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题怎么解
安振平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一般共有4道(客观题3道, 主观题1道), 共计总分27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在20个以内. 选择填空题考核立几中的计算型问题, 而解答题着重考查立几中的逻辑推理型问题, 当然, 二者均应以正确的空间想象为前提.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几何考题正朝着”多一点思考,少一点计算”的发展.从历年的考题变化看, 以多面体和旋转体为载体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距离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
例1 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PB⊥面ABCD.
(1)若面PAD与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为60°,求这个四棱锥的体积;
(2)证明无论四棱锥的高怎样变化,面PAD与面PCD所成的二面角恒大于90°
讲解:(1)正方形ABCD是四棱锥P―ABCD的底面, 其面积
为从而只要算出四棱锥的高就行了.
面ABCD,
∴BA是PA在面ABCD上的射影.又DA⊥AB,
∴PA⊥DA,
∴∠PAB是面PAD与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PAB=60°.
而PB是四棱锥P―ABCD的高,PB=AB?tan60°=a,
.
(2)不论棱锥的高怎样变化,棱锥侧面PAD与PCD恒为全等三角形.
作AE⊥DP,垂足为E,连结EC,则△ADE≌△CDE,
是面PAD与面PCD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设AC与DB相交于点O,连结EO,则EO⊥AC,
在
故平面PAD与平面PCD所成的二面角恒大于90°.
本小题主要考查线面关系和二面角的概念,以及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是一道设计新颖, 特征鲜明的好题.
例2 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0,AC=1,C点到AB1的距离为CE=,D为AB的中点.
(1)求证:AB1⊥平面CED;
(2)求异面直线AB1与CD之间的距离;
(3)求二面角B1―AC―B的平面角.
讲解:(1)∵D是AB中点,△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C=900,∴CD⊥AB又AA1⊥平面ABC,∴CD⊥AA1.
∴CD⊥平面A1B1BA ∴CD⊥AB1,又CE⊥AB1, ∴AB1⊥平面CDE;
(2)由CD⊥平面A1B1BA ∴CD⊥DE
∵AB1⊥平面CDE ∴DE⊥AB1
∴DE是异面直线AB1与CD的公垂线段
∵CE=,AC=1 , ∴CD=
∴;
(3)连结B1C,易证B1C⊥AC,又BC⊥AC ,
∴∠B1CB是二面角B1―AC―B的平面角.
在Rt△CEA中,CE=,BC=AC=1,
∴∠B1AC=600
∴, ∴,
∴ , ∴.
作出公垂线段和二面角的平面角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当然, 准确地作出应当有严格的逻辑推理作为基石.
例3 如图a―l―是120°的二面角,A,B两点在棱上,AB=2,D在内,三角形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AB=90°,C在内,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I)求三棱锥D―ABC的体积;
(2)求二面角D―AC―B的大小;
(3)求异面直线AB、CD所成的角.
讲解: (1) 过D向平面做垂线,垂足为O,连强OA并延长至E.
为二面角a―l―的平面角..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AB=2.又D到平面的距离DO=
(2)过O在内作OM⊥AC,交AC的反向延长线于M,连结DM.则AC⊥DM.∴∠DMO 为二面角D―AC―B的平面角. 又在△DOA中,OA=2cos60°=1.且
(3)在平在内,过C作AB的平行线交AE于F,∠DCF为异面直线AB、CD所成的角.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又AF等于C到AB的距离,即△ABC斜边上的高,
异面直线AB,CD所成的角为arctg
比较例2与例3解法的异同, 你会得出怎样的启示? 想想看.
例4
图① 图②
讲解: 设容器的高为x.则容器底面正三角形的边长为,
.
当且仅当 .
故当容器的高为时,容器的容积最大,其最大容积为
对学过导数的同学来讲,三次函数的最值问题用导数求解是最方便的,请读者不妨一试. 另外,本题的深化似乎与2002年全国高考文科数学压轴题有关,还请做做对照. 类似的问题是:
某企业设计一个容积为V的密闭容器,下部是圆柱形,上部是半球形,当圆柱的底面半径r和圆柱的高h为何值时,制造这个密闭容器的用料最省(即容器的表面积最小).
例5 已知三棱锥P―ABC中,PC⊥底面ABC,AB=BC,D、F分别为AC、PC的中点,DE⊥AP于E.
(1)求证:AP⊥平面BDE;
(2)求证:平面BDE⊥平面BDF;
(3)若AE∶EP=1∶2,求截面BEF分三棱锥
P―ABC所成两部分的体积比.
讲解: (1)∵PC⊥底面ABC,BD平面ABC,∴PC⊥BD.
由AB=BC,D为AC的中点,得BD⊥AC.又PC∩AC=C,∴BD⊥平面PAC. 又PA平面、PAC,∴BD⊥PA.由已知DE⊥PA,DE∩BD=D,∴AP⊥平面BDE.
(2)由BD⊥平面PAC,DE平面PAC,得BD⊥DE.由D、F分别为AC、PC的中点,得DF//AP.
由已知,DE⊥AP,∴DE⊥DF. BD∩DF=D,∴DE⊥平面BDF.
又DE平面BDE,∴平面BDE⊥平面BDF.
(3)设点E和点A到平面PBC的距离分别为h1和h2.则
h1∶h2=EP∶AP=2∶3,
故截面BEF分三棱锥P―ABC所成两部分体积的比为1∶2或2∶1
值得注意的是, “截面BEF分三棱锥P―ABC所成两部分的体积比”并没有说明先后顺序, 因而最终的比值答案一般应为两个, 希不要犯这种”会而不全”的错误.
例6 已知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半圆,它被过底面中心O1且平行于母线AB的平面所截,若截面与圆锥侧面的交线是焦参数(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为p的抛物线.
(1)求圆锥的母线与底面所成的角;
(2)求圆锥的全面积.
讲解: (1)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l,
由题意得:,
即,
所以母线和底面所成的角为
(2)设截面与圆锥侧面的交线为MON,其中O为截面与
AC的交点,则OO1//AB且
在截面MON内,以OO1所在有向直线为y轴,O为原点,建立坐标系,则O为抛物的顶点,所以抛物线方程为x2=-2py,点N的坐标为(R,-R),代入方程得
R2=-2p(-R),得R=2p,l=2R=4p.
∴圆锥的全面积为.
将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相链接, 颇具新意, 预示了高考命题的新动向. 类似请思考如下问题:
一圆柱被一平面所截,截口是一个椭圆.已知椭圆的长轴长为5,短轴长为4,被截后几何体的最短侧面母线长为1,则该几何体的体积等于 .
例7 如图,几何体ABCDE中,△ABC是正三角形,EA和DC都垂直于平面ABC,且EA=AB=2a, DC=a,F、G分别为EB和AB的中点.
(2)求证:AF⊥BD;
(3) 求二面角B―FC―G的正切值.
讲解: ∵F、G分别为EB、AB的中点,
∴FG=EA,又EA、DC都垂直于面ABC, FG=DC,
∴四边形FGCD为平行四边形,∴FD∥GC,又GC面ABC,
∴FD∥面ABC.
(2)∵AB=EA,且F为EB中点,∴AF⊥EB ① 又FG∥EA,EA⊥面ABC
∴FG⊥面ABC ∵G为等边△ABC,AB边的中点,∴AG⊥GC.
∴AF⊥GC又FD∥GC,∴AF⊥FD ②
由①、②知AF⊥面EBD,又BD面EBD,∴AF⊥BD.
(3)由(1)、(2)知FG⊥GB,GC⊥GB,∴GB⊥面GCF.
过G作GH⊥FC,垂足为H,连HB,∴HB⊥FC.
∴∠GHB为二面角B-FC-G的平面角.
易求.
例8 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P、Q分别是线段AD1和BD上的点,且
D1P∶PA=DQ∶QB=5∶12.
(1) 求证PQ∥平面CDD1C1;
(2) 求证PQ⊥AD;
(3) 求线段PQ的长.
讲解: (1)在平面AD1内,作PP1∥AD与DD1交于点P1,在平面AC内,作
QQ1∥BC交CD于点Q1,连结P1Q1.
∵ , ∴PP1QQ1 .?
由四边形PQQ1P1为平行四边形, 知PQ∥P1Q1? ?
而P1Q1平面CDD1C1, 所以PQ∥平面CDD1C1?
(2)AD⊥平面D1DCC1, ∴AD⊥P1Q1,?
又∵PQ∥P1Q1, ∴AD⊥PQ.?
(3)由(1)知P1Q1 PQ,
,而棱长CD=1. ∴DQ1=. 同理可求得 P1D=.
在Rt△P1DQ1中,应用勾股定理, 立得
P1Q1=.?
做为本题的深化, 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 P, Q分别是BD,上的动点,试求的最小值, 你能够应用函数方法计算吗? 试试看. 并与如下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做以对照, 你会得到什么启示?
如图,正方形ABCD、ABEF的边长都是1,而且平面ABCD、ABEF互相垂直。点M在AC上移动,点N在BF上移动,若CM=BN=
(1) 求MN的长;
(2) 当为何值时,MN的长最小;
(3) 当MN长最小时,求面MNA与面MNB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立体几何知识是复课耗时较多, 而考试得分偏底的题型. 只有放底起点, 依据课本, 熟化知识, 构建空间思维网络, 掌握解三角形的基本工具, 严密规范表述, 定会突破解答立几考题的道道难关.
解析几何题怎么解
安振平
高考解析几何试题一般共有4题(2个选择题, 1个填空题, 1个解答题), 共计30分左右, 考查的知识点约为20个左右. 其命题一般紧扣课本, 突出重点, 全面考查. 选择题和填空题考查直线, 圆, 圆锥曲线, 参数方程和极坐标系中的基础知识. 解答题重点考查圆锥曲线中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知识的重组与链接, 使知识形成网络, 着重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求解有时还要用到平几的基本知识, 这点值得考生在复课时强化.
例1 已知点T是半圆O的直径AB上一点,AB=2、OT=t (0<t<1),以AB为直腰作直角梯形,使垂直且等于AT,使垂直且等于BT,交半圆于P、Q两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1)写出直线的方程;
(2)计算出点P、Q的坐标;
(3)证明:由点P发出的光线,经AB反射后,反射光线通过点Q.
讲解: 通过读图, 看出点的坐标.
(1 ) 显然, 于是 直线
的方程为;
(2)由方程组
解出 、;
(3),
.
由直线PT的斜率和直线QT的斜率互为相反数知,由点P发出的光线经点T反射,反射光线通过点Q.
需要注意的是, Q点的坐标本质上是三角中的万能公式, 有趣吗?
例2 已知直线l与椭圆有且仅有一个交点Q,且与x轴、y轴分别交于R、S,求以线段SR为对角线的矩形ORPS的一个顶点P的轨迹方程.
讲解:从直线所处的位置, 设出直线的方程,
由已知,直线l不过椭圆的四个顶点,所以设直线l的方程为
代入椭圆方程 得
化简后,得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于是其判别式
由已知,得△=0.即 ①
在直线方程中,分别令y=0,x=0,求得
令顶点P的坐标为(x,y), 由已知,得
代入①式并整理,得 , 即为所求顶点P的轨迹方程.
方程形似椭圆的标准方程, 你能画出它的图形吗?
例3已知双曲线的离心率,过的直线到原点的距离是
(1)求双曲线的方程;
(2)已知直线交双曲线于不同的点C,D且C,D都在以B为圆心的圆上,求k的值.
讲解:∵(1)原点到直线AB:的距离.
故所求双曲线方程为
(2)把中消去y,整理得 .
设的中点是,则
即
故所求k=±.
为了求出的值, 需要通过消元, 想法设法建构的方程.
例4 已知椭圆C的中心在原点,焦点F1、F2在x轴上,点P为椭圆上的一个动点,且∠F1PF2的最大值为90°,直线l过左焦点F1与椭圆交于A、B两点,△ABF2的面积最大值为12.
(1)求椭圆C的离心率;
(2)求椭圆C的方程.
讲解:(1)设, 对 由余弦定理, 得
,
解出
(2)考虑直线的斜率的存在性,可分两种情况:
i) 当k存在时,设l的方程为………………①
椭圆方程为
由 得 .
于是椭圆方程可转化为 ………………②
将①代入②,消去得 ,
整理为的一元二次方程,得 .
则x1、x2是上述方程的两根.且
,
ii) 当k不存在时,把直线代入椭圆方程得
由①②知S的最大值为 由题意得=12 所以
故当△ABF2面积最大时椭圆的方程为:
下面给出本题的另一解法,请读者比较二者的优劣:
设过左焦点的直线方程为:…………①
(这样设直线方程的好处是什么?还请读者进一步反思反思.)
椭圆的方程为:
由得:于是椭圆方程可化为:……②
把①代入②并整理得:
于是是上述方程的两根.
,
AB边上的高,
从而
当且仅当m=0取等号,即
由题意知, 于是 .
故当△ABF2面积最大时椭圆的方程为:
例5 已知直线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且线段AB的中点在直线上.
(1)求此椭圆的离心率;
(2 )若椭圆的右焦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的在圆上,求此椭圆的方程.
讲解:(1)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得
,
根据韦达定理,得
∴线段AB的中点坐标为().
由已知得
故椭圆的离心率为 .
(2)由(1)知从而椭圆的右焦点坐标为 设关于直线的对称点为
解得
由已知得
故所求的椭圆方程为 .
例6 已知⊙M:轴上的动点,QA,QB分别切⊙M于A,B两点,(1)如果,求直线MQ的方程;
(2)求动弦AB的中点P的轨迹方程.
讲解:(1)由,可得由射影定理,得 在Rt△MOQ中,
,
故,
所以直线AB方程是
(2)连接MB,MQ,设由
点M,P,Q在一直线上,得
由射影定理得
即 把(*)及(**)消去a,并注意到,可得
适时应用平面几何知识,这是快速解答本题的要害所在,还请读者反思其中的奥妙.
例7 如图,在Rt△ABC中,∠CBA=90°,AB=2,AC=。DO⊥AB于O点,OA=OB,DO=2,曲线E过C点,动点P在E上运动,且保持| PA |+| PB |的值不变.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曲线E的方程;
(2)过D点的直线L与曲线E相交于不同的两点M、N且M在D、N之间,设,
试确定实数的取值范围.
讲解: (1)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如图所示 .
=
∵
∴曲线E的方程是 .
(2)设直线L的方程为 , 代入曲线E的方程,得
设M1(, 则
i) L与y轴重合时,
ii) L与y轴不重合时,
由①得
又∵,
∵ 或
∴0<<1 ,
∴ .
∵
而 ∴
∴
∴ , ,
∴的取值范围是 .
值得读者注意的是,直线L与y轴重合的情况易于遗漏,应当引起警惕.
例8 直线过抛物线的焦点,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两点.
(1)求证:;
(2)求证:对于抛物线的任意给定的一条弦CD,直线l不是CD的垂直平分线.
讲解: (1)易求得抛物线的焦点.
若l⊥x轴,则l的方程为.
若l不垂直于x轴,可设,代入抛物线方程整理得 .
综上可知 .
(2)设,则CD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为
假设过F,则整理得
,.
这时的方程为y=0,从而与抛物线只相交于原点. 而l与抛物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因此与l不重合,l不是CD的垂直平分线.
此题是课本题的深化,你能够找到它的原形吗?知识在记忆中积累,能力在联想中提升. 课本是高考试题的生长点,复课切忌忘掉课本!
例9 某工程要将直线公路l一侧的土石,通过公路上的两个道口A和B,沿着道路AP、BP运往公路另一侧的P处,PA=100m,PB=150m,∠APB=60°,试说明怎样运土石最省工?
讲解: 以直线l为x轴,线段AB的中点为原点对立直角坐标系,则在l一侧必存在经A到P和经B到P路程相等的点,设这样的点为M,则
|MA|+|AP|=|MB|+|BP|,
即 |MA|-|MB|=|BP|-|AP|=50,
,
∴M在双曲线的右支上.
故曲线右侧的土石层经道口B沿BP运往P处,曲线左侧的土石层经道口A沿AP运往P处,按这种方法运土石最省工.
相关解析几何的实际应用性试题在高考中似乎还未涉及,其实在课本中还可找到典型的范例,你知道吗?
解析几何解答题在历年的高考中常考常新, 体现在重视能力立意, 强调思维空间, 是用活题考死知识的典范. 考题求解时考查了等价转化, 数形结合, 分类讨论, 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 以及定义法, 配方法, 待定系数法, 参数法, 判别式法等数学通法.
数学应用性问题怎么解
陕西永寿县中学 特级教师安振平
数学应用性问题是历年高考命题的主要题型之一, 也是考生失分较多的一种题型. 高考中一般命制一道解答题和两道选择填空题.解答这类问题的要害是深刻理解题意,学会文字语言向数学的符号语言的翻译转化,这就需要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这当中,函数,数列,不等式,排列组合是较为常见的模型,而三角,立几,解几等模型也应在复课时引起重视.
例1某校有教职员工150人,为了丰富教工的课余生活,每天定时开放健身房和娱乐室。据调查统计,每次去健身房的人有10%下次去娱乐室,而在娱乐室的人有20%下次去健身房.请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去健身房的人数能否趋于稳定?
讲解: 引入字母,转化为递归数列模型.
设第n次去健身房的人数为an,去娱乐室的人数为bn,则.
.
,于是
即 .
.故随着时间的推移,去健身房的人数稳定在100人左右.
上述解法中提炼的模型, 使我们联想到了课本典型习题(代数下册P.132第34题)
已知数列的项满足
其中,证明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有趣的是, 用此模型可以解决许多实际应用题, 特别, 2002年全国高考解答题中的应用题(下文例9)就属此类模型.
例2 某人上午7时乘摩托艇以匀速V千米/小时(4≤V≤20)从A港出发前往50千米处的B港,然后乘汽车以匀速W千米/小时(30≤W≤100)自B港向300千米处的C市驶去,在同一天的16时至21时到达C市, 设汽车、摩托艇所需的时间分别是x小时、y小时,若所需经费元,那么V、W分别为多少时,所需经费最少?并求出这时所花的经费.
讲解: 题中已知了字母, 只需要建立不等式和函数模型进行求解.
由于又
则z最大时P最小.
作出可行域,可知过点(10,4)时, z有最大值38,
∴P有最小值93,这时V=12.5,W=30.
视这是整体思维的具体体现, 当中的换元法是数学解题的常用方法.
例3 某铁路指挥部接到预报,24小时后将有一场超历史记录的大暴雨,为确保万无一失,指挥部决定在24小时内筑一道归时堤坝以防山洪淹没正在紧张施工的遂道工程。经测算,其工程量除现有施工人员连续奋战外,还需要20辆翻斗车同时作业24小时。但是,除了有一辆车可以立即投入施工外,其余车辆需要从各处紧急抽调,每隔20分钟有一辆车到达并投入施工,而指挥部最多可组织25辆车。问24小时内能否完成防洪堤坝工程?并说明理由.
讲解: 引入字母, 构建等差数列和不等式模型.
由20辆车同时工作24小时可完成全部工程可知,每辆车,每小时的工作效率为,设从第一辆车投入施工算起,各车的工作时间为a1,a2,…, a25小时,依题意它们组成公差(小时)的等差数列,且
,化简可得.
解得.
可见a1的工作时间可以满足要求,即工程可以在24小时内完成.
对照此题与2002年全国高考文科数学解答题中的应用题, 你一定会感觉二者的解法是大同小异的. 学习数学就需要这种将旧模式中的方法迁移为解答新题的有用工具, 这要求你不断的联想, 力求寻找恰当的解题方案.
数学开放性问题怎么解
陕西永寿县中学 特级教师安振平
数学开放性问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新方向,其解法灵活且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这类题型按解题目标的操作模式分为:规律探索型,问题探究型,数学建模型,操作设计型,情景研究型.如果未知的是解题假设,那么就称为条件开放题;如果未知的是解题目标,那么就称为结论开放题;如果未知的是解题推理,那么就称为策略开放题.当然,作为数学高考题中的开放题其“开放度”是较弱的,如何解答这类问题,还是通过若干范例加以讲解.
例 1 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 ,前 项和为 ,是否存在常数 ,使数列 也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常数;若不存在,请 明 理 由.
讲解 存在型开放题的求解一般是从假设存在入手, 逐步深化解题进程的.
设存在常数, 使数列 成等比数列.
(i) 当 时, 代入上式得
即=0
但, 于是不存在常数 ,使成等比数列.
(ii) 当 时,, 代 入 上 式 得
.
综 上 可 知 , 存 在 常 数 ,使成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n项求和公式中公比的分类, 极易忘记公比的 情 形, 可 不 要 忽 视 啊 !
例2 某机床厂今年年初用98万元购进一台数控机床,并立即投入生产使用,计划第一年维修、保养费用12万元,从第二年开始,每年所需维修、保养费用比上一年增加4万元,该机床使用后,每年的总收入为50万元,设使用x年后数控机床的盈利额为y万元.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从第几年开始,该机床开始盈利(盈利额为正值);
(3 ) 使用若干年后,对机床的处理方案有两种:
(i )当年平均盈利额达到最大值时,以30万元价格处理该机床;
(ii )当盈利额达到最大值时,以12万元价格处理该机床,问用哪种方案处理较为合算?请说明你的理由.
讲解 本例兼顾应用性和开放性, 是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1)
=.
(2)解不等式 >0,
得 <x<.
∵ x∈N, ∴ 3 ≤x≤ 17.
故从第3年工厂开始盈利.
(3)(i) ∵ ≤40
当且仅当时,即x=7时,等号成立.
∴ 到2008年,年平均盈利额达到最大值,工厂共获利12×7+30=114万元.
(ii) y=-2x2+40x-98= -2(x-10)2 +102,
当x=10时,ymax=102.
故到2011年,盈利额达到最大值,工厂共获利102+12=114万元.
代数推理题怎么解
陕西永寿县中学 特级教师安振平
数学是“教会年轻人思考”的科学, 针对代数推理型问题, 我们不但要寻求它的解法是什么, 还要思考有没有其它的解法, 更要反思为什么要这样解, 不这样解行吗?我们通过典型的问题, 解析代数推理题的解题思路, 方法和技巧. 在解题思维的过程中, 既重视通性通法的演练, 又注意特殊技巧的作用, 同时将函数与方程, 数形结合, 分类与讨论, 等价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的解题训练过程当中.
例1设函数,已知,时恒有,求a的取值范围.
讲解: 由
,
从而只要求直线L不在半圆C下方时, 直线L 的y截距的最小值.
当直线与半圆相切时,易求得舍去).
故.
本例的求解在于 关键在于构造新的函数, 进而通过解几模型进行推理解题, 当中, 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显示了解题思维转换的灵活性和流畅性.
还须指出的是: 数形结合未必一定要画出图形, 但图形早已在你的心中了, 这也许是解题能力的提升, 还请三思而后行.
例2 已知不等式对于大于1的正整数n恒成立,试确定a的取值范围.
讲解: 构造函数,易证(请思考:用什么方法证明呢?)为增函数.
∵n是大于1的 正整数,
对一切大于1的正整数恒成立,必须,
即
这里的构造函数和例1属于同类型, 学习解题就应当在解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的逐类旁通, 举一反三, 总结一些解题的小结论. 针对恒成立的问题, 函数最值解法似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同法, 请提炼你的小结论.
例3 已知函数在区间[-b,1-b]上的最大值为25,求b的值.
讲解: 由已知二次函数配方, 得
时,的最大值为4b2+3=25.
上递增,
上递增,
.
关于二次函数问题是历年高考的热门话题, 值得读者在复课时重点强化训练. 针对抛物线顶点横坐标在不在区间[-b,1-b], 自然引出解题形态的三种情况, 这显示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解题当中的充分运用. 该分就分, 该合就合, 这种辨证的统一完全依具体的数学问题而定, 需要在解题时灵活把握.
例4已知
的单调区间;
(2)若
讲解: (1) 对 已 知 函 数 进 行 降 次 分 项 变 形 , 得 ,
(2)首先证明任意
事实上,
而
.
函 数 与 不 等 式 证 明 的 综 合 题 在 高 考 中 常 考 常 新 , 是 既 考 知 识 又 考 能 力 的 好 题 型 , 在 高 考 备 考 中 有 较 高 的 训 练 价 值.. 针对本例的求解, 你能够想到证明任意采用逆向分析法, 给出你的想法!
例5 已知函数f(x)=(a>0,a≠1).?
(1) 证明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P()对称.?
(2) 令an=,对一切自然数n,先猜想使an>n2成立的最小自然数a,并证明之.?
(3) 求证:∈N).
讲解: (1)关于函数的图象关于定点P对称, 可采用解几中的坐标证法.
设M(x,y)是f(x)图象上任一点,则M关于P()的对称点为M’(1-x,1-y),?
∴M′(1-x,1-y)亦在f(x)的图象上,
故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P()对称.?
(2)将f(n)、f(1-n)的表达式代入an的表达式,化简可得an=an猜a=3,
即3n>n2.?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设n=k(k≥2)时,3k>k2.?
那么n=k+1,3k+1>3?3k>3k2?
又3k2-(k+1)2=2(k-)2-≥0(k≥2,k∈N)?
∴3n>n2.?
(3)∵3k>k2?
∴klg3>2lgk?
令k=1,2,…,n,得n个同向不等式,并相加得:
函数与数列综合型问题在高考中频频出现,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针对本例,你能够猜想出最小自然数a=3吗? 试试你的数学猜想能力.
例6 已知二次函数,设方程的两个实根为x1和x2.
(1)如果,若函数的对称轴为x=x0,求证:x0>-1;
(2)如果,求b的取值范围.
讲解:(1)设,由得, 即
,
故;
(2)由同号.
①若.
又,负根舍去)代入上式得
,解得;
②若 即4a-2b+3<0.
同理可求得.
故当
对你而言, 本例解题思维的障碍点在哪里, 找找看, 如何排除? 下一次遇到同类问题, 你会很顺利的克服吗? 我们力求做到学一题会一类, 不断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例7 对于函数,若存在成立,则称的不动点。如果函数有且只有两个不动点0,2,且
(1)求函数的解析式;
(2)已知各项不为零的数列,求数列通项;
(3)如果数列满足,求证:当时,恒有成立.
讲解: 依题意有,化简为 由违达定理, 得
解得 代入表达式,由
得 不止有两个不动点,
(2)由题设得 (*)
且 (**)
由(*)与(**)两式相减得:
解得(舍去)或,由,若这与矛盾,,即{是以-1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3)采用反证法,假设则由(1)知
,有
,而当这与假设矛盾,故假设不成立,.
关于本例的第(3)题,我们还可给出直接证法,事实上:
由得<0或
结论成立;
若,此时从而即数列{}在时单调递减,由,可知上成立.
比较上述两种证法,你能找出其中的异同吗? 数学解题后需要进行必要的反思, 学会反思才能长进.
例8 设a,b为常数,:把平面上任意一点
(a,b)映射为函数
(1)证明:不存在两个不同点对应于同一个函数;
(2)证明:当,这里t为常数;
(3)对于属于M的一个固定值,得,在映射F的作用下,M1作为象,求其原象,并说明它是什么图象.
讲解: (1)假设有两个不同的点(a,b),(c,d)对应同一函数,即与相同,
即 对一切实数x均成立.
特别令x=0,得a=c;令,得b=d这与(a,b),(c,d)是两个不同点矛盾,假设不成立.
故不存在两个不同点对应同函数.
(2)当时,可得常数a0,b0,使
=
由于为常数,设是常数.
从而.
(3)设,由此得
在映射F之下,的原象是(m,n),则M1的原象是
.
消去t得,即在映射F之下,M1的原象是以原点为圆心,为半径的圆.
本题将集合, 映射, 函数综合为一体, 其典型性和新颖性兼顾, 是一道用“活题考死知识”的好题目, 具有很强的训练价值.
例9 已知函数f(t)满足对任意实数x、y都有f(x+y)=f(x)+f(y)+xy+1,且f(-2)=-2.
(1)求f(1)的值;
(2)证明:对一切大于1的正整数t,恒有f(t)>t;
(3)试求满足f(t)=t的整数t的个数,并说明理由.
讲解 (1)为求f(1)的值,需令
令.
令.
(2)令(※)
.
由,
,
于是对于一切大于1的正整数t,恒有f(t)>t.
(3)由※及(1)可知.
下面证明当整数.
(※)得
即……,
将诸不等式相加得
.
综上,满足条件的整数只有t=1,.
本题的求解显示了对函数方程f(x+y)=f(x)+f(y)+xy+1中的x、y取特殊值的技巧,这种赋值法在2002年全国高考第(21)题中得到了很好的考查.
例10 已知函数f(x)在(-1,1)上有定义,且满足x、y∈(-1,1) 有
.
(1)证明:f(x)在(-1,1)上为奇函数;
(2)对数列求;
(3)求证
讲解 (1)令则
令则 为奇函数.
(2),
是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3)
而
本例将函数、方程、数列、不等式等代数知识集于一题,是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范例. 在求解当中,化归出等比(等差)数列是数列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
解析几何综合题解题思路案例分析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中 梁丽平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中学 安振平
解析几何综合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之一. 这类试题往往以解析几何知识为载体,综合函数、不等式、三角、数列等知识,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对解题能力考查的层次要求较高,考生在解答时,常常表现为无从下手,或者半途而废。据此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观全局,局部入手,整体思维. 即在掌握通性通法的同时,不应只形成一个一个的解题套路,解题时不加分析,跟着感觉走,做到那儿算那儿. 而应当从宏观上去把握,从微观上去突破,在审题和解题思路的整体设计上下功夫,不断克服解题征途中的道道运算难关.
1 判别式----解题时时显神功
案例1 已知双曲线,直线过点,斜率为,当时,双曲线的上支上有且仅有一点B到直线的距离为,试求的值及此时点B的坐标。
分析1: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一门学科,因此,数形结合必然是研究解析几何问题的重要手段. 从“有且仅有”这个微观入手,对照草图,不难想到:过点B作与平行的直线,必与双曲线C相切. 而相切的代数表现形式是所构造方程的判别式. 由此出发,可设计如下解题思路:
解题过程略.
分析2:如果从代数推理的角度去思考,就应当把距离用代数式表达,即所谓“有且仅有一点B到直线的距离为”,相当于化归的方程有唯一解. 据此设计出如下解题思路:
简解:设点为双曲线C上支上任一点,则点M到直线的距离为:
于是,问题即可转化为如上关于的方程.
由于,所以,从而有
于是关于的方程
由可知:
方程的二根同正,故恒成立,于是等价于
.
由如上关于的方程有唯一解,得其判别式,就可解得 .
点评:上述解法紧扣解题目标,不断进行问题转换,充分体现了全局观念与整体思维的优越性.
2 判别式与韦达定理-----二者联用显奇效
案例2 已知椭圆C:和点P(4,1),过P作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在线段AB上取点Q,使,求动点Q的轨迹所在曲线的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轨迹问题,解题困难在于多动点的困扰,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其实,应该想到轨迹问题可以通过参数法求解. 因此,首先是选定参数,然后想方设法将点Q的横、纵坐标用参数表达,最后通过消参可达到解题的目的.
由于点的变化是由直线AB的变化引起的,自然可选择直线AB的斜率作为参数,如何将与联系起来?一方面利用点Q在直线AB上;另一方面就是运用题目条件:来转化.由A、B、P、Q四点共线,不难得到,要建立与的关系,只需将直线AB的方程代入椭圆C的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即可.
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们还没有开始解题,但对于如何解决本题,已经做到心中有数.
在得到之后,如果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认识到:所谓消参,目的不过是得到关于的方程(不含k),则可由解得,直接代入即可得到轨迹方程。从而简化消去参的过程。
简解:设,则由可得:,
解之得: (1)
设直线AB的方程为:,代入椭圆C的方程,消去得出关于 x的一元二次方程:
(2)
∴
代入(1),化简得: (3)
与联立,消去得:
在(2)中,由,解得 ,结合(3)可求得
故知点Q的轨迹方程为: ().
点评:由方程组实施消元,产生一个标准的关于一个变量的一元二次方程,其判别式、韦达定理模块思维易于想到. 这当中,难点在引出参,活点在应用参,重点在消去参.,而“引参、用参、消参”三步曲,正是解析几何综合问题求解的一条有效通道.
3 求根公式-----呼之欲出亦显灵
案例3 设直线过点P(0,3),和椭圆顺次交于A、B两点,试求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中,绝大多数同学不难得到:=,但从此后却一筹莫展, 问题的根源在于对题目的整体把握不够. 事实上,所谓求取值范围,不外乎两条路:其一是构造所求变量关于某个(或某几个)参数的函数关系式(或方程),这只需利用对应的思想实施;其二则是构造关于所求量的一个不等关系.
分析1: 从第一条想法入手,=已经是一个关系式,但由于有两个变量,同时这两个变量的范围不好控制,所以自然想到利用第3个变量――直线AB的斜率k. 问题就转化为如何将转化为关于k的表达式,到此为止,将直线方程代入椭圆方程,消去y得出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其求根公式呼之欲出.
简解1:当直线垂直于x轴时,可求得;
当与x轴不垂直时,设,直线的方程为:,代入椭圆方程,消去得
解之得
因为椭圆关于y轴对称,点P在y轴上,所以只需考虑的情形.
当时,,,
所以 ===.
由 , 解得 ,
所以 ,
综上 .
分析2: 如果想构造关于所求量的不等式,则应该考虑到:判别式往往是产生不等的根源. 由判别式值的非负性可以很快确定的取值范围,于是问题转化为如何将所求量与联系起来. 一般来说,韦达定理总是充当这种问题的桥梁,但本题无法直接应用韦达定理,原因在于不是关于的对称关系式. 原因找到后,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就有了,即我们可以构造关于的对称关系式.
简解2:设直线的方程为:,代入椭圆方程,消去得
(*)
则
令,则,
在(*)中,由判别式可得 ,
从而有 ,
所以 ,
解得 .
结合得.
综上,.
点评:范围问题不等关系的建立途径多多,诸如判别式法,均值不等式法,变量的有界性法,函数的性质法,数形结合法等等. 本题也可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入手,给出又一优美解法.
解题犹如打仗,不能只是忙于冲锋陷阵,一时局部的胜利并不能说明问题,有时甚至会被局部所纠缠而看不清问题的实质所在,只有见微知著,树立全局观念,讲究排兵布阵,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二次函数综合问题例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中 梁丽平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中学 安振平
二次函数是中学代数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既简单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作为最基本的初等函数,可以以它为素材来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最值等性质,还可建立起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有机联系;作为抛物线,可以联系其它平面曲线讨论相互之间关系. 这些纵横联系,使得围绕二次函数可以编制出层出不穷、灵活多变的数学问题. 同时,有关二次函数的内容又与近、现代数学发展紧密联系,是学生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重要知识基础.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关二次函数的问题在高考中频繁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学习二次函数,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解析式,二是图像特征. 从解析式出发,可以进行纯粹的代数推理,这种代数推理、论证的能力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从图像特征出发,可以实现数与形的自然结合,这正是中学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研究涉及二次函数的一些综合问题.
1. 代数推理
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简捷明了,易于变形(一般式、顶点式、零点式等),所以,在解决二次函数的问题时,常常借助其解析式,通过纯代数推理,进而导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1.1 二次函数的一般式中有三个参数. 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三个独立条件“确定”这三个参数.
例1 已知,满足1且,求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中,所给条件并不足以确定参数的值,但应该注意到:所要求的结论不是的确定值,而是与条件相对应的“取值范围”,因此,我们可以把1和当成两个独立条件,先用和来表示.
解:由,可解得:
(*)
将以上二式代入,并整理得
,
∴ .
又∵,,
∴ .
例2 设,若,,, 试证明:对于任意,有.
分析:同上题,可以用来表示.
解:∵ ,
∴ ,
∴ .
∴ 当时,
当时,
综上,问题获证.
1.2 利用函数与方程根的关系,写出二次函数的零点式
例3 设二次函数,方程的两个根满足. 当时,证明.
分析:在已知方程两根的情况下,根据函数与方程根的关系,可以写出函数的表达式,从而得到函数的表达式.
证明:由题意可知.
,
∴ ,
∴ 当时,.
又,
∴ ,
综上可知,所给问题获证.
1.3 紧扣二次函数的顶点式对称轴、最值、判别式显合力
例4 已知函数。
(1)将的图象向右平移两个单位,得到函数,求函数的解析式;
(2)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求函数的解析式;
(3)设,已知的最小值是且,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1)
(2)设的图像上一点,点关于的对称点为,由点Q在的图像上,所以
,
于是
即
(3).
设,则.
问题转化为:对恒成立. 即
对恒成立. (*)
故必有.(否则,若,则关于的二次函数开口向下,当充分大时,必有;而当时,显然不能保证(*)成立.),此时,由于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所以,问题等价于,即,
解之得:.
此时,,故在取得最小值满足条件.
2. 数形结合
二次函数的图像为抛物线,具有许多优美的性质,如对称性、单调性、凹凸性等. 结合这些图像特征解决有关二次函数的问题,可以化难为易.,形象直观.
2.1 二次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 特别关系也反映了二次函数的一种对称性.
例5 设二次函数,方程的两个根满足. 且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证明:.
解:由题意 .
由方程的两个根满足, 可得
且,
∴ ,
即 ,故 .
2.2 二次函数的图像具有连续性,且由于二次方程至多有两个实数根. 所以存在实数使得且在区间上,必存在的唯一的实数根.
例6 已知二次函数,设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为和.
(1)如果,设函数的对称轴为,求证:;
(2)如果,,求的取值范围.
分析:条件实际上给出了的两个实数根所在的区间,因此可以考虑利用上述图像特征去等价转化.
解:设,则的二根为和.
(1)由及,可得 ,即,即
两式相加得,所以,;
(2)由, 可得 .
又,所以同号.
∴ ,等价于或,
即 或
解之得 或.
2.3 因为二次函数在区间和区间上分别单调,所以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大值、最小值必在区间端点或顶点处取得;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大值必在区间端点或顶点处取得.
例7 已知二次函数,当时,有,求证:当时,有.
分析:研究的性质,最好能够得出其解析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尽量用已知条件来表达参数. 确定三个参数,只需三个独立条件,本题可以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的表达较为简洁,二是由于正好是所给条件的区间端点和中点,这样做能够较好地利用条件来达到控制二次函数范围的目的.
要考虑在区间上函数值的取值范围,只需考虑其最大值,也即考虑在区间端点和顶点处的函数值.
解:由题意知:,
∴ ,
∴ .
由时,有,可得 .
∴ ,
.
(1)若,则在上单调,故当时,
∴ 此时问题获证.
(2)若,则当时,
又,
∴ 此时问题获证.
综上可知:当时,有.
WORD版,共七篇,目录如下:
1、二次函数综合问题例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中 梁丽平;陕西省咸阳市永寿中学 安振平
2、解析几何综合题解题思路案例分析 梁丽平 安振平
3、代数推理题怎么解 特级教师安振平
4、数学开放性问题怎么解 特级教师安振平
5、数学应用性问题怎么解 特级教师安振平
6、解析几何题怎么解 特级教师安振平
7、立体几何题怎么解 特级教师安振平
2009年蓟县高三模拟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