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某实验室有锥形瓶、集气瓶、各种玻璃导管、橡皮塞、烧杯、药匙和所需药品,可以制备下列各组气体的是 [ ]
A.H2、NO2、CH4
B.HCl、Cl2、O2
C.H2、CO2、H2S
D.C2H2、NH3、C2H4
6.如图5-21装置,红磷、硫磺分别在a、b瓶中燃烧,当燃烧结束后同时打开两个夹子,可看到 [ ]
A.水同时流入a、b两集气瓶
B.水只流入a集气瓶
C.水只流入b集气瓶
D.a、b集气瓶中都无水流入
5.实验桌上只有烧碱、盐酸、铜片、大理石、蒸馏水五种试剂,从欠缺试剂的角度来看(实验仪器齐全),无法进行的实验项目是 [ ]
A.制取氢气
B.制取碳酸钠
C.制取氯化铜
D.测定盐酸的浓度
4.现用二氧化锰氧化浓盐酸来制取氯气,将氯气经过净化装置、干燥装置后,再跟灼热的铜屑反应,以制取氯化铜固体,最后还应连接尾气吸收装置,以保护环境。在尾气吸收装置中,若只有以下试剂,你认为不适宜的试剂是 [ ]
A.溴化钠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氯化钠溶液
D.硫酸亚铁溶液
3.图5-20是一套实验室制气装置,用于发生、干燥和收集气体。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利用这套装置进行实验的是 [ ]
A.铜屑和浓硝酸
B.二氧化锰和浓HCl
C.电石和水
D.碳酸钙和稀盐酸
2.按下述方法制备气体,合理而又实用的是 [ ]
A.锌粒与稀硝酸反应制备H2
B.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制备HCl
C.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备SO2
D.大理石与浓硫酸反应制备CO2
1.图5-19装置可用于 [ ]
A.加热NaHCO3制CO2
B.用铜和稀硝酸反应制NO
C.用NH4Cl与浓NaOH溶液反应制NH3
D.用NaCl与浓硫酸反应制HCl
30.某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少量的、、、及一些悬浮的泥沙等不溶物.请你设计一个既经济又合理的方法回收Ag和(晶体),要求按先后次序写出实验步骤,并说明每一个步骤的实验目的(不必写化学方程式,也不必对回收的Ag和进行洗涤、干燥).
29.实验室常用燃烧分析法来测定有机物中碳和氢的质量分数,这种方法是用氧化铜作催化剂,在750℃时,用氧气流将样品氧化成和,再根据和的质量求出有机物中碳和氢的质量分数.现用下列各仪器装置来确定乙炔分子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回答下列问题:
(1)若产生的气体由左向右流向,各装置导管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
(2)装置Ⅰ的作用是_______;装置Ⅱ的作用是________;装置Ⅲ的作用是________.
(3)装置Ⅳ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Ⅴ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前称得Ⅰ、Ⅱ两装置的质量分别变为和,实验完毕,称得Ⅰ、Ⅱ两装置的质量分别变为和,则乙炔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列出算式).
27.有机物的C、H含量常用燃烧和与CuO灼烧等方法使之生成和水,测它们的质量求得有机物中碳和氢的百分含量,现有某固态有机物在加热情况下鼓入足量的氧气使其完全燃烧,今有如下仪器.
(1)为确定某固体有机物的最简式(实验式)下述仪器中最少需要的种类有________种,它们是________,其中要一前一后用两次的是________,(填仪器编号)其作用前者为________;后者为________.但为完成测定还缺少的一种重要仪器名称是________.
(2)为确定固体有机物是烃还是其含氧衍生物,实验依据是________.
(3)为确定其分子式还需知道下述中的
A.熔、沸点 B.定温、定压下蒸气密度
C.固定有机物的体积 D.重要的化学性质
28.某化学课外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气体性质实验.图中箭头表示气体流向.A表示一种纯净、干燥的气体,B是另一种气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装置乙中有红棕色气体生成.实验中所用的药品和干燥剂只能从下列物质中选取:、、、、NaCl、无水、、碱石灰等固体和、蒸馏水.
根据图中装置和反应现象请回答:
(1)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丁中的干燥剂应选 ________,不选另一种干燥剂的理由是________.
(3)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戊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是(吸热、放热)________反应,可能发生的什么现象可以证明你的判断________.
(5)当乙中充满红棕色气体后,停止给丙加热,并关闭a、b两个活塞,若将已浸入冰水中,则乙中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简述产生此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