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毕业班联考(一)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5页。第II卷6至15页。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126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Cl 35.5 Ag 108 Fe 56
1.下面有关生物实验原理、方法或结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不须保持细胞的活体状态
B.在“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中,将所得到的DNA粘稠物加入到0.14mol/L的NaCl溶液中,经过滤后,此时应取滤液继续提纯DNA
C.番茄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常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材料
D.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质壁分离是指细胞质与细胞壁的分开
A.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B.某种群的显性基因频率与隐性基因频率的动态变化关系
C.杂合子豌豆逐代自交,后代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数量关系
D.培养过程中组成酶和诱导酶在大肠杆菌体内的含量关系
3.下图表示较强光照且温度相同,以及水和小球藻的质量相等的条件下,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示意图。一段时间后,以下相关比较不正确的是:
A.Y2的质量大于Y3的质量
B.④中小球藻质量大于①中小球藻质量
C.②中水的质量大于④中水的质量
D.试管①的质量大于试管②的质量
4.右图表示相互之间有联系的a、b、c三项之间的
数量(相对值)变化。下列有关描述中合理的是 :
选项
项 目
a
b
c
A
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B
一条食物链各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C
对数期三个相邻时间段细菌种群数量
第3时间段
第2时间段
第1时间段
D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中有关数目
基因中核苷酸
mRNA中的核苷酸
蛋白质中氨基酸
5.下列有关生物工程技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DNA连接酶的催化作用与黏性末端的碱基互补无关
B.能在培养条件下无限传代的细胞系,往往带有癌变的特点
C.接种后处于调整期的细菌代谢旺盛,体积增长较快
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体现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6.下列关于核酸以及基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中一定同时含有两种核酸,但只有DNA对遗传信息的表达有作用
B.真核细胞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且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
C.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为环状,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也有可能是环状
D.DNA分子的多样性与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以及脱氧核苷酸链的空间结构有关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稀有气体元素属于非金属
B.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C.常温常压下,能形成气态氢化物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D.元素周期表中92U以后的元素都是人造元素
8.下列各组中的所有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跟水反应的是
①生石灰、木炭、二氧化硫、纤维素 ②镁、硫磺、葡萄糖、乙酸乙酯
③电石、淀粉、蛋白质、甲苯 ④氯气、溴乙烷、过氧化钠、二氧化氮
⑤明矾、氧化铝、二氧化硅、蔗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⑤ D.①③④⑤
9.X、Y、Z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X<Y<Z。Z元素原子次外层电子数是X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Y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Z元素的原子可以形成-2价阴离子。则由X、Y、Z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不可能的是
A.X2YZ2 B.X2YZ3 C. XYZ D.X4Y2Z
10.下列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
向NaBr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
比较Cl2与Br2的氧化性强弱
B
用同一电路分别测定盐酸和某一元酸溶液的导电性
比较盐酸和该一元酸酸性的强弱
C
分别向AlCl3溶液和MgCl2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
比较镁与铝的金属性强弱
D
常温下测定同浓度Na2CO3溶液和Na2SO4溶液的pH
比较硫与碳的非金属性强弱
11.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用来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A. K37ClO3与浓盐酸(HCl)在加热条件时生成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K37ClO3+6HCl=K37Cl+3Cl2↑+3H2O
B.表示氢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H2(g) + O2(g)= H2O(g);△H=-241.8kJ/mol
C.将1mL~2mL氯化铁饱和溶液逐滴加到20mL沸水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3++3H2O Fe(OH)3(胶体)+3H+
D.氢氧化钡溶液滴入硫酸氢钠溶液至中性:
Ba2+ + OH- + H+ + SOBaSO4↓ + H2O
12.已知0.1mol/L的二元酸H2A溶液的pH=4,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Na2A和NaHA溶液中离子种类相同
B.在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Na2A和NaHA溶液中,阴离子总数相等
C.在NaHA溶液中一定有:c(Na+)+c(H+)=c(HA-)+c(OH-)+2 c(A2-)
D.在Na2A溶液中一定有:c(OH-)=c(H+)+c(HA-)+2c(H2A)
13.在某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A,一定条件下建立如下化学平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建立新平衡的过程中,A分解的速率与B消耗的速率之比为a:b
B.在建立新平衡的过程中,混合气体的密度逐渐减小
C.重新达平衡时,A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D.若a = b + c,重新达平衡时,B的体积分数不变
1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中子与质子结合成氘核后,吸收能量
B.用升温、加压的方法和化学的方法都不能改变原子核衰变的半衰期
C.阴极射线与β射线都是带负电的电子流,都是由原子核受激发后产生的
D.公式的含义是:质量为的物质所具有的能量为
15.2007年我国计划发射环月无人宇宙飞船――“嫦娥一号”。已知月球半径为R,若“嫦娥一号”到达距月球表面高为R处时,地面控制中心将其速度调整为v时恰能绕月匀速飞行;当其下降到月球表面附近匀速绕行时,地面控制中心应将飞船速度调整为
A. B.
C.v D. 2v
A. 乙分子从r3到r1一直加速
B. 乙分子从r3到r2加速,从r2到r1减速
C. 乙分子从r3到r1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一直增大
D. 乙分子从r3到r1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加
17. 在水面下同一深处有两个点光源P、Q,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当它们发光时,在水面上看到P光照亮的水面区域大于Q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P光的频率大于Q光
B.P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Q光
C.P光的光子能量小于Q光
D.让P光和Q光通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P光的条纹间距小于Q光
( 已知cos53°=0.6, sin53°=0.8)
A.小球静止时弹簧的弹力大小为mg
B.小球静止时细绳的拉力大小为mg
C.细线烧断瞬间小球的加速度立即为g
D.细线烧断瞬间小球的加速度立即为g
A.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10 m/s2
B.小球初始位置距地面的高度为1 m
C.小球能弹起的最大高度为0.75 m
D.小球在弹起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2
A.波源开始振动时方向沿y轴正方向
B.从t=0开始经0.15s,x=40m的质点运动的路程为0.6m
C.接收器在t=2s时才能接受到此波
D.若波源向x轴正方向运动,接收器收到波的频率可能为9Hz
A.若B2=B1时,棒进入右面区域中后先做加速运动,最后以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
B.若B2=B1时,棒进入右面区域中时仍以速度υ作匀速直线运动
C.若B2=2B1时,棒进入右面区域后先做减速运动,最后以速度作匀速运动
D.若B2=2B1时,棒进入右面区域后先做加速运动,最后以速度4υ作匀速运动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74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 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题号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总分
分数
得分
评卷人
22.(16分)
(1)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
②若重物质量为0.50kg,选择好的纸带如图,已知相邻两点时间间隔为0.02s,长度单位是cm,g取9.8m/s2。则打点计时器打下点B时,重物的速度vB=________m/s;从起点O到打下点B的过程中,重物重力势能的减小量ΔEP=_______J,动能的增加量ΔEK=__________J。(结果保留里两位有效数字)
(2)如图甲所示为一段长为L的粗细均匀的新型导电材料棒,为了测量该材料的电阻率,首先用多用电表的欧姆档(倍率为×10)粗测其电阻,如图乙所示,其读数为______;
然后用游标卡尺测量其直径,如图丙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__ cm。
A.电流表:量程为0.6A,内阻约为0.5Ω
B. 电压表:量程为3V,内阻约为3kΩ
C.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20Ω,额定电流1A
D.低压直流电源:电压6V
F.电键K,导线若干
得分
评卷人
23.(16分)交流发电机的发电原理是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轴OO’匀速转动。一小型发电机的线圈共220匝,线圈面积S=0.05m2,线圈转动的频率为50Hz,线圈内阻不计,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T。为用此发电机所发出交流电带动两个标有“220V 11kW”的电机正常工作,需在发电机的输出端a、b与电机之间接一个理想变压器,电路如图。求:
(1)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为多少?
(2)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多少?
(3)与变压器原线圈串联的交流电流表的示数为多少?
得分
评卷人
24.(18分)如图所示,abcd为一正方形区域,正离子束从a点沿ad方向以=80m/s的初速度射入,若在该区域中加上一个沿ab方向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为E,则离子束刚好从c点射出;若撒去电场,在该区域中加上一个垂直于abcd平面的匀强磁砀,磁感应强度为B,则离子束刚好从bc的中点e射出,忽略离子束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不计离子的重力,试判断和计算:
(2)E与B的比值为多少?
得分
评卷人
25.(22分)如图所示,EF为水平地面,O点左侧是粗糙的、右侧是光滑的。一轻质弹簧右端与墙壁固定,左侧与静止在O点质量为m的小物块A连接,弹簧处于原长状态。质量为4m的物块B在大小为F的水平恒力作用下由C处从静止开始向右运动,已知物块B与地面EO段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物块B运动到O点与物块A相碰并一起向右运动(设碰撞时间极短),运动到D点时撤去外力F,已知CO=4s,OD=s,求撤去外力后:
⑵物块B最终离O点的距离。
得分
评卷人
26.(16分)下图是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部分产物已被略去。常温下X为固体、B为液体,A、C、E为气体,单质M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金属。X受热分解生成A、B、C的物质的量相等。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X的名称:_____________;A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
⑵写出A→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出C作氧化剂时的化学方程式(任写一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写出N的稀溶液与过量M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0.3mol M与足量B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_mol
⑹治疗心绞痛的药物三硝酸甘油酯( ),在人体液中酶的作用下,缓慢氧化自发释放出D分子,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评卷人
27.(18分)近年来全世界经历了多种传染性疾病(如非典、疯牛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的袭扰,因此,经常性地对环境进行消毒,是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某研究小组为制备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设计了A、B两套装置(B装置中电极材料均为石墨)。并查阅到下列资料:“在加热的情况下卤素单质和碱液发生如下反应:
3X2 + 6OH-5X-+ XO3-+ 3H2O ”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装置A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若去掉装置A中盛浓硫酸的洗气瓶,能否达到预期目的_____(填“能”或“不能”)
⑶装置A中盛冰水的烧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利用装置B制备消毒液时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装置B中a端应接电源的_______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评卷人
28.(15分)葡萄糖是人类的营养素。在人体内富氧条件下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缺氧条件下则生成一种有机物A。已知:
①
②将A进行下图所示的反应,其中C和C′是同系物,C′是甲酸(HCOOH)
回答下列问题:
(1)C和D′属于_________(填入编号,以下同)
①同系物 ②同分异构体 ③同类物质 ④同素异形体
(2)D′和E分别属于哪一类化合物:D′_________,E___________
①多元醇 ②醛 ③不饱和羧酸 ④多元羧酸 ⑤酯
(3)写出结构简式:A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__
(4)写出反应类型:反应Ⅰ________________反应Ⅱ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A→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评卷人
29.某工厂用FeCl3溶液腐蚀镀有铜的绝缘板生产印刷电路,化学原理为:
2FeCl3+Cu=2FeCl2+CuCl2
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甲、乙、丙三位同学为分析该厂生产印刷电路后所得废液(记为A)的组成,各取50.0mL A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甲
向50.00mL A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析出沉淀43.05 g
乙
向50.00mL A中试探性的加入0.70 g铁粉,结果全部溶解未见固体析出
丙
向50.00mL A中加入20.0 mL稀硝酸,产生0.224L NO(标准状况)
结合三位同学实验提供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厂所使用的FeCl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2)A中c(Cu2+)的取值范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向乙同学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结果生成0.56L NO(标准状况),则A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评卷人
30.(18分)利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学问题:
⑴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必须使自身各个部位协调配合,才能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①人体血液中的CO2是调节呼吸的有效生理刺激。当动脉血中的CO2浓度升高时,形成
了对 的有效刺激,引起呼吸加快加深。以上过程的调节方式属于 。
②人体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与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间具有调节作用,请用简图表示两者间的调节作用。
⑵为了研究蛋白质对动物代谢的重要性,有人在保证其他营养物质供应的前提下,对小鼠进行了一些实验。请分析回答:
① 食物蛋白是足量的玉米蛋白,14天后小鼠死亡。分析得知玉米缺少色氨酸和赖氨酸。这说明: 同等重要。
② 在研究某氨基酸是否为必需氨基酸时,为小鼠提供缺少该种氨基酸的饲料,如果存活时间不长,就确认该氨基酸为必需氨基酸。你认为此方案应如何改进?
。
③如果在为小鼠提供的营养物质中,去除糖类,代以足够蛋白质,小鼠是否会出现低血糖?并解释原因 。
⑶右图是陆生植物根尖结构示意图,其中A、B、C、D分别代表成熟区、伸长区、分生区、根冠。回答下列问题:
②在诱导因素作用下,最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的部位是 (填字母)
③A处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是 。当该种植物的根较长
时间被水淹,叶片反而会出现萎蔫(缺水)的原因是
。
④参与调节C处生理活动的主要激素是 。
得分
评卷人
31.(18分)完成下列实验并回答相关问题:
某医院病理室为了确诊一患者的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切取了一小块肿瘤组织进行培养。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培养之前,肿瘤组织必须先用 等处理成单个细胞。
⑵化疗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用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 ,使细胞分裂停止在分裂间期。
⑶某科研单位研制出一种新型药物X,请设计实验:研究新型药物X是否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
实验器材:培养瓶2个、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箱、动物细胞培养液、溶于生理盐水的新型药物X、生理盐水等
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消毒后的洁净培养瓶,标号A、B
②㈠分别在两个培养瓶中加入 。
㈡在A中加适量溶于生理盐水的新型药物X,B中加 。
㈢ 。
㈣将A、B同时放入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
③取等体积的A、B培养液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
④可能的实验结果与相应的结论:
第一种 。
第二种 。
⑷若上述药物X真有较好的疗效,我们可将其与 连接起来制成“生物导弹”。
2006年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一)
2006年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一)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6 页。第Ⅱ卷 7 至 12 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或答题纸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案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或写在答题纸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十二校联考语文试卷答题纸
四、(18分)
15.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刺史达奚恕屡加咎责,周乃拂衣游于曹、汴,又为浚仪令崔贤首所辱,遂感激西游长安。(3分)
译文:
。
(2)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3分)
译文:
。
(3)我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2分)
译文: 。
1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1)两首诗都写“桃花”,但“桃花”这一意象在两首中的作用各不相同,请作具体说明。(3分)
。
(2)谢诗中的“怕”和白诗中的“恨”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
17.填写下列文学常识及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 的政论文《过秦论》,将秦的灭亡归结为“然后以六合为家,崤
函为宫, , ,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峨眉山月歌》从诗体上看是一首 诗,其尾联是 ,
。
(3)《水调歌头•仲秋》是 派词人苏轼的名作,他对人生的感悟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18分)
18.肖邦在音乐上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答:
。
19.文中划线句“它(艺术家独特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相平行,但与现实世界又绝不相同”这句话的含义,你怎样理解?(4分)
答:
。
20.文中第三段写舒曼和李斯特,第五段写贝利尼和巴赫,两段同样是写“其他音乐家”,在表现手法和写作目的上有什么不同?试阐述之。(4分)
答:
。
21. (4分)
六、(12分)
22.改写:
。(4分)
23. 以上数据表明: 。
(4分)
24.(4分)(不超过30字)
第一节 能量的相互转化
一、教学目标
1.能列举能的多种形式。
2.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二、教具
手电筒、课件
三、教学方法
讨论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 展示人造卫星
问1: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人造卫星。
问2:你对人造卫星了解多少?请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
总结补充: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太空时代,并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五个能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据知,中国至今共发射约五十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现在在轨飞行工作的卫星约十颗。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标志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
书本82页讨论1:如图3-2所示,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工作所需的电能来自哪里?
答:上世纪50年代,第一个实用性的硅太阳电池在美国贝尔研究所试制成功,不久就被首次应用于美国“先锋1号”人造卫星的发电系统上。随着人类探索宇宙步伐的加快,太阳电池的开发也得到了极大地促进。迄今为止,太空中成千上万的飞行器上几乎都装备了太阳电池发电系统。 问4:火箭推动人造卫星升空的过程中具有什么能?这些能是什么能转化而来的?
生:火箭推动人造卫星升空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即具有机械能)。燃料通过燃烧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机械能。
(二)师生一起看书本图3-1、图3-3、图3-4,讨论这些事例中能量的相互转化
图3-1中积雪的势能转化为动能。
图3-3中热能转化为动能
图3-4青蛙消耗了储存在体内的化学能,这些能来自呼吸作用:有机物+氧气 → 二氧化碳+水+能量;这些能在青蛙跃起时转化为机械能了。
他消耗的能量可以通过什么来补充?通过食物,可见食物当中也储存着能量,储存在食物中的能称为化学能。
补充问题:动物和植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分别由什么能转化而来?
答:动物来自于食物,是食物中的化学能转移为动物的化学能;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能量来自太阳,是太阳能转化为植物体内的生物质能: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分析:手电筒发光实验中能量的变化;电风扇工作时能量的转化。
手电筒发光实验中,干电池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又通过小灯泡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电风扇工作时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和热能。电能=机械能+热能。究竟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多少机械能和多少热能呢?我们将在后面几节中解决这一问题。
总结:大量的事实表明,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都不是孤立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相互转化,能量也会在不同的物体间相互转移。
所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者“获得能量”,实质上就是能量相互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不同形式能之间
同种形式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让学生进一步对图3-5进行讨论。
胶片感光: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特技跳伞:势能转化为动能。
比较:同一个人从1米高处跳下和从20米高处跳下的结果为何不同?
一个小石块和一个大石块都从1米高处落下分别落到你的左脚和右脚上,后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说明: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所处的高度有关。质量一定,高度越高,势能越大;高度一定,质量越大,势能越大。E势=mgh。势能越大,转化为动能就越多,造成的伤害就越大。一辆汽车慢速行驶时和快速行驶撞车时造成的伤害不同正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动能,速度越大造成的伤害越大。一辆小汽车和一辆大卡车以同样的速度行驶,撞车时造成的伤害不同也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动能,质量越大动能越大。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E动=1/2mv2。
激光切割金属:光能转化为热能。
森林火灾:枯枝败叶呼吸作用产生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同时吸收太阳辐射热(太阳辐射热转移到枯枝败叶上),如果这些热能难以散发出去,温度会越来越高,达到着火点后便燃烧起来,此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植物生长需要阳光: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
简述小型水电站发电的能量变化。
小型水电站发电:(1)水流由高到低,势能转化为动能。(2)水流冲击转盘,带动电动机转动,水流的动能转移为转盘的动能。(3)发电机转动发电,动能转化为电能。
思考题:
书本84页思考题和85页练习题
84页思考题:化学能→热能 热能→化学能
85页练习1:汽车燃烧以化学能转化为车发动机的动能,同时有一部分化学能转化成汽缸等装置的内能,使温度升高。汽车蓄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85页练习2:煤(或其他燃料)释放的化学能→水蒸气的内能→蒸汽汽车的动能。
第一课时:机械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在实验室测量时间的方法。
4、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
5、知道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在选择参考系时,能选择使研究问题方便的参考系。
2、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能否把物体作为“质点”来处理,初步掌握科学抽象这种研究方法。
三、德育目标:
从科学抽象这研究方法中,渗透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在研究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2、质点概念的理解。
3、时刻与时间、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什么情况下可把物体看出质点
教学方法:
质疑讨论法
教学用具:
有关空投物资的投影片(抽动)
有关能力训练的习题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常我们所说的:飞机在蓝天上飞、汽车在奔驰、河水在流动……,这些物体都做机械运动,而且我们早晨一起床,就在做机械运动,比如离开宿舍去教室,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就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出示投影片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有 ,叫机械运动。(位置的变动)
(2)被选作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 (参考系)
板书:机械运动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为了描述运动必须选择参考系。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结果会有所不同。
3、知道实际选择参考系,要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4、知道质点是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能正确判断运动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看作质点。
5、区分时间与时刻、位移和路程。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1)参考系: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考系。
(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
出示空投物质的投影片(飞机、物资都可以抽动,能显示出其实际的运动路径)
学生分析:以飞机为参考系,看到投下的物资沿直线竖直下落,地面上的人以地面为参考系,看到物体是沿曲线下落的。
要求学生举例:描述同一个运动,选择不同参考系,观察结果也不一样。
学生举例:运动的汽车,是选择地面为参考系,如选司机为标准,汽车是静止的。
……
(3)老师总结:参考系是可任意选取,但选择的原则要使运动和描述尽可能简单。比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不懂得物体作参考系要比选太阳作参考系简单。
2、质点
在研究某一问题时,对影响结果非常小的因素常忽略。常建立一些物理模型,这是一种科学抽象。那以前接触过这样的物理模型吗?
学生:光滑的水平面、轻质弹簧。
老师:对,这些都是把摩擦、弹簧质量对研究问题影响极小的因素忽略掉了。今天我们又要建立一种新的物理模型――质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0。质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教师出示投影片,学生填写:
(1)质点就是没有 ,没有 ,只具有物体 的点。
(2)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与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吗?
(3)研究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要研究这辆汽车车轮的转动情况,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
(4)原子核很小,可以把原子核看作质点吗?
(5)运动的质点通过的路线,叫质点的运动 ; 是直线,叫直线运动; 是曲线,叫 。
师生共评:质点是没有形状、大小、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这是一种科学抽象,就是要抓住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这就必须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的或不起作用的,就可以把它看作质点。比如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汽车,研究它运动的特点,汽车的大小、形状及车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的,可把汽车看作质点。而研究车轮的转动,是研究汽车上部分的运动,就不能把汽车看作质点,再比如原子核很小,要是研究质子与质子的作用时,就不能把它看作质点。
3、时刻、时间间隔(也称时间)
这两个物理量与我们交往太密切了。根据同学们各自的理解,举一些关于时间、时刻的例子。
学生回答非常踊跃:
几点钟开会,几时上课,几点发车……
这都是时刻,而会议长达2个小时,这是从开始到结束的实践间隔等等。
师:如果把时刻、时间在数轴上表示出来,那含义就一目了然:
出示投影片,学生回答有关问题:
要指出时刻、时间间隔在数轴上的表示特点。
(2)时间的单位有 、 、 ,符号分别为 、 、 。
3、在实验室研究物体运动情况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常用 来测量。
师强调:要在时间轴上表示出时刻、时间、时刻表示为一点,时间表示为一线段。这在以后的直线运动中的速度的研究中,常要用到这两个概念。
4、位移和路程
同学们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并讨论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出示投影片,学生思考回答:
一个人汽自行车沿途必须经过A、B、C、D四村,才能从甲地到达乙地。然后在返回,返回时又经过D、C、B、A村。那么这个人从甲地到乙地时,他的路程的大小、位移的大小,方向如何?如果他返回时路程大小、位移大小、方向又如何?
分析得出结论:质点运动的实际轨迹的长度即路程,它只表示大小,而没有方向,是标量。而位移是物理学中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是从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所以这个人返回甲地经过D、C、B、A村庄时,它的位置时钟是从甲地(始位置)指向乙地(末位置)方向没有变,大小是从甲分别到D、C、B、A的线段的长度,所以位移越来越小。
反馈练习:
P22练习一 4、5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参考系、质点、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概念,这将是后面学生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基础,所以同学们要结合实际问题将它们区分开。
四、作业
P22、练习一6
补充:归纳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五、板书设计:
1、
2、
3、时刻、时间的区别
4、位移、路程的区别
六、教学总结: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自己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自己讨论、鉴别,培养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示范教案一(6.2二氧化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
●教学重点
SO2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SO2的化学性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启发、阅读、对比、归纳等
●教学用具
投影仪、铁架台(带铁夹)、分液漏斗、烧瓶、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双孔)、洗气瓶(可用大试管代替,5个)、烧杯、普通漏斗、石棉网、大烧杯、小试管、试管夹、水槽;
浓H2SO4、Na2SO3固体、品红试液、石蕊试液、氢硫酸、溴水、KMnO4溶液、浓NaOH液、水;
两试管预先收集好的SO2气体,其中一支的活塞上带有装浓NaOH液的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
[引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可爱的地球,然而,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酸雨、臭氧层的破坏和气候变暖这三大全球环境问题,却使人类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酸雨”是怎样危害地球的,请大家看以下资料。
[投影展示]“空中死神”――酸雨
猖獗的酸雨严重地威胁着地球。据资料记载,仅在1980年一年内,美国和加拿大就有5万余人成了酸雨的猎物。比利时是西欧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它的环境酸化程度已超过正常标准的16倍。在意大利北部,5%的森林死于酸雨。瑞典有15000个湖泊酸化。挪威有许多马哈鱼生活的河流已被酸雨污染。世界古迹、桥梁受酸雨腐蚀越来越快。号称世界最大露天博物馆智利复活岛上的石雕人像,正面临着解体和倒塌的威胁,美国每年花在修理受损古迹方面的费用超过了50亿美元。闻名世界,代表我国古建筑精华的北京汉白玉石雕,近年来也遭到意想不到的损害,故宫太和殿台阶的栏杆上雕刻着各式各样的浮雕花纹,50多年前图案清晰可辨,如今却大多模糊不清,甚至成光板。我国江苏、安徽、湖北、福建、江西、浙江七省的大豆田曾经受酸雨影响造成经济损失一年达1380多万元。
[师]那么,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又是谁呢?它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认识的物质――二氧化硫。
[板书]第二节 二氧化硫
[师]请大家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并回答你所知道的二氧化硫的性质。
[生]二氧化硫是一种大气污染物,有刺激性气味,是酸性氧化物。
[师]很好!下面就让我们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性质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试管收集好的二氧化硫]
[师]大家看!这支试管里收集的就是二氧化硫气体。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观察并结合课本总结出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学生看书并总结]
[教师板书]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1∶40),易液化(-10℃)
[老师举起装有SO2的小试管,并指着装有水的水槽]
[问]用现有的条件能否用实验证明SO2是易溶于水的?若能,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
[生]能!
[学生演示SO2溶于水的实验]将一集满SO2的试管倒置于盛水的水槽中,并晃动(注意:试管口应位于水面以下)
[问]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
[生]水槽中的水进入试管,且试管中水的液面高于水槽中水的液面。这是因为SO2易溶于水,试管中的SO2与水相遇,会溶于水从而使试管内气体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中的水进入试管。
[师]解释的很正确!
[教师把水槽中的试管塞上塞子后,移出水面,留作后用]
[过渡]下面,我们来认识和学习SO2的化学性质。
[板书]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师]由我们初中所学知识知道,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
[板书](1)酸性氧化物
[问]那么,酸性氧化物应有哪些性质呢?
[生]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
[演示实验Ⅰ]往刚才从水槽中拿出来的装有水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
[演示实验Ⅱ]如下图:
[问]上述两个实验现象分别说明了什么?
[生]实验Ⅰ说明SO2溶于水生成了酸。实验Ⅱ说明SO2可与NaOH溶液反应,且反应很彻底。
[师]回答得很好,请大家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学生板书]SO2+H2O===H2SO3
SO2+2NaOH===Na2SO3+H2O
[师]其实,二氧化硫溶于水形成的亚硫酸只能存在于溶液中,它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硫,故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应用可逆符号表示。
[教师把黑板上SO2与H2O反应的“===”改为“”]
[过渡]关于酸性氧化物,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CO2了,那么SO2与它的性质是否相似呢?
请大家看下表中SO2与CO2性质的比较。
[投影展示]SO2与CO2性质的比较
名称
CO2
SO2
与H2O反应
CO2+H2OH2CO3
SO2+H2OH2SO3
与碱反应
CO2+2NaOH===Na2CO3+H2O
CO2+NaOH===NaHCO3
CO2+Ca(OH)2===CaCO3↓+H2O
SO2+2NaOH===Na2SO3+H2O
SO2+NaOH===NaHSO3
SO2+Ca(OH)2===CaSO3↓+H2O
与盐反应
CO2+CaCO3+H2O===Ca(HCO3)2
CaSO3+SO2+H2O===Ca(HSO3)2
[师]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酸性氧化物,SO2与CO2的性质十分相似,那么,除此之外,SO2还有哪些性质呢?请大家看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Ⅲ]教师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并向学生介绍各装置中的试剂。
[师]A装置为实验室制取SO2的装置,当从A装置中出来的SO2气体依次通过氢硫酸、溴水、KMnO4溶液和品红溶液时,分别有什么现象?
[生]通过氢硫酸时溶液变浑浊,有淡黄色不溶物出现;通过溴水、KMnO4溶液和品红溶液时,原溶液的颜色均消失。
[问]那么,是SO2的什么性质导致了上述变化的发生呢?
[师]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SO2与氢硫酸的反应。
[板书]SO2+H2S
[问题探究]从反应物的元素种类以及反应时的现象来分析,生成物应该是什么?能否从硫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来说明该反应的实质呢?
[生甲]生成的淡黄色固体应是硫单质。
[生乙]这是含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之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师]很好!生成的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化合价应介于二者之间(即+4,-2之间),故产物只能是S和H2O。
[板书,把上述反应方程式写完整]
SO2+2H2S===3S↓+2H2O
[追问]在上述反应中,SO2表现出了什么性质呢?
[生]氧化性!
[师]对,这就是我们所得出的SO2的第二个性质――氧化性。
[板书 ](2)氧化性
[过渡]那么,SO2使溴水和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不是也是由于它的氧化性呢?
[生]不可能,因为溴水和KMnO4溶液的氧化性都很强。
[师]既然如此,会不会是溴水和KMnO4把SO2氧化了呢?分析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回答。
[生]应该是!因为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而S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6价,因此,具有强氧化性的溴水和KMnO4溶液把+4价的S氧化成了+6价的S,它们本身因发生还原反应而褪色。
[师]大家的分析很到位,事实也正是如此,它们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板书]SO2+Br2+2H2O===H2SO4+2HBr
5SO2+2KMnO4+2H2O===K2SO4+2MnSO4+2H2SO4
[问]上述反应说明了SO2具有什么性质?
[生]还原性!
[板书](3)还原性
[师]SO2除了可以被溴水、KMnO4溶液氧化外,还可被HNO3、Cl2、O2等强氧化剂氧化,如工业上生产硫酸,就要用到以下反应:
[板书]2SO2+O2 2SO3
[师]注意!以上反应为可逆反应。
上述反应生成的SO3溶于水即得H2SO4。
[副板书]SO3+H2O===H2SO4
[讲解]SO3是一种无色固体,熔点是16.8℃,沸点也只有44.8℃,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副板书]SO3是无色固体,熔、沸点低,易溶于水且放出大量的热。
[过渡]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还看到,SO2也可使品红溶液褪色(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这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板书](4)漂白性
[设问]那么SO2使品红溶液褪色的原理是否和Br2水与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呢?
请大家看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Ⅳ]用小试管分别取上述实验中已褪色的E装置(原盛品红溶液)和C装置(原盛溴水)或D装置(原盛KMnO4溶液)中的溶液,在酒精灯上加热。结果,E装置中的溶液又变成了红色,而C装置或D装置中的溶液却未发生变化。
[问]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现象呢?
[讲解]这主要是二者的变色原理不同造成的。SO2能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是由于二氧化硫可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成无色物质,而化合成的无色物质却是不稳定的,易分解而恢复原来有色物质的颜色。故这种漂白是暂时的。而SO2使溴水和KMnO4溶液褪色,是由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这种褪色是永久的。
[问]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物质具有漂白性?它们的漂白作用是基于这些物质的什么性质?
[生]Cl2、Na2O2都可用于漂白,它们的漂白原理是基于它们的强氧化性。
[问]把Cl2通到品红溶液中,溶液会褪色吗?若能,加热能使其恢复“庐山真面目”吗?为什么?
[生]因氯水具有漂白性,故溶液会褪色,但加热不能恢复原状,因氯水的漂白原理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其漂白效果是永久的。
[问题探究]把Cl2和SO2混合用于漂白,能否增强漂白效果?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自愿回答]
不能。因为Cl2可和S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最终使漂白效果减弱。
[问]同学们是怎样知道Cl2和SO2能反应的?
[生]因为溴水能和SO2反应,而Cl2的氧化性比Br2 强。
[师]很正确。说明同学们能够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由以前所学知识我们知道,Cl2能用于漂白是Cl2可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之故,下面,我们把氯水与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比较如下:
[投影展示]氯水与二氧化硫漂白性的比较
氯水
二氧化硫
原理
氯水中HClO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
SOO2溶于水产生的H2SOO3与有色物质直接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实质
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效果
永久性
暂时性
范围
可漂白大多数有色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漂白某些有色物质,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褪色,而是变红
[师]由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SO2除了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外,还具有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等。那么,我们能否从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来分析并解释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的原因呢?
[生]能,因为S元素的化合价主要有-2、0、+4、+6,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4价)介与其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之间,故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师]对!
我们研究物质的性质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应用它,SO2的这些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用途呢?请大家对课本有关内容进行总结并回答。
[学生看书后总结]
(1)制硫酸;(2)漂白纸浆、毛、丝、草帽等;(3)杀菌消毒。
[过渡]虽然SO2在实际中有一定的应用,但因SO2是有毒气体,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故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SO2时,对环境的危害是极大的。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污染
[师]在本节课的开头,我们曾提到酸雨,而且知道SO2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那么,什么是酸雨?它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危害?请大家看课本P128进行总结。
[学生看课本]
[投影总结]
1.pH小于5.6的雨水,称之为酸雨。
2.一般认为,酸雨是由于人为排放的SO2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当这些气体达到一定浓度后,在水凝结过程中溶于水形成硫酸和硝酸,使雨水酸性变大,pH变小。其转化可简单表示如下:
2SO2+2H2O+O22H2SO4
NOxHNO3
3.酸雨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破坏森林、草原和农作物。
(3)使土壤酸性增强、湖泊酸化、生态环境受损。
(4)破坏建筑物。
[师]酸雨是无情的,为了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必须采取行动防止和根绝酸雨,保护地球环境。
[若课堂时间允许,可向学生介绍备课资料中的阅读资料]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SO2的性质及二氧化硫的污染。
现在,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投影思考题]
1.本节课中的演示实验Ⅲ,为什么要用倒扣的漏斗来吸收SO2气体?SO2与NaOH的反应能否设计成喷泉实验?
2.从化合价的观点分析,CO2气体能使溴水和KMnO4溶液褪色吗?怎样鉴别SO2和CO2气体?
3.往BaCl2溶液中通入SO2有何现象?往BaCl2溶液中加入新制氯水,然后通入SO2气体,又有何现象?
4.空气中的SO2从哪里来?
[课后思考题答案]
1.因SO2极易溶于烧碱溶液,用倒扣的漏斗来吸收SO2气体可防止倒吸。该反应可做喷泉实验。
2.CO2不能使溴水和KMnO4溶液褪色。因为CO2中C元素的化合价为最高价,故不能再被溴水等强氧化性物质氧化。
区别SO2和CO2时,可将两种气体分别通过品红溶液、溴水或KMnO4溶液,使之褪色者为SO2,反之为CO2。
注意:不能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别,因两者都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3.往BaCl2溶液中通SO2无明显现象。(因为:假设二者能反应,方程式应为:BaCl2+SO2+H2O===BaSO3↓+2HCl,但因H2SO3的酸性弱于HCl,弱酸是不能制强酸的,故该反应不能发生)当往BaCl2溶液中加入新制氯水,然后再通SO2时,将发生如下反应:
SO2+Cl2+2H2O===2HCl+H2SO4
H2SO4+BaCl2===BaSO4↓+2HCl
即会有白色沉淀生成。
4.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含硫矿石的冶炼和硫酸、磷肥、纸浆等产生的工业废气。
[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一、二、四、五:1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二氧化硫
一、 二氧化硫的性质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1∶40),易液化(-10℃)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
SOO2+H2OOH2SOO3 SOO2+2NNaOOH===NNa2SOO3+H2OO
(2)氧化性
SOO2+2H2S===3S↓+2H2OO
(3)还原性
SOO2+BBr2+2H2OO===H2SOO4+2HBBr
5SO2+2KMnO4+2H2O===K2SO4+2MnSO4+2H2SO4
2SOO2+OO2
2SOO3
(*SO3+H2O===H2SO4,SO3是无色固体,熔、沸点低,易溶于水且放出大量的热)
(4)漂白性
二、二氧化硫的污染
第 周 第 课时 星期 月 日
第四节 过滤和结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
情感培养: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求实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法。
教学用具 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试管、试管夹、铁架台、铁环、滤纸、酒精灯、药匙。
药品:硝酸钾、氯化钠、明矾胆矾。其它:投影仪、火柴、粗盐、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方法、目标
【引言】我们日常接触的物质很多是混合物,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混合物。 从混合物中得到纯净物,需要把混合物分离。今天我们学习两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思考回答问题;举例粗盐、海水等。
联系实际思考问题,激发兴趣。
【板书】第四节 过滤和结晶 一、过滤 【提问】怎样除去粗盐中混有的泥沙?引导学生根据做过的粗盐是纯实验进行讨论。
讨论后,得出用过滤方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温故知新
【演示】粗盐提纯 实验由学生分步操作 1.讲台上摆放几种仪器请选择过滤实验所需仪器。
2.一个学生到讲台前组装过滤装置
3.请一个学生到讲台前做过滤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粗盐提纯的步骤。
引导学生观察澄清滤液,比较过滤前的粗盐溶液。指出:泥沙不溶于水,留在滤纸上,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达到了提纯的目的。 组织学生讲评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小节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完成课堂练习一
观察思考选择仪器。
一人组装,众人观察。
一人做实验,众人观察。
理解过滤方法分离混合物在实际中的应用。
讲评实验。 讨论后小节过渡是除去液体中混有的固体物质的一种方法。
完成课堂练习一。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观察操作能力。
理论与实际结合。
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
【板书】二、结晶
【设问】在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如何从溶液中得到的硫酸锌? 【讲述】把硫酸锌溶液加热蒸发,溶液达饱和后继续蒸发就得到了硫酸锌。固体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叫晶体。
【展示】几种晶体标本:明矾、胆矾、食盐晶体。 【设问】这些晶体是如何得到的呢?
引导学生回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发生怎样的变化?
【挂溶解度曲线图】指导学生分别查出硝酸钾和氯化钠在20℃、60℃、100℃时的溶解度。根据两种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归纳出变化规律。
思考并回答问题
识记:溶质从饱和溶液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观察晶体标本
从看到的晶体标本
回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化的三种情况。
查两咱物质溶解度,得出变化规律。
以旧引新。
联系旧知识引出新问题。
增强感性认识
引起联想
运用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应用溶解度曲线得出变化规律。
【设问】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用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指导学生看书讨论。 【设问】如果是几何可溶性固体混合物例如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怎样分离呢? 【演示】(实验7-6)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设问】1.是什么物质结晶析出?
2.过滤时,留在滤纸上的是什么物质?
3.滤液中溶质是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曲线进行讨论。
思考问题
看书、讨论;做出正确的回答: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 思考问题 观察实验、思考问题 讨论后得出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大,温度降低而减小。因此留在滤纸上的应是硝酸钾。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降温后仍溶解在滤液里。从而达到了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目的。
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进 思维向深入发展。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分析问题。
运用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解决问题,培养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
【讲述】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固体。利用这一方法可以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结晶的两种方法。
领悟用结晶方法分离两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原理。
理论与实际结合。
培养归纳能力。
指导学生小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3)
试做本课小结
完成课堂练习二
独立完成检测题
培养总结能力
巩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1.粗盐提纯的主要步骤有____、____、____,使用的主要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 、 ____ 、 ____ 、____。
2.二氧化碳通往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将浑浊液过滤,留在滤纸上的是____。
3.欲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充分反应)的剩余固体物质中提取氯化钾并得氯化钾晶体, 实验步骤有1)加热蒸发,2)过滤,3)溶解,上述操作正确顺序是____。
附2:课堂练习二
4.把食盐水放在敞口容器中,让水分慢慢蒸发,溶液先达到____,继续蒸发就会有____析出。对溶解度受温 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一般就用____的方法得到固体。
5.多数物质热的饱和溶液降温后,就会有_____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固体物质,要得到晶体 一般就采用______的方法。
6.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_____溶液。
附4:随堂检测
1. 温度时,从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一般有两种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一般采用______的方法。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一般采用_____的方法。
2. 用_____方法可以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开。
3.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一瓶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部分溶剂,有氯化钠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则(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C)溶质的溶解度减小 (D)溶液中溶剂质量不变
4.能用结晶方法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
(A) 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B)食盐和硝酸钾 (C)氯化钠和氯化钾 (D)铜粉和铁粉
课后记:
《铝及其化合物》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和主要用途。
2.了解复盐的组成和明矾净水作用。
3.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培养探索问题的科学方法。
4.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氢氧化铝的两性(突破方法:元素周期律知识推测、实验验证、理论解释、练习提高)。
【教学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元素化合物的课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的特点,让学生的眼(观察实验现象),手(动手实验),口(动口议论),脑(动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以期能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教学媒体】实验 投影 样品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教师微笑地进入教室,带来温馨的教学情景,随后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铝的性质,那么铝处于元素周期表什么位置?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回答)
[引入新课]加热铝锅中的水,水跟铝为什么不反应?
(学生答铝表面有一层致密而坚固的氧化物保护膜)这种氧化物就是铝的主要化合物之一一氧化铝。
[板书]二、铝的重要化合物
1.氧化铝(Al2O3)
[展示]氧化铝固体(每组均有一瓶)
[观察]颜色、状态(学生回答)
[讲述]氧化铝的熔点和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用途(学生结合阅读课文P.24)。
[展示]铝土矿的样品
[板书](1)物理性质
白色固体 不溶于水 熔点高
[讲述]下面进一步讨论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板书](2)化学性质
[提问]什么是酸性氧化物?什么是碱性氧化物?什么是两性氧化物?(学生回答)
[启发]根据上述三种氧化物的定义,不溶于水的氧化铝,要判别它是属于哪一类氧化物,应采用什么实验方法?
[引导回答]溶于碱的是酸性氧化物,溶于酸的是碱性氧化物,既溶于酸、又溶于碱的是两性氧化物。
[学生探索实验]往两支盛有少量氧化铝的试管中,分别注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观察]氧化铝既能溶于盐酸,也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学生回答)。
[设问]为什么氧化铝能溶于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指出]氧化铝和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分别生成了可溶性的氯化铝和偏铝酸钠。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全班书写)。
[学生板书回答]
Al2O3+6H+=2Al3++3H2O
Al2O3+2OH-=2AlO2+H2O
[小结]氧化铝属于两性氧化物
[引出氢氧化铝]氧化铝的水化物是什么?(学生答氢氧化铝)它是铝的另一重要化合物。
[板书]2.氢氧化铝Al(OH)3
(1)实验室制法
[问]在实验室里能否用氧化铝和水反应制备氢氧化铝”(学生答不能)那么,应采用什么药品制备?
[启发]氢氧化铝是由什么离子结合形成的?(学生答Al3+和OH-)那么Al3+可由什么物质提供?(学生答铝盐溶液)OH-可由什么物质提供?(学生答碱)强碱还是弱碱?(学生有的答氢氧化钠,有的答氨水)
[引导]请大家通过实验找出最佳方案。
[学生探索实验]往盛有2毫升硫酸铝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
[观察]先产生白色胶状沉淀并逐渐增多,后逐渐溶解至消失。(学生回答)
[引导思考]当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时,白色沉淀溶解,为什么?
[小结]氢氧化铝能和强碱氢氧化钠反应。
[追问]那氢氧化铝和弱碱氨水能否反应呢?请用实验回答。
[学生探索实验]再用氨水代替氢氧化钠溶液重复做上面的实验。
[观察]产生白色胶状沉淀并逐渐增多。
[问]为什么当氨水过量时,白色沉淀不会溶解?
[小结]氢氧化铝不能和弱碱氨水反应。
[讨论归纳]上述两个方案都能获得氢氧化铝白色沉淀,但用氢氧化钠溶液要控制用量,一有疏忽,可能得不到沉淀,而氢氧化铝不溶于过量氨水,所以在实验室里最好用铝盐溶液和氨水反应来制备氢氧化铝。
[板书]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讲述]下面我们来讨论氢氧化铝性质,氢氧化铝是白色不溶于水的胶状物,吸附力强。
[板书](2)性质
a.物理性质:白色胶状 不溶于水
[讲述]大家知道:不溶性的碱受热会分解,这是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之一。
[板书]b.化学性质
受热分解
[问]氢氧化铝还有什么化学性质?
[引导]元素的性质与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回忆]同一周期从左→右,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强弱的递变规律。
[引导推测]氢氧化铝处于中强碱向弱酸过渡的位置,所以它可能既有弱碱性,又有弱酸性(即两性)。
[讲述]从以上制备实验中,我们已知氢氧化铝能和强碱反应,那么它也应能与酸反应,下面用实验验证我们的推测。
[学生验证实验]往盛有2毫升硫酸铝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氨水,至产生大量沉淀时,注入盐酸,振荡。
[观察]产生的白色沉淀能溶于盐酸。
[小结]氢氧化铝既能跟酸起反应,又能跟强碱起反应,且都生成了盐和水,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全班书写)
[学生板书回答]
Al(OH)3+3H+=Al3++3H2O
Al(OH)3+OH-=AlO2+2H2O
[小结]实验证明:氢氧化铝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
[追问]氢氧化铝为什么具有两性?
[讲述]我们还可以用酸、碱的电离以及平衡移动的原理简单加以解释,氢氧化铝虽然难溶于水,但在水中仍有微量溶解,存在溶解平衡;氢氧化铝是弱电解质,可发生两种形式的电离,存在两个电离平衡。
[设问]那么氢氧化铝为什么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呢?
[引导讨论]根据平衡移动的原理说明:当往氢氧化铝里加入酸或强碱时,上述三个平衡如何移动?(问题投影显示,讨论后学生回答)
[追问]氢氧化铝是否既有酸性,同时又具有碱性?
[强调]氢氧化铝和酸反应时表现为弱碱;和强碱反应时表现为弱酸,酸和碱这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地存在于氢氧化铝中,在不同的条件下,突出表面了某一方面的性质。
[引出硫酸铝钾]铝还有一种重要的化合物―硫酸铝钾。
[板书]3.硫酸铝钾KAl(SO4)2
[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复盐?如何领会复盐的概念?(学生回答)
[板书]复盐KAl(SO4)2=K++Al3++2SO42
[指出]复盐概念的引入丰富了我们对盐的认识。
[提问]明矾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可以作净水剂?(学生回答)
[练习巩固]题目投影启示。(1~3题略)
4.有两瓶失去标签的试剂,已知一瓶为氢氧化钠溶液,另一瓶为氯化铝溶液,不用其它试剂,请把它们鉴别出来。
(请一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情况,启发、引导、纠正)
[本节总结](布置作业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