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你手中的“错题本”
考试结束了,拿到卷子,很多人首先关注的是分数,而最不讨人喜欢的就是那些丢分的错题,埋怨、叹息、甚至遮掩,都不能改变已经的事实,那么如何对付这个“跑冒滴漏”的敌人呢?我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对错题,处置的好了,坏事也会变成好事,通过建立一个“错题本”,来会诊一下他所暴露出的问题,查缺补漏完善提高,说不定我们还会化敌为友呢。
那如何建好错题本呢?
“错题本”是指中小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做过的作业、习题、试卷中的错题整理成的册子,常见的“错题本”有三种类型: 一是订正型,即将所有做错题的题目都抄下来,并做出订正;二是汇总型,将所有做错题目按课本的章节的顺序进行分类整理;三是纠错型,即将所有做错的题目按错误的原因进行分类整理。但我认为,从最大化发挥错题本作用的角度来讲,仅仅做好上述这些事情是不够的,好的错题本他应该具备一下功能。
1、记录功能:即将所有做错题的题目及错误的解答都抄下来, 原始存档。便于分析和警醒自己,这是前车之鉴。
2、会诊分析功能: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回忆自己当时的思路及想法,并在该错题的一边注释,写出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暴露出自己思维章碍产生的原因及根源的分析。 特别是老师试卷评讲时,要注意老师对错题的分析讲解,该题的引入语、解题的切入口、思路突破方法、解题的技巧、规范步骤及小结等等。明确是答题失误,还是思维方法错误、知识错误、运算错误,这是建立错题本最为关键的步骤环节。整理时同一类型问题可只记录典型的问题,不一定每个错题都记。
3、纠正预防功能:对错题的正确处理是强化学生学习薄弱的环节、清晰模糊的概念、纠正错误的知识点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培养学生迁移发散等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错误是宝贝,因为错误才能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而不能因为错题少或错误的原因简单而忽视它。一个错误实际就是一个盲点。如果对待错误的态度不积极,或者缺乏理想的方式解决错误,错误会在任何可能的时候发生,而且会经常重复发生。因此查缺补漏,针对错题原因,如概念模糊、理解不全面等要查找资料或课本,对理解不正确、准确、全面的知识,必须进一步学习理解消化,并找出与之相同或相关的题型,并作出解答。如果没有困难,说明这一知识点,你可能已经掌握了,如果还是不能解决,则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还要再深入一点。因为在下一次测试中,在这一问题上,你可能还要犯同样的错误。直至真正掌握,从源头上消除错题产生的土壤。
4、联想拓展功能:错题,不能只局限在这道题本身的错误,还应联想拓展到这种类型的。如初中物理R=U/I,是由I=U/R变形而来的,但它们的物理意义不同。前者反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表述导体的某一属性;而后者则表述了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电阻的三者关系。从数学形式上理解物理概念,而不考虑物理事实,如从R=U/I推知,电压等于零时,电阻也为零;由比例知识出现R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的错误概念,影响对电阻概念本质的理解。这种数学表达式与物理本质的差异区分不清类型错误,不止这一个案例,再联想拓展,我就会发现诸如ρ=m/v,从数学上可以得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此类错误等。从而制定对策:在正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述物理内容时,一定要结合物理事实形成正确的概念,把数学表达式与物理本质有机地统一起来,拓展了纠错的影响面,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错题本还可以把评讲时老师扩展的一些此类易考、易错的题一并记录下来,可以在复习迎考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错题本”能改变学生对错误的态度,通过建立“错题本”,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使得学习重点突出、学习更加有针对性,是一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质量、夯实学习基础、创造优秀成绩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一定要建好自己手中的“错题本”。
重庆市南开中学2009届高三总复习检测题(六)数学试题
十部名著简介与练习
呐 喊
1、作家及作品
辛亥革命的失败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使他对中国国民性问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思考。他深感中国社会思想的陈腐性和落后性,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给他带来了希望曙光。鲁迅受到新一代知识分子自觉反叛封建传统的鼓舞,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暴露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病,从此进入了思想和创作的丰收期,陆续发表了《孔乙己》等多篇小说。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92年创作的15篇短篇小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孔乙己》、《故乡》、《社戏》、《风波》、《一件小事》、《兔与猫》、《端午节》、《白光》、《头发的故事》、《明天》、《鸭的喜剧》、《不周山》等)辑为《呐喊》,其中《不周山》一篇后被收到《故事新编》中。
【主题】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全真知能训练第207页》)
2、单篇作品分析:
《狂人日记》是《呐喊》的那一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
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事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详见《全真知能训练第208页》)
写作特点:日记体的形式。写实主义(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和象征主义(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的结合。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抨击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说,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小说用轻松风趣的语调,讲述沉重而辛酸的故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新文学中难得的精品。
《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作品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赞扬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气节,痛惜民众的落后和无知。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以阿Q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其形成原因有四:
(1)被统治者接受统治阶级思想影响的结果。(2)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
(3)自然经济的闭塞环境。 (4)封建家长制的家庭生活。
《明天》中,单四嫂子丧夫之后,恪守妇道,“夫死从子”,把儿子看做自己的希望。三岁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是“明天”到来了,病魔无情地夺去了宝儿的生命。明天是什么?是希望还是绝望,单四嫂子不得而知,但失去宝儿后的孤独与痛苦却是真实的。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什么才是中国农民所有被压迫者的明天?
《头发的故事》通过N先生和我的对话(几乎是N先生的独白)讲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因为觉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辫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蔑视和厌恶,因此他深感中国的守旧和顽固――“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风波》的主人公七斤住在农村,靠撑船度日,经常来回于鲁镇与城里之间,因此知道这些时事。七斤在辛亥革命时剪了辫子,然而“皇帝坐龙庭”(即复辟)了又要辫子了。作品通过七斤家庭飞人辫子风波,表现了农村封闭落后,气氛灰暗,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全真知能训练第209页》)
《故乡》是以鲁迅1922年回故乡搬迁为题材创作的。小说通过儿时好友闰土的外貌和精神的变化,揭示了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压榨下,农民的苦痛与麻木。
《端午节》塑造了一个懦弱、自私、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一味逃避现实的知识分子形象――方玄绰。
《白光》讲述了落第知识分子陈士成听信祖宗传言,在院子里挖银子未果,终于坠湖而死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知识分子的毒害。
《兔和猫》中,作者从兔子遭受黑猫“毒手”这件事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生命在现实生活上的无足轻重;抒发了作者的爱憎之情。语言生动,笔致传神。
《鸭的喜剧》是一篇带有纪实性色彩的小说。记述了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为排遣寂寞养鸭子的故事。作者通过鸭的喜剧,蝌蚪的悲剧,揭示了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生命现象,委婉表达了人间不可能无所不爱,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
《一件小事》主要围绕着我、车夫、老太太、巡警四人展开。鲁迅将我从一开始对老太太被撞一事表示的冷漠与后来车夫对此事表示的热心进行对比,突出了《一件小事》中的人性之美,也体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精神。尤其是从“毫不理会、扶起、挽着臂膀立定、却毫不踌躇……”这样细致入微的神态,动作描写,使车夫的形象变得如此高大,一改我们印象之中车夫对富商的唯唯喏喏的形象。
《社戏》通过“我”在乡下和乡下孩子一起看戏的经历,表现了这些孩子的善良、美好的心灵。也表现了作者对质朴热情的农民的热爱以及对优美自然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3、艺术特色(见《全真知能训练》第211页)
4、《狂人日记》的结构艺术:
(1)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关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13则“语颇错杂无伦次”,“间亦略具联络者”的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
(2)在艺术表现上,作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描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也不像传统小说那样,作者的叙述(介绍人物、铺陈情节、描写环境等)和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之间界限分明,而是使作品中所有叙述描写都带有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都渗透于主人公的意识活动之中。
(3)而《狂人日记》尤其富有创造性的尝试,小说“日记本文”采用了白话文体,却又精心设计了一个文言体的“小序”,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两重叙述,两重视点。白话语言载体里表现的是一个“狂人(非正常)的世界”,主人公却表现出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文言载体却表现了一个“正常人的世界”,主人公最后,成为候补(官员)。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
附:复习试题
1、说说鲁迅将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原因。
唤醒沉睡麻木的国民;聊以慰藉在寂寞中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2、简述《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主旨。
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象征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事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3、请围绕《阿Q正传》举例谈谈你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的理解。
阿Q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的冲突中,一直都是失败者,但他却自我辩护和粉饰:盲目地自夸自尊,“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莫名其妙地自轻自贱,“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对耻辱和失败的健忘和自慰,“儿子打老子了!”对更弱者的欺凌和报复,“他扭住伊(指小尼姑)的面颊。”(举一实例即可,2分)
精神胜利法的本质:就是自欺自骗以求自慰,这种奴性心理,是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们造成的,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也是鲁迅先生通过《阿Q正传》对我们民族进行的自我批判。
4、阐述《药》的两条线索。
一条明线: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
一条暗线: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夏妈妈上坟。
两条悲剧的线索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悲壮的图景。
《药》的明线是描写群众愚昧;其暗线歌颂了革命者的献身。用人血馒头将明暗两条线索连结起来,就更加突出了群众的愚昧,但却又使献身的革命者感到了一种难以忍耐的悲哀和孤寂。
5、阐述《药》中的“药”的含义
一是指华小栓吃的治病的“药”――人血馒头,而是指疗治民众封建、麻木、愚昧的精神良方。
6、根据作者的不同的情感态度,这篇小说写了几类人物?《药》侧重描写的是哪类人物?为什么?
文中共写了三类入物:悲哀的革命者、愚昧而麻木的群众、丑恶的爪牙。
三类人物当中,作花了大量篇幅描写民众,而且都是正面描写,描写他们的愚昧麻木(同时也就写出了“革命的悲哀”),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7、你怎样理解《药》上坟情景中的“一圈红白的花”? (《呐喊》中“曲笔”例析)
一方面,它向人们暗示,烈士为革命而牺牲,没有被所有的人遗忘,还有人纪念他们,这符合时代精神和生活真实。另一方面,它又是作者“不恤用了曲笔”“平添”上去的。(不仅前面没有伏笔,清末也没有用花环寄托哀思的习惯,还指人为拔高严重脱离群众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历史地位。)
8、举例说明《药》是如何表现群众的麻木的?
夏瑜就义时,看客们“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在茶馆里,人们(无论老小)都对“人血馒头”津津乐道,对夏瑜在狱中行为不仅不理解,反而认为是“发了疯了”。上坟时,夏瑜的母亲“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她也不理解儿子革命的壮举。这些都表现了群众的愚昧,而革命者的悲哀也正是群众的愚昧造成的。
9、试分析《药》中的反衬艺术。
华老栓买药的动作神情,写出华老栓充满希望的心情。这样的心情就反衬出华老栓的愚昧。买药后的幸福感更反衬出他愚昧。
另外,面对凶残、贪婪的刽子手,老栓夫妇、茶客们都“笑嘻嘻”、“恭恭敬敬”;老少茶客们把夏瑜的壮举砚作“发了疯了”。这些细节描写都反衬出群众的愚昧。从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鲁迅先生对这些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那种深广的郁愤。
10、阐述《故乡》中对比的艺术。
(1)人物的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不同,杨二嫂的变化等)
(2)人物关系的对比 (现代的“我”与闰土的关系和过去的“我”和闰土的关系的对比;现在的宏儿和水生的友谊与“我”与闰土的关系的对比;希望中的宏儿与水生将来的正常关系与现在的“我”与闰土隔阂关系的对比。)
(3)环境的对比(少年时期月下刺猹的美丽图景和此次回家迁徙所看到的农村萧索的环境)
这些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的严重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
哈姆雷特
1、作家及作品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莎士比亚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1585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亨利五世》(1599)等9部。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的画面,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叛国王,但叛乱最终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荡,后来认识错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战功。剧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达到高度统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为生动,此人自私、懒惰、畏缩,却又机警、灵巧、乐观,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等悲剧3部,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相同。莎士比亚还写有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诗。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
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他写出了《哈姆莱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门》(1607)等著名悲剧。(《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它们和《哈姆雷特》一起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奥瑟罗》中出身贵族的苔丝狄蒙娜不顾父亲和社会的反对,与摩尔人奥瑟罗私下结婚,表现了反对种族偏见的主题,而导致他们悲剧的原因不仅是奥瑟罗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强大。奥瑟罗临死前的清醒,包含着人类理性的胜利。《李尔王》中展现的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李尔王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主人公从具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成了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老人,人物命运和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麦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于内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为个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剧意义在于,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并非邪恶的人物。总体而言,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纯熟。
1608年以后,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因此,这一时期又称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暴风雨》(1611)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
附:复习试题
1、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分析。
根源:理想破灭,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变突然发生,打破了他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义的幻想。为了篡权,弟弟居然暗杀自己的哥哥――“人,不过是泥土捏成的生命!”
爱情,也不坚贞,父王死去不到两个月,母亲的孝鞋还没有穿旧,居然匆匆地改嫁奸王,钻进乱伦的衾被;友谊,也不可靠,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的私利,甘做奸王的暗探来窥视行踪;就连信誓旦旦的情人,也不自觉成为篡权者的工具。纵目四望,奸王邪恶、群臣昏聩、朝廷腐败、上层堕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理想破灭,使他承受不了这超负荷的压力,陷入于精神危机,产生了忧郁。
2、哈姆雷特犹豫的原因
敌强我弱――他知已知彼,正确的估计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整个时代已经颠倒混乱, 而拯救者只有一个人, 那就是 "倒霉的我!"寄全部希望于自己,这样,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深知这场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导致他行动的犹豫。
任务艰巨――既要为父报仇,又要扭转乾坤,一身二任。这种独扭乾坤的重任与势孤力单的矛盾,只能产生"难扭乾坤"的哀叹:一个任务尚且力不从心,何况两个?这就带来他行动的双重犹豫。
3、哈姆雷特性格犹豫的表现
拙于行动――他是哲学家而不是实干家,他敏于思索而拙于行动,他在没有切实可行、十拿九稳的办法之前,只会冥思苦想,他从思考到行动需要一个比常人更为复杂的过程。
不知如何行动――他决心行动而又不知如何行动,他很不容易等到一个杀掉奸王的机会,克牢狄斯在祈祷,只需抽刀一击,就能为父报仇,然而,灵魂进入天堂还是滚入地狱的无用考虑又使他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4、哈姆雷特的悲剧原因。
首先,反动势力强大。哈姆莱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与克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少数)为实现美好理想与社会恶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社会罪恶与封建势力交织)所进行的斗争。
其次,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的局限性。(1)人文主义所追求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哈姆莱特面临理想与现实矛盾时的精神痛苦的内容较复杂,一方面为现实中的罪恶与理想不能实现而痛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个人所遭到的不公平的待遇、个人在精神上的打击而痛心;(2)思想局限更表现在脱离群众、孤军奋战。最后,哈姆莱特身上还存在善于思考不善于行动的性格弱点及不少旧思想的负担。
5、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
首先,主观上犹豫不决:认为应该有正当的名分,必须让克的罪行得到证实并当众暴露;还担心自己的行动起不到惩罚罪恶,重整乾坤的目的。
其次,哈姆雷特的延宕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有责任和义务在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改造现实重整乾坤。相比之下,仅仅为父报仇就要简单得多。哈姆雷特所怀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如何做好它。
再次,哈姆雷特延宕的另一个客观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哈姆雷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6、哈姆雷特形象的意义。
哈姆雷特是具有新型世界观的文武全才,是朵举世瞩目的娇花,如果登上王位,自然是开明君主的典范。在他身上,寄托着国家与民族复兴的希望,体现出资产阶级对统一国家的理想。哈姆雷特的毁灭,向我们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悲剧。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
7、《哈姆雷特》的艺术特点。
(1)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哈姆莱特》虽是一个宫廷复仇故事,但所涉及的生活内容却远远突破了宫内的限制。
(2)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其间的起伏变化不是外加的,而是哈姆莱特与克劳炙斯的性格冲突所决定的。在曲折复杂的戏剧冲突中人物有充分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性格。打破了古代戏剧的框框,在一个剧本中把悲剧因素和喜剧结合在一起,加强了情节的生动性,使“崇高和卑贱、恐怖和滑稽、豪迈和诙谐离奇古怪地混合在一起”。
(3)人物的个性化。为了塑造好人物的性格,莎士比亚一是把人物放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之中,一方面是主人公与客观环境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的内容冲突。二是善于在对比中突出主人公的性格。三是充分发挥独白的作用,通过独白,有力地提示了哈姆莱特的内心活动和他思想性格发展的过程。
(4)语言丰富多彩。一是语言的高度形象化,特别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二是语言的个性化,人物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地位及其所处的情境。如哈姆莱特的语言有时富于哲理,有时则是充满市井俚语,因场合、心境不同而不同。
8、哈姆雷特的思想艺术成就(主题)
(1)通过哈姆雷特之口,传达出16世纪人文主义者的人生观、社会观和宇宙观。
A、赞美人,蔑视神。B、反对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观念,主张平等互爱。
C、谴责战争,同情人民的苦难D、尊崇理性,注重科学的求实精神。
(2)反对封建暴君,提倡开明君主制。
(3)借古喻今,借丹麦的故事,反映16世纪英国的现实,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
家
1、 作家及作品: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抗战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创作了《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等。
巴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2003年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的称号,同年获选《感动中国》人物。
长篇小说《家》是巴金于1931年在上海《时报》上开始连载,最初篇名为《激流》。是其《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
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
2、主题: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3、人物形象
高老太爷:
他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象征,主要性格特征是专横与残忍,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小说中,他是高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名言是“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他的话人人必须遵守.他把觉慧软禁在家里,不准他参加学生运动;他强迫觉民淑英接受他定下的亲事;他把丫头凤鸣当作礼物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终于迫使鸣凤投湖自杀。高老太爷的另一个特点是虚伪、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他和其他剥削者一样精神空虚,灵魂丑恶.玩花旦,讨小老婆,欺压丫头,什么丑事都做得出来。他身边那个浓妆艳抹,说话尖声尖气,走路扭扭捏捏的陈姨太,就是他道貌岸然的形象注脚。
觉慧:
主要性格特征是幼稚和大胆,具有叛逆精神。他大胆的冲决一切陈腐观念和秩序,他冲出家门参加抗议军人殴打学生的请愿示威,抛散反对军阀的传单;他反对觉新的逆来顺受,支持觉民的逃婚,力斥荒唐的血光之灾的封建说法;他藐视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及深严的家法,和丫头鸣凤的恋爱最后愤然离家出走;他大胆地否定一切,逃出封建家庭,去寻找自己的新天地。然而他又是幼稚的:他的反抗还带有一些盲目性,他性格叛逆的局限性,他是一个激进、大胆,而又幼稚、单纯的知识分子.。
他是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形象,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
觉慧的思想性格包括两个方面:
A、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他的这种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又在社会斗争、家庭斗争以及爱情追求中得到了强化。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在社会斗争中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
其次,在家庭斗争中,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反对‘作揖’主义;
再次,在爱情追求中屏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与家中婢女鸣凤相爱。
B、觉慧的反抗还有局限性――幼稚。他身上还存在着他出身的那个家庭和阶级的思想印记。
总而言之,觉慧是20世纪初,在新思潮冲击下由五四运动首先唤醒的中国人,是封建主义大胆的、勇敢的叛逆,也是满怀热情的、不成熟的革命者。
觉新:
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懦弱、顺从、苟安、得过且过,逆来顺受。他在伦理上接受了新思潮,并激起了思想上的共鸣,但在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在新旧矛盾冲突中,压下自己内心的痛苦,服从于统治者的安排;他渴望婚姻的自由,希望与自己心爱的梅表姐结婚,但他没有勇气违抗父母之命,最终导致梅芳的抑郁而死。婚后,他深爱妻子瑞珏,也并不相信迷信的陈规陋习,但在习惯势力面前又不敢挺身而出保护爱妻免遭厄运。
性格二重性的原因: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是一个新旧参半的人物,他打小就接受封建的正统思想的教育,但是他眼见到自己家庭的败落从而也对封建思想感到不满。这就造成其思想性格的二重性。
他是这部小说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觉新的道路代表了第三种命运――即应该反抗而没有反抗,既不甘心维护旧制度,又没有勇气走新道路,由此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1)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形象,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2)觉新的悲剧在于他怯懦优柔、充满矛盾的性格。
(3)觉新身上那种懦弱苟且性格的形成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首先,长子长孙的地位对其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其次,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长期毒害所造成的结果;
第三,从五四文化思潮中吸取的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和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影响。
觉新的悲剧不仅是性格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他的悲剧说明:对于封建恶势力只能奋起抗争,争的人格的自由和独立,以及爱情的幸福,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
瑞珏,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又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在这个家中和觉新一起维护着封建礼教的权威,但在某些事情上,还是可以看到她对新生活的向往;
梅芬,高家的亲戚,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
鸣凤,高家的一个小丫鬟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在对觉慧的爱意下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最后,她为了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专制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这三位女性在作者笔下竟是如此悲惨,都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实属无奈,但我以为,作者这样塑造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不反抗的结果是悲惨的。这一类人在当时妇女中是占绝大多数的,具有历史意义。
而小说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却和以上几位截然不同。她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向封建礼教反抗的形象。在当时看来,她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
附:复习试题
1、请对《家》中鸣凤之死的故事情节作简要介绍。
答:鸣凤与觉慧真诚相爱,然而高老太爷却把鸣凤许给60多岁的孔教会头面人物冯乐山,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与觉慧诀别,可是觉慧只忙着读书写文章。鸣凤在花园里痛苦地思考,明白了:“她应该放弃他。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最后她极其温柔而凄楚地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
2、简述《家》中一个令你悲痛的故事。
答: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为了避开高老太爷的灵柩,免得有血光之灾,高家长辈要求觉新把临产的瑞珏送到城外去住。觉新没有反抗,到城外找了一处潮湿的房子。瑞珏因难产在惨叫声中死去。因为陈姨太的要求,觉新被拒之门外,不能和瑞珏见最后一面,希望完全破灭了。
3、简介《家》中家庭禁锢青年思想的两个方面。
从精练中提高复习效益
宝鸡市石油中学 冯秋红
练习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题目,以检验知识掌握的情况,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解题速度,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逢题必做,势必会沉溺于题海,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甚至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消化不良。如何科学的看待高三复习中的练习呢?本人认为,题贵在“精”不在多,练贵在“质”而不在“量”。
把鱼置身于水中
──化学情景式探究教学初探
陕西省宝鸡市宝石中学 冯秋红 721002
摘 要:情景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它一改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把知识直接传递的弊端,通过蕴涵知识点的情景创设,把预传授的知识溶入其中,引导学生从情景出发,学会观察,体验从而进行自主探究。
关 键 词:情景,教学,探究,自主学习
没有人会对枯燥乏味的符号数字感兴趣,正如孩子们不会对岸上干枯的死鱼感兴趣一样,授人以鱼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 极大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智能型人才的培养 。在创新教育的今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的教学观,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呢? 本人认为, 要授人以渔,就必须把鱼置身于水中,创新需要体验,探究离不开情景。
一. 只有活化知识,把鱼放入水中,恢复鲜活的魅力,才能引发学生 “渔”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如《二氧化碳》一节,以往直接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让学生去记忆,去理解,学生反应平平,效果一般。而这次我们先从一个叫《死狗洞》的故事开始: 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人们叫他“死狗洞”,有一天大侦探牵着他的爱犬追坏蛋来到人们传说的“死狗洞”,进入不久 他的爱犬突然倒下死了。大侦探很惊讶,但他很快恢复镇静,忙掏出打火机准备点火,但是他怎么也点不着火。后来他明白了……
巧妙创设“趣”“疑”的情境,诱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大家急不可待的想知道“爱犬死亡之谜”,强烈的求知欲,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探究的兴趣。变原来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诱发了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二, 只有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水中 “渔”之,才能培养科学的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爱犬死亡之谜”,同学们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猜测和解释,而作为教师的我此时就需要对同学们的思维加以启发和引导,协助排除爱犬食物中毒,生病,外伤等可能因素,最后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洞内底部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探究上,然后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和观察,讨论,让学生自己领悟二氧化碳的性质,用所了解掌握的知识来解释爱犬死亡之谜,为什么洞内大侦探打火机打不着火?为什么人和狗都进入洞内狗死了而人安然无恙?把预传授的知识点,巧妙的蕴涵在故事情景之中,层层推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但使学生从老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中通过探究,猎取了知识,同时让学生也体验了一次当大侦探的成功和喜悦.学生怎么能不喜欢。
三, 只有把鱼融入生活的海洋中,才能拓展学生的兴趣培养能力,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试想,如果在同学们解开了爱犬死亡之谜后,下课前我们再联系实际的问 “我们在进入一些干涸的深井,深洞和久未开启的地窖前,应采取哪些安全措施?”,“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我们能做些什么?”等诸如此类问题,再把对知识的考核评价生活化,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取材,构建简单的问题解决题,就会把课堂教学上升到学以致用上,大大的拓展了教学空间,让学生学会学习,借助所学知识和互联网等媒体,主动探究学习所需知识,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存在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会联系生活,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挖掘潜力,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四•小结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助于对知识的构建。实践证明, 教师有意通过蕴涵知识点的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更多的问题,营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氛围,这种把鱼放入水中的情景式教学策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真正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 “授人以渔”。
2009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学科网
物 理学科网
命题单位: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学科网
注意: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loo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直接写在试卷上不得分.学科网
巩义五中2008-2009高三理科综合第三次训练
物理部分
14.欧盟和我国合作的“伽利略”全球定位系统的空间部分由平均分布在三个轨道面上的30颗轨道卫星组成,每个轨道平面上等间距部署10颗卫星,从而实现高精度的导航定位.现假设“伽利略”系统中每颗卫星均绕地心O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一个轨道平面上某时刻10颗卫星所在位置分布如图所示.其中卫星1和卫星3分别位于轨道上的A、B两位置.若卫星均顺时针运行,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半径为R,不计卫星间的相互作用力.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卫星1向后喷气就一定能追上卫星2
B.这10颗卫星的加速度大小相等,均为
C.卫星1由位置A运动到位置B的过程中万有引力做功为零
D.卫星1由位置A运动到位置B所需的时间为
15.如图所示,在点电荷Q形成的电场中,a、b两点在同一等势面上,c、d两点在另外同一等势面上,甲、乙两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分别为acb和adb曲线。若两粒子通过a点时具有相同的动能,则( )
A.甲、乙两粒子带异号电荷
B.甲粒子经过c点时与乙粒子经过d点时的动能相同
C.两粒子经过b 点时的动能相同
D.若取无穷远处为零电势,则甲粒子在c点的电势能大于乙粒子在d点时的电势能
16.如图所示,两块较大的金属板A、B相距为d ,平行放置并与一电源相连,S闭合后,两板间恰好有一质量为m, 带电量为q的油滴处于静止状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将S断开,则油滴将做自由落体运动,G中无电流
B.若将A向左平移一小段位移,则油滴仍然静止,G中有b→a的电流
C.若将A向上平移一小段位移,则油滴向下加速运动, G中有b→a的电流
D.若将A向下平移一小段位移,则油滴向上加速运动, G中有b→a的电流
17.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微粒以速度v与水平方向成θ角从O点进入方向如图的正交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组成的混合场区,该微粒在电场力、磁场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恰好沿直线运动到A。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该微粒可能带正电荷也可能带负电荷
B.微粒从O到A的运动可能是匀变速运动
C.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mg/(qvcosθ)
D.该电场的场强与磁感应强度大小的关系为E=Bvsinθ
18、一束复色光从玻璃界面射向空气时分成a、b、c三束,如图所示.三束光相比较,可以确定( )
A.在玻璃中a束光的速度较大
B.在玻璃中c束光的速度较大
C.c束光的频率最大
D.由玻璃射向空气,三束光的临界角中a束光最大
19.如图所示为一个绝热气缸,由绝热活塞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不考虑分子相互作用力,分子势能为零),活塞原来处于平衡状态.现移去活塞上的重物A至活塞重新平衡,则关于气缸中气体状态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B.气体温度降低
C.气体体积变大 D.外界对气体做功
20.下列关于声波和无线电波说法正确的是
A.若声波波源向观察者靠近,则观测者接收到的声波频率变小
B.声波击碎玻璃杯的实验原理是共振
C.无线电波在水中传播的距离要比超声波远
D.声波和无线电波穿过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频率都会发生改变
21.有一个斜直轨道AB与同样材料的1/4圆周轨道BC圆滑连接,数据如图,D点在C点的正上方,距地高度为3R,现让一个小滑块从D点自由下落,沿轨道滑动到A点刚好速度减为零,则它再从A点沿轨道自由滑下所能上升到距离地面的最大高度应是(不计空气阻力)
A.R B.2R
C.3R D.在R和2R之间
22.
1在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直径大小的实验中,将1滴配置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滴入盛水的浅盘中,让油膜在水面上尽可能散开,待液面稳定后,在水面上形成油酸的 油膜;把带有方格的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在玻璃板上描绘出油膜的边界轮廓,形状如图所示.已知坐标方格边长为1cm,则油膜的面积为 cm2.
2.如图为一个小球做平抛运动的闪光照片的一部分,图中竖直背景方格的实际边长均为5cm,那么照片的闪光频率
为 Hz;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大小为 m/s.(g=10m/s2)
3.现有一个特殊的电池,它的电动势E约为9V,内阻r约为40Ω,已知该电池允许输出的最大电流为50mA.为了测定这个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测量,图中电流表的内阻RA已经测出,阻值为5Ω,R为电阻箱,阻值范围0~999.9Ω,R0为定值电阻,对电路起保护作用.
(1)实验室备有的定值电阻R0有以下几种规格:
A.20Ω B.60Ω C.150Ω D.500Ω
本实验应选那种规格的定值电阻最好?答: ;
(2)该同学接入符合要求的R0后,闭合开关S,调整电阻箱的阻值,读出电流表的读数,做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图线,则根据该同学作出的图线可求得该电池的电动势E= V,内阻r= Ω
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写出数值和单位。
23.倾角为370的斜面体靠在竖直挡板P的一侧,一根轻绳跨过固定在斜面顶端的定滑轮,绳的一端与质量为mA=
(1)下滑过程中轻绳张力大小。
(2)求此过程中,挡板P对斜面体的作用力的大小。
24如图所示,第四象限内有互相正交的匀强电场E与匀强磁场B1, E的大小为0.5×103V/m, B1大小为0.5T;第一象限的某个矩形区域内,有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B2,磁场的下边界与x轴重合.一质量m=1×10
(1)请分析判断匀强电场E的方向并求出微粒的运动速度v;
(2)匀强磁场B2的大小为多大?
(3) B2磁场区域的最小面积为多少?
25如图所示,MN、PQ为间距L=
(1)当金属棒滑行至cd处时回路中的电流多大?
(2)金属棒达到的稳定速度是多大?
(3)若将金属棒滑行至cd处的时刻记作t=0,从此时刻起,让磁感强度逐渐减小,可使金属棒中不产生感应电流,则t=1s时磁感应强度应为多大?
巩义五中2008-2009高三理科综合第三次训练物理部分答案
14 BCD 15.AC 16.BC 17 CD 18 ACD 19 BC 20B21 D
22.1.单分子 ,36~40 2.10 ,1.5 3.(1)C ,(2)10 ,45
2.(1)只闭合开关S1,读出两只电压表的示数U1、U2;同时闭合开关S1、S2后,读出两
只电压表的示数为U1`、U2`
23.(1)设绳中的张力为T,斜面对A的支持力为NA,A,B加速度为a,以A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 (3分)
以B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 (3分)
联立解得 (2分)
(2):以斜面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所示,
(2分)
在水平方向(3分)
解得:F=4.8N (1分)
(或由系统法:F=mAacos370=4.8N)
24.(1) 由于重力忽略不计,微粒在第四象限内仅受 ,且微粒做直线运动,速度的变化会引起洛仑兹力的变化,所以微粒必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电场力和洛仑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电场E的方向与微粒运动的方向垂直,即与y轴负方向成60°角斜向下.(在图上表示出也可以得分) (2分)
由力的平衡有
Eq=B1qv (2分)
∴ (1分)
(2) 画出微粒的运动轨迹如图.
由几何关系可知粒子在第一象限内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 (3分)
微粒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洛伦兹力提供,即
(2分)
解之得 (1分)
(3) 由图可知,磁场B2的最小区域应该分布在图示的矩形PACD内.由几何关系易得 (1分)
(1分)
所以,所求磁场的最小面积为 (2分)
25.解:(1)在达到稳定速度前,金属棒的加速度逐渐减小,速度逐渐增大。
达到稳定速度时,有
(1分)
(3分)
(1分)
(2)(2分)
(2分)
(1分)
(3)当回路中的总磁通量不变时,金属棒中不产生感应 电流。此时金属棒将沿导轨做匀加速运动。
(2分)
设t时刻磁感应强度为B,则:
(3分)
故t=1s时磁感应强度 (1分)
2009届江苏省百校高三样本分析考试
学科网物理试卷
学科网编审单位:江苏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
学科网注意事项:
学科网本试卷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学科网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试号写在答卷纸的密封线内.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卷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卷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不写在试卷上,考试结束后,交回答卷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