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积极大胆的外语学习倾向
一
我担任我校第一届初中奥林匹克班英语教学任务,从初一带到初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14名外地学生(全班共36人)仅用一学期时间从连A、B、C都不识进步到除1名学生外全部期末考在及格以上;初二时平均分追上校重点班;初
二
外语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积极大胆的外语学习倾向这一观点是根据外语知识的特点、外语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及外语教学思想发展现状提出的。语言是一套任意性符号。外语是一门语言,它也具有这一特点。"语言的任意性是指符号与它所指的对象的关系。更具体地说,就是声音与意义的关系。""在任何一种语言里,可以解释的,亦称有理据的(motiva ted)声音与意义的关系的现象总是少数的。"〔1〕语言的任意性最明显的表现在声音及其代表的意义上,同时也表现在各个层面上。如词的搭配也视习惯而言,句法中许多现象也不能按常理去判断。克拉申(S.Krashe n)提出其外语教学模式――"监察模式"(the monitor model)时首先强调语言环境对外语学习成败的重要作用。语言环境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学习者通过与语言的接触自然吸收;另一种是课堂环境,学习者在正规的课堂里学习语言的形式。前一种学习是潜意识的,而后一种学习却是有意识的。克拉申认为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对语言的习惯和语言的口头运用起的作用不大。〔2〕而作为一门外语,它的学习往往在母语的环境下进行,受到母语的干扰,同时学习者也缺少如学习母语时所具备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这也就是说,外语学习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而一个学习者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他就不会主动投入言语活动中去,更不会多方观察别人的言语行动。可见,积极的外语学习倾向在外语学习中是多么重要。
当我们进一步研究外语学习的心理特点时,我们也会发现这一点。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认为学习的强度是由制造及强化对刺激的反应次数所衡量的。一个被讲练30遍的词总比一个讲练20遍的词掌握得好。因此,"重复"(repetition)一词是十分重要的。〔3〕认知主义心理学(Mentalism)认为学习者一旦接触语言,其语言学习机制就会尽其能力把语言规则公式化。所以,语言学习最根本的条件就是语言的接触。只要不断接触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机制就会继续工作。因此,语言教学就是需要对目标语的充分接触。〔4〕两种理论都说明:外语的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接触、练习才能获得成功。而这就需要学习者有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倾向了。
现阶段外语教学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外语教学若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就需要通过交际练习来培养。交际是指两人互通信息。它要求双方随机应变地应付新的环境。如果某一方对环境不熟悉,焦虑就会产生。所谓焦虑,是指一个人对任何被认为对自尊具有潜在威胁的情境的一种恐惧反应倾向。(当这种情境不再令人感到陌生时,就不会发生威胁作用。)而利用不太熟悉的外语进行交际练习,学习者的焦虑产生是必然的。相当多心理学家指出,高度焦虑只有同高度的能力相结合才能促进学习;高度焦虑同低能力或一般能力相结合,则往往会抑制学习。由于高度焦虑影响学生外语交际水平的发挥,同时由此也使焦虑增加,若如此恶性循环,是会影响达到教学目的的。因此,我们应当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大胆的外语学习倾向。现阶段外语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注意学习者因素。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因素。学习者在积极、大胆学习倾向方面的差异,是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我相信这里提出的外语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积极大胆的外语学习倾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
无论是课堂设计、课堂教学、课后辅导,还是教学研究,都坚持外语教学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外语教学应在学生积极大胆的学习状态中进行。这一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积极大胆的外语学习倾向的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一个努力方向。三年来,为培养学生积极大胆的外语学习倾向,我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实践:
1.培养自然、真实、平等的教学气氛
教学气氛是指师生在教学交往中的气氛。活跃的教学气氛不光是指师生表面活动的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的活跃――即处于积极、大胆、主动的外语学习状态中。长期稳定的活跃的教学气氛是在师生自然、真实、平等的教学交往中逐渐产生的。真实,是指情感的真实。首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灵活处理教材,特别在处理对话练习材料时。尽可能不要让学生机械地直接套用课本材料,最好稍加改动某些可替换部分或增设实际情景,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表达真实的情感。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会积极、主动,而不是机械重复课本设定的对话。如第三册〔5〕第9单元第33课第三部分Ask and answer,教学材料包括四幅不同科目教师的图像和有关前两幅图像的对话。主要对话内容为:A:How longhas the
English teacher been at this school?B: She has beenhere
for four years。教学提示语为:先看图提问,然后就有
2.通过大量的练习培养英语能力
自然、真实、平等的教学气氛给学生积极大胆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但学生积极大胆的外语学习倾向需要在实践中获取成就感后进一步巩固。因此,无论课内、课外,我都尽可能给学生大量的与其能力相适应的练习机会,通过这些练习提高其能力。当学生能力有所提高后自然会更积极大胆地投入外语学习,也希望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以进一步取得成就感。如此良性循环,积极大胆的外语学习倾向自然也就培养起来了。我以为外语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可分为英语能力及英语自学能力。英语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等五种主要能力,初中阶段侧重培养听、说能力,初二、初三时也适当发展一定的阅读能力。
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在听力方面主要通过每周一节的语音课,说的能力培养主要利用每节课课前2~3分钟进行口语练习。主要方式有:Talk with the teacher ,即自由举手到讲台前与老师用英语交谈;Talk wi th your partners; English Corner,自由走动自由选择交谈对象不限内容地进行口语练习;Story-telling( Ⅰ),按学号轮流把自己曾读过的一个故事向全班讲述,教师进行评分;Story-telling (Ⅱ),按学号轮流 把课前准备好的发生在自己身边 的故事向全班讲述,教师进行评分;Deliver a speech(小演讲),由老师随意点名,被点到的学生到讲台前用英语作2~3分钟的小即兴演讲,内容不限,教师进行评分。阅读主要是在初二开始,要求学生每周阅读一定数量的英语文章,读后记下阅读速度、答题准确率及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每周一上交检查。说和读的能力培养各阶段的具体安排如下表所示:年级学期口语能力培养阅读能力培养1 Talk With the Teacher / 初一 2 Talk With Your Partners / 1 English Corner 1(2) 初二 2 English Corner/ 2(3+1) Story-telling(Ⅰ) 1 Story-telling(Ⅱ)/ 3+1(3+2) 初三 Deliver a Speech 2 Deliver a Speech 3+1(3+2)阅读栏中数字指每周要求阅读的篇数,加号后数字表示每周要求完成的完形填空的篇数。括号内数据适用于前一学期期末总评95分以上的学生,括号以外数据适用于普通学生。
3.指导自学过程中培养英语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强调语感的重要性,培养多读(朗读课文)的习惯。语感的培养对外语学习十分重要。要培养语感,就必须通过大量接触目标语。而这一点对中学生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读。为了培养学生的多读习惯及重视语感培养,从初一开始,我采取了狠抓阶段性英语学习总结、试卷分析、经验交流以及根据学生情况相应要求做读书笔记等措施,取得一定的效果。
(2)教学中注意举一反三,开拓学生视野。由于各种原因,实验班教学进度三年来一直保持与普通班一致。但教学进度的同步并不表明教学内容的同一。在实验班,我在完成本课时任务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引导学生纵深学习,开拓学生视野。
浅谈高中英语写作中语域知识的习得
总论:新课程标准中"语域"的概念在中学阶段英语教学中是个新鲜词汇,第一次提到,并且明确列入评分标准之中。语域知识的习得是学生写作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因此,了解其含义及要求,对于我们教师当前如何有效指导学生的写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比方说:photograph与photo均可指照片、图片,但photograph是newspaper language,属于正式体,一般常见于报刊杂志,而photo则是随便体,使用较为自由,这主要是语域功能的差异造成的。
巧用传媒资源优化英语教学
编者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确定我国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但由于我国传统大英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这一目标一直都难以真正实现。本文作者从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传媒英语资讯作为教学突破口,详实地论证了大英教学结合以中国社会为背景的媒体英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以及从整体上促进大英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与英语专业相比,大学英语学习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备、学时和学习氛围与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课时的限制,大多数高校大学英语只开设了读写课,听力和口语融于阅读教学之中。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教师队伍及相关的教学资源配置严重不足,语言教学需要的小班教学难以实现。
不仅如此,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不高还与其他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脱节。大学英语教材课文多以反映英美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为主,学生在教师讲授、词典解释、教参注释及翻译的帮助下,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即把英文语篇转换成汉语翻译语篇。二是学生倾向对语言要点进行分类或强制式机械记忆,从而割裂了语篇内容与表达方式的关系,把词汇、表达方式与汉语对应起来识记,忽略其语法范畴知识和语篇情景意义。由此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重重阻碍。
首先表现在课堂口语复述和相关的阅读语篇练习中。学生不能用学过的、语义上相互连贯的词和表达式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更不能依据英文语篇的形与义的衔接与连贯规律再现原文的主要内容。词汇英汉对应式能记忆方式,导致语言应用中的“硬译”现象,出现汉式英语。
其次,学生缺乏必要的巩固和内化语言知识的交际环境。除了课堂之外,学生很少有应用英语的机会。不仅小班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如此,条件差的大班教学情况更糟,学生依赖的课堂英语交际机会十分有限。再加上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他们了解的大多是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的知识和此背景下的高校生活。这样就造成课堂上教材语言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背景知识的交际语境不协调。
其结果充分反映在学生的日常主题交际和写作中。在英语口语角训练中,学生谈论的范围有限。了解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知识一方面是自己的专业,很系统,很熟悉,但专业性太强,需要大量的术语和逻辑较强的语篇结构,学生无法表达;另一方面,对每天通过不同的汉语媒体了解的社会和自己熟知的校园生活,无法从“英汉对照”的词汇库中灵活地再功和调用。
如何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阅读理解,也是他们将来直接运用外语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一、阅读理解的目的
近年来,国内高考NMET试题短文阅读理解共计45分(含补全对话5分),是分值最高的一道大题,为什么这种题的分值这么高?其训练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通过十年的教学体会,我们总结归纳为以下两点:
1.提高学生对书面外语的阅读能力:即懂得按照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而提高阅读的速度。
2.提高学生对书面外语的理解能力:即获取具体信息的能力,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推理与判断的能力以及对阅读内容进行评价的能力。分析、推理与判断的能力以及对阅读内容进行评价的能力。
阅读的目的是理解,阅读能力直接为理解服务。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演化。这就是阅读与理解的辨证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这一关系。
二、阅读理解考查的重点
NMET阅读理解题,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对话等等,涉及社会教育、风俗文化、史地知识、科技、政治、经济、日常生活、传记、人物等诸多方面。这种试题题型一般包括一些信息题、是非题和推理、演算题等等。其测试的重点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1.字面理解试题(literal comprehension)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试题,其特点是答案明确具体,一般从阅读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如辨认文章中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人物的外貌、特征,它们与事件的因果关系。
2.推断理解试题(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
这种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结构,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以及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要理解具体的事实,也要理解抽象的概念;既要理解字面意思,也要理解深层含义,或弦外之音,分析作者提出的观点、态度,进而从字里行间推测作者没有说明的意图、含蓄的内容,从中悟出作者的目的。
3.综合评价试题(evaluation)
这是阅读理解中最高的一个层次。它要求学生能凭着他们应有的常识、价值观,充分运用阅读材料以及自己的阅读经验对阅读内容做出自己的分析与评价。如:
For many years,no one could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who had been born without hearing.These deaf people were not able-to use a spoken language. But beginning in the 1700s,the deaf were taught a special la-nguage.Using the language,they could share thoughts and ideas with others.The language they used was a language without sou-nd. It was a sign language.
How did this sign language work?The deaf were taught to m-ake certain movements using their hands,faces,and bodies.These movements stood for things and ideas.A man might move his fo-refing er across his lips.This meant:"You are not telling the truth."He might tap his chin with three f ingers.This meant".my uncle"The deaf were also taught to use afinger alphabet.They used their fi ngers to make the letters of the alphabet.In this way,they spelled out words.Some deaf people co uld spe-ll out words at a speed of 130 words per minute.
Sign language and finger spelling are not used as much asthey once were.Today the deaf are t aught to understand othersby watching their lips.They are taught how to speak.
1.The story does not say so,but it makes you think that______.
A.the deaf must have special tenchers
B.there is still no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deaf
C.deaf people make signs to make a living
D.deaf people are not as clever as nomal people
(答案是:A 属推断理解题)
2.On the whole the story is about_____
A.how the deaf communicate
B.learning to spell
C.teaching the deaf to speak
D.writing sign languages
(答案是:A 属综合评价题)
3.How did sign language help the deaf?
A.It helped them to learn to read
B.The deaf could understand Indian sign language
C.It helped them communicate with other people
D.The deaf could move their thumbs across their lips
(答案是:C属字面理解题)
谈谈初中英语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至有些含有"三会"的词汇、句型和交际用语构成的复习性练习,仅给予对、错评价即可(甚至可依据学生水平层次抽取适量样本进行批阅)。如何“精批”就是对那些由要求“三会”或“四会”的词汇、语法或交际用语构成的各类强化、巩固性练习,批阅时不仅要给予对、错评价,而且还要对于学生写错的予以更正并指出错误原因,同时教师自己还要写好阅后记。“粗改”与“精批”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使教师在讲评练习时做到有的放矢,而且能使学生知晓自己知识上的缺陷井做到“对症下药”。
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主要观点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是最近三四年才受到普遍关注的,特别是1999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颁布以来,研究性学习已然成为教育学术界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心和探讨的热点课题之一。各种报刊上已经发表的论文、文章几近千篇,出版的著作有十多部。为了更好地引导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使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发挥更大的功能,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情况做一回顾和梳理显然是必要的。
研究性学习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像它的目标、特性、类型、组织形式、实施步骤等。关于这些问题,在第一阶段有一些不同看法,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来,意见基本统一到《指南》上来。《指南》中给出了研究性学习的两大类型: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三种主要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四个主要步骤:指导确定选题、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五个主要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六个主要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关于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主要观点,尤其是2000年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观点,大家可以参看
1.研究性学习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目前,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有一个误区―――把研究性学习仅仅看做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没有意识到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这样就把大多数学科教学排斥在研究性学习之外,严重制约了研究性学习广泛深入的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标志的。如果舍弃了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也就不存在了。就课程形态而言,任何学科都应该由静态的知识传授向动态的探究学习转变。作为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却不应该为“研究性学习”课程所独有,它涵盖所有学科课程。
2.研究性学习给学习方式带来了十大变化
变化之一:从书本的学习走向生活的学习。变化之二:从注入知识的学习走向开掘智能的学习。变化之三:从按部就班式的被动学习走向富于创新精神的主动学习。变化之四:从整齐划一的学习走向充分个性化的学习。变化之五:从系统的学习走向课题(问题)的、随机的学习。变化之六:从学科的学习走向综合的学习。变化之七:从非兴趣的学习走向由兴趣出发的学习。变化之八:从依赖教师的学习走向以学生为主的学习。变化之九:从传统的课程化学习到机动的非课程化(或新型的课程化)学习。变化之十:从追求考分的学习走向追求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学习。
3.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从目前情况看,在学校教学中普遍实施还有困难。但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展开。上海市二期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将研究型课程的活动方式向必修基础课程辐射,使每门必修学科都能把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我们的许多优秀教师,正是在原先的学科课程教学中,既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意识和能力。这方面各地学校已开发出了不少成功的案例。以上海市敬业中学为例。敬业中学自1998年以来承担了市级课题“在高中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和研究”,相应进行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其中,研究性学习是展开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敬业中学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一个总体规划:高一上学期,开设信息素养导论课,高一下学期进行课题研究方法初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进行课题研究的实践。高二在各学科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继续以小组为单位,在学科领域内选择一项研究课题,要求学生在研究方法、研究深度、研究成果表达上都较前有所进步。高三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研究课题。高二是其中关键的一年。在高二年级的课程中,不设置独立的研究课程,而是在基础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课题指导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进行知识更新,首先自己要成为研究型的教师。类似的课程教学改革在各地不乏其例。
总的来看,在各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大致有如下特点:一是把接受式学习与问题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知识的传授与应用研究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把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经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渗透一点经验性学习;四是把逻辑的论证与历史的叙述有机结合起来,融入一点知识发展的过程史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1)加强和改进教学过程的预习环节:1)学校和教师应建立“全程教学观”。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但不是惟一的环节,不仅教师的备课而且学生的预习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的环节。为了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必要加强和改进教师们较普遍忽略的学生的“预习”环节。2)可指导学生进行“背景式预习”,即指导学生收集新授课内容的背景材料;“相关式预习”,即收集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难点式预习”,即指导学生将新授课内容中的难点或不理解之处列出;“尝试解答式预习”,即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尝试解答新授课内容中提出的问题,等。
(2)改进课堂教学:1)在理科课堂教学中,适当实施“三明治”式的模式,即实验―讲授―再实验,或讲授―实验―讲授。2)实行“精讲多议”的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主题式讨论”,即教师提出讨论的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背景式预习”和“相关式预习”阐述各自的观点;“归纳式讨论”,即引导学生自己对已授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质疑式讨论”,即鼓励学生对所学的新内容提出疑问并陈述自己的观点,等。
(3)改进课后作业环节:1)拓展课后作业的类型。除复习式作业外,增加“预习式作业”,“自学式作业”,“析疑式作业”等。2)增加课后作业的层次,即:A.设计难度水平不同的作业,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对作业进行选择。B.针对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对学习能力暂时较低的学生,布置符合基本要求的作业;对学习能力暂时较高的学生,布置较高要求的作业。C.丰富完成课后作业的手段。除书写式、听力式、朗读式作业外,增加“观察式作业”,“动手操作式作业”,“调查式作业”等。D.改进作业内容。除分科式作业外,适当布置“理科组合式”,“文科组合式”,“文科与艺术组合式”等作业。除解题式作业、重复练习式作业外,适当布置“归纳、概括式作业”,“改写式作业”等。E.改进作业方式。除个人独立式作业的方式外,适当组织“小组式作业”,“自由组合式作业”等。
作为一种课程类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主要的观点有:
1.“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关系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存在本质区别:学科课程是基于或主要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开发的,掌握必要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则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它以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各门学科课程也存在内在联系:“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也运用于各学科课程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学科课程中所获得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两者是交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在实践中,处理“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可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2.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
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的研究,很多文章都有论述,但基本未超出《指南》中给出的六大主要目标,只是论述详略不同而已。
3.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步骤,研究也未超出《指南》给出的四步,只是有的分得更细,如有人将其分为七个阶段:知识背景准备阶段,选题立题阶段,组织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阶段,实施阶段,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阶段,展示成果阶段,总结反思阶段。
4.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类型
《指南》中给出了研究性学习的两大类型: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关于这一问题,有的研究者提出: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率先在活动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研究型课程建设的探索研究,组织了专门的课题组,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研究型课程的探索范例;与此同时,其他省市也出现了大量的对研究型课程的探索与研究。目前,各地对研究性学习或研究型课程的探索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按上海有关学者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分层模式:即课程的开发是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发展层次,主要有目标分层、主题分层、内容递进分层三种类型。
(2)单一模式:即课程的设计以一个单一的主题或单一的研究方法的方式展开。[9]
5.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评价渗透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在实施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在评价目的上,应明确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给学生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在评价原则上,应坚持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使评价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评价来指导学生的研究,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不要刺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而要使其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评价标准上,要体现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惟一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评价方式上,应坚持过程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为主的方式,辅之以结果性评价和教师与专家的评价。由于“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自参与探索性实践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所以“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第二是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1)参与研究性活动的态度;(2)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3)学习和研究的方法;(4)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5)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方案,等等。第三是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6.关于“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研究性学习是迄今为止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归结起来主要有这样几方面:(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地位;(2)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绝对权威地位也受到动摇,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3)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深刻的。这种深刻性绝不亚于当年中国教育由古代走进近代,它是一种范式的根本转换和极其痛苦的自我更新。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以研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是教师提升自己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他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具体表现在如下这样一些方面:(1)及时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督促;(2)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能告知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介绍方法、补充知识等;(3)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校内外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4)采取有效手段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监控,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记载研究情况、记录个人体验;(5)及时做好过程评价,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并做好记载;(6)帮助学生做好总结和反思,特别注意的是最后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切忌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7)还要协助学校做好这门课的管理工作。
7.研究性学习中的学生角色转换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角色转换。
(1)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角色发生转换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生仅仅是作为“配角”而存在的。我们虽然强调学生为主体,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很难做到这一点,学生一直都处于事实上的受支配地位,师生关系更倾向于被异化为“人―物”关系,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体现。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他们可以单独或以群体的形式来进行自己所喜欢的主题学习活动,他们的地位角色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从属的、封闭的,转变成了自主的、开放的,教师的职责则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学习主体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彻底认同,唤起了学生的极大学习热情,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开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从选题、收集资料开始到撰写报告、答辩、成果展示的全过程,都是学生自己的自主决断过程,教师只起指导者和协助者的作用。这种主动性和自主性,将学生从原来的那种从属于教师的角色真正转换到了与教师平等的角色,学生对自己的地位角色有了高度的认同感,导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展示了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
(2)学生自身角色期望发生转换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为了获得好成绩,拼命地记忆知识而疏于创造,机械地复述知识而懒于创新。而研究性学习则使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发生了改变,其学习结果创造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去亲自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分析、判断、总结,这就促使学生去努力实现这种角色期望,充分发掘自身的智慧潜能。同时,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式特点,又可以促进学生主动与社会接触,提前开始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这也有利于发展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同感,为其迈入社会的生活做好铺垫。当我们对一些中学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时,许多学生都把克服在寻找资料、拜访专家、社会调查中遇到的“困难”作为极其重要的方面总结出来,并且充满了自豪感,特别是原来一些有“社交障碍”的学生的转变是惊人的。在研究性学习中,随着学生视野的开阔,思考的深入,必然会带来学生对自身角色意识的觉醒,增强学生对自身角色的领悟,实现自身角色期望的转换。
(3)学生的角色扮演发生转换
长期以来,社会期待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所谓“师徒如父子”),要求学生必须绝对服从教师。学生在教学中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而研究性学习,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自由”空间,成为一种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具有灵活性。灵活性可以释放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才能,学生的角色色彩也会更丰富多彩,这就改变了以往学生千篇一律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从事角色扮演的愿望更加强烈。学生的传统角色发生了转换,不能再保持传统的那种简单记忆知识,追求知识的数量而忽视知识的质量和“深加工”的知识接受者的角色,而要有较开阔的知识视野,这就使得原来学生作为知识“储存器”的角色转换成了“知识加工厂”的角色。
(4)学生的角色冲突现象得以减少或化解
角色冲突现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是比比皆是的。而研究性学习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解决了影响教学过程中师生权力和地位的因素及造成师生之间冲突的根源,使师生关系合理化,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研究性学习动员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原来存在的学业失败现象可以大大减少。教师所关注的不再是少数的尖子生、优等生,而是全体学生。这一方面使以前的优等生可以恢复平常心态,减少他们由于其他同学的嫉妒而产生的压力和心理恐慌;另一方面使原来所谓的“差生”找回作为学生的自我角色,通过符合自己特点的努力来获得他人的尊敬与喜爱,最大限度地体会角色成功的喜悦。在研究性学习中,指导教师“量体裁衣”式个别化指导,会增强教师与学生角色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改变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割裂的状况。
8.“研究性学习”须解决的两个问题
(1)关于对“实践性”的完整理解。在“研究性学习”中,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来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可以外出到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访问请教,也可以在学校中查阅资料、上网、观看各种音像资料、
(2)关于如何利用“家长资源”。如何充分发挥“家长资源”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是个重要问题。要防止两种极端做法。一是把学生开展研究的所有工作都交给家长,致使有的家长每周都得陪着孩子外出完成课程;二是根本没有家长参与。好的做法是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其参与形式主要是参与学生课题的讨论,为孩子出谋划策,利用自己专业和职业给孩子提供建议和帮助,这种形式既是家长力所能及的,也是家长乐意去做的,它不仅使课程的开设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而且家长确实成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宝贵资源库,当然,作为开设的一门课程主要还是要依靠教师,但要着眼于发掘学校和学生身边的资源。
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
摘 要:研究性学习课必须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此,教师要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动因──好奇心,去丰富学生创新潜能的源泉──想象力,去形成学生创新潜能的定势──质疑习惯,去升华学生创新潜能的灵魂──求异思维。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新潜能
研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的思想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凸显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更适应生活实际,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本文以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例,着重探讨研究性学习课如何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这里所谓的“创新潜能”是指人们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潜在能力。
一、激发创新潜能的动因──好奇心
好奇心指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有很强的求知欲有浓厚的兴趣。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激发创新动力的内在动因。它可以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新思维。为促进小学生好奇心的发展,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巧妙设疑,设置矛盾,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思维情境中探究知识。一方面,教师要以童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说,未知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值得探索的。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研究和探索行为,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问题,跟孩子一起去惊异,去提问,去讨论,去共同作出结论。正如
二、丰富创新潜能的源泉──想象力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创新的必由之路。想象可以使学生打破个人已有经验的狭小圈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不同时间、地点获得的知识多方面联系起来,经过整理加工,构成一个完整的新形象。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体验性”,激发和保护学生想象的欲望,引领学生走进一个自我想象空间。一方面,要从多渠道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表象。想象的广度和深度依赖于学生脑中已有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为此,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推荐有益的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站来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多开展一些如参观访问、游览活动来扩宽学生的生活领域,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幻类读物以开阔他们探究和想象的思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情感“复印”教材,构筑自我想象的世界。教材中形神兼备的插图、感人肺腑的文章为学生提供了活灵活现的“想象原型”,引导学生沿着教材的轨迹,用情感重现教材,启发学生或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不知不觉间将学生带入“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的想象王国。如教学《丰碑》一课,如何帮助学生从认识这“好似一尊塑像”的红军老战士,到理解“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军需处长,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军需处长牺牲前,坐在那光秃秃的树干下,可能想些什么呢?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他们可能想些什么?”认真探究的学生不难想象出“为了保证战士们有棉衣穿,军需处长宁可穿单衣,结果冻死了”,“军需处长一定在想:我牺牲了不要紧,有这么多年轻的红军战士继续革命,长征一定会胜利”,“当战士们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一定十分难过:他是为了让我们不挨冻才牺牲的,我们一定要继承军需处长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学生的想象使这一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形成创新潜能的定势──质疑
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依据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及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依据我校高中教学一体化的教学原则,高二年级强调“形成”,即“基础”与“提高”,以“基础”为主的分层目标。推进我校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我们高二年级备课组从高一开始对如何有效地改革传统的外语教学进行了探索,在经过一年多的不断试验和总结后,推出了一种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英语课程教学的新路子――高中英语学案式教学法,该教学法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灵魂――探索性,也体现了现今世界外语教学的潮流――CreativeLearning(创新学习)。
一、什么是学案(Learning Plan)。
学案即导学方案(Guided Learning Plan),是全组英语老师集体备课的结晶。每一个单元,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学目的,由集体讨论、研究,统一体例,编写出一个较高水平的导学方案,于课前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该方案的要求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在课堂上相互讨论,遇到难题时教师加以点拨,从而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学案向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内容全面,重难点突出。在内容编排上与教学进程同步,使用时,实施“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质疑讨论――问题反馈――精讲点拨――达标练习”等环节。此举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课堂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及记忆知识要点上,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学案还是学生复习时不可多得的一份精典资料。
二、学案的编写原则。
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探索性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重新实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启发性原则。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3.灵活性原则。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编写时,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人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5、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案的课型设计与要求。
每个单元根据教材内容分成不同的课型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教材大都以一个主题编写成对话,课文阅读、语法知识学习、听
力练习及写作训练。我们把这些项目分成听说课、阅读课、语言课、写作课、练习课及测试课,这样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全面掌握一个单元的内容。
听说课:目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通过对话材料为阅读课提供背景素材。(二)通过对话材料训练学生听懂各种场合下英美人士的交谈。(三)通过对话材料,训练学生在与对话相同场合下怎么与英美人士交流。基于以上目的,我们在编写学案时,要求学生自我与本课对话相同或相近的录音材料,听 懂后,用模仿的语音语调在课堂上表演,根据对话给山同样的场景,让学生进行交流。
阅读课:重点放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强调课文导入,抓任主题思想,记住重要细节,理解重点词及难句,探讨作者写作意图,推断文句含义及把握人物心理活动等。在学案中,我们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背景资料,对如何导入课文,如何把握主题思想,理解文章细节等都提出了一定的活动任务,要求 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再在课堂上交流,对某些主题和观点性问题要求学生写出读后感等小文章。
语言课:主要讲解及操练本单元重点词、句型的意义及用法,掌握专项语法,如非谓语动词专项及定语从句专项等等,使学生有较强的语言基础知识功底。
写作课:根据每个单元阅读材料的内容及写作特点与风格,采取读写结合的微格技能训练方式,提供写作主题与,教授学生写作技巧与方法。
练习课:该课型旨在指导学生解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增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加一些与本单元内容相同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
测试课:重在检查教学效果,对每位学生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以便作好查漏补缺及培优工作。
另外,每个单元在各课型学案前,我们根据该单元的特点和目标,精心编写了一个单元的总的学习方案,让学生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概况。
四、本方案的特色及实施效果
我们认为学案式教学模式有以下特色:
1.由于学案在编写过程中发挥了全组教师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能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所以具人“互补性”的作
用。
2.由于学案强调学生在课前或课堂上自主学习,教师引导的作用,该方案具有探索“创新性”的特色。
3.该学案有助于学生把握教学脉博,节省时间(如少抄笔记),使学生有更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该学案是学生上课时必备的任务手册,是课后复习的
参考资料。因此,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
以下是实践该方案以来五次大考中各班学生的平均成绩:
(略,详见《翠园教科研》杂志第1期23页)
从以上成绩可以看出各班的平均成绩均大较好的水平上,普通班与普通班、实验班与实验班学生的成绩都非常接近。在全国性的各类英语知识能力竞
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以下是获奖情况:
1、二 000年十二月份,由中央教科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学生英语知识能力竞赛中,我级
共18人获奖。其中一等奖6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6人。
2、二00一年四月,由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组办的全国中学生“思中杯”英语原著翻译大赛中,我级共24人获奖,其中一等奖6人,
二等奖9人,三等奖9人。
3.在最近举行的全国中学生英语知识能力竞赛中,共14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10人。
以上成绩的取得显示了集体备课、实施学案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五、附件
1.单元学案实例。
2.课型(阅读课)学案实例。
附件1
Unit 5 Charlie Chaplin
Learning Plan
*****
Prepare for This Unit
I. Dialogue
A.Inquire into the following
1.What is a director? Give an example.
2.What is a tragedy and what is a comedy. GiVe examples。
3.What is a tragemedy? Give an example。
B.Show one’s intcntion
intend to, plan to, want tO, hope to, wish to,expect to, would like to, have decided to。
Ⅱ.Reading
Survey the famous and funny man, Charlie Charplin。
1.His early life and his familv。
2.His art career.
3.The films directed by him.
Ⅲ. The language
A. Study the following words
(See another pagp )
B. Study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s
(See another page)
C.Study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Sone of us do not know much about the theatre.
2. At the very begining I choose a play and the acter.
3.The timing is very important,……
4.I’ve chosen the main actors and we intend to put it on next January.
5.Charile Chaplin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and the funniest acto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cinema。
6.As early as his second film, Chaplin had developed his own manner of acting,…
7.The development Of films with sound became a problem for Chaplin, as he was uncertain about making filnls with dialogue …
8.Two of his greatest films,“City Lights”and “Modern Times”were of this kind。
9.Chplin lived the last yeas of his life in Swsitzerland。
10.The film
was set in California in the middle
11.So it became known as “the gold rush”。
12. So far, they have been unlucky in their search for gold and have no money at al1。
13.Chaplin and his friend are caught on the edge of a mountain in a snow storm in a smaIl wooden house,
Ⅳ. Gammar
Learn non一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s wlth who,whom,whose,which,as where and when。
Ⅴ.Wrtring
A. Collect model sentenses with non一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s。
B.Collcte materials about a famous person you want to write about。
Ⅵ. Listening
Listen to the tapes you have about famous artists and then teIl your English teacher how many stories you have listened to.
1.Name________ 2.Name___________
3.Name_______ 4.Name___________
附件2
Lesson 38 At The Tailor’s Shop
Learning Plan
Learning Aims
1. Know the American writer. Mark Twain and his writing style in exposing the hideous phenomena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2. Understand the deep implication of Mark Twain’S original works by acting the short play。
Moral instructions
1.Is the idea Of“Money is everything”good?
2.How should we judge a person?
Learning Stens
Ⅰ.Lead in the text“At The Tailor’S Shop”。
1.Debate the topic“Money is everything or not.”
2.Make comments on the American writer Mark Twain。
3.Guess which among the works by Mark Twain is about the idea of “Money is everything”。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1876)《汤姆?索耶历险记》
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1882)《王子与贫民》
Life on the Mississippi(1883)《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884)《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The £1 , 000,000 Bank--Note《百万英镑》
4.“The £1.000.000 Babk一Note”and “At The Tailor’s Shop.”
Ⅱ.
1. Read the text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tions
(1)what did the customer want?
(2)How did the customer look?
(3)How did the customer want to pay?
2.Read the play and find some different expressing ways in the play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 of the given sentences
1)Please see what he wants to buy。
2)Please come tO the back room。
3)Hurry up, Tod Get the gentleman his change。
4)Tod’S a fool to he selling such a cheap suit to a millionaire。
5)Ah,here’s the suit I am looking for。
6)Please put on this shirt。
7)The suit fits you perfecly。
8)I’ll call in at the shop when I’m next passing it。
3.Read the implied meaning of the given sentences.(见下表)
4,Pracitse acting the play with the partners。
Ⅲ. Consolidation
1.Watch the play acted by the students。
2.Try to teIl the story。
Ⅳ.Discussion
1.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manager’s feeling after he saw the young man off?
2.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is story?
Ⅴ.Homework
1.Know more about other works by Mark Twain。
2.Finish off the exerises of this lesson in the textbook。
英语教学中汉文化的参与和渗透
近年来,中学英语教法上先后推行听说法(结构法)、意念法、功能法、交 际法等,这些新方法推动了英 语教改的进展,但另一方面它总是以欧式的教学 法为轴心,我们只是被动地围绕着这个轴心作些适应性的变革 。因而不禁要疑 惑:中国人教英语,汉语言和汉文化该怎样参与和渗透?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有其"通行"的特点,而民族语言又体现着民族特点。学 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新的 国际国内形势和日常生活的交际。不论从教学过 程,还是交际功能讲,都和汉语言、汉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这就要求英 语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而且要有较高的汉语言修养和汉文化修养。 初、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初中阶段是学英语年龄段的"学话 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尽 量摆脱汉语束缚,尽可能地创设英语环境,让学 生感知、亲近英语。高中阶段,学生对外界的看法逐渐形成观 点,他们从理论 上把英语当做第二语言来学习,要求探讨英语领域里更深层次的内容和规律,如 语法的复杂变 化关系、使用英语国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风俗习 惯等。
英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汉语的干扰,学生不自觉地用汉语知识套用在英语 上。如何使学生摆脱母语干扰 ,又充分利用母语的知识迁移?这就需要英语老 师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我们在英语课堂上常常看到学生用汉 语语法套用英语 语法的例子。倒如英语中的"代替"一词,学生容易混淆。汉语里"代替"是动 词,在英语里 "代替"的词性不固定。它既可以是动性的:take the place of; 也可以是介词:"insteadof(in place of ):或副词:instead. 在"谁来代替
而"
遇到这些问题,英语老师就要指出英、汉语词法的区别,英语词性要活一些, 汉语词性相对稳定。不要用 汉语习惯套用英语。以消除学生疑虑。英语老师如 果缺乏汉语言知识,遇到这类问题时,只能说"英语"而搪 塞学生。
学生在高中阶段不仅应用英语的能力有了提高,汉语水平也有了相当的基 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 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汉语和英语相比各 有哪些特点;同样的内容汉语怎样阐述,英语怎样表达;交际时 各自怎样表达 才算得体,它们之间有无共同规律可寻,可否变通。对这些问题学生总是想找到 明确的答案。这 个答案只能在英语教师里,课堂上要讲清,要点破。这样学生 学的是活的语言而不是教条。
There stands a big tree on the hill.
学生脑子里会很快出现另一个动词:(There is)。那么,紧接着就会问:为 什么用There stands不用Ther e is.老师可以举出一个同样的用汉语表达的例 子:"山上矗立着一棵大树"。"矗立"和"站"表达的目的是 相同的,其特 点是形象生动。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再如:"孩子病了母亲要给医生打电话,请求给孩子看病"。可以问:
1. Will you examine my son, doctor?
2. Would you please examine my son, dodtor?
3. I wonder if you can examine my son, doctor.
这三种问法都是一个目的、都很礼貌。但第三种问法更得体。它既礼貌,又 表达了母亲焦急、渴望、急于 知道结果的迫切心情。找准这个"得体"问题的 答案,离不开汉语知识,这是确定无疑的。汉语是一种特别具 有表现的语言, 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富于韵律感。英语的特点是准确、具体。英、汉语的交流 可求同存异, 优势互补。如英语教材中《盲人摸象》里有一个描写第四个盲人 的动作的句子:The fourthblind man opened his arms and closed them round one of theelephant's legs.它具体、 准确地写了动作的全过程,给人一 种立体感但用汉语表示总不能说成"第四个 盲人张开双臂围绕着大象的一条腿靠拢双臂"。这是由英语本身的 特点决定的, 因此不能直译。鲁迅的《药》里有一句话:"灯光照着他的脚,一前一后地走" 这句话不论从句 式结构(状语后置)上,还是语义表达上都类似英语语法。同 样给人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的感觉。
英汉语之间的这种差异、变通的现象在课堂上是司空见惯的。把握住这些内 容,较自如地进行课堂教学能 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变枯燥的语法课为新鲜的 活的语言运用课,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过去英语教学往往把一篇课文裁成几片,几段讲授,各自独立,如同把一件 完美的衣服撕成碎片,课堂成 了教堂。讲语法也只是涉及皮毛,生硬地把"格 式"塞给学生,让学生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学生往往是知 其然而不知其所 以然。这对喜欢提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八股"再世。学生学到的也只能是机 械的、公式化 的语言。整体化教学弥补了这一缺点。但英语教师如没有较高的 汉语言修养,也只能是分分段,概括一下段意 而已。在听、说、读、写方面, 过去是“哑巴”英语。因为不重视写,在修改学生书面表达的作文时,常发现 学 生语句组织得生硬、别扭,语言前后不够连贯,语意不明晰等现象。比较典型的 问题是学生用汉语的框子装 英语的词汇,搞得不伦不类。
例如:"我们通过实践来学习英语"这句话,学生用英语表达时写成"We through practice to study En
glish"可见,学生在书写、翻译方面受汉语干 扰较为严重。排除这些
同是得到别人赞美后要说的一句话,美国人会说:"听了您的赞美我非常高 兴,谢谢!";而中国人则说:"其实我也很一般"。如果是美国人赞美我们, 我们这样回答,他们会感到惊讶,会认为对方不友好,显出 一副不理解的神情。 因此,了解外民族的性格特点,首先要熟悉本民族的性格特点。一个学生如果没 有较高的 本民族文化素质,那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学好外语;同样道理,英语 老师如果没有较高的本民族文化修养,他 也只能是一个传声筒。
站在更高的位置上看,我们都是为延续、创造人类文明而努力着。语言教学 要求学用结合,要面对世界, 面对未来。国际交流的扩大,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的繁荣,使得外语教学渗透文化内容日益重要。单纯 的英语语言水平是不能适应这一要求的。要求英语老师能纵览本民族文化,站在东西方文化比较 的高度上,把 握英语教学,如能到达这一高度,相信英语教学会达到更高更新 的境界。
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创造,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我们作为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世纪接班人的重任,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启动、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摆在首位。创造是一个人富有才智的体现,需要进行积极的智力劳动。人的智力不完全由先天的遗传性因素所决定,更主要的在于后天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 阶段的教育,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一个人后天所受到的启蒙教育。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各级学校教育领域中的现代技术教学也得到迅速发展。在小学英语课上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势在必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采取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从德智体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儿童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点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对周围事物迷惑不解的各种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开动脑筋,努力探索,逐渐学会自己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
现代技术教学主要依靠多媒体系统、计算机软件、音像资料、影视以及教师自己制作的各种课件等等,在课堂上创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英语的情景与氛围,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声与像、动与静、远与近、表与里、虚与实相互结合转化等特点,突出英语学习的形象性与动态感,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断激发他们听说英语的兴趣,利用反馈原理训练学生的听说英语的能力,增强记忆,培养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众所周知,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的思维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现代技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在小学阶段进行英语直观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学习环境与条件。由于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造学习英语的情景,就可以在课堂上尽量排除用汉语讲解的干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英语课始终要以听说领先,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系统、音像资料、影视作品等中说英语的标准发音与优美语调、声情并茂的动画等,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模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是搞好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只有在充满兴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记忆力就能明显增强并且思维敏捷,而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则可以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在进行小学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达到动脑、动口和动手。在教师的耐心细致的示范与指导下,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操作演示,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反馈原理来选择不同的演示方式与次数。
我从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少儿节目、正大综艺等中得到不少启发,在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在教 What is this ? 这个句型时,我精心设计了一套多媒体的游戏。在课堂上,学生最先是看到荧屏上出现无数个问号“?”重叠在一起,我按一下播放键,当荧屏的右角上显示出一只长耳朵,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用英语说出 ear 这个单词,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呢?于是我引出这个英语句型,启发学生努力去猜测,并且通过轮番地按下播放键与暂停键,分层次地在荧屏上展示这种动物的各个部位,逐渐从局部到全部,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边看边猜边说英语,还不时地发出笑声,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现代技术教学的乐境与奇境,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各种智力因素。现代技术教学展示的形象既能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提供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剌激,又能让学生积极地动脑筋,发挥想象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克服死记硬背英语单词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
现代技术教学展示的画面灵活多变,节奏快,有利于在创设学习情景时把学习过的旧单词与正在学习的新单词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句型中,反复进行操练,便于学生利用旧知进行理解,加强记忆,同时学习新知,建立“温故知新”的教学程序和知识结构。比如,在进行现代技术教学时,我就事先设计一个饶有兴趣的画面,把“苹果”apple、“硬币”coin、“猫”cat 、“狗”dog 等等英语单词隐藏在屏幕上的无数个问号的后面,随着画面的逐层次展开,竞猜游戏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在欢乐中达到英语单词与句型的最佳教学效果。
通过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个英语教师,要上好现代技术教学课,除了不断提高英语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认真学习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的数字化时代的英语教学改革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