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502  510  516  520  526  528  532  538  540  546  552  556  558  562  568  570  576  580  582  586  588  592  594  596  597  598  600  601  602  604  606  610  612  616  618  622  628  630  636  640  642  646  652  658  660  666  670  672  678  682  688  696  3002 

成都七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考试

  理科综合试卷

             2009.5.3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第1至6页,第Ⅱ卷7至16页。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126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1, C-12, O-16, Na-23, K-23, S-32, Cu-64

试题详情

辽宁省大连23中2009年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秘笈2:

解析几何

解析几何综合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之一. 这类试题往往以解析几何知识为载体,综合函数、不等式、三角、数列等知识,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对解题能力考查的层次要求较高,考生在解答时,常常表现为无从下手,或者半途而废。据此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观全局,局部入手,整体思维. 即在掌握通性通法的同时,不应只形成一个一个的解题套路,解题时不加分析,跟着感觉走,做到那儿算那儿. 而应当从宏观上去把握,从微观上去突破,在审题和解题思路的整体设计上下功夫,不断克服解题征途中的道道运算难关.

1   判别式----解题时时显神功

案例1   已知双曲线,直线过点,斜率为,当时,双曲线的上支上有且仅有一点B到直线的距离为,试求的值及此时点B的坐标。

分析1: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一门学科,因此,数形结合必然是研究解析几何问题的重要手段. 从“有且仅有”这个微观入手,对照草图,不难想到:过点B作与平行的直线,必与双曲线C相切. 而相切的代数表现形式是所构造方程的判别式. 由此出发,可设计如下解题思路:

 

 

解题过程略.

分析2:如果从代数推理的角度去思考,就应当把距离用代数式表达,即所谓“有且仅有一点B到直线的距离为”,相当于化归的方程有唯一解. 据此设计出如下解题思路:

 

 

 

简解:设点为双曲线C上支上任一点,则点M到直线的距离为:

                          

于是,问题即可转化为如上关于的方程.

由于,所以,从而有

于是关于的方程

    

    

    

 由可知:

 方程的二根同正,故恒成立,于是等价于

.

    由如上关于的方程有唯一解,得其判别式,就可解得  .

点评:上述解法紧扣解题目标,不断进行问题转换,充分体现了全局观念与整体思维的优越性.

2   判别式与韦达定理-----二者联用显奇效

案例2   已知椭圆C:和点P(4,1),过P作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在线段AB上取点Q,使,求动点Q的轨迹所在曲线的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轨迹问题,解题困难在于多动点的困扰,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其实,应该想到轨迹问题可以通过参数法求解. 因此,首先是选定参数,然后想方设法将点Q的横、纵坐标用参数表达,最后通过消参可达到解题的目的.

由于点的变化是由直线AB的变化引起的,自然可选择直线AB的斜率作为参数,如何将联系起来?一方面利用点Q在直线AB上;另一方面就是运用题目条件:来转化.由A、B、P、Q四点共线,不难得到,要建立的关系,只需将直线AB的方程代入椭圆C的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即可.

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们还没有开始解题,但对于如何解决本题,已经做到心中有数.

 

 

 

 

 

 

 

 

    在得到之后,如果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认识到:所谓消参,目的不过是得到关于的方程(不含k),则可由解得,直接代入即可得到轨迹方程。从而简化消去参的过程。

简解:设,则由可得:

解之得:              (1)

设直线AB的方程为:,代入椭圆C的方程,消去得出关于 x的一元二次方程:

      (2)

∴  

代入(1),化简得:                                (3)

联立,消去得:

在(2)中,由,解得 ,结合(3)可求得

故知点Q的轨迹方程为:  ().

点评:由方程组实施消元,产生一个标准的关于一个变量的一元二次方程,其判别式、韦达定理模块思维易于想到. 这当中,难点在引出参,活点在应用参,重点在消去参.,而“引参、用参、消参”三步曲,正是解析几何综合问题求解的一条有效通道.

3   求根公式-----呼之欲出亦显灵

案例3   设直线过点P(0,3),和椭圆顺次交于A、B两点,试求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中,绝大多数同学不难得到:=,但从此后却一筹莫展, 问题的根源在于对题目的整体把握不够. 事实上,所谓求取值范围,不外乎两条路:其一是构造所求变量关于某个(或某几个)参数的函数关系式(或方程),这只需利用对应的思想实施;其二则是构造关于所求量的一个不等关系.

分析1: 从第一条想法入手,=已经是一个关系式,但由于有两个变量,同时这两个变量的范围不好控制,所以自然想到利用第3个变量――直线AB的斜率k. 问题就转化为如何将转化为关于k的表达式,到此为止,将直线方程代入椭圆方程,消去y得出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其求根公式呼之欲出.

 

 

 

 

 

 

 

 

 

简解1:当直线垂直于x轴时,可求得;

与x轴不垂直时,设,直线的方程为:,代入椭圆方程,消去

解之得 

因为椭圆关于y轴对称,点P在y轴上,所以只需考虑的情形.

时,

所以 ===.

由  , 解得

所以  

综上  .

       

分析2: 如果想构造关于所求量的不等式,则应该考虑到:判别式往往是产生不等的根源. 由判别式值的非负性可以很快确定的取值范围,于是问题转化为如何将所求量与联系起来. 一般来说,韦达定理总是充当这种问题的桥梁,但本题无法直接应用韦达定理,原因在于不是关于的对称关系式. 原因找到后,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就有了,即我们可以构造关于的对称关系式.

 

 

 

 

 

 

 

 

 

简解2:设直线的方程为:,代入椭圆方程,消去

         (*)

,则,

在(*)中,由判别式可得

从而有   

所以    

解得      .

结合.

综上,.

点评:范围问题不等关系的建立途径多多,诸如判别式法,均值不等式法,变量的有界性法,函数的性质法,数形结合法等等. 本题也可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入手,给出又一优美解法.

解题犹如打仗,不能只是忙于冲锋陷阵,一时局部的胜利并不能说明问题,有时甚至会被局部所纠缠而看不清问题的实质所在,只有见微知著,树立全局观念,讲究排兵布阵,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试题详情

河南省示范性高中罗山高中2009届高三5月综合测试

文综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140分)

试题详情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化学试题及其答案

5.据报道,我国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氢氧燃料电池车将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为运动员提供服务。某种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液为KOH溶液。下列有关该电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正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B.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液中KOH的物质的量不变

C.该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

D.用该电池电解CuCl2溶液,产生2.24LCl2(标准状况)时,有0.1mol电子转移

6.对H2O的电离平衡不产生影响的粒子是

A.H:Cl:     B.26M3+   C.      D.

7.1mol过氧化钠与2mol碳酸氢钠固体混合后,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排出气体物质后冷却,残留的固体物质是

A. Na2CO3     B. Na2O2  Na2CO3     C. NaOH  Na2CO3    D. Na2O2  NaOH  Na2CO3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B.阴离子都只有还原性

C.与强酸、强碱都反应的物质只有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

D.分子晶体中都存在范德瓦耳斯力,可能不存在共价键

9.下列各组物质的无色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即可鉴别的是

①KOH  Na2SO4  AlCl3    ②NaHCO3  Ba(OH)2  H2SO4

③HCl  NaAlO­2  NaHSO4   ④Ca(OH)2  Na2CO3  BaCl2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X、Y均为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其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mXa+nYb-,得m+a=n-b

B.X2-的还原性一定大于Y-

C.X、Y一定不是同周期元素

D.若X的原子半径大于Y,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mX一定大于HnY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稀氨水逐滴加入稀硫酸中,当溶液pH=7时,c(SO42>c(NH4)

B.两种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c1和c2,pH分别为a和a+1,则c1=10c2

C.pH=11的NaOH溶液与pH=3的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滴入石蕊溶液呈红色

D.向0.1mol/L的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铵固体,则溶液中增大

12.工业上制备纯硅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SiCl4(g)+2H2(g)Si(s)+4HCl(g);△H=+QkJ/mol(Q>0)

某温度、压强下,将一定量反应物通入密闭容器进行以上反应(此条件下为可逆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若增大压强能提高SiCl4的转化率

B.若反应开始时SiCl4为1mol,则达平衡时,吸收热量为QkJ

C.反应至4min时,若HCl浓度为0.12mol/L,则H2的反应速率为0.03mol/(Lmin)

D.当反应吸收热量为0.025QkJ时,生成的HCl通入100mL 1mol/L的NaOH溶液恰好反应

25.(16分)菠萝酯是一种具有菠萝香气的食用香料,是化合物甲与苯氧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产物。

⑴甲一定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是              

5.8g甲完全燃烧可产生0.3mol CO2和0.3 mol H2O,甲蒸气对氢气的相对密度是29,甲分子中不含甲基,且为链状结构,其结构简式是                 

⑶苯氧乙酸有多种酯类的同分异构体,其中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且有2种一硝基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是(写出任意2种的结构简式)                           

⑷已知:R-CH2-COOH  

R-ONaR-O-R′(R-、R′-代表烃基)

菠萝酯的合成路线如下:

①试剂X不可选用的是(选填字母)              

a. CH3COONa溶液    b. NaOH溶液     c. NaHCO3溶液   d.Na

②丙的结构简式是               ,反应II的反应类型是             

③反应IV的化学方程式是                                              

26.(13分)通常状况下,X、Y和Z是三种气态单质。X的组成元素是第三周期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Y和Z均由元素R组成,反应Y+2I?+2HI2+Z+H2O常作为Y的鉴定反应。

⑴Y与Z的关系是(选填字母)          

a.同位素     b.同系物     c.同素异形体   d.同分异构体

⑵将Y和二氧化硫分别通入品红溶液,都能使品红褪色。简述用褪色的溶液区别二者的实验方法                                                                      

⑶举出实例说明X的氧化性比硫单质的氧化性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⑷气体(CN)2与X化学性质相似,也能与H2反应生成HCN(其水溶液是一种酸)。

①HCN分子中含有4个共价键,其结构式是                  

②KCN溶液显碱性,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⑸加热条件下,足量的Z与某金属M的盐MCR3(C为碳元素)完全反应生成CR2和MmRn(m、n均为正整数)。若CR2质量为w1g,MmRn质量为w2g,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则MmRn中m:n=

            (用含w1、w2和a的代数式表示)。

27.(17分)X、Y、Z、W为含有相同电子数的分子或离子,均由原子序数小于10的元素组成。X有5个原子核。通常状况下,W为无色液体。

已知:X+YZ+W

⑴Y的电子式是                    

⑵液态Z与W的电离相似,都可电离出电子数相同的两种离子,液态Z的电离方程式是                                       

⑶用图示装置制备NO并验证其还原性。有下列主要操作:

a.向广口瓶内注入足量热NaOH溶液,将盛有铜片的小烧杯放入瓶中。

b.关闭止水夹,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塞好胶塞。

c.待红磷充分燃烧,一段时间后打开分液漏斗旋塞,向烧杯中滴入少量稀硝酸。

①步骤c后还缺少的一步主要操作是                      

②红磷充分燃烧的产物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③步骤c滴入稀硝酸后烧杯中的现象是                                       

⑷一定温度下,将1mol N2O4置于密闭容器中,保持压强不变,升高温度至T1的过程中,气体由无色逐渐变为红棕色。温度由T1继续升高到T2的过程中,气体逐渐变为无色。若保持T2,增大压强,气体逐渐变为红棕色。气体的物质的量n随温度T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温度在T1~T2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温度在T2~T3之间,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保留1位小数)              

28.(14分)由Fe2O3、Fe、CuO、C、Al中的几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粉末,取样品进行下列实验(部分产物略去):

⑴取少量溶液X,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有沉淀生成。取上层清液,通入CO2,无明显变化,说明样品中不含有的物质是(填写化学式)                

⑵Z为一种或两种气体:

①若Z只为一种气体,试剂a为饱和NaHCO3溶液,则反应I中能同时生成两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若Z为两种气体的混合物,试剂a为适量水,则Z中两种气体的化学式是            

⑶向Y中通入过量氯气,并不断搅拌,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阳离子是(填写离子符号)                 

⑷取Y中的溶液,调pH约为7,加入淀粉KI溶液和H2O2,溶液呈蓝色并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当消耗2mol I?时,共转移3 mol电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⑸另取原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若溶液中一定不会产生Y中的红色固体,则原样品中所有可能存在的物质组合是(各组合中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                   

 

 

 

试题详情

辽宁省大连23中2009年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秘笈1:

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是中学代数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既简单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作为最基本的初等函数,可以以它为素材来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最值等性质,还可建立起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有机联系;作为抛物线,可以联系其它平面曲线讨论相互之间关系.  这些纵横联系,使得围绕二次函数可以编制出层出不穷、灵活多变的数学问题. 同时,有关二次函数的内容又与近、现代数学发展紧密联系,是学生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重要知识基础.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关二次函数的问题在高考中频繁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学习二次函数,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解析式,二是图像特征. 从解析式出发,可以进行纯粹的代数推理,这种代数推理、论证的能力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从图像特征出发,可以实现数与形的自然结合,这正是中学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研究涉及二次函数的一些综合问题.代数推理

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简捷明了,易于变形(一般式、顶点式、零点式等),所以,在解决二次函数的问题时,常常借助其解析式,通过纯代数推理,进而导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1.1  二次函数的一般式中有三个参数. 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三个独立条件“确定”这三个参数.

例1  已知,满足1,求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中,所给条件并不足以确定参数的值,但应该注意到:所要求的结论不是的确定值,而是与条件相对应的“取值范围”,因此,我们可以把1当成两个独立条件,先用来表示.

解:由可解得:

      (*)

将以上二式代入,并整理得

     ,

.

又∵,

.

例2  设,若, 试证明:对于任意,有.

分析:同上题,可以用来表示.

解:∵ ,

,

.

∴ 当时,

时,

综上,问题获证.

1.2  利用函数与方程根的关系,写出二次函数的零点式

例3 设二次函数,方程的两个根满足.  当时,证明.

分析:在已知方程两根的情况下,根据函数与方程根的关系,可以写出函数的表达式,从而得到函数的表达式.

证明:由题意可知.

,

,

∴  当时,.

,

   

∴  ,

综上可知,所给问题获证.

1.3    紧扣二次函数的顶点式对称轴、最值、判别式显合力

例4   已知函数

(1)将的图象向右平移两个单位,得到函数,求函数的解析式;

(2)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求函数的解析式;

(3)设,已知的最小值是,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1)

(2)设的图像上一点,点关于的对称点为,由点Q在的图像上,所以

       

于是      

即       

(3).

,则.

问题转化为:恒成立.  即

          恒成立.     (*)

故必有.(否则,若,则关于的二次函数开口向下,当充分大时,必有;而当时,显然不能保证(*)成立.),此时,由于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所以,问题等价于,即

解之得:.

此时,,故取得最小值满足条件.

2  数形结合

二次函数的图像为抛物线,具有许多优美的性质,如对称性、单调性、凹凸性等. 结合这些图像特征解决有关二次函数的问题,可以化难为易.,形象直观.

2.1  二次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 特别关系也反映了二次函数的一种对称性.

例5  设二次函数,方程的两个根满足.  且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证明:.

解:由题意 .

由方程的两个根满足, 可得

,

即  ,故  .

2.2 二次函数的图像具有连续性,且由于二次方程至多有两个实数根. 所以存在实数使得在区间上,必存在的唯一的实数根.

例6  已知二次函数,设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为.

(1)如果,设函数的对称轴为,求证:

(2)如果,求的取值范围.

分析:条件实际上给出了的两个实数根所在的区间,因此可以考虑利用上述图像特征去等价转化.

解:设,则的二根为.

(1)由,可得  ,即,即

                       

两式相加得,所以,;

(2)由, 可得  .

,所以同号.

等价于,

即  

解之得  .

2.3  因为二次函数在区间和区间上分别单调,所以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大值、最小值必在区间端点或顶点处取得;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大值必在区间端点或顶点处取得.

例7  已知二次函数,当时,有,求证:当时,有.

分析:研究的性质,最好能够得出其解析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尽量用已知条件来表达参数. 确定三个参数,只需三个独立条件,本题可以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的表达较为简洁,二是由于正好是所给条件的区间端点和中点,这样做能够较好地利用条件来达到控制二次函数范围的目的.

要考虑在区间上函数值的取值范围,只需考虑其最大值,也即考虑在区间端点和顶点处的函数值.

解:由题意知:

.

时,有,可得 .

∴  ,

.

    (1)若,则上单调,故当时,

∴  此时问题获证.

(2)若,则当时,                 

∴  此时问题获证.

综上可知:当时,有.

                              

 

试题详情

2009届高考生物考点预测

----细胞的分子组成

一、考点介绍

1.从考查内容上:主要是考查细胞的元素组成、化合物,特别是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组成单位、种类、分布、结构及功能等。也可将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与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结合起来考查。

2.从考查形式上:细胞的分子组成是生物学知识的基础内容,一般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且试题难度不大,属送分题目。试题常考查细胞的化学成分、蛋白质组成、核酸组成及有关计算问题。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