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
命题:姜建华 熊银忠 张齐宇 审稿:熊银忠 校对:姜建华 熊银忠 张齐宇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写在试卷上的答案视为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140分)
新题解答
【例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主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生态建设,我国西部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十分严重,只有采取退耕还林(草)、退田还湖、保护天然林、改造沙漠等措施,积极改善生态环境,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答案:D
点评:本题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讨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考查学生关心社会、保护环境的意识。
【例2】我国多数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B.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C.环境污染
D.外来物种的入侵
解析: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将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的原因。
新题解答
【例1】下列因素中哪一项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最大的( )
A.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 B.气候的变化
C.人类活动 D.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解析:影响群落的主要因素有三类:第一类是群落内部因素,A选项即是。第二类是外界环境因素,B、D选项即是。第三类是人类活动。因为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要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这一知识点。四个选项都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但要求学生要学会对比各因素的主次关系。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加强挖掘课本,以本为本,以不变应万变。
【例2】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 )
A.初生演替 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
解析:演替分为两个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弃耕的农田里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没有被彻底毁灭,甚至土壤里还保留有农作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故而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C
点评:对于课本上的概念,不要只停留在表面的叙述上,我们要在不超出范围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认真领会此概念,要敢于大胆扩展,勇于创新。
新题解答
【例1】下列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 B.种间斗争发生在群落内
C.种群内会发生捕食关系 D.群落内会发生共生关系
解析:本题要求正确地理解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即种群内的生物是同一个物种,所以其内部生物的关系应为种内关系:种内互助或种内斗争。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各个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即群落内包含各个物种,除包括各种种内关系外,也应该包含各种种间关系:种间互助、捕食、竞争、寄生等。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求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上,要善于运用对比,深挖各个基本概念的本质。
【例2】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B.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一片竹林中竹林高矮不一
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解析: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对植物而言,高大的乔木能够占据上层空间,往下依次是灌木层和草本层。森林中树木的间隙分布灌木和草丛是群落水平分布的特征。至于同种生物(竹子或鹿)有高有矮,是指一种生物,而不是生物群落。
答案:A
点评:本题表面上考查生物群落的结构――空间结构,实际上还隐藏考查群落的概念,如果只停留在垂直结构这一表面问题上,而忽视了这一隐藏问题,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平时的练习中应注意这一点。
新题解答
【例1】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
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D.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
解析:解答此题,要求全面理解种群的概念。种群强调的是一个区域、一个物种、一个群体,是指“同种”生物的总和,是同种生物中许多个体的集合体。A项明显不符,它包含了多种生物;B项中的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一般不会由一种鱼组成;C项中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也不会是单一的真菌;D项中指的是全部的棉蚜。故答案选D。
答案: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种群”这一概念的理解,属于应用的层次。种群强调两点:①同一地点或同一范围;②同种生物的集合。学生一般对第二点把握不准,容易出错。
【例2】下图为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设A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增加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 )
A.a>b B.a<b C.a=b D.a≈b
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种群密度的变化,意味着种群增长率的变化。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大,意味着种群增长率为正值;种群密度越来越小,则意味着种群增长率是负值。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可看作是一个种群,将两地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进行比较,分析各年龄段人口所占比例,就可以对这两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的高低进行判断。
对于本题首先应清楚种群的年龄组成与种群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其次应知道,图A和图B中人口大致都分为年幼者、青壮年和中老年3部分。图A所示人口中,各年龄段人口比例适中,人口增长处于稳定时期;图B所示人口中,年幼者和青壮年人数都大大超过中老年数,其年龄结构组成属于增长型,人口密度会越来越大,人口增长率会高于图A所示的人口增长率。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以及学生处理信息并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属理解层次。
【例3】在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才会呈指数增长( )
A.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
C.只是没有捕食者
D.只有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
解析:因为种群的指数增长只有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而这样理想的条件只有在实验室内才能存在。A不对,因为食物有限影响种群数量增长,在食物不能充分供应的情况下,种群不可能呈指数增长。B不对,因为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已开始出现不足,这虽然并未影响到物种在这里生存,但不可能会使种群的数量出现指数增长,因为指数增长的先决条件是资源无限。C也不对,因为仅仅失去捕食者的控制作用,种群仍不能实现指数增长,限制种群数量的种种其他因素都还在起作用,如食物不足,空间狭小等。
答案: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增长曲线,属于理解层次。“J”型曲线的条件和特点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应该引起重视。
新题解答
【例1】在研究光照强度对某种鸟鸣叫次数的影响中,下列设计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是( )
A.记录一天内不同时间同一地点该种鸟鸣叫次数
B.记录同一时间不同天气该种鸟鸣叫次数
C.记录繁殖季节该种鸟雌鸟和雄鸟鸣叫次数
D.记录不同季节同一地点该种鸟鸣叫次数
解析:依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要研究不同的光照强度对鸟鸣叫次数的影响,控制的实验变量应是不同的光照强度。从题意来看,同一天的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的同一时间,不同季节都是控制的光照强度,符合实验设计的要求。在繁殖季节因生殖的需要,鸣叫次数会有很大变化,此时的影响因素很可能不是光照强度一种了。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即单一变量原则。
【例2】在用甲状腺激素饲喂蝌蚪的实验中,需要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是( )
A.容器的大小 B.水草的多少
C.换水的多少 D.投药的剂量
解析:该实验的关键是投药的次数和剂量,因为它影响到蝌蚪能否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存活。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实验设计中量的控制,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变量是设计对照实验的关键。
新题解答
【例1】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7千焦,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
A.0千焦 B.106千焦
C.2×106千焦 D.106~2×106千焦
解析:大象属于初级消费者,其粪便中所含有的能量不能计入它所同化物质中的能量,而应属于植物所同化的能量的一部分,即分解者不能通过大象的粪便获得大象所同化的能量。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我们对“林德曼效率”的理解,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应当明确: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某生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对任何规律的运用,我们都要弄清它的本质及应用前提。
【例2】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素循环如下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素传递的方向和转移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夏季,a>b+c+e B.秋季,e+f<g C.春季,g=b+e+f D.冬季,d>c+f
解析:碳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离不开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在题目给出的生态系统中,a代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及合成的有机物,这是流经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量最大;b代表植物呼吸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代表通过食物链流到动物(各级消费者)体内的总能量;d代表动物的呼吸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e代表植物的残枝、落叶流到分解者的能量;f代表动物流到分解者的能量;g代表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同。
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效率10%~20%,在夏季,处于平衡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总能量>(植物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流动到动物体的能量+流到分解者的能量)。其他选项判断的依据都嫌不足。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识图,要弄清各个符号所代表的物质和能量动向。
答案:A
点评:本题在知识方面主要考查在生态系统中,碳素循环的有关知识。在能力方面,主要考查考生运用该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分析,综合季节因素,解答碳素在各种生物间传递的大致数量关系。解答该题不仅要理解生物群落与大气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各类生物之间的碳素传递关系,还应考虑不同季节各种生物的生活状态。
【例3】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
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解析:寒带地区温度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弱,对有机物的分解能力低,致使残枝落叶大量积累,而不能及时分解,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出现了障碍。对残枝落叶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既能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食物,又可以加速残枝落叶的分解,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C
点评:本题联系实际,考查了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题干中的“寒带地区”是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它暗示我们此环境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限,从而需要人为干预,使物质循环顺利进行。
【例4】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解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分类是以传递信息的载体为依据来划分的。物理信息是通过物理因素、物理过程来传递的,如光、声、温度、磁力等;传递化学信息的是一些化学物质,如性外激素等;行为信息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动作这些“肢体语言”来传递和表达的。题干中植物根系分泌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很明显属于化学信息。鸟发现天敌后,做出了很夸张的动作,强调的是特殊行为,所以属于行为信息。
答案: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各种信息的概念的掌握情况。在掌握本知识点时要注意对相近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
【例5】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物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增加物种的数目
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
解析:A项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物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而且干扰甚至破坏了所有的生态系统,增加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B项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只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不能使稳定性进一步提高。D项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干扰了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反而降低了稳定性。这是因为演替过程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C项增加物种数目,使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食物链、食物网增多,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物种数目的多少呈正比关系,即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这是因为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路径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就越多,每个物种所起的作用就越小,部分物种的消失或灭绝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就越小,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就越强。
【例6】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它们之间可以形成下列四种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 )
解析:生态系统按营养功能来区分,一般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它可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一旦生产者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从题目中提供的几种结构看出,选项D中的甲、乙均为生产者,缺少其中之一,生态系统仍能存在,其他结构则不能。
答案:D
点评:本题联系前面的知识――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它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的重要性。
【例7】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A.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解析:一般说来,自然林区经过了若干年的发展,种群数量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当发生虫害时,以松毛虫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增多,限制了松毛虫的数量,保护了植物,故很少发生虫害。而人工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成分单一,自动调节能力小,故易发生虫害。
答案:C
点评:本题从造林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决定因素。生物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生物种类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此题本身对人类造林活动也是一种启示。
新题解答
【例1】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小块上,正中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琼脂被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见下图)。单侧光照射后,琼脂内生长素含量( )
A.左右相等 B.左多右少 C.左少右多 D.左右均无
解析:本题考查向光性的基础知识。燕麦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能感受光刺激的是芽的尖端,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本题的实验中,胚芽鞘尖端是置于琼脂小块上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琼脂块中,所以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在背光侧多,向光侧少。
答案:B
点评:掌握尖端的重新分布、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是本题的关键。
【例2】植物的下列运动现象,哪一项与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有关( )
A.在光线明暗刺激下,酢浆草的叶片昼开夜合
B.在雨点刺激下,含羞草的小叶合拢起来
C.向日葵幼嫩的花盘在阳光下跟着太阳转动
D.在触摸刺激下,紫薇(痒痒树)的枝条微微抖动
解析:植物的向性运动是由单向刺激引起的定向运动,与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感性运动则是由不定向刺激(即各种刺激)引起的,如含羞草的小叶合拢、紫薇的枝条抖动、酢浆草的叶片开合,因此与植物激素无关,而向日葵的向光性是光引起植物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
答案:C
点评:向性运动的概念、原理是本节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题考查植物的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区别。向性运动是外界的单向刺激使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各部分细胞生长速度不同,引起植物体某些部分的趋向性生长。而感性运动则是由于受到外界的不定向的多种刺激产生的运动,与植物激素无关。回答该题首先要明确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概念、原理、生物学实例以及现实意义。
【例3】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这个现象被解释为“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一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下述实验:
(一)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切块上,分别放在黑暗中和单侧光下(见下图)。
(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中c、d、e和f用一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示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IAA)的含量,请回答:
(1)图a和b说明什么?
(2)图c和d说明什么?
(3)图e和f说明什么?
(4)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解析:(1)a置黑暗中,b置单侧光下,收集到IAA的数量相同。这说明光并未影响生长素的分解和生长素的向下运输。
(2)c和d与a和b一样,一个置于黑暗中,另一个置于单侧光下,区别时c和d用玻璃片将胚芽鞘分割成两半。结果琼脂收集到的IAA与a和b一样。这说明胚芽鞘被玻璃片分割成两片,不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和琼脂块中收集的生长素数量。
(3)e的处理与c和d的区别在于玻璃片不仅分割胚芽鞘也分割琼脂块;f的处理则将琼脂块分割成两半,而不完全分割胚芽鞘;两种处理均置于单侧光照射下。结果是e琼脂块的两半各收集到IAA 20单位;f由于胚芽鞘不被完全分割,琼脂块收集的IAA总量和e一样。但左侧一半收集到的IAA(30单位)多于右侧一半(10单位)。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单侧光照射促使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e只是由于胚芽鞘被玻璃片完全分割,生长素转移不过去;而f由于胚芽鞘不被完全分割,所以生长素可以向背光侧转移,造成左侧一半琼脂块收集到的IAA多于右侧一半。
(4)纵观整个实验可以回答题干中所提出的问题,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IAA向背光侧转移,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
答案:(1)光并未影响生长素的分解和生长素的向下运输。
(2)胚芽鞘被玻璃片分割成两片,不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和琼脂块中收集的生长素数量。
(3)单侧光照射促使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
(4)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
点评:本题是在课本内容基础上的拓展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用发现法和对比法。首先对问题进行分析,自己初步设计能够得出结论的实验步骤,然后对照题目中所给出的实验步骤,运用对比的方法,得出相关的结论。
新题解答
【例1】高原上有一种昆虫,雌虫的翅和复眼已退化,呈蛆型,藏于草丛中。雌虫释放一种信息素,在空中飞行的雄虫可通过这种信息素准确地找到雌虫并和它交配从而保证了种族的延续。这种信息素最可能是( )
A.脑激素 B.保幼激素
C.蜕皮激素 D.性外激素
解析:题目中涉及的信息素,可以让雌雄个体完成正常的交配,保证种族的延续,因此为性外激素。
答案:D
点评:此题考查了外激素的基本作用,属于识记的内容。
【例2】要想使阉割后的公鸡仍具有鲜艳的羽毛和发达的鸡冠,应给它注射( )
A.甲状腺激素 B.雄性激素
C.生长激素 D.性外激素
解析:题目中的公鸡仍具有鲜艳的羽毛和发达的鸡冠属于动物的第二性征,它靠性激素来维持,题中较易选错的一项是D。性外激素,它是一种信息素,可以吸引雌雄个体完成交配。
答案:B
点评:此题考查了各类激素的基本作用,要求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不要眼高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