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青藏地区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该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能分析出该地区地高天寒的自然特征。
3.能根据自然特征,结合地图说出该地区河湖、人口、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布特征。
4.能说出该区太阳能、地热能、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5.能分析出该区发展的瓶颈问题(交通运输)及发展方向。
6.能在地图上标出该区主要公路、铁路、城市和柴达木盆地。
7.能根据所学知识说出开发青藏、建设青藏、维护统一的原因和重要性。
学习重点
高寒环境中形成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
分析高寒环境对气候、水文、人口、农业和牧业的影响。
理解开发青藏,维护统一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人口
【读表思考】下表说明青藏地区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地区
面积占全国总面积(%)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西北地区
30
4
北方地区
20
40
南方地区
25
55
青藏地区
25
1
二、自然景观
【思考】
(1) 青藏地区地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 青藏地区气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 为什么经度相同的塔里木盆地和乞拉朋齐两地两地景观会如此不同?
(4) 青藏大部分地区的降水状况会如何?
(5) 青藏地区的范围如何呢?
【思考】
(1)青藏地区是我国藏族的主要聚居区。藏族同胞有哪些生活习惯与高寒的环境相适应?
(简介藏族服装与日较差大的关系及藏族舞蹈动作幅度小与高原缺氧的关系)
(2)本地区占全国1%的人口选择居住在哪里?为什么?
(3)青藏地区有哪些重要的河、湖?青藏地区的河湖有什么特点?(世界河源,多咸水湖)
(4)为什么青藏地区能成为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冰川纵横,固体水库)
(5)为什么多咸水湖?
三、河谷农业
【思考】
(1)青藏高原能否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哪些不利条件?(能。有利条件:日照强,温差大。不利条件:降水少,气温低)
(2)青藏高原适于种植哪些作物?这些作物应该种植在哪些地方? 【板书】
(3)这些作物有两个特点:即喜温凉和优质高产。在青藏地区培育出的黄瓜能有小孩胳膊粗。为什么青藏地区作物单产高?
白 天
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夜 晚
气 温 低
全 年
气 温 低
光合作用强
制造营养物质多
呼吸作用弱
消耗营养物质少
生育期长
积累营养物质多
四、高寒牧业
【思考】
(1) 青藏地区适于发展种植业的地方不多,其它的地方适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
(2)青藏地区分布最广的三大畜种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这些畜种有哪些特点与高寒环境相适应?
五、资源宝库
【思考】
(1) 青藏地区有哪些资源可供人们开发利用?
(2) 青藏高原有哪些无污染的洁净能源?
(3) 为什么青藏地区气温低、太阳能却非常丰富,拉萨有“日光城”之称?
(4) 为什么青藏地区地热资源丰富?
(5) 柴达木盆地为什么叫作“聚宝盆”?
(6)为什么青藏地区水能丰富?
(7)为什么说这里是科研、旅游的宝地?
(8)由于青藏地区有这么丰富的资源,所以,我们不能放弃开发这块宝地。我们开发利用青藏地区时应从哪里入手呢?
六、交通运输
【阅读】课本第82页“读一读”。
【活动】读第81页图11.53,在图上描出川藏、青藏、新藏和滇藏四条公路。
【思考】
(1)高原上第一条铁路―青藏铁路的北段(从西宁到格尔木)已经建成,南段(格尔木―拉萨)正在建设之中。为什么高原上第一条铁路选择修建在这里? (2)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后,根据本区的资源情况,下一步该如何发展?
七、巨大变化
【思考】极少数人认为西藏应该从祖国分离出去,形成独立的国家。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阅读】青藏地区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许多独有的特点,但这些特点又是相互关联的。
青藏高原世界巅,雪山冰川大河源。
高原湖泊如棋布,湖边草肥湖水咸。
日照强、温差大,高原之上干且寒。
农业区在“三谷地”,小麦青稞最盛产。
牦牛号称“高原舟”,负重能越云中山。
(摘自《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课堂练习】P84“选做复习题”
西北地区
课题:西北地区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地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以及著名的农矿品。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讲述西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自源,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教育。
教学重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具准备:
1、录象: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
2、有关投影片若干
3、录音:草原歌曲《天堂》、北朝民歌《敕勒歌》。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启发诱导、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师: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既领略了“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也欣赏了山青水碧的江南美景。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到西北地区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沙漠、戈壁、雪山、清川、绿洲,还有茫茫的草原,淳朴的风俗民情将会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感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三节――西北地区(板书课题)
师: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预习西北地区并作了读书笔记,尽管这样,但是一提起西北地区,我们这些生活在东部季风区的人们总感觉很遥远,也非常陌生,今天我特带来了西北地区一组画面供大家欣赏。
师:放录象并请同学们按要求观看录象
1、请注意观察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农牧业以及交通运输方面的特点。
2、要把自己看到的画面与在预习过程中读到的文字叙述结合起来。
生:认真观看录象,情绪高涨,且不时翻阅课本与画面内容对照。
师:(录象结束)我们就欣赏到这里,同学们可能没尽兴,以后我们再找机会继续欣赏。
师:(学生看完之后)请同学们每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把通过预习和观看录象获得的知识相互交流一下,针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讨论,力争在小范围把问题消化掉,如果还有不明白的问题请作出标记,等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生:讨论 师:(待学生讨论基本完毕)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相信大家一定了解了西北地区的许多知识,也可能遇到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同学们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生1: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为什么以干旱为主?
师:投影“西北地区位置图”,请同学们读图并按课本11.32图上的比例尺量算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喀什到最近海洋的直线距离各约多少千米;再从“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图上,看一看,这两个地方的年平均降水量大约各是多少毫米。
生:(量算并读图)分别是558千米和3510千米,400毫米和50毫米以下。
师:通过以上读图和量算,哪位同学能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本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很难到达,降水稀少,所以非常干旱。
生2:西北地区非常干旱,为什么11.35图上天山山区还有茂密的牧草,放牧着成群的牛羊?
师 : 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和思考,提出的问题很好,我们用掌声鼓励一下,请同学们讨论。
生:(讨论后)天山上有冰雪,夏季气温升高,冰雪融化,使得这里水草丰美,可以放牧牲畜。
生3:为什么西北地区植被由东向西,从草原变为荒地?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分布图”,结合此图回答以上问题。
生:本区深居内陆的位置和东西狭长的轮廓造成东西降水量不同,东部降水稍多,西部降水十分稀少,所以植被由东向西出现了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生4:为什么本区多内流河和内流湖?特点是什么?
生:(稍作讨论,相互补充)本区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强烈,所以河流稀少。河流沿途多沙漠、戈壁,水分大量蒸发、渗漏,因而水量越来越少,下游多消失在沙漠中或流入内陆湖,不能东流入海。
生5:为什么农田、村镇、城市在本区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生:(在教师提示引导下回答)本区气候干旱,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大多近水而作,择水而居东部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平原,呈带状,西部集中在沙漠边缘的绿洲上,呈点状,铁路沿线的工矿区也呈带状。
生6:“定居轮牧”比“游牧”有什么优点?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11.38――11.41图,结合四幅图思考“定居轮牧”的好处。
生:(踊跃发言)甲:定居轮牧可以改善牧民的居住条件。
乙:可以用机械打草、挤奶、剪毛。
丙:还可以使牲畜免遭暴风雪的侵袭。
师:(表扬鼓励)对,在新疆雪灾的新闻调查中,其中有一户牧民是游牧的,另外一户是定居轮牧的,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定居轮牧的牧民的牲畜几乎没有损失,而游牧牧民的牲畜死伤则相当惨重。
师:西北地区草场资源非常丰富,但人类在利用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请看投影――漫画“请嘴下留情”结合此图说明人类在利用草场资源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请提出你的建议。
生:(讨论后争相发言)过度放牧,草场超载,土地沙化严重。可以建设人工草场;还可以划区轮牧;减少单位面积载畜量;还可以改良牲畜品种,使其吃的少,产肉产毛多……
师:这些设想都非常好。因此,治沙和防止草场退化成为西北地区人民的重要任务。
生7: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
生:(讨论后)新疆云量少、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植物体内的糖分积累的多。
师:提到新疆的 瓜果,我们立刻会想到甜甜的哈密瓜、葡萄。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西北地区的农业特色。请看投影“宁夏平原灌溉渠道”,分析此图可知本区以灌溉农业为主,小麦、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长良好。下面,请同学们听一首北朝民歌《敕勒歌》(放录音),从中体味具有“塞外江南”美誉的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和谐美景。
生:听录音,并小声跟着诵读。
师:西北地区不仅景色美,而且地下还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请看投影“西北地区主要矿产分布图”,同时完成以下表格的填写。
地名
矿产
地名
矿产
霍林河
白云鄂博
石嘴山
金昌
玉门
和田
克拉玛依
阿勒泰
生:填写表格。
师:投影“西北地区的交通图”请同学们读图并据图介绍西北地区的主要铁路干线及其分布。
生:(读图并到板前指图介绍)西北地区主要有兰新线、包兰线,都是沿着有水草的绿洲和黄河谷地延伸的。另外,本区民航事业发展迅速。
师:(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我们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成为本区最突出的特征,受其影响,本区的地表景观表现为四个方面――地形、植被、河流、城镇分布。这些以干旱为主的地表景观,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广阔的草原使这里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因为本区降水稀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因此,在有河水、高山融雪、地下水可以灌溉的平原地区发展了灌溉农业。干旱的气候、复杂的地面状况使的本区在交通运输和资源开采利用方面都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保护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使之得以改造,不断为人类服务。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同学们提出和解决了问题。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题目,请看投影(一)、(二)、(三)。同学们可以选做。
生:讨论回答(略)
师:(结合第三个题目)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相信在全国各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西北地区将会是一个山川秀美、绿野芳菲青青世界。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草原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师:放歌曲《天堂》(腾格尔唱)“蓝蓝的天空、青青的湖水、绿绿的草原……”
板书设计(略)
附巩固训练题目:
一、读“新疆地形结构图”,填空(见基础训练)
二、请你运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分析两位商人亏本和赚钱的原因。
1、 有一年兰州的折叠伞比广州便宜,原因是当地一些商人看见时髦的折叠伞是热门货,便跑到广州等地大量采购回去。可没想到兰州一再降价也卖不出去,亏了血本。
2、 有一年冬末,广州百货商场仓库积压了大量雨具清仓减价出售,某百货商场经理认定此物不久定能畅销,当机立断,全部购入,果然不出所料,入春后就全部售出,获得巨额利润。
第十九章 南极洲(第二课时)
作者:梁淑芝
第二课时 【引入提问】①南极洲大部分地区的纬度是多少度?
②南极洲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①南极洲大部分地区在南极圈以南地区,即南纬66.5°以南。②南极洲为冰原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
【讲授新课】
【提问】南极洲气候的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4)气候的成因
【提问】理解一个地区气候的形成原因,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呢?
【学生回答】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和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
【展示资料】①南极地理位置图。②南极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③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④世界七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等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挂在黑板前,或用投影片打出投影让学生读,也可以将资料印在纸张上发给学生)。
【学生活动】将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把资料用投影打出或印发给每个小组的同学,请各组边讨论老师给出的讨论题,边分析资料,得出各组的结论。(讨论5分钟后各组汇报)
【展示讨论题】①南极洲为什么成为全世界气温最低的大洲?(从纬度、地形上分析)
②南极洲为什么平均年降水量不足55毫米,成为世界上降水最少的大洲?(从所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上分析)
③南极洲为什么风速特大,成为烈风?(从气压带风带分析)
【各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①南极洲大部分地区处于南极圈以南的高纬度地区,全年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南极洲海拔最高平均2350米,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南极洲地面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冰对太阳光具有较强的反射作用,使照到南极洲上不多的光热又被冰层反射回宇宙空间,不能被地面吸收。因而南极洲成为世界气温最低的大洲。形成气温酷寒的特点。
②南极洲大部分地区在极地高气压区控制下,全年盛行下沉气流,因此降水很少,形成气候干燥的特点。
③南极洲所在地区处于极地东风的控制下,因此全年盛行由大陆中心吹向边缘地区的极地东风,呈逆时针方向,风速极大,风日极多,形成气候的烈风特点。
【小结】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好。从对南极洲气候的分析中,了解到南极洲独特的环境特点是其纬度位置、地形、气候各要素相互联系综合作用的结果。
【提问承转】酷寒的气候对南极的动植物有什么影响?南极洲有哪些资源?
【板书】3.动物和矿产资源
请学生先看图片和录像资料后回答问题。
【展示景观片】向学生展示南极动物景观片①企鹅,②鲸、海豹、磷虾等图片;也可以让学生读课本前彩图46图和课本图19.5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图。
【录像】放南极生物资源的录像片段。
【学生回答】南极大陆由于气候酷寒地面上植物极少,但动物资源丰富,有企鹅、鲸、磷虾和海豹。
【读一读】同学们说的对,在南极大陆上有成千成万只企鹅站在岸边,景象壮观。请一位同学读课本关于企鹅的教材内容。
【讲述】南极洲独特而恶劣的环境,使得南极洲的生物资源主要以动物为主,并且有种类很少、数量大的特点。主要有海豹和企鹅、鲸和磷虾。
【板书】(l)动物资源
【展示鲸、磷虾的图片】指图片讲:在南极洲附近的海洋中有10多种鲸,其中蓝鲸最大,长30多米,重150吨;而磷虾的个体很小,体长仅2~5厘米,它是含蛋白质很高的生物。这些动物的经济价值很高,如鲸的皮和脂肪可以用作工业原料。
【提问】由于一些生物资源的经济价值高,所以许多国家大力组织捕鲸队等,在本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时,曾大量捕杀鲸和海豹,使鲸的数量锐减,海豹几乎绝迹。人类这样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做才对?
【学生回答】(略)
【教师肯定并完善学生的答案】指出人类适量的捕杀一些鲸、磷虾及海豹用于人类的经济生产可以,但过度捕杀,将破坏南极洲的生态平衡,使环境恶化。
【展示投影片3】请同学们阅读南极洲的矿产资源分布图,先读图例,再看图中有哪些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板书】(2)矿产资源
【学生回答】图中表示的南极矿产有煤、铁、锰、铀、石油及铜等,其中煤和铁矿资源分布的地区范围较大。
【讲述】肯定并完善学生答案后讲:南极洲的矿产很多,随着不断地考察勘探,发现了许多新的矿种和矿点,被发现的矿种有煤、铁等20多种。其中以煤、铁储量最丰富。
【板书】煤矿和铁矿
【提问】煤矿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学生回答】煤分布在靠近印度洋沿岸,叫维多利亚大煤田。
【提问】煤应形成于温带地区,但目前在寒冷的南极洲发现有煤,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现在南极洲虽然很寒冷,不可能有高大植物生长。而在形成煤炭的地质年代,应该是很温暖温润的气候,能生长高大植物,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经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随大陆漂移至现在的位置,所以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提问】南极洲的铁矿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主要分布在印度洋的沿岸地区。
【讲述】说得对,南极洲铁矿主要分布在印度洋沿岸,有露天矿,其中在查尔斯王子山脉发现有巨大的铁矿脉,矿层厚100米,绵延长200千米,储量极其丰富。
【展示南极地理位置投影片】在图中读出最高峰的名称和高度。(学生回答:文森峰海拔5140米)
【讲述】1988年我国女地质工作者金庆民,首次在文森峰上发现了赤铁矿带,当时她激动万分,当即在铁矿石上插上了五星红旗。
【承转】南极洲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至今无人定居。但南极洲有丰富的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室。
【板书】三、科研室地
1.天然科学实验室
【讲述】南极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污染的大陆,南极洲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提问】南极原始的环境是如何为科研提供条件的?
【学生回答】①南极洲空气清洁,大气能见度高,为环境科学家提供了监测大气污染物在全球蔓延程度的场所。
②南极酷寒、烈风、干燥的气候,为动物学家提供了研究生物对极端环境条件适应性的场所。
③南极洲2 000米厚的冰层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地质历史上的冰期和未来的冰期。
【小结】同学们说的对,南极洲几乎为每个学科领域提供了其他大陆不能提供的科学研究场所。
【展示南极科考站投影片】请同学们阅读此图,读出科考站的名称和所属国家。
【板书】2.南极科学考察
【讲述】肯定学生答案。到目前为止,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站。
【读图提问】①找出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位置和站名。②两个中国科考站建于哪年哪月,为什么?
【学生回答】①长城站位于南极半岛,建于1985年2月。②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南的印度洋沿岸,建于1989年2月。③2月前后是南极的暖季,也是南极极昼期,白天时间长是进行科学考察的好时机。
【提问】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什么方向?
【学生回答】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西北方向。
【读图指导】在南极洲图上辨认方向:面向零度经线,并把北放在上方,左侧为西,右侧为东。长城站在中山站的左侧即西侧。由于长城站比中山站的纬度低且在南半球,则长城站在中山站的北方,因此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北方向。
【展示投影片4】请学生读南极洲科学考察站和国际科考队穿越南极大陆路线图。
【提问】①国际科考队经过了哪些科考站?
②国际科考队穿越南极大陆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学生回答】①长城站、阿蒙森―斯科特站、东方站、和平站。
②经过南极点时是1989年12月,1990年3月穿越完成。
【讲述】在南极做考察工作,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科考队员们卧寒冰,浴风雪,置生死于度外,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当我国的科考队员们将第一面五星红旗插在南极大陆上时,为我们国家争了光,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承转讲述】南极洲是世界科研的宝地,为了发挥其作用,必须保护南极环境和和平利用南极。
【板书】3.南极环境保护和南极条约
【读一读】请学生读课本“读一读”,看看南极科考队员为我们树立了什么榜样。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
【学生回答】①南极科考队员热爱大自然、精心地保护着南极不受污染的环境,是我们的榜样。②保护学校和社区的环境,不随地扔塑料袋,不随地吐痰等等。
【讲述】同学们说得好,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为了和平利用南极,1959年12月,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签定了《南极条约》,我国已于1983年正式加人《南极条约》。《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南极的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进行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等。
【小结并布置作业】南极洲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资源,是科学研究的宝地。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南极洲有了一些了解,为了进一步深入认识南极洲,请同学们一起搜集南极洲的景观图片,并在图片上写出说明。出一期墙报。由各组组长协助宣传委员一起完成墙报工作。
板书设计
第十九章 南极洲
一、地球上位置最南的大洲
1.范围和面积: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面积1400万平方千米。
2.位置特点:
(1)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大部分在南极圈以南。
(2)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越东经180°和西经180°。
(3)濒临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
二、自然地理环境
1.冰雪高原
(1)冰雪覆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2)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源。
2.寒极和风库
(l)冰原气候
(2)气候的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3)暖季:(11月至次年3月)
(4)气候的成因。
3.动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1)动物资源
(2)矿产资源:铁和煤
三、科研宝地
1.天然科学实验室
2.南极科学考察
3.南极环境保护和《南极条约》
第十一章中国区域地理第四节青藏地区
作者:曹彦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制作青藏地区简易地形模型,并说出该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能通过模型制作及计算分析出该地区地高天寒的自然特征。
3.能根据自然特征,结合地图和模型说出该地区河湖、人口、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布特征。
教学重点
高寒环境中形成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
教学难点
分析高寒环境对气候、水文、人口、农业和牧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
发现法。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图、青藏地区地形图(学生每组一幅),实验托盘(学生每组两个)、已经调匀的812腻子粉(学生每组一盆),空白小旗(学生每组若干)、景观图片、投影片、录像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两幅景观图――长江中下游景观及青藏高原景观。
展示“中国地形图”,在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及青藏高原贴A、B两个纸片。
【设问】这两幅景观图哪个是A地景观?哪个是B地景观?
【设问】B地是在什么地区?(青藏高原地区)
【讲授新课】
【板书】第四节 青藏地区
【设问】为什么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景观相差如此之大?(海拔差异大)
【设问】请你们读“中国地形图”估计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平均海拔。
学生讨论、回答。
【启发】请各组同学按照每厘米代表100米的垂直比例尺在两个托盘里用821腻子粉分别堆放两个土堆代表这两个地形区。
学生动手感知两地高度差。
【设问】你们感觉青藏地区地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高)
【设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请大家计算两地的气温差。
学生计算并回答。
【设问】可见,青藏地区气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寒)
【板书】
在“中国地形图”上把C 、D 两个纸片分别贴在经度相同的塔里木盆地和乞拉朋齐。展示塔里木盆地和乞拉朋齐两地典型景观之图片。
【设问】这两幅景观图哪个是 C地景观?哪个是 D地景观?
【设问】为什么经度相同的两地景观会如此不同?(青藏高原阻挡了北上的暖湿气流)
【设问】青藏大部分地区的降水状况会如何?(旱)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青藏高原的位置:地处亚热带,深居内陆,那么青藏地区的范围如何呢?
【启发】请你们把刚才堆的青藏地区的模型再加工一下,即根据地形图在模型上制作出耸立在青藏地区周围的主要山脉,并把写有山脉名称的小旗插在对应的山脉上。
学生动手操作。
【板图】青藏地区主要山脉。
【启发】请读第78页图11.47,识别青藏地区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请把写上省级行政区名称的小旗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上。
【投影】
地区
西北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青藏地区
面积占全国总面积(%)
30
20
25
2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4
40
55
1
【设问】该表格说明青藏地区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地广人稀,高寒)
【设问】这是我国藏族的主要聚居区。藏族同胞有哪些生活习惯与高寒的环境相适应?
(简介藏族服装与日较差大的关系及藏族舞蹈动作幅度小与高原缺氧的关系)
【设问】请你们读手中青藏地区地形图,据图分析这占全国1%的人口会选择居住在哪里?为什么?
请各组同学讨论之后在模型上你们选择的地方插上小旗。
学生分组讨论、画图,各组间交流、讨论。
【小结】青藏地区的人口城镇都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如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黄河支流湟水谷地。
【指导】请你们在模型上开挖出雅鲁藏布江、黄河及湟水的河道。
【板书】地广人稀
【过渡】请你们读书第78页图11.47,看看青藏地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河、湖,请你们在模型上开挖出来。
【板图】重要河、湖
【设问】青藏地区的河湖有什么特点?(世界河源,多咸水湖)
【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能成为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冰川纵横,固体水库)
【设问】为什么多咸水湖?
【板书】冰雪河湖
录像展示青海湖景观。
【设问】青藏高原能否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哪些不利条件?(能。有利条件:日照强,温差大。不利条件:降水少,气温低)
【投影】水稻、小麦、青稞、豌豆等作物习性比较表。
【设问】青藏高原适于种植哪些作物?(简介青稞)
【设问】观察青藏地区地形图,你们觉得这些作物应该种植在哪些地方?请你们把画有小麦、青稞、豌豆的小旗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
各组讨论、组间交流。
【板书】河谷农业
【讲解】这些作物有两个特点:即喜温凉和优质高产。在青藏地区培育出的黄瓜能有小孩胳膊粗。
【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作物单产高?
学生讨论。
【投影】农作物单产高
白 天
光合作用强
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制造营养物质多
夜 晚
呼吸作用弱
气 温 低
消耗营养物质少
全 年
生育期长
气 温 低
积累营养物质多
【设问】青藏地区农作物的分布也具有垂直分布规律,请你们把下列右侧的三纸签贴在左侧示意图的对应位置上。
【板图】
学生讨论,贴纸签。
【过渡】青藏地区适于发展种植业的地方不多,其它的地方适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畜牧业)
【设问】青藏地区分布最广的三大畜种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9页图11.48和图11.49牦牛和藏绵羊的图片。这些畜种有哪些特点与高寒环境相适应?
请学生读第79页“读一读”,(一)牦牛。
【板书】高寒牧业
【课堂小结】指板书小结本区奇特的自然景观,并简述高寒环境对气候、水文、人口、农业、牧业的影响。
【课堂练习】(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该区太阳能、地热能、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能分析出该区发展的瓶颈问题(交通运输)及发展方向。
3.能根据地图在自制模型上标出该区主要公路、铁路、城市和柴达木盆地。
4.能根据所学知识说出开发青藏、建设青藏、维护统一的原因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开发青藏,维护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分析该地区发展经济的瓶颈问题及解决办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媒体
上节课自制模型(每组一个)、空白小旗(每组若干)、中国地形图(每组一张)、投影片。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青藏高原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什么?
【导入新课】对于人类来说青藏高原的环境是十分恶劣的。我们是否应该放弃开发这块土地?如果不放弃,我们应该怎样开发这块土地呢?
【设问】青藏地区有哪些资源可供人们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矿产资源、科研旅游资源等)
【板书】资源宝库
【设问】青藏高原有哪些无污染的洁净能源?
【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气温低、太阳能却非常丰富,拉萨有“日光城”之称?
【投影】上海与拉萨的纬度、海拔、日照时数比较表格(见教参第84页)。
【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位于板块交界处)
【引导】请读课本第80页图11.50,找到目前我国最大的蒸气田――羊八井,并且把写有“羊八井”的小旗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处。
【讲解】羊八井已建成地热发电站(见书彩图42)。地热是一种洁净能源、新能源。在勘探羊八井地热田的时候,曾有一口钻井打下去,竟能喷出热气柱高达800多米,热水柱高达50多米。
【设问】柴达木盆地为什么叫作“聚宝盆”?(矿藏丰富,煤、石油、铅锌矿、盐都在开采利用。)
【引导】读第78页图 11. 47,找到柴达木盆地和盆地里的察尔汗盐湖。制作两个小旗,然后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处。
【讲解】柴达木蒙语“盐泽”的意思。察尔汗湖的盐是多成分的,有钾、镁、硼、硝等,我国在这里建设了最大的钾肥厂。察尔汗盐湖内光是食用盐就可供世界人口吃2000年。这里的铁路、公路都建在盐盖上,修补公路时用盐水浇灌路面即可。在这里炒菜用不着买盐,住房用盐块砌墙,吹来的风都带有咸味。所以,这里被称为“盐的世界”(彩图44)。
【提问】为什么青藏地区水能丰富?
【提问】为什么说这里是科研、旅游的宝地?
【过渡】由于青藏地区有这么丰富的资源,所以,我们不能放弃开发这块宝地。我们开发利用青藏地区时应从哪里入手呢?
【设问】一个瓶子里的东西能不能拿出来取决于瓶子的哪个部位呢?(瓶颈)
【设问】那么,青藏地区发展的瓶颈首先是什么问题呢?为什么?(交通运输)
【板书】交通运输
【讲解】介绍青藏过去的交通运输状况。
介绍溜索(课本第81页图11.52,教参第96页文字介绍)。
(请学生看课本第82页“读一读”。)
【设问】首先,我们要修四条公路,请你们观察《中国地形图》,各组讨论,你认为这四条公路的起迄点分别应该在哪里?大致路线应如何?请在地形图上用铅笔勾绘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绘制。
【引导】请你们看书第81页图11.53,在图上描出川藏、青藏、新藏和滇藏四条公路,并对比验证修改你们的设计。请同学们把这四条公路刻在你们自己做的模型上。
【讲解】另外,我们还修建了拉萨通往尼泊尔的公路。
【引导】高原上第一条铁路是从西宁到格尔木的青藏铁路北段。请你们对照第81页图11.53,把这条铁路线刻在模型上。
【设问】为什么高原上第一条铁路选择修建在这里?(为了加速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
【讲解】介绍青藏航空事业的发展。介绍解放军和筑路工人为青藏交通建设付出的代价。
【设问】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后,根据本区的资源情况,下一步该如何发展?
(学生阅读第83页“读一读”。)
【板书】巨大变化
【设问】极少数人认为西藏应该从祖国分离出去,形成独立的国家。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课堂小结】青藏地区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许多独有的特点,但这些特点又是相互关联的。
【投影】
青藏高原世界巅,雪山冰川大河源。
高原湖泊如棋布,湖边草肥湖水咸。
日照强、温差大,高原之上干且寒。
农业区在“三谷地”,小麦青稞最盛产。
牦牛号称“高原舟”,负重能越云中山。
(摘自《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课堂练习】展示北京、上海、兰州、拉萨四地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请学生识别其所属地区(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并扼要说明判断的主要依据。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 第十节 北美工业区域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北美工业区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发展条件。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主要工业特点。3.高技术工业的特点和代表性的高科技工业区――硅谷。
(二)能力训练点
1.对北美工业区主要发展条件的分析。
2.比较北美和西欧两大工业区域在传统工业、新兴工业发展中的异同点。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硅谷工业区的了解,使学生明确教育和科学技术在现代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北美工业区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3)硅谷高科技工业区的主要发展条件。
2.难点
(1)北美工业区形成的历史原因。
(2)高科技工业的主要特点。
3.疑点
20世纪80年代以后,硅谷工业区向其它地区扩展的原因。
4.解决办法
(1)对于北美工业区工业发展的历史原因,应注意结合学生在历史课中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由学生简述两次世界大战给美国工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可以使学生懂得北美地区为什么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2)北美地区的主要自然资源在初中地理中已有介绍,教师可以提供一幅《北美地区主要自然资源分布图》,由学生读图掌握该地区的主要自然资源,在此基础上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分析北美工业区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了哪些工业部门,并将这一特点与前一节 中的西欧工业区做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区位条件,涉及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读图分析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利用《美国工业分布图》(图中应做适当的补充,增加美国主要矿产资源和农业带分布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其工业区位条件做出分析和评价。如果条件允许,以多媒体设备对上述内容进行动态显示,效果会更好。
(4)在讲述高科技工业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利用有关的统计数据(如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生产成本中科研费用的比例、产值增长速度等),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5)学生对硅谷工业区中的一些著名企业(如苹果电脑公司、英特尔公司、惠普公司等)非常熟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先由学生说明这些公司属于什么性质的工业?主要产品是什么?然后再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些高科技工业都集中在硅谷地区?最后还应启发学生运用工业分散的原理,探讨硅谷工业区中的部分新工厂扩展到其它地区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北美地区工业发展的历史原因和资源条件
第一步:对学生进行设问:“美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发展工业的?”“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工业不仅没有受到破坏,反而得到极大的发展,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要求学生依据历史课上所学的知识回答。
第二步:屏幕显示《北美地区主要自然资源分布图》,学生读图掌握该地区的主要自然资源。并以此为依据,讨论北美地区最适宜发展哪些工业部门?
第三步:将北美地区与西欧地区工业发展历史和发展基础进行对比,了解两地的差异性(此步骤也可以暂不安排,待学完本节 内容后,对两工业区域进行全面对比)。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
第一步:教师以复合投影片的方式(或用多媒体动态演示的方式),分步向学生显示《美国工业分布图》,内容按顺序依次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范围、欧洲移民最早到达的地区、煤炭和铁矿的分布、主要农业带的位置、水陆交通条件、主要城市分布等。
第二步:学生根据图中的各种信息,逐条归纳出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对本地区的矿产条件和水陆交通条件应做重点分析。
3.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
教师向学生提供有关的统计数据(如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生产成本中科研费用的比例、产值增长速度等),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4.硅谷工业区的位置、发展条件和特点
第一步:教师向学生询问世界著名的与计算机工业有关的公司有哪些(可以提示如:最早生产PC计算机的公司、最大的生产CPU的公司、以生产打印机为主的公司等,或用这些公司的标志图案让学生识别)?当学生回答出是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惠普公司后,指导学生阅读《硅谷工业区图》,使学生了解硅谷工业区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高科技工业区,在这里集中了一大批著名的以电子工业为主的企业。
第二步:设问:为什么这些高科技工业企业都集中在了硅谷?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联系前面学过的影响技术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因素等知识,分析硅谷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条件,其中应特别注意对教育和科技因素、交通因素的分析。
第三步:在谈到硅谷工业区发展的新趋势时,可以以“如果你是英特尔公司的总裁,你会将新工厂建在哪里?为什么?”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理解硅谷中的一部分新工业趋向分散的原因(除教材中提到的土地条件外,还应加入市场条件)。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北美工业区的发展过程,掌握该地区发展工业的主要资源条件。
(2)掌握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了解高技术工业的特点,掌握硅谷工业区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特点。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掌握对工业区域主要发展条件的分析方法。
(2)学会运用比较法对北美和西欧两大工业区的异同点进行对比。
3.德育目标
通过对硅谷工业区的了解,使学生明确教育和科学技术在现代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整体感知
教师可事先剪接编辑一段录像带,长度不超过3分钟,录像内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①20世纪中期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工业生产情况,如密集的工厂、丰富的产品、严重的污染等;②硅谷工业区的情况,如整洁的园区、自动化生产、科研结构、高速交通等。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可以对本节 所要介绍的内容产生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实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录像中的内容提问,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新课引入]
[板书]第十节 北美工业区域
(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录像带,使学生对本节 教材内容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我们在录像中看到的,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域――北美工业区。北美工业区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其中心是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板书]一、北美工业区的发展
[板书]1.北美工业区的历史
(设问:北美地区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发展工业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工业不仅没有受到破坏,反而得到极大的发展,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依据历史课所学的知识回答。)
北美地区的工业是从18世纪末才开始起步的,但发展很快。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北美地区工业的发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因远离战场,工业不仅没有受到破坏,反而因战争的刺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板书]2.北美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与西欧工业区不同的是,北美工业区是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北美地区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使北美地区的哪些工业部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屏幕显示《北美地区主要自然资源分布图》,学生读图掌握该地区的主要自然资源。并以此为依据,讨论北美地区最适宜发展哪些工业部门?)
[板书]二、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板书]1.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位置和主要工业部门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主要是指大西洋沿岸的北段和五大湖南岸地区。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重型机械、汽车、造船、化学、电力、炼油、石油化工、飞机发动机和推进器制造等。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板书]2.优越的区位条件
(以复合投影片的方式(或用多媒体动态演示的方式),分步向学生显示《美国工业分布图》,内容按顺序依次为:欧洲移民最早到达的地区、煤炭和铁矿的分布、主要农业带的位置、水陆交通条件、主要城市分布等。学生根据图中的各种信息,逐条归纳出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对本地区的矿产条件和水陆交通条件应做重点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起步较早;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周围地区的农业基础好;水陆交通便利;拥有庞大的市场。正是因为具有这些优越的工业区位条件,才使得该工业区能够迅速发展扩大,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区域。同时,该工业区的技术力量也比较雄厚,新设备、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能够很快地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去,使该工业区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板书]三、高技术工业区
[板书]1.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下面我们根据一些有关的数据,看看这些高技术工业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学生阅读有关的统计数据,如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生产成本中科研费用的比例、产值增长速度等,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板书]2.代表性的高技术工业区――硅谷
(展示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惠普公司的标志图案,由学生识别。)
这些大家所熟悉的高科技企业,都分布在美国西部的硅谷工业区内。
(学生阅读《硅谷工业区图》,找出上述企业的位置。)
为什么这些该科技工业企业都集中在硅谷呢?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联系前面学过的影响技术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因素等知识,分析硅谷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正是因为硅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加上高水平的大学,便捷的交通,大规模的军事定货,才吸引了众多高技术企业在这里集聚。
近年来,硅谷工业区因工业过于密集,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现在我们假设你是英特尔公司的总裁,你会将新工厂建在哪里?为什么?
(学生尝试分析回答。)
(四)总结、扩展
从本节 教材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北美地区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硅谷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更体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因此,大家应当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将来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做出贡献。
六、布置作业
1.在学习完本节 内容后,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表格,对比北美、西欧两大工业区域的工业特点,对比内容可以包括:区域位置、兴起时期、发展的基础条件、代表性的传统工业区及其发展条件、代表性的新兴工业区及其发展中的异同点等。通过对比,对两大工业区域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2.对本地区的高科技工业区进行调查,简单写出该工业区的发展条件、发展过程、发展水平、主要工业部门、今后的发展方向、目前存在的主要间题等。(注:此项作业仅适用于经济发达地区。)
七、板书设计
第十节 北美工业区域
一、北美工业区的发展
1.北美工业区的历史
2.北美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1.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位置和主要工业部门
2.优越的区位条件
三、高技术工业区
1.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
2.代表性的高技术工业区――硅谷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空气的污染和保护
马艳秋 沈阳市东陵区长青小学
24203340
教学目的: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教育学生保护自然的意识。
2、准确地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及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树立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提示目标: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长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活在黄河流域,它是我们的骄傲,后来黄河变了,那么它是怎样变化的呢?通过学习我们来了解。
二、自学质疑。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查字典理解:摇篮、悬河、生息繁染、忧患、植被水土流失
3、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两方面原因的关系怎样?
4、科学家设计的治理方案是什么?
5、缓和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什么?
6、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三、点拔解疑:
1、黄河变化的原因:一是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黄土本身结构松散。二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2、两方面原因关系:水土流失形成的恶性循环。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减产,越是减产,人们越是开垦荒地,荒地越多,水土流失越严重。
3、治理方案:①坚持的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式。②保护如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③合理规划土地。④大量修建水利设施。
本节我们学习了缓和是怎样变化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但随着时间的变化,黄河以发生了变化,给两岸人民造成灾,原因更被是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人口不断增长,开垦牧业毁灭森林,草原,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为了治理黄河,科学家设计方案,一定要保护好森林,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通过本课学习,使人人都明白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自杀的行为。
我们的美丽的校园里树叶秀、小草美、花儿扬着脸儿朝着我们,明镜的天空淡如水,白云飘飘,我们的校园美,激起学习的热望。我们知道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绿色生命是这个家园的主体,我们是二十一世纪主人,保护好家园、保护好绿色生命责任重大,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这样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让自然环境为人类造福。
3、告诉我们还要破坏森林,要保护森林.
4、师小结:
四、强化词练:
1、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环保重点。
2、归纳中心:
这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以及演变过程,告诉人们要保护号环境,否则就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板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演变过程
变化原因
治理方案
9空气的污染和保护
教学目的:
1.通过本科教学,使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以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简易的方法考察当
地的污染情况)和分析综合能力(运用分析的方
法,认识空气污染的原因)。
3.向学生进行保护空气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对学生进行保护空气环境的教育。
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 问:
1.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氧气占多少?氮气占多少?其他气体占多少?
2.空气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污染的含义
讲 述:
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等气体组成的。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的成分外,增加了许多对人、动物、植物有害的物质,我们就说空气被污染了。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原因
(出示空气污染图。)
⑴讨论:什么可以污染空气?
⑵讲解:工人排放的烟尘废气,气车、飞机、轮船排放的废气,含有很多有害物质,是空气的主要污染源。
3.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⑴讨论:空气污染的危害?
⑵讲解:
空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很大。烟尘、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能刺激人的眼睛,使眼睛发炎、疼痛;这些有害无质还能刺激人的气管、肺,使人咳嗽、气喘,甚至得肺癌。
空气污染对农作物、树木的危害很大。例如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能使农作物、树的叶子变黄、枯萎、脱落。二氧化硫与云中的雨滴化合形成酸雨,使大片农作物、树林死亡。
空气的污染对建筑物也有危害。烟尘会使建筑物变黑,酸雨能腐蚀建筑物,使其一层层脱落、损坏。
4.指导学生认识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⑴谈话: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空气污染危害很大,必须设法防治。你知道怎样防预和治理空气污
染吗?
⑵讲解:
清洁的空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为了保护空气不受污染,国家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规定:
工厂必须注意消烟除尘,废气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到空气中;城市要控制汽车的数量,改进发动机,减少废气的排放;冬季要集中供暖,代替千家万户的炉灶,以减少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排放。
另外,要大量植树造林,树叶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有些树叶有监测空气污染的作用。
为了防止空气污染,还要注意搞好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便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了有关空气污染和保护的知识。
2.提问:
⑴什么叫空气污染?
⑵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⑶空气污染有什么危害?
⑷怎样保护空气不污染?
3.讲述: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清洁的空气是人赖已生存的条件。因此,每个人都有保护空气污染的责任,每个人都要关心周围的空气是否受到了污染。为此,我们应该对咱们这个地区的空气是否受到
污染进行考察。考察的方法是:
⑴数一数,学校、家附近有多少工厂的烟囱,冒出的烟是什么颜色的?闻一闻,工厂附近有没有难闻的气味?
⑵数一数,学校、附近的街道或公路上,10分钟内大约有多少汽车、拖拉机?它们排放的烟尘多吗?
⑶在房顶或窗台上固定一张白纸,观察一天内落了多少灰尘?
⑷如果你们那个地方用煤气做饭、取暖,数一数,附近有多少烟囱?冒的烟是什么颜色?
......
把考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布置作业
考察当地空气污染情况。
大气的运动
一、 考点概述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三圈环流的形成。
2、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 世界一月、七月高低压中心的名称及分布。
4、 季风环流的概念和成因。
二、 学科综合
1、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特点、气象气候灾害对我国的影响。
2、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来判断高低的分布。
三、 最新热点
全球灾害性天气和大气运动的相互关系。
四、 前沿视点
13题以我国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为载体材料情景,将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特征、特殊天气对我国的影响进行学科内综合,通过知识联系图,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大气的降水
一、 考点概述
1、水汽凝结的条件,降水的形成过程。
2、 降水的类型: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锋面雨。
3、 全球四个降水带的形成和分布。
二、 学科综合
通过分析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差异和大气的运动的关系,实现本学科的知识综合,并从形成原因分析中所包含的哲学启示,实现跨学科的综合。
三、 最新热点
由于降水的分布不均而引出的跨流域调水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四、 前沿视点
13题以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为载体材料情景,引导学生分析世界典型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并从形成原因中给我们提供哲学启示,融合地理、哲学知识,分析一条形成原因,提供一项哲学启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种例题实为“交融式”综合能力测试。
天气与气候(一)
一、 考点概述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2、 气团的形成条件和分类,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气团对天气的影响。
3、冷 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概念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4、 形成气候的因素。
二、 学科综合
天气与气候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 影响很大,通过其成因分析,灾害 防,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最新热点
近年来,我国沙尘暴频繁发生,分析其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及采取的对策。
四、前沿视点
15题以我国部分地区春季某时气压分布图为情景,“模拟现实”,分析由于亚 大陆比热小,冬季冷却快形成冷高压,我国 方受冷高压爆发强冷空气,形成快行冷锋,降温幅度大,对农作物造成影响,由于 方冬春干旱,容易形成沙暴天气,应大力 树造林,营造三 防护林。进行学科内综合,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高三综合专题课 西部开发问题
一.教学设计思路: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国各地掀起一股开发西部的热潮,从而也使西部开发成为考试的热点,因此把西部开发作为综合知识的复习专题是有必要的。
本专题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主线,联系其他学科相关内容来复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西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第二部分:西部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第三部分:以西部地理特征为主线与其他学科的综合知识。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概略地了解西部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特征。
2.使学生了解西部开发中的重大方针、政策。
3.初步探索以西部地理特征为主线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通过创新习题训练,使学生了解各学科知识的广泛性和交叉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教学方法:
1.通过多媒体教学,大容量、高速度地复习西部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
2.讲练结合,重在训练。
四.教学过程设计:
西 部 地 理 环 境
西北
青藏高原
西南
范围
陕、甘、宁、新、
内蒙古
青、藏
云、贵、川、渝、桂
地形
塔里木盆地、天山、
准噶尔盆地、祁连山、
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横断山脉
气候
干旱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寒
(高原山地气候)
湿润
(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河湖
多内流河、湖
(塔里木河,青海湖)
多大江大河源头
(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
多外流河,水量丰富
(长江、珠江水系)
资源
能源
草场、煤、石油、
天然气、铁、有色金属、钾盐、水能、风能、
旅游资源
草场、太阳能、地热、旅游资源
森林、水能、煤、铁、有色金属、旅游资源
人口
比重23%,密度小,分布不均,多民族聚居
交通
铁路:包兰、兰新、
宝中、北疆,
新建南疆铁路
以公路为主,
计划修建青藏铁路
(格尔木―拉萨)
铁路:宝成―成昆、成渝―川黔、贵昆,
新建南昆铁路
农业
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新疆绿洲农业区)
高寒牧业、
种植业(藏南谷地)
种植业(四川盆地)
工业
西安―飞机制造
兰州―有色冶金
新疆―石油工业
包头―钢铁工业
林芝―毛纺
钢铁―重庆、攀枝花
煤炭―贵州六盘水
电力―重庆、贵州、
四川
严峻的
生态
环境
荒漠化、草原退化、
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
草场破坏、
滥捕滥猎野生动物
天然林破坏、
水土流失
西部大开发――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地理学科
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物
理
1.西部地势特点决定了其丰富的水能资源
水能的开发利用――
水电站的建设:E=mgh(注意单位)
发电量的计算:P发=UI
远距离输电:P损=RI2
2.西北地区典型的风蚀地貌的形成与气候的关系
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热胀冷缩)
化
学
1.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溶洞、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流水(含CO2)对石灰岩的化学溶蚀作用:
2.石油天然气是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资源和化工原料
石油天然气作为能源燃烧和作为化工原料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生
物
1.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温的年、日较差都大 ,降水稀少――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含糖量都高
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分别是合成有机物和消耗有机物的过程,白天日照强,光合作用也较强;夜晚则相反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2.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在开发过程中的环保问题、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天然林保护以及林业生态工程
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知识与地理学科的交叉
政
治
1.在开发西部能源的过程中,既要注意经济效益,又要注意生态和社会效益,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哲学原理:普遍联系的观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
发展的观点
2.正确认识西部大开发,跳出资源依托型发展战略,走市场导向型发展战略
经济学原理: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
市场调节是基础
历
史
1.目前西部大开发与历史上西部地区的发展
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开发经历三个阶段:
50年代―屯垦戍边
60-70年代―“大三线”建设
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加大了对西部的支持力度
2.西北地理环境的变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著名的楼兰、尼雅文明的覆灭对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3.西部边疆和平问题
西部地区遭受列强入侵的历史:
19世纪中期―法国以越南为跳板入侵云南、广西等地
19世纪70年代―俄国侵占伊犁,英军入侵西藏南部
西部大开发相关的重大方针政策
一. 正确处理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努力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1.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是实现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重要举措。
2.西部地区要借鉴东部地区的经验,引进和利用东部地区的资金和技术,加快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3.中部地区要承东接西,发挥地区优势争取自身的较快发展。
4.东部地区要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提升产业层次,使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打好基础
1.水利设施建设:节水、防洪、蓄水、调水。
2.交通运输建设: 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铁路、机场和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形成全国性的综合运输体系。
3.加快电网、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和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1)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万平方公里,西部占80%。
(2)全国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约2400万平方公里,西部占95%。
(3)每年因上游水土流失,进入长江和黄河的泥沙量达20多亿吨。
2.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
(1)国家向农民无偿提供粮食和种苗。
(2)实行个体承包。
3.坚持“全面规划、分部实施、重点突出、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
4.搞好规划和试点示范。
四.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
1.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2.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3.加强人才利用、引进和培养。
五. 西部大开发要有新思路和新办法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2.运用新思路编制好专项规划。
3.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投融资办法。
4.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西北地区
“种植、养殖、沼气”三位一体农业―西南地区)。
(2)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西部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美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闻名遐迩的文化古迹等)。。
5.以全方位开放促开发。
综 合 练 习
高三地理综合教案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一)
第一讲 中国的疆域及人口
一、知识要点归纳
1.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 东半球 北半球
海陆位置 亚洲东部 太平洋西岸
纬度位置: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
邻国位置:陆上邻国有利15个,隔海相望的有6个
2.疆域:
领土四端点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曾母暗沙(4°N附近)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附近)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73°E附近)
最北端: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附近)
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3.行政区划
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4.人口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12.9亿多人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人口分布不平均,东南稠密,西北稀疏(以黑河市和腾冲县连线为界)(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分别为452.3人/平方公里、262.2人/平方公里和51.3人/平方公里,东部人口密度是西部的8.8倍。“五普”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布情况,由多到少为东部4.9亿人、中部4.2亿人、西部3.6亿人,而东、中、西部地区面积大小排序恰好倒置,依次为108.6万平方公里、158.5万平方公里和692.7万平方公里。)
农村人口比重大占占总人口的63.91%,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城镇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36%以上。
人口增长过快,就业与老龄化问题突出 (我国年平均净增人口仍在1000万以上据专家估计,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城乡大力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大约少生3亿多人口,为国家和社会节约社会抚养费7.4万亿元,节约物质技术装备费用6.99万亿元,同时还对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民族
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
民族分布:
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