可以不经过吉隆坡西南海域           

D.航行期间,雨少晴多

解析:⑴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夏季受西南风影响,形成顺时针运动的洋流;同时给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带来了丰富的降水。所以A、D不正确。⑵轮船在航线上,在穿越马六甲海峡前必须经吉隆坡西南海域。⑶六月下旬,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附近,是在轮船航线线路的北方。所以桅杆的日影始终出现在船的南侧。

答案:B

例2:假定工厂选址时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及运距成正比。某原料的原料指数等于该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图中O地到原料M1、M2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据此回答1―2题:

1.如果工厂选在O点最合理,那么(    )

A.M1的原料指数大于M2的原料指数

B.M1、M2的原料指数都大于1

C.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0.5个单位重量

       的M1、M2

D.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1个单位重量的

       M1、M2

2.若生产生产2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3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1,2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2,那么工厂区位最好接近以下四点中的(    )

A.N                       B.P                       C.Q                      D.R

解析:第1题,由题意得出:M1原料重量、M2原料重量和产品重量应大致相等。所以M1原料指数等于M2原料指数且M1、M2原料指数为1;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应需要大约1个单位的M1、M2。故应选D。

第2题,从题意看,生产2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要3个单位重量的M1和2个单位重量的M2。所以M1需求量大。为节省运输成本,所以工厂最好尽可能接近M1地。所以选择P点。

答案:1.D   2.B

试题详情

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知识网络】

       1.聚落的形成::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

       2.城市的区位: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城市化: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考点透视】

自然地理因素

热带城市分布在高原

    城市分布在气温和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雨林地区很少有城市分布

河流

市的区位因素

    沿河城市区位   河流汇合处如宜宾位于岷江与长江干流汇合处

                   河口处如上海、广州等

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最大处、河心岛等处。如伯尔尼、巴黎、波士顿

人文地理因素

           金矿开采兴起城市:约翰内斯堡

           铁矿发展起来的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

中国   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大庆、玉门

           煤炭工业城市: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交通

           现代城市:铁路公路沿线形成城市。

  政治:巴西巴西利亚、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为政治中心

宗教:麦加、麦利那、梵蒂冈、拉萨最早由宗教中心发展而来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军事、宗教因素减弱,资源、交通一直重要;科学、旅游成为一些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如因科技而形成的日本筑波科学城;因旅游因素而兴起的城市如桂林、张家港、泰安、黄山市等。

文本框:  【典例精析】

       例1: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示地区四个城市分布的共同

       特点                      

   (2)试分析图中城市②发展的主要

       区位因                      。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四个城市都有铁路线如京广线、京九线通过,且均有河流如长江、汉江、赣江通过,四个城市所在地均为我国著名商品粮基地,地势平坦,处于30°N附近,气候温暖湿润,又位于我国工业比较发达的长江流域工业地带。

答案:⑴水陆交通便利;⑵城市②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地势平坦,江汉平原为我国著名商品粮、棉基地,毗邻大冶铁矿,纺织、钢铁工业发达。

例2:如图所示,图1为我国某一大地形区A附近山脉走向图,图2为图1中B城市附近河流及铁路交通图,回答1―2题。

 

 

 

 

 

 

1.A地形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

       A.风力侵蚀           B.风力堆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

2.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    )

       A.图1所示地区全部位于外流区,B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B.A地形区的粮食作物为水稻,图2所示河流流量大,汛期长

       C.西气东输干线穿越B城市,图2中纵向铁路干线穿过所有经过省级行政区的省会

       D.B城市所在省区煤铁资源丰富,B城市所在地区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大的试题,既要学生掌握我国的地形骨架,同时要与河流、交通线联系起来。本题的关键是要准确得出A地形区为黄土高原,该高原由风力堆积而成。B城市位于河流及铁路交汇点附近,城市地位非常重要,是我国南北铁路主干线――京广线与东西铁路干线――陇海线及黄河的交叉点。得出结论B城市为郑州,位于我国重要商品棉基地――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城市的区位优势非常突出。

答案:1.B  2.C

文本框:  例3: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①

  解析:该题给出的是以坐标图形式出现的示意图,用以说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大致情况。它要求考生能够从图中曲线的图形变化上,分析判断出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和速度。能够读懂的考生,显然能判读出:三个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①是城市化水平低,速度缓慢;②是城市化水平快速升高;③是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发展趋于停止。这时,再依据已经掌握的世界各种基本类型的国家的城市化情况,就可以迅速作出正确的选择。

文本框:  答案:C

【常见误区】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在复习中要注意与相关知识内容的结合,在高考中应注意:

1.高原城市区位因素:青藏高原――河谷:气温较高、风速较小;巴西高原――海拔较高位置:气温较低,较为凉爽。美国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城市与殖民入侵。

2.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交通、住房、环境、地价等问题;郊区(乡村)――交通、医疗、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与优势。

3.城市生态系统:系统组成特点――生产者少(物质、能量靠输入)、消费者多、缺乏足够分解者(对环境的自净能力小);构成形状:倒金字塔形(生产者少、消费者多)

4.城市化标志:①城市数目;②城市人口比重;③用地规模。

5.研究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并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进行分析。

   (1)分析区位因素时不能全面、逐一分析。

   (2)自然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

   (3)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区位因素可能发生变化,有些因素的影响减弱,有些因素的影响增强。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对城市区位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4)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不断出现影响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新的区位因素。除教材上出现的科技、旅游等因素,还有可持续发展等。

 

【基础演练】

试题详情

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人口与环境

【知识网络】

       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3.人口素质与环境: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考点透视】

       1.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死亡率很高,出生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类型

过渡型:死亡率降低,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

现代型:出生率很低,死亡率有所回升,自然增长率低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分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2.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口身休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

因素

影响

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

        次生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方面对环境的污染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发展观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典例精析

文本框:  1下图是“世界人口增长图”,读后回答

(1)1920年前后相比较,世界人口的增长发生的变化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同发达国家的

人口增长相比较,特点是_______,原因是_____。

(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状况带来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产生革命以前,由于生产力很低,世界人口发展缓慢。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口发展的速度加快,特别是二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人口迅猛增长。(2)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亚非拉人口增长迅速,欧、北美人口增长趋缓。(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在近代明显趋缓,造成老龄人口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人口老年化现象严重。  

答案:(1)①1920年前,世界人口增长缓慢②1920年后,世界人口增长快;(2)增长很快  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3)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缺乏劳动力,影响经济的发展。

2:读图分析回答:

文本框:  1)从图中看出,出生率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的大洲是                   洲。

2)出生率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是         

(国)。

3)图中反映了出生率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

关系是                             

4)从图中看出,发展中国家要提高经济水平,

当务之急要                      

解析:本题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

国家人口出生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内在联系,也揭示了人口过度增长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主要障碍因素。

答案:(1)亚、非、拉丁美。(2)美国。(3)人口出生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反比。(4)控制人口增长。

常见误区

       本单元常见的问题是:

1.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人均耕地、人均资源、人均粮食、人均能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等不断下降的形成机制,地区差异及解决措施等。其中以中国和印度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表现最为突出。

       2.由于人口零及负增长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包括老龄化的形成机制,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劳力的短缺,社会伦理观念的转化,以及政府相应的政策等。其中以西欧、北欧、北美诸国表现比较突出。

       3.与人口结构有关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如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就业结构,与人口增长相关的是年龄结构,与未来发展相关的是学历结构。

       4.农村地区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过度开垦,进而森林草场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河湖淤塞等相关的生态问题。以及农村年轻劳力外出打工造成的劳力短缺问题。

5.农村剩余劳力大量拥入城市(即城市化过程),民工的盲目流动带来的交通紧张、社会治安变差,住房紧张及其它社会问题。

6.国际人口迁移过程中带来的交化交流,种族问题,以及对迁入地经济繁荣的促进,社会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尤其要注意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路线及后果。

7.中国的人口问题:中国的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在西部大开发中、三峡建设中等重要经济建设项目中如何正确处理人地矛盾成为考查的热点问题   

【基础演练】

试题详情

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旅游活动

【知识网络】

1.旅游活动及其作用。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活动的作用。

2.地理环境与旅游。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资源的价值。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考点透视】

       1.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旅游者:旅游的主体

    三要素   旅游资源:旅游的客体

             旅游业:旅游媒介

   (2)旅游活动的作用

满足人类需求:休息生息、弥补消耗、恢复体力、脑力;积累文化知识;丰富文化生活,锻炼身体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稳定市场;扩大就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扩大交流

   (4)旅游业的特点: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具有资金需要量少,劳动力需要量大,以及技术限制较小,人员培训期短等特点

       2.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分类(根据本质属性分)

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地理、生物;地貌景观处于相对重要位置,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景观:建筑、文化艺术、风土民情;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教育性意义大

   (2)旅游资源的特性

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自然景观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人文景观具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

   (3)旅游资源的价值

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不仅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自身

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捕杀珍禽异兽、滥伐林木、乱挖草皮等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修建旅游设施;旅游者的参观游览、生活娱乐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以及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会使文化古迹受到损坏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游览价值:首先是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第三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市场距离: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

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低;靠近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要优于远离发达区的旅游资源

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

地区接待能力:除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还要建设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会造成资源浪费

   (3)我国的旅游资源

自然风光: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西湖、白头山天池、“天涯海角”

古代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明孝陵、避暑山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

革命纪念地:广州、武汉、南京、上海、南昌、井冈山、遵义、延安、北京

民族风情: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

十大风景名胜: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

   (3)旅游区的建设与保护――为什么要保护、怎样保护

【典例精析】

       例1:欣赏下列景观时,怎样才能达到最佳观赏效果?

   (1)蓬莱阁“海市蜃楼”  

   (2)钱塘江大潮 

   (3)庐山瀑布  

   (4)人在画中游

       解析:对于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要想达到最佳观赏效果,必须首先对景观的形成原因、出现时间、主要特征等作一番全面的分析了解,这样才能把握观赏时机、选择最佳位置、抓住景观特点,并以情观景,领悟自然和人文的和谐。海市蜃楼的成因: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和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质的影像。这种现象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因此要欣赏到这种奇异景观,必须把握最佳观赏时机。钱塘江潮的形成:潮汐是日、月对地球的引力引起的海水的定期涨落现象。每年的中秋节是日、月对地球引潮力最大的时候,由于海水的磨擦,形成“八月十八观大潮”的现象。在其它月份同样也能观看潮汐,但就不如中秋节的大潮那么状观,因而需把握观赏时机。庐山瀑布是因河床跌落而形成的大瀑布,要想获得“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观感,必须在适当距离仰视,以兼收其形、象、色、动等美感。“人在画中游”是指对山水有机组合景观的观赏。要体会“人在画中游”的佳境,需乘船沿水路观两岸风景,水流船动山移,收到“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的观赏效果。

答案:蓬莱阁“海市蜃楼”、钱塘潮的观赏需要把握观赏时机;庐山瀑布和“人在画中游”的佳境需要选择观赏位置,瀑布宜在适当距离仰视,“人在画中游”的佳境必经乘船观赏才能体会到。

例2:下列关于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应大力发展    

B.旅游活动规模越大,环境效益越好

C.旅游活动既产生“三废”污染,还会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D.旅游活动是一种消遣娱乐活动,不会产生环境污染

解析: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休闲时间不断延长,旅游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不断增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日益突出。20世纪80年代,旅游业不像工业生产那样产生污染物污染环境,因此人们都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但不久,随旅游业的发展,各种行人车辆的大批进入旅游景点,人们便发现,旅游活动不仅产生各种环境问题,而且反过来又会影响旅游者正常旅游目的的实现。特别是有些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不顾当地的旅游环境承载量的大小,旅游服务设施的不健全,也对旅游资源产生严重破坏,同时,也使许多旅游者高兴而去、扫兴而归。因此,人们提出了一个新课题――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C

【常见误区】

旅游活动受其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的迅速提高而日显重要。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特殊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以及“假日经济”,等时事热点问题都是本单元的重点关注方向。而且由于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将涉及与历史文化有关方面、旅游业发展的经济规律等问题,因此自然会涉及多学科综合理解和分析阐述,具有较高的学科综合性。旅游活动具有动态、线路特点,涉及区域发展、区域间差异和交通运输联系等方面,也是地理学科内综合的重要素材领域。

文本框:  【基础演练】

试题详情

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陆地与海洋

【知识网络】

       一、海洋

       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变化规律。洋流。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海洋开发

       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3.海洋环境保护

       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二、陆地

       1.陆地的组成要素

       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

       3.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问题。

       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

       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考点透视】

试题详情

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地 图

【知识网络】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

       常用图例、注记。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考点透视】

试题详情

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大气

 

【知识网络】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对流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3.大气降水

降水的时间变化。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4.天气、气候与人类

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寒潮、台风、暴雨、大气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5.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

【考点透视】

       一、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大气的保温效应可以通过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归纳。 

①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对流层大气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很少被吸收),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几乎全部吸收,可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贮存于大气中而不使其散失。     

②大气辐射中的大部分能量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保温效应。

通过上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气的热力作用是由一系列的热传递和热交换过程组成的。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两种作用是建立在三种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基础之上的。运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可以分析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这是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试题切入点。

 

试题详情

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

【知识网络】

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

城市的合理规划。

【考点透视】

       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总是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集中式:城市各组成部分都比较集中,连成一片。优点是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也便于行政领导和管

城市

的地

域形

组团式: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都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相互之间不相连属,而是有一定距离。这样用地显得较为分散,各片之间的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条带式或放射状。受特定条件的制约,城市沿主要交通道路发展而形成。这种类型的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而且运距很长。但是这种格局可以使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结构和原因

   (1)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的形成与城市性质、城市发展历史及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2)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历史因素

成)

              昔日的土地利用,到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西方国家高级住宅区位置的变化)

经济因素

              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通达度

社会因素:对住宅分化的影响最为明显。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知名度和宗教信仰对住宅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种族或宗教团体常会形成聚居区,在欧洲和北美表现尤其明显

行政因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订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经济的发展,引导和划定不同的功能区

【典例精析】

文本框:  例1:右图为华北某城市功能分区和等时线示意图。图中等时线是指汽车从城市P点向外行驶所用时间相等点的连线。读图回答1~3题。

    1.从P点出发,车速最快的去向是(    )

     A.东                      B.南                      

       C.西                      D.北

    2.与图中甲、乙、丙、丁四类城市功能区依次对应

       的是(    )

A. 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绿地 

B. 商业区、住宅区、绿地、工业区

C. 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绿地

D. 工业区、住宅区、绿地、商业区

    3.对该城市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是(    )

    A. 钢铁厂             B. 印染厂              C. 化肥厂             D. 服装厂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熟悉等值线的特点,了解城市功能区的基本原则等。由于P点距南边最远,相同时间内速度最快,故第1题选B。城市功能分区中,工业区占地面积大,租金低,宜布局在城市外围交通便利处;商业区租金支付能力强,一般布局在人口集中,遵循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原则。图中几类型的工厂中,钢铁厂对城市环境质量影响最大,第3题选择A答案。

答案:1、B  2、C  3、A

例2:读我国南方某城市道路和居住小区分布图,回答4-5题。

4.20世纪9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比较,该城市交通运输系统B

       A.建设发展均不受河流分布的影响       B.联系市外的新道路有所增加

       C.未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网络    D.道路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

       5.20世纪90年代末,该城市新建居住小区D

       A.大多沿河流分布                             B.多在商业中心附近选址

       C.位置远离交通线                             D.由商业区向北、东、南扩展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由题中所给信息可以得出:该市交通线路明显增加,由于西侧河流的阻隔发展速度较慢,交通线、居民小区均较少,城市明显向北、东、南扩展。

答案:4、B  5、D

【常见误区】

       本单元的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等的差异。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三种。

   (2)城市功能活动和城市地域功能区

    城市功能活动即城市中的各种经济活动,如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居住休闲、文化教育、行政管理等等;而城市地域功能区则是指这些功能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而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而形成的区域,如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文化区、行政区等。

   (3)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及其它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等。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区位是有差异的,差异愈大,各种用地之间分化趋向就愈明显,这种倾向叫功能的分化。由于这种功能分化,城市某一地区只有某一种主要的功能,也即形成了功能区。

【基础演练】

试题详情

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北美、拉美、大洋洲与南极洲

 

【知识网络】

北美洲三大地形区的组成和分布特点;美国经济发展的特征、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工农业生产与分布的特点。

北美洲以温带大陆性为主的气候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拉丁美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巴西自然环境的特点、主要农产品在世界的地位和主要的工业部门与分布。

拉丁美洲地形类型和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拉丁美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在世界的地位和产品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掌握拉丁美洲湿热的气候特征

大洋洲的位置和范围,位置在交通和战略上的重要性;澳大利亚地形、气候和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

澳大利亚现代农牧业和工矿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它的煤、铁资源出口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南极洲地形、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自然景色,形成原因;

南极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研价值,南极洲的自然环境保护

【考点透视】

试题详情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