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Fe是地壳中含量很丰富的元素,也是生物体所必须的元素。

(1)我国南方某些地区的井水取出久置之后,井水由澄清变成少量红棕色絮状沉淀积于缸底,水面浮着一层“锈皮”。这层“锈皮”的主要成分是(写化学式)      

(2)家用炒菜铁锅用水清洗放置后,出现红棕色的锈斑,在此变化过程中不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填字母代号);

A.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B.2Fe + 2H2O + O2 == 2Fe(OH)2

C.2H2O + O2 + 4e ==  4OH         D.Fe – 3e ==  Fe3+

(3)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Fe3+和SO32之间发生怎样的反应,提出了两种可能:一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Fe3+ + SO32 + H2O == 2Fe2+ + SO42 + 2H+;二是发生双水解反应:2Fe3+ +3SO32 +6H2O == 2Fe(OH)3(胶体) + 3H2SO3。为了证明是哪一种反应,同学们设计并实施了下列实验,请填写下列空白:

①实验Ⅰ,取5mLFeCl3浓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Na2SO3浓溶液,观察到溶液的颜色由黄色变为红棕色,无气泡产生,无沉淀生成,继续加入Na2SO3浓溶液至过量,溶液颜色加深,最终变为红褐色。这种红褐色液体是      。向红褐色液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将溶液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另一份加入BaCl2稀溶液,有少量白色沉淀生成,产生该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                                

②实验Ⅱ,换用稀释的FeCl3和Na2SO3溶液重复实验Ⅰ,产生的现象完全相同。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③若在FeCl3浓溶液中加入Na2CO3浓溶液,观察到红褐色沉淀并且产生无色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④从形式上看,Na2CO3和Na2SO3相似,但是从上述实验中可以看到,二者的水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的现象差别很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Ⅰ.                ;Ⅱ.                 

(4)自然界中铁矿石主要有赤铁矿和磁铁矿,应用高炉能冶炼制得金属铁。Fe3O4在高炉中有下  列反应:Fe3O4 + CO == 3FeO + CO2   反应形成的固体混合物(FeO、Fe3O4)中,元素氧和铁的质量比用m(O)∶m(Fe)表示。设Fe3O4被CO还原的质量分数为x,则x与混合物中m(O)∶m(Fe)的关系式(用含m(O)、m(Fe)的代数式表示):x=           

(二)物质微观结构一直是科学家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请填写下列空挡:

原子簇化学是当前化学中最饶有兴趣而又极其活跃的领域之一。当前比较全面的定义是由徐光宪、江元生等人提出的:凡以3个或3个以上原子直接键合构成的多面体或笼为核心,连接外围原子或基团而形成的结构单元称原子簇。分子式为CnHn的多面体碳烷是典型的主族簇合物,下面是已经报道的碳烷多面体:

(1)e分子与C60属_______。(填写编号)

   A.同系物    B.同分异构体    C.同素异形体    D.无关系

(2)其中b分子的二硝基代物有______种,d分子的一氯一溴代物有______种。

(3)请分析并归纳:分子式为CnHn的多面体碳烷中总键数为___________(用n表示);若多面体边数为m,则总键数用nm表示为多少____________(用nm表示)。

(4)最近科学家发现了碳的第五种同素异形体--很轻,就像泡沫一样称为纳米泡沫。在纳米泡沫中,碳是以七边形的方式结合,因此造成有一个未成对的电子,所以可以预测纳米泡沫最重要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David Tománek认为可以用纳米泡沫来把肿瘤包起来,以红外线加热摧毁肿瘤,达到保护外围组织的安全,所以可以推测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物理性质。

20、下图中,A为气体非金属单质,D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B、E、Z为无色氢化物,其中B、E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是由三种短周期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离子化合物,F、I、L为白色沉淀,其中F不溶于稀硝酸,N、P是金属单质;反应②在E的浓溶液中进行,反应⑦在E的稀溶液中进行,反应②、⑦均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图中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没有列出)。

请按要求回答:

(1)写出C的电子式        ,I的化学式       

(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为         

(4)由C制取E时反应物的状态是       ,由J制取L时反应的环境是      

18、甲酸(HCOOH)是一种有刺激臭味的无色液体,有很强的腐蚀性。熔点8.4℃,沸点100.7℃,能与水、乙醇互溶,加热至160℃即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氢气。

(1)实验室可用甲酸与浓硫酸共热制备一氧化碳:HCOOH浓硫酸========H2O+CO↑,实验的部分装置如下图所示。制备时先加热浓硫酸至80℃-90℃,再逐滴滴入甲酸。

①从下图挑选所需的仪器,画出Ⅰ中所缺的气体发生装置(添加必要的塞子、玻璃管、胶皮管,固定装置不用画),并标明容器中的试剂。

             

Ⅰ制备CO   Ⅱ   Ⅲ收集CO    分液漏斗  长颈漏斗  蒸馏烧瓶   集气瓶  温度计

②装置Ⅱ的作用是                    

(2)实验室可用甲酸制备甲酸铜。其方法是先用硫酸铜和碳酸氢钠作用制得碱式碳酸铜,然后再与甲酸斥制得四水甲酸铜[Cu(HCOO)2·4H2O]晶体。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2CuSO4+4 NaHCO3== Cu(OH)2·CuCO3↓+3CO2↑+2Na2SO4+H2O

  Cu(OH)2·CuCO3+4HCOOH+ 5H2O==2 Cu(HCOO)2·4H2O+ CO2

实验步骤如下:

Ⅰ、碱式碳酸铜的制备:

③步骤ⅰ是将一定量CuSO4·5H2O晶体和NaHCO3固体一起放到研钵中研磨,其目的是    

④步骤ⅱ是在搅拌下将固体混合物分多次缓慢加入热水中,反应温度控制在70℃-80℃,如果看到                         (填写实验现象),说明温度过高。

Ⅱ、甲酸铜的制备:

将Cu(OH)2·CuCO3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热的蒸馏水,再逐滴加入甲酸至碱式碳酸铜恰好全部溶解,趁热过滤除去少量不溶性杂质。在通风橱中蒸发滤液至原体积的1/3时,冷却析出晶体,过滤,再用少量无水乙醇洗涤晶体2-3次,晾干,得到产品。

⑤“趁热过滤”中,必须“趁热”的原因是                

⑥用乙醇洗涤晶体的目的是                       

17、江苏宝胜集团是一家以生产电缆类产品为主的国家大型企业。在电缆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量的含铜废料(如:零碎电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得知这一情况后,围绕“从含铜废料中回收铜”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甲同学根据已学知识,提出了一套回收方案:

 

乙同学在查阅资料后得知:在通入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铜可与稀硫酸在溶液中发生反应(方程式为:2Cu + 2H2SO4 + O2    2CuSO4 + 2H2O),于是他提出了另一套方案:

 

(1)甲方案的①②③三个步骤中,与铜或铜的化合物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是:

           ;②           ;③           

(2)从环保角度对两套方案的不同部分进行比较,你认为    (填“甲”或“乙”)的方案更合理。理由是:                            

(3)丙认为,无论是甲还是乙的方案,在“加铁屑”这一步时,应该加入略过量的铁屑。你认为丙这么说的道理是:          。丁又提出了疑问:“如果铁过量,剩余的铁会混在红色粉末中,该怎么处理呢?”。请提出你的想法:               

(4)最后,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积极思考,但同时指出:方案最后一步所得浅绿色滤液结晶后,会得到一种俗称“绿矾”的工业产品,可增加经济效益。请写出使“绿矾”结晶的两种可能方法:              (“绿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果直接排放掉滤液,不仅造成了浪费,还会                     

 0  4411  4419  4425  4429  4435  4437  4441  4447  4449  4455  4461  4465  4467  4471  4477  4479  4485  4489  4491  4495  4497  4501  4503  4505  4506  4507  4509  4510  4511  4513  4515  4519  4521  4525  4527  4531  4537  4539  4545  4549  4551  4555  4561  4567  4569  4575  4579  4581  4587  4591  4597  4605  44734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