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图中a、b、c表示止水夹)。
请按要求填空:
(1)利用B装置可制取的气体有________(写出两种即可)。
(2)A、C、E相连后的装置可用于制取Cl2并进行相关的性质实验。
①若在丙中加入适量水,即可制得氯水。将所得氯水分成两份,进行Ⅰ、Ⅱ两个实验,实
验操作、现象结论如下:
实验序号 |
实验操作 |
现 象 |
结 论 |
Ⅰ |
将氯水滴入品红溶液 |
溶液褪色 |
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有漂白性 |
Ⅱ |
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 |
有无色气泡产生 |
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具有较强的酸性 |
请你评价实验Ⅰ、Ⅱ的结论是否合理?若不合理,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利用上述装置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Cl-和Br-的还原性强弱(分别指出甲、乙、
丙中盛装的试剂、实验现象及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D、E装置相连后,在B中盛装浓硝酸和铜片(放在有孔塑料板上),可制得NO2并进
行有关实验。①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欲用D装置验证NO2与水的反应,其操作步骤为:先关闭止水夹________,再打开止水
夹__________,使烧杯中的水进入试管丁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试管丁中的NO2与水充分反应后,若向试管内缓缓通入一定量的O2,直至试管全部充满水,
④ 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气体按标准状况计算)。
解析:(1)B装置为一个简易的启普发生器。可用来制备H2、CO2,H2S等。
(2)①实验Ⅱ中有HCl会干扰实验。②可以将Cl2通入含Br-的盐溶液中,来证明Cl2的氧化能
力强于Br2,也就证明Cl-的还原能力弱于Br-。可以用MnO2和浓盐酸来制备Cl2,在C中装
入NaBr溶液。
(3)当关闭a、b,打开c后,再加热丁试管使NO2与水接触,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会使丁中压强减小,D中水被压入丁中。设丁试管体积为V L,原来充满V L NO2,最后水充满试管,溶液体积为V L。
根据c=== mol·L-1=0.045 mol·L-1。
答案:(1)H2、CO2等 (2)①实验Ⅰ结论合理,实验Ⅱ结论不合理,因为制取的氯气中含有HCl
气体,HCl溶于水后能与NaHCO3粉末反应产生气泡 ②在甲、乙、丙中分别装入浓盐酸、
MnO2、NaBr溶液,烧瓶中有黄绿色气体生成,试管中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可证明Cl2的氧
化性强于Br2,则证明Br-的还原性强于Cl- (3)①Cu+4HNO3(浓)===Cu(NO3)2+2NO2↑+
2H2O ②a、b c 双手紧握(或微热)试管丁使试管中气体逸出,NO2与水接触后即可引发烧杯
中的水倒流入试管丁 ③0.045 mol·L-1
19.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只小烧杯的质量,称量前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天平静止时发现指针在刻度盘的偏右位置,此时左边的托盘将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右边的托盘,欲使天平平衡,所进行的操作应为____________。假定最终称得小烧杯的质量为________(填“32.6 g”或“32.61 g”),请用“↓”表示在托盘上放上砝码,“↑”表示从托盘上取下砝码的称量过程,并在标尺上画出游码位置(画表示图)。
砝码质量/g |
50 |
20 |
20 |
10 |
5 |
称量(取用砝码)过程 |
|
|
|
|
|
假使砝码与物体放错位置,得物质为________g。
解析:本题考查天平的使用。中间指针偏向右边,则左边托盘高于右边托盘,若要使左边托盘下降,应向左边调节平衡螺母。由于天平称量质量的精确度为0.1 g,则数据为32.6 g。根据游码标尺和砝码种类,游码为2.6 g,砝码可为一个20 g和一个10 g的组合。假设放错位置,则有关系:m砝码=m物+m游砝,物质的质量为:30 g-2.6 g=27.4 g。
答案:高于 向左边调节平衡螺母 32.6 g
砝码质量/g |
50 |
20 |
20 |
10 |
5 |
称量(取用砝码)过程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