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2  6  8  12  14  16  17  18  20  21  22  24  26  30  32  36  38  42  48  50  56  60  62  66  72  78  80  86  90  92  98  102  108  116  3002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复习课

阶段特征: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有新的内容。

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开始控制清政府,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近代史开始。

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体。封建经济开始瓦解,这个被卷人资本主义市场。

对外关系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闭关自守政策破产。

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萌发。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高考知识分析: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闭关自守政策饿含义是;18世纪中期中国出超的原因是;英国输鸦片到中国的直接原因是;道光禁烟的根本目的是;鸦片危害甚大是指;虎门销烟的最大作用是;南京条约的哪一内容反映了英国的侵略意图;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最大我影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是;封建经济解体是指;新思潮的实质是;量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地区是;开台湾为通商口岸的条约是;美俄调停的目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是因为;俄国侵略中国的目的是(与英国不同);辛酉政变的实质是;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封建主义和侵略者和好的基础是;天下多男子说明;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的是;《天朝田亩制》的实质是;其核心思想是;不能实习的根本原因是;太平天国的全盛以埋下了隐患是因为;太平天国后期取胜的根本原因是;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海国图治的区别是;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态度是;太平天国革命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指。

试题详情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主备人    高超

 

               第一节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先秦;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元谋人距今年代;《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图;北京人距今年代及其遗址;元谋人和北京人两项最主要的文化成就;旧石器时代文化;山顶洞人生活的地点及距今年代;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氏族公社时期的开始;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河姆渡文化及半坡文化;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涿鹿之战;尧、舜、禹和禅让制。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本章引言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教材中论述性、结论性文字的理解、概括能力,进而逐步形成对重大历史事件准确、全面的认识。

 

  2.通过对重要历史概念如先秦、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禅让制等的学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内涵,运用历史概念的能力。

 

  3.通过对某一文化遗址具体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不仅有利于学生再认、再现历史情景的能力提高,而且具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能力。

 

  4.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某些历史结论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

 

  2.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的了解与学习,说明我国不仅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国家,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无论是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4.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出土文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表明,当时已有贫富和贵贱的分化,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阶级和国家就要出现了。由此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要点

 

  一、我国的远古居民

 

  1.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元谋人

 

  2.北京人及其遗址

 

  3.元谋人和北京人两项最重要的文化成就

 

  4.山顶洞人及氏族公社时期的开始

 

  5.我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

 

  二、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

 

  1.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

 

  2.河姆渡文化

 

  3.半坡文化

 

  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1.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2.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3.贫富分化的出现和加剧

 

  四、炎黄和尧、舜、禹的传说

 

  1.炎黄的传说

 

  2.涿鹿大战与蚩尤被杀

 

  3.尧、舜、禹的传说与禅让制

 

  4.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本课重点是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距今的年代及其文化成就;以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为代表的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状况及特点;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典型的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导致的贫富分化的出现与加剧;炎黄部落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息繁衍,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体部分;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二、本课难点有三个方面:

一是理性知识较多,如引言中的一些历史概念;二是时间跨度很大,包含了整个原始社会时期的丰富内容。除了重点教学内容较多之外,还有许多零散的历史知识需要梳理、记忆;三是用传说、历史材料与考古成果相互印证,说明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

 

课时和教具

一课时, 课本P2《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图

 

教学过程

 

  引言分析

    本章引言涉及了历史阶段的划分以及中外历史发展比较等方面的内容。包含三层意思:

 

  首先,教材引言简明扼要地指出“先秦”一词的含义。教师讲授时,应根据教学大纲和学习指导书的意见,指出新编中国古代史在历史阶段划分方面出现的一些变化。初中中国古代史和原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本都没有出现“先秦”的历史概念。以“先秦”作为中国古代史第一阶段,即将我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作为祖国历史的开篇,这样划分历史阶段既简明扼要,又便于教师处理这一历史阶段中的历史教学问题。

 

  其次,引言从人类产生、文明发展阶段等方面对中外历史进行了比较,反映了我国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影响。

 

  最后,引言概括指出了上古时期东西方两大文明中心的形成。

 

 

 

试题详情

湖北教育出版社教材第一册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Geography)

教案设计:郭成强

教材分析

课文以问题拉开地理学习的“序幕”,奠定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向。通过分析我们身边的地理,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教学中应该很好的体现这种思路。

知识目标

使学生知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解决众多与人类自身息息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能力目标

能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能大胆的就某些地理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讨论能很好的认识到学习一门课程既要有方法又要有良好项行为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能大胆的提出问题。

2.难点:能比较合理的提出问题。

策略和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学生参与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室、相关学习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学习一门课程,他可以使我们成为像诸葛亮那样,上知天文,下知――?

学生:地理!

老师:对,地理!同学们可以说说学好地理,可以掌握那些知识,学到哪些本领呢?

投影à 投影。

    

I 议一议  同学们畅所欲言,大胆说出你的理解,可以长篇大论,也可以一句两句。

 

二、学习新课

投影à 学好地里有诀窍吗?

老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非常精彩,地理知识包罗万象,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学好地理是非常重要的,谁能谈谈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

I 议一议  同学们畅所欲言,大胆说出你的理解,可以长篇大论,也可以一句两句。

议论结束后,教师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主题曲,学生跟着一起唱。

*动动口:唱歌――

 

I 议一议

大家天天看蓝猫,看来一定学了不少地理知识。你能提出几个地理问题吗?

一年里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的变化?

为什么地球上有的地方沙海茫茫,有的地方却碧波荡漾?

昔日的海洋为什么变成了高耸的山峰?

酷寒的南极大陆为什么沉睡着万顷煤田?

为什么浮山后小区的空气如此清新?

 

 

*动动脑

请大家谈谈你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了哪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今天提出来大家一起考虑考虑如何?

 

*动动脑

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课本上提出的部分问题。

 

 

*动动脑 动动口

看到以上图片,你分别想到了什么?请大家畅所欲言。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你觉得世界上的人民是按照一个标准生存好呢还是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好呢?

你觉得我们现在的世界还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

你有好的建议吗?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

三、总结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地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风土人情、以及世界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对于我们正确的认识世界非常重要。同学们有愿望有信心学好地理吗?

四、练习

P5思考题1、2

五、作业

仿照P5-1练习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

每人建立一本地理资料集,每周搜集部分资料,并提出一个地理问题。

试题详情

钻二中学课堂目标教学教案

 第  7   章(单元)             第  1  课时                2001年 2 月 12 日

课题:第一节  种植业

授课类型:新授课

 

 

 

 

 

 

 

 

 

 

 

内        容

教  学  要  求

识记

理解

掌握

应用

 

 

1.  知道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知道农业的五个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初步掌握从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分析我国南、北耕作制度的差异,以及农产品的地区分布特点。

 

3.  初步了解抓紧粮食生产和发展多种经营的关系。

 

 

 

 

 

 

 

 

 

 

 

 

 

 

 

 

 

教学

重点

突出

方法

 

 

教学重点:1.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

 

突出方法:读图分析、说明的方法。

 

 

教学

难点

突破

方法

 

 

 

教学难点: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突破方法:读图分析、说明的方法。

 

 

学法

指导

能力

培养

 

 

学法指导:要充分利用地图来学习记忆农作物的分布,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以及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分布。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具

《农业分解图》 《我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

《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图》

 

 

 

 

 

 

 

 

 

 

 

 

 

 

 

 

 

 

 

 

 

 

 

 

 

 

 

 

 

 

(授课思路及讲解)

 

引入新课

民以食为天,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我国的农业又怎样呢?

学生自学

根据大纲要求,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课文,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教学提要,然后巡视解疑。

讲授新课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主要如下:

一、农业的分类

农业可分为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个部门。其中种植业最重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1.  概念与地位

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2.  种植业的分布

学生阅读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3.  重要农作物的分布

师生共同阅读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教师归纳总结:

水稻――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粮食作物  

       小麦――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油菜――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

(2)油料作物   

花生――华北平原

                          甘蔗――南部沿海、台湾岛、海南岛、

(3)糖料作物             四川盆地

                  甜菜――松嫩平原、河套平原

(4)棉花――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新疆

4.  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

学生填写下表,教师纠正补充。

 

耕作景观

主要农作物

作物熟制

北 方

旱地

 

小麦、花生

甜菜、棉花

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熟三熟

南 方

水田

 

水稻、油菜

甘蔗、棉花

一年三熟、

一年两熟

三、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

1.  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2.  提高粮食生产的途径

学生看书回答,并划在书上。

3.  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

学生阅读“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分布图”,并说出商品粮基地。

活动时

间安排

师1

 

 

 

 

 

 

 

 

3

 

 

 

 

12

 

 

 

 

 

 

 

 

 

 

 

 

 

 

 

 

 

 

 

 

 

 

 

 

 

 

 

 

 

 

10

 

 

 

8

 

 

 

 

 

 

 

 

 

 

 

 

(授课思路及讲解)

4.发展多种经营

学生阅读课文,并说出多种经营的好处。

课堂巩固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农业的分类和地位,了解了种植业的分布、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南北方的农业生产差异等。   

2.课堂测试:

布置作业

    1.填充图册P1-2      2.复习本节课内容。

活动时

间安排

 

 

 

 

 

 

 

 

 

 

 

2

 

 

 

1

 

 

 

 

 

 

 

 

 

 

 

 

 

8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种植业

 

一、农业的分类

二、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1.  概念与地位

2.  种植业的分布

3.  重要农作物的分布

4.  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

 

 

 

 

三、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

1.  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2.  提高粮食生产的途径

3.  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

 

课堂训练题

 

1.  农业包括哪些部门?

2.我国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里?

3.水稻、小麦、甘蔗、甜菜、花生、油菜、棉花分别主要分布在哪里?

4.南、北方的耕作制度有何不同?

5.我国有哪九大商品粮基地?(并要求填图)

 

 

 

 

 

 

 

达标率:                   及格率:                  优秀率:

钻二中学课堂目标教学教案

 第  7   章(单元)             第  2   课时                2001年 2 月14  日

课题:第二节  林业、牧业和渔业

授课类型:新授课

 

 

 

 

 

 

 

 

 

 

 

内        容

教  学  要  求

识记

理解

掌握

应用

 

 

1.  了解我国的林业概况。

 

2. 了解我国的畜牧业概况。

 

3. 了解我国的渔业概况。

 

4. 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

重点

突出

方法

 

 

 

教学重点:畜牧业,尤其是四大牧区的概况。

 

突出方法:读图、填图法。

 

教学

难点

突破

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畜牧业的分类与对比。

 

突破方法:列表比较法。

 

学法

指导

能力

培养

 

 

 

学法指导:注意阅读、理解,逐步归纳出重要内容。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牧业、林业、渔业的观念和意义。

 

教具

 

《我国主要牧区及其优良品种分布图》

 

 

 

 

 

 

 

 

 

 

 

 

 

 

 

 

 

 

 

 

 

 

 

 

 

 

 

 

 

 

(授课思路及讲解)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我国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里?

2.南、北方的耕作制度有何不同?

3.我国有哪九大商品粮基地?

4.农业包括哪些部门?其中我们学习了哪个部门?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农业的其它部门。

学生自学

根据大纲要求,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课文,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教学提要,然后巡视解疑。

 

讲授新课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主要如下:

一、林业

1.  概念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讲解。

2.  林业概况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归纳如下:

覆盖率很低,为12.7%――原因: (1)毁林开荒

(2)利用更新少

                      (1)速生丰产林、薪炭林、经济林

人工造林是世界最多的

(2)“141”绿色工程

3.  三大林区

学生回答: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

提醒注意植树节:3月12日

二、牧业

1.  概念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讲解。

2.  牧业的分类与比较

学生回答: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

请学生填写下表:

 

分布

生产方式

生产对象

产品

地位

牧  区

畜牧业

 

 

 

 

 

农耕区畜牧业

 

 

 

 

 

3.  四大牧区及其优良畜种

学生阅读“我国主要牧区及其优良牲畜品种图”,从而回答问题。

(1)       内蒙古牧区 :三河马、三河牛

(2)       新疆牧区:新疆细毛羊、伊利马

(3)       青海牧区:牦牛

(4)       西藏牧区:牦牛

 

活动时

间安排

 

6

 

 

 

 

 

 

 

 

 

 

 

 6

 

 

 

 

 

 

 

 

 

 

 

 

 

 

8

 

 

 

 

 

 

 

 8

 

 

 

 

 

 

 

 

 

 

 

 

(授课思路及讲解)

 

三、渔业

1.  概念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讲解。

2.  优越条件

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补充讲解。

(1)       海洋方面: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近海海域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大陆架和滩涂面积广阔。

(2)       内陆方面:约有2000万公顷水面。

课堂巩固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林牧渔的概况,了解了畜牧业的分类、分布、主要牲畜品种及林业概括、渔业的优越性等。   

3.  课堂测试:

 

布置作业

    1.填充图册P3      2.复习本节课内容。

活动时

间安排

 

 6

 

 

 

 

 

 

 

 2

 

 

 

 

 1

 

 

 

 

 

 

 

 

 

 

 

8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林业、牧业和渔业

一、林业                        2.牧业的分类与比较

1.  概念                     3.四大牧区及其优良畜种

2.  概况        三、渔业

3.  三大林区                 1.概念

二、牧业                         2.优越条件

1.概念

课堂训练题

 

1.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是多少?有哪三大林区?

2.我国有哪四大牧区?各个牧区的优良牲畜品种分别是什么?

3.牧业分为哪两种?畜产品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哪种畜牧业?

4.我国发展水产业的优越的水域资源条件如何?

 

 

 

 

 

 

 

 

 

 

 

 

 

达标率:                   及格率:                  优秀率:

钻二中学课堂目标教学教案

 第  7  章(单元)             第  3  课时                2000年 2 月 16 日

课题:第三节  农业的发展

授课类型:新授课

 

 

 

 

 

 

 

 

 

 

 

内        容

教  学  要  求

识记

理解

掌握

应用

 

 

1.  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存在的问题。

 

2.  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3.  加强学生为将来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教育,鼓励学生将来投入农业的研究。

 

 

 

 

 

 

 

 

 

 

 

 

 

 

教学

重点

突出

方法

 

 

 

教学重点:我国农业的开发潜力。

 

突出方法:阅读、理解、归纳法。

 

教学

难点

突破

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科技兴农。

 

突破方法:通过“读一读”,采用举例说明法。

 

学法

指导

能力

培养

 

 

 

学法指导:学习时注意阅读课文,进行初步理解,并归纳出重点内容。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归纳的能力,以及树立科技兴农的观念,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具

 

课本上插图

 

 

 

 

 

 

 

 

 

 

 

 

 

 

 

 

 

 

 

 

 

 

 

 

 

 

 

 

 

 

(授课思路及讲解)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  农业包括哪几个部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2.  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分别是什么?各分布在哪里?

3.  我国主要的九大粮食生产基地有哪些?

4.  我国主要四大牧区及其优良牲畜品种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学

根据大纲要求,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课文,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教学提要,然后巡视解疑。

 

讲授新课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主要如下:

一、农业发展成就

教师讲解:解放50多年来,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

世界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那么,我国的农业发展到底有何成就呢?

请学生看书回答两个问题。

1.1990年,我国的哪几种农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

2.我国的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标志是

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纠正,并作适当讲解。

二、农业开发潜力

我国的农业生产虽然历史悠久,但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也

存在巨大的开发潜力。

1.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请学生回答:为什么说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注意:中低产田的比重2/3

2.  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请学生回答:为什么说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开发潜力之一?

强调:农、林、牧的比重

3.  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请学生回答:为什么说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是我国农业

的开发潜力之一?

强调: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依然很低,因此要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在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

4.科技兴农

请学生回答:为什么说科技兴农是我国农业的开发潜力

之一?

 

 

活动时

间安排

 

7

 

 

 

 

 

 

 

 

 

 

 

 

 6

 

 

 

 

 

 

 

 

 

 9

 

 

 

 

 

 

 

 

 

8

 

 

 

 

 

 

 

 

 

 

 

 

(授课思路及讲解)

     

 强调:科技兴农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的必要保障,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发展农业科技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农业发展前景

农村有许多剩余劳动力,为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乡镇企业在农村遍地开花。

让学生回答: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和服务性行业有什么好处?

 

课堂巩固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发展前景以及农业的发展潜力等。重点是农业的发展潜力的四个方面。   

2.  课堂测试:

 

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活动时

间安排

 

 

 5

 

 

 

 

 

 

1

 

 

 

 

 1

 

 

 

 

 

 

 

 

 

 

 

 8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成就                    4.科技兴农

二、 业开发潜力                   三、农业发展前景

1.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  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3.  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课堂训练题

 

1.我国的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标志是什么?

2.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和服务性行业有什么好处?

3.我国农业的开发潜力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4.1990年,我国的哪几种农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

 

 

 

 

 

 

 

 

 

 

 

 

 

 

达标率:                   及格率:                  优秀率:

钻二中学课堂目标教学教案

 第  8   章(单元)            第  1   课时              2000年 2 月 19 日

课题:第一节  中国工业的发展

授课类型:新授课

 

 

 

 

 

 

 

 

 

 

 

内        容

教  学  要  求

识记

理解

掌握

应用

 

 

1.  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  了解新中国工业在增长速度、部门结构以及工业布局方面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 了解我国工业存在的问题,以及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使学生知道我国工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并激励学生为祖国的工业发展而努力学习。

 

 

 

 

 

 

 

 

 

 

 

 

 

 

 

 

教学

重点

突出

方法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工业发展成就――较高的增长速度、独立的工业体系、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

 

突出方法:比较法

 

教学

难点

突破

方法

 

 

 

教学难点:新中国工业布局的巨大变化。

 

突破方法:读图、分析、说明法。

 

学法

指导

能力

培养

 

 

 

学法指导:学习中要注意通过新、旧中国的对比来学习新中国的成就,通过阅读地图来学习工业布局的变化。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具

 

《我国工业分布的变化图》

 

(授课思路及讲解)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又是怎样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工业的知识。

学生自学

根据大纲要求,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课文,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教学提要,然后巡视解疑。

讲授新课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主要如下:

引子  工业是主导

学生看书回答: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处于主导地位的原因。

一、较高的增长速度

让学生阅读课文和“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图”,并思考:

为什么说我国的工业具有较高的增长速度?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如下:

(1)旧中国工业增长速度很低。

(2)新中国工业突飞猛进,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二、独立的工业体系

让学生看书思考:新、旧中国的工业部门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如下:

(1)旧中国工业部门残缺不全。

(2)新中国已建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三、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

 

   

让学生阅读“我国工业分布的变化图”,并思考:新、旧中国的工业的分布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如下:

(1)旧中国工业集中在沿海的少数几个城市中――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无锡、重庆、沈阳、唐山。

活动时

间安排

 3

 

 

 

 

 

 

 

 

 

 3

 

 

 5

 

 

 

 

 

 

 5

 

 

 

 

7

 

 

 

 

8

 

 

 

 

 

 

 

 

 

 

 

 

(授课思路及讲解)

 

(2)新中国的工业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

A.加强了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基地的作用。

B.在广大的内陆大力建设了新的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

C.结束了广大农村没有工业的历史,乡镇企业遍地开花。

四、中国工业的前景

让学生看书思考:工业方面,今后要做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并归纳。

 

课堂巩固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我国工业的地位,新中国工业发展成就,主要进行了新、旧工业的对比。   

2.  课堂测试:

 

布置作业

1.填充图册P4    2.复习本节课内容。

活动时

间安排

 

 

 

3

 

 

 

 

 

2

 

 

 

 

1

 

 

 

 

 

 

 

 

 

 

 

8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中国工业的发展

引子  工业是主导

一、较高的增长速度

二、独立的工业体系

三、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

四、中国工业的前景

 

课堂训练题

 

1.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

2.新中国的工业发展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的工业分布有哪些变化?

4.旧中国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里?

 

 

 

 

 

 

 

通过本节课的达标测试和课后作业,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一般,新中国的工业发展成就答得不够全面。

 

 

 

 

 

 

达标率:                   及格率:                  优秀率:

钻二中学课堂目标教学教案

 第 8 章(单元)             第 2 课时                2001年 2月 21  日

课题:第二节  中国的主要工业基地

授课类型:新授课

 

 

 

 

 

 

 

 

 

 

 

内        容

教  学  要  求

识记

理解

掌握

应用

 

 

 

1.  了解我国工业的分类情况。

 

2.  记住我国两大工业基地的分布,主要特点和主要的工业城市。

 

2.分析理解我国两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对学生进行进行正确的人地关系的教育。

 

 

 

 

 

 

 

 

 

 

 

 

 

 

 

 

 

教学

重点

突出

方法

 

 

 

教学重点:我国两大工业基地的分布、主要特点及主要的工业城市。

 

突出方法:读图分析法、读图填图法。

 

 

教学

难点

突破

方法

 

 

 

教学难点:两大工业基地特点的形成原因。

 

突破方法:读图分析法

 

学法

指导

能力

培养

 

 

 

学法指导:学习时注意从工业基地的名称、主要的工业城市、工业特点、形成条件等方面分析。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具

 

《中国政区图》 《辽中南工业区图》  《京津唐工业区图》

 

 

 

 

 

 

 

 

 

 

 

 

 

 

 

 

 

 

 

 

 

 

 

 

 

 

 

 

 

 

(授课思路及讲解)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

2.  中国的工业发展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3.  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的工业分布有哪些变化?

 

学生自学

根据大纲要求,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课文,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教学提要,然后巡视解疑。

 

讲授新课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主要如下:

一、工业的分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1.工业  重工业:生产的是生产资料,如:钢铁、化工等。

部门

分类  轻工业:生产的是生活资料,如:纺织、造纸等。

2.工业基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地类型   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以轻、重工业并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二、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

让学生看书回答:我国著名的四大工业基地是什么?

我国著名的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地区、京津唐地区、

沪宁杭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1.  辽中南地区

2.  京津唐地区

     由学生阅读地图册、课本插图及课文,然后指出辽中南地区和京津唐地区的位置,并填写下表:

          

 

工业中心及工业部门

性质

有利条件

 

辽中南地区

 

鞍山―钢铁工业

本溪―钢铁工业

沈阳―机械工业

大连―造船工业

石油工业

辽阳―化纤工业

 

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   丰富的原料、燃料。

2.   发达的海陆交通运输。

 

京津唐地区

北京―钢铁、机械、化工、纺织、食品等

天津―机械、化工、纺织、食品等

唐山―煤炭、冶金、陶瓷等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  丰富的资源。

2.  发达的交通。

3.  高科技人才。

活动时

间安排

 5

 

 

 

 

 

 

 

 

 

 5

 

 

 

 

 

 

 

 

 16

 

 

 

 

 

8

 

 

 

 

 

 

 

 

 

 

 

 

(授课思路及讲解)

 

课堂巩固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我国工业的分类,以及辽中南地区和京津唐地区的概况。   

3.  课堂测试:

布置作业

1.填充图册P5    2.复习本节课内容。

活动时

间安排

 

 

 

 

 

 

 

 

 

 

2

 

 

 

 1

 

 

 

 

 

 

 

 

 

 

 

 

 

8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主要工业基地

一、工业的分类

1.  工业部门分类

2.  工业基地类型

二、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

1.  辽中南地区

2.京津唐地区

课堂训练题

 

1.我国著名的四大工业基地是什么?

2.我国的工业部门可分为哪两类?

3.辽中南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分别有哪些主要的工业城市?

4.辽中南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发展工业分别有哪些优越条件?

 

 

 

 

 

 

 

 

 

 

 

 

 

达标率:                   及格率:                  优秀率:

钻二中学课堂目标教学教案

 第 8  章(单元)             第  3  课时                2001年2 月23 日

课题:第二节  中国主要的工业基地

授课类型:新授课

 

 

 

 

 

 

 

 

 

 

 

内        容

教  学  要  求

识记

理解

掌握

应用

 

 

 

1.  记住我国沪宁杭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主要工业城市。

 

2.分析理解我国两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地关系的教育。

 

 

 

 

 

 

 

 

 

 

 

 

教学

重点

突出

方法

 

 

 

教学重点:我国两大工业基地的分布、主要特点及主要的工业城市。

 

突出方法:读图分析归纳法、读图填图法。

 

 

教学

难点

突破

方法

 

 

 

教学难点:两大工业基地特点的形成原因。

 

突破方法:读图分析归纳法。

 

学法

指导

能力

培养

 

 

学法指导:学习时注意从工业基地的名称、主要的工业城市、工业特点、形成条件等方面分析、对比学习。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具

 

《中国政区图》 《沪宁杭工业区图》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图》

 

 

 

 

 

 

 

 

 

 

 

 

 

 

 

 

 

 

 

 

 

 

 

 

 

 

 

 

 

 

(授课思路及讲解)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我国有哪四大工业基地?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两大工业基地?

2.我国的工业部门可分为哪两类?

3.辽中南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分别有哪些主要的工业城市?

4.辽中南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发展工业分别有哪些优越条件?

 

学生自学

根据大纲要求,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课文,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教学提要,然后巡视解疑。

 

讲授新课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主要如下:

二、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

1.  沪宁杭地区

2.  珠江三角洲地区

由学生阅读地图册、课本插图及课文,然后指出辽中南地区和京津唐地区的位置,并填写下表:

 

   

工业中心及工业部门

性质

有利条件

沪宁杭地区

 

上海―钢铁、化工、纺织、机械、汽车、计算机、食品等。

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家电、丝绸、服装等。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工业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

2.水陆空交通发达。

3.农产丰富。

珠江三角洲地区

 

广州、深圳、珠海

家电、服装、食品、

玩具制造。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邻近香港、东南亚,多侨乡,利于引进外资。

2.交通便利。

  

 教师讲解:沪宁杭地区有很多工业产品,许多产品畅销国内外,工业产值占全国的1/5以上,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

    做练习:1.连线题

辽中南地区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京津唐地区          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沪宁杭地区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地区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填写工业基地的名称及它们的主要工业城市。

活动时

间安排

 

7

 

 

 

 

 

 

 

 

 

 

14

 

 

 

 

 

 

 

8

 

 

 

 

 

 

 

 

 

 

 

 

 

 

 

 

 

 

 

 

 

 

 

 

 

 

 

 

 

 

 

6

 

 

 

 

 

 

 

 

 

 

 

 

(授课思路及讲解)

课堂巩固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沪宁杭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概况,到此我们知道了四大工业区的分布、发展工业的条件、工业特点及工业中心。学习时要注意对比学习。

    2.课堂测试:

 

布置作业

1.填充图册P5-6  

2.复习本节课内容。

活动时

间安排

 

 

2

 

 

 

 

 

 

 

 

 

 

 1

 

 

 

 

 

 

 

 

 

 

 

7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中国的主要工业基地

一、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

1.  辽中南地区

2.  京津唐地区

3.  沪宁杭地区

4.珠江三角洲地区

课堂训练题

 

1.我国著名的四大工业基地是什么?

2.四大工业基地各有什么性质?

3.  沪宁杭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分别有哪些主要的工业城市?

4.沪宁杭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工业分别有哪些优越条件?

 

 

 

 

 

 

 

 

 

 

 

 

 

 

达标率:                   及格率:                  优秀率:

钻二中学课堂目标教学教案

 第  9   章(单元)             第  1  课时                2000年 2 月26 日

课题: 第一节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

授课类型:新授课

 

 

 

 

 

 

 

 

 

 

 

内        容

教  学  要  求

识记

理解

掌握

应用

 

1.了解交通事业的重要性。

 

2.理解几种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3.学会按客、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4.通过了解交通事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我国经济建设先行发展交通事业的正确性。

 

 

 

 

 

 

 

 

 

 

 

 

 

 

 

 

 

 

 

 

 

 

教学

重点

突出

方法

 

 

教学重点: 1.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2.按客、货运的性质和特点选择运输方式。

 

突出方法: 1.列表对比法。

           2.举例说明法。

 

教学

难点

突破

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客、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运输方式。

 

突破方法: 1.讨论法。

2.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法。

 

 

学法

指导

能力

培养

 

 

学法指导:  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注意多结合生活实际去进行分析,采用列表对比的形式去记忆和理解。

 

能力培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会根据客、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运输方式。

 

 

 

教具

 

《中国政区图》

 

 

 

 

 

 

 

 

 

 

 

 

 

 

 

 

 

 

 

 

 

 

 

 

 

 

 

 

 

 

 

(授课思路及讲解)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我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名称和位置?

2.四大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主要工业中心及部门?

讲述: 同学们都知道,交通事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出门在外要与交通打交道,就是坐在家里,接到外地来信,打个电话,也是与交通事业有关。那么,什么是交通事业呢?交通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呢?

 

学生自学

根据大纲要求,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课文,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教学提要,然后巡视解疑。

 

讲授新课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主要如下:

一、交通事业的重要性

    讲述:交通事业包括运输业和邮电业两个方面。

    提问:你知道运输业主要是运送什么?邮电业主要是传递什么?

    回答:运输业主要运送旅客和货物,邮电业主要传递信息和物品。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这段课文的“想一想”,思考一下,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回答:说明运输业和邮电业对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小结:交通事业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宫”。

二、运输方式

    1.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提问:我们当地主要的运输工具有哪些?

讲述:古代运输全靠人力,手提、肩挑、头顶等。后来发展到利用畜力拉车,利用风帆行船。现代运输方式,陆运有铁路、公路,水运有河运、海运,空运有航空,地下还有管道运输石油、天然气等。不同的运输方式,特点各异。现在让我们从运价、运速、运量几方面,比较一下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填写下表:

运  输方 式

运 价

(高或低)

运 速

(快或慢)

运 量

(大或小)

空 运

 

 

 

陆 运

 

 

 

水 运

 

 

 

(小结)空运的运速最快,但运价最高,运量最小。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的运价最低,运量最大,但运速最慢。陆运的运价、运速都居中,运量比火车大,汽车小。

 

活动时

间安排

 

 

 

2

 

 

 

 

 

 

 

 

 

 

 

 

 

4

 

 

 

 

 

 

 

 

 

 

16

 

4

 

 

 

 

 

 

 

 

8

 

 

 

 

 

 

 

 

 

 

 

 

(授课思路及讲解)

2.如何选择运输方式

     (1)客运

    提问:根据课文“想一想”提出的四种情况,你认为各选择哪种交通工具最合适,并说出你的理由。

    回答:学生看“想一想”,思考并讨论,然后指定学生回答。

    讲解:如果我们要运货,要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输距离、价格、时间效益等情况,来选择运输方式。

    (2)货运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运贵重或急需的货物,如急救药品等,数量又不大的,应选择什么运输方式?②运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如活虾等,短程运输和远程运输各应选择什么运输方式?③运大宗笨重的货物,而且是远程运输,应选择什么运输方式?

课堂巩固:1.以板书为线索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课堂训练:

布置作业:练习册ABC卷 P12

活动时

间安排

 

 

 

 

 

 

 

 

 

 

 

 

2

 

 1

 

 

 

 

 

 

 

 

 

 

 

 

 

8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

一、交通事业的重要性:“先行官”

二、运输方式

1.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1)运输价格  (2)运输速度  (3)运量

2.如何选择运输方式:(1)客运  (2)货运

三、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保障交通安全

 

课堂训练题

 

1.交通事业的重要性有哪些?

2.填表比较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运 输方 式

运 价

(高或低)

运 速

(快或慢)

运 量

(大或小)

空 运

 

 

 

陆 运

 

 

 

水 运

 

 

 

 

 

 

 

 

 

 

 

 

 

 

 

达标率:                   及格率:                  优秀率:

 

钻二中学课堂目标教学教案

 第 9  章(单元)             第  2  课时                2000年2 月 28 日

课题:  第二节   中国的铁路和公路

授课类型:新授课

 

 

 

 

 

 

 

 

 

 

 

内        容

教  学  要  求

识记

理解

掌握

应用

 

1.知道我国铁路、公路建设的成就。

 

3.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4.应用全国铁路网的知识,结合地图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

 

5.通过了解我国铁路、公路建设的巨大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

重点

突出

方法

 

 

教学重点:1.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

2.应用全国铁路网的知识,结合地图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

 

突出方法:读图记忆法、读图练习法。

 

 

教学

难点

突破

方法

 

 

教学难点:1.在地图上填注我国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

          2.在图上填注我国主要的铁路枢纽。

 

突破方法:读图练习法。

 

学法

指导

能力

培养

 

 

学法指导: 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注意要充分利用地图来分析和记忆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以及主要的铁路枢纽。

 

能力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记忆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中国交通图》

 

 

 

 

 

 

 

 

 

 

 

 

 

 

 

 

 

 

 

 

 

 

 

 

 

 

 

 

 

 

 

(授课思路及讲解)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

2.如何根据客、货的性质去选择运输方式?

3.我们当地有什么铁路线或公路线,各通往哪里?

 

学生自学

根据大纲要求,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课文,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教学提要,然后巡视解疑。

 

讲授新课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主要如下:

一、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

    提问:请同学们读课本上的图 :40多年来我国铁路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新中国建立前,铁路主要集中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广大内地铁路很少。现在除西藏外,大陆上各省省会、自治区首府和其他重要城市,都有直达快车与首都北京相通。

提问:新中国是如何采取先进技术对旧线进行改造的?

回答:(l)在一些重要线路增设复线;

(2)建设电气化铁路;

(3)使用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代替蒸汽机车。

 

二、全国主要铁路干线

    讲解:铁路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可以分为两大组: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在图9.8上找出南北向的铁路干线有哪几条?再找出东西向的铁路干线有哪几条?

    小结:教师指中国铁路挂图进行小结:

1.  主要南北干线:(1)京哈一京广线   (2)京九线

(3)京沪线         (4)焦柳线

(5)宝成一成昆线

2.  主要东西干线:(1)京包一包兰线  (2)陇海一兰新线

(3)沪杭一浙赣一湘黔一贵昆线

    讲解:这些南北干线与东西干线交叉或衔接处,形成了许多重要的铁路枢纽。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在图9.8上找出下列一些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南昌、兰州、

试题详情

第十一章中国区域地理第四节青藏地区

作者:曹彦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制作青藏地区简易地形模型,并说出该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能通过模型制作及计算分析出该地区地高天寒的自然特征。

  3.能根据自然特征,结合地图和模型说出该地区河湖、人口、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布特征。

教学重点

  高寒环境中形成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

教学难点

  分析高寒环境对气候、水文、人口、农业和牧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

  发现法。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图、青藏地区地形图(学生每组一幅),实验托盘(学生每组两个)、已经调匀的812腻子粉(学生每组一盆),空白小旗(学生每组若干)、景观图片、投影片、录像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两幅景观图――长江中下游景观及青藏高原景观。

  展示“中国地形图”,在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及青藏高原贴A、B两个纸片。

  【设问】这两幅景观图哪个是A地景观?哪个是B地景观?

  【设问】B地是在什么地区?(青藏高原地区)

  【讲授新课】

  【板书】第四节 青藏地区

  【设问】为什么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景观相差如此之大?(海拔差异大)

  【设问】请你们读“中国地形图”估计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平均海拔。

  学生讨论、回答。

  【启发】请各组同学按照每厘米代表100米的垂直比例尺在两个托盘里用821腻子粉分别堆放两个土堆代表这两个地形区。

  学生动手感知两地高度差。

  【设问】你们感觉青藏地区地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高)

  【设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请大家计算两地的气温差。

  学生计算并回答。

  【设问】可见,青藏地区气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寒)

  【板书】

  在“中国地形图”上把C 、D 两个纸片分别贴在经度相同的塔里木盆地和乞拉朋齐。展示塔里木盆地和乞拉朋齐两地典型景观之图片。

  【设问】这两幅景观图哪个是 C地景观?哪个是 D地景观?

  【设问】为什么经度相同的两地景观会如此不同?(青藏高原阻挡了北上的暖湿气流)

【设问】青藏大部分地区的降水状况会如何?(旱)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青藏高原的位置:地处亚热带,深居内陆,那么青藏地区的范围如何呢?

  【启发】请你们把刚才堆的青藏地区的模型再加工一下,即根据地形图在模型上制作出耸立在青藏地区周围的主要山脉,并把写有山脉名称的小旗插在对应的山脉上。

  学生动手操作。

  【板图】青藏地区主要山脉。

  【启发】请读第78页图11.47,识别青藏地区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请把写上省级行政区名称的小旗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上。

  【投影】

地区

西北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青藏地区

面积占全国总面积(%)

30

20

25

2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4

40

55

1

  【设问】该表格说明青藏地区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地广人稀,高寒)

  【设问】这是我国藏族的主要聚居区。藏族同胞有哪些生活习惯与高寒的环境相适应?

(简介藏族服装与日较差大的关系及藏族舞蹈动作幅度小与高原缺氧的关系)

  【设问】请你们读手中青藏地区地形图,据图分析这占全国1%的人口会选择居住在哪里?为什么?

  请各组同学讨论之后在模型上你们选择的地方插上小旗。

  学生分组讨论、画图,各组间交流、讨论。

  【小结】青藏地区的人口城镇都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如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黄河支流湟水谷地。

  【指导】请你们在模型上开挖出雅鲁藏布江、黄河及湟水的河道。

  【板书】地广人稀

  【过渡】请你们读书第78页图11.47,看看青藏地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河、湖,请你们在模型上开挖出来。

  【板图】重要河、湖

  【设问】青藏地区的河湖有什么特点?(世界河源,多咸水湖)

  【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能成为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冰川纵横,固体水库)

  【设问】为什么多咸水湖?

  【板书】冰雪河湖

   录像展示青海湖景观。

  【设问】青藏高原能否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哪些不利条件?(能。有利条件:日照强,温差大。不利条件:降水少,气温低)

  【投影】水稻、小麦、青稞、豌豆等作物习性比较表。

  【设问】青藏高原适于种植哪些作物?(简介青稞)

  【设问】观察青藏地区地形图,你们觉得这些作物应该种植在哪些地方?请你们把画有小麦、青稞、豌豆的小旗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

  各组讨论、组间交流。

  【板书】河谷农业

  【讲解】这些作物有两个特点:即喜温凉和优质高产。在青藏地区培育出的黄瓜能有小孩胳膊粗。

  【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作物单产高?

  学生讨论。

  【投影】农作物单产高

白  天

光合作用强

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制造营养物质多

            

夜  晚

呼吸作用弱

气  温  低

消耗营养物质少

 

全  年

生育期长

气  温  低

积累营养物质多

【设问】青藏地区农作物的分布也具有垂直分布规律,请你们把下列右侧的三纸签贴在左侧示意图的对应位置上。

  【板图】

  学生讨论,贴纸签。

  【过渡】青藏地区适于发展种植业的地方不多,其它的地方适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畜牧业)

  【设问】青藏地区分布最广的三大畜种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9页图11.48和图11.49牦牛和藏绵羊的图片。这些畜种有哪些特点与高寒环境相适应?

  请学生读第79页“读一读”,(一)牦牛。

  【板书】高寒牧业

【课堂小结】指板书小结本区奇特的自然景观,并简述高寒环境对气候、水文、人口、农业、牧业的影响。

  【课堂练习】(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该区太阳能、地热能、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能分析出该区发展的瓶颈问题(交通运输)及发展方向。

  3.能根据地图在自制模型上标出该区主要公路、铁路、城市和柴达木盆地。

  4.能根据所学知识说出开发青藏、建设青藏、维护统一的原因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开发青藏,维护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分析该地区发展经济的瓶颈问题及解决办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媒体

  上节课自制模型(每组一个)、空白小旗(每组若干)、中国地形图(每组一张)、投影片。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青藏高原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什么?

  【导入新课】对于人类来说青藏高原的环境是十分恶劣的。我们是否应该放弃开发这块土地?如果不放弃,我们应该怎样开发这块土地呢?

  【设问】青藏地区有哪些资源可供人们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矿产资源、科研旅游资源等)

  【板书】资源宝库

【设问】青藏高原有哪些无污染的洁净能源?

  【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气温低、太阳能却非常丰富,拉萨有“日光城”之称?

  【投影】上海与拉萨的纬度、海拔、日照时数比较表格(见教参第84页)。

  【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位于板块交界处)

  【引导】请读课本第80页图11.50,找到目前我国最大的蒸气田――羊八井,并且把写有“羊八井”的小旗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处。

  【讲解】羊八井已建成地热发电站(见书彩图42)。地热是一种洁净能源、新能源。在勘探羊八井地热田的时候,曾有一口钻井打下去,竟能喷出热气柱高达800多米,热水柱高达50多米。

  【设问】柴达木盆地为什么叫作“聚宝盆”?(矿藏丰富,煤、石油、铅锌矿、盐都在开采利用。)

  【引导】读第78页图 11. 47,找到柴达木盆地和盆地里的察尔汗盐湖。制作两个小旗,然后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处。

  【讲解】柴达木蒙语“盐泽”的意思。察尔汗湖的盐是多成分的,有钾、镁、硼、硝等,我国在这里建设了最大的钾肥厂。察尔汗盐湖内光是食用盐就可供世界人口吃2000年。这里的铁路、公路都建在盐盖上,修补公路时用盐水浇灌路面即可。在这里炒菜用不着买盐,住房用盐块砌墙,吹来的风都带有咸味。所以,这里被称为“盐的世界”(彩图44)。

  【提问】为什么青藏地区水能丰富?

  【提问】为什么说这里是科研、旅游的宝地?

  【过渡】由于青藏地区有这么丰富的资源,所以,我们不能放弃开发这块宝地。我们开发利用青藏地区时应从哪里入手呢?

  【设问】一个瓶子里的东西能不能拿出来取决于瓶子的哪个部位呢?(瓶颈)

  【设问】那么,青藏地区发展的瓶颈首先是什么问题呢?为什么?(交通运输)

  【板书】交通运输

  【讲解】介绍青藏过去的交通运输状况。

介绍溜索(课本第81页图11.52,教参第96页文字介绍)。

  (请学生看课本第82页“读一读”。)

  【设问】首先,我们要修四条公路,请你们观察《中国地形图》,各组讨论,你认为这四条公路的起迄点分别应该在哪里?大致路线应如何?请在地形图上用铅笔勾绘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绘制。

  【引导】请你们看书第81页图11.53,在图上描出川藏、青藏、新藏和滇藏四条公路,并对比验证修改你们的设计。请同学们把这四条公路刻在你们自己做的模型上。

  【讲解】另外,我们还修建了拉萨通往尼泊尔的公路。

  【引导】高原上第一条铁路是从西宁到格尔木的青藏铁路北段。请你们对照第81页图11.53,把这条铁路线刻在模型上。

  【设问】为什么高原上第一条铁路选择修建在这里?(为了加速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

  【讲解】介绍青藏航空事业的发展。介绍解放军和筑路工人为青藏交通建设付出的代价。

  【设问】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后,根据本区的资源情况,下一步该如何发展?

  (学生阅读第83页“读一读”。)

  【板书】巨大变化

  【设问】极少数人认为西藏应该从祖国分离出去,形成独立的国家。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课堂小结】青藏地区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许多独有的特点,但这些特点又是相互关联的。

  【投影】

    青藏高原世界巅,雪山冰川大河源。

    高原湖泊如棋布,湖边草肥湖水咸。

    日照强、温差大,高原之上干且寒。

    农业区在“三谷地”,小麦青稞最盛产。

    牦牛号称“高原舟”,负重能越云中山。

    (摘自《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课堂练习】展示北京、上海、兰州、拉萨四地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请学生识别其所属地区(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并扼要说明判断的主要依据。

 

试题详情

人生寓言

 

学习目标:

1、  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  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  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

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1、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  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第一课时

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  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  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拓展延伸:

1、  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  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  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问题探究:

1、  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  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  “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  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  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  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  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  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体验反思:

1、  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  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  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巩固训练:

1)  完成“研讨与练习”

2)  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课后记: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是本课的成功之处。

 

试题详情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行道树》学习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 :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 

整体感知 

①思考质疑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

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布置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布置相关作业进行强化训练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第一次真好》学习目标: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问题组: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研讨探究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研读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体验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教师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拓展巩固: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课后记:本课结合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比较成功。

 

试题详情

我的信念

 

学习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本文语言的质朴美。

学习重点:

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教学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居里夫人画像及简介(或播放介绍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录相片)。

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对金钱却看得很平淡,一直过着宁静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染污\"。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今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从中可以体会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明确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1、课文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教师范读相结合)

2、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问心无愧()渲染()闲暇()奢望() 呵责()蹂躏()猝然()眺望()

解释下列词语。

问心无愧--致力--专心致志--

盛名--蹂躏--呵责--

逆来顺受----迷醉--沉醉--

品味思考: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韧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俭朴  重大发现  保持安静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保持安静、追求自由、珍惜时间)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执著勤奋)

探究研读:  

1.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①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坚忍不拔,有信心。

②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④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⑤\"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⑤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

系?

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神,

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拓展延伸:

    在缅怀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伟大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意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4.学生自由朗读,品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真诚。

5、学生自由谈谈对文章语言的看法。(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点拨:文章语言的质朴、真诚,表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师总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一样。我们已经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巩固训练:

①完成思考练习二。

③课后练习二。

课后记:本文是翻译作品,在理解时有些难度,在学习是不必面面俱到。

 

试题详情

《论语》十则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记: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