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大附中高2006届高三数学总复习(十四)实验修订版
§14. 复 数 知识要点
1. ⑴复数的单位为i,它的平方等于-1,即.
⑵复数及其相关概念:
① 复数―形如a + bi的数(其中);
② 实数―当b = 0时的复数a + bi,即a;
③ 虚数―当时的复数a + bi;
④ 纯虚数―当a = 0且时的复数a + bi,即bi.
⑤ 复数a + bi的实部与虚部―a叫做复数的实部,b叫做虚部(注意a,b都是实数)
⑥ 复数集C―全体复数的集合,一般用字母C表示.
⑶两个复数相等的定义:
.
⑷两个复数,如果不全是实数,就不能比较大小.
注:①若为复数,则若,则.(×)[为复数,而不是实数]
若,则.(√)
②若,则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当,
时,上式成立)
2. ⑴复平面内的两点间距离公式:.
其中是复平面内的两点所对应的复数,间的距离.
由上可得:复平面内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的复数方程:.
⑵曲线方程的复数形式:
①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的方程.
②表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③为焦点,长半轴长为a的椭圆的方程(若,此方程表示线段).
④表示以为焦点,实半轴长为a的双曲线方程(若,此方程表示两条射线).
⑶绝对值不等式:
设是不等于零的复数,则
①.
左边取等号的条件是,右边取等号的条件是.
②.
左边取等号的条件是,右边取等号的条件是.
注:.
3. 共轭复数的性质:
,(a + bi)
()
注:两个共轭复数之差是纯虚数. (×)[之差可能为零,此时两个复数是相等的]
4. ⑴①复数的乘方:
②对任何,及有
③
注:①以上结论不能拓展到分数指数幂的形式,否则会得到荒谬的结果,如若由就会得到的错误结论.
②在实数集成立的. 当为虚数时,,所以复数集内解方程不能采用两边平方法.
⑵常用的结论:
若是1的立方虚数根,即,则 .
5. ⑴复数是实数及纯虚数的充要条件:
①.
②若,是纯虚数.
⑵模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不管它的起点在哪里,都认为是相等的,而相等的向量表示同一复数. 特例: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其模为零.
注:.
6. ⑴复数的三角形式:.
辐角主值:适合于0≤<的值,记作.
注:①为零时,可取内任意值.
②辐角是多值的,都相差2的整数倍.
③设则.
⑵复数的代数形式与三角形式的互化:
,,.
⑶几类三角式的标准形式:
7. 复数集中解一元二次方程:
在复数集内解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时,应注意下述问题:
①当时,若>0,则有二不等实数根;若=0,则有二相等实数根;若<0,则有二相等复数根(为共轭复数).
②当不全为实数时,不能用方程根的情况.
③不论为何复数,都可用求根公式求根,并且韦达定理也成立.
8. 复数的三角形式运算:
棣莫弗定理:.
四川师大附中高2006届高三数学总复习(十三)实验修订版
§13. 导 数 知识要点
1. 导数(导函数的简称)的定义:设是函数定义域的一点,如果自变量在处有增量,则函数值也引起相应的增量;比值称为函数在点到之间的平均变化率;如果极限存在,则称函数在点处可导,并把这个极限叫做在处的导数,记作或,即=.
注:①是增量,我们也称为“改变量”,因为可正,可负,但不为零.
②以知函数定义域为,的定义域为,则与关系为.
2. 函数在点处连续与点处可导的关系:
⑴函数在点处连续是在点处可导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可以证明,如果在点处可导,那么点处连续.
事实上,令,则相当于.
于是
⑵如果点处连续,那么在点处可导,是不成立的.
例:在点处连续,但在点处不可导,因为,当>0时,;当<0时,,故不存在.
注:①可导的奇函数函数其导函数为偶函数.
②可导的偶函数函数其导函数为奇函数.
3. 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在点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就是曲线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也就是说,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的斜率是,切线方程为
4. 求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为常数)
注:①必须是可导函数.
②若两个函数可导,则它们和、差、积、商必可导;若两个函数均不可导,则它们的和、差、积、商不一定不可导.
例如:设,,则在处均不可导,但它们和
在处均可导.
5.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或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可推广到多个中间变量的情形.
6. 函数单调性:
⑴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方法:设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0,则为增函数;如果<0,则为减函数.
⑵常数的判定方法;
如果函数在区间内恒有=0,则为常数.
注:①是f(x)递增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如在上并不是都有,有一个点例外即x=0时f(x) = 0,同样是f(x)递减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②一般地,如果f(x)在某区间内有限个点处为零,在其余各点均为正(或负),那么f(x)在该区间上仍旧是单调增加(或单调减少)的.
7. 极值的判别方法:(极值是在附近所有的点,都有<,则是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同理)
当函数在点处连续时,
①如果在附近的左侧>0,右侧<0,那么是极大值;
②如果在附近的左侧<0,右侧>0,那么是极小值.
也就是说是极值点的充分条件是点两侧导数异号,而不是=0①. 此外,函数不可导的点也可能是函数的极值点②. 当然,极值是一个局部概念,极值点的大小关系是不确定的,即有可能极大值比极小值小(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点不同).
注①: 若点是可导函数的极值点,则=0. 但反过来不一定成立. 对于可导函数,其一点是极值点的必要条件是若函数在该点可导,则导数值为零.
例如:函数,使=0,但不是极值点.
②例如:函数,在点处不可导,但点是函数的极小值点.
8. 极值与最值的区别:极值是在局部对函数值进行比较,最值是在整体区间上对函数值进行比较.
注:函数的极值点一定有意义.
9. 几种常见的函数导数:
I.(为常数)
()
II.
III. 求导的常见方法:
①常用结论:.
②形如或两边同取自然对数,可转化求代数和形式.
③无理函数或形如这类函数,如取自然对数之后可变形为,对两边求导可得.
四川师大附中高2006届高三数学总复习(十二)
§12. 极 限 知识要点
1. ⑴第一数学归纳法:①证明当取第一个时结论正确;②假设当()时,结论正确,证明当时,结论成立.
⑵第二数学归纳法:设是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如果
①当()时,成立;
②假设当()时,成立,推得时,也成立.
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自然数时,都成立.
2. ⑴数列极限的表示方法:
①
②当时,.
⑵几个常用极限:
①(为常数)
②
③对于任意实常数,
当时,
当时,若a = 1,则;若,则不存在
当时,不存在
⑶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如果,那么
①
②
③
特别地,如果C是常数,那么
.
⑷数列极限的应用:
求无穷数列的各项和,特别地,当时,无穷等比数列的各项和为.
(化循环小数为分数方法同上式)
注:并不是每一个无穷数列都有极限.
3. 函数极限;
⑴当自变量无限趋近于常数(但不等于)时,如果函数无限趋进于一个常数,就是说当趋近于时,函数的极限为.记作或当时,.
注:当时,是否存在极限与在处是否定义无关,因为并不要求.(当然,在是否有定义也与在处是否存在极限无关.函数在有定义是存在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如在处无定义,但存在,因为在处左右极限均等于零.
⑵函数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如果,那么
①
②
③
特别地,如果C是常数,那么
.
()
注:①各个函数的极限都应存在.
②四则运算法则可推广到任意有限个极限的情况,但不能推广到无限个情况.
⑶几个常用极限:
①
②(0<<1);(>1)
③
④,()
4. 函数的连续性:
⑴如果函数f(x),g(x)在某一点连续,那么函数在点处都连续.
⑵函数f(x)在点处连续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①函数f(x)在点处有定义;②存在;③函数f(x)在点处的极限值等于该点的函数值,即.
⑶函数f(x)在点处不连续(间断)的判定:
如果函数f(x)在点处有下列三种情况之一时,则称为函数f(x)的不连续点.
①f(x)在点处没有定义,即不存在;②不存在;③存在,但.
5. 零点定理,介值定理,夹逼定理:
⑴零点定理:设函数在闭区间上连续,且.那么在开区间内至少有函数的一个零点,即至少有一点(<<)使.
⑵介值定理:设函数在闭区间上连续,且在这区间的端点取不同函数值,,那么对于之间任意的一个数,在开区间内至少有一点,使得(<<).
⑶夹逼定理:设当时,有≤≤,且,则必有
注::表示以为的极限,则就无限趋近于零.(为最小整数)
6. 几个常用极限:
①
②
③为常数)
④
⑤为常数)
高考复习科目:数学 高中数学总复习(十一)
复习内容:高中数学第十一章-概率 第十二章-概率与统计
复习范围: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编写时间:2005-5
修订时间:总计第三次 2005-6
一、概率.
1. 概率:随机事件A的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反之,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
2.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年n个,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每一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都是,如果某个事件A包含的结果有m个,那么事件A的概率.
3. ①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互斥事件. 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事件A+B发生(即A、B中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B分别发生的概率和,即P(A+B)=P(A)+P(B),推广:.
②对立事件:两个事件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叫对立事件. 例如:从1~52张扑克牌中任取一张抽到“红桃”与抽到“黑桃”互为互斥事件,因为其中一个不可能同时发生,但又不能保证其中一个必然发生,故不是对立事件.而抽到“红色牌”与抽到黑色牌“互为对立事件,因为其中一个必发生.
注意:i.对立事件的概率和等于1:.
ii.互为对立的两个事件一定互斥,但互斥不一定是对立事件.
③相互独立事件:事件A(或B)是否发生对事件B(或A)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如果两个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积,即P(A?B)=P(A)?P(B). 由此,当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B)等于这两个事件发生概率之和,这时我们也可称这两个事件为独立事件.例如:从一副扑克牌(52张)中任抽一张设A:“抽到老K”;B:“抽到红牌”则 A应与B互为独立事件[看上去A与B有关系很有可能不是独立事件,但.又事件AB表示“既抽到老K对抽到红牌”即“抽到红桃老K或方块老K”有,因此有.
推广:若事件相互独立,则.
注意:i. 一般地,如果事件A与B相互独立,那么A 与与B,与也都相互独立.
ii. 必然事件与任何事件都是相互独立的.
iii. 独立事件是对任意多个事件来讲,而互斥事件是对同一实验来讲的多个事件,且这多个事件不能同时发生,故这些事件相互之间必然影响,因此互斥事件一定不是独立事件.
④独立重复试验:若n次重复试验中,每次试验结果的概率都不依赖于其他各次试验的结果,则称这n次试验是独立的. 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4. 对任何两个事件都有
二、随机变量.
1. 随机试验的结构应该是不确定的.试验如果满足下述条件:
①试验可以在相同的情形下重复进行;②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是明确可知的,并且不止一个;③每次试验总是恰好出现这些结果中的一个,但在一次试验之前却不能肯定这次试验会出现哪一个结果.
它就被称为一个随机试验.
2. 离散型随机变量:如果对于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离散型随机变量.若ξ是一个随机变量,a,b是常数.则也是一个随机变量.一般地,若ξ是随机变量,是连续函数或单调函数,则也是随机变量.也就是说,随机变量的某些函数也是随机变量.
设离散型随机变量ξ可能取的值为:
ξ取每一个值的概率,则表称为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简称ξ的分布列.
…
…
P
…
…
有性质①; ②.
注意:若随机变量可以取某一区间内的一切值,这样的变量叫做连续型随机变量.例如:即可以取0~5之间的一切数,包括整数、小数、无理数.
3. ⑴二项分布: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是:[其中]
于是得到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如下:我们称这样的随机变量ξ服从二项分布,记作~B(n?p),其中n,p为参数,并记.
⑵二项分布的判断与应用.
①二项分布,实际是对n次独立重复试验.关键是看某一事件是否是进行n次独立重复,且每次试验只有两种结果,如果不满足此两条件,随机变量就不服从二项分布.
②当随机变量的总体很大且抽取的样本容量相对于总体来说又比较小,而每次抽取时又只有两种试验结果,此时可以把它看作独立重复试验,利用二项分布求其分布列.
4. 几何分布:“”表示在第k次独立重复试验时,事件第一次发生,如果把k次试验时事件A发生记为,事A不发生记为,那么.根据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分式:于是得到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列.
1
2
3
…
k
…
P
q
qp
…
…
我们称ξ服从几何分布,并记,其中
5. ⑴超几何分布:一批产品共有N件,其中有M(M<N)件次品,今抽取件,则其中的次品数ξ是一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为.〔分子是从M件次品中取k件,从N-M件正品中取n-k件的取法数,如果规定<时,则k的范围可以写为k=0,1,…,n.〕
⑵超几何分布的另一种形式:一批产品由 a件次品、b件正品组成,今抽取n件(1≤n≤a+b),则次品数ξ的分布列为.
⑶超几何分布与二项分布的关系.
设一批产品由a件次品、b件正品组成,不放回抽取n件时,其中次品数ξ服从超几何分布.若放回式抽取,则其中次品数的分布列可如下求得:把个产品编号,则抽取n次共有个可能结果,等可能:含个结果,故,即~.[我们先为k个次品选定位置,共种选法;然后每个次品位置有a种选法,每个正品位置有b种选法] 可以证明:当产品总数很大而抽取个数不多时,,因此二项分布可作为超几何分布的近似,无放回抽样可近似看作放回抽样.
高考复习科目:数学 高中数学总复习(九)
复习内容:高中数学第十章-排列组合
复习范围:第十章
编写时间:2004-7
修订时间:总计第三次 2005-4
一、两个原理.
1. 乘法原理、加法原理.
2. 可以有重复元素的排列.
高考复习科目:数学 高中数学总复习(九)
复习内容:高中数学第九章-立体几何
复习范围:第九章
编写时间:2004-7
修订时间:总计第三次 2005-4
一、 平面.
1. 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面.
注:两两相交且不过同一点的四条直线必在同一平面内.
2. 两个平面可将平面分成3或4部分.(①两个平面平行,②两个平面相交)
3. 过三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可以确定1或3个平面.(①三条直线在一个平面内平行,②三条直线不在一个平面内平行)
[注]:三条直线可以确定三个平面,三条直线的公共点有0或1个.
4. 三个平面最多可把空间分成 8 部分.(X、Y、Z三个方向)
四川师大附中高2006届高三数学总复习(六)
§6. 不 等 式 知识要点
1. ⑴平方平均≥算术平均≥几何平均≥调和平均(a、b为正数):
(当a = b时取等)
特别地,(当a = b时,)
幂平均不等式:
⑵含立方的几个重要不等式(a、b、c为正数):
①
②
(,);
()
⑶绝对值不等式:
⑷算术平均≥几何平均(a1、a2…an为正数):(a1=a2…=an时取等)
⑸柯西不等式:设则
等号成立当且仅当时成立.(约定时,)
例如:.
⑹常用不等式的放缩法:①
②
2. 常用不等式的解法举例(x为正数):
①
②
类似于
③
高考复习科目:数学 高中数学总复习(五)
复习内容:高中数学第五章-平面向量
复习范围:第五章
编写时间:2004-7
修订时间:总计第三次 2005-4
1.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两个向量是相等的量.
注意:①若为单位向量,则. () 单位向量只表示向量的模为1,并未指明向量的方向.
②若,则∥. (√)
2. ①= ② ③
④设
(向量的模,针对向量坐标求模)
⑤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⑥ ⑦
⑧
注意:①不一定成立;.
②向量无大小(“大于”、“小于”对向量无意义),向量的模有大小.
③长度为0的向量叫零向量,记,与任意向量平行,的方向是任意的,零向量与零向量相等,且.
④若有一个三角形ABC,则0;此结论可推广到边形.
⑤若(),则有. () 当等于时,,而不一定相等.
⑥?=,=(针对向量非坐标求模),≤.
⑦当时,由不能推出,这是因为任一与垂直的非零向量,都有?=0.
⑧若∥,∥,则∥(×)当等于时,不成立.
3. ①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实数,使得(平行向量或共线向量).
当与共线同向:当与共线反向;当则为与任何向量共线.
注意:若共线,则 (×)
若是的投影,夹角为,则, (√)
②设=,
∥
⊥
③设,则A、B、C三点共线∥=()
()=()()
()?()=()?()
④两个向量、的夹角公式:
⑤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和)
设 =(或=),且的坐标分别是,则
推广1:当时,得线段的中点公式:
推广2:则(对应终点向量).
三角形重心坐标公式:△ABC的顶点,重心坐标:
注意:在△ABC中,若0为重心,则,这是充要条件.
⑥平移公式:若点P按向量=平移到P‘,则
4. ⑴正弦定理:设△ABC的三边为a、b、c,所对的角为A、B、C,则.
⑵余弦定理:
⑶正切定理:
⑷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设△ABC的三边为a,b,c,其高分别为ha,hb,hc,半周长为P,外接圆、内切圆的半径为R,r.
①S△=1/2aha=1/2bhb=1/2chc ②S△=Pr ③S△=abc/4R
④S△=1/2sinC?ab=1/
⑥S△=1/2(b+c-a)ra[如下图]=1/2(b+a-c)rc=1/2(a+c-b)rb
[注]: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的点有4个,一个是内心,其余3个是旁心.
如图: 图1中的I为S△ABC的内心, S△=Pr
图2中的I为S△ABC的一个旁心,S△=1/2(b+c-a)ra
附:三角形的五个“心”;
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
外心: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内心: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垂心: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
旁心:三角形一内角的平分线与另两条内角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一点.
⑸已知⊙O是△ABC的内切圆,若BC=a,AC=b,AB=c [注:s为△ABC的半周长,即]
则:①AE==1/2(b+c-a)
②BN==1/2(a+c-b)
③FC==1/2(a+b-c)
综合上述:由已知得,一个角的邻边的切线长,等于半周长减去对边(如图4).
特例:已知在Rt△ABC,c为斜边,则内切圆半径r=(如图3).
⑹在△ABC中,有下列等式成立.
证明:因为所以,所以,结论!
⑺在△ABC中,D是BC上任意一点,则.
证明:在△ABCD中,由余弦定理,有①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有②,②代入①,化简
可得,(斯德瓦定理)
①若AD是BC上的中线,;
②若AD是∠A的平分线,,其中为半周长;
③若AD是BC上的高,,其中为半周长.
⑻△ABC的判定:
△ABC为直角△∠A + ∠B =
<△ABC为钝角△∠A + ∠B<
>△ABC为锐角△∠A + ∠B>
附:证明:,得在钝角△ABC中,
⑼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定理: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边的平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