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新课标物理考点预测(2)
相互作用
一、考点介绍
本考点是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基础,也是核心知识,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可以看出本考点考查有如下几类:一是对摩擦力、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等知识点的考查出现率几乎高达100%;二是纯属静力学的考题,物体受力不在一条直线上,通常为容易题或中等难度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三是连接体的平衡问题,通常考查整体法和隔离法,难度稍大一些;四是与其他知识综合进行考查,如与动力学、力量、动量、电磁学等知识综合,难度较大;五是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中考作文开头结尾技巧浅淡
写作是无定式而又有法的,所谓"有法",是说行文用笔中是有一些技巧可言的,比如选择最佳的切入角度。巧用诗文典故等等。在这里,我们就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来谈谈关于行文中的一些技巧。
文章的开头,是一篇文章的脸面,这张脸孔是否漂亮,直接关系到读者对整篇文章阅读的兴趣。
关于文章的开头,有许多的技巧和方法。例如,开门见山--于开篇段落就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说出来。如果是一篇记叙文,可以在开头点明自己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如果是一篇散文,可以将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中心观点来做文章的开头--这样就能给读者一种亲和感,缩短阅读距离,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此外,还有一种与这些方法相反的开头形式,从与自己观点或所要讲述的故事相反的观点或故事来入手。马南?的《燕山夜话》里有一篇《"初生之犊不怕虎"》,开头是这样的:
最近人们在谈论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和其他成就的时候,常常引用"初生之犊不怕虎"这句成语,来形容中国青少年队伍里不断涌现的新生力量。我看这句话,作为一般的比喻来说未尝不可,但是仔细一想,这个比喻却不很恰当。因为说的是初生的牛犊,实际上比不得老虎,只是不怕而已,也许是不懂得怕;而我们的年轻一代经过实际较量完全证明,他们根本不是初生之犊所可比,他们的力量比虎还要强。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要赞扬我国年轻一代的力量强大,朝气蓬勃,"比虎还要强",却从"初生之犊不怕虎"说起,以此开头使文章增色不少。
又如,有一种交代式的开头方法。在文章的开头,首先交代写作的起因、动机、有关人物、事件的背景或文章所讨论的影响和意义等等。与其相对应的,还有一种引出式的开头方法,就是从某种具体的人物、事件、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等入手,从而引出所要讲述的话题、主旨、事件的开头方法。有一篇文章《"和风细雨"好》,它是这样开头的:
春天来了,细雨蒙蒙,和风习习,春意盎然,一片生机。
面对大自然的奇景幻化,一副春联蓦然涌上心头:"细雨点破红梅枝头玉,和风吹开绿柳叶中金。"细加品味,感到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音韵铿锵,而且包含着一定的哲理,耐人寻味。你看,细雨和风,貌似绵柔无力,实则绵中有刃,柔中寓刚,居然能开"金"破"玉",拨动大自然的生机,实在神奇。
作者在对春天景物的细致描绘以及对一副春联的赏析之后,渐渐引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认识。这是用"引出式"开头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文例。
还有一种开头的技巧,我们可以称作"渐入法"。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可以按照正常的时间或空间顺序,由远及近,渐次引入故事,引人话题;表述一个观点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一般原则或普遍规律谈起,渐渐说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主要内容。这种开头方式,是最常用的。
另外,有必要说说"设疑法"。这种开头方式在文章起首提出疑问,或是设置一个引起读者兴趣的悬念,再在后文阐释,慢慢揭开疑团。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这样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看似一句不起眼的话,却能让人思绪万千:作者先前肯定是在散步,什么样的奇景能让他把脚步留住,什么样的瑰丽能把他的心挽住,什么样的仙境能让他留下永久的惊叹,读者的心一下子被抓住了。
以上的一些关于文章如何开头的技巧和方式各有特点,在实际的运用中,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以及个人习惯进行一定的灵活变通。同时,还可以归纳出其他的方法,比如,引用名言、警句、诗歌做开头,运用对话开头等等。
文章结尾的技巧和方法,与文章的开头一样,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不可忽视的。最常见的一种结尾方法叫作"斩截法",主体结构说完就完,斩钉截铁,戛然而止,没有多余拖沓的废话,没有过多不必要的修饰或补充,能给读者以主体鲜明的印象。比如,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小说一直用悬念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着,直到文章的结尾处,被捂的盖子才被揭开:德拉卖掉了一头飘逸的长发买了一根白金表链,而杰姆卖掉了祖传的金表买了一把梳子。结尾出人意料;增添了小说的感染力。
通过对文章的题目或开头进行回顾或照应,同样是使文章结尾生动、富有意蕴的一种结尾方法,叫作"呼应法"。一位同学在作文《悔改》中是这样开头的:"人们常说'人世间没有后悔药吃',我想,这句话也不一定确切。"再看他的结尾:"这不,'亡羊补牢,未为迟也'。"首尾呼应得多么自然。又如,《紫藤萝瀑布》的结尾是这样的:"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回应了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中我们看到作者的行动经历了一个"走--停--走"的过程:开头的"走",可能是在散步,但被路边盛开的紫藤萝吸引住了,于是停下来欣赏;结尾的"走",意义更深一层--人在紫藤萝的光辉和芳香中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作者深受鼓舞,于是走向无限的生命支点。这种首尾的回应,很能强化读者的认同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而一种较为常见的结尾方法,是对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进行清晰明朗的总结,甚至是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恰当的总结和归纳往往会使文章增色。还有一种结尾方法,利用结尾引申出一层新的意思,略加交代,或由个别而到一般,由此及彼,引人深思,回味无穷。这种结尾方法,我们称之为"引申法"。与"引申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种结尾方法,叫"建议法",即在结尾时,利用文章中提到的故事、观点、表达的中心思想等等,向读者发出建议或号召,产生一种感召,从而激发读者的深省、响应,使之付诸实践。
最后,介绍一种"补充法",即利用结尾补充说明某种情况、某种意见、某个事件,或附带交代写作的起因和动机等等。
所有这些开头和结尾的技巧方法,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在这些"死法"中求变,从实际出发,真正进入文章"无法"的自由境地。
2009届新课标物理考点预测(1)
质点的直线运动
一、考点介绍
本考点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章节,是整个物理基础内容之一,是动力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本考点涉及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诸多物理量,基本公式也较多,同时还有描述运动规律的图象、
图象、测定加速度时用到的“逐差法”等知识。近两年来,高考主要考查是直线运动的有关概念、规律及其应用,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及
―
图象。对本考点知识的考查既有单独命题,也有与牛顿运动定律以及今后学习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磁场中的通电导体的运动、电磁感应现象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综合试题中的一个知识点加以体现,其中以中等以上的试题出现。作为综合试题中的一个知识点,本考点还可以与航空、航海、铁路等交通方向知识新情境综合。
2009届高三化学各地月考试题汇编:碱金属(2)
1、(2009届广东省中山一中高三第二次统测)在体积均为1L,pH均等于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投入0.23g Na,则下图中比较符合反应事实的曲线是( B )
2、(2009届广东省中山一中高三第二次统测)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铁屑溶于足量稀硝酸:Fe+4H++NO3-=Fe3++NO↑+2H2O
B.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足量烧碱溶液:HCO3-+OH-=CO32-+H2O
C.金属钠溶于足量水中:2Na+2H2O=2Na++H2↑+2OH-
D.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3、(2009届广东省中山一中高三第二次统测)某学生用NaHCO3和KHCO3组成的某混合物进行实验,测得如下数据(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下列分析推理不正确的是
50 mL盐酸
50 mL盐酸
50 mL盐酸
m(混合物)
V(CO2)(标况)
A.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3.0mol/L
B.根据表中数据不能计算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C.加入混合物
D.
4.(宁夏银川一中2009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在一定条件下,将钠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
A.Na2O B.Na2O
5、(福建仙游现代中学09届高三期中11月考试)等物质的量的N2、O2、CO2混合气体通
过Na2O2后,体积变为原体积的8/9(同温同压),这时混合气体中N2、O2、CO2物质的量
之比为 ( A )
A.3:4:1 B.3:3:
6.(山西省实验中学09届高三9月考下列反应中水作为氧化剂的是( B )
A.
C.3NO2+H2O=2HNO3+NO D.2Na+2H2O=2NaOH+H2↑
7.(四川飞龙中学2009届理科应届第三次月考)(15分)
某校化学课外小组为了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白色固体,用不同的方法做了以下实验,如图Ⅰ~Ⅳ所示。
(1)图Ⅰ、Ⅱ所示实验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填实验装置序号) 。
(2)图Ⅲ、Ⅳ所示实验均能鉴别这两种物质,与实验Ⅲ相比,实验Ⅳ的优点是(填选项序号) 。
A.Ⅳ比Ⅲ复杂
B.Ⅳ比Ⅲ安全
C.Ⅳ比Ⅲ操作简便
D.Ⅳ可以做到用同一套装置进行对比实验,而Ⅲ不行
(3)若用实验Ⅳ验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则试管B中应装入的固体最好是(填化学式) 。
(4)某同学将质量为m1的NaHCO3固体放在试管中加热分解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原条件,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2。试管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生成的Na2CO3的质量为 。
(5)将碳酸氢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并充分反应。
①当澄清石灰水过量时,其离子方程式为
。
②当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钙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请设计实验检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阴离子 。
答案.(1)Ⅱ(2分) (2)D(2分) (3)NaHCO3(2分)
(4)2NaHCO3Na2CO3+H2O+CO2↑
(各2分)
(5)①HCO+Ba2++OH-=BaCO3↓+H2O(2分)
②Na2CO3(1分) 取上层清液少许于洁净试管中,加入适量C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CO。(2分)
8.(飞龙中学2009届理科应届第三次月考)
A.
9、(鞍山13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 (10分)钠是活泼金属,受热后与氧气剧烈反应,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课本在生成物过氧化钠旁注明,指的“是反应的主要产物,由于空气中还有其它成分,因此可能还有一些同时发生的其它反应”。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据此进
【猜想】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氧化钠,还有氮化钠。
【查阅资料】氮化钠与水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钠和氨气。Na3N+4H2O==3NaOH+NH3.H2O,NH3溶于水溶液呈碱性。
【实验】①取
②将燃烧产物投入水中,得到
③经检验,该气体为纯净的氧气;
④从1000 mL溶液中取出25.00mL溶液,滴加2滴酚酞试液,加入1.00 mol?L-1HCl溶液至13.50 mL时恰好红色褪去。
【结论】
(1)通过计算确定钠的燃烧产物中是否含有氮化钠。
(2)计算钠在空气中燃烧产物中各成分的物质的量之比。
答案:(1)n(Na)=0.500 mol n(NaOH) =0.500mo1?L-1
25 mL溶液中n(NaOH)=1.25×10-2 mol
n(HCl)=1.35×10-2 mol
n(HCl)> n(NaOH)
说明溶液中还有碱性物质―氨水,所以燃烧产物中含有氮化钠 (3分)
(2) n(O2)=0.224/22.4=0.0100 mol
2Na2O2+2H2O=4NaOH+O2↑
0.0200 mol
0.0100 mol
n(Na2O2)=0.0200 mol (2分)
原
n(NH3?H2O)=(1.35×10-2 mol -1.25×10-2 mol )×=0.0400mol
Na3N+4H2O=3NaOH+NH3?H2O
4.00×10-2 mol 4.00×10-2mol
n(Na3N)=0.0400mo1 (3分)
n(Na2O)=(0.500 mo1-0.0400 mo1×3-0.020 mo1×2)/2=0.170 mo1
燃烧产物中Na2O2、Na2O、Na3N的物质的量之比
==0.0200 mol:0.170 mo1:0.0400mo1 =2:17:4
10. (河北正定中学09高三第一次月考) ( 8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1)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生成标准状况下5.
(2)固体A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1 mol气体乙完全燃烧时生成l mol E和2 mol丙。则乙的电子式为
(3)C溶液中的溶质和丙以物质的量之比1:2反应时.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利用图中有关物质,实现C→B的转变。该物质为 (填写化学式)
(5)若甲和乙恰好完全反应.则A与W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答案:(1) Na2O2+2H2O=4NaOH+O2↑;(2分)0.5mol (1分)(2)H:CC:H
(1分) (3)CO2+OH-= HCO3-(2分) (4) Na2CO3或NaHCO3 (1分) (5) 1:5 (1分)
11.(河北正定中学09高三第一次月考)1mol过氧化钠与2mol碳酸氢钠固体混合后,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排出气体物质后冷却,残留的固体物质是(A )
A.Na2CO3 B.Na2O2 Na2CO3 C.NaOH Na2CO3 D.Na2O2 NaOH Na2CO3
12.(哈尔滨九中2008-2009高三第二次月考)某温度下,w g某物质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
其燃烧产物立即与过量的Na2O2反应,固体质量增加w g。在①H2②CO ③CO和H2的混
合气 ④HCHO ⑤CH3COOH ⑥HO―CH2―CH2―OH中,符合题意的是( D )
A.均不符合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④⑤ D.全部符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