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和苯的同系物说课教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苯分子结构特点、苯的同系物化学性质,使学生了解苯及其同系物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异同。
智能目标:获得利用对比-联想,假设-探究学习方法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操作基本要求,仔细观察现象并作出准确的描述
发展性目标:学习凯库勒严肃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和执着追求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苯的同系物化学性质
教学用具 :苯的化学性质的有关实验的仪器与药品、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说教法:本堂课力求从教学目标、教学程式、教学手段三方面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时尽可能挖掘教材内涵,从双基、能力、观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在教学方式安排上,以旧知识为基础温故知新,水到渠成地引入新知识,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化学学科的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多种功能,通过操作、观察、思维、分析、推理、判断等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掌握所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始终抓住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步步深入,以优化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学法:使学生认识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反映结构的辩证关系。通过设疑、实验探索法:学会观察实验现象,通过现象分析本质。 在实验的基础上,联系苯的性质,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议论苯的同系物的性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发散思维能力,又为他们认识苯的同系物性质提供对比信息,使学生总结苯和苯的同系物性质相似点与不同点 :苯的同系物的分子里都含有一个苯环结构,它们可以看作是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的通式是CnH2n-6(n≥6),它们都是芳香烃,它们的通性是都能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苯难氧化、但能燃烧)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复习苯的结构式及其重要的化学性质
(一)、苯的分子结构
1.三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空间构型;结构特征
(二)、苯的性质
Ⅰ:物理性质Ⅱ:化学性质
苯的化学性质,可以概括为较易发生取代反应,不易发生加成反应,难以发生氧化反应。学生练习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练习:下列物质属于芳香烃的是哪些?
引出苯的同系物概念:
(三)、苯的同系物
1.分子中含有一个苯环,并符合CnH2n-6(n≥6)通式的烃,是苯的同系物。
等都是苯的同系物。
举例并强调:苯的同系物的分子里都含有一个苯环结构,它们可以看作是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的衍生物
2.由于苯环上的侧链位置不同,而使其同分异构现象比较复杂,如分子式为(C8H10)烃中属芳香烃的就有四种,即:
3.化学性质:苯的同系物分子中的侧链和苯环相互影响,使两者的化学活性均有所活化。
(1)氧化反应:能被高锰酸钾氧化,若苯环上只有一个侧链,则氧化产物均为 (苯甲酸)
(2)取代
(3)加成
五、板书设计:
苯的同系物的性质
苯不能使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而甲苯和二甲苯却能使溶液的紫色褪去 , 可用KMnO4(H+)溶液鉴别苯和苯的同系物。
六、作业布置: 怎样鉴别下列六种无色液体:
第二章 镁 铝
§2-1 金属的物理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 金属的分类(冶金工业、密度大小、丰度等)
2. 金属晶体及金属晶体中质点间的作用方式。
3. 金属的物理共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及有关解释。
能力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忆常见金属的有关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出金属的物理通性。对中学阶段学习的四种晶体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和归纳。
重点难点
金属的物理性质
用金属结构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
金属晶体
教学过程
从元素周期表的元素 种来看,金属元素有 种,约占4/5的比例。它们位于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周期原前部,包括:
IA(除氢外); IIA,IIIA(除硼外)
IVA的锗、锡、铅; VA 锑、铋; VIA 钋
各副族和VIII族元素
金属性最强和元素位于表的左下方,即铯和钫。其中许多金属早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还有许多金属元素正在被人类认识(如:稀有金属),它们的用途也正在逐步扩大。
据有关报导,1991年底我国钢的年产量位于世界第四位,年产量超过7000万吨。有色金属的稀有金属的生产利用也有很大发展。
引导学生按照自学提纲自学。
一.金属的分类:
按照为同的分类标准,可对金属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 冶金工业的分类方法:
有色金属:除铁、铬、锰外
黑色金属:铁、铬、锰
2. 根据金属密度的大小:
轻金属:(密度小于4.5的)如:K Ca Na Mg Al Zn
重金属:(密度大于4.5的)如:Fe Sn Pb Cu Hg Ag Pt Au
3. 根据地壳中的含量(丰度):
常见金属:Mg Al Zn Fe Sn Pb Cu等等
稀有金属:钼、铌、锆等等
二.金属的物理通性(展示几种金属样品,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提出)
1. 常温下均呈固态(汞除外)
2. 都有金属光泽,不透明。
多数金属为银白色或灰色,少数金属有颜色,如:
金 -? 黄色 ;铜 ? 紫红色 ;铅 ? 蓝色
(中学阶段不要求解释原因)
3. 都能导电、传热。
4. 都有延展性。
如在金属进行机械加工时,可以抽成细丝而不断,可以压成薄片而不裂。
这说明了金属在晶体结构方面有着相似性
三.金属的晶体结构:
[展示]金属内部结构课件 或挂图 课本第17页图2-1
常温下除汞是液态(熔点 -39℃)以外,其余所有金属常温下均不晶体。用X射线研究发现,在晶体中金属原子好像硬球一层一层地紧密堆积着。
金属原子的价电子比较少,原子核对价电子的吸引力较小,这些电子较容易离开原子核,成为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
在通常情况下,金属离子对释出的电子(自由电子)有较强的作用力,这些电子不能脱离金属晶体,而是在整个晶体里自由运动着。
由于自由电子为整个晶体里的金属离子所共有,又跟金属离子有着较强的作用(金属键),因而使许多金属离子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晶体。
引导学生解释金属的物理通性.
1. 导电性:
在通常情况下,金属里金属离子之间是紧密排列并堆积在一起的,但自由电子却能在整个晶体里自由运动(无一定方向)。但在一定外电场的条件下,自由电子在金属中就发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所以金属易导电。
2. 导热性:
自由电子有运动时常跟金属离子碰撞而引起两者能量的交换。当金属某部分受热,在那啊区域的自由电子能量增加,运动速度加快,通过碰撞子就把能量传递给其它金属离子,金属就是借着自由电子的运动,把能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递到的部分,从而便整块金属达到同样的温度。
一般讲:导电性好的金属其导热性也好,导电性最好的金属是银(依次是铜、金、铝、锌等)
温度越高,金属导电性越差(阻碍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
3. 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当金属受外力作用时,各层之间会发生相对滑动,但由于金属离子跟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依然存在,所以金属只发生形变,但不会断裂,金属的这种延展性使金属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
不的金属其延展性大小不同,如:铂和金的延展性特别好,( 延展性依次为:铂、金、银、铝、铜、铁等)最细的是铂丝,其直径不超过0.0002mm, 大约是头发直径的1/400, 金的展性第一(依次是银、铝、铜等)最薄的金箔只有0.0001mm,以至十万张这种金箔重叠起来,其厚度只有1cm。
金属除共同的物理性质外,还有自己的特性。如;不同的硬度、熔点、密度等。这是由于不同的金属的原子核电荷数、原子半径大小和晶体结构不同所决定的。
☺在金属单质是熔点最低的是汞(-39℃) 最高的是钨(3410℃)
大多数金属单质拓熔沸点都较高。
☺ 在金属单质中,常温为固态时,硬度最大的是铬(9.0)
硬度最小的是铯(0.2)
☺ 金属中密度最大的是锇(20℃,22.5 g/cm3 )
最小的是锂( 20℃,0.53 g/cm3)
☺ 同是金属晶体,金属离子半径小的,与自由电子相互作用则大,熔沸点较高。如:熔点 Li> Na > K > Rb > Cs
镁铝化学性质“复式教学”设计
采用“复式教学法”是提高普通中学化学成绩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因为不仅满足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的需要,也能提高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积极性,“复式教学法”就是把一个班作为复式班一样来进行教学,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按程度分班
首先对一个班级经过几次测验,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成绩进行分析,把学习积极性高和学习基础较好一些的学生编一个班,为了便于说明把这个班记作甲班,把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编一个班,记作乙班。(但一定要学生自愿参加乙班,并且人数不宜太多,一般控制在十几人左右。)
二、备课
备课时必须搞明确各节教材的知识要点及甲班、乙班学生各自应达到的学习水平,在此基础上拟定教学措施和教学过程。此外还应当考虑好课内的时间安排和课堂纪律的控制并将甲班、乙班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按甲班的教学目标编写好本节课的思考题抄在小黑板上,留作学生阅读教材时用。
三、授课
每节课基本上按下面方式进行教学,甲班的学生按教学目标自己去阅读教材,并思考小黑板上的思考题,有演示实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边实验、边阅读、边思考,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基础好的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大约要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甲班学生阅读教材的同时,教师着重围绕重点和基础知识对乙班进行教学,如进行镁、铝的化学性质教学时,教师主要围绕镁、铝跟氧气、酸反应,铝和NaOH溶液和某些氧化物反应进行教学,教师边实验,边讲解实验现象,着重进行反应方程式书写的练习(有些同学连氧化铝的分子式都不会写等等),帮助学生解决怎样写分子式,怎样书写反应方程式,教这些基本内容后,就布置好课堂练习,让学生自己对照一下教学目标后再阅读一下教材,然后再做课堂练习,乙班学生大约要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在乙班做练习的同时,把甲班学生集中起来,师生共同讨论所布置的思考题,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精讲,如镁、铝的化学性质一节,教师精讲NaOH溶液反应。
第一步氢氧化钠溶液和铝表面的氧化膜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此反应说明了氧化铝具有酸性)
第二步铝是活泼金属可以和水反应:
第三步氢氧化铝具有两性,可以进一步和氢氧化钠反应:
Al(OH)3+NaOH=NaAlO2+2H2O
可将Al(OH)3看成HAlO2+H2O的形式
合并第二、第三步反应得:
2Al+2NaOH+2H2O=2NaAlO2+3H2↑
学生练习这样三道题:
1.哪些性质说明镁、铝都是活泼金属?哪些性质说明镁比铝的金属性强?
2.从哪些实验事实说明铝是具有两性特征的金属,从它在周期中的位置分析原因。
3.在硫酸铝的稀溶液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后有什么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甲班学生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把乙班学生集中起来,让学生回答所做课堂练习或上黑板来写反应方程式,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分析原因,进清道理,及时矫正。
然后教师集中全体学生,先请乙班的学生归纳镁、铝的化学性质,再请甲班的学生加以补充,最后归纳如下:
1.镁、铝都是活泼金属,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2.镁的化学性质比铝活泼。
3.铝具有两性特征,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
最后根据学习程度不同布置不同难度和量的作业,甲班的学生要做课本的作业和补充一些课外习题,而乙班的学生就做课本后面的作业,要求自己做,不能抄,整节内容全部结束时用十分钟进行小测验,有时间安排在本节课内进行,没有时间可安排在下节课开始时十分钟内进行,命题要求:80%按乙班学生的教学目标进行命题,20%按甲班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这样测验下来,基本上都能通过,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实践结果,“复式教学法”很受学生的欢迎,化学基础差的学生反映用这种教学方法好,“使我们感到每节都有收获,改变了原来一节课下来一无所获的感觉”,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方法好,使我们感到吃得饱,有动手、动脑的机会”,正如某同学所说的那样,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好,能把我们这样差的班级教好。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复式教学法”是好的,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也树立了学习信心,学习兴趣也油然而生,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节 化学计算
一、知识结构
由于化学计算涉及的知识面广,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最为明显,所以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化学计算要掌握的技能和技巧如下:
1.握有关化学量和化学式等基础知识的计算,并能熟练运用化学计算中的有关技能和技巧。
2.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元素的单位和其重要的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知识内容中,具有计算因素的各类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
3.从定量的角度上和在较高的深度上,来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即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整体性和思维的创造性等。
4.考查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将中学各科知识形成网络和体系的能力。
第四节 实验部分
一、知识结构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旨在摒弃应试教育思想,代之以培养能力、尤其是实验 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故化学实验题在高考 中占有很重的比例。化学实验应掌握的能力如下:
1.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
2.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
4.能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装置图的能力;
5.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第三节 有机物
一、知识结构
为了适应高考的新趋势,在有机化学复习中应立足课本,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必须向能力 (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测试倾斜具体讲,应做到:
1.对中学化学应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贮存,作“意义记忆”和抽象的“逻辑记忆”,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在复习中要培养自我获取知识、自我加工、贮存知识,并能随时调用这些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把握各种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特征,并懂得官能团决定性质、性质反映官能团,不同官能团可以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要重视有机化学实验的复习,不仅要掌握“规定实验”的原理、药品、装置和操作步骤, 还要具有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初步处理实验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识别和绘制典型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以及根据试题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5.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元素及其化合物
一、知识结构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和基础,它几乎贯穿在中学化学的各部分内容之中。这部分的知识要点有:
1.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卤族元素的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及其速度规律。
2.H2S、硫的氧化物和硫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H2S和SO2的实验室制法。
3.NH3、NO、NO2和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硝酸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
4.碳族中碳、硅单质与氧化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比较,碳酸和硅酸的性质对比碳酸盐与硅酸盐的相互转化及条件。
5.酸式盐的种类、性质、形成及其电离与水解。
6.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特点及递变规律:碱金属元素的通性,其单质和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7.镁和铝的原子结构特点:镁、铝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异同;其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铝、镁的天然资源和冶炼原理;硬水的危害及其软化法。
8.铁元素原子的结构特点;单质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铁元素三个价态的相互转化;铁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的理化性质、工业炼铁和炼钢的主要设备、原料、原理及主要产物。由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人类生活、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要点的基础上,还要注重理论知识和现实的结合,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各种综合类型题目的训练,培养综合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三节 有机物
一、知识结构
为了适应高考的新趋势,在有机化学复习中应立足课本,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必须向能力 (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测试倾斜具体讲,应做到:
1.对中学化学应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贮存,作“意义记忆”和抽象的“逻辑记忆”,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在复习中要培养自我获取知识、自我加工、贮存知识,并能随时调用这些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把握各种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特征,并懂得官能团决定性质、性质反映官能团,不同官能团可以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要重视有机化学实验的复习,不仅要掌握“规定实验”的原理、药品、装置和操作步骤, 还要具有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初步处理实验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识别和绘制典型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以及根据试题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5.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植物体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细胞(课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主要功能,并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过程及其意义。
2.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练习显微镜的使用和临时装片的制作。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本章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进行爱护实验设备、遵守实验纪律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关于细胞结构及各部分主要功能的知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只有了解清楚细胞的结构,才有可能理解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才有可能理解组织、器官、植物体的概念。另一方面,细胞是构成生物体(除病毒及类病毒外)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后面教学内容中关于植物根、叶、茎以及分类等都要以细胞作为基础。 如根毛细胞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茎尖生长点细胞和形成层细胞的分裂等等。无一不是以细胞的功能作为植物生命活动现象讲述的重点内容的。所以,让学生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本课要达到的首要目标。但是,构成植物体的细胞形态和种类各异,而教材中只是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来概括性他讲述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显然论据不充分。所以,要让学生理解所有植物细胞不论形状如何,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教师应该多选一些实验材料,不妨将植物茎横切永久装片,叶横切永久装片或根尖永久装片拿来让学生比较着进行观察。最后让学生自己形成一个结论:所有植物体或植物体上的任何部分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关于细胞各结构的功能,由于学生不能亲眼见到,所以,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都没有明显的活动迹象,那怎么能说它是活的还是死的呢?在此,教师应该强调细胞的各个结构并不是静止不动的。例如:细胞质是在不停地流动(可演示黑藻细胞的胞质环流)、细胞核也在不断地发出大量的信息来控制调整细胞的各项活动,达到指导整个植物体的生长发育的目的。在这个问题上要防止学生产生错觉,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细胞是一个进行着各项生命活动的、繁忙而有序的综合性“大工厂”。另一个难点是关于细胞的形态和内部各结构的相对位置问题,从学生角度讲,从教材中到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细胞皆是平面的,不是立体的,所以,利用细胞的立体模型结合立体挂图来讲解是必要的。关于细胞内各结构的相对位置学生一般会认为细胞核在中央,周围是细胞质,最外层是细胞膜和细胞壁,但对于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来说,由于液泡的不断增大,其周围的细胞质及细胞核都被挤到了边缘。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皆为成熟细胞,若学生还在细胞的中央去寻找细胞核,怎么能找到呢?要提醒学生,液泡是在细胞质中,只不过由于液泡的增长将其周围的细胞质挤到了边缘,而位于细胞质中的细胞核也随之到了细胞的边上,它不可能进入液泡的,用细胞的立体模型或让学生注意在细胞质中去寻找细胞核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讲清了。
2.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也是本课的重点。从教材内容上看,详细地、图文并茂地列出了临时装片制作过程的七个具体步骤。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七个步骤,并充分理解每一步对装片的质量都是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做植物的临时装片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是今后制作切片和其他生物装片的基础。这个基础打不好,将直接影响到今后课程中的一系列教学内容。例如,观察植物体的根、茎、叶需要做装片;观察藻类、细菌和真菌也需要做装片。因此,让学生熟记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步骤并得到初步的练习是至关重要的内容。
3.制作和观察临时装片也是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地完成装片的制作和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的全过程,由于我国农村或偏远地区学校的条件参差不齐,完成教学任务首先面对的就是条件问题。例如,没有显微镜怎么办?没有载玻片和盖玻片怎么办?没有滴管,没有镊子,没有吸水纸,甚至没有教材中所提及的实验材料又怎么办?这些问题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大中城市的学校中并不成为难题,但在条件较差的学校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问题了。有人认为教学内容中的某个知识点不好讲清楚才称其为难点,对于实验来说,怎样满足实验课所需的物质条件才是最大的难点。所以,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制作一张临时装片,并在显微镜下看到自己的制作成果是我们课前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