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陆地与海洋
【知识网络】
一、海洋
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变化规律。洋流。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海洋开发
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3.海洋环境保护
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二、陆地
1.陆地的组成要素
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
3.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问题。
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
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考点透视】
二、洋流的成因与分布规律:
1.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由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三种洋流。
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三种洋流类型的差异:
概念
成因
举例
风
海
流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的规模很大的洋流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的风
南、北赤道暖流
密
度
流
由于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流动
盐度和温度不同引起的密度差异
大西洋表层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的洋流
补
偿
流
由于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
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形成的洋流
补偿流出海水区域的海水损失
秘鲁附近的上升流
2.洋流的分布规律:
关于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教材中系统讲了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学习中,可结合世界洋流模式图和表层洋流分布图,回忆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和方向,把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结合起来考虑,更好地理解洋流分布的规律和原因。
在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大洋环流东部为寒流,西部为暖流。
在北半球的中高纬海区也有大洋环流,它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南极大陆的外围,形成西风漂流。
在北印度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从10月到第二年的3月至4月,海水主要向西南流动,形成逆时针的冬季洋流;从5月到9月,海水则转向东或东北流动,形成顺时针的夏季洋流。
三、陆地水和水循环
1.水循环
(1)关于水循环概念及过程,首先要分析清楚水循环的三层含义:一是水循环是在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四大圈层范围内进行的。二是水循环通过降水、蒸发、水汽输送、径流输送等许多环节使四大圈层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同时使物质发生迁移。三是水循环是永不间断的连续运动,水循环可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使水资源不断更新。
(2)着重理解海陆间水循环的领域(空间范围)为三种类型水循环之最,且其对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和补充意义重大,故又称为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最多(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入渗、地下径流等),联系的水体也最多(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等),因而其与人类的关系也最密切。
(3)水循环的意义
联系调节作用:水循环通过蒸发、降水等一系过程和环节,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成为它们之间能量的调节者,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
迁移交换作用:水循环还促使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转化,从而使地球表层各个圈层之间,以及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平衡更新作用:在水循环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上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影响塑造作用:水循环运动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且使水成为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因子之一,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4)在掌握水资源的概念时,应注意区别“水资源”、“水利资源”和“水力资源”三个不同概念。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水力资源是一种能源,通常是指天然河流蕴藏的动力资源;水利资源是指水资源的利用,泛指供给水源、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多方面的效能。
四、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地带性规律的比较:
分异规律
定 义
主要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的特点
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主
低纬地区和北半球高纬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沿着从滨海向内陆方向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的特点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条件为主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
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典例精析】
例1:(06全国卷二.3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地貌均为河流的作用形成的,其中乙地是__________地貌,这种地貌一般分布在___________地区。
(2)图中河流的走向受到___________因素的影响;沿河道的地下可能会找到丰富的 资源。
(3)乙地适合发展______________农业,若需打井灌溉,则在图中ABC三处中的________处较合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判读示意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第(1)问考查流水的沉积作用,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在河流的中下游会形成冲积扇。断层处由于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而形成河流,河流走向基本与断层一致。在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易发展种植业,向斜处易储水,可在此处打井取水。
答案:(1)沉积、冲积扇、河流中下游(2)断层 地下水(3)种植业 C
例2资料表明,近年来北冰洋海冰融化速度加快,流出北冰洋的洋流增强。
![]() |
同期,墨西哥湾暖流较为稳定,北大西洋暖流速度减缓。据此并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5中A处洋流流速的变化表现为 (加速或减慢)
(2)B处海水蒸发最增加,对同纬度东岸陆地造成的影响及原因 。我国可能受此影响的地区是 。
解析:本体考查洋流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该题目设计灵活,课本中没有原题,答案却在课本中,考查了考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资料和地图分析A处为北海海域,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洋流流速减缓。B处海水蒸发最增加,上升水汽增加,其冬春的降水量也增加。
答案:(1)减慢 (2)增温增湿(降水量增加,增加其冬春的降水量),上升水汽随西风(带) 进入欧洲(亚欧)大陆 新疆北部地区(或西北地区)
例2:下面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
(2)根据所给信息,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问题。
(3)扼要说明该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
解析:该题以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形式呈现,要求分析区域地形特征、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重点考查区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知识迁移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这一类题目设计形式介于某一具体区域和地理原理考查之间,形式灵活。
(1)问,须回答四个小问题,即三个剖面所显示的地形特征,以及该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AA’剖面显示的地形海拔多在
(2)问,该小区域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又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故可运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土地利用的相关原理分析解答。
(3)问,水能开发要考虑水能资源是否丰富,而水能资源丰富与否须考虑河流水量、落差等因素。该小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又从平面图上可知该区域水系发达,汇水面积大;剖面图上又显示了峡谷地形。
答案:(1)AA’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低山、丘陵)中的一个宽阔河谷(盆地)。BB,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中的深切(“V”形)河谷(峡谷)。CC’剖面显示的是丘陵地中的河谷。该小区域是山地(低山、丘陵)中分布着宽窄相间的河流谷地。
(2)有发展耕作业、林业、果树业和开发水能的潜力。开发中应避免坡地垦荒(过度开垦),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该小题其他答案答得合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相应项所分配的分数。
(3)降水较多,有(足够)汇水面积。河流有较大落差。(在剖面线BB,附近)有峡谷,是较好坝址。
【常见误区】
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的分析常常要联系区域地理的知识,这是同学学习的弱点,有些题目甚至要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这也是容易出错的地方。
例:同一艘船只,如果轮船整体重量不变,则其在下列大致相同的纬度海区航行,轮船的吃水线最浅的是( )
A.墨西哥湾 B.台湾东部海区 C.阿拉伯海 D.红海
解析:分析该题仅凭地理知识是不能回答该题的。这是多学科综合题。通过对轮船的吃水线的分析,主要掌握吃水线越深排水量越大,轮船的排水量与其重量相等时,就较稳定的浮在水面上。轮船重量不变排水量应该一样。但是这里排水量一样是指相同体积水的质量一样,也就是密度一样。但是海水在温度相差不大时,其密度不是完全相同的,主要受盐度的影响,盐度大的海水密度大,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其密度也较大。完全利用地理知识看不懂题意时,联系多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是我们的选择手段之一。
答案:D
河流流量的变化主要是由河流的补给类型决定的,河流的补给往往又要联系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同学容易出错的地方,也是考查的重点。
例:读“我国东部某河某年流量过程折线图”(它大体反映该河流量变化的多年平均状况),分析后回答:
(1)该河流量最大值出现在___________月,这时期该地区出现了特殊的_________天气,这一天气现象是由________________锋造成的。
(2)该河位于__________流域,河水主要补给来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河流除冬季枯水外。最低水位出现在_______________月,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天气造成的。
解析:本题通过河流流量过程线图的分析,立足于我国大多数河流是靠大气降水补给这一特点,从而将河流水文状况与我国气候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等。首先通过读图明确河流流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是6月份。我国东部地区流量最大值在6月份是梅雨天气产生的,因为梅雨天气在春末夏初也就是6月初,时间持续一个月左右,在这一个月左右天气阴雨连绵,雨量较大,因此出现汛期。梅雨天气是准静止锋造成的,即北上的暖气团和南下的冷气团势均力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直到日本南部较长时间的摆动,造成阴雨连绵。然后再通过读图明确河流除冬季外,最低水位出现在7月,很显然是在梅雨季节过后伏旱天气造成的。其原因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受单一气团影响,出现晴朗干燥天气。
答案:(1)6;梅雨;江淮准静止 (2)江淮;雨水;地下水;7月;伏旱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