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中学08-09学年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物理
高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高考数学选择题答案是四选一,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所以除了按部就班的解题方法外,还需要注意一些解题策略。
首先,要认真审题。做题时忌讳的就是不认真读题,埋头苦算,结果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有时候还选错,结果事倍功半。所以一定要读透题,由题迅速联想到涉及到的概念,公式,定理以及知识点中要注意的问题。发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要去伪存真,领会题目的真正含义。
其次,要注意解题方法。做题时除了按照解答题的思路直接来求以外,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说特殊值法,代入法,排除法,验证法,数形结合法等等。
有关选择题的解法的研究,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现选择部分实用性较强的方法,供参考:
1.直接法
有些选择题是由计算题、应用题、证明题、判断题改编而成的。这类题型可直接从题设的条件出发,利用已知条件、相关公式、公理、定理、法则,通过准确的运算、严谨的推理、合理的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确定选择支的方法。
2.筛选法
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本质就是去伪存真,舍弃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错误答案,找到符合题意的正确结论。可通过筛除一些较易判定的的、不合题意的结论,以缩小选择的范围,再从其余的结论中求得正确的答案。如筛去不合题意的以后,结论只有一个,则为应选项。
3.特殊值法
有些选择题,用常规方法直接求解比较困难,若根据答案中所提供的信息,选择某些特殊情况进行分析,或选择某些特殊值进行计算,或将字母参数换成具体数值代入,把一般形式变为特殊形式,再进行判断往往十分简单。
4.验证法
通过对试题的观察、分析、确定,将各选择支逐个代入题干中,进行验证、或适当选取特殊值进行检验、或采取其他验证手段,以判断选择支正误的方法。
5.图象法
在解答选择题的过程中,可先根椐题意,作出草图,然后参照图形的作法、形状、位置、性质,综合图象的特征,得出结论。
6.试探法
对于综合性较强、选择对象比较多的试题,要想条理清楚,可以根据题意建立一个几何模型、代数构造,然后通过试探法来选择,并注意灵活地运用上述多种方法。
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还有很多,但做题时也不要拘泥于固定思维,有时候一道题可采用多种特殊方法综合运用。
还有,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遇到关键性的词语可用笔做个记号,以引起自己的注意,比如说至少,没有一个,至多一个等等。第一遍没做的题也要做个记号,但要注意与其它记号区分开来,这样不容易遗漏。
最后,黄华数学老师要提醒考生的是:做完题后要仔细检查,有没有遗漏的,有没有涂错的,全面认真的再做一遍,可用不同的方法做一下,验证答案。另外遇到真不会做的,也不要空着不做,一定要选个答案
高考作文一大绝招――推陈出新另辟蹊径(附例文点评)
伴随着话题作文“三自原则”的出台,高考佳作中涌现出了一批有别于记叙类、议论类、夹叙夹议类文章的另类作文,它充分展示了考生的胆识、才气和创新精神。另类作文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具有独特的立意选材,二是具有独特的文体形式,三是具有独特的表述方式。
一、内容――推陈出新
这里的内容包含立意和选材两大方面。作文的立意是作者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的体现,也是衡量一篇作文思想深度和认识价值的标杆;而作文的选材则是作者人生阅历和阅读视野的体现,也是衡量一篇作文生命容量和文化含量的标杆。因此另类作文内容上的推陈出新就在视角和厚度上抢占了发展等级的制高点。就其创新形式而言,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立意――“离”经“叛”道,标“新”立“异”
高考作文虽说是“带着镣铐跳舞”,“螺蛳壳里做道场”,但另类作文却敢于冲破条条框框,凭借“离”经“叛”道、标“新”立“异”的立意脱颖而出。以话题“诚信”为例,在绝大部分考生只知道理性分析成人眼中诚信这一道德底线时,《听课记录》的作者却能想人之所未想,记录几个孩子的话,他们不会谈什么大道理,然而他们对诚信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困惑,足以让整个社会脸红心跳,让教育他们的人无地自容。
2.取材――瞻“前”顾“后”,入“物”入“心”
另类作文的写作素材有别于常规作文,它可以瞻“前”,穿越时空,展开科学幻想,如《火星拯救行动》;它可以顾“后”,回归古典,故事新编,如《宝钗鸣冤》;它还可以时空连线,让古人与今人对话,如《孔子与盖茨携手》;它可以移人性入物性,物化表达,如《百元钞票的自述》;它可以浸入灵魂,驱遣意识流动,如《拷问灵魂》。
二、形式――另辟蹊径
这里的形式包含体裁和语言两大方面。作文的体裁是作者写作技能和表现功力的体现,而作文的语言则是作者语文素养和表达功力的体现。因此另类作文形式上的另辟蹊径就在灵动和亮度上抢占了发展等级的制高点。就其创新形式而言,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体式――不拘一格,形神毕肖
另类作文的文体触须已经伸出了常规的记叙类和议论类,在大语文的天地里寻觅着生根发芽的土壤。以语文为半径,它们选择了启事、书信、日记、报告、辩论会、演讲会等更为别致的体式;以文学为半径,它们选择了诗歌、戏剧、寓言、童话、科幻小说等更为灵动的体式;以媒体为半径,它们选择了广告、报摘、访谈录、实话实说、新闻报道、影视剧本等更为鲜活的体式;以行业为半径,它们选择了证明题、说明书、诊断书、实验报告、设计简介等更具生气的体式。
2.语言――功底厚实,娴熟老到
另类作文的语言与其选择的体式总是如影随形,它们有的选择了古白话,如2001年南京考生蒋昕捷的《赤兔之死》;有的嵌入了数学图形,如2002年湖南考生的《内心世界测试及详解》;有的娴熟运用了行业术语,如2003年浙江考生的《诊断书》;有的甚至写出了七言古诗,如2005年四川考生的《永远的谭嗣同》。这些考生既能沉浸其中,深谙其要领;又能出乎其外,活现其主旨。令人为之拍案叫绝,击节三叹。
当然,另类作文的写作不但要有求新之“心”,还要有求新之“力”,心有余而力不足是很难写出另类力作的。为此,要写好另类作文需注意以下三点:(1)体式的独特是一种创新,但更是构思立意的一部分,要服从于并有利于文章内容的表达;(2)无论何种体式,都有其特定的文体规范和写作要求,我们要写什么像什么,要形似更要神似;(3)多读多写,注意思想和语言的积累,要切记,掌握常用文体的写作规范和技巧是作文创新的前提。
★例文一★
新两地书
高老庄→水帘洞
猴哥:
掐着指头算算,我们已有好几百年没见面了,我这个做师弟的可真想念师哥你啊!想当初,咱兄弟三人保护唐老板西天取经,嗬,那历程可真是惊心动魄,一想起当年那一段流金岁月啊,有首歌怎么唱来着――“真的好想你”。
我这次突然写信给你也是情急所致,听赤脚大仙说,你那个“斗战胜佛”做得很不安稳啊!现在到太白那儿去投诉你的人可多啦,有告你以权谋私的,有告你挥霍公款的,还有告你目无尊长的……总之一句话,太白已经让中纪委去调查你了。嘿嘿,你还是悠着点吧。
你是不是想说,俺老孙顶天立地,身正不怕影子斜!没用的,猴哥!只要你影子是歪的,你人就不可能是正的!当年那个六耳猕猴你还记得不?你口口声声说不是你,可谁信啦?老唐不是照样把你给气跑了。也亏你脸皮厚,竟然又跑回来了,唉,我老猪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哟。
赤脚大仙临了还说了个偈子:“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想想什么意思吧,哈哈哈哈!
可爱的悟能师弟
子虚日
水帘洞→高老庄
老猪:
谢谢你的提醒?,太白前脚刚到,你的信后脚就来了,我很纳闷:怎么是从高老庄来的?
关于投诉的事,太白已经调查清楚了,那纯属恶意中伤。你说的不错,俺老孙顶天立地,身正不怕影子斜,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我的事完了,该说说你的事了。很不幸地告诉你,你写给我的信现在落在太白手里,他下一站就是高老庄,具体干什么你自己去想吧。不过,听太白说,众仙暗地里对你的评价很差,又馋又懒又蠢又好色又小心眼,专干落井下石过河拆桥暗地放黑枪的事,所以呢,太白要从你的翠兰开始查起。想想当年西天取经路上你干的那些事儿,老猪,我真替你捏一把汗,搞不好你这“净坛使者”……
对了,赤脚大仙一定还没告诉另一个偈子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如果参透了个中禅机,就会明白为什么“身正不怕影子斜”了。
愿你被贬后仍会有一副好胃口!
你的猴哥
乌有日
[点评]
这是一篇以“影子”为话题的考场力作。文章以“两地书”的另类笔法构建全文,将“身正不怕影子斜”这一熟语演绎得淋漓尽致。既深得《西游》之神韵,口吻毕肖;又直击现实之流弊,冷嘲热讽。诚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信手拈来,即为妙品”。若非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敏锐的生活触觉者,实难为之。
★例文二★
当今社会需要信任
――“实话实说”现场实录
晚8:30 打开电视机
崔永元: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这期我们要聊的话题是“当今社会需要信任”。好,现在我来介绍一下本期嘉宾――中国入世组织总干事龙永图先生和中国男子足球队主教练米卢先生。大家欢迎!(观众热烈鼓掌)
崔永元:龙先生,现在中国已正式加入了世贸组织,您认为信任危机对于已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有什么危害?
龙永图:目前,国内一些地区仍以“出卖信任”来维持发展,他们却不知道这是在饮鸩止渴。当今世界,哪一家大公司不重视信任?没有了顾客的信任,试问哪家大公司能站得住脚?所以说,中国入世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解决国内的信任危机。否则,不仅国外的企业不敢来华投资,而且中国企业在国外的投资也会被封杀。这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观众沉思)
崔永元:听了您一席话,我也有所感悟。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某学校一位老师为了整顿课堂纪律,杜绝上课时,学生在下面讲话现象,想出了一个“高招”,对举报者实施重奖。钱由上课讲话的人出,举报者有提成。我无法想象在当今的中国教育界竟会有这等咄咄怪事。此举遗患无穷,这些学生步入社会以后也必将失去对他人起码的信任,尔虞我诈,后果不堪设想。
崔永元:信任与合作可谓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相互间的信任,就不会有相互间的合作,而当今社会最最需要的就是合作。由此可见,信任不仅是当今社会的主调,而且也是未来世界的主调。好,现在请米卢先生讲一讲他的感受。(全场鼓掌)
米卢:对于今天这个话题,我是深有体会的。记得在世界杯入围赛前几周,我和队员郝海东发生了矛盾,甚至闹上了媒体,一时间人们对中国队的前途感到渺茫。后来,我们双方真诚地沟通了一个下午,消除了相互之间的误会,重新架起了信任的桥梁。有了信任,我们之间也就有了合作,而且是很好的合作。中国队就是凭着相互间的信任,才打进了世界杯。(全场鼓掌)
崔永元:好,一眨眼,今天的节目又要和你说再见了。感谢各位嘉宾的光临,感谢现场的观众。
9:30 关了电视机上床睡觉
躺在床上,我久久不能入睡。今天的“实话实说”确实让我悟出了不少东西,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应当心存信任,有了信任,才会有合作;有了信任,才会有发展。
[点评]
这是一篇以“信任”为话题的考场力作,运用了访谈录的另类写法。本文的“机智”之处凝结于三点:一是行文选取了央视“实话实说”这一极具可信度的栏目,二是栏目选取了“当今社会需要信任”这一与题旨内脉贯通的话题,三是嘉宾选取了龙永图和米卢这两位引领我国政坛与体坛的大腕人物。形与神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给人以身临其境、现身说法的亲切感、可信感。
★例文三★
生命诚可贵
[试题]确定生命的容量与对生命的态度的关系并证明之。
[解答]该题可以分以下三种情况加以讨论:
(1)当生命的态度>0时,此时的生命态度是积极的,这时人们就会奋发而图强,坚持而不懈,奔放而又不失法度。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古之圣贤,未受挫而成大器者,未之有也。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倘若他们遇到小小的挫折,便意志消沉,萎靡不振,又怎能担上天之大任,拯万民于水火。
只要我们抱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人间处处都是彩虹。我们所受的挫折只不过是彩虹前的暴风雨,暴风雨终究会烟消云散,而彩虹却可以常留我们心中。
(2)当生命的态度=0时,此时的生命态度是平凡的,也可能是平庸的。这时他既不会像前者一样出类拔萃,傲视群雄;也不会像后者一样悲观失望,沦落海角。
他失去了进取之心,要的只是安安稳稳过自己的百姓生活,直到生命的终结,这样的一生注定是平凡的。如果他安于平平淡淡的生活,每天在公司和家之间不断地奔波劳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所事事,那么他的一生就注定是平庸的。
虽说生命平平淡淡才是真,但生命的意义却应该是亮丽的。
(3)当生命的态度<0时,这时他拥有的只是对生命的悲观和对社会的失望。那么他做什么事情都会自暴自弃,悲观失望。他的生命中没有光明,有的只是无尽的黑暗和无底的深渊。这时他生命的意义已不在于对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而在于他怎样降低对社会的危害。
[结论]阳光无处不在,只是你没有发现;
成功并不遥远,只是你没有奋进;
你对生命的态度,决定着你生命的长度、厚度和亮度。
[点评]
这是一篇以“生命的容量与对生命的态度”为话题的考场力作,它借助于学生最常见而又感触最深的证明题形式来为文,可谓别具一格。“试题”、“解答”、“结论”的行文布局,显示出构思的匠心独运;而“解答”过程的条分缕析,又显示出运思的缜密周严。如此灵思妙想,既得之于作者的自信与胆识,更得之于作者的学养与功力
???提高中学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宝鸡石油中学 冯秋红 721002
“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做,我才懂得。”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途径。同一个实验,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产生的反应物不同;同样的实验教学,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技巧,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化学实验是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有效的方法。如何“从实验中学习化学”,如何搞好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近年来,我做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巴蜀名校联盟“每日一读”计划]
09高考必读十五篇
[09.05.17] 功利性读书 祝勇
读书是爱书人自我满足的一种方法,实在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地方。它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读得多。反过来,炫耀自己读破万卷的人,未必是真正的读书人,商务印书馆元老王云五先生仅仅将读书视为一种好玩的事情。这样的心态是健康的,读书就是一桩好玩的事情。一次轻松的自我放逐。无聊才读书,这话未必是错。因为正是读书,驱赶了清寂,使脆冷的心房获得了一层温润的苞衣,月长似岁,闲情难忍,如何是好?友人凸凹便在随笔中答曰:“就依自家所好,想办法‘消闲’,可与同道饮黄酒,或串门子道短长,或网开一面与人对弈,或入歌厅卡拉OK……但诸多妙法均有局限,须有物质,须有党朋,须有这方面的技艺和兴味。若首无物质,次无党朋,又无技艺兴味,居家枯坐,便只有向书乞援。不管是什么书,只要读下去了,凝滞的时光,便如涧底的暗流,兀自流走。”至于读书与人的精神境界究竟有着怎样的干系,这个不敢说,因为许多大字不识一筐的普通劳动者,内心亦温暖如秋阳下的田野;而有些肚肠冷于冰雪的大奸大佞,倒是饱读过诗书的。话虽如此,读书总还不失为一件好事,好书总是引人向善的罢――但愿如此。但是引人向善也罢,丰富智慧也罢,却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饭食使我们长大,而使我们长大的,却很难说是哪一天的饭食。故而,读书的兴味,源于反复摩挲中生出的一股热情,是一份得到了开发的天性。读书的佳境,如同爱情一样,是投契,是相许,是沉浸,是融合,来不得半点强求与逼迫。或许正是出于爱书人共通的生命感受,我和林语堂先生一样,讲求性情,反对功利。12月8日――暂时尚无法搞清是哪一年12月8日――林先生在复旦大学演讲,题目是《论读书》,讲得痛快:“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本旨。”
林先生所谈之功利性读书,于今未绝,相反,倒是更丰富了。学堂中的本本主义只是一种,其他各种心态,多系新形势下的新生事物,怕是连林先生都未曾料及。比如,为写作――当然,读书写作,本是一回事,读而后写,亦乃文人本分,只是,当下现炒现卖,做投机生意的,大有人在,常有炮制读书札记的高手,一本书尚未握暖,一篇宏文却早已挥就,急匆匆换稿费去了。这样对书,读与未读,区别不大;这样的文章,怕也值不了几个银两。其次,装大瓣蒜,譬如某君,每每玄谈,皆胡言乱语,状若酒醉:“关于正在解构的后现代主义精神文本的反向叙述以及一种强势的文化互证……”让人觉着比爱斯基摩人的语言还难懂,不禁喟叹:真有学问!好歹总算是一种自我包装罢,没准会蒙上哪个傻瓜蛋,祝他成功。再次,为图省事。名著巨制,卷帙浩繁,通读起来,颇为费力,不如去读些随笔小品,或者一些轻松的短构,甚至一些文摘或者妙言集锦,轻而易举,便“知道”了许多东西。时日一久,经典长卷,便愈发懒得碰触。于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便在布满蛛网的书架上熬白了头发,老黑格尔的坟头更是荒草成堆。最后,为赶时髦,人读我读,人云我云,怕是落伍,惟不考虑自我的失落。市面上流行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跟踪追击,步步为营,力是费了,“好”未必讨得到,无非是把自己打扮得更入时一点,体会一下瞬间的浪漫罢了。待云烟散尽,眼前依旧空蒙。总之,跟着排行榜走,未必比泡图书馆高明。书有千种,人有千种,读书的感觉,亦有千种,只有读到符合自家心性、气质与欲望的书,才能倍感精神之至美;盲从于他人抑或媒体的牵引,常常会白费光阴。冷书热读,倒是别显几分生趣。一本书倘出版三五年后还有人读,此书便可刮目相看了,因而,在顾准潮退后研读顾准,在“王小波热”冷却后品味“王二”,未必不是一件美事。时间差若打得巧了,一定会有大收获。
让功利走开,纯然为了取悦心灵而读书,那才真叫享受。书不是挥鞭的强盗,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瑟瑟的清风里,书是妩媚的情侣,温顺的马驹,是杯中的明月,更是幽畅的歌吟。书能让我们觉着活得很好,这就足够了。
19.第2段中有“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本旨”的话,那么林语堂所认为的“读书本旨”是什么呢?(4分)
答:
20.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凝滞的时光,便如涧底的暗流,兀自流走。
答:
②书不是挥鞭的强盗,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
答:
21.第3段中举例评述了“其他各种心态”,请用自己的语言分条概括一下哪几种心态。(4分)
答:
22.请结合文章概括,作者对“功利性读书”有何看法?他认为读书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6分)
答:
【答案及评分要点】19.①读书的兴味,源于反复摩挲中生出的一股热情,是一份得到了开发的天性。②读书的佳境,如同爱情一样,是投契,是相许,是沉浸,是融合,来不得半点强求与逼迫。或许正是出于爱书人共通的生命感受,我和林语堂先生一样,讲求性情,反对功利。(每点2分)
20.①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读书可使人清除寂寞枯燥之感,而愉快地度过时光。
②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说明书籍不会给人压力,也不会使人产生距离感,书籍是能够与人心灵相通并且取悦心灵的伴侣。(每点2分)
21.①为投稿写作,换稿费而读书。 ②为装作有学问,骗人而读书。
③为图省事读短构而不读经典长卷。④为赶时髦而读流行的书。(每点1分)
22.①作者批评了功利性读书并揭露其种种心态。
②作者认为读书可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应该为性情爱好而轻松愉悦地读书,并认为读好书能引人向善,丰富智慧。
③从反面论证了应为取悦心灵而读书的主张。(每点2分)
[09.05.18] 臧克家:诗比人更长寿
念过中学的人,没有谁不熟悉这么一段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中国当代诗坛大师臧克家的《有的人》教育了几代人追求真善美,以耐人寻味而深深“烙印”在亿万国人脑海里 。
臧克家从小生活在一个诗的王国,家庭的文化空气很浓。父亲和祖父都好诗,他的庶祖母给他讲《聊斋》,说《水浒》,话《西游记》,“这些故事,常引出我同情的眼泪和美好的幻想。”臧克家永久也不能磨灭这些在心上打上深深的印记。
小克家喜欢整天跟穷人的孩子在一起,“我同情他们,热爱他们。童年的一段乡村生活,使我认识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和贫富的悬殊。同是,纯朴、刻苦、良善……我的脉管里流入了农民的血。我高兴,有人说我是‘农民诗人’。不错,我是‘泥土里的人’。”
1923年,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臧克家接受到“五四”新文学思潮的影响。这时期,他读的新诗很多,如饥似渴地吞咽下去;也写了不少诗作。1930年,臧克家被国立青岛大学破格录取。这期间,在闻先生的指导下,他以难民、洋车夫、渔翁等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着笔点,创作了不少好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朱自清评曰:“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王统照称道:“(臧克家的出现)真像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
臧老经历了20世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全部过程,入过学,做过战,随军采访,主编杂志……这种生活境地、职业的变更,令诗人有了更丰富更鲜活的生活素材,也正是这些,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也正是这样,他在诗中抒发一个热血诗人的沸腾之情。激情勃发的臧克家,由“农民诗人”成了“人民诗人”。
臧老的床头高高的排放着一摞摞书刊,上面少不了他的圈圈点点或评论。他历来嗜书如命,到老年却自觉心里空虚,因此更以补课的心情拼命读书。他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不少于全部活动的三分之一,孤灯夜读,思接千载,名篇佳作,会心动情,是他生活的又一大乐趣。
他不仅读,而且写。其中,不少文章文情并茂,精辟独到颇有见地。臧克家从不想自己“来日无多”,只是笔耕不辍,依旧诗涌成潮,虽在文坛已耕耘了60多年,但他那颗跳动的诗心充满活力。他从未停止过写作,就是在病魔缠身、卧床不起的情况下仍不放下手中的笔。他把写作视为与病魔斗争的一种手段,进入九秩仍坚持天天定时伏案工作。近年,他还出版了《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臧克家序跋选》、《放歌新岁月》,并主编了《毛主席诗词鉴赏》等书籍。尽管因为年长,作品数量大为减少,但诗的内涵却愈加醇厚。诗作《我》寥寥10字,却滚热发烫:“我,/一团火。/灼人,/也将自焚。”这诗是他性格、人格的写照。
以往每年,请求题词、题诗、题名、作序、写评论的接连不断,来访者络绎不绝,这可忙坏了我们的臧老先生,挤占了本来很忙的诗人时间。然而,热心肠的臧克家只是尽最大的能力“应酬”,再累也心甘情愿。在臧克家的心目中,感情这座天平上,友情的砝码是重于亲情的――他对朋友的满腔热情真像火一般炽烈。
诗人还有一个特别而又不特别的爱好,那便是喜爱跟孩子在一块。老先生已经走过了99个人生历程,99个春秋使他经历了世间沧桑,饱览了人生百态,晚年的他依然童趣不失、笑声爽朗。以前每次散步,小朋友见到了他,总是老远就“臧爷爷”喊个不停。他们的臧爷爷也乐于与他们在一起捉迷藏或踢沙包,这时候,臧老也变成了“老天真”。当小孩有什么不快的事时,也乐意哭着找臧爷爷说个痛快。这时,臧老只得边哄小孩别哭边给些糖果他们吃。在孩子们中间,他成了“孩子王”,童心十足。他在散文《我和孩子》中写道:“我喜欢这许许多多的小朋友,自己好似变成了他们当中的一人。”同时,诗人甚为关心儿童事业的发展。“年景虽云暮,玮光犹灿然”,他的诗句唱出了自己的夕阳情,从中可以感到老诗人一颗年轻的心在搏动。在“希望工程”刚开始启动时,他便长期资助甘肃武威市失学女孩常清玉;一次,某地“希望工程”向他求字,他二话没说,当即写了“爱心如火”4个大字,表现出诗人的激情和爱心;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破土动工,他得知后无偿捐献自己刚收到的10000元著作稿酬……
臧克家当年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今天,用来送别诗人自己仍是最好的挽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9.本文引用《有的人》中的诗句开篇结尾,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答:
20.为什么说臧克家由“农民诗人”变成了“人民诗人”?(4分)
答:
21.传记往往撷取传主的几个侧面加以介绍,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臧克家的?(4分)
答:
22.探究思考臧克家的艺术人生,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诗人?(6分)
答:
【答案及评分要点】19.①首尾呼应,深化主题;②突出了臧克家非凡的诗歌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每点2分)
20.①童年生活在农村深受农民的影响,同情、热爱农民,为农民和底层小人物呐喊;②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生活更丰富,题材更广阔,成了人民的代言人。(每点2分)
21.①成长经历和诗歌创作成就;②读书写作的执着追求,童心未泯、爱心如火的人生境界。(每点2分)
22.①深入生活,热爱人民,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②读书学习,笔耕不辍;③饱含激情,充满爱心。(每点2分)
[09.05.19] 青山行 季宇
初秋的一天,我们乘车来到马鞍山,开始向青山进发。车窗外,江南的景色一一掠过,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安静的集市,宁静的原野,就连秋日的阳光也暖洋洋的,飘浮着令人向往的闲适。当涂的秋天是富有诗意的,可就在这一片安宁恬淡之中却充满令人心动的喧哗。这都是因为李白啊!
这位“千古一诗人”与这决土地有着不解之缘。据考证,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当涂,并终老此地,埋骨青山。可以说,当涂的山山水水印满了李白的足迹,也一次次激荡起诗人奔放的情怀和灵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当涂才使我们备感不同寻常,踏上这决土地,就连我们的呼吸也充满了浓郁的诗情。
渐渐地,青山出现在了眼前。秋天的青山是丰盈的,也是朴素的。这是一个绿的世界,到处草木盛开,一片葱茏。据说,以前这里曾经长满了枫树和野菊,每到秋天,漫山红遍,野菊怒放,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一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李白就常来这里,登高望远,饮酒作诗,消磨他在人生的最后岁月。
今天的青山墓园掩映在一片松柏苍翠之中,显得古朴而肃穆。屹立于墓前的石碑,高五尺有余,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出自杜甫之手笔。山风轻拂着,仿佛在轻声诉说;墓园上芳草萋萋,树影婆娑;远处偶有鸟鸣传来,四周一片宁静。置身在这样的幽静中,极目远眺,李白笔下的山水宛如一幅水彩画缓缓展开,呵,山与水,水与天,紧紧相连,融为一体,迷迷蒙蒙的景色,带着些许梦幻。在这梦幻之中,历史仿佛向我们走来……
青年李白第一次踏上当涂的土地,只有15岁,这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那时的诗人气宇轩昂,踌躇满志,抱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梦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路上,他飘飘若仙,豪情万丈,南下江陵,游洞庭,溯湘江,之后抵江夏,继而登庐山,下金陵,并来到了当涂。那也是一个秋天啊,艳阳高照,或清风明月,诗人沿着长江,泛舟而下,一路上美景如画,诗酒当歌。
天宝六年,这是李白政治上最失意的时期。长安三年,他屡遭谗毁,饱受打击。离开长安后,他带着满身伤痕,再次来到了当涂。
此时的李白,内心充满了太多的苦闷!他不理解为什么“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而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难更使他忧心如焚。天宝六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夜。李白很想为国家出力,可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寄情于山水与诗酒,并从中得到些许慰藉,以抚慰自己痛苦的心灵。
至德二年,李白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打却降临了。就在这一年,隐居于庐山的李白不幸卷入了永王李?事件。他原本抱着一片救国热忱,没想到却卷入了一场宫廷之争,流放夜郎。这是李白生命中最灰暗的时期。“夜郎万里道,西去令人老”、“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晚年的李白再次滞留于当涂。此时的他已是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在致其族叔李阳冰的信中,当年“散金三十万”、一向豪放潇洒的李白只能徒唤无奈,发出“英雄气短”的哀叹:“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宝应元年,一代大诗人李白在当涂寓所离开了人世。
雨果在巴尔扎克追悼会上曾说过,一个伟大的死会给我们带来宗教上的震撼。“那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那不是虚无,而是永恒;那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想李白的死也是如此。在青山凭吊时,我们的心情一直很沉重。李白一生以诗名,他的诗登峰造极,不可逾越。所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人说,有诗歌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从这一点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人生的最高理想。李白的不幸就在于时运不济,报国无门。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大悲痛。在这大悲痛的深处.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伟大忠诚,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不朽的伟大精神。
(选自2008年第6期《散文选刊》,文章有删改)
【注】青山:位于安徽省马鞍山下当涂县境内,是国家级旅游风景区,享誉中外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墓园位于景区?。
19.作者为什么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4分)
答:
20.文章第四段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1.联系全文,谈一下你对“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22.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突出特色?请选取一点谈谈对你写作的启示。(6分)
答:
【答案及评分要点】19.这是因为宁静的青山埋葬着千古诗人,这里留下了诗人众多的足迹,并激起了诗人奔放的情怀与灵感,所以作者内心“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2分)这表达了对李白仰慕和敬挽的情怀。(2分)
20.“青山墓园”是作者青山行的主要目的地,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瞻仰之情,此处承接上文对李白的描写;由对青山墓园景物及太白墓的描写引发了下文对李白多次来到当涂生活创作情况的叙述,此为引起下文。
21.李白的诗歌成就登峰造极,不可逾越,他的一生是与诗歌相伴的一生,所以他是幸福的;李白虽才高出众,但时运不济,没有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所以他又是不幸的。(言之成理即可)
22.写作特色:第一,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二,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手法有机结合;第三,运用引用手法表现人物。(3分,言之成理即可)
启示主要有两点。第一,要注意由现实的人、物、景触发联想,使行文更丰富。第二,写入叙事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立体的展现人和事物。(3分)
[09.05.20] 凄与悲的距离 白水河
听《二泉映月》,在优美的乐曲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感伤,一种凄凉。它这样的美,美得让人陶醉;它这样的凄怨,凄怨得让人落泪。深入它,才知道它凝聚了一位贫苦艺术家一生的感慨、叹伤,它又凝聚了他一生的流浪。阿炳,这样一位被众人叫做“瞎子阿炳”的人,在无锡市一流浪就是50多个年头。他脖子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在无锡市漫步。他看不见了往日的风景,但他有自己的歌声。曾有一度,在无锡市,谁不熟悉阿炳的歌声、笛声?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阿炳保留着自己的尊严,探索着自己的痛苦而又艺术的生活。
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风景独美。这里有一泉水,号称“天下第二泉”。在这里,在阿炳26岁以前的时光里,留下了他的多少欢歌笑语。而今当无锡市一个瞎眼的老汉拉着名曲在挣着微薄的生活费时,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永恒?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辛酸?这样的乐曲差点儿就要成为历史天空中的一朵云,最终也将烟消云散。不是一位教授偶然听到自己的学生在拉阿炳的《二泉映月》,不是这位教授去无锡找到阿炳录了音,这种优美的音乐恐怕也随着阿炳的逝去而无声了吧。1950年夏找阿炳录音时,阿炳说:“我不奏音乐已经两年了,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也都破坏得一件都不能用了。”就这样一个靠音乐技艺吃饭的人,却两年不闻乐曲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凄苦。在危危之颠终于保存下了这首乐曲。1950年冬,阿炳就与世长辞了。如果不是夏天去找他,而是冬天,何以能让这样的绝唱唱到今?
现在再听这首曲子,你会由开始莫名的忧伤而转变为一种形象――曲子如泣如诉,叮咚的泉水依然叮咚,但物是人非:一个瞎了眼的衣服破烂的老汉,手拿二胡在认真地拉呀拉呀,多少人驻足侧耳倾听。你又会联想到多少像阿炳一样命运的人,在风雨中艰难地行走着,他们叹息,却没处抱怨。这凄凉比“秋风扫落叶”还要凄,这韵味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还要无穷。这美是如此的美,才有如此的凄,而正因为有这样深沉的凄,才孕育了如此绝妙的美。凄与美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太凄了则成悲,太美了则“物极必反”。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又何尝不是一种凄美呢?春天花开,有如少女的粉面,有如少女含羞的笑脸,一旦春归去,花衰至落,落下的花像落下的泪,流到树下却浸不进去半分。黛玉拿着笤帚,轻轻地打扫着散落的花瓣。她是那样的轻,害怕再给已落的花瓣染上半点污点。然后她轻轻地把聚积到一起的花瓣装进一个粉红的丝袋里,再轻轻地把丝袋的口扎上,已泪湿粉面,泪洒春衫。四周静静的,不时还传来悦耳的鸟鸣。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黛玉轻依花锄,做着这样优美的事,难道不是美与凄的结合?这种结合早已感动了它的第一位听众――宝玉。宝玉的感动与黛玉的导演又是凄与美的结合:天真纯洁的爱情,最终也如这些花,葬送在黛玉自己所设的花冢里。这样的结合才让人感动得叹服,让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无言以对。
然而,当我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时我正在看《张良传》,看到吕后造成戚夫人的悲,感受着曲中的凄,才算真正理解了悲与凄的艺术距离。刘邦得天下而称汉高祖后,吕后人老珠黄,当日风采照人的吕后已是雨后黄花了,然而这时的戚夫人却是玉洁冰清、出水芙蓉,深得刘邦的宠爱。刘邦几度要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无奈太子已请来了刘邦一生都找不来的四位隐士,羽翼已成,不可废了。刘邦指着四位隐士对戚夫人说:“我想废太子,可他们四人辅助着他,羽翼已成,不能再废了。”戚夫人如失魂魄,为刘邦唱了一曲哀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衬缴,尚安所施!”联想戚夫人平日的幻想,而一旦幻想破灭,这是一种何等的伤痛。及至吕后专权,把戚夫人双眼挖去,舌头割掉,四肢吹掉,衣服扒光,扔在猪圈里叫做“人彘”,让人观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啊!这悲能与美结合吗?永远不能,它永远只能是悲哀。
凄与悲都会让人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它们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
(选自《写作》,2008年第3期)
19.文章前三段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阿炳的“凄”的?凄与悲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距离? (4分)
答:
20.请解释“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这句话的深刻含义。(4分)
答:
21.文章写《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和戚夫人被杀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2.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凄与美的“和谐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请另外举例子加以说明。(6分)
答:
【答案及评分要点】19.(1)①阿炳身世的凄苦,②阿炳的艺术成就被冷落之凄苦,③作为一个艺术家,阿炳晚年不闻乐曲声,与艺术隔绝之凄苦。(2分)
(2)作者在这里说的“凄”指的是能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和审美感悟的凄凉、感伤、幽怨等;“悲”则指没有任何美的成分的纯粹的悲哀、痛苦、伤心等。凄与悲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悲不能;凄给人的痛苦程度比悲略轻。(2分)
20.这句话是说,多年的流浪生活使人们熟悉了阿炳的凄苦身影以及他优美的歌声和笛声,从名曲《二泉映月》而知道了阿炳;(2分)然而《二泉映月》的出名却使人们忽视了阿炳本人,更没有认识到《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他的艺术作品险些被弃而逝:这反映了艺术和艺术家不被重视的一种悲惨社会现状。(2分)
21.(4分)作者用《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是从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凄与美是完美结合和统一的;而《张良传》中戚夫人的悲苦事例则说明了悲是不能与美结合的,它永远只能是悲哀。
22.(6分)作者的观点有失偏颇。无论凄或悲,只要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就都是美的,都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都能让人感动得叹服,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如《窦娥冤》《哈姆雷特》等悲剧都是悲与美的完美统一的典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09.05.21] 曲阜寻根
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和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天贶殿,被誉为东方三大殿。近年农历八月廿七日孔子诞辰,都要在这里奏中和韶乐,演八佾舞,向至圣先师顶礼膜拜。
站在清朝雍正皇帝手书的“大成殿”金字匾额下方挡驾的绿栏杆之外,远远地望着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着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帝王威仪的孔子坐像,敬则敬矣,却没有多少亲切感。当一个人被历代权贵显儒拜至高不可攀的天云之际,我辈平民书生只有敬而远之的份儿。
记得多少年前,到处绘作“横眉冷对”的鲁迅肖像,连孩童也问他的爸爸:“鲁迅爷爷很厉害吧?”圣人、伟人能否带点人情味?鲁迅晚年对此有所警觉,有所疑惑。他孝其母而爱其子,写了《答客诮》诗,自我辩解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写《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向被视为非孔之作,其实行文揭示权势者的利用和后儒的僵化,使民众对孔子惟有恭谨,却不亲密,又于孔子生前落魄,身后暴荣,体悟到人生荣辱如白云苍狗的悲凉感。这对后人如何看待伟人(包括孔子和鲁迅本人)和伟人之学,是富有启迪价值的。
吾非孔门圣裔,这番曲阜寻根是要寻文化之根。中国成为数千年文明古国而不堕,成为礼仪之邦而富有风流儒雅趣味,甚至士人阶层列为“四民之首”成为历代社会的共识,孔子之功是不可没的。但圣人也是人,其学惟有与时俱进、从善如流、不断生发新机,后人寻根时,才会感到与之血肉相连。在大成殿盘龙翔凤、金碧辉煌的灵光中,我感到圣人离我弥远,感到寻根的失落。惟有回首殿前一株挺拔苍翠的桧树,辨读“先师手植桧”的刻石,才渐渐辨认出孔子的身影,似乎这位身材魁伟的慈祥老人也荷锄培土,和我们一道参加植树节。
孔子手植桧相传有二株,原树历经兵灾火劫,在废墟上重生,在祸难后仅存的树桩上复发新条。今存者已历二百六十年风雨,老干如铁,繁枝似盖,显示了在风火雷电中不可摧磨的生命力,其树冠已在日光中越过大成门的屋脊了。
孟子用“大成”、“金声而玉振”为孔子形象定型化。于今的孔庙,已树起“金声玉振坊”、“圣时门”、“大成门”、“大成殿”,组合成坚强的自南而北的孔庙中轴线。然而,定型的东西似乎难以同自然生长着的东西比高低,比生命力,先师手植桧终于日益一日地高出大成门屋脊,便是极妙的象征。因为这里存在一条深植于泥土,并不息地抽出枝叶而迎接日日其新的阳光的根。
由根深叶茂,我联想到水源。老根无水,其生命势必枯竭,是不能重生的。孔子的根,孔子的降生地在尼山,那里的水名曰:“智源”。其地有观川亭,相传是孔子观五川汇流之处。孔子在川上叹光阴易逝,一川秀水融汇着多少浩茫的人生感触。
孔庙之旁有孔子故宅,大概能唤起游人的亲切感吧,但它已改作奉祀孔子先人的家庙,而且每个先人都封了王爵,宅中有孔子当年饮水的古井,据称那井水是“既清且渫”的,如今已成暗浊的止水。井旁有乾隆皇帝“故宅井赞碑”。镌刻有这位盛世君王的“饮水拜师”铭文:“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呼宣圣,实我之师。”不过,井之四周已筑起雕花石栏、四角碑亭,俨然“圣水”的模样。这也就失去了我去年在绍兴鲁迅故居看百草园中的水井,尚能联想到少年鲁迅听蟋蟀弹琴、看云雀高飞,挖掘何首乌、采摘覆盆子的自然趣味了。
19.文章前两段写了哪些主要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0.本文名为“曲阜寻根”,根据全文,分条陈述作者在曲阜寻到的根的具体内容。(4分)
答:
21.作者站在大成殿前,“感到圣人离我弥远,感到寻根的失落”,原因有哪些?(4分)
答:
22.有人认为,以“在鲁迅故居看百草园中的水井”结尾有偏题之嫌,对此,你怎么看?(6分)
答:
【答案及评分要点】19.写了大成殿在全国的地位、意义、题字来历和作者观孔子像对伟人产生敬而远之的情感。(2分)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引出下文“后人如何看待伟人和伟人之学”的思考(2分)
20.(1)孔子及其学说,是中国千年文明的文化之根。
(2)孔子作为普通人的亲切形象是孔子作为圣人偶像的根。
(3)孔子的降生地尼山及其智源溪,是孔子的根。(一条1分,两条3分,三条满分)
21.圣人离我弥远的原因是历代权贵显儒的捧奉定型,使孔子失去了亲切感和人情味,只剩下恭敬威严。(2分)
寻根失落的原因是孔子之学没有与时俱进,兼收并蓄,不断发展和创新,只是陈旧落后,失去生机和活力。(2分)
22.(1)用鲁迅故居中的水井与孔子故宅中的古井作对比,对照出孔子故宅及其古井被神圣化后只有威严恭敬没有亲切自然的缺憾。
(2)与前文第三自然段鲁迅的叙写相照应,使全文结构完整。
(3)委婉含蓄地显示了全文的主旨,间接地表达了当今如何看待伟人和伟人之学的思想感情。
[09.05.22] 西溪的睛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叫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猛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帑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19.结合下文,说说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和作用?(4分)
答:
20.第四段中说“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作者称自己是“难度的俗物”,原因是什么? “俗益”所指的内容是什么?(4分)
答:
21.源宁在游西溪后感慨“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与西溪相比,西湖有什么不足?西溪又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4分)
答:
22.作者在文章收笔描写夜游西溪的情景时,联想到东坡夜游赤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答案及评分要点】19.阴沉,潮湿,有点冷,有点霉;为下文的游西溪从反面作铺垫。
20.(1)没有从松木场下船,慢慢儿地品赏沿途景色,却坐汽车一贯而过,缺少一种雅兴,因此说是难度的俗物。(2)“俗益”指可以欣赏到沿途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可以欣赏到满眼渺茫青绿;可以欣赏到春秋时节,微雨之中,沿山大道的好景。
21.(1)西湖的不足在于“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 (1分)(2)西溪的好处有:水路回环曲折的曲折美;圆桥茅舍、桑树蓼花的田园风光美;摇船的少女及橹声的咿呀景象的诗意美。(3分)
22.使用对照,通过晚游西溪与东坡夜游赤壁相对比,突出了对西溪美景的喜爱之情;点明、突出主旨。(6分)
[09.05.23] 城市里的蟋蟀 吴丹红
和城市站在一起,也就渐渐远离了自然。“唧……唧……唧……”,那曾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天籁之音似已远去。我已无法解读弥漫着欲望泡沫的城市生活,内心总处于无边的焦虑与渴望之中。
不记得有多久没有数过星星了,抬头望天俯身看地的感觉似乎已经离我好远好远了。站在阳台上,隔着那些被几何化的不锈钢防盗网,望着被分割成俄罗斯方块般的世界,看着闪烁的霓虹灯和过往匆匆的都市人,我总觉得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我。
那是童年时的那只蟋蟀的声音。
儿时,在外婆家。“唧……唧……唧……”的虫鸣声似乎成了乡村每晚必定上演的歌剧,蟋蟀们如矜持羞涩的少女,又如风度翩翩的绅士,不用伴舞,不用伴奏,只是清唱,顶多来个小组唱,就这么简简单单,却和着泥土的气息,唱出了自然与生命的真谛。
外婆不知从哪里给我捉来了一只蟋蟀,我把它养在一个花盆里。一次,邻居小姐姐把她的蟋蟀放在我的蟋蟀身边,我们用枯树枝轻轻撩拨。忽然,两只蟋蟀大战了起来。几个回合之后,小姐姐的那只败下阵来,我的那只却是一副得胜将军的模样。我们为蟋蟀的精彩表演啧啧称赞。后来,我在作文中常常写到那只蟋蟀,老师说我的作文中充溢着一种乡情。
我的童年就这样在蟋蟀的吟唱声中度过。后来我还是被带进了城市,带进了贴着红白蓝瓷砖的高楼,带进了有空调有电脑有俄罗斯方块游戏,却没有泥土没有草丛没有蟋蟀的房间……
在城市,我习惯了这种俄罗斯方块般的生活。早出晚归,步履匆匆。
不知何时起,我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会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学会了冷眼旁观,学会了猜疑与妒忌……那只承载着我童年欢笑的蟋蟀,早已被压在了心底。也许,是我把它给遗忘了。前不久,我在一个商店里看到有竹制的或塑料制的蜻蜒、蟋蟀卖,便兴冲冲地买回了一对塑料蟋蟀,把它们放在一个塑料花草丛中。后来,我在网上看到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我想我应该记得童年的那只蟋蟀,可是它却无处可寻。我在俄罗斯方块中感到一阵茫然和悲哀。
我那童年的可爱的蟋蟀,你在哪儿?
“唧……唧……唧……”,也许是因为过度的思念,我竟然有些幻听,仿佛当年那只蟋蟀在我耳边低吟,释放出一种平和的伤感,是的,它在为我现在的寂寥而伤感。我知道我无法寻觅它,因为那只是幻觉。我却仍然探头往窗外搜索。窗外很眩,有红绿灯,有汽车尾气;窗外很吵,有人在蹦的唱K,有人在猜拳行酒,也许这些都是城市应该有的声音吧。闪烁的霓虹灯尽情地展示着城市的繁华与躁动不安,一如千娇百媚的舞女。难怪贾平凹会说:“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赛格顶上的激光柱不停地旋转着,它在扫射着城市的夜空;波音777、空中客车在不停地起降。激光柱、客机的灯光让月光星光都暗淡无光。生活的节奏在各种各样的挑战中不断地膨胀,不断地加快,喧嚣的环境、乏味的生活、残酷的竞争使我们烦躁不安。我要将自己藏在哪里,才不至于被这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淹没?
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我到底还是惦记起那一只蟋蟀了。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中会有我们的蟋蟀吗?在这里,我的蟋蟀已无处躲藏。它逃离了不属于它的方格,逃离了充盈着欲望泡沫的城市。而我却站在原地,无法跳出俄罗斯方块。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处处唱歌/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比最和谐的音响更和谐/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我知道我的蟋蟀不是流沙河的那一只,但他的诗还是引起我深深的共鸣。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城市人,你找到了心中的蟋蟀了吗?
19.文中多次提到了“俄罗斯方块”,其含义不尽相同,请结合文章分别概括它的含义。(4分)
答:
20.画线句子在文中有怎样的含义,请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说明。(4分)
①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答:
②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
答:
2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引用流沙河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2.作者在文中为什么用了大量笔墨写了儿时的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
【答案及评分要点】19.(4分)①“俄罗斯方块”是一种电脑游戏;②“俄罗斯方块”是城市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建筑;③“俄罗斯方块”是简单机械枯燥乏味的都市生活的象征;④“俄罗斯方块”是都市人压抑而缺乏生气的心灵世界。(答对第一点给1分,)
20.(4分)①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在快节奏的生活、喧嚣的环境、乏味的生活和残酷的竞争当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方向,并且产生了对于自身价值的怀疑。 (大意对即可)
②此处的蟋蟀运用了比喻(象征)手法,在城市人的心中,“蟋蟀”既是曾经有过的纯真生活,也是自然和生命的真谛,更是一种乡情。(大意对即可)
21.(4分)①因为流沙河的诗句是以蟋蟀为主,与本文所写之物一致;
②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文章具有诗意的美感;
③引用诗句引出了作者情感的抒发,强化了作者对于纯真的童年生活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然对乡情回归的渴望。(每点1分,答出3点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2.(6分)①儿时的生活是我曾经拥有却遗失很久的快乐,其中的主角就是蟋蟀;②这段描写既照应了题目,又与后文枯燥的城市生活形成了了鲜明的对比;③对儿时的眷恋和渴望更表现出了我对于现实生活的厌弃。
[09.05.24] 独 白 周海亮
儿啊!男人说,我来看看你……我只是来看看你,过一会儿就走……要赶火车,回去晚了,矿上要扣钱的。
我知道你记恨我,你说梦话时,骂过我。你怎么那么恶毒?我是你爹啊!我有什么办法……念高中,一年得两千多块钱啊!
儿啊!我来看看你,坐一坐就走,你今天别骂我。
我知道你想念书,可我去哪里弄两千块钱?就算把我的血抽干,再把骨头砸了,只要能卖出你念书的钱,我就去抽,就去砸。可是我知道抽血得靠门路。没门路谁要咱的血?谁要咱这把骨头……咱家里没门路。
好在咱家里有煤啊。有煤,就得有人挖煤。挖煤,一年就能挣好几千呢。你三伯挖煤,不是供出了两个大学生吗?他能挖,我为什么不能挖?我有类风湿?怕什么!你三伯不是还有哮喘吗?
儿啊!所以我去挖煤了。走的时候,我不让你娘告诉你我是去挖煤。我不是怕你难受……其实你那时候已经不念书了。我跟学校的老师说,名额先给你留着,等我挣了钱,交了学费,你再回去……我去挖煤,我不告诉你,真的不是怕你难受,我是怕你也去挖煤啊!
其实挖煤也挺好的,吃的菜里有大片的白肉,馒头也挺大的。有塌方……对,有塌方……小煤矿都有塌方。没塌方,怎么能轮到我们去挖煤?
你见过塌方吗……我正挖着煤,正挖着,天就塌下来了……到处都是石头,就像下冰雹,专拣人砸啊。你三伯喊,塌方!我瞅一眼,他就被埋起来了。我慌了,向外跑……跑不出去,洞口早堵死了。牛娃喊我,向后跑啊!他也被埋住了……牛娃认识吧?你认识的,他比你大六岁,小时候,偷过咱家的苞米。
那次塌方,死了五个人。你三伯,牛娃……全死了。你三伯脑袋被砸掉了一半,眼珠子沾在煤堆上……我命大呀!我晕过去八个钟头,八个钟头,没有再挨上一块石头……我命大啊!阎王爷知道你需用钱读书,他放我回来了。
儿啊!我挣的钱,你念书,一年够了。可是我回来,怎么你就不在家里?
你娘告诉我,我走后没几天,你也走了。我知道你想念书,可是儿啊,钱我来挣,我是爹啊!你怎么也跑出去挖煤呢……你才十六岁,你告诉人家你十九岁,其实你说你十六岁,他们也要你,挖煤很缺人的。可那是人干的话儿吗?
儿啊!挖煤有大馒头吃,有肉片吃,可是有塌方啊!你见过塌方吗?你见过?天塌下来了啊!到处是石头啊!你跟你娘说,遇到塌方,你能跑出去,你说你跑得比兔子快。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啊!
儿啊!我来看看你。我只是来看看你,现在我得走了……再晚,我就赶不上火车……矿上要扣钱的……我还得去挖煤……你弟弟,他也要念书啊!
深秋。荒野。一个泪流满面的中年男人,朝一座新坟,狠狠地磕了三个响头。
儿啊!男人说。
(《读者》2007年第21期)
19.小说中大量运用了省略号,有什么表达效果?
20.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归纳“男人”他们的生存状态。
21.从“独白”中可以看出,“男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儿子”是怎样的少年?
22.请从小说的构思、语言、立意等方面任选一个,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不超过80字)。
【答案及评分要点】19.文中的省略号标示着说话的断断续续,有力地表现了“男人”因哽咽而说话不断停顿的情态,把人物悲痛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
20.①生活贫困,无力支付子女的上学费用。
②有病不能医治,还要带病赚钱养家。
③无权无势,不能选择职业,只能从事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作。
④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时刻面临失去生命的危险。
⑤经常遭受矿主的克扣、盘剥。
21.“男人”是一个贫困的矿工,是一个尽职尽责的父亲;硬撑着病体为孩子挣取学费,不顾生命危险,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代价;不幸却又无奈、坚强,大儿子死了,还要压抑悲痛继续为二儿子挣学费。“儿子”是一个渴望学习的倔强少年,家庭的贫困曾使他怨恨,但倔强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继续读书,刻意隐瞒年龄去挖煤,不幸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22.示例:小说构思巧妙,整篇以“男人”的独白为内容,一个苍老的父亲面对十六岁儿子的新坟,眼含热泪,絮絮叨叨,真实的社会,窘迫的生活,沉重的父爱,催人泪下,发人深思。
小说的语言平实冷静,语句短小却张力十足,波澜不惊却潜流暗涌,不造作矫情却有很强的感染力。
小说立意深刻,真实地反映了困难百姓、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揭露了频发矿难、违法童工等社会的阴暗一面,让读者认识到现实的残酷。
[09.05.25] 琴 王 游睿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 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
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
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
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
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
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原载《小小说月刊》2004年第13期)
18.小说为什么要以“琴王”为题?请简要分析。(3分)
19.悠扬的琴声对村民们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请你分点概括。(6分)
&n
目 录
1. 集合。。。。。。。。。。。。。。。。。。。。。。。。。。。。。。。。。。。。。。。。。(5)
2. 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6)
3. 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7)
4. 解三角形。。。。。。。。。。。。。。。。。。。。。。。。。。。。。。。。。。。。。(9)
5. 平面向量。。。。。。。。。。。。。。。。。。。。。。。。。。。。。。。。。。。。。(11)
6. 数列。。。。。。。。。。。。。。。。。。。。。。。。。。。。。。。。。。。。。。。。。(12)
7. 不等式。。。。。。。。。。。。。。。。。。。。。。。。。。。。。。。。。。。。。。。(16)
8. 复数。。。。。。。。。。。。。。。。。。。。。。。。。。。。。。。。。。。。。。。。。(18)
9. 导数及其应用。。。。。。。。。。。。。。。。。。。。。。。。。。。。。。。。。(19)
10. 算法初步。。。。。。。。。。。。。。。。。。。。。。。。。。。。。。。。。。。。(22)
11. 常用逻辑用语。。。。。。。。。。。。。。。。。。。。。。。。。。。。。。。。(22)
12. 推理与证明。。。。。。。。。。。。。。。。。。。。。。。。。。。。。。。。。。(23)
13. 概率、统计。。。。。。。。。。。。。。。。。。。。。。。。。。。。。。。。。。(24)
14. 空间几何体。。。。。。。。。。。。。。。。。。。。。。。。。。。。。。。。。。(27)
15.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7)
16.平面解析几何初步。。。。。。。。。。。。。。。。。。。。。。。。。。。。(31)
17.圆锥曲线与方程。。。。。。。。。。。。。。。。。。。。。。。。。。。。。。(33)
18. 江苏卷(一)读卷。。。。。。。。。。。。。。。。。。。。。。。。。。。。(36)
19. 江苏高考模拟(二)。。。。。。。。。。。。。。。。。。。。。。。。。。。(41)
20. 江苏高考模拟(三)。。。。。。。。。。。。。。。。。。。。。。。。。。。(46)
2009年江苏高考数学考点分布
对知识的考查要求依次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在下表中分别用A、B、C表示)。
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最基本的认识,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解决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掌握:要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解决综合性较强的或较为困难的问题。
内 容
要 求
A
B
C
1.集合
集合及其表示
√
子集
√
交集、并集、补集
√
2.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
函数的有关概念
√
函数的基本性质
√
指数与对数
√
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幂函数
√
函数与方程
√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
3.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
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
√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
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两角和(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
几个三角恒等式
√
4.解三角形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应用
√
5.平面向量
平面向量的有关概念
√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
平面向量的的数量积
√
平面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
平面向量的应用
√
6.数列
数列的有关概念
√
等差数列
√
等比数列
√
7.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
√
一元二次不等式
√
线性规划
√
8.复数
复数的有关概念
√
复数的四则运算
√
复数的几何意义
√
9.导数及其应用
导数的概念
√
导数的几何意义
√
导数的运算
√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大(小)值
√
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10.算法初步
算法的有关概念
√
流程图
√
基本算法语句
√
11.常用逻辑用语
命题的四种形式
√
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
12.推理与证明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
分析法和综合法
√
反证法
√
13.概率、统计
抽样方法
√
总体分布的估计
√
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
变量的相关性
√
随机事件与概率
√
古典概型
√
几何概型
√
互斥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
统计案例
√
14.空间几何体
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成体
√
三视图与直视图
√
柱、锥、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
15.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
√
直线与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
两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
16.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
直线方程
√
直线的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
√
两条直线的交点
√
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
√
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
空间直角坐标系
√
17.圆锥曲线与方程
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中心在坐标原点)
√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中心在坐标原点)
√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顶点在坐标原点)
√
A级要求31个B级要求36个C级要求8个,划去自己已经会的,还余下的就是我们要在这些日子里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每天要解决几个问题呢?答案:不到半个!有信心了吧?
第1模块 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