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棰樹竴棰樻壘绛旀瑙f瀽澶參浜�
涓嬭浇浣滀笟绮剧伒鐩存帴鏌ョ湅鏁翠功绛旀瑙f瀽
绔嬪嵆涓嬭浇

13.某课外研究小组,用含有较多杂质的铜粉,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制取胆矾。其设计的实验过程为:

(1)杂铜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采用灼烧的方法除去有机物,灼烧时将瓷坩埚置于________上(用以下所给仪器的编号填入,下同),取用坩埚应使用________,灼烧后的坩埚应放在________上,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

实验所用仪器:A.蒸发皿 B.石棉网 C.泥三角 D.表面皿 E.坩埚钳 F.试管夹

(2)杂铜经灼烧后得到的产物是氧化铜及少量铜的混合物,用以制取胆矾。灼烧后含有少量铜的可能原因是( )

A.灼烧过程中部分氧化铜被还原   B.灼烧不充分铜未被完全氧化

C.氧化铜在加热过程中分解生成铜  D.该条件下铜无法被氧气氧化

(3)通过途径Ⅱ实现用粗制氧化铜制取胆矾,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步骤:酸溶、加热通氧气、过滤、________、冷却结晶、________、自然干燥。

(4)由粗制氧化铜通过两种途径制取胆矾,与途径Ⅰ相比,途径Ⅱ有明显的两个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测定所得胆矾(CuSO4·xH2O)中结晶水x值的实验过程中:称量操作至少进行______次。

(6)若测定结果x值偏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a.加热温度过高      b.胆矾晶体的颗粒较大

c.加热后放在空气中冷却  d.胆矾晶体部分风化

解析:(1)因坩埚加热后温度较高,应放在泥三角上进行加热,且取用坩埚时要用坩埚钳,并且为防止坩埚炸裂和烧坏桌面,灼烧后的坩埚要在石棉网上冷却,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

(2)灼烧后含有少量铜其原因可能是灼热不充分,铜未被完全氧化,也可能是灼烧过程中部分氧化铜被还原。

(3)利用途径Ⅱ制取胆矾时,必须先加酸将氧化铜溶解,加热通氧气将Cu氧化,过滤除去粗制氧化铜中的不溶物杂质后,然后再蒸发溶剂,冷却结晶,再过滤得晶体,最后将其干燥,由此可写出答案。

(4)根据途径Ⅰ的反应方程式Cu+2H2SO4(浓)CuSO4+SO2↑+2H2O和途径Ⅱ的反应方程式2Cu+O2+2H2SO4(稀)2CuSO4+2H2O,可以看出途径Ⅱ的优点是:①产生等量的胆矾比途径Ⅰ耗硫酸少;②途径Ⅱ不产生污染大气的气体(SO2)。

(5)称量操作至少进行4次,分别是:①称量坩埚;②称量加入晶体后的坩埚;③称量加热冷却后的坩埚;④称量再加热、再冷却后的坩埚至两次称量的值相差不超过0.1 g。 

(6)若测定结果x值偏高,可能是加热温度过高使CuSO4晶体中的CuSO4分解了,其他三项均使x值偏低。

答案:(1)C E B (2)AB (3)蒸发浓缩 过滤 (4)产生等量胆矾途径Ⅱ消耗硫酸少 途径Ⅱ不会产生污染大气的气体 (5)4 (6)a

 

12.某学生设计了一套验证物质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如图):

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反应物质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用品:实验仪器除铁架台(带铁夹)、储气瓶(两个)、直管活塞(K1、K2)、止水夹(K3)、橡胶管、橡胶塞以及若干玻璃管连件外,还有哪几种(写仪器名称)________,实验所用试剂为________。

(4)检查本装置气密性的最好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步骤:①按上图连接好仪器装置;②扭开活塞K1和K2,主要现象为____________;③关闭活塞K1和K2,打开止水夹K3,要使烧瓶内产生喷泉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因题干中注明该装置是验证物质化学性质的装置,将此信息与图中物质相关联,可知目的为验证NO易被氧气氧化和NO2可与H2O反应的性质。

(2)2NO+O2===2NO2,3NO2+H2O===2HNO3+NO

(3)纵观整套装置,除题干所述的仪器外,还剩下的主要仪器有圆底烧瓶和烧杯,所用试剂也由读图可知。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属于中学实验的常考考点,类似的考题较多。本问应从装置的特点来思考。可用储水瓶中的水排储气瓶中的空气至圆底烧瓶中,使之形成水压。若装置不漏气,则储气瓶中水位将不再上升。

(5)②通过现象变化反映物质的性质,③从喷泉的反应物质出发寻找答案。因为当外压大于内压时喷入,如课本中氨水的喷泉实验;当内压大于外压时喷出,如火山喷发。本操作应抓住NO2与H2O接触后发生反应而导致体积减小去思考,要特别留心“打开K3”这一环节。

答案:(1)验证NO与O2反应、NO2与H2O反应

(2)2NO+O2===2NO2,3NO2+H2O===2HNO3+NO

(3)圆底烧瓶和烧杯 NO、O2、H2O

(4)安装好装置,先夹上K3,关闭K1,打开K2,在储水瓶中装入水。再打开K1,使水注入储气瓶。片刻,储气瓶中水位不再上升,储水瓶中水位不再下降,则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其气密性不好

(5)盛NO的烧瓶内出现红棕色,盛O2的储气瓶中液面上升,储水瓶中液面下降 用手或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

11.(2008·全国Ⅱ理综,28)某钠盐溶液可能含有阴离子NO,CO,SO,SO,Cl,Br,I。为鉴定这些离子,分别取少量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①测得混合液呈碱性;②加HCl后,生成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饱和石灰水溶液变浑浊;③加CCl4,滴加少量氯水,振荡后,CCl4层未变色;④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分离,在沉淀中加入足量盐酸,沉淀不能完全溶解;⑤加HNO3酸化后,再加过量AgNO3溶液,溶液中析出白色沉淀。

(1)分析上述5个实验,写出每一实验鉴定离子的结论与理由。

实验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5个实验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①测得混合液呈碱性,则一定至少含有SO和CO中的一种,因为它们水解显碱性;②加入HCl后,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一定有CO,而无SO,若有SO,则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③加入CCl4并滴加氯水,CCl4层未变色,说明一定无I和Br,若有Br和I,氯水会将它们氧化生成Br2和I2;④加入BaCl2能产生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则一定有SO;⑤加入HNO3酸化后,再加入过量的AgNO3产生了白色沉淀,则一定有Cl,产生了AgCl沉淀。

(2)不能确定的只有NO。

答案:(1)①CO和SO可能存在,因它们水解显碱性

②CO肯定存在,因产生的气体是:CO2;SO不存在,因为没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③Br,I不存在,因没有溴和碘的颜色出现

④SO存在,因BaSO4不溶于盐酸

⑤Cl存在,因与Ag+形成白色沉淀

(2)NO

 0  7889  7897  7903  7907  7913  7915  7919  7925  7927  7933  7939  7943  7945  7949  7955  7957  7963  7967  7969  7973  7975  7979  7981  7983  7984  7985  7987  7988  7989  7991  7993  7997  7999  8003  8005  8009  8015  8017  8023  8027  8029  8033  8039  8045  8047  8053  8057  8059  8065  8069  8075  8083  44734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