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4  8  14  16  22  26  28  32  34  38  40  42  43  44  46  47  48  50  52  56  58  62  64  68  74  76  82  86  88  92  98  104  106  112  116  118  124  128  134  142  3002 

 

 

 

 

 

 

 

 

 

 

 

 

           世界历史

 

                     

 

 

                  第二册教案

 

 

 

 

 

 

 

 

 

 

 

 

 

 

 

 

世界近代史部分(续)

第1课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第2课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第3课    第二国际的建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第4课    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第5课    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第 6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7课    近代后期的文化

 

世界现代史部分

第 8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 9课    1918~ 1923年的革命运动

第10课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13课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第14课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

――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

第1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18课    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

第19课    美国的霸权政策

第20课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21课    第三世界的兴起………………………

第22课    世界时局的新变化……………………?

第23课    现代文化……………………………

 

 

世界历史第二册

 

                1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第一国际的成立及其历史作用。3月 18日革命。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革命措施。保卫公社的战斗。巴黎公社的意义。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马克思创立的第一国际,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巴黎公社是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和彻底革命精神。

试题详情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轮复习提纲()

(注:2002级于2002年3月29日开始上)

(第一课时)

中国近代史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一).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时期:(1919――1923年)

(二).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6年

1.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

1)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

时间: 1927年4月 建立者: 蒋介石  性质: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2)   宁汉合流:

3)   东北易帜:时间: 1928年12月 人物: 张学良 

经过:(了解)

             影响:南京政府形式上完成了南北的统一。

2.中共为挽救革命而斗争―八七会议与三大起义(1927年) (教材P11填图)

1)   南昌起义:领导机构:党的前敌委员会  领导人周贺朱叶刘

意义:打响第一枪树立武装斗争大旗创建人民军队

队伍的转战:

2)   八七会议:地点汉口

主持人瞿秋白

内容:批判陈独秀错误、确定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观点

意义:提出坚持革命斗争方向

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3)秋收起义:地点湘赣边界

领导人毛泽东

文家市决策、

三湾改编(意义):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4)广州起义:领导人张太雷

3.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保卫:

1)农村革命根据地:(掌握分布图)

 

根据地名称

主要建立者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

中央?????

毛泽东、朱德

湘鄂赣?????

彭德怀、滕代远

湘鄂西?????

贺龙、周逸群

鄂豫皖?????

许继慎、徐向前

闽浙赣?????

方志敏

左右江?????

邓小平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上半年建立以宁冈为中心,是中共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红军的创立与发展:

井冈山会师:1928年地点井冈山砻市、军队称呼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领导人朱德、毛泽东

3)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分配土地的办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4)中华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领导人: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红都:瑞金

5)反“围剿”战争:

中央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巨大胜利。

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3.红军的长征:

1)长征起因: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表现: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2)长征经过: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和福建长汀、宁化出发→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红军会师(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四、二、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3)长征胜利的意义:

4)南方红军的游击战争:项英、陈毅领导南方八省14个根据地的红军游击战争。陈毅在梅山被围,留下了“断头今日意如何……”的诗篇。

意义: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支援了主力红军,保存了红军骨干,为南方抗战奠定了基础。

4.日军侵华与中国人民反对日军侵略的斗争:

1)“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

地点:日军进攻沈阳及附近。

结果:由于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

2)伪满洲国的建立:(1932年3月日本在东北长春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以溥仪为“执政”。)

3)“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蒋光鼐、蔡廷锴领导的驻上海闸北的19路军,19路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由于蒋介石不给支持,19路军被迫撤退,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了《凇沪停战协定》。

4)全国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

       中共首先提出了“武装群众,进行革命的民族战争,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抗战主张。

       “珍珠桥惨案”:1931年12月国民党军警在南京镇压学生抗日民主运动。

东北抗日联军:中共领导,杨靖宇、周保中、赵尚志指挥。

        “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口号、意义(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七君子事件”:1936年11月,国民党反动政府在上海逮捕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袖沈钧儒等七人。

5)华北事变:1935年

A、《何梅协定》:人物、内容

B、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运动”,胁迫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练习

试题详情

第七章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第一节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教学要求】

1.  知道:三级会议;革命爆发;大资产阶级当权;《人权宣言》;《马赛曲》;瓦尔米大捷;吉伦特派统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雅各宾派专政;热月政变。

2.  理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

3课时

【重点难点】

1.  重点:雅各宾派专政。

2.  难点:法国革命前夕的阶级关系。

【教法设计】

双语;多媒体;看书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Review the old lesson, please answer me some questions:

Question 1. When did American Independence War break out and finish?

Question 2. What influcences had American Indelpendence War given resulted in Europe?

〖授课提纲〗

一、第一阶段: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大资产阶级当权

1.  导火线:三级会议召开

   1三个等级:教士(The First Estate consisted of the clergy);

贵族(The Second Estate was made up of the nobility);包括

资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The Third Estate included everyone

 else)。

   21789年三级会议

   3开会目的:路易十六在于征收新税;人民希望实现政治和经济改革。

2.  革命爆发: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On July 14,1789,the people captured the Bastille)。

3.  大资产阶级当权:

   1保留国王。

   2《人权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由制宪会议通过,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3抗击普奥联军:《马赛曲》;瓦尔米大捷。

   4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1792年,逮捕国王和王后。

二、第二阶段: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与吉伦特派的统治

1.  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吉伦特派掌握政权。

2.  1792年成立法兰西共和国French Republic(第一共和国)。

3.  1793年,路易十六被押上断头台(In January,1793, Louis XVI was beheaded by the guillotine)。

三、第三阶段:雅各宾派专政

1.  雅各宾派上台:1793年,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统治法国。

2.  雅各宾派的革命措施:

   1摧毁封建制度:把流亡贵族的土地卖给农民;把地主霸占的公用土地归还给农民;废除封建义务,烧毁封建地契。

   2颁布《惩治嫌疑犯条例》,镇压反革命(Anyone who did not like the Revolution was an enemy of France)。

   3改革军队,肃清侵略军。

3.  “热月政变”:1794年,雅各宾派专政被颠覆(Robespierre was led to the guillotine),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

四、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1.  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一次革命:人民群众三次参加,三次挽救和推动了革命,使革命得以彻底进行;

2.  它在法国初步确立了共和政体,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3.  它还动摇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推动了世界革命形势的发展。

〖小结〗

According as the outline, summarize the text. And put in a question:

“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专政,这是否意味着法国革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

【布置作业】

Please do Ex.7

比较英法美三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课后记】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三个阶段,人民群众三次起义,三次挽救和推动革命,充分体现了人民对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讲述此课时,应以法国革命为典型事例,对人民群众在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伟大作用作简要总结:

1.  中国古代史上,“民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楚汉战争项败刘胜的史实;农民战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2.中国现代史:中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程。

3.世界近代史: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人民群众的重大作用。

4.世界现代史:二战中,希特勒军队失败的史实是世界人民共同反法西斯的结果。

 

第二节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亡

【教学要求】

1.  知道:雾月政变;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法国民法典》;奥斯特利茨大捷;进攻俄国的失败;滑铁卢之战;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覆亡。

2.  理解: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性质;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重点难点】

1.  重点:雾月政变和拿破仑的对内政策。

2.  难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

【教法设计】

VCD剪辑;多媒体课件;双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lease answer me a question:

“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专政,这是否意味着法国革命以失败告终?

Introduce something after French Revolution.

Please look at VCD about Napoleaon and think over some questions:

Question 1. When and why did Napoleaon capture the regime?

Question 2. What character is the Empire of Napoleaon? Why?

Question 3. How to assess Napoleaon?

〖授课提纲〗

一、拿破仑夺取法国政权Napoleaon captured the French regime

1.  雾月政变coup: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建立执政府;

2. 法兰西帝国Empire of France建立: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二、拿破仑帝国的对内政策

    《法国民法典》(Code Napoleon):拿破仑颁布,把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从法律上确定下来,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

三、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和帝国的崩溃

1.  对外战争external war:

   1反击欧洲反法联盟:奥斯特利茨大捷击败俄奥联军。

   2进攻俄国失败,成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  帝国崩溃empire collapsed:1815年滑铁卢之战失败后,法兰西第一帝国崩溃,波旁王朝复辟。

〖小结〗

    According as the outline, summarise the text.

【布置作业】

    Please do Ex.7

【课后记】

   拿破仑作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事迹极为浩繁,VCD内容也长达一个半小时多,如何合理取舍?教师在课前一定要通盘考虑,以大纲为依据,以课本为参照,以学生认知心理为基准,既要删繁就简,又要避免支离破碎。

    将拿破仑与希特勒作比较时,一定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准绳,褒彼贬此,掌握分寸,透过现象的相似,探索本质的不似,从而使学生掌握争取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试题详情

1.  列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的四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开始的标志是,____ 年,他在________ 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______会。

3.列举20世纪初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三个代表人物及其共同主张。

 

 

4.列举20世纪初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组织发动的三次反帝爱国运动。

 

5.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是____年成立于_________的____________,它以孙中山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纲领。后来孙中山在《______》发刊词中又把这一纲领阐发为“______”、“______”、“______”三大主义,简称  ______主义。

6.20世纪初中国最先进的政治思想是__________  。

7.列举20世纪初同盟会组织发动的三次重要起义。

 

8.武昌起义概况

① _________运动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 具体组织者(团体):________  _________

③ 时间:____年__月__日

④ 主要参加者(军队):___________

⑤ 结果:占领_____三镇,成立________政府,推________为都督,定国号为__________。

⑥ 影响:全国有__个省宣布____,脱离___政府。

9.列举1912年中国发生的四件大事。

 

10.中国第一部体现______阶级______要求的具有______性质的文件是中华民国________    政府颁布的《__________________》,它规定了__________的政治体制。

11.北洋军阀统治开始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是指______________,民权主义是指“__________”,民生主义是指“__________”。

13.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意义:①是一次反__反_____的______阶级_____革命(性质);

②推翻了_____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______________制度,使______ 深入人心;

③引发了__________的变革,革除了一些__________,提倡_____,讲求_____,促使中国_____解放和生活_____化的发展。

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____________的革命任务,中国仍旧徘徊在________________      的道路上。

14.列举下列人物领导或参与的主要运动。

林则徐:_________________

洪秀全:_________________

李鸿章:_________________

康有为:_________________

孙中山:_________________

15.列举19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6.列举下列时间中国发生的重大运动。

1851-1864年: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世纪60-90年代:_______________

1895-1898年:____________________

1899-1900年:____________________

1911-1912年: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第一节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军民奋勇抵抗;清政府屈服,鸦片战争结束。

 

二、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形势的讲解,使学生认识:19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和殖民地,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这个腐朽没落的东方大国。从而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2.通过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禁烟运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英国为保护鸦片走私、打开侵略中国的大门而发动战争是可耻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符合中华民族利益,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举动,林则徐是永垂青史的民族英雄。

3.介绍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三、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讲解与分析,引导学生把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以培养学生初步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中引述的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它分析道光帝接受林则徐禁烟主张的原因,以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鸦片战争的原因及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

 

本节的难点是:如何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的辩证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先介绍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的形势,揭示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再阐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以说明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第二、简略地叙述了鸦片战争的经过。

试题详情

高一历史上册:

           第二章

第八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知识

①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②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几侵略暴行

④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⑤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⑥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能力

①通过分析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辛丑条约》内容的具体分析,准确评价它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学会运用具体历史史实形成历史概念的能力。

③通过相关历史材料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过程

本节内容作为讲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一课,要向学生交待清必要的理论问题及概念。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具体事实不要细讲,重点讲清“扶清灭洋”的口号;对于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要使学生注重宏观知识的把握,不要拘泥与细节问题;对于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注意把握线索,交待清楚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对于《辛丑条约》及其影响,一定要结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进行讲解。

2. 方法

①提问法:在介绍事件的相关历史背景时,可采用提问法,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②讲解法:教师应将教材中的重难点部分给学生通过讲解,加深理解。本节适用于讲解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③比较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作比较,从而加深认识。

④讨论法:在评价义和团纭纭的时,可由学生客观把握义和团运动是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爆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义和团预备的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依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通过史实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通过认真总结义和团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斗争任务。

3.《辛丑条约》是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不平等条约,它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教学重点             

1.“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2.《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2.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教具准备              

电脑(教师主机,学生一人一台分机)

课时安排               

七十分钟

教学过程               

[导入语]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起主要侵略方式有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为救亡图存。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然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与次同时,以农民为主题的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席卷了中国北方,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

[讲授新课]

[板书] 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师过渡]义和团运动爆发19世纪末,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又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作为一历史事件,有它的兴起、发展和结束。

[板书]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教师讲述]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最早兴起与山东,是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以农民为主,其斗争方式是反洋教。

[板书]1、兴起于山东的原因

[教师分析]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传教士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他们实际上成为深入民间的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与中国地方封建势力相结合,共同欺压百姓,由此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人们的反洋教斗争。而山东又是帝国主义侵略较早的地区。1897年德国强占胶洲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人民,并最早在山东冠县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教师过渡]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爆发的,它的斗争锋芒主要指向帝国主义,义和团运动在斗争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板书]2、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教师引导]分析这个口号,大家要从口号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意义出发,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学生回答]积极性:具有爱国的性质;局限性:使群众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同时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

[教师分析]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危机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义和团运动提出了这个口号。这个口号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把“灭洋”放在 第一位,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出中国广大劳动群众从切身利益的深重危难中对帝国主义者发出的不共戴天的仇恨,从而吸引了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奋不顾身地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但同时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个口号没有麻痹清朝统治者,相反的却欺骗了广大群众,束缚了群众的行动和思想,便利了清朝统治者的利用和叛变。“灭洋”又带有笼统排外色彩。所以义和团运动的最终失败与他们的“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有关。

[教师过渡]在“扶清灭洋”口号的号召下,第二年秋,这场反帝爱国斗争发展到山东、直隶的许多州县,威势大振。随后,义和拳改名为义和团,并有单纯的反洋教斗争发展为反帝斗争。

[板书]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教师过渡]面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列强要求清政府尽快扑灭义和团。

[板书]1、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

[教师讲解]清政府于1899年底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血腥镇压山东义和团。山东 义和团被迫转移到直隶。1900年春,山东、直隶的义和团挥旗北上,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

[板书]2、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

[教师过渡]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使清政府意识到非镇压手段所能达到目的的,于是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采取了“安抚”政策。

[板书]3、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0页两段引文材料]

     材料1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数十万,自兵民以至与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以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材料2    清政府令驻外使节向各国政府解释:“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只太蹙,深恐各使促使不及,激成大祸。亦恐直东两省同时举事,将两省教士教民使无遗类。所以不能不踌躇顾者以次。”

[教师分析]从材料1、2可以反映出当时清政府看到了义和团势力的强大,使他们意识到用剿灭手段无法达到目的,于是他们改用招抚,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和利用义和团,正是招抚二字麻痹了义和团民众,虽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但未能识破封建统治者利用及欺骗阴谋,致使最后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义和团被默许为合法民团后,纷纷涌进了北京、天津。

义和团势力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为镇压中国人民,八个国家的侵略者采取了共同的侵略行为,这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板书]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

 1900年6月初,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奥匈)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板书]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教师过渡]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遭到了义和团和清军中爱国官兵的英勇抗击。

[板书]2、义和团和爱国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教师提问]这次战争中有几场重要战役,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廊坊、扬村一战:侵略军遭受重创,狼狈逃回天津租借地。

天津保卫战:义和团同守卫天津的清军进行英勇抗击,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陷落。侵略军成立督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

北京一战:北京陷落,八国联军在北京实行分区占领。

[教师总结]义和团和部分爱国清军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原始的武器抗击使用先进枪炮的八国联军,重创了敌人,显示出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教师过渡]腐朽的清政府与落后的义和团最终没有阻止八国联军进犯天津、北京,他们在中国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其罪行罄竹难书。

[板书]3、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

[教师过渡]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前,慈禧太后仓皇出逃,这时她看到义和团再没有利用的价值了,于是在逃跑中,她下令斩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要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

[板书]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教师引导]关于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大家在分析时可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对比。

[教师总结]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方面: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其次分析“扶清灭洋”口号,“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这也是义和团失败的主观原因。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农民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由于农民解决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最后失败,但它的历史作用是否定不了的,它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这一点就是侵略军自己都是承认的。

[教师过渡]就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时,清政府不但不给予抵抗,却反过头来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充分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最后与列强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板书]四、《辛丑条约》的签定及其影响

[教师讲解]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奥匈)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六个字概括“赔、划、拆、惩、改、修”

[教师过渡]  下面我们重点来学习《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法分析]在学习这一问题上同学们可参照咱们前面所讲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教师分析]①巨额赔款,这是字鸦片战争以来最多的一次赔款。赔款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从此,清政府的重要税收,几乎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清政府的税收机构实际上成了替帝国主义收款的代办机关。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②在北京设立“使馆界”。从此,“使馆界”成了“国中之国”,成了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各国公使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③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侵略者可以随时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直接镇压京津的反帝斗争。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假如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是帝国主义要清政府更加唯命是从,使清政府成为他们的帮凶,进一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帝国主义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硬要提高外务部的地位,以便操纵中国的对外机构。

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了在华权益,又维持了清朝统治。慈禧太后则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从此,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学生网上学习              

(为优化课堂,课前我制作了一个网页,供学生课上学习)

[指导学生上网]写入网址:http://www.MZMS.net 进入网页的主页面。

[主页面的构成]

课题: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级子目录:本课专题内容、在线视频资料、在线图片资料、在线留言论坛、本课综合练习、民族中学首页、本站帮助信息

二级子目录:

试题详情

第四节  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共产国际“七大”;埃塞俄比亚军民的抗意斗争;中朝军民的抗日斗争;西方国家对意大利侵略采取的绥靖政策;西班牙内战和德意法西斯的武装干涉;英法等国对西班牙的“不干涉政策”;国际纵队;德意日法西斯结盟。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通过了解共产国际“七大”的有关情况,使学生认识:它所提出的反法西斯斗争的政策和策略,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2.通过了解埃塞俄比亚、中国、朝鲜和西班牙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使学生认识:

这些国家的斗争体现了它们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精神,这些斗争是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通过学习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侵略推行的绥靖政策,使学生认识:这一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分析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内因、

外因的相互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总结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注意世界历史的前后联系及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的比较,培养学生纵向和横向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切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西班牙内战。

二、本课难点:绥靖政策。

教学设备

CAI课件、教学地图、投影片等。教学方法

问题式  讨论式

教学要点

用CAI课件打出

第四节  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一、共产国际“七大”

二、亚非人民的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1.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2.中朝人民的抗日斗争

三、西班牙内战

四、德、意、日法西斯的结盟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节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当时,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两种解决危机的典型或方式,是什么?(学生回答: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那么,德日的法西斯专政在内外政策上有什么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吗?(学生通过回忆、思考、短暂讨论得出结论:(1)对内都建立了极权政治,德国建立了纳粹党一党独裁统治;日本的军部操纵了内阁,控制了政权。(2)对外都积极地扩军备战,进行扩张。)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德、意、日法西斯的对外侵略。大家注意,德、意法西斯的侵略主要集中在非洲和欧洲,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主要集中在亚洲。

讲授新课

学习新课前,先请同学们利用几分钟时间阅读课文,熟悉内容。(学生读完之后)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四个问题(用CAI课件打出板书),下面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产国际“七大”

(在同学们熟悉课文的情况下,本目主要提出以下问题。)

1.这一目主要介绍了共产国际“七大”的哪些问题?(学生回答:背景、内容和意义。)

2.请同学们把共产国际“七大”的内容概括成两点。(学生回答:①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②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性。)

3.课本上说,“共产国际‘七大’在反法西斯斗争问题上提出的政策策略,指导了各国共产党在本国反法西斯斗争中的行动”,那么,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支部之一,理所当然地也接受了指导,中国的情况如何呢?还记得吗?(让同学们回忆、讨论中国近现代史上关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内容,在教师指导下做一些总结回顾,然后用投影片打出合作的主要过程:①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②1936年的西安事变,揭开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序幕;③八一三事件后,改编中共军队;④1937年9月,国民党政府公布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在民族危机处于千钧一发的时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了。)然后教师指出:中国是世界的中国,所以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世界形势紧密相联,密不可分。只有在闭关锁国的年代,中国才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注定要落后挨打。

4.共产国际“七大”还要求“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性”,请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在什么时候?(学生回答:遵义会议。)

5.那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在独立自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教师指导学生回答: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战,中国共产党则深入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自主的游击战争。)

在以上问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之后,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世界面临着法西斯侵略和战争威胁,法西斯已成为各国共产党最大的敌人,而面临着威胁的各个国家的社会矛盾也发生了变化,这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回答: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国际未雨绸缪,号召各国共产党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斗争。

(然后,用CAI课件打出第二个问题。)二、亚非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战争

首先,请同学们根据本目第一段的内容了解法西斯对外扩张的目的和各自的方向。(学生回答:目的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争夺世界霸权,抢占更多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方向分别是:在非洲,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在亚洲,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

1.关于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在同学们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解决以下问题。)

(1)在历史上,意大利何时曾侵略过埃塞俄比亚?(教师提醒、学生回忆,应想起1894~1896年的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想起当时的国王名字:孟尼利克二世。)

那一次抗意斗争的结果如何?(同学们应能回答出:迫使意大利在和约上签字,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教师指出:在当时非洲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的形势下,埃塞俄比亚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是非常突出的,也说明意大利不是不可战胜的。

(2)这是意大利第二次侵略埃塞俄比亚,意大利为何总和埃塞俄比亚过不去?(让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0页注释和第41页地图,了解埃塞俄比亚的地理和战略位置对意大利的重要性。)教师指导:请大家看地图,在北非意大利已侵占了哪些地方?(学生看图例回答: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但意大利通过陆路从厄立特里亚到意属索马里还得通过哪儿?(学生回答:埃塞俄比亚)如果意大利占领了埃塞俄比亚,有何好处?(学生回答:可以把已经占据的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连接起来,加强在地中海地区的实力。)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陆路从红海直通印度洋,这对它在非洲的战争有很大帮助。

(3)埃塞俄比亚上一次在抗意斗争中取得胜利,这一次却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何在?(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一问题,然后得出结论。同学们大致能总结出以下原因:①意强大,埃弱小。②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③绥靖政策的影响。)然后,用投影片打出“毛泽东关于埃灭亡原因的分析”:“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为什么灭亡了呢?第一,它不但是弱国,而且是小国。第二,它不如中国进步,它是一个古老的奴隶制到农奴制的国家,没有资本主义,没有资产阶级政党,更没有共产党,没有中国这样的军队,更没有如同八路军这样的军队。第三,它不能等候国际的援助,它的战争是孤立的。第四,这是主要的,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阿比西尼亚因此灭亡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然后教师可让学生就失败的原因展开讨论。(只要同学们言之成理的,都应给以适当的肯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当的引导。)

(4)下面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绥靖政策”。究竟什么是“绥靖政策”?主要推行者是谁?如何推行的?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让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1页大字部分和第41~42页的小字部分,以上的问题不难解决。)然后教师指出:“绥靖”一词,来源于《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四方。”其意思是“安抚平定”,可到了现代,“绥靖”作为一种政策,其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大家看到的,它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那么,英、法、美推行此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可从小字部分找到:①为保住自身安全;②祸水东引。)最大的受害者是谁?(学生回答:埃塞俄比亚。)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它的战争是孤立的”。其次呢?(学生思考后,应能回答出,是绥靖政策的推行。)是的,一点没错,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大家学下一章的时候就会知道。而且,我们还能对另一句俗语有更深刻的理解,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然后用CAI课件打出下一个标题。)

2.中朝人民的抗日斗争

(因为这是中国历史的重点内容,在此略讲,学生自己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即可。关于朝鲜的抗日斗争,提醒大家注意两个问题:①中朝人民在战争中经过了血与火的考验,结下了坚不可摧的友谊。②普天堡大捷。)

(然后用CAI课件打出下一个标题。)

三、西班牙内战

(在同学们熟悉课本的基础上,共同解决以下问题。)

1.西班牙内战是怎样发生的?结果怎样?(同学们可根据第一段,了解一些主要的概念,如人民阵线、佛朗哥、谁控制了局势等。)然后指出:西班牙人民阵线是由共产党和各左派政党、左派团体参加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36年在大选中获胜、成立共和国后,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打击法西斯势力。如释放政治犯,解散反动组织,实行部分土地改革,等等。这些措施深得广大人民的拥护,但却有人大为惊慌,谁呀?(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知道,不仅有佛朗哥,而且还有德、意法西斯。)所以当人民阵线控制局势以后,德、意法西斯急忙侵入西班牙。

2.为什么人民阵线控制局势使德、意感到惊慌?请大家思考,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进行武装干涉的原因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支持佛朗哥叛军吗?(在教师指导下,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第43~44页的大字、小字和《西班牙内战形势图》,进行讨论,分析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的目的,应能得出如下结论:①支持佛朗哥法西斯势力;②西班牙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③把西班牙变成检测自己军事实力的试验场。)那么我们再来读图,看看西班牙的地理位置究竟重要在什么地方。(同学们根据地图和小字介绍,得出如下结论:西班牙北依比利牛斯山,背靠法国,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望,扼大西洋、地中海航路的咽喉。掌握了西班牙和西属摩洛哥,既可以形成对法国的战略包围,又能够控制地中海,切断英法与其海外殖民地的联系。)大家注意,“形成对法国的战略包围”,这正是谁期望的?(同学们应能回答出:德国。)对,因为德国和法国是世仇呀。“与非洲相望”这又是谁期望的?(同学们根据上面内容,应能回答出意大利。)

3.请大家注意,当德、意法西斯侵入西班牙后,西班牙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由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

4.在对待德、意法西斯人侵西班牙的问题上,当时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政策和态度,分别是什么?(同学们根据课本不难回答出,一种是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所谓的“不干涉政策”,一种是苏联和国际纵队对西班牙人民革命斗争的国际援助。)我们所要强调的是,“不干涉政策”的实质仍是……(学生根据小字介绍,可回答出:“绥靖政策”)。其实,德、意侵入西班牙已经严重损害了英、法等国的利益,英、法为何还一再退让呢?(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绥靖政策的内容回答出:为了自身安全,不愿过早地卷入战争;把祸水引向苏联。)而苏联和国际纵队对西班牙的援助,则表现了世界反法西斯进步力量的团结,英、法等所谓的强国大敌当前,只为一己私利考虑,的确应感到汗颜。

5.到此为止,前面我们学习了绥靖政策的概念、推行者、推行的目的和推行的方法。请大家综合思考一下,在20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各地推行的绥靖政策。(大家翻书、讨论,根据本课内容,一般应能总结出帝国主义在埃塞俄比亚实行的绥靖政策和在西班牙实行不干涉政策,教师应提醒同学们回忆中国历史的内容,即“九一八”事件后,英、法操纵的国联在中国东北问题上采取的态度,派出“李顿调查团”,最后却不了了之,也是一种绥靖政策。这样就比较全面了。)教师指出:绥靖政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埃塞俄比亚亡国了,西班牙共和国政权被颠覆了,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英、法等为了保全自己,就这样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却使法西斯国家变得强大了很多,而且也使许多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如苏联对英、法等国心存芥蒂,不利于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最后英、法等国不得不首先吞下这枚自己种的苦果。(关于绥靖政策的后果,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讨论得出,根据课堂时间而定。可以指导同学们把绥靖政策的危害总结为以下几方面,然后用CAI课件或投影片打出:①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②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③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同学们如果能说出其他危害,言之成理的均应予以肯定。)

最后,教师简单总结:西班牙内战是30年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一个典型:首先,西班牙共产党较好地运用了共产国际“七大”的政策策略,建立了统一战线,采取了有力的反法西斯措施;其次,成果较大,西班牙人民保卫共和国的斗争坚持了两年零八个月;再次,表现了国际反法西斯进步力量的团结,代表着历史发展的主流方向。

(然后用CAI课件打出下一个标题。)

四、德、意、日法西斯的结盟

(在同学们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解决以下问题。)

1.同学们,在30年代的侵略中,法西斯国家得到了什么好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①法西斯国家获得了巨大的财力、人力资源,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实力大增。②由于英、法、美等国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更加有恃无恐。)

2.那它们为什么还要结盟呢?胆怯吗?(指导同学们阅读本目第二段和课文下面的注释。)教师指出:即使英、法、美实行绥靖政策,但是它们与德意日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在共同对抗英、法、美利益的基础上,法西斯国家走到了一起。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大家注意,英、法、美不愿过早刺激德、意、日,采取了绥靖政策;德、意、日虽然结盟,但它们也不愿过早刺激英、法、美这些强国,它们打出了一张共同的牌,什么牌?(同学们回答:苏联牌。)在这一点上,它们倒是“心有灵犀,不点自通”。分别怎么打的呢?(学生回答:英、法、美实行绥靖政策,想祸水东引;德、意、日打出了“反共”牌,走到一起。)双方虽然心有灵犀,但却都羞羞答答,尽量躲避对方,真是别有风情呀。

最后,教师强调:在法西斯国家结盟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两个时间:1936年和1937年;两个协定:德意协定和《反共产国际协定》。法西斯国家在侵略的过程中,彼此产生了好感,(德意在共同侵略西班牙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好感。)它们终于揭开了撩人的面纱;走到了一起,结成法西斯“轴心”,世界大战迫在眉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们被称作“轴心国”。

本课小结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内容。法西斯国家到处点燃战火,已成为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最大敌人。埃塞俄比亚、中国、朝鲜和西班牙成了最早的受害者。但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英、法、美的纵容侵略、消极避战的绥靖政策,这是自私的;一种是共产国际的正确的政策策略和苏联及国际纵队对西班牙人民的援助,这是积极的。法西斯是穷凶极恶的,但邪恶最终要在正义面前俯首称臣。可是由于这两种态度的分歧,注定了战争初期,反法西斯力量要遭受一些挫折。但最后的胜利永远属于正义的人民,这是被历史无数次证实了的。

布置作业

什么是绥靖政策?20世纪 30年代帝国主义在哪些地方分别、怎样推行了绥靖政策?绥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试题详情

第一章

  
第一节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中国军民奋勇抵抗;鸦片战争的结束。

    2能力方面:(1)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l)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当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的时候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2)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3)通过介绍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个人”的社会价值观和生存价值观。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把鸦片战争的爆发和近代中国的遭遇放到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维分析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学习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与辨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重点。(2)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是重

点。这部分应是学生把握本节教材的关键。

    2.难点分析:(l)鸦片战争的原因是难点。(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是难点。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谈到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可以这样说,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更发达,更先进。但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却依然在封建主义的道路上缓慢发展。1840年一场血与火的鸦片战争,叩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古老的中国翻开了近代历史的一页。

    生:(结合已有知识回忆)

    师: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终结,大约110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这110年间,以1919年为界标,又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板书第一章与第一节的课题)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1.鸦片战争前的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概括)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正是这种需要,推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列宁曾说:“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把新的国家殖民化,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他们迟早要去用“火和剑”打破落后地区和民族的那种孤立、封闭的格局,为自己开拓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自然,古老的东方大国――一中国,就会成为英国觊觎的目标之一,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正是世界资本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家了解了这种世界的形势后,让我们把视线再移到地球的东方,看看此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生:(回忆知识,进行思考)

    2.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师: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鸦片战争前夕,已经走到穷途未路,呈现出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说明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

    师:清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虚骄无能。对内他们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扼杀新思想、新技术的发展,残酷地剥削了广大劳动人民,致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对外,他们坚持“天朝尊严”和闭关政策,闭目塞听,不请外情,妄自称大。    19世纪初的英国,早已是“海上霸主”,“世界工业第一强国”,清朝统治者竟一无所知。长时期的闭关自守政策,遮蔽了中国人的眼界,使中华民族长期隔绝在世界潮流之外。曾经走在世界前列的文明古国,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当外国资本主义强敌袭来时,清政府既缺乏对抗的实力,又没有周旋的良策,整个社会的裂缝更为扩大和加深,结局可想而知。这不仅是清朝统治的悲剧,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灾难。

    师:那么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请大家变换一下思维的视角,把两个国家都放在19世纪上半期(鸦片战争前)的时间刻度尺上作一横向对比。(投影表格对比材料,采用提问和谈话相结合的方式)

19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和英国

国别

中国

英国

时  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上半期

地理位置

亚洲东部

欧洲西部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

军纪败坏

船坚炮利

战斗力强

对外政策

闭关自守

殖民扩张

中英贸易

出超

入超

结合国力

日趋衰落

世界强国

 

 

 

 

 

 

 

 

 

 

 

 

 

 

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比较,得出上述结论)

    师: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鸦片战争前中国日趋衰落的国力构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可能性,而英国为了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这就又决定了英国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性。

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辩证思维中揭示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师: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也是急不可待之事,请通过下段历史材料加以印证。(投影材料)

    材料: 1929年,柏金汉(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公开演说:“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的消费的性格,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自由贸易商人,则英国货物在那个市场上的销量将比其余全部世界的总销量还要大。”

回答问题:(1)这段材料基本大意是什么?

             (2)“市场”、货物“销量”对英国资产阶级意味着什么?

生:(依据材料,思考作答)

师:大家都知道,货物“销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大小;而“市场”就是资产阶级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为此,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去争取市场,占有市场,并在市场的贸易交往中追求最大、最多的高额利润。然而一旦当他们不能从正常贸易中得到时就会不择手段,甚至为达到目标而不惜动用武力。英国就是这样来做的。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亲烟运动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了解鸦片战争以前中英贸易状况)

    生:(阅读教材的大小字以及第7页“阅读与思考”所提供的表棺材料,归纳出中英两国在正当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出现贸易逆差。这种正常的贸易状况,显然不符合英国资产阶级侵略与掠夺中国的要求。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他们找到了对他们最有利的特殊商品――鸦片,以此作为掠夺中国财富,打开中国大门的“敲门砖”。1773年英国制定了对中国输入鸦片的政策,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那么英国走私鸦片达到了怎样疯狂的程度,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投影材料)

    材料1:1800年~1838年英国鸦片输入数量表                                                             

年代

1800年

1821年

1830年

1835年

1838年

鸦片走私放量

4570箱

5959箱

19956箱

30202箱

40200箱

材料2:由于鸦片的进口而“漏银”,“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引自黄爵滋的奏疏

材料3:从吸食者来说。“其初不过纨绔子弟,习为浮靡”,“嗣后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置办烟具,为市日中。”   ――引自黄爵滋的奏疏

    生:(结合投影材料,从几个方面分析概括英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

    师:面对严重的鸦片走私,一些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改革倾向的开明地主官僚,主张严厉禁烟,杜绝烟毒对于中华民族的侵蚀,堵塞白银外流的漏洞。请同学们列举出力主严禁鸦片的代人物,并引证材料说明(投影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材料。)

    生:(回忆思考,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主要内容)

    师:那么,道光帝为什么会接受林则徐提出的严禁鸦片的主张呢?他做出了什么决定?

    生:(思考并回答)

    师: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很快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他宣布:“若鸦片一日本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林则徐为禁烟所采取的有力措施。观看《虎门销烟》录像)

    生:(在教师指导厂进行归纳概括,并就“我心目中的林则徐”一题进行讨论)

    师:钦差大臣林则徐指挥下的虎门销烟壮举,昭示世界,振奋国人,表现了中国严禁鸦片的正义立场,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的义律向外相巴麦尊提出建议:迅速派遣军队前来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投影有关材料)

    三、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

    师:通过对前面有关内容的深刻分析,使我们看到:殖民扩张的英国和闭关自守的中国,矛盾由来已久,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迟早要发生。(启发学生思考,要求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概括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生:(以谈话的方式共同讨论、归纳,求得共识)

    师:(概括总结)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L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并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这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师:(请大家继续思考)有人说:因为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才爆发。你们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生:(充分讨论,发表个人见解)

    师:我与大家一样,不赞同这一观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要使中国成为英国商品自由开放的广阔市场,要打开中国的大门。试想,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也会寻找出另一借口来发动战争的,这是毫无疑问的。由此可见,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投影材料,加深认识)

    材料:义律(被迫缴烟的同时)报告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称:中国政府禁烟“乃是陛下政府对于过去所受一切损失取得补偿的最好理由”,也是扩大对华贸易“最有希望的机会”。

  中国“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注:指鸦片)就是一种侵略。”“应该使用足够的武力”,对中国进行“迅速而沉重的打击”。(《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不久,巴麦尊告知义律:“陛下政府意将派遣海军到中国海去,可能还有少量陆军”,“立刻封锁广州与白河或北京诸河”,并“有意于要永远占有”可作为英国远征军基地和商务基地的岛屿。“我希望你用心研究实现这样一个计划”的各种条件“和对华贸易有关的商人和制造家”“对中国人实行强力行动”的要求。

                                               《巴麦尊致义律的机密件》

    2.战争过程: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理清战争经过的两个阶段和重要事件。)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战争爆发(1840年6月)――战争扩大(1841年)――战争结束(1842年8月)

    师:(投影有关材料,加深认识)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思考,通过材料感受历史。)

    材料1:英军攻入定海,将全城洗劫一空,一个参加了这次战役的英军官记载到:“军队登陆了,英国国旗竖起来了。从这一分钟起,可怕的掠夺在眼前展开了。横暴的闯入每幢房子,打开每一只箱使,……这一切都被席卷而去,剩下来的只是被无情炮火击毙击伤的死尸和伤员,……直到再没有什么东西可拿的时候,抢劫才停止。”

                                          ――古柏尔等著《殖民地保护国新历史》

    材料2:三元里的抗英:“逆夷自破虎门以来,未有如此之受创者。”“乡民熟睹官兵不可恃,激于义愤,竭力抵抗,一呼而起,遂令英夷胆落魂飞,骤解围困”。

                                                  ――引自林增平《中国近代史》

    师:(概括总结)英国侵略者从侵入中国领土的第一日起,就开始了极其残暴的屠杀和劫掠。可见,这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也就从这时起,中国人民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斗争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武装斗争的开端。此外。广大的爱国将士英勇作战,为国捐躯,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3.中国战败的原因

    师:(将《l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两国的情况对比表》再次用投影展示在学生面前)鸦片战争是东方古老刀矛与西方近代炮舰的拼杀,是落后的农业大国与新兴工业王国的较量,是东西方历史长河交汇掀起的骇浪,这场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自卫与劫掠的搏击,其结局是:正义遭到惩罚,野蛮亵读了文明,劫掠者弹冠相庆,自卫者俯首求降。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呢?(提出问题,引发思维)

    生:(从具体原因和根本原因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得出结论:中国战败的原因和教训)    师:(从学生讨论中归纳、概括)具体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把视角放得更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师:此外,这场搏击还把许多问题和思考带给了我们:中国禁止毒品输入,却遭到痛打;西方贩卖鸦片,终为国法所容;中国在辽阔的本上作战,却惨遭失败,英国海盗式的袭击却一举胜利;正义的民族战争受到惩罚,掠夺的殖民战争反取得成功;中国社会按自身矛盾运动的固有轨迹运转,遭到历史扼制,西方社会按固有轨迹运转,却获得历史成功。总之,这场战争及其结局是那样不可思议又理所当然,是那样偶然又不可抗拒。野蛮与文明在这里交叉,贸易与掠夺在这里混杂,正义与邪恶在这里碰撞。让我们在比较分析中探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让学生充分讨论,还可以写出小论文)

试题详情

 

第二节                军阀割据的形成和中国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要求掌握军阀割据的形成及社会根源,“府院之争”,张勋

      复辟及失败,护法运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概况,中无的壮大。         

  (二)、思想目标:

① 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在华相互争夺、分而治之,是导致中国军阀割据、混战、人民苦难的重要原因。                                      

② 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帝制注定要失败。                                                     

③ 使学生认识:护法运动是孙中山发动的又一次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它的失败再次说明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④ 使学生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能力目标:通过对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和护法运动失败原因的探讨,

      培养学生抓住本质、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军阀割据的形成、张勋复辟、护法运动。                     

三、教学难点:“府院之争”、护法运动。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                                                 

(一)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1、  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直糸、皖糸、奉糸、滇糸、桂糸)              

2、  军阀割据形成的根源:中国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侵略政策下的必然产物。                                       

3、  军阀混战及危害。                                             

(二)   张勋复辟:                                                       

       1、“府院之争”(复辟背景)---实质是美、日的争夺。                 

       2、张勋复辟(1917、7)                                    

3、反对张勋复辟的斗争---孙中山《讨逆宣言》                       

4、  段祺瑞重掌北京政权。                                                 

(三)   护法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1、  兴起原因                     

2、  护法运动的兴起              

3、  护法运动的失败(失败原因)                                          

(四)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  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概况                             

2、  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南张北周”、荣氏兄弟               

3、  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              

                    

 

 

 

 

 

 

 

 

 

 

 

 

 

 

 

 

 

 

 

 

 

 

 

 

 

 

 

 

 

 

 

 

 

 

 

第八章             近代前期的文化(1840---1919年)

 

本章分析:第一部分:经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社会的急剧变化,不能不影响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进程。第二部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传入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用资本主义方式来思考中国的问题和前途,必然使传统的封建文化遇到挑战。第三部分: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华民族并未沉沦下去,先进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等,进行了艰难而又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从而使古老的中国文化在扬弃中获得了新生。

第一节    “西学东渐”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掌握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李善兰、华蘅芳、徐寿、詹

        天佑、冯如的科技成果;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二)    、思想目标:                                                  

1、  通过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科技界、教育界“西学东渐”格局的

   形成,使学生认识中国倾家荡产代文化发展的艰辛与特点。           

2、  在创造和发展近代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先进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始终不忘救国,通过对他们的突出事迹的讲解,教育学生继承并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三)    、能力目标:                                                   

通过对近代前期思想史、科技史、教育史突出成就的介绍,引导学生总结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史实、树立观点、形成概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近代思想、近代科技。                                    

三、教学难点:对“西学东渐”形势的认识和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近代思想:                                                

1、  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                                      

2、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主张                        

3、  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4、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5、  维新运动时期思想的发展---严复的《天演论》              

6、  20世纪革命派的思想----三民主义无反顾                          

  (二)、近代科技:                                                        

1译书机构的出现                                                  

2、  李善兰和《方圆阐幽》                                      

       3、华蘅芳、徐寿的译著和科技成就                 

4、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                                     

5、冯如试制飞机                                      

  (三)、近代教育:                                              

1、  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                             

2、  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                           

3、  清末新学制的制订和科举制的废除                              

4、  民国初年的教育----蔡元培的“五育”教育。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

 

 

 

 

 

 

 

 

 

 

 

 

 

 

 

 

 

 

 

 

 

 

 

 

 

 

 

 

 

第二节             新旧交替时期的文学、艺术和史学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诗歌、小说、戏剧、绘画、史学的主要成就。     

(二)   、思想目标:                                       

1、  新旧交替时期,我国的一批诗人、小说家、艺术家、史学家等,他们怀着爱国热情,勇于探索和革新,从而推动我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近代上爱国主义和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              

2、  通过对近代前期文学、艺术、史学成就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我国近代文化发展出现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以及在新旧变革中发展的转机,从而加强学生对近代中国国情和文化在推动我国近代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用列表的方式,总结我国近代前期文学、艺术、史学的主要成就,从而培养他们综合归纳掌握历史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教材所引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诗界革命”和“史学革命”的特点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诗界革命”、“谴责小说”、“史学革命”。                  

三、教学难点:对“诗界革命”和“史学革命”的特点与实质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   、近代文学:                                              

1、  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                               

2、  太平天国时期的文学                                     

3、  “诗界革命”---黄遵宪的诗歌                                 

4、  “谴责小说” ---四大小说(补充:刘鹗《老残游记》)            

5、  林纾的译著                                               

(二)   、近代艺术:                                                 

1、  京剧的形成和艺术家                                       

2、  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                                     

  (三)、近代史学:                                                     

       1、“史学革命”口号的提出                                   

       2、梁启超的史学主张                                          

3、  甲骨文的发现。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                                            

 

 

第九章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本章分析: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中国人以俄为师,探索一条新的革命道路。第二部分指出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第三部分指出: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兴起时间、指导

       思想、活动阵地、人物、口号、主要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新

       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二)、思想目标:                                                

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讲述,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2、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以后,新文化的内容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促使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三)   能力目标:

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能力。                     

2、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新发展。

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口号的分析和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背景                                       

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① 时、地、人、阵地、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等。        

③ 指导思想: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三)   德先生和赛先生                                         

1、  口号:民主和科学                                         

2、  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  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四)   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

 

 

 

 

 

 

 

 

 

 

 

 

 

 

 

 

 

 

 

 

 

 

 

 

 

 

 

 

 

 

 

第十章        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本章分析:第一部分概述了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指出“一战”后帝国主义又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国内军阀混战。“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第二部分指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才能把革命引向胜利,为此, 中共加快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第三部分指出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兴起了,革命的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为此,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大革命失败。                                        

第一节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国共合作的背景,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新旧三民 

      主义之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区别,黄埔军校的建立。  

 (二)思想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革命统一战线政策是中共在总结经验教训、正确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当时没有提出党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留下了隐患。由此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并帮助学生树立辩证看待历史的观点。       

2、  使学生认识: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和许多仁人志士曾百折不挠,付出巨大的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而激发学生为国效力的责任感。                                              

 (三)、能力目标:                                               

1、  通过分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指导学生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分析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三、教学难点:对国共合作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对“党内合作”方式的理 解。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  国共合作的背景(条件)                                     

 必要性:①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军阀混战的加剧;

         ②“二七惨案”的教训。                        

 可能性:①共产国际的促进;                        

         ②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                         

       ③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④中共“三大”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2、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①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准备工作的完成           

②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三大政策”为核心内容

③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④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    

3、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意义                     

  (二)、黄埔军校的建立                                     

1、  建立背景(条件)                                

2、  建立:1924年、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3、  作用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               

 

  

第二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冯玉祥北京政变,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和孙中山的逝世,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彭湃领导的广东农民运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      

        罢工,广东革命政府两次东征,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国民革命军的组成。

 (二)、思想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挽救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他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里。                  

2、  使学生认识:广东等省农民运动发展起来,五卅运动迅速掀起反帝斗争的高潮,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是国共合作的成果,是与中共的积极推动分不开的。                                  

 (三)、能力目标:                         

1、  通过孙中山北上宣言、途中言论和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在五卅运动中的不同表现的分析,引导学生分别得出孙中山为挽救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和中无是反帝斗争主力军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国共合作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具体讲述,并引导学生将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归纳概括为“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从而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三、教学难点:冯玉祥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冯玉祥北京政变和孙中山北上                                      

1、  冯玉祥北京政变----1924年囚曹驱宣统                          

2、  孙中山北上---《北上宣言》                        

3、  孙中山逝世---1925年3月12日

  (二)、农民运动的发展                                              

1、  农民运动发展的原因                                  

2、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办                                      

3、  广东等省农民运动的发展                                          

  (三)、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1、  五卅运动---五卅惨案、工商学联合会                          

2、  省港大罢工---沙基惨案(世界上时间最长的罢工)

3、  五卅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1、  第一次东征(原因、概况)                                 

      2、广东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国民革命军的组成               

3、第二次东征                                                 

4、  东征胜利的原因和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的意义。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

 

第三节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北伐的背景、对象、方针、简况和胜利;冯玉祥五原誓师;工农运动的发展;帝国主义制造的“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和“南京惨案”;汉口、九江工人收回英租界。                                    

 (二)、思想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国共两党应当合作合力进行民主革命,打击共同的敌人;并初步理解用革命武装来反帝反封建是完全必要的,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2、  通过叶挺独立团的屡胜强敌和人民收回英租界的成果,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共产党人在北伐中的先锋作用,懂得中国革命的每一个胜利都来之不易。                                                  

3、  通过帝国主义制造惨案、公开干涉中国革命的事实,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人民革命必须坚持反帝反封相结合的基本观点。           

   (三)、能力目标:                                                        

1、  引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运用文献资料、提取有效信息以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北伐战争胜利进军”这一中心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理解革命高潮形势和历史整体性的能力。        

3、  通过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北伐的胜利进军;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三、教学难点:分析归纳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北伐的胜利进军                                            

1、  北伐的背景(条件):                                          

必要性:①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目的) 

        ②直奉携手“反赤”,进攻湖南的国民革命军 

可能性:①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②工农运动高涨,形成反帝高潮                   

        ③广东革命(国民)政府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

        ④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2、  北伐的对象和方针                                          

3、  北伐的胜利进军----两湖战场是主战场                        

4、  冯玉祥响应北伐----五原誓师                         

5、  奉鲁军阀的勾结的北伐的深入                              

6、  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归纳补充):                       

 

① 北伐是正义战争,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上海、湖南)   

②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国共合作是可靠保证         

③ 北伐作战目标明确、方针正确                  

④ 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先锋作用              

⑤ 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                            

⑥ 苏联的帮助                          

⑦ 两次东征,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1、 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制造“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

2、 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这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侵略权益。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

 

第四节    大革命的失败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表现;李大钊

         殉难;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二)、思想目标:                                                 

1、  通过对本章的总结,使学生认识这场大革命的历史功绩和重大意义。

2、  通过大革命的失败,使学生理解革命领导权尤其是军权掌握在什么人手中,关系到中国民主革命的前途和命运,认识无产阶级坚持自己领导地位的极端重要性。                             

3、  通过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镇压革命的事实,使学生认识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常强大、极其凶残,革命难免在曲折和失败中前进。            

  (三)、能力目标:                                                  

         通过对大革命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的讨论、总结,培养学生分析、归

         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三、教学难点: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1、“中山舰事件”----夺取军权                                    

       2、“整理党务案”- --夺取党权                               

   (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  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准备                                      

2、  陈独秀继续妥协退让                      

3、  “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                           

4、  李大钊遇害                                         

   (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  汪精卫压制工农运动和策动反动军官叛乱                          

2、  “七、一

试题详情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历史学科培训班讲座】

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材教法分析(2

福州三中  马平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