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多媒体开放式地理园的创意和使用
开放式多媒体地理园是以全方位开放,不受时空限制,突出学生参与,使地理学科课程教学和活动课程教 学同步;地理园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引入声光电与地理模型相结合,创造综合的育人效果。它使地理多媒体 教学从室内走向室外,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地理多媒体教学天地。
我国盐类的聚宝
柴达木盆地面积121000km2。盆地内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仅几十毫米,而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100倍以上。盆地地势较高,四周海拔4000m~5000m,中部2600m左右。在这样的气候和地形的环境中,为盐湖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盆地内的盐湖出产的盐矿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盆地东部的茶卡盐湖和柯柯盐湖出产食盐;南部的察尔汗盐湖盛产钾盐及镁盐;西部的大浪滩盐湖、昆特依盐湖富产钾、镁盐;尕斯库勒盐湖富产锂盐;茫崖盐湖富产石盐;北部的大柴旦盐湖、小柴旦盐湖盛产硼酸盐;中部的一里坪盐湖、东台吉乃尔盐湖、西台吉乃尔盐湖主要出产锂盐。由此看出,柴达木盆地盐矿的种类极为丰富。盆地东部的茶卡盐池,面积120km2,是一个露天的食盐矿,洗涤后的成品盐,氯化钠含量在97%以上。盐池食盐贮量丰富,可供全国人民食用近百年,是我国著名的食盐产地之一。盐矿开采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颁有盐律,1929年设盐务局,开采食盐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著名的察尔汗盐湖区,是由南霍布逊湖、北霍布逊湖、团结湖、协作湖、达布逊湖、大别勒湖、小别勒湖、东陵湖、涩聂湖等9个盐湖和察尔汗、别勒滩2个干盐湖所组成的一大盐湖区。湖区东西长达168km,南北宽20km~40km,总面积达5856km2。区内汇集了几百亿吨以氯化物为主的盐类,以产光卤石著称,是我国钾、镁盐矿主要产区,被誉为“盐的世界”。石盐沉积的厚度在30m左右,最厚处达60m多,储量达到4.26×1010t,其中钾盐储量为1.5×108t,仅次于死海(钾盐储量达2×109t),居世界盐湖钾盐储量的第二位。
1958年在察尔汗盐湖建起了我国第一座钾肥厂,这是一座用机械开采光卤石,以生产氯化钾和钾肥为主要产品的化工厂。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钾肥原料供应基地。在察尔汗盐湖区有一座被人们称为“万丈盐桥”,其实是一段跨盐湖区的公路。路基用盐砌成,路面用盐铺平,汽车行驶在31km长的路面上,与行驶在柏油路上并无两样。在万里晴空的夏季,人们乘车在“万丈盐桥”上奔驰时,眺望远处,犹如银装素裹,耀眼夺目,有时在汽车的前方,还会出现“茫茫大海、层层楼阁”的海市蜃楼的幻景,好像进入一个神仙的世界,壮观非凡。
选好电教媒体 搞好地理教学
地理课堂数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因为除了要板书课题外,还要根据需要随时、快速、准确地勾画出板图、板画,这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是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的。如我们在讲“降雨类型”、“自然景观”、“动植物”等内容时,就需要每讲到一个问题就要在黑板上勾画出示意图,结果是费时又费力,课堂效果还不十分理想。而我们把“降雨类型”的示意图换成精彩放大的投影,把“自然观”和“动植物”换成栩栩如生的录像片来演示,则可使教学效果大为改观。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足以说明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知识面广,空间概念强,很多问题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学起来往往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是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则可通过光、像、影、色、动等多个角度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直观性很强,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其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因此,我们在选择电教媒体时特别注意了这些特点,把激发兴趣和传授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制作投影片时,为了加大刺激强度特地制作了一些抽拉片、遮盖片、复合片、旋转片,还为了适应某些内容和教学环节的需要剪辑了一些精彩的录音、录像,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投影和精彩的录音、录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如我们在讲初中《地理》第四册第十七章的“火山岛”和“珊瑚岛"的形成时,就采用了复合抽拉片和同步模拟录音来演示:火山随着喷发的浓烟和鸣响声露出了海面,形成了火山岛;海中岛屿与周围珊瑚礁逐渐生长,最后形成环状珊瑚岛。在讲初中《地理》第二册第九章“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一节课时,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先用投影展示上海的地理位置和政区图,然后通过录像简明扼要地展示上海的市容,顺便介绍上海的面积、人口、政治、经济以及近年来上海浦东的开发情况。伴随着电视屏幕上的美妙画面和清晰的伴音解说使学生即使未到过上海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轻松地掌握了上海的有关知识。这样变抽象为直观,既简明又易懂,同时还解决了教学难点,使学生想学爱学,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还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运用电教媒体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确实有很大帮助。如我们在讲初中《地理》第一册“地形的分布”一节时,采用了幻灯这种媒休,先将东西走向的山脉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单独投映,然后将二者叠加投映,再让学生分析说明我国地形的骨架特征。学生便可通过认真地观察和积极地思考得出结论:不同走向的山脉互相支织成网格状分布是我国地形骨架的主要特征。这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多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在知识的复习巩固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重放幻灯、投影或录像、录音片段,使授课情景得到重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特别是通过投影“随堂习题”,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形成性评估测试和矫正练习,这样就具有目的性强、形式多样、省时方便等特点。如我们在讲初中《地理》第一册“黄河”一节时,采用“目标教学法”教学。当讲授、阅读完毕后,马上用投影显示练习题:填空、选择及黄河流域图,让学进行练习,然
用计算机试创新的地理教学模式
为体现地理科学综合性特点,以及从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学提出的要求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将逐渐被淘汰,而代之以计算机处理及显示系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对地理事件进行显示或对地理事实的处理,演绎出地理原理。然后对地理原理进行质疑等一系列活动,再通过计算机处理和显示加深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对设置的事实进行模拟处理,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本教学模式的环境支持和具体要求:
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
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令世人为之瞩目的这一片热土,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实施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地理课不仅具有巨大的潜在功能,还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青少年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举措;更是我们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一小撮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企图颠覆祖国的活动,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以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尤为必要。
如何利用地理课堂教学,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团结内容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研究课题。我在《中国地理》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第一,让学生知道我国各族人民友好团结,历史由来已久。
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就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共同开发了祖国辽阔的疆域。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载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册。例如:在进行青藏地区一节教学时,我就讲到了布达拉宫内的《文成公主进藏》壁画,它反映了藏汉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然后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面编排的“读一读”。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知道我国民族团结历史悠久,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唯物史观。
第二,让学生懂得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有些青少年学生认为,民族团结仅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事,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学生无关。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我在讲述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时,就正确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8%),但分布地区很广。就全国范围来看,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与汉族杂居在一起,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这是我国民族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紧接着我问这种空间分布特点说明了什么?这时学生思想高度集中,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开导下,终于得出了“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团结,互相帮助,互相融洽,谁也离不开谁”的结论。可以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事业,要靠各民族人民其中包括我们青少年学生的共同努力。可见,维护民族大团结,谁也不能置身事外。
第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帮助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少少数民族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新疆汉族人越来越多,会不会影响我们民族经济的发展?显然他们对加强民族团结持怀疑态度。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不但不能说服学生,反而会助长他们的逆反心理。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力求做到使学生心服口服。例如:为了帮助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国家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长期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兴建了许多大工程。像乌鲁木齐―库尔勒铁路的铺通,吐―哈油田的开发,独山子乙烯工程的兴建等,无不体现了国家对我区所作的巨大努力。使我区大部分人开始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我们说“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如果在那里的汉人多点,有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这不是坏事,看待这样的问题要着重于实质,而不在于形式”(引自《邓小平文逊第三卷第247页)。学生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第四,用民族团结方面的典型事例,来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
课堂上引用小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还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进行西藏教学时,我就讲了孔繁森的事迹。我们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同志离开了年迈的母亲和体弱多病的妻子,两次进藏,历经十载,和藏族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他收养两个孤儿,向病人献血,给藏族同胞看病,无不体现了他高尚的情操。这样讲解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得熏陶。难怪有的学生听后立刻表示:长大后我也要去西藏工作。
此外,还可以通过“民族团结宣传月”,民族节日期间举行的“茶话会”,以及“我能为增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做些什么?”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向青少年学生加强民族团结内容的教育。总之,备课时处处要留心,决不放过任何德育因素。
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摆脱长期以来束缚我们教学的“应试教育”樊篱而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才能真正提高民族素质,也才能使我们青少年一代成为21世纪的主人。
中学地理教学必须加强
初冬的一天,《文汇报》记者夜访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华东师大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
问题还在于,眼下许多中学对地理课的忽视仍在加剧,这不能不说,与高考科目中未设地理有关。世界许 多国家的高校入学考试,地理都是必考科目,而我国如今却将地理课推出高考科目之外,以致不少中学为了升 学率,对地理课明显轻视。一些授课教师也因从事“副课”教学而自信不足,不求精深。更有相当多的学生将 地理课视为可学可不学的内容。这种种现象,与我国现代经济迅猛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与一个具有环保意识的 现代人要求相比,差距甚大。
抓住关键环节推动地理素质教育进程
在地理(社会)教学中,素质教学应该落实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所涉及的因素也很多,既有硬件方面的因素,如教学设备、学校环境等;也有软件方面的因素,如人的思想观念、学校管理等;但最现实最关键的还是学科教师。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只有高素质的地理教师,才能使地理教学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得到落实。
然而,目前地理(社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以上虞市为例,全市连续三年以上教过相应学科(地理)的教师为23人,仅占总数的30.6%;从学历上看,相应学科大专毕业为14人,仅占18.6%,大专以下学历(最低的为小学毕业)也有21人,占总数的28%。再从任教情况看,全市专职教师为26人,而兼职教师有49人,占总数的65.3%,兼任教师中,有一半以上还是主课兼地理(社会);还有30%左右的是照顾年老体弱的教师在教地理(社会)。因此,地理(社会)素质教育的高要求与师资现状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它已成为能否有效地在地理(社会)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那么,如何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努力提高学科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呢?依据教师队伍的现状,以及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需要切实练就地理(社会)教师的综合“素质功”并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力量,来推进地理(社会)学科的素质教育。
一练师德修养功。人以德为本。地理(社会)素质教育的首位是思想品德教育,正人先正己,教师首先要成为真正的人。良好的师德则是对学生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如何练就师德功?首要的一点就是热爱祖国。 同时,教师要忠诚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学生充满爱;要严以律己,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影响,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具有高尚情操的形象。通过定期的政治学习、典型介绍、参观取经、专题报告、演讲比赛、短期培训以及开展“师徒结对”、名师评比等活动,教师逐渐练就“四有”、“五心”。“四有”即一有事业心,安心边远艰苦地区,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二有雄心,立志创教育大业;三有好胜心,敢创教育名师牌子;四有献身心,像蜡烛一样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为教育事业贡献一切。在对受教育者,更应练就“五心”,即:教师心中有“爱心”,和学生的关系能“贴心”,教育学生有“耐心”加“细心”,对每位同学做工作能“尽心”。真正练就良好的师德功。
二练自学达标功。“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对教师‘才’方面的要求,包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相应的学历层次,三维的知识结构,即教育理论、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引自王素珍的《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古人说:“知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有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知识储备,讲课才能游刃有余。要达到此种境界,教师必须苦练自学达标功。通过有计划、分层分批地自学进修、培训函授、师徒结对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达到学历上层次、知识上水平、业务过得硬,进而“名师出高徒”。
三练课堂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否实现课堂教学“高质量,轻负担”的关键。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进行素质教育,教师的功夫到家与否至关重要。但目前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现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距离还甚远。以我市为例,前景不容乐观,亟待提高。如讲普通话,比较差的还占28.6%;“三板教学”中的板图板画,中差的比例达86%;“教学方法手段运用”不够得法的占28.6%等。造成上述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专业对口教师来源极少;教师兼职过多、队伍不够稳定;部分中老年教师教学模式已经定型而难以创新;部分青年教师刚登讲台基本功还相当缺乏等等。
那么,如何练好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呢?笔者认为不仅对其薄弱教师需要定目标、定计划、定措施,而且还要教研室与学校紧密配合,抓好“导、练、检、赛”四个环节进行对口辅导,能者为师,任务到人。在练中求熟,在熟中求巧。纳入考核内容,督促教师按时完成。通过举行教师基本功分项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在业务上专,在教学技能上巧,在运用教学方法上得法,从而达到教学质量上的高目标。
四练教学科研功。教育科研功,这是教师更高、更深、更具有内力的素质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曾指出:“在今天,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这意味着今天乃至未来的教学,需要具有科研素质的学者型教师,传统的经验型“教书匠”将逐渐退出教学舞台。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素质教育向地理(社会)教师的强力呼唤。因此,重视教科研,练就教育科研功,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这盘棋中的重要一着。
总而言之,要在地理(社会)学科中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我们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用高素质的教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并迎接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
阿Q正传
『教学目的』
1、了解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特点和意义,学习作品细致而深刻的心理活动描?写和动用准确、传神的动词描写人物动作的写作方法。
2、掌握阅读小说的步骤和方法。
3、认识作品所反映的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生活。
『重点难点』
1、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
2、小说阅读法。
3、人物的典型性。
『教学设想』
讲读课。
这篇小说是 迅创作的影响最大的代表作品,其塑造的阿Q形象是世界文学史?上的著名典型。它通过未庄这个小村庄的故事来反映20世纪初中国农村这个大社?会的生活,以阿Q对革命神往来失望的小插曲来表现辛亥革命的大事件,把小人物?阿Q塑造成为具有深刻意义的大典型。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所叙述的典型情节?,所塑造的典型形象,都是以小见大,最具典型性。在教学中,应突出其典型性。? 作品所描写的社会和人物,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127; 教师可介绍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小说全文的梗概。对人物形象和写作方法的?分析,可组织学生讨论,并由教师进行归纳。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联系过去读过的小说作品,复习小说的一般知识,并注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小说阅读的步骤和方法,即:由情节结构分析入?手,剖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并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归纳小说的写?作特点。
授课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迅曾说过:“我的小说(指《阿Q正传》)出版之后,首先收到的是一个青?年批评家的谴责,后来,也有以为是病的,也有以为滑稽的,也有以为讽刺的,或?者还以为冷嘲,至于使我自己,也要疑心自己心里真藏着可怕的冰块。”(《俄译?本〈阿Q正传〉序》)他还说过:“直到这一篇(指《阿Q正传》)收到《呐喊》?里,也还有人问我:你实在是在骂谁和谁呢?”(《〈阿Q正传〉的成因》)可见?,这篇小说在当时引起的反响是何等强烈了。至于“骂人”之说,正如 迅指出的?:“那是完全胡说的。”
那么,《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 迅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呢?
有些人也许看过根据小说改编的话剧或电影《阿Q正传》,总觉得阿Q这个人?物实在滑稽可笑。而法国伟大作家罗曼 罗 看过这部小说后却说,我的眼前老是?浮现出阿Q的忧郁的面孔。
那么,阿Q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呢?他又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呢?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阅读《阿Q正传》时应该注意研讨和解决的。
二、小说的写作背景和故事内容
《阿Q正传》写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最初分 登于北京?的《晨报副 》,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 迅反映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小说。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 的反动统治,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达两 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奠定了?民主主义的基础,为以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道路。但是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段领导的,是一次不彻底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不但没有建立起强有的革命专?政,而且根本没有打 地主阶段的国家机器,也没有触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基?础。因此,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农村依然如故。
迅曾经怀着一种奋发的热情来迎接革命的风暴,但不久就对辛亥革命深失所?望。直到1918年,在经历了长期的沉默与思索以后,在伟大的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投入了新文化运动,以勇猛的呐喊,进行坚毅的战斗, 出中国社会的病 &127; ?,以“引起 救的注意”。他创作了包括《阿Q正传》在内的一批影响深远的著名?小说。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江南一个 、落后的水乡“未庄”为背景?,通过贫 农民阿Q一生的悲惨 ,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社会生活?,阶段矛盾和农民状况,抨击了封建统治阶段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及精神 罪行?,批判了资产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全书共书章:(用投影)
1 . 序 2 . 优胜纪略 3 . 续优胜纪略
4 . 恋爱悲剧 5 . 生计问题 6 . 从中兴到末路
7 . 革命 8 . 不准革命 9 . “大团圆”
别了,司徒雷登
一、写作背景
1949 年 4 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这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垮台。 7 月,积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人民的内战并进行反对中国人民的各种阴谋政治活动的美国大使??司徒雷登,悄然离开南京归国。 8 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白皮书中公开暴露了美国政府“出钱出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阴谋 . 当时 , 由于美国反动阵营内部关于对华政策的争吵 , 迫使杜鲁门、艾奇逊等帝国主义分子不得不采取白皮书的形式公开暴露若干反革命的真相,企图以此说服对手。这样,白皮书就在客观上成为一篇美帝侵华罪恶的供状。为了揭露美帝对华侵略的实质,教育当时那些对美国怀有各种幻想的人们,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这篇评论。
今天我们重新学习这篇评论,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