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095  1103  1109  1113  1119  1121  1125  1131  1133  1139  1145  1149  1151  1155  1161  1163  1169  1173  1175  1179  1181  1185  1187  1189  1190  1191  1193  1194  1195  1197  1199  1203  1205  1209  1211  1215  1221  1223  1229  1233  1235  1239  1245  1251  1253  1259  1263  1265  1271  1275  1281  1289  3002 

四川师大附中高2006届高三数学总复习(十四)实验修订版

§14.   知识要点

1. ⑴复数的单位为i,它的平方等于-1,即.

⑵复数及其相关概念:

①      复数―形如a + bi的数(其中);

②      实数―当b = 0时的复数a + bi,即a;

③      虚数―当时的复数a + bi;

④      纯虚数―当a = 0且时的复数a + bi,即bi.

⑤      复数a + bi的实部与虚部―a叫做复数的实部,b叫做虚部(注意a,b都是实数)

⑥      复数集C―全体复数的集合,一般用字母C表示.

⑶两个复数相等的定义:

.

⑷两个复数,如果不全是实数,就不能比较大小.

注:①若为复数,则,则.(×)[为复数,而不是实数]

,则.(√)

②若,则必要不充分条件.(当

时,上式成立)

2. ⑴复平面内的两点间距离公式:.

其中是复平面内的两点所对应的复数,间的距离.

由上可得:复平面内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的复数方程:.

⑵曲线方程的复数形式:

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的方程.

表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为焦点,长半轴长为a的椭圆的方程(若,此方程表示线段).

表示以为焦点,实半轴长为a的双曲线方程(若,此方程表示两条射线).

⑶绝对值不等式:

是不等于零的复数,则

.

左边取等号的条件是,右边取等号的条件是.

.

左边取等号的条件是,右边取等号的条件是.

注:.

3. 共轭复数的性质:

                                          

a + bi)              

                                 

)                              

注:两个共轭复数之差是纯虚数. (×)[之差可能为零,此时两个复数是相等的]

4. ⑴①复数的乘方:

②对任何

 

注:①以上结论不能拓展到分数指数幂的形式,否则会得到荒谬的结果,如若由就会得到的错误结论.

②在实数集成立的. 当为虚数时,,所以复数集内解方程不能采用两边平方法.

⑵常用的结论:

   

是1的立方虚数根,即,则                                                  .

5.  ⑴复数是实数及纯虚数的充要条件:

.

②若是纯虚数.

⑵模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不管它的起点在哪里,都认为是相等的,而相等的向量表示同一复数. 特例: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其模为零.

注:.

6. ⑴复数的三角形式:.

辐角主值:适合于0≤的值,记作.

注:①为零时,可取内任意值.

②辐角是多值的,都相差2的整数倍.

③设.

⑵复数的代数形式与三角形式的互化:

.

⑶几类三角式的标准形式:

7. 复数集中解一元二次方程:

在复数集内解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时,应注意下述问题:

①当时,若>0,则有二不等实数根;若=0,则有二相等实数根;若<0,则有二相等复数根为共轭复数).

②当不全为实数时,不能用方程根的情况.

③不论为何复数,都可用求根公式求根,并且韦达定理也成立.

8. 复数的三角形式运算:

棣莫弗定理:.

试题详情

四川师大附中高2006届高三数学总复习(十三)实验修订版

§13.   知识要点

1. 导数(导函数的简称)的定义:设是函数定义域的一点,如果自变量处有增量,则函数值也引起相应的增量;比值称为函数在点之间的平均变化率;如果极限存在,则称函数在点处可导,并把这个极限叫做处的导数,记作,即=.

注:①是增量,我们也称为“改变量”,因为可正,可负,但不为零.

②以知函数定义域为的定义域为,则关系为.

2. 函数在点处连续与点处可导的关系:

⑴函数在点处连续是在点处可导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可以证明,如果在点处可导,那么处连续.

事实上,令,则相当于.

于是

⑵如果处连续,那么在点处可导,是不成立的.

例:在点处连续,但在点处不可导,因为,当>0时,;当<0时,,故不存在.

注:①可导的奇函数函数其导函数为偶函数.

②可导的偶函数函数其导函数为奇函数.

3. 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在点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就是曲线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也就是说,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的斜率是,切线方程为

4. 求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为常数)

注:①必须是可导函数.

②若两个函数可导,则它们和、差、积、商必可导;若两个函数均不可导,则它们的和、差、积、商不一定不可导.

例如:设,则处均不可导,但它们和

处均可导.

5.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可推广到多个中间变量的情形.

6. 函数单调性:

⑴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方法:设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0,则为增函数;如果<0,则为减函数.

⑵常数的判定方法;

如果函数在区间内恒有=0,则为常数.

注:①是f(x)递增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如上并不是都有,有一个点例外即x=0时f(x) = 0,同样是f(x)递减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②一般地,如果f(x)在某区间内有限个点处为零,在其余各点均为正(或负),那么f(x)在该区间上仍旧是单调增加(或单调减少)的.

7. 极值的判别方法:(极值是在附近所有的点,都有,则是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同理)

当函数在点处连续时,

①如果在附近的左侧>0,右侧<0,那么是极大值;

②如果在附近的左侧<0,右侧>0,那么是极小值.

也就是说是极值点的充分条件是点两侧导数异号,而不是=0. 此外,函数不可导的点也可能是函数的极值点. 当然,极值是一个局部概念,极值点的大小关系是不确定的,即有可能极大值比极小值小(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点不同).

注①: 若点是可导函数的极值点,则=0. 但反过来不一定成立. 对于可导函数,其一点是极值点的必要条件是若函数在该点可导,则导数值为零.

例如:函数使=0,但不是极值点.

②例如:函数,在点处不可导,但点是函数的极小值点.

8. 极值与最值的区别:极值是在局部对函数值进行比较,最值是在整体区间上对函数值进行比较.

注:函数的极值点一定有意义.

9. 几种常见的函数导数:

I.为常数)                      

)                   

II.                             

                                    

III. 求导的常见方法:

①常用结论:.

②形如两边同取自然对数,可转化求代数和形式.

③无理函数或形如这类函数,如取自然对数之后可变形为,对两边求导可得.

试题详情

四川师大附中高2006届高三数学总复习(十二)

§12. 极 限  知识要点

1. ⑴第一数学归纳法:①证明当取第一个时结论正确;②假设当)时,结论正确,证明当时,结论成立.

⑵第二数学归纳法:设是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如果

①当)时,成立;

②假设当)时,成立,推得时,也成立.

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自然数时,都成立.

2. ⑴数列极限的表示方法:

②当时,.

⑵几个常用极限:

为常数)

③对于任意实常数,

时,

时,若a = 1,则;若,则不存在

时,不存在

⑶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如果,那么

特别地,如果C是常数,那么

.

⑷数列极限的应用:

求无穷数列的各项和,特别地,当时,无穷等比数列的各项和为.

(化循环小数为分数方法同上式)

注:并不是每一个无穷数列都有极限.

3. 函数极限;

⑴当自变量无限趋近于常数(但不等于)时,如果函数无限趋进于一个常数,就是说当趋近于时,函数的极限为.记作或当时,.

注:当时,是否存在极限与处是否定义无关,因为并不要求.(当然,是否有定义也与处是否存在极限无关.函数有定义是存在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处无定义,但存在,因为在处左右极限均等于零.

⑵函数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如果,那么

特别地,如果C是常数,那么

.

注:①各个函数的极限都应存在.

②四则运算法则可推广到任意有限个极限的情况,但不能推广到无限个情况.

⑶几个常用极限:

(0<<1);>1)

4. 函数的连续性:

⑴如果函数f(x),g(x)在某一点连续,那么函数在点处都连续.

⑵函数f(x)在点处连续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①函数f(x)在点处有定义;②存在;③函数f(x)在点处的极限值等于该点的函数值,即.

⑶函数f(x)在点处不连续(间断)的判定:

如果函数f(x)在点处有下列三种情况之一时,则称为函数f(x)的不连续点.

①f(x)在点处没有定义,即不存在;②不存在;③存在,但.

5. 零点定理,介值定理,夹逼定理:

⑴零点定理:设函数在闭区间上连续,且.那么在开区间内至少有函数的一个零点,即至少有一点)使.

⑵介值定理:设函数在闭区间上连续,且在这区间的端点取不同函数值,,那么对于之间任意的一个数,在开区间内至少有一点,使得).

⑶夹逼定理:设当时,有,且,则必有

注::表示以为的极限,则就无限趋近于零.(为最小整数)

6. 几个常用极限:

为常数)

为常数)

试题详情

高考复习科目:数学      高中数学总复习(十一

复习内容:高中数学第十一章-概率 第十二章-概率与统计

复习范围: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编写时间:2005-5

修订时间:总计第三次 2005-6

                                   I. 基础知识要点           

一、概率.

1. 概率:随机事件A的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反之,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

2.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年n个,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每一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都是,如果某个事件A包含的结果有m个,那么事件A的概率.

3. ①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互斥事件. 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事件A+B发生(即A、B中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B分别发生的概率和,即P(A+B)=P(A)+P(B),推广:.

②对立事件:两个事件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叫对立事件. 例如:从1~52张扑克牌中任取一张抽到“红桃”与抽到“黑桃”互为互斥事件,因为其中一个不可能同时发生,但又不能保证其中一个必然发生,故不是对立事件.而抽到“红色牌”与抽到黑色牌“互为对立事件,因为其中一个必发生.

注意:i.对立事件的概率和等于1:.

ii.互为对立的两个事件一定互斥,但互斥不一定是对立事件.

③相互独立事件:事件A(或B)是否发生对事件B(或A)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如果两个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积,即P(A?B)=P(A)?P(B). 由此,当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B)等于这两个事件发生概率之和,这时我们也可称这两个事件为独立事件.例如:从一副扑克牌(52张)中任抽一张设A:“抽到老K”;B:“抽到红牌”则 A应与B互为独立事件[看上去A与B有关系很有可能不是独立事件,但.又事件AB表示“既抽到老K对抽到红牌”即“抽到红桃老K或方块老K”有,因此有.

推广:若事件相互独立,则.

注意:i. 一般地,如果事件A与B相互独立,那么A 与与B,也都相互独立.

ii. 必然事件与任何事件都是相互独立的.

iii. 独立事件是对任意多个事件来讲,而互斥事件是对同一实验来讲的多个事件,且这多个事件不能同时发生,故这些事件相互之间必然影响,因此互斥事件一定不是独立事件.

④独立重复试验:若n次重复试验中,每次试验结果的概率都不依赖于其他各次试验的结果,则称这n次试验是独立的. 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4. 对任何两个事件都有

二、随机变量.

1. 随机试验的结构应该是不确定的.试验如果满足下述条件:

①试验可以在相同的情形下重复进行;②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是明确可知的,并且不止一个;③每次试验总是恰好出现这些结果中的一个,但在一次试验之前却不能肯定这次试验会出现哪一个结果.

它就被称为一个随机试验.

2. 离散型随机变量:如果对于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离散型随机变量.若ξ是一个随机变量,a,b是常数.则也是一个随机变量.一般地,若ξ是随机变量,是连续函数或单调函数,则也是随机变量.也就是说,随机变量的某些函数也是随机变量.

设离散型随机变量ξ可能取的值为:

ξ取每一个值的概率,则表称为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简称ξ的分布列.

P

有性质①;  ②.

注意:若随机变量可以取某一区间内的一切值,这样的变量叫做连续型随机变量.例如:可以取0~5之间的一切数,包括整数、小数、无理数.

3. ⑴二项分布: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是:[其中

于是得到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如下:我们称这样的随机变量ξ服从二项分布,记作~B(n?p),其中n,p为参数,并记.

⑵二项分布的判断与应用.

①二项分布,实际是对n次独立重复试验.关键是看某一事件是否是进行n次独立重复,且每次试验只有两种结果,如果不满足此两条件,随机变量就不服从二项分布.

②当随机变量的总体很大且抽取的样本容量相对于总体来说又比较小,而每次抽取时又只有两种试验结果,此时可以把它看作独立重复试验,利用二项分布求其分布列.

4. 几何分布:“”表示在第k次独立重复试验时,事件第一次发生,如果把k次试验时事件A发生记为,事A不发生记为,那么.根据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分式:于是得到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列.

1

2

3

k

P

q

qp

我们称ξ服从几何分布,并记,其中

5. ⑴超几何分布:一批产品共有N件,其中有M(M<N)件次品,今抽取件,则其中的次品数ξ是一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为.〔分子是从M件次品中取k件,从N-M件正品中取n-k件的取法数,如果规定,则k的范围可以写为k=0,1,…,n.〕

⑵超几何分布的另一种形式:一批产品由 a件次品、b件正品组成,今抽取n件(1≤n≤a+b),则次品数ξ的分布列为.

⑶超几何分布与二项分布的关系.

设一批产品由a件次品、b件正品组成,不放回抽取n件时,其中次品数ξ服从超几何分布.若放回式抽取,则其中次品数的分布列可如下求得:把个产品编号,则抽取n次共有个可能结果,等可能:个结果,故,即.[我们先为k个次品选定位置,共种选法;然后每个次品位置有a种选法,每个正品位置有b种选法] 可以证明:当产品总数很大而抽取个数不多时,,因此二项分布可作为超几何分布的近似,无放回抽样可近似看作放回抽样.

试题详情

 

高考复习科目:数学      高中数学总复习(九) 

复习内容:高中数学第十章-排列组合

复习范围:第十章

编写时间:2004-7

修订时间:总计第三次 2005-4

一、两个原理.

1. 乘法原理、加法原理.

2. 可以有重复元素的排列.

试题详情

高考复习科目:数学      高中数学总复习(九) 

复习内容:高中数学第九章-立体几何

复习范围:第九章

编写时间:2004-7

修订时间:总计第三次 2005-4

                                   I. 基础知识要点           

一、 平面.

1. 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面.

注:两两相交且不过同一点的四条直线必在同一平面内.

2. 两个平面可将平面分成34部分.(①两个平面平行,②两个平面相交)

3. 过三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可以确定13个平面.(①三条直线在一个平面内平行,②三条直线不在一个平面内平行)

[注]:三条直线可以确定三个平面,三条直线的公共点有01个.

4. 三个平面最多可把空间分成 8 部分.(X、Y、Z三个方向)

试题详情

高考复习科目:数学      高中数学总复习(八) 

复习内容:高中数学第八章-圆锥曲线方程

复习范围:第八章

编写时间:2004-7

修订时间:总计第三次 2005-4

I. 基础知识要点

试题详情

四川师大附中高2006届高三数学总复习(七)实验修订版

§7. 直线和圆的方程  知识要点

试题详情

四川师大附中高2006届高三数学总复习(六)

§6. 不 等 式  知识要点

1. ⑴平方平均≥算术平均≥几何平均≥调和平均(a、b为正数):

(当a = b时取等)

特别地,(当a = b时,

幂平均不等式:

⑵含立方的几个重要不等式(a、b、c为正数):

);

⑶绝对值不等式:

⑷算术平均≥几何平均(a1、a2…an为正数):(a1=a2…=an时取等)

⑸柯西不等式:设

等号成立当且仅当时成立.(约定时,

例如:.

⑹常用不等式的放缩法:①

2. 常用不等式的解法举例(x为正数):

       

类似于

试题详情

高考复习科目:数学      高中数学总复习(五) 

复习内容:高中数学第五章-平面向量

复习范围:第五章

编写时间:2004-7

修订时间:总计第三次 2005-4

1.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两个向量是相等的量.

注意:①若为单位向量,则. () 单位向量只表示向量的模为1,并未指明向量的方向.

②若,则. (√)

2. ①=      ②      ③

④设     

        (向量的模,针对向量坐标求模) 

⑤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⑥     ⑦

注意:①不一定成立;.

②向量无大小(“大于”、“小于”对向量无意义),向量的模有大小.

③长度为0的向量叫零向量,记与任意向量平行,的方向是任意的,零向量与零向量相等,且.

④若有一个三角形ABC,则0;此结论可推广到边形.

⑤若),则有. () 当等于时,,而不一定相等.

?==(针对向量非坐标求模),.

⑦当时,由不能推出,这是因为任一与垂直的非零向量,都有?=0.

⑧若,则(×)当等于时,不成立.

3. ①向量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实数,使得(平行向量或共线向量).

共线同向:当共线反向;当则为与任何向量共线.

注意:若共线,则  (×)

的投影,夹角为,则  (√)

②设=

*    

*

③设,则A、B、C三点共线=

*)=)(

*)?()=()?(

④两个向量的夹角公式:

⑤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

=(或=),且的坐标分别是,则

 

推广1:当时,得线段的中点公式:

 

推广2:对应终点向量).

三角形重心坐标公式:△ABC的顶点,重心坐标

注意:在△ABC中,若0为重心,则,这是充要条件.

⑥平移公式:若点P按向量=平移到P,则

4. ⑴正弦定理:设△ABC的三边为abc,所对的角为A、B、C,则.

⑵余弦定理:

⑶正切定理:

⑷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设△ABC的三边为a,b,c其高分别为ha,hb,hc半周长为P,外接圆、内切圆的半径为R,r.

S=1/2aha=1/2bhb=1/2chc                 S=Pr      S=abc/4R

S=1/2sinC?ab=1/2ac?sinB=1/2cb?sin ⑤S=  [海伦公式]  

S=1/2(b+c-ara[如下图]=1/2b+a-crc=1/2a+c-brb

[注]: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的点有4个,一个是内心,其余3个是旁心.

 

 

如图:                                           图1中的ISABC的内心, S=Pr

                                                 图2中的ISABC的一个旁心,S=1/2b+c-ara

                                                    

 

                                                                         

                                                                           

附:三角形的五个“心”;

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

外心: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内心: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垂心: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

旁心:三角形一内角的平分线与另两条内角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一点.

⑸已知⊙O是△ABC的内切圆,若BC=aAC=bAB=c [注:s为△ABC的半周长,即]

则:①AE==1/2(b+c-a)                                                

BN==1/2(a+c-b

FC==1/2(a+b-c

综合上述:由已知得,一个角的邻边的切线长,等于半周长减去对边(如图4).                                 

特例:已知在RtABC,c为斜边,则内切圆半径r=(如图3).           

⑹在△ABC中,有下列等式成立.

证明:因为所以,所以结论!

⑺在△ABC中,DBC上任意一点,则.

证明:在△ABCD中,由余弦定理,有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有②,②代入①,化简

可得,(斯德瓦定理)

①若ADBC上的中线,

②若AD是∠A的平分线,,其中为半周长;

③若ADBC上的高,,其中为半周长.

⑻△ABC的判定:

ABC为直角△∠A + ∠B =

ABC为钝角△∠A + ∠B<

ABC为锐角△∠A + ∠B>

附:证明:,得在钝角△ABC中,

⑼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定理: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边的平方和.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