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
命题学校:湖北省鄂南高级中学 命题教师:余劲松 贺盛友 陈元阳
考试时间: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得答在试题卷上。
2.答题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 “注意事项”。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本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Fe-56 Mn-55 Cu-64 1 Ba-137
第Ⅰ卷 选择题(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高中数学易错、易混、易忘题分类汇编
“会而不对,对而不全”一直以来成为制约学生数学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成为学生挥之不去的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对决定学生的高考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多年高三教学经验精心挑选学生在考试中常见的66个易错、易混、易忘典型题目,这些问题也是高考中的热点和重点,做到力避偏、怪、难,进行精彩剖析并配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作为相应练习,一方面让你明确这样的问题在高考中确实存在,另一方面通过作针对性练习帮你识破命题者精心设计的陷阱,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助你在高考中乘风破浪,实现自已的理想报负。
【易错点1】忽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子集导致思维不全面。
例1、 设,,若,求实数a组成的集合的子集有多少个?
【易错点分析】此题由条件易知,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子集,但在解题中极易忽略这种特殊情况而造成求解满足条件的a值产生漏解现象。
解析:集合A化简得,由知故(Ⅰ)当时,即方程无解,此时a=0符合已知条件(Ⅱ)当时,即方程的解为3或5,代入得或。综上满足条件的a组成的集合为,故其子集共有个。
【知识点归类点拔】(1)在应用条件A∪B=BA∩B=AAB时,要树立起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将集合A是空集Φ的情况优先进行讨论.
(2)在解答集合问题时,要注意集合的性质“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特别是互异性对集合元素的限制。有时需要进行检验求解的结果是满足集合中元素的这个性质,此外,解题过程中要注意集合语言(数学语言)和自然语言之间的转化如:,,其中,若求r的取值范围。将集合所表达的数学语言向自然语言进行转化就是:集合A表示以原点为圆心以2的半径的圆,集合B表示以(3,4)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当两圆无公共点即两圆相离或内含时,求半径r的取值范围。思维马上就可利用两圆的位置关系来解答。此外如不等式的解集等也要注意集合语言的应用。
【练1】已知集合、,若,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答案:或。
【易错点2】求解函数值域或单调区间易忽视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例2、已知,求的取值范围
【易错点分析】此题学生很容易只是利用消元的思路将问题转化为关于x的函数最值求解,但极易忽略x、y满足这个条件中的两个变量的约束关系而造成定义域范围的扩大。
解析:由于得(x+2)2=1-≤1,∴-3≤x≤-1从而x2+y2=-3x2-16x-12=
+因此当x=-1时x2+y2有最小值1, 当x=-时,x2+y2有最大值。故x2+y2的取值范围是[1, ]
【知识点归类点拔】事实上我们可以从解析几何的角度来理解条件对x、y的限制,显然方程表示以(-2,0)为中心的椭圆,则易知-3≤x≤-1,。此外本题还可通过三角换元转化为三角最值求解。
【练2】(05高考重庆卷)若动点(x,y)在曲线上变化,则的最大值为()
(A)(B)(C)(D)
答案:A
【易错点3】求解函数的反函数易漏掉确定原函数的值域即反函数的定义域。
例3、 是R上的奇函数,(1)求a的值(2)求的反函数
【易错点分析】求解已知函数的反函数时,易忽略求解反函数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而出错。
解析:(1)利用(或)求得a=1.
(2)由即,设,则由于故,,而所以
【知识点归类点拔】(1)在求解函数的反函数时,一定要通过确定原函数的值域即反函数的定义域在反函数的解析式后表明(若反函数的定义域为R可省略)。
(2)应用可省略求反函数的步骤,直接利用原函数求解但应注意其自变量和函数值要互换。
【练3】(2004全国理)函数的反函数是()
A、 B、
C、 D、
答案:B
【易错点4】求反函数与反函数值错位
例4、已知函数,函数的图像与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则的解析式为()
A、 B、 C、 D、
【易错点分析】解答本题时易由与互为反函数,而认为的反函数是则==而错选A。
解析:由得从而再求的反函数得。正确答案:B
【知识点分类点拔】函数与函数并不互为反函数,他只是表示中x用x-1替代后的反函数值。这是因为由求反函数的过程来看:设则,
再将x、y互换即得的反函数为,故的反函数不是,因此在今后求解此题问题时一定要谨慎。
【练4】(2004高考福建卷)已知函数y=log2x的反函数是y=f-1(x),则函数y= f-1(1-x)的图象是()
答案:B
【易错点5】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忽视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例5、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易错点分析】此题常犯的错误是不考虑定义域,而按如下步骤求解:从而得出函数为非奇非偶函数的错误结论。
解析:由函数的解析式知x满足即函数的定义域为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在定义域下易证即函数为奇函数。
【知识点归类点拔】(1)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因此在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一定要先研究函数的定义域。
(2)函数具有奇偶性,则是对定义域内x的恒等式。常常利用这一点求解函数中字母参数的值。
【练5】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①②③
答案:①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②非奇非偶函数③非奇非偶函数
【易错点6】易忘原函数和反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关系。从而导致解题过程繁锁。
例6、 函数的反函数为,证明是奇函数且在其定义域上是增函数。
【思维分析】可求的表达式,再证明。若注意到与具有相同的单调性和奇偶性,只需研究原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即可。
解析:,故为奇函数从而为奇函数。又令在和上均为增函数且为增函数,故在和上分别为增函数。故分别在和上分别为增函数。
【知识点归类点拔】对于反函数知识有如下重要结论:(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且原函数和反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5)原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和反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到换。即 。
【练6】(1)(99全国高考题)已知 ,则如下结论正确的是()
A、 是奇函数且为增函数 B、 是奇函数且为减函数
C、 是偶函数且为增函数 D、 是偶函数且为减函数
答案:A
(2)(2005天津卷)设是函数的反函数,则使成立的的取值范围为()A、 B、 C、 D、
答案:A (时,单调增函数,所以.)
【易错点7】证明或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要从定义出发,注意步骤的规范性及树立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例7、试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并给出证明。
【易错点分析】在解答题中证明或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必须依据函数的性质解答。特别注意定义中的的任意性。以及函数的单调区间必是函数定义域的子集,要树立定义域优先的意识。
解析:由于即函数为奇函数,因此只需判断函数在上的单调性即可。设 , 由于 故当 时,此时函数在上增函数,同理可证函数在上为减函数。又由于函数为奇函数,故函数在为减函数,在为增函数。综上所述:函数在和上分别为增函数,在和上分别为减函数.
【知识归类点拔】(1)函数的单调性广泛应用于比较大小、解不等式、求参数的范围、最值等问题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2)单调性的定义等价于如下形式:在上是增函数,在上是减函数,这表明增减性的几何意义:增(减)函数的图象上任意两点连线的斜率都大于(小于)零。
(3)是一种重要的函数模型,要引起重视并注意应用。但注意本题中不能说在上为增函数,在上为减函数,在叙述函数的单调区间时不能在多个单调区间之间添加符号“∪”和“或”,
【练7】(1) (潍坊市统考题)(1)用单调性的定义判断函数在上的单调性。(2)设在的最小值为,求的解析式。
答案:(1)函数在为增函数在为减函数。(2)
(2) (2001天津)设且为R上的偶函数。(1)求a的值(2)试判断函数在上的单调性并给出证明。
答案:(1)(2)函数在上为增函数(证明略)
【易错点8】在解题中误将必要条件作充分条件或将既不充分与不必要条件误作充要条件使用,导致错误结论。
例8、(2004全国高考卷)已知函数上是减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
【易错点分析】是在内单调递减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在解题过程中易误作是充要条件,如在R上递减,但。
解析:求函数的导数(1)当时,是减函数,则故解得。(2)当时,易知此时函数也在R上是减函数。(3)当时,在R上存在一个区间在其上有,所以当时,函数不是减函数,综上,所求a的取值范围是。
【知识归类点拔】若函数可导,其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现以增函数为例来说明:①与为增函数的关系:能推出为增函数,但反之不一定。如函数在上单调递增,但,∴是为增函数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②时,与为增函数的关系:若将的根作为分界点,因为规定,即抠去了分界点,此时为增函数,就一定有。∴当时,是为增函数的充分必要条件。③与为增函数的关系:为增函数,一定可以推出,但反之不一定,因为,即为或。当函数在某个区间内恒有,则为常数,函数不具有单调性。∴是为增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一条重要性质,也是高中阶段研究的重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个关系,用导数判断好函数的单调性。因此新教材为解决单调区间的端点问题,都一律用开区间作为单调区间,避免讨论以上问题,也简化了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还会遇到端点的讨论问题,要谨慎处理。
因此本题在第一步后再对和进行了讨论,确保其充要性。在解题中误将必要条件作充分条件或将既不充分与不必要条件误作充要条件使用而导致的错误还很多,这需要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思维的严密性。
【练8】(1)(2003新课程)函数是是单调函数的充要条件是()
A、 B、 C、 D、
答案:A
(2)是否存在这样的K值,使函数在上递减,在上递增?
答案:。(提示据题意结合函数的连续性知,但是函数在上递减,在上递增的必要条件,不一定是充分条件因此由求出K值后要检验。)
【易错点9】应用重要不等式确定最值时,忽视应用的前提条件特别是易忘判断不等式取得等号时的变量值是否在定义域限制范围之内。
例9、 已知:a>0 , b>0 , a+b=1,求(a+)2+(b+)2的最小值。
错解 :(a+)2+(b+)2=a2+b2+++4≥2ab++4≥4+4=8∴(a+)2+(b+)2的最小值是8
【易错点分析】 上面的解答中,两次用到了基本不等式a2+b2≥2ab,第一次等号成立的条件是a=b=,第二次等号成立的条件ab=,显然,这两个条件是不能同时成立的。因此,8不是最小值。
解析:原式= a2+b2+++4=( a2+b2)+(+)+4=[(a+b)2-2ab]+ [(+)2-]+4 =(1-2ab)(1+)+4由ab≤()2= 得:1-2ab≥1-=,且≥16,1+≥17∴原式≥×17+4=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a+)2+(b+)2的最小值是。
【知识归类点拔】在应用重要不等式求解最值时,要注意它的三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即“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题中容易忽略验证取提最值时的使等号成立的变量的值是否在其定义域限制范围内。
【练9】(97全国卷文22理22)甲、乙两地相距s km , 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速度不得超过c km/h ,已知汽车每小时的运输成本(以元为单位)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可变部分与速度v(km/h)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b;固定部分为a元。
(1) 把全程运输成本y(元)表示为速度v(km/h)的函数,并指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 为了使全程运输成本最小,汽车应以多大速度行驶?
答案为:(1)(2)使全程运输成本最小,当≤c时,行驶速度v=;当>c时,行驶速度v=c。
【易错点10】在涉及指对型函数的单调性有关问题时,没有根据性质进行分类讨论的意识和易忽略对数函数的真数的限制条件。
例10、是否存在实数a使函数在上是增函数?若存在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易错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及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判断方法,在解题过程中易忽略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这个限制条件而导致a的范围扩大。
解析:函数是由和复合而成的,根据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的判断方法(1)当a>1时,若使在上是增函数,则在上是增函数且大于零。故有解得a>1。(2)当a<1时若使在上是增函数,则在上是减函数且大于零。不等式组无解。综上所述存在实数a>1使得函数在上是增函数
【知识归类点拔】要熟练掌握常用初等函数的单调性如:一次函数的单调性取决于一次项系数的符号,二次函数的单调性决定于二次项系数的符号及对称轴的位置,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决定于其底数的范围(大于1还是小于1),特别在解决涉及指、对复合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时要树立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对数型函数还要注意定义域的限制)。
【练10】(1)(黄岗三月分统考变式题)设,且试求函数的的单调区间。
答案:当,函数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当函数在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
(2)(2005 高考天津)若函数在区间内单调递增,则的取值范围是()A、 B、 C、 D、
答案:B.(记,则当时,要使得是增函数,则需有恒成立,所以.矛盾.排除C、D当时,要使是函数,则需有恒成立,所以.排除A)
【易错点11】 用换元法解题时,易忽略换元前后的等价性.
例11、已知求的最大值
【易错点分析】此题学生都能通过条件将问题转化为关于的函数,进而利用换元的思想令将问题变为关于t的二次函数最值求解。但极易忽略换元前后变量的等价性而造成错解,
解析:由已知条件有且(结合)得,而==令则原式=根据二次函数配方得:当即时,原式取得最大值。
【知识点归类点拔】“知识”是基础,“方法”是手段,“思想”是深化,提高数学素质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和运用,数学素质的综合体现就是“能力”,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变得容易处理。换元法又称辅助元素法、变量代换法。通过引进新的变量,可以把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或者把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或者变为熟悉的形式,把复杂的计算和推证简化。
【练11】(1)(高考变式题)设a>0,000求f(x)=2a(sinx+cosx)-sinx?cosx-2a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答案:f(x)的最小值为-2a-2a-,最大值为
(2)不等式>ax+的解集是(4,b),则a=________,b=_______。
答案:(提示令换元原不等式变为关于t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为)
【易错点12】已知求时, 易忽略n=1的情况.
例12、(2005高考北京卷)数列前n项和且。(1)求的值及数列的通项公式。
【易错点分析】此题在应用与的关系时误认为对于任意n值都成立,忽略了对n=1的情况的验证。易得出数列为等比数列的错误结论。
解析:易求得。由得故得又,故该数列从第二项开始为等比数列故。
【知识点归类点拔】对于数列与之间有如下关系: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已知求。但注意只有在当适合时两者才可以合并否则要写分段函数的形式。
【练12】(2004全国理)已知数列满足则数列的通项为 。
答案:(将条件右端视为数列的前n-1项和利用公式法解答即可)
【易错点13】利用函数知识求解数列的最大项及前n项和最大值时易忽略其定义域限制是正整数集或其子集(从1开始)
例13、等差数列的首项,前n项和,当时,。问n为何值时最大?
【易错点分析】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可将问题转化为求解关于n的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但易忘记此二次函数的定义域为正整数集这个限制条件。
解析:由题意知=此函数是以n为变量的二次函数,因为,当时,故即此二次函数开口向下,故由得当时取得最大值,但由于,故若为偶数,当时,最大。
当为奇数时,当时最大。
【知识点归类点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都可视为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其子集(从1开始)上的函数,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树立函数思想及观点应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特别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且没有常数项,反之满足形如所对应的数列也必然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此时由知数列中的点是同一直线上,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结论。此外形如前n项和所对应的数列必为一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练13】(2001全国高考题)设是等差数列,是前n项和,且,,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B、C、 D、和均为的最大值。
答案:C(提示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关于n的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再结合单调性解答)
【易错点14】解答数列问题时没有结合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解答使解题思维受阻或解答过程繁琐。
例14、已知关于的方程和的四个根组成首项为的等差数列,求的值。
【思维分析】注意到两方程的两根之和相等这个隐含条件,结合等差数列的性质明确等差数列中的项是如何排列的。
解析:不妨设是方程的根,由于两方程的两根之和相等故由等差数列的性质知方程的另一根是此等差数列的第四项,而方程的两根是等差数列的中间两项,根据等差数列知识易知此等差数列为:故从而=。
【知识点归类点拔】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是数列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有解题中充分运用数列的性质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于等差数列,若,则;对于等比数列,若,则;若数列是等比数列,是其前n项的和,,那么,,成等比数列;若数列是等差数列,是其前n项的和,,那么,,成等差数列等性质要熟练和灵活应用。
【练14】(2003全国理天津理)已知方程和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的等差数列,则=() A、1 B、 C、 D、
答案:C
【易错点15】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求和时,易忽略公比q=1的情况
例15、数列中,,,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I)求使成立的的取值范围;(II)求数列的前项的和.
【易错点分析】对于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易忽略公比q=1的特殊情况,造成概念性错误。再者学生没有从定义出发研究条件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得到数列奇数项和偶数项成等比数列而找不到解题突破口。使思维受阻。
解:(I)∵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由得,即(),解得.
(II)由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得,这表明数列的所有奇数项成等比数列,所有偶数项成等比数列,且公比都是,又,,∴当时,
,当时,.
【知识点归类点拔】本题中拆成的两个数列都是等比数列,其中是解题的关键,这种给出数列的形式值得关注。另外,不要以为奇数项、偶数项都成等比数列,且公比相等,就是整个数列成等比数列,解题时要慎重,写出数列的前几项进行观察就得出正确结论.对等比数列的求和一定要注意其公比为1这种特殊情况。高考往往就是在这里人为的设计陷阱使考生产生对现而不全的错误。
【练15】(2005高考全国卷一第一问)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前n项和(1)求q的取值范围。
答案:
【易错点16】在数列求和中对求一等差数列与一等比数列的积构成的数列的前n项和不会采用错项相减法或解答结果不到位。
例16、.(2003北京理)已知数列是等差数列,且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令求数列前项和的公式。
【思维分析】本题根据条件确定数列的通项公式再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分析可知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构成的“差比数列”,可用错项相减的方法求和。
解析:(1)易求得
(2)由(1)得令(Ⅰ)则(Ⅱ)用(Ⅰ)减去(Ⅱ)(注意错过一位再相减)得当当时
综上可得:
当当时
【知识点归类点拔】一般情况下对于数列有其中数列和分别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则其前n项和可通过在原数列的每一项的基础上都乘上等比数列的公比再错过一项相减的方法来求解,实际上课本上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就是这种情况的特例。
【练16】(2005全国卷一理)已知当时,求数列的前n项和
答案:时当时.
【易错点17】不能根据数列的通项的特点寻找相应的求和方法,在应用裂项求和方法时对裂项后抵消项的规律不清,导致多项或少项。
例17、求….
【易错点分析】本题解答时一方面若不从通项入手分析各项的特点就很难找到解题突破口,其次在裂项抵消中间项的过程中,对消去哪些项剩余哪些项规律不清而导致解题失误。
解:由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得,∴,取,,,…,就分别得到,…,∴
.
【知识归类点拔】“裂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每个分式的分子相同;二是每项的分母都是两个数(也可三个或更多)相乘,且这两个数的第一个数是前一项的第二个数,如果不具备这些特点,就要进行转化。同是要明确消项的规律一般情况下剩余项是前后对称的。常见的变形题除本题外,还有其它形式,例如:求,方法还是抓通项,即,问题会很容易解决。另外还有一些类似“裂项法”的题目,如:,求其前项和,可通过分母有理化的方法解决。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等。
【练17】(2005济南统考)求和+++…+.
答案:…=.
【易错点18】易由特殊性代替一般性误将必要条件当做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使用,缺乏严谨的逻辑思维。
例18、(2004年高考数学江苏卷,20)设无穷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Ⅰ)若首项,公差,求满足的正整数k;
(Ⅱ)求所有的无穷等差数列{an},使得对于一切正整数k都有成立.
【易错点分析】本小题主要考查数列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第(Ⅱ)时极易根据条件“对于一切正整数k都有成立”这句话将k取两个特殊值确定出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但没有认识到求解出的等差数列仅是对已知条件成立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条件成立的充分条件。还应进一步的由特殊到一般。
解:(I)当时
由,即 又.
(II)设数列{an}的公差为d,则在中分别取k=1,2,得
由(1)得 当
若成立 ,
若故所得数列不符合题意.当
若
若.
综上,共有3个满足条件的无穷等差数列:
①{an} : an=0,即0,0,0,…;②{an} : an=1,即1,1,1,…; ③{an} : an=2n-1,即1,3,5,…,
【知识点归类点拔】事实上,“条件中使得对于一切正整数k都有成立.”就等价于关于k的方程的解是一切正整数又转化为关于k的方程的各项系数同时为零,于是本题也可采用这程等价转化的思想解答,这样做就能避免因忽视充分性的检验而犯下的逻辑错误。在上述解法中一定要注意这种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练18】(1)(2000全国)已知数列,其中,且数列为等比数列.求常数p
答案:p=2或p=3(提示可令n=1,2,3根据等比中项的性质建立关于p的方程,再说明p值对任意自然数n都成立)
【易错点19】用判别式判定方程解的个数(或交点的个数)时,易忽略讨论二次项的系数是否为0.尤其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时更易忽略.
例19、已知双曲线,直线,讨论直线与双曲线公共点的个数
【易错点分析】讨论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一般将直线与曲线的方程联立,组成方程组,方程组有几解,则直线与曲线就有几个交点,但在消元后转化为关于x或y的方程后,易忽视对方程的种类进行讨论而主观的误认为方程就是二次方程只利用判别式解答。
解析:联立方程组消去y得到(1)当时,即,方程为关于x的一次方程,此时方程组只有解,即直线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2)当时即,方程组只有一解,故直线与双曲线有一个交点(3)当时,方程组有两个交点此时且。(4)当时即或时方程组无解此时直线与双曲线无交点。
综上知当或时直线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当且。时直线与双曲线有两个交点,当或时方程组无解此时直线与双曲线无交点。
【知识点归类点拔】判断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方法:一种代数方法即判断方程组解的个数对应于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个数另一种方法借助于渐进线的性质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答,并且这两种方法的对应关系如下上题中的第一种情况对应于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进线平行,此时叫做直线与双曲线相交但只有一个公共点,通过这一点也说明直线与双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是直线与双曲线相切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第二种情况对应于直线与双曲线相切。通过本题可以加深体会这种数与形的统一。
【练19】(1)(2005重庆卷)已知椭圆的方程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的左右顶点,而的左右顶点分别是的左右焦点。(1)求双曲线的方程(2)若直线与椭圆及双曲线恒有两个不同的交点,且与的两个交点A和B满足,其中O为原点,求k的取值范围。答案:(1)(2)
(2)已知双曲线C: ,过点P(1,1)作直线l, 使l与C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满足上述条件的直线l共有____条。答案:4条(可知kl存在时,令l: y-1=k(x-1)代入中整理有(4-k2)x2+2k(k-1)x-
(1-k2)-4=0,∴ 当4-k2=0即k=±2时,有一个公共点;当k≠±2时,由Δ=0有,有一个切点另:当kl不存在时,x=1也和曲线C有一个切点∴综上,共有4条满足条件的直线)
【易错点20】易遗忘关于和齐次式的处理方法。
例20、已知,求(1);(2)的值.
【思维分析】将式子转化为正切如利用可将(2)式分子分母除去即可。
解:(1);
(2)
.
【知识点归类点拔】利用齐次式的结构特点(如果不具备,通过构造的办法得到),进行弦、切互化,就会使解题过程简化。
这些统称为1的代换) 常数 “1”的种种代换有着广泛的应用.
【练20】.(2004年湖北卷理科)
已知的值.
答案:(原式可化为,)
【易错点21】解答数列应用题,审题不严易将有关数列的第n项与数列的前n项和混淆导致错误解答。
例21、如果能将一张厚度为0.05mm的报纸对拆,再对拆....对拆50次后,报纸的厚度是多少?你相信这时报纸的厚度可以在地球和月球之间建一座桥吗?(已知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为米)
【易错点分析】对拆50次后,报纸的厚度应理解一等比数列的第n项,易误理解为是比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解析:对拆一次厚度增加为原来的一倍,设每次对拆厚度构成数列,则数列是以米为首项,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从而对拆50次后纸的厚度是此等比数列的第51项,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易得a51=0.05×10-3×250=5.63×1010,而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为4×108<5.63×1010故可建一座桥。
【知识点归类点拔】 以数列为数学模型的应用题曾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内容之一,其中有很多问题都是涉及到等差或者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或第n项的问题,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将两者区分开来。
【练21】(2001全国高考)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出发,某地投入资金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并以此发展旅游产业,根据规划,本年度投入800万元,以后每年投入将比上年减少,本年度当地旅游业收入估计为400万元,由于该项建设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预计今后的旅游业收入每年会比上年增加.
(1)设n年内(本年度为第一年)总投入为an万元,旅游业总收入为bn万元,写出an,bn的表达式;
(2)至少经过几年,旅游业的总收入才能超过总投入
(1)an=800+800×(1-)+…+800×(1-)n-1=800×(1-)k-1=4000×[1-()n]
bn=400+400×(1+)+…+400×(1+)k-1=400×()k-1=1600×[()n-1]
(2)至少经过5年,旅游业的总收入才能超过总投入
【易错点22】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在解题中一方面学生易对此知识遗忘,应用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易将角的三角函数值所对应的三角函数线与线段的长度二者等同起来,产生概念性的错误。
例2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都是第二象限角,若,则B、、都是第三象限角,若,则C、、都是第四象限角,若,则D、、都是第一象限角,若,则。
【易错点分析】学生在解答此题时易出现如下错误:(1)将象限角简单理解为锐角或钝角或270到360度之间的角。(2)思维转向利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没有应用三角函数线比较两角三角函数值大小的意识而使思维受阻。
解析:A、由三角函数易知此时角的正切线的数量比角的正切线的数量要小即B、同理可知C、知满足条件的角的正切线的数量比角的正切线的数量要大即。正确。D、同理可知应为。
【知识点归类点拔】单位圆的三角函数线将抽象的角的三角函数值同直观的有向线段的数量对应起来,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要注意一点的就是角的三角函数值是有向线段的数量而不是长度。三角函数线在解三角不等式、比较角的同名函数值的大小、三角关系式的证明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在这些方面有着一定的优越性。例如利用三角函数线易知,等。
【练22】(2000全国高考)已知,那么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若、都是第一象限角,则B、若、都是第二象限角,则
B、 若、都是第三象限角,则D、若、都是第四象限角,则
答案:D
【易错点23】在利用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中的周期变换和相位变换解题时。易将和求错。
例23.要得到函数的图象,只需将函数的图象()
A、 先将每个x值扩大到原来的4倍,y值不变,再向右平移个单位。
B、 先将每个x值缩小到原来的倍,y值不变,再向左平移个单位。
C、 先把每个x值扩大到原来的4倍,y值不变,再向左平移个单位。
D、 先把每个x值缩小到原来的倍,y值不变,再向右平移个单位。
【易错点分析】变换成是把每个x值缩小到原来的倍,有的同学误认为是扩大到原来的倍,这样就误选A或C,再把平移到有的同学平移方向错了,
有的同学平移的单位误认为是。
解析:由变形为常见有两种变换方式,一种先进行周期变换,即将的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倍得到函数的图象,
再将函数的图象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向右平移单位。即得函数。
或者先进行相位变换,即将的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向右平移个单位,得到函数的图象,再将其横坐标变为原来的4倍即得即得函数的图象。
【知识点归类点拔】利用图角变换作图是作出函数图象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一般地由得到
的图象有如下两种思路:一先进行振幅变换即由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得到,再进行周期变换即由 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倍,得到,再进行相位变换即由横坐标向左(右)平移个单位,即得,另种就是先进行了振幅变换后,再进行相位变换即由向左(右)平移个单位,即得到函数的图象,再将其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倍即得。不论哪一种变换都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论哪一种变换都是对纯粹的变量x来说的。
【练23】(2005全国卷天津卷)要得到的图象,只需将函数的图象上所有的点的
A、 横坐标缩短为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再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B、横坐标缩短为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再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C、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再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D、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再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
答案:C
【易错点24】没有挖掘题目中的确隐含条件,忽视对角的范围的限制而造成增解现象。
例24、已知,求的值。
【易错点分析】本题可依据条件,利用可解得的值,再通过解方程组的方法即可解得、的值。但在解题过程中易忽视这个隐含条件来确定角范围,主观认为的值可正可负从而造成增解。
解析:据已知(1)有,又由于,故有,从而即(2)联立(1)(2)可得,可得。
【知识点归类点拔】在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过程中,角的范围的确定一直是其重点和难点,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挖掘隐含条件如:结合角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三角形中各内角均在区间内、与已知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大小比较结合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等。本题中实际上由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可知若则必有,故必有。
【练24】(1994全国高考)已知,则的值是 。
答案:
【易错点25】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角的大小,没有通过确定角的三角函数值再求角的意识或确定角的三角函数名称不适当造成错解。
例25、若,且、均为锐角,求的值。
【易错点分析】本题在解答过程中,若求的正弦,这时由于正弦函数在区间内不单调故满足条件的角有两个,两个是否都满足还需进一步检验这就给解答带来了困难,但若求的余弦就不易出错,这是因为余弦函数在内单调,满足条件的角唯一。
解析:由且、均为锐角知解析:由且、均为锐角知,则由、均为锐角即故
【知识点归类点拔】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角的大小,一定要转化为确定该角的某个三角函数值,再根据此三
角函数值确定角这是求角的必然步骤,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就是要结合角的范围选择合适的三角函数名称
同时要注意尽量用已知角表示待求角,这就需要一定的角的变换技巧如:等。
二是依据三角函数值求角时要注意确定角的范围的技巧。
【练25】(1)在三角形中,已知,求三角形的内角C的大小。
答案:(提示确定已知角的余弦值,并结合已知条件确定角A的范围)
(2)(2002天津理,17)已知cos(α+)=≤α<,求cos(2α+)的值.
答案:=-
【易错点26】对正弦型函数及余弦型函数的性质:如图象、对称轴、对称中心易遗忘或没有深刻理解其意义。
例26、如果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那么a等于( )
A. B.- C.1 D.-1
【易错点分析】函数的对称轴一定经过图象的波峰顶或波谷底,且与y轴平行,而对称中心是图象与x轴的交点,学生对函数的对称性不理解误认为当时,y=0,导致解答出错。
解析:(法一)函数的解析式可化为,故的最大值为,依题意,直线是函数的对称轴,则它通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点即
,解得.故选D
(法二)依题意函数为,直线是函数的对称轴,故有,即:,而
故,从而故选D.
(法三)若函数关于直线是函数的对称则必有,代入即得。
【知识点归类点拔】对于正弦型函数及余弦型函数它们有无穷多条对称轴及无数多个对称中心,它们的意义是分别使得函数取得最值的x值和使得函数值为零的x值,这是它们的几何和代数特征。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本题的三种解法根据具体问题的不同灵活处理。
【练26】(1)(2003年高考江苏卷18)已知函数上R上的偶函数,其图象关于点对称,且在区间上是单调函数,求和ω的值.
答案:或。
(2)(2005全国卷一第17题第一问)设函数的,图象的一条对称轴是直线,求 答案:=
【易错点27】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若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易忽视三角形解的个数。
例27、在中,。求的面积
【易错点分析】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只需利用正弦定理确定三角形的内角C,则相应的三角形内角A即可确定再利用即可求得。但由于正弦函数在区间内不严格格单调所以满足条件的角可能不唯一,这时要借助已知条件加以检验,务必做到不漏解、不多解。
解析:根据正弦定理知:即得,由于即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两个故或.则或故相应的三角形面积为或.
【知识点归类点拔】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两个重要工具,它沟通了三角形中的边角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弦定理能够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及其一边,求其它的边和角。这时有且只有一解。(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它的边和角,这是由于正弦函数在在区间内不严格格单调,此时三角形解的情况可能是无解、一解、两解,可通过几何法来作出判断三角形解的个数。如:在中,已知a,b和A解的情况如下:
(1) 当A为锐角
(2)若A为直角或钝角
【练27】(2001全国)如果满足,,的三角表恰有一个那么k的取值范围是()A、B、C、D、或
答案:D
【易错点28】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对三角变换同三角形边、角之间知识的结合的综合应用程度不够。
例28、(1)(2005湖南高考)已知在△ABC中,sinA(sinB+cosB)-sinC=0,sinB+cos2C=0,求角A、B、C的大小.
【易错点分析】本题在解答过程中若忽视三角形中三内角的联系及三角形各内角大小范围的限制,易使思维受阻或解答出现增解现象。
解法一 由得
所以即
因为所以,从而由知从而.由即由此得所以
解法二:由由、,所以即由得
所以 即因为,所以由从而,知B+2C=不合要求.再由,得所以
2、(北京市东城区2005年高三年级四月份综合练习)在△ABC中,a、b、c分别是角A、B、C的对边,且 (Ⅰ)求角B的大小(Ⅱ)若,求△ABC的面积.
【思维分析】根据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将条件化为三角形边的关系或角的关系解答。
(Ⅰ)解法一:由正弦定理得将上式代入已知即故A+B+C=,为三角形的内角,.
解法二:由余弦定理得将上式代入 整理得
为三角形的内角,.
(Ⅱ)将代入余弦定理得
【知识点归类点拔】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一直是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对正余弦定理的考查主要涉及三角形的边角互化(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等,利用正、余弦定理将条件中含有的边和角的关系转化为边或角的关系是解三角形的常规思路),三角形内的三角函数求值、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等都体现了三角函数知识与三角形知识的交汇,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原则。
【练28】(1)(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在中,a,b,c分别是的对边长,已知a,b,c成等比数列,且,求的大小及的值。
答案:,
(2)(2005天津)在△ABC中,∠A、∠B、∠C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b、c,设a、b、c满足条件和。求∠A和的值。
答案:,
【易错点29】含参分式不等式的解法。易对分类讨论的标准把握不准,分类讨论达不到不重不漏的目的。
例29、解关于x的不等式>1(a≠1).
【易错点分析】将不等式化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后,忽视对二次项系数的正负的讨论,导致错解。
解:原不等式可化为:>0,即[(a-1)x+(2-a)](x-2)>0.
当a>1时,原不等式与(x-)(x-2)>0同解.若≥2,即0≤a<1时,原不等式无解;若<2,即a<0或a>1,于是a>1时原不等式的解为(-∞,)∪(2,+∞).
当a<1时,若a<0,解集为(,2);若0<a<1,解集为(2,)
综上所述:当a>1时解集为(-∞,)∪(2,+∞);当0<a<1时,解集为(2,);当a=0时,解集为;当a<0时,解集为(,2).
【知识点分类点拔】解不等式对学生的运算化简等价转化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随着高考命题原则向能力立意的进一步转化,对解不等式的考查将会更是热点,解不等式需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2)掌握用序轴标根法解高次不等式和分式不等式,特别要注意因式的处理方法.
(3)掌握无理不等式的三种类型的等价形式,指数和对数不等式的几种基本类型的解法.
(4)掌握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几种基本类型的解法.
(5)在解不等式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分析能力,把原不等式等价地转化为易解的不等式.(6)对于含字母的不等式,要能按照正确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讨论.
【练29】(2005年江西高考)已知函数为常数),且方程有两个实根为
(1)求函数的解析式;(2)设,解关于的不等式:
答案:①当时,解集为②当时,不等式为解集为③当时,解集为
【易错点30】求函数的定义域与求函数值域错位
例30、已知函数(1)如果函数的定义域为R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2)如果函数的值域为R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易错点分析】此题学生易忽视对是否为零的讨论,而导致思维不全面而漏解。另一方面对两个问题中定义域为R和值域为R的含义理解不透彻导致错解。
解析:(1)据题意知若函数的定义域为R即对任意的x值恒成立,令,当=0时,即或。经验证当时适合,当时,据二次函数知识若对任意x值函数值大于零恒成立,只需解之得或综上所知m的取值范围为或。
(2)如果函数的值域为R即对数的真数能取到任意的正数,令当=0时,即或。经验证当时适合,当时,据二次函数知识知要使的函数值取得所有正值只需解之得综上可知满足题意的m的取值范围是。
【知识点归类点拔】对于二次型函数或二次型不等式若二次项系数含有字母,要注意对字母是否为零进行讨论即函数是一次函数还是二次函数不等式是一次不等式还是二次不等式。同时通过本题的解析同学们要认真体会这种函数与不等式二者在解题中的结合要通过二者的相互转化而获得解题的突破破口。再者本题中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为R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对任意的自变量x的值函数值恒正,后者是函数值必须取遍所有的正值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练30】已知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为R试分别确定满足条件的a的取值范围。答案:(1)或(2)或
【易错点31】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学生不能据已知条件选择相应的证明方法,达不到对各种证明方法的灵活应用程度。
例31、已知a>0,b>0,且a+b=1.求证:(a+)(b+)≥.
【易错点分析】此题若直接应用重要不等式证明,显然a+和 b+不能同时取得等号,本题可有如下证明方法。
证法一:(分析综合法)欲证原式,即证4(ab)2+4(a2+b2)-25ab+4≥0,即证4(ab)2-33(ab)+8≥0,即证ab≤或ab≥8.∵a>0,b>0,a+b=1,∴ab≥8不可能成立∵1=a+b≥2
山东省东明一中08-09学年高三上学期地理期末练习(二)
(命题报告)本套题是依据最新课标,参考山东省的考试大纲来命题的,试题结构有30道题组成,其中前25道为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对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后5道为综合题,主要结合当今时事和最新热点来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基本原理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试题难易度控制比例为低档题,中档题和高档题为7:2:1。能很好的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近几年的高考规律和特点,并对09年高考进行了大胆的预测。
2006年高考重庆文综
第一部分(选择题)
本部分共35题,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断完善职官制度是历代统治者共同关注的大事。回答12-14题。
12、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3、下列机构中负责管理监察事务的是
1唐朝门下省 2元朝御史台 3明朝提刑按察使司 4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
A、13 B、
14、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A、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
政党在近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回答15-18题。
15、康有为等人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团体是
A、强学会 B、保国会
C、共进会 D、兴中会
16、1912年成立的国民党,其实际主持人是
A、孙中山 B、李烈钧
C、黄兴 D、宋教仁
17、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确定工作重心转移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18、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举行的和平谈判有
1重庆谈判 2北平谈判 3南北议和 4西安谈判
A、12 B、
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思想与方案给近现代中国社会以重大影响。回答19-21题。
19、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张之洞 C、王韬 D、梁启超
20、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根本目标的共同特点是
A、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C、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21、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选择对自身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回答22-23题。
2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反意大利法西斯的重大事件不包括
A、发动阿拉曼战役 B、召开德黑兰会议
C、发表《大西洋宪章》 D、登陆西西里岛
23、意大利参加欧洲共同体的目的是
1实现区域内商品自由流通 2实现区域内货币统一
3提高国际地位 4提高科技水平
A、123 B、234
C、124 D、134
第二部分(综合题)
本部分共4题,共160分。
37、(32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也是最强的国家。英国政府实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一个庞大的帝国在19世纪末登上顶峰。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英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比重:1880年占22.9%;1900年占18.5%;1953年占8.6%;1980年占4%。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1985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在世界工业中的位次由1950年的第15位上升到第5位,仅次于美国、苏联、日本和联邦德国。
--宋则行《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哪个阶段?(3分)分析同期英国对外扩张的目的。(6分)归纳英帝国主义的特征。(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经济运行的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岛被割让的原因和香港回归的主要背景。(6分)它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39、(60分)根据图5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谬矣。”--《旧唐书》
材料二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马牛被野。”--《新唐书》
材料三
表1据《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所储粮食量。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各地粮食产量。
(3)材料一体现了唐朝的什么思想?(2分)这一思想在唐朝前期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4)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唐朝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3分)
(5)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史实?(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经济区在唐朝前期居于什么地位?(2分)
(6)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对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作用。(2分)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
制度变迁反映了政治文明的演变。回答12~15题
1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13.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
14.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月,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5.议会是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有关议会的正确叙述是
A.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的权威,并形成两党制
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
C.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制定议会成为最高行政和立法机关
D.孟德斯鸠主张议会和君主共同享有立法权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回答16~17题。
16.下面叙述的是我国古代一项科技发明:“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欧洲人开始使用这一技术是在
A.8世纪中期 B.11世纪中期
C.14世纪中期 D.15世纪中期
17.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图8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图8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两次国共合作都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回答18~19题。
18.面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几经挫折的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认识到,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为此,国民党在1924年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国民革命军 B.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北伐军
C.与共产党合作改组中国国民党 D.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军事学校
19.关于平型关战役属性的正确表述是
A.防御阶段配合正面战场的战役 B.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战役
C.相持阶段配合正面战场的战役 D.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战役
国际会议是解决国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回答20~22题。
20.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反映此结论的是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21.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并获得收复失地神圣权利的国际会议是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22.中国政府评价一次会议时说:“这个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坚强的愿望。”这个会议是指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旧金山会议 D.26届联大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 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3. 本卷共5题,共160分。
37.(29分)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图11
图12《共产党宣言》中文第一版封面
材料一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宾、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先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秦认为,
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3分)
山东省东明一中08-09学年高三上学期地理期末练习(一)
(命题报告)本套题是依据最新课标,参考山东省的考试大纲来命题的,试题结构有30道题组成,其中前25道为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对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后5道为综合题,主要结合当今时事和最新热点来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基本原理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试题难易度控制比例为低档题,中档题和高档题为7:2:1。能很好的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近几年的高考规律和特点,并对09年高考进行了大胆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