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96  404  410  414  420  422  426  432  434  440  446  450  452  456  462  464  470  474  476  480  482  486  488  490  491  492  494  495  496  498  500  504  506  510  512  516  522  524  530  534  536  540  546  552  554  560  564  566  572  576  582  590  3002 

学生高考化学常见错误及理综问题调研

命题者为拉开差距,处处设置陷阱。

审题不清:正确还是错误,排列顺序应把握由小到大还是由大到小,要求写名称、化学式、元素符号、结构简式、结构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相对分子质量、摩尔质量写不写单位、相应物理量的单位等不要写错,看清标况还是没有说,是什么状态,区分氨水和液氨等,是求体积分数还是质量分数,原电池、电解池相应电极不分

书写不规范:不按要求答题如写元素符号错写为名称;答案超过密封区域;方程式不配平;热化学方程式无状态,-号与数值连在一起,无单位等;写错别字如氯气、溶解、熔化、蓝色、苯、褪色、硝化、消去、铵盐、金刚石、漏斗、饱和食盐水、过滤、砝码、焰色反应、油脂、酯化、聚乙烯、乙烷、三角锥形等易写错;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写错:如Cl、Mg、Cu、CO、PH3、Na2SO3、方程式连接符号、有机物结构中原子的连接顺序、电极方程式书写等;主观题尽量用课本原话回答;催化剂写成催,条件未写或错误、箭头未标;有机反应不写无机产物或把反应物写在条件处;有机物的氢数;有机物的键线书写不正确,没有按常规书写;反应类型写错或基本反应与个类反应混淆;计算题要书写出正确的方程式或关系式,但单位的引入和物理量的表达要规范。

格式不正确:乱涂乱画、超过密封线,答错题号等

书面表达不清晰:要简明扼要,答出要点,答出技巧: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概念要准确,依题作答,不乱涂乱画。有多种回答选择最熟悉的物质来作答;回答问题直接作答。简答题:要回答出你使用的原理及分析的过程和结果的表述。解释氨气比硫化氢更易溶于水:不要答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应答氢键及与水反应。

理综调研:

进行了多次考试,能否合理安排时间,若不能,原因是什么?

1.不能,原因:做物理大题计算所花时间较长,自身计算能力差,读题速度过慢,做选择题不太快(特别是物理)多人

2.不能,有时在某题浪费大量时间。3.还好,做得到的题目一般都会先做的4.不能:总想将选择题做好,以至于选择题花太长时间(特别是生物选择,由于知识点不清导致在选择时左右徘徊不敢轻易下笔,生怕丢分)物理的计算题想多拿分,毕竟理综是否做得好,关键是物理的大题。5.不能,有些题目花的时间太多6.不能,有的不会做,考试前已分配好时间但考试时忘了。7.题目的难度不同,会使得时间不同。8.一般还行,每次规定合理的时间不超过。9.不能,一般死在一棵树上。10 选择题还好,但物理计算成问题,压得生物时间太少。11.不能,总是瞻前顾后,看到后面题目多,没心思计算物理大题。12人性的弱点,对于优柔寡断的人来说,提高速度有点难,除非一帆风顺。13.思维混乱,心情糟糕。总为了加快速度,导致状态不佳,速率、准确率双下。14.差不多行,做不到就先放着。

你对理综的态度如何?有没有对其感到害怕?

态度还好,不会感到害怕;不会,考多了就习惯了;非常喜欢理综;态度比较认真,有时感到害怕;积极的态度,没有害怕,做不到就跳,跳完再重做;较积极的态度;还好,只是看到物理大题有点紧张;不怕,反而有点期盼考试;喜欢一方面,但有时较为紧张;认真对待,有时怕;讨厌。

你平时是怎样学习理综的?效果如何?

将理综试卷划为几个区段,用一定的时间完成某一区段,然后组合起来进行批改,但效果不佳,平时考得还不错,但一到大考就慌了。不能够充分地利用时间,不能清楚仔细得想每一道题;训练选择题(规定时间)其他题目按一种题型训练;晚自习做练习,规定时间做规定题目,但效果不佳,主要是不能整体把握;多做练习,找出不足然后改正,效果还行新掌握了不少知识;主攻较为薄弱的方面;自己规定时间完成;自己划分时间段,分配时间自主完成,效果不好,总提不高;我现在决定按题型各个击破,方案实施初期,效果暂不明确,没有一大块时间,就把它分成小时间段,后面的非选择题为每题10分钟.

你平时有没有进行严格的理综限时训练?你认为这样做有必要吗?

没,但我认为非常有必要,我就是在时间上吃亏太多;没有,我认为限时训练不是特别重要,我认为,应该在规定时间训练相应题型;有,我觉得现在考试频繁,抓住每一次理综训练就够了,我们应该多总结,多复习;有,有必要,可以提高解题速度;没有,有必要;有,对答题把握时间,了解多样化题型有帮助;有,给自己压力和紧迫感方面,限时训练提供了这方面的心理、精神需要;有,有必要,可以训练解题速度和找到一套较完整的思维策略;没有,但我觉得有必要,我会尽力那样做;有,如果不严格要求限时,失去的将会更多;很有必要。

你认为我们是否需要加大难度?或者说,我们应该抓基础吗?还是思维能力?

应适当增大难度,毕竟高考所考的大部分是中等难度的题目,做基础没有什么太大用处;抓基础;应增大,特别是“生物”上老师要认真的问同学分析每一个实验题,不要总认为我们的知识点已经学得很到位;抓基础,基础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条件;我觉得考的最多的是思维能力,难度大的题目,也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基础应在平常上课和自习时抓;抓基础,如果基础不过关还谈何难度题;我觉得抓基础,任何题目都是由基础题转变过来的;提高难度,并强化解题技巧和思维能力;现抓基础,然后一步步加大难度;都得抓,但是抓基础应放在首位,思维能力很重要;多思考,多做题,相信思维能力会提高;我认为应当加大难度,因为高考不会太简单,现在我们的基础不是太差(一轮已结束);

你平时有没有经常看书?有没有知识点记得不清而经常出错?如果有,应该怎样去弥补?

不是经常看,有一些记得不清,应保证挤上一点时间去看书,毕竟课本是根本;没有,有,应该多背些数理化生;没有,有,在早自习前读10-15分钟记一下化学;没有,有时有,这时我会翻书去弄清楚;没有经常看,只是在做题目遇到不太清楚的地方就看一下书;没有,忘记时,将书拿出来看一下,增强对该点的记忆;不,但会仔细看试卷解析,解析是一对一的,书上的知识太广,不知从何看起;不怎么看,有题做不到时,才会翻一翻;不常看,但是遇到不清楚的地方,我会马上看书,认真地阅读;不常看,经常会出现知识点模糊此时会回翻阅课本;我认为如果在平时做题目时,发现一些知识点不清楚,自己应该及时地看书,去弄懂它;不常看,有时间就做题。

你平时做题时,有没有将较难的、较经典收集起来?或者说你有没有理综纠错本?

大多数没有,没有,少数有收集,但无纠错本或有时有,有时无,只有少数有。

你认为学习理综是否有技巧可言?你对学习理综有没有好的方法?可以与大家探讨一下!

有技巧,方法还未找到;有技巧,应该是技巧与知识结合才能考得好,自己理综也不会考,所以没什么好方法;有技巧才怪;暂时没找到,望其他同学帮助一下;比较无助;觉得茫然;肯定有技巧,技巧就是多拿分,而不是多做题,也许你速度慢,但你不要急,一急错误将会更多,拿到自己该拿的分就是技巧。

 

试题详情

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http://www.7caiedu.

高考作文高效指导揭秘系列(十七):品德修养类话题

 

 

【内涵解剖】
传统中国教育,做人第一;言谈话语,诚实第一;与人相处,仁爱第一。品德修养体现在生活的各个侧面,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现阶段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形成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对传统观念产生很大影响,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社会负面现象,部分人的道德失范,已经制约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的号召。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是高考作文关注的焦点。
【佳作赏析】
    ★话题一:成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别人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吹过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海。
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同学们在一起最爱讨论这个问题. 有的说成熟的标志是稳重大方,有的说是遇事有主见,有的说是会办事,有的说是懂得关心、理解别人,有的说是善于认识自我、否定自我……
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写作提示:中学生正值风华正茂、多思多梦的花季,一方面.渴望独立、成熟,另一方面,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又有着不同的见解,所以,这则话题,学生会觉得有话可说。
写作本话题至少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审好题。对所给的语段,要细读,要细领会。此文把“成熟”这一抽象的概念,用八个词具体形象地来表达:光辉――明亮而不刺眼,音响――圆润而不腻耳,从容――毋需对别人察言观色,大气――毋需向别人申诉求告,微笑――毋需理会哄闹,淡漠――毋需偏激,厚实――毋需声张,高度――毋需陡峭。并用三个浅显的比喻作了进一步的诠释。可见,“成熟”是我们所渴望的,是我们所肯定的。二是立好意。“成熟”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其义项有二:一是指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一是指事物发展到完善的程度。不论是植物、生物,写作时都要寓含或点明或譬喻人生,从而使这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或用明确的语言揭示其内涵。当然,立意的角度很多。比如以此文所形象化的八种中的一种或几种,所比喻的三种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立意角度都是可以的。三是构好思。根据自己对“成熟”的理解.根据自己立意的角度,可以采用杂文技巧、散文笔法、书信手法、戏剧小品等各种形式,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写出自己的个性。
可以用记叙经历或编述故事的形式来诠释“成熟”。从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中、成长中,写出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可以通过托物寓意的手法去写。把自己对“成熟”的理解或渴望或追求等意旨寓含在动物、植物的具体描绘之中。
可用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对“成熟”的见解。比如可以以“心理上、思想上的成熟”为议论的重点,揭示“成熟”的内涵。
例文一
谈成熟
成熟,是一个美丽的字眼。对于处在青春期的我们.对成熟的渴望之情就跟农民对丰收的渴望之情一模一样。然而,对于成熟,我们又能领悟多少呢?
其实,成熟是一种心境。如果说生理上的成熟是秋天的金色,那心理上的成熟便是果实的芬芳。一种是外在的,一种是内在的。而我们常说的成熟,便是这种内在的成熟。
作家池莉曾写道:“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果我们真正地对生活、对人生的本质领悟到了第三重境界,那我们才能算得上成熟。但事实上,在我们这些青年人中间,大多数认为自己很成熟的人,却处在第二重境界。对人生、对社会有了一些看法,便认为自己成熟了,其实这与成熟还差得很远。成熟就像品茶,喝第一口是那的苦且涩,等喝到第二口、第三口时,就有一种沁人心脾的芳香从苦涩的后面生出,这就是成熟。
成熟最基本的含义是自立。一个饭不会做,衣不会洗,自己的起居都照顾不了的人,整天将成熟挂在嘴边,那就像井底之蛙大侃天鹅肉有多鲜美一样。自己的事情都做不了,却整天说自己很成熟,这真是让人无法恭维。成熟还必须拥有一种宽阔的胸怀,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对人对事不斤斤计较,以博大的胸襟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这就是成熟。成熟的人所必须具有的另外一个条件,那就是负责任。成熟者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做人原则。那么他就必须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负责,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说过的每一句话负责。成熟就是做自己的主人。
做一个成熟的人,还必须具有对事业、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英国作家柯蒂斯曾说:“拥护一项非凡的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这就是我对那些追求不朽之名的年轻人的忠告。”人生的成败,关键是事业的成败。挪威有句谚语:“人的灵魂在他的事业上。”我们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为自己的伟大事业轰轰烈烈地拼搏一次,你会发现自己成熟了许多。但如果在这大好光阴下,整天大呼“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那你只会变得更加幼稚。
成熟不是学成年人的模样,吞云吐雾,猜拳行令,带着世故和圆滑,整天作沉思状。也不是偶遇一两次挫折,就大彻大悟,看透了一切。更不是以凝重的口吻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人生经验,哀叹人生的艰难,路途的坎坷。在成熟者眼中,这些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这种成熟下面掩盖的是幼稚,是空虚。真正的成熟是自然的潇洒。
现在的我也不成熟,刻意去模仿成熟已成为一种多余。因为成熟就是相信自己,相信青春,心平气和地等待未来的日子。而我坚信,成熟真的距我不远了。
评点:文章就“成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至少有三大特点:一是层次清,主旨明。作者从“成熟是一种心境”、“成熟最基本的含义是自立”、“成熟的人就是负责任”、“成熟的人具有对事业、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真正的成熟是自然的潇洒”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成熟”的要义,层次十分清晰。二是论证好。文章恰切地运用了引证、喻证等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论点。比如,引用了当代女作家池莉、英国作家柯蒂斯的名言和挪威的谚语来说理。既恰当又新颖。又比如,用农民渴望丰收、常人品茶等作比,既恰切又易使人理解、接受。三是语言好。作者行文自如,娓娓而谈,自然而亲切,尤其是作者表现出的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令人赞叹。
例文二
成熟的标志是懂得爱与被爱
    当你“哇哇”坠地,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当然是无从谈及成熟的。但当你记事,躺在妈妈怀里听歌谣的时候,你便可以理解“成熟”的含义了,因为那时你知道,妈妈是爱你的,如果失去你,她会伤心的。于是你便拥有了一份成熟。
    在家中最具权威的爷爷面前,谁都要敬畏三分,而只有你敢坐在爷爷的腿上,数爷爷的胡须玩,这时你是否明白,爷爷是那样的爱你,以至于纵容你的“胡作非为”,如果你明白,那你就拥有了那份成熟。
    当你知道你在家中是多么的重要,家人对你是多关爱有加时,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他们总是爱你的,你是否要为这爱做点什么。
    爸爸下班了,一杯热乎乎的茶递到了面前;妈妈在家忙累了,给她捶捶腿,揉揉肩;爷爷要吸烟,拿根火柴帮他点上……他们是多么的欣慰,他们夸你长大了、懂事了、成熟了,你开始知道了别人也需要你的关心。
    成熟不只是在家里做“好孩子”,成熟还表现在你在学校里、社会上的为人处世。同学病了,一只削好的苹果递上去,他会感激得掉眼泪;老师家中有事,主动地看能不能帮上忙;在公共汽车上,主动地起来给老人让座;路上碰上盲人去扶他一把……这都是你走向成熟的起点,你懂得在别人需要时,送去春风、送去温暖、付出爱心。
    知道了你被别人爱着,别人因为你而快乐时,你也去爱别人吧。别人需要你的关心与支持,因为你付出了爱心,你得到的将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人生的真谛,人的快乐在于带给别人快乐。
    我们在一天天地长大,慢慢成熟,然而我们是否成熟了呢?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只有当你融入这个大家庭中时,你才拥有了成熟,成熟不是故作深沉,不是冷漠无情,不是老成持重,更不是顽固不化,成熟是你知道你在被爱着以及别人也需要你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纯洁的,是不图别人有什么回报的。
    成熟不是年龄,成熟不是阅历,哪怕你只是一个孩子,哪怕你已年过花甲。成熟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懂得爱与被爱。
评点:本文不仅写出了“爱心”的博大涵义,而且从学会“爱”的过程中也读懂了父母给予自己的爱,拨动了最丰富、最敏感、最细腻的心灵深处的琴弦,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
    ★话题二:个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曾以“如果任你再选择一种职业,你打算干什么?”为题在中美两国不同职业者中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人比中国人更敢于冒险、创新,更富有个性。同是个性,美国人似乎干一行厌一行,而中国人似乎干一行爱一行。
对内向的人,我们要求他开朗一些;对活泼的人,我们劝他沉稳一些;对善于表现自己的人,我们觉得他骄傲有余谦逊不足;对有才干而不露声色的人.我们认为他埋没了自己,太不会自我推销。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有没有一个基本统一的标准?我们为什么劝导别人改变性格?性格要不要改变?
如果说这个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的话,那么,它必定是一个求异的时代,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
请以“个性”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之内。
写作提示:“个性”,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也可以指事物的特性,即矛盾的特殊性。但是,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的、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个性”在现实中有许多表现。在做同一件事中,比别人高超,可以说他有“个性”(在这里“个性”可以说与“出类拔萃”近义)。在人人都有相同技能的情况下,某人比别人多一项技能,也可以说他有“个性”(在这里“个性”与特长近义)。人人都遵守纪律,“他”却有意违反纪律,这也称有“个性”(这里的“个性”与“弱点”几乎近义)。说话直言快语是“个性”;做事风风火火,也是“个性”。因此,简单地说,“个性”就是与众不同的个人特点。
在现实中,人们更多的是从赞扬的角度来看待“个性”的,但是,在具体行文中,应该跳出这个框框的限制展开联想。
从所给材料来看,反映了相当多的人对待个性的态度:承认个性的存在又不能容忍太出格的个性,总希望别人的个性是一致的或者是按一个模式矫正的。在教育实践中,作为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存在着许多弊端的。比如许多家长不顾子女的个性特长,强迫孩子学画画,练唱歌,去弹琴,习跳舞。有的家长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家的孩子一样考上理想的大学,常常按照已有的、别人家孩子成才的模式来要求、设计自己的孩子。作为教育的另一个最主要方面――学校,更是较多地存在着压抑个性,用一个模式要求学生,使塑造人的事业形同“工业化生产”似的情况,较多地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尊重、容忍个性是每一个家长、尤其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快增强的意识。同时,还需要弄清个性与智力的关系。智力出众、才华横溢并不能与个性突出划等号。另外,对待个性,应该运用辩证的观点,既要倡导张扬个性、尊重和培养个性,又要对放纵个性者加以劝导,对有些个性还须劝其改一改。总之,要围绕对“个性”的基本看法作文章。
可采用议论的形式表达对“个性”的看法。比如采用漫谈的方式,对“个性”从一个较小的角度来谈。
可采用记叙的形式来表达对“个性”的看法。比如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几件事来表达个性需要张扬或个性需要改变的主题,也可以通过几个人个性方面的综合或对比来表达主题。可以通过编写寓言、童话、讽刺小品、幽默故事等来表达对“个性”的看法。
例文
也谈“个性”
个性是浩瀚、深邃的海。
个性是层峦叠嶂、连绵起伏的峰。
个性是悠扬的驼铃。
个性是一块小石子投入到平静的湖面时,你的诧异你的惊喜。
如果只诧异于石子打破湖面平静的美,而不惊喜于石子击起的一道道涟漪,那么又何来个性?总是试图让内向的人活泼一些,让开朗的人沉稳一些,诸如此类,那么又何来“个性”的张扬?
改变人的个性,就如同把一座雕刻精美的玉塔打磨成毫无棱角的玩物。
“韩寒”的个性算是张扬吧!你是否打算改造他?改造成只知学习的学生,毫无个性的学生,这样才算真正的人才?没有韩寒那特有的个性,你怎么会看到像《三重门》《零下一度》等有个性的优秀之作?如果没有个性的张扬,你是否知道松江二中还有一个叫韩寒的男孩?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个性的张扬;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个性的张扬;苏轼的“大江东去”的豪情是个性的张扬;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几多愁”也是个性的张扬。如果让李白成为李清照,苏轼成为李煜,恐怕那许多礼赞的文章都不会出现,文化宝库将失色不少。
个性的色彩如此斑驳,我爱它的刚毅,也不排斥它的温柔。个性的味道如此多样,我喜欢它的甜美,也不怨恨它的苦涩。
喜欢评头论足、企图改变别人个性的人,那么你自己的性格又是怎样的呢?别人会认为你挺爱管闲事,难道不是吗?别人的性格你都想改变,那么你还有什么不想改变的呢?
不知道自己是活泼开朗,还是沉稳寡言,也许介于两者之间吧!我认为自己既开朗有余,又沉稳不足;既想沉默寡言,又不甘寂寞。这样,也许别人也会说假深沉、扮酷,真是没办法!只好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来搪塞。
大海的浪花也有澎湃的时候,群峰的走势也有起伏的时候,为什么个性就必须遵守那所谓的束缚?
个性的色彩多样,才会创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个性的色彩多样,才知道你、我之间除了面部的差异之外,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一样。
如果有一天,你走在繁华的闹市之中,看到那高耸入云的大厦,完全是一个模式,你是否会苦恼?那千人一面的感觉,你是否感到悲哀?人们如果都板着面孔,抑或嘻嘻哈哈,你是否会叹息?只有个性的张扬才体现出社会的多彩。而那些试图改变别人性格的人,岂不是忧天的杞人吗?
因此,我们需要个性的张扬,我们呼唤个性的张扬!
因为它有大海的深邃。
因为它有山峰的起伏。
因为它也有驼铃的悠扬。
评点:本文阐述了\"个性\"需要张扬的观点,论证有力。文章列举了典型的事例,内容较为丰富。尤其是能用浅显的比喻来论述比较抽象的道理。深入浅出,易为人所接受。
层次也分明:开头用形象的比喻引出论点,然后用事例加以论证,结尾再次重申观点,结构严谨,做到了前后呼应。
另外,语言也很有特点: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说理,用语准确,亦有文采。比如作者有意营造了排比句、比喻句:“个性是浩瀚、深邃的海”,“个性是层峦叠嶂、连绵起伏的山”,“个性是悠扬的驼铃”,使文章有了“亮点”。
    ★话题三:自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指挥家大赛中根据评委会交给他的一张乐谱指挥演奏。正演奏中,他发现了不和谐的地方。他指挥乐队停下来重新演奏,但仍觉得不自然。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是小泽征尔的错觉。小泽征尔十分难堪,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评委们立即站起来热烈鼓掌,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在权威面前是否能够坚信自己的判断。
敢不敢坚持自己的主张,特别是在权威面前敢不敢坚信自己是正确的,这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十分重要。当然,这样做的基础应该是自己的主张要有科学的基础,而不是胡猜瞎想。
请以“自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要符合上述故事提出的话题的要求。
写作提示:花儿之所以美丽,不仅仅在于绚烂的色彩,更在于其中蕴含着耀眼的生命光辉;有的人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在于外貌的漂亮华贵,还在于那种发自于心灵深处的自信。
自信之于人生,就像是生机之于花朵,是一种灵魂的力量。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自信很重要,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人生的各个方面:事业,学习,人际关系……考生需要选取一个适当的方面入手,通过其与自信的关系来揭示自信的重要性。
以“自信”为话题写文章,题材范围十分广泛:可以从人生的角度思考,写自己战胜挫折,取得成功的勇气;可以从学习的角度取材,写自己独立思考,攻克难关的事情;可以从处世的角度入笔,写自己不受外界诱惑,敢于坚持真理的经历;还可以议论“自信”与“自傲”、“自满”、“自矜”的区别等等。这体现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
然而这里首先提供了一则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大赛中不迷信权威,以充分的自信在大赛中夺魁的故事,并在“注意”事项中提出写作内容“符合上述故事提出的话题”的要求,这就为我们审题设置了限制,也就是要写自己在外界诸多干扰的情况下,有自信心,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坚持正确做法的内容。至于说用哪种文体去写,就得自己确定了。
例文
自信――照耀我们成才的明灯
同学们:
踏上讲台,我看见大家跟我一样,心头都亮着一盏明灯,这就是自信。正因为拥有自信,大家坐在这里才如此神采奕奕,精神振奋。
是的,自信是人生的一盏明灯,它照耀我们成长.它照耀我们走向成熟的人生。
先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吧!俄国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一天在排演一出话剧时,女主角突然因故不能演出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实在找不到人,只好叫她的大姐担任这个角色。她的大姐以前只负责管理服装道具,现在突然演主角,便产生了自卑胆怯的心理,演得极差,引起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烦躁和不满。一次,他突然停下排练,说:“这场戏是全剧的关键,如果女主角仍然演得这样差劲儿,整个戏就不能再往下排了!”这时全场寂然,大姐久久没有说话。突然,她抬起头来说:“排练!”一扫以前的自卑、羞怯和拘谨,演得非常自信,非常真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高兴地说:“我们又拥有了一位新的表演艺术家!”
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有天壤之别呢?这就是自卑与自信的差异。
世界科学领域本来应该拥有更多的牛顿、爱迪生、达尔文和爱因斯坦,世界文坛本来也应该拥有更多的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和狄更斯。然而,许许多多本来可以成为杰出人才的人都被埋没了,被什么埋没的?自卑!
因为自卑,就没有勇气选择奋斗的目标;因为自卑,在事业上就不敢出人头地;因为自卑,就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因为自卑,就得过且过,随波逐流----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卑就是自我埋没、自我葬送、自我扼杀!一个人要想写下无悔的青春,要想写出人生瑰丽的诗篇,就要摆脱自卑的困扰,点亮自信的明灯!
我国受人尊敬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出生时曾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因为她是女孩。读书时又受到男同学的歧视。一次期末考试,男同学冲着她趾高气扬地嚷道:“你们女同学能考及格就不简单了!”林巧稚毫不示弱地答道:“女同学怎么样?你们得100分,我们要得110分!”在自信心的鞭策下,她刻苦攻读,那次考试果然得了第一名。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活着的人总要照常工作。”正是自信,支持她在经受了失恋、丧夫、社会上的流言蜚语等打击之后,两次荣获了诺贝尔奖,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我所说的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自信来自对祖国灿烂明天的信念。我们是时代乐章上的一个音符,所以我们面对任何挫折或不幸,都不应悲观颓废,都不应绝望彷徨。
同学们,走出自卑的峡谷,点亮自信的明灯吧!你,我,他,我们大家都应成为学习的强者、生活的强者,我们的生活将因此而闪烁瑰丽光彩!
评点:这篇文章紧扣主题,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论证也很有力。作者别出心裁地采用了演讲稿的形式,语言热情、直率,具有号召力,同时论证清晰严谨,井井有序,是一篇出色的文章。
    ★话题四:节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国有一个考察团访问日本参观了日本屈指可数的大财团丰田公司,细心的参观者发现卫生间里每个抽水马桶的水箱中都放有几块砖,十分惊奇。公关人员见到客人面带异色,便笑着解释:放砖是为了缓解水流速度,节约冲水量;节俭,是丰田公司事业成功的一大因素,请勿见笑。
要求:请以“节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写作提示:节俭,就是用钱等有节制,俭省。可以谈节俭的好处,也可以谈浪费的害处,也可以两方面结合起来谈。可以从平时浪费的现象入手,由现象剖析原因、危害,进而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样层层深入,论述更透彻些。
例文
说节俭
    在水箱中放砖头,按中国人的说法算是十足的“小家子气”。然而,日本丰田公司正是靠这“小家子气”发“家”致富,走向成功的。这种巨富不忘节俭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
时下,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如春风化雨,使一部分企业和个人走上了富裕大道。但富裕之后,人们是否都像丰田公司那样“富了不忘节俭”呢?笔者曾多次路见躺在路上的一分硬币,但熙来攘往的行人连眨一下眼睛都不愿意,任凭脚踏车碾。“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童谣已成绝唱。这里有个真实的例子。某地有一造纸厂,原是个较为景气的小厂。但自从来了个颇具“开拓”精神的厂长之后,该厂很快破了产。原因正是铺张奢侈。三天一小宴,七天一大宴,厂长出差一趟深圳,回来报销万元。“回扣”落进私人腰包,肥了个人,损了众人。长此以往,这样的企业怎不败落?最终,工人只能拿基本工资的30%,回家待业。时下操办红白喜事的规模,愈演愈烈,不请上几十桌,不花上几千几万的,绝不会收兵。
实事求是的说,我们并不富裕,不少地区仍笼罩着贫困的阴影,可是,有些地方,越是贫困越奢侈铺张。据《文摘周刊》载:A县是贫困县之一,国家每年拨给2000万元的扶贫款,中国人民银行还提供好几百万元的优惠贷款。在这个人口不到27万的山区县,仅扶贫款就年人均75元以上。可就是这个县,它去年的财政支出比人口50万的邻县还多200万元。人们在该县政府会议室里看到的情景也令人吃惊:地面铺着猩红色豪华地毯,茶几上摆着全套高档玻璃钢茶具,紧靠高级贴墙纸排着一溜高级沙发,还摆有塑料花。这里根本找不出一点贫困的影子,倒反让丰田公司自惭形秽。贫困,仍念念追求奢侈,这是一种悲哀。想想丰田精神,看看今日自己,不知有何感想?
俭朴,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800年前,司马光以亲切的笔调写下了《训俭示康》,告诫其子司马康要“以俭素为美”,不要“以奢靡为荣”。方志敏身为将军,经手的款项以百万计,但他的财产却是几件破汗衫和破袜子。敬爱的周总理规定自己的主食要吃三分之一的粗食,一双布鞋底磨穿了三次,还要缝起再穿,牙刷只剩下一半毛,还继续使用,连用的毛巾也补上补钉。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正是这无数事实,证明了“俭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美德;正是无数人的经历,赋予了它丰富而深刻的意义。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如果想有所为,就绝不能竭尽心力去装点自己的生活,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而必须以勤俭朴素作为自己道德的准则,并且身体力行。而奢侈往往是一条绳索,只要被它束缚,就很难再迈步向前。当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在发生着变革,消费观念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不能否认这种现象,但我们也绝不能抛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我们说节俭,并不是在当今仍推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做法,而是要从前辈的优良传统中吸取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浪费犹如河决口,节约好比燕衔泥。”只有时时不忘“节俭”,社会主义这个“家”才能日益兴旺发达。当然,今天和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们还没有富,要讲节俭。倘有一天,我们富了,也更应该多节俭,这就是日本丰田公司的“小家子气”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评点:本文除了文笔清爽、层次清楚、内容集中之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较有深度。作者从丰田公司的“小家子气”谈起,联系实际,针砭“奢侈”之风,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写得有理有据,论述透彻,显示出作者对时事的关心与议论技法上的成熟。
    ★话题五:俭朴也是力量
写作提示:“俭朴也是力量”,题目本身就是论点。写作此文的关键有二:一是要从历史的实例、传统角度证明“力量”二字;二是运用名言,从名言中挖掘出“力量”二字。写法可灵活多样,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或者对现实条分缕析,二者皆可。
例文
俭朴也是力量
    都知道,俭朴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懿行。其实,俭朴也是一种“力量”。
    1936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采访了革命根据地延安,写下了闻名于世的《西行漫记》。在延安,他看到毛泽东住在十分简陋的窑洞里,看到周恩来睡在土炕上,看到了彭德怀穿的背心竟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看到了林伯渠的眼镜腿断了,用绳子系在耳朵上也还是将就着戴……斯诺从革命家俭朴的生活中,发现了一种伟大的力量――“东方魔力”。他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兆,胜利之本。
    13年后的“开国大典”,证明了斯诺先生的“东方魔力”说,其实,这种“力量”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先秦时,秦穆公问大臣由余:君主得国失国,有没有规律性的东西可寻?由余说有,就是“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这位由余,也认为“俭”中自有一种“力量”,可以“得”国。
    “东方魔力”的力量,归根到底是人民心之“力”。民心即天心,得民心者得民力。俭朴,是对民之血汗的爱惜,民岂有不支持、不拥护者?支持、拥护,天心、民力,也就在其中了。倘若民脂民膏,任尔挥霍,民岂无怨?怨则失“天心”,失“民力”,“国”岂有不失乎?秦始皇造阿房宫,不但活着奢侈,死后还想无度,结果二世而亡。唐明皇犬马声色,哄着妃子乐,冬天吃鲜荔枝,每天飞马南北,专人运送,结果招来了“安史之乱”,险些掉了脑袋,也是失之于“奢”。
    也许有人怀疑,作为“治国之道”,俭朴是一种力量,可居家过日子,未必就是。李商隐有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由大比小,“治家”与“治国”同理,套用由余的话,也可以说是“常以俭兴之,以奢败之”。有人调查了某市某区的50名失足青年,其家庭多为“奢门”。过去讲“侯门多荡子”,现在可是“奢门多败子”。由于这些家庭片面追求“超前消费”,不重视道德知识的教育,使得这些青年不爱劳动爱虚荣,不讲贡献讲吃穿,有了银子想金子,做了“皇帝”想成仙。所以,为平欲壑,就去抢,去偷,去骗。结果走入歧途,陷入法网,进入“高墙”。
    俭朴,确实是一种力量。
评点:文章开头,作者提出了新见解:俭朴也是一种力量。接着,运用大量史实作为论据:《西行漫记》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家们俭朴生活的记载,引用先秦政治家由余的话,指出国家“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表明“俭朴”是一种力量。又举反面的例子,秦始皇、唐明皇,穷奢极欲,导致国家灭亡。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文章最后指出了一种时弊:有些家庭,追求“超前消费”,将会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话题六:责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即将步入成年,你要面对许多责任,承担许多责任,对父母、对家庭、对集体、对别人、对国家……
要求:对于责任,你有什么想说的?请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写作提示:责任,指分内应做的事,每个人,因为在不同的场合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所以责任也不一样,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集体的,有国家的。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责任,是对一个成年人最起码的要求。从另一个角度将讲,承担的责任太多,“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又使我们活的并不轻松。
例文
为什么不负责任
    我几乎从未想过这样的问题,甚至在看到“责任”这两字时在脑中下意识的将其跳了过去。事后再仔细反省自己,像弗洛伊德醒后分析自己的梦境一般,我果然从中找到了我所期望的答案――“我们为什么被称做没有责任感的一代”的答案。
    我的意识将“责任”跳了过去,并不是因为这题目毫无意义,相反的,也许正是因为它背后蕴含着并不轻松的内容,而使我不愿去想。我当然愿意不负担责任,只想享受权力的生活。然而这毕竟是一种逃避。除非可以永远地逃下去,否则它只能带给以后的自己更多痛苦。
    我又为什么会逃避责任呢?因为我不愿意承担,我不愿当班委,于是我可以不为教室卫生被扣分负责。我只要对自己说,我还是小孩子,于是我便允许自己做那些“出格”的事。因为我可以不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我便一次又一次地纵容自己……这样的我果然是散漫没有追求的,在不知不觉中我自然地习惯了一种闲适的生活。然而这样的我并不充实。
    不愿意承担责任也是有原因的。不仅因为那样可以使自己轻松,更因为自己不认为自己能真正地承担起它。没有兄弟姐妹的我们,看起来似乎应该比我们的父辈那一代更加具有独立性,因为我们总是一个人,可我觉得实际情况恰好相反。我们由于只有一个人,反被保护起来了。不但我们肩上的责任被人轻轻举起,就连许多自己份内的事都被别人包办。责任轻了就不容易被察觉,但它们终归还背在我们肩上。总有一天,替你托着责任的双手撤去,突然压下的沉重的责任不知会不会让我们摔倒。
    因为我们被保护,因为我们软弱并且懒惰,所以我们不懂怎样承担责任,所以我们成了没有责任感的一代人。
    责任终归是有的,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它们有的已背在肩上,有的会在今后慢慢地到来。除非想在将来承受更多的痛苦,否则还是不要下意识地将“责任”跳过,正视它吧!对于我的基本责任,爸爸这样说:“养你是我们的责任,学习是你的责任,因为今后你要养别人,我们实在不想培养出一个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的人。”
评点:这是一个孩子勇敢而真诚的心灵告白,她说:“为什么不负责任?”是因为不负责任可以使自己轻松;是因为自己不认为自己能真正承担起它;是因为自己的放纵、散漫。多么坦言直白!敢于自我剖析,才会直面生活,终究他(她)意识到人要承担责任,而他(她)的责任确如父亲所言,因此我说“真”是文章之魂。
    ★话题七:鸟的评说
阅读《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写作提示:本题是要求学生就寓言诗写一篇作文,所以深刻理解寓言诗的寓意,以便选准角度,把道理说正确,说清楚就显得特别重要了。鸟儿们评说同类,措辞虽不尽一致,基调却大体相似:否定和诋毁。被否定和诋毁的鸟儿,有没有长处和优点?为什么否定和诋毁者看不到这些优点和长处?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有没有人也犯有鸟儿们同样的错误?这些鸟儿否定同类者,自身有没有缺点和不足?它们看自身与看同类,眼光有什么不同?它们为什么不能作自我批评?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类似现象?王安石认为:“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用王安石这一观点,分析《鸟的评说》,你有什么样的认识?鸟儿们的傲慢态度,源于鸟儿们的偏颇之见,可以分析一下傲慢与偏见之间的联系。每一种鸟儿在否定其他鸟之后,自己也被另一种鸟所否定。这将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分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文章的思路大体就出来了,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立论,联系实际,就是一篇好文章。
例文一
嫉妒最卑劣
    七种鸟儿,从麻雀议论燕子开始,到苍鹰评价麻雀结束,都在竭力否定对方,真乃咄咄怪事。
    说怪不怪,这从深处探究,是由于心理的狭隘。“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读《江南录》)远在九百多年前,王安石对嫉妒现象已经做了深刻的剖析。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是黄鹂一身美丽的羽毛,使燕子自惭形秽,因而妒火中烧。黄鹂说百灵,声音虽悦耳,动机却不纯。“悦耳”说,是自愧弗如得出来的真实结论;“不纯”说,是嫉妒心理编造出来的无稽之谈。
    难道鸟儿之间的相互诋毁,都是出自于嫉妒吗?这不一定。但嫉妒是一种卑劣的情感,因而会产生卑劣的行为,这一点则是确实无疑的。鹦鹉学舌,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绝技。百灵不会,本无可厚非。但当它诋毁鹦鹉“最无原则”时,这显然是一种恶意中伤。同样,“举头闻鹊喜”,是民间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传说。喜鹊喳喳叫,本身并不知。说它“生就一副奴颜媚骨”,这是鹦鹉因人们闻鹊噪有喜色,而发出的诅咒。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得好:“自己的思想愈卑劣,就愈要挑剔别人的错儿。”
    嫉风妒雨,很难预报,也很难防范。有同学被评为“三好”生,于是就有人拿自己的“一好”强项与之相比,认为被评者不值得自己学习。更有甚者,拿三好学生的某一缺点嘲笑,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哪怕是一位同学受到老师的一次表扬,很快就有人讲出该同学某一方面的缺陷,甚至披露该同学某一时期的过错。也是说怪不怪的现象,嫉妒往往产生于同辈之间。飞禽不嫉妒走兽,禽兽不嫉妒人类,人类也是同辈人相妒。因嫉妒而诋毁,是弱者的表现。
妒贤嫉能者,可鄙!
见贤思齐者,可贵! 
    评点:本篇进入的角度是:鸟儿们竭力否定对方,原因之一是心理的嫉妒。 文中先引用了王安石的话,后引用了克雷洛夫的话:两段名言同样证明嫉妒产生的原因,进入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前者由外而内(因不胜而生嫉),后者由内而外(因思想卑劣而挑错),后者又是前者的深化。
    例文二
傲慢与偏见
七个鸟儿登场,演出一场闹剧。一个个评说对方,无一例外,全盘否定。其口气,不容置喙;其神态,不可一世。
这是一种骄横傲慢的态度。麻雀瞧不起燕子,燕子挖苦黄鹂,黄鹂鄙夷百灵,百灵对鹦鹉不屑一顾,鹦鹉又认为喜鹊不值一提,喜鹊居然讽刺苍鹰,苍鹰更不把麻雀放在眼里。寓言诗虽没有描画出各种鸟儿的语言、神态,但从它们评说的言词中,已清晰地看出了一群狂徒的嘴脸。
    这是一种偏于一隅的见解。七种鸟儿,各有所长,但都没有被同类看到或提及。如燕子能报春讯,黄鹂有美妙歌喉,鹦鹉善于模仿,喜鹊给人以希望,苍鹰有凌云之志。是不知,还是不言?是视而不见,还是以偏概全?
    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记不清是哪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傲慢会产生偏
见,偏见也会产生傲慢。看了《鸟的评说》,更加确信了这一道理。因为轻视同类,就没有细视、全视同类,因而产生了偏颇之见;也因为已有偏见,就自视甚高,自命不凡,因而傲慢之态会油然而生。傲慢与偏见,互为因果,又都根植于缺乏自知之明。
    一个十分有趣的事实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傲慢者同样是被轻视者。每种鸟儿都傲视同类,而每种鸟儿又都受同类的鄙视。这仿佛是一个难解之谜,其实,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巨匠巴尔扎克,早就看出了其中的奥秘:“傲慢是一种得不到支持的尊严。”
    现实生活中,傲慢与偏见结缘,不乏其人。有些青年,取得一点成绩,就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看别人老不顺眼,总觉得周围的人不如自己,仿佛鹤立鸡群,无与伦比。因而,傲慢往往与孤独结伴,傲慢者往往是人生道路上的踽踽独行者。我身边的傲慢者,虽有同窗,而无好友;虽有同行,而无知音。因而,面目虽可憎,遭遇实可怜。
我奉劝傲慢者,对待同伴,态度还是谦逊点好;看待他人,方位还是全面点好。
    评点:文章先勾勒七个鸟儿的神态,突出他们的傲慢嘴脸,然后溯本求原,分析产生傲慢心理的原因――缺少自知之明,最后描画其可憎形象,揭示其可悲处境,令傲慢者警醒。

 

 

 

 

本资料由《七彩教育网》www.7caiedu.cn 提供!

 

 

试题详情

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http://w

高考作文高效指导揭秘系列(十六):情感品尝类话题

 

 

 

【内涵解剖】
亲情、友情是人类生活的永恒话题。只要我们生活在世间,就离不开亲情、友情。可以说,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浸泡在博大无比的友情和亲情中,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在为友情和亲情吟唱着一曲曲沁人心脾的歌;世间的每一个人无不对友情和亲情在意,世间的每一个人无不渴望天空般高远、大海般深邃的友情和亲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友情的绝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亲情的极致。“情乃文之本,文乃情之声。”友情、亲情不但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味精和甘露,也是中考作文的一个热点,是一个核心主题。写好这类作文,前提是积极、发展地看待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树立起高远的生活目标,产生高雅的生活追求。要发自真诚,抒写真情,力求将真情传达准确。
1.事要真。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情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只要符合“四此”――此时、此地、此人、能为此事,就可以视为“真”。题材“假冒伪劣”,其蕴含或者引发的情感常常是虚假的;题材真实自然,情感也容易为人所认可。“父母双亡”,“父母离婚”,庸俗的虚构,明显的虚假,其情感自然令人质疑。
    2.情要真。要抒发有真切体验的情感。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阅历都不可能太丰富,因此,在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一般很难写出真情,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无论命题怎样宽泛,都要在规定的情境中作文,这时大多数情况是“为文造情”,弄不好就会矫揉造作,贻笑大方。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绝不可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深层意义上的真情实感,必须在对客观事物反复认识、反复体察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3.情要美。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人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也是形形色色的。作者抒发的感情,迎合哪些品类的趣味,诱发人性人情中哪一种因素,也有高雅粗俗之分。一般说来,即使面对同一景物,由于作者的个性素质和心境不同,他们的感受也不可能一样。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可以入文。应当知道,只有高尚的真情实感,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抒之情必须符合真善美的人性定位。
    4.情要浓。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情感有浓淡之分,浓烈深挚的情感来源于主体深刻的体验。这就告诉我们,作文选材要选那些自己融入其中的、自己被深深感动了的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文学大师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时,有一个朋友去看望他,敲几次门,都没人回应。这位朋友推门一看,发现他正坐在地上痛哭流涕,伤心异常。一问,才得知他写到包法利夫人死了,悲痛不能自已。大凡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浓烈感情的结晶。推及到高考,大凡高分作文,都是考生浓烈感情的结晶。
【佳作赏析】
    ★话题一:成熟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余秋雨先生的《文明的碎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别人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勃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吹过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海。”
阅读这段材料之后,请你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成熟的含义有身体的成熟、思想的成熟、心灵的成熟或者认识的成熟,文章应该紧扣成熟的动态变化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谈一谈对成熟的理解、认识和感受。
例文
走向成熟
佚  名
又一次来到这个小土山上,已经是秋季了。秋风吹黄了一切,吹黄了山坳里的那朵小花,它畏缩在这萧瑟、冰冷之中。望着脚下的山村,我落泪了。风吹干了我的泪迹,吹开了我那记忆虚掩的门。
从小我就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农家。记忆中母亲每天背着我上地、下地,用她那厚大的手掌抚摸我,教我咿呀学语;而父亲总是打骂着母亲。我见过母亲暗地里流过许多次泪,但在我面前却总是微笑的,我心中一团疑惑。到了6岁那年,我终于知道母亲为什么要哭、母亲的那份酸楚。于是我开始拿着那个沉重的锄头下地干活。在那绿油油的田间,我看到了母亲满意的目光。她第一次用手拍着我的头:“孩子,你长大了!”可是说完眼里噙着泪花。我也哭了,但我知道,那年我长大了!
等踏入校门,我一直成绩优秀,可学费又成了一个难题。每次过年家里连肉都吃不上,学费更无从谈起。每当这时,母亲总是默不作声地出门,不一会儿便拿回了学费。可是每年正月初二,母亲总是要出门。
一日,我跟在她身后,穿过了冰冷的小河,打滑的石桥,母亲来到了山上,她弯下佝偻的身子,拿出砍刀……原来她是每天背柴去卖!我的心颤抖着,泪水漫上心堤。一路上,她穿着十几年前的那双布鞋,鞋已经开了口,露出了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裂开了好几个大口子,连那鲜红的肉都清晰可见。从此,我更加发愤读书,连课间都不休息,我暗暗发誓要用自己的双手让母亲过上幸福的晚年。终于,那年学期结束,我获得了150元的奖学金。我拿出10元,走了半天的山路,到镇上为母亲买了一盒防裂霜。回家后,我将它小心翼翼地擦在母亲的脚上,我要用它合拢母亲脚上的裂口。母亲看着我,微微地点点头:“花儿,你是大人了,你成熟了!”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成熟”这个词,但我深深地懂得它的分量。
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我收到了一份电报:“母病危,速回。”于是我连夜赶回了家。
可是这一切都已太迟了,母亲冰凉的脸上露出了最后一次最美的微笑。她离开了我,永远离开了我,任凭我再怎么呼喊都无济于事,我美好的愿望变成了泡影,我再也无法报答母亲了。那天,我在母亲的坟头站了很久,眼前浮现着母亲那和蔼的面庞,那温和的微笑,还有那坚强的目光。我采了一朵小花,轻轻地放在母亲的坟头,让她代表我依偎在母亲的怀抱。
母亲,今天女儿又来看您了,您听得见女儿内心的呼唤吗?女儿将和您一样拥有那份坚强,那份对生活不灭的希望;女儿从此要更加理智地对待一切,就如您过去一样!秋风拂面而来,田里的庄稼此起彼伏,这是黄色的希望,而非黄色的悲凉。我背起行囊,再一次回顾了坟头,走出了那崎岖的小土山,走向生活,走向成熟。
评点:在成长的过程中,母亲无私的爱和奉献,让作者一次次被深深感动并一点点成熟起来。作者将自己的心路历程,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动。
    ★话题二:真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崇尚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真,真诚、真传、真谛、真理、真情、真率、真心、真性、真知、真挚……试以“真”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本题既开放,又有限制。从若干“真X”中选择一个,作者有较大的自主权;一旦选中了某一个,又等于是写命题作文。写作者应善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文题,又应根据文题进一步审视自己的材料,考虑如何取舍、加工、提炼、布局,从而写出佳作。随着自己阅历、感受的增多,《真》可不断写作下去,从而出现许多佳作,并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
例文一
真  情      陈方圆
一个女孩,站在街角那儿,静静地望着来往的出租车,静静地望着一个个快乐的家庭从身旁擦肩而过。女孩心里越发的酸,她总在想爸妈何时才能带自己出去玩呀!爸爸辛苦地开车,妈妈辛苦地打工,没有假日。女孩想:世界为什么这样不公平?为什么别人的爸妈能那样潇洒,舞厅,商场,公园……
随着女孩渐渐长大,爸爸、妈妈、生活中的一切让女孩明白了幸福的另一层含义。
夏日的一个午后,女孩主动坐进了父亲的出租车里。她要体验一下车内的生活。刚刚弯腰,手便触了一个硬硬的东西,那是一块刚咬了几口的干干的烧饼。这就是父亲的午餐?女孩不忍心这样去想,她缩回了手,迅速地坐下。她也不愿去问父亲。女孩有一点想不通:十几万买车的债务对父亲压力一定不小,可父亲对女孩,对家庭始终都是微笑,是不是大人们都常常用微笑来掩盖痛苦呢?
街道上行人寥寥,那令人窒息的闷热笼罩一切,尤其罩在这辆红色的出租车上。开始,车内的女孩还挺新奇,东看看,西瞧瞧,对于很少出门的女孩来说可谓到了新奇的世界。可是,在这万物难以忍受的季节里,女孩很快便感到头晕,寡味。身旁干燥的街道上除了一辆辆红色疾驰而过或一辆辆红色被甩在车后,除了透过玻璃的炫目的阳光,其余什么也没有。出租车等待着停下,女孩盼望着路边有一人挥手叫车。女孩为父亲而盼望,为父亲在心中祈祷,因为她再一次瞥见了那剩下的半块烧饼。她不忍地望了一眼爸爸,晒黑了的脸上一颗颗在阳光照射下晶莹的汗珠,又眼望着前方,没有一刻的放松,双手紧握方向盘。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保持着这样长时间的警惕,可换来了什么?付出就一定有田报,真的是这样吗?女孩忍不住了:“爸爸,歇会儿吧,天这样热,行人又这么少。”父亲望女孩笑了笑:“坚持不住了?”“不!我只是觉得……。”“其实,你想想,开车.就意味着有希望,不开,就连希望也没有。”
是呀,女孩想,希望支撑着爸爸,相信希望会出现便是爸爸的信念,而支撑爸爸信念的便是那个“家”。一时间,女孩好感动,她感觉好幸福,幸福在女孩的心里已不再是简单的舒适,而是一种追求,一种向往,一种在辛勤地寻觅希望中才能体味到的感觉。
尽管此刻街道上依然行人寥寥,烈日暴晒,但坐在父亲右边的女孩的心情已沐浴在幸福中。
从那之后女孩变了,尽管街角那儿,仍旧静静地站着她,但她的心情是平静的,是打破了“不平衡的嫉妒”的宁静。
于是,女孩每天早早地起床,奔向奶站取回牛奶,每晚总守着,等着那“咚咚”的脚步,为父亲打开晚归的门……
父亲的力量,家庭的力量鼓舞着女孩,女孩渐渐长大,也在用自己的力量带动这个小小的“家”。  
评点:一篇没有大喜大悲的文章,却令读者深深感动了。一个女孩,忙于生计的父亲没有时间带她出去玩,她痛苦过,嫉妒过。但这一次,她坐进了父亲的出租车,看到那“刚咬了几口的干干的烧饼”,受到那“令人窒息的闷热”的熏蒸,感受那没有人“挥手叫车”的焦虑,女孩的心颤抖了,她知道,是“家”在支撑着父亲,父亲是为了这个“家”,于是,女孩感受到一种无比的幸福,她也乐为这个“家”而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带动这个小小的家”。这是多么真挚而浓厚的情意,而文章出色的心理描写又进一步加浓了这种情意,父亲的某些话,如“开车就意味着有希望:不开,就连希望也没有”,使文章又添增了几分哲理,这一切,能使读者不感动、感慨、感奋吗?
例文二
真  诚       程悦
那是某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六上午,我懒懒地起了床,站在玻璃窗前的水池旁刷牙。忽然,我的眼光凝固在对面无人住的空房的窗台上。那里,停着一只鸽子!
鸽子并不稀奇,可在二十九楼的窗台上能发现一只鸽子倒并不常见。我仔细打量着它,它就停在我离我大约两米远的地方,灰黑色的羽毛稍稍沾了点尘土,眼神锐利让人联想到高飞的鹰,银色的脚环清楚地表明它的身份――这是一只信鸽,它也许正在参加某个信鸽大赛,或者正在试飞归巢的途中,而此刻,它碰巧在我对面的窗台上小憩片刻。它现在一定很饿很渴很累吧?    
想到这里,我忽然来了兴致。我放下牙刷,飞快地跑到冰箱前打开冰箱,拿出妈妈前一天刚买的玉米棒,从上面掰了几粒下来,又从我准备作为早餐的面包上掰了一些碎屑,旋开一个酱莱瓶的盖子,把玉米粒和面包屑全部倒下去,又接了点水。我打开窗,把这混合物放在窗台上。    
那鸽子用它那鹰一般锐利的目光扫了一下那瓶盖,也许是因为信鸽有着高度的警惕性吧。它并不过来,还把它的头高高地昂了起来,似乎故意装作对食物不屑一顾的样子。
它的高傲并没有使我打消念头,反而激起了我的好胜心。我的心里忽然产生了一个恶意的念头。我又跑去打开冰箱,翻出一包肉末,从里面弄出一点来又从已经开封的盒装牛奶中倒出一点,把它们统统装在那个瓶盖里。又找了一根细线,拴在窗把手上,最后,把那个瓶盖移到窗户里面。
当我做完这一切后,那只鸽子还停在那里。于是我站在窗前,装作很友善很真诚的样子微笑着。不知是它相信了我,还是肉末和牛奶的诱惑实在太大;那鹰一般锐利的眼神开始犹豫了。
它开始焦躁不安起来。一会看看那堆食物,一会看看天空,或向左右跳一小跳。忽然。,它拍拍翅膀,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似的向这堆食物猛飞过来。就在它将要飞到窗口的一刹那,我猛地一拉线,窗户“啪”地一声关上了。“忏”,一声闷响,它撞在了窗上。
我心里充满了胜利的得意感,就像期中考试考了8门满分一样,兴奋得不知如何形容,简直要跳到天花板上。忽然我触到它的眼光,那是怎样的一种眼光啊,就像电视剧里付出了真诚却被人欺骗的人的那种眼光。我忽然后悔了,彻彻底底后悔了,我急忙跑过去打开窗,把那堆食物端到窗台上,可它却瞟了我一眼,拍拍翅膀飞走了。
我呆立在那里。我一直认为自己都是以真诚待人的。可我从来都没有想到过,真诚,除了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否还存在于别的什么地方?
比如人和动物之间?
评点: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表现了真诚的情意的重要――即使“人和动物之间”,也少不了真诚!,文章以细腻的心理和动作描写,写自己怎样步步引诱信鸽来吃食,原先高度戒备的信鸽终于飞来,但却一头撞在“我”猛关起的窗户上,于是,不论“我”怎样把那堆食物再端到窗台上,信鸽却只是“瞟了我一眼,拍拍翅膀飞走了”。文章以崭新的题材,触目惊心地从反面表现了真诚的重要,愧咎,悔恨之情溢于言表,含义深长。
    ★话题三:瞬间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滴水可以反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瞬间可以留下永恒的记忆。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试以“难忘瞬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也可根据内容自定题目,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这也是一篇命题作文。既然是写瞬间,文章所写内容的时间跨度就只能是短暂的;当然,也可以写一段经历较长时间的事情,但相对于那精彩的瞬间而言,此前此后则是背景、铺垫和尾声。对“瞬间”的描写应非常细腻,对“瞬间”的美应作画龙点睛的揭示。
例文一
一  笑      丁海珍
这期的《读者》到了,封面上有一幅画,题为“微笑的花”,还附有一首胡适的小诗《一笑》。
“十几年前,一个人对我笑了一笑,我当时不懂得什么,只觉得他笑得很好……”。    
寥寥数语,却使我觉得自己的某个部位被触动了一下,那,是我与微笑的一段缘。    
初三毕业前,我曾与几位同学去一所师范类专科学校面试。朗诵和唱歌都顺利过关之后,我来到一间很大的练功房外,准备进行最后一项测试――舞蹈。
我趴在窗台上,打量着这间练功房,它很宽敞,地板用蜡打得光亮。可是这宽敞让我觉得压抑,孤独;这光亮使我紧张,局促,手心渐渐渗出了汗,在油漆的窗台上,留下了两块湿漉漉的印迹。
我不敢注视前排的考官,他们的眼镜反射。出的光晕严厉而让人怯于正视,于是我注意到了那个正站在地板中央翩翩起舞的考生,舞步轻盈,动作优雅――哦!她摔倒了!在跳到高潮时摔倒了,多么可惜!她脸红了,然后站起来向考官深深鞠了一躬,转身离开。下一个是我,而她的失败,令本已紧张异常的我更加惴惴不安,可是当我们在练功房门口擦肩而过的一刹那,她抬起头给了我一个灿烂的微笑,鼻翼微皱,嘴角稍稍上扬,没有丝毫怯懦与沮丧的微笑,这笑是如此纯美,使得我无法立刻去体味去诠释,而我站在那宽敞的练功房里,那光亮的地板的正中央时我已不再紧张压抑却充满了信心与力量。我边唱边跳,歌声与舞步是如此地和谐,而展现在我眼前的始终是一个灿烂、纯美的微笑。
几天后,我以很高的分数,接到了这所学校的面试合格证,我笑了,为那个微笑而笑了。虽然最终没有去那所学校,但那个微笑一直留在我心里。
微笑,对于我们每个人自己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我们身边的人却可以从中得到安慰和鼓励,把你的灿烂散发到周围,让微笑去告诉身边的朋友:“我只想在你的理想和希望中,为你增添一份鼓励,我只想在你的生活中出现疲惫和失意的时候,能给你一点力量和希冀。”至真、至善、至美,是微笑。
“……其实只是那一笑,我也许不会再见她,但我感谢她笑得真好!”
评点:作者敏锐地捕捉了“一个灿烂的微笑”,细腻而传神地展现了瞬间“一笑”的“灿烂、纯美”,把生活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一个精彩瞬间呈现在读者面前。行文之中,作者饱和着自己的感受来写这“一笑”,在写足感受的基础上以抒情般的议论揭示“一笑”的深意,呼唤人们用“微笑”去散发自己的灿烂,表达自己的真情,感人而又深刻。文章以胡适的小诗起笔并收束全文,又似乎增添了文明的底蕴,浓化了文章的诗意。“回眸一笑百媚生”,纯真,优美,虽短小而韵味深厚的《一笑》,令人百读不厌,终生难忘。
例文二
大板巷        杨  洋
大板巷即使不是南京最窄小的巷子,至少也是其中之一。
中午放学后,我心中郁闷,沉重,慢慢往外踱着步子。来到平日常吃饭的街道里,每个店里人都爆满,我便顺着街继续往里走,头一直低垂着。考试很不理想,都高二了,再这样下去我这辈子就完了,考试、考试、考试,这半学期每天都疲于奔命,结果却仍是一塌糊涂,怎么办?怎么办?
当我再次抬起头时,我已置身于一个从没到过的陌巷中,周围墙上的路牌告诉我,它的名字叫大板巷,这是一条使人想起哈莱姆的小巷。小巷两旁不是矮山灰暗的平房,就是不知什么年代搭建成的两层来高的木板小楼,房屋门前摆着老式的生活用品:煤炉、痰盂、马桶……突然,一滴水掉落下来,直入我的脖项,抬头一看,天空被横七竖八的晾衣线割得支离破碎,一件件湿衣服正往下滴水,“妈的,买个带脱水甩干的不行吗!”我忿忿地想着。这条巷子里住着的,可以说都是生活条件极差的人。
我的肚子开始不放过我了,折腾得利害,我只好四下寻找吃饭的地方,正好前面不远处有一家小吃店,我便进去,寻了个正对街面的座位坐下,要了一碗炒面;人虽不多,但做面师傅的手脚慢得出奇。我也不催,静静地看着街对面卖烤山芋的老头。
这老头,身上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下身是已分辨不出最初颜色和式样的裤子,脚上蹬着布鞋,脑袋上顶着一顶被烟熏黑的工人帽,这身行头还真不好找。“卖烤山芋,香喷喷的烤山芋……”一说话牵动了满脸刀刻的皱纹。我看了,心中升起一丝怜悯,这样的老人,冬天还要靠卖烤山芋讨生活,他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比他卑微的恐怕只有乞丐和不法之徒了。这老人恐怕……“砰”,“你的炒面好了!”我的思堵被冒着热气的炒面打断了。
一盘炒面下去后,肚子不再闹了。我突然听见一阵苍老的笑声,循声望去,正是那卖烤山芋的老头,一个老太在他身旁,一边说笑,一边把一块大馒头撕成小块,一小块一小块地往老头口中塞,老头乐得前仰后合,我不知道一个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如何能笑得这么开心,我觉得这个老头并不可怜,他的生活是很艰辛,但他却微笑面对,他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但他精神愉悦。他可能是一直到此时还没卖掉一个小山芋,但他依然可以吃着老伴送进嘴里两毛钱一个的馒头而哈哈大笑。他是强者,生活的艰辛和家庭的重压在身仍可以开怀大笑的强者。
世间最难的不是搞科研、不是做学问、不是玩艺术创作、不是写作、不是做领导、不是处理人际关系、不是当贼、不是做皇帝老儿、不走打扫厕所、不是讨好上司……最难的是活着。而对于我来说,学习却是很难的。老头对于那样艰辛的生活都可以乐观地对待,相对于生活的艰辛,学习的苦累和失败又何足道哉?我不必悲观,也无须失望,不用忧心忡忡地考虑将来,我只需要用老人百分之一的乐观和他一样的笑脸来对待今后的学习。我将以愉快的心情面对不及老人生活艰辛百分之一的学习的艰苦,我不会再为这次考试的失败而沉着脸……
出了店,我抬起头,扬着脸,嘴角有一丝笑意,走在大板巷里,才发现原来每个人都笑盈盈的,包括刷马桶的老大,让任何的艰难困苦都在我们的笑容前颤抖吧。
评点:文章刻画了一个“靠烤山芋讨生活”,虽贫穷却活得十分开心的老人形象。看来,老人与老伴相依为命,面对极差的生活条件,两位老人共同创造着生活的乐趣,只见“老太在他身旁,一边说笑,一边把一块大馒头撕成小块,一小块一小块往老头口中塞,老头乐得前仰后合”,这是一幅怎样感人至深的笑对生活图!这是一个精彩的瞬间,正是这样一个瞬间,作者被深深震撼了。在对这个瞬间细腻描写的基础上,文章充分展开议论,指出什么人才是生活的真正强者,意念深刻。文章也以较多的笔墨写了“我”怎样因考试失利而沮丧,又怎样从老人那里得到了鼓舞,既衬托了老人形象,更突出了文章所议人生哲理的现实意义。
    ★话题四:父(母)爱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们常说,父母之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有人说:母爱是直露的,它永远写在脸上,挂在嘴里;父爱是深沉的,深沉如深邃的大海,有时使你难以捉摸。有人说:母爱是细腻的,细腻如涓涓细流,滋润你的心田;父爱是热烈的,热烈如熊熊的火焰,能把你瞬间熔化……
请以“父(母)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2.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3.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写作此文可以写父母两方面,也可以以其中的一方面为题材。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材料,力求写出真情实感,反映一定的题旨。
例文一
一小撮茶叶
父亲也真搞笑,老远的给我送月饼来,还有两个梨和一小撮茶叶,这些东西加起来也不到车费的三分之一呢。
和同学们瓜分了月饼和梨,那一小撮茶叶却弄丢了。或许是当垃圾给扫掉了吧。我一翻垃圾篮,果然在那,幸好有袋子装着。
我把那茶叶倒进开水中,刚好能泡上一杯浓浓的茶。就是这杯浓热的茶,使我又一次不能入眠。一整个下午,我就静静地想着过去的事。
我们村子里的人除了待客和供神鬼,自己是很少喝茶的,连开水也难得喝上一口。渴了就舀上一大碗带点粥的米汤咕噜咕噜地灌下去。只有我们家,四姐弟都喜欢喝茶,而我母亲向来是不主张我们喝茶的,在她眼里喝茶跟喝药一个样,只是在吃多了油腻的东西的才特许我们喝上一两杯。但我们喝得多了,她也就不怎么管我们了,只是她还是一口也不喝,除非拉肚子。说来好笑,我母亲认为浓茶是可以治拉肚子的,我小时候就十分信奉这种说法。肚子不舒服了就偷一把茶叶塞进嘴里,用口水慢慢地将它泡软,然后就咀嚼起来,有时连渣也全吞了下去。虽然有点苦,但为了肚子,我那时就很勇敢,况且吃完后很长一段时间口中还甘甜甘甜的。我很喜欢那种感觉。也真是奇怪,那方法每次都灵验。我曾把这方法传授给别的小孩子,但他们都爱不了那苦。
我渐渐长大,再也不吃茶叶了,却还是喜欢喝茶,特别是早上起来,先泡上一杯浓茶再去刷牙洗脸运动,回来时那茶已差不多泡好了。捧上一本小说边喝边看,那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这样的快事在学校里是享受不到的。因为学校里太热闹,生活节奏太快,整天得为分数奔波,是不适宜饮茶的。有时为了提提神才泡上一杯,但没有功夫品。
在学校也不可能再用茶叶来治肚子痛了,那要让人笑落大牙的。但今天父亲带茶叶来一定是母亲的主意,她怕我吃月饼腻着,所以特意叫父亲顺便送点茶叶来,但又不给多,毕竟在学校里没什么油水吃,要是让那茶叶吸干了儿子的油水哪可怎么办?
我想着,坐起来喝了一口浓茶后躺下想睡,却怎么也睡不着了。
我继续想着,不知不觉耳朵上有一股暖暖的东西流过,一滴一滴地掉在枕头上。那声音我听得到,真的。
评点:本文抓住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伸展开去。在淡淡地叙事中,父母的浓浓爱意透过纸端,令读者怦然心动。可谓情真意切。
例文二
读夜      杨声畅
今夜,无眠。拖着疲惫的脚步,哼着满文军那首《懂你》,不是流浪,只为感受。独处夜空下,渴望能以星的姿态与星谈心,将现实与梦的距离拉近。但今夜没有星星,我只有读夜。黑夜无边,读夜就是读懂父母亲那博大的爱。
读夜便读懂了母亲的唠叨。年少无知时,以为母亲所说的都是些烦人的唠叨,为我所做的种种都是些多余的事。长大了,独处了,懂事了,当那句句熟悉的唠叨不再响起时,我才后悔着回忆,曾经的一切,如今历历在目,是这般的平实与亲切。读夜便是读母亲,读起村里人给我讲的那个故事:我三岁那年不慎掉到村外的池塘里,是母亲将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那时村里人都惊奇,母亲干完活不像平时直接回家,而是到处找我,最后在池塘边见到水面的水泡,想都没想跳了下去,就这样将我救了。村里人都说那是上天赐予我们母子的“缘”。就是那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我一定是母亲心上那块肉,纵使我有那么一点伤,母亲的心都会很痛,很痛。
读夜就是读懂父亲的严肃。有人说:读山就是读父亲。父亲有山的伟岸,有山的坚强,有山的严肃。我读父亲,便是读懂父亲那有黑夜般的深沉,那承担家的一切苦痛与坎坷的深沉。我的父亲同大多数中国父亲一样,不善于表达对子女的爱。他总将那份爱放在心底,默默关注着儿女的成长。自我懂事起,父亲就总是一脸严肃,以至我对父亲有点怕的感觉。父亲从未给我买过一件玩具,每当见到同龄孩子有玩具玩时,我就只有红眼的份。记得第一次父亲带我和母亲到城里,一家商店里摆着一辆蓝色的儿童三轮车,我破天荒地第一次向父亲要求买东西,父亲想了一下,最后还是“残忍”地拒绝了我的要求。父亲不爱我,我想。从那以后,我再也没问父亲帮我买些什么。就连学校收钱,我也总是向母亲要,直到我第一次离家到城里读书,我方明白父亲是爱我的,父亲是深深地爱着我的。父亲曾对姐说过:没给我买那辆车,他一直内疚。今夜,读夜,重读父亲,我想对父亲说:不要紧的,父亲。我知道你是爱我的我就满足了。
今夜,重读父母,飘泊的心终于平静下来。昔日爱的余温已是够我撑过这个寒冬。今夜纵使没有星,但我已不会再迷失方向,因为远方有我的父母爱的目光。
评点:父母之爱,随手写来也精彩。文章由异乡读书,于寂寞中读夜,读懂了父母。于梦中,与父母对话,今夜。怕是最美的梦了。文章结构整齐,行文顺畅,轻幽幽的。
    ★话题五:感受高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你不上高三不知道什么是“愁”;你不上高三不知道什么是“忙”;你不上高三不知道什么是“苦”。也有人说,高三是催化剂,使你早早地体味酸、甜、苦、辣,人间百态,使你走向成熟。不经历高三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
对于高三生活,个中滋味,对已经上了高三的你,应是深有体会,也就最有发言权。请以“感受高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由这个话题引发出有关的内容都符合要求。
(2)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应该突出高三的学习、工作、生活,可以有所侧重,以某一方面为主,表现高三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和酸甜苦辣的感受。文章不要面面俱到,而应该以某一方面的特色为主。
例文一
感受高三        张水源
或许,对于我们十数载的寒窗苦读,高三有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们避不开它。
自然,我们不只为了拥有一个摇曳多姿的七月,不只为了一段美好的前程。要不然,高三就无从达成对十几年的历程的归结,而只是一件冰冷的工具。
如果把高三还原为一段真实的生命历程,它所完成的对学习、人生的吐纳,很可能不只留给我们美好的回忆,应该还会带来些别的什么,比如为我们续上一段光明的旅程。然而,中国教育的一大遗憾――应试教育,却在每年七月为莘莘学子界定了那么几天,这几天之后,学子们或走向大学,或走向社会,或走向荣耀,或走向屈辱……高考,如同判官大人手执的铁笔,一划,就划定了人生的不同走向。高三,就如转世台,完成某种归结之后,便把每个学子投向不同的“新生”,是龙是虫,为王为寇,就得看各人的造化了。正因为有着严肃的衡度功能,高三绞碎了无数学子如火的青春,揉作一团怪异的色光,在漫长的人生中只占据一次忽闪就消逝了。因为高三,年轻的生命不得不添上几分深沉,浮躁的青春不得不拴上沉重的枷锁,多彩的年华不得不划定思考的范畴,而把绝大部分的心思都倾注于公式、定理和考卷。更为严肃的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面临着文化定位、道德定位、职业定位……我们,不得不郑重其事,慎之又慎。
但是,如果只把高三看得如此沉重,如此严肃,无疑是欠缺思考的。历史是如此漫长,人生是如此短暂。短暂的人生如何面对无限的时空呢?除了发一两声感叹,我们能做的便只有积极进取,跟上时代的潮流,把握好自己的历史定位。余秋雨说:“连历史也不会否认一切真切的人生,回忆会给它增添声色和情趣。”那么,高三应该留下一段真切的人生回忆。真切,来自点点滴滴的感悟。感悟镌刻着人的灵魂,所以才见真切,而且深刻。没有感悟的高三是苍白的遗憾。仔细想想,十几年的人生历程里,可供反复回味的并不多,多的是需要交付给更成熟的年龄的疑问。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与不成熟之间,隔着不可或缺的一级台阶――高三。
高三,该站立着,回头看着走过的路,把过去的一切揉和到胸怀里,作一次盛大的交接作一次深沉的蕴酿。一位挚友曾对我说:“只有彻底地承认过去,才能坦然地面对未来。”我惊异于他这话的富于哲理性,原来,这就是他真切的人生感悟啊!
高三……
评点:这是一篇思辨色彩极浓的说理散文,作者把高三理解得全面、丰富而深刻。全文洋溢着深重的沉思和昂扬的希望。
例文二 
黑色青春
李瑞宽
青春,本当是灿烂骄人的,但这一切被笼罩在高考的阴影下时,便只剩下一片浓重的黑色。
How time flies!上届师兄师姐们无情地走了,留下我们直面高考的辐射,我们被它晒黑了,炙伤了,烤焦了。
封建社会,科举选人。于是乎无数范进孔乙己之类才子每天诵读“之乎者也”。今天,面对至尊的高考,无数学子被硫化氢熏得头晕眼花,被电流烧得焦头烂额,间或背两篇“对当时具有重要战斗意义”的文章。高考制度科举制度两家,可谓难分高下。
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高考也是一条路,一条比其它路快捷一些的路。因为快捷一些,走的人便多了,其它的路便被遗弃,生草,行不通了,便再也不能称之为路。没别的路,人们也只好走高考之路,于是乎人头涌涌,挤得紧呢,这条唯一的路也越走越难走了。
我们可以不走这条路,我们也不愿意走这条路,我们太弱小,容易被人潮挤伤压扁。我们可以依鲁迅先生所说,另外走出一条路来。
可是我们会吗?我们自六岁起便习惯于在题海中畅游,离开水生活的能力,已退化消失得一干二净。一旦离开赖以生存的水,我们很快便会缺氧而死,之后再成为一条鱼干。
我们只能做的,是选择将来的生活,即选择不同的专业。真的是我们在选择吗?问一下身边的任何一位同学:“你为什么选物理?”
“物理热门啊。”“热门你就选?”“父母说将来就业方便,机会大,便选了。”哦,原来是听父母说的。但又有哪一位不是在父母的忠告下选的呢?因此,准确地说,是父母在选择我们将来的生活。我们只不过十几岁,今后的生活便已经被别人定了下来,真可悲啊!但除了听父母的,你敢自己选吗?说对了,我们不敢,我们还不够成熟来对待这种大事。我们将来的生活,便在高考前定下了。
因为高考,同学们变得像机械运转的机器,每天在紧绷的脸下隐藏着一颗绷紧的心。教室里死气沉沉,生气已被高考勺光了。我和同学去探望一个神经衰弱的同学,看着他用被子捂紧头,流着虚汗说他很害怕。我不由得感到悲伤、恐惧、压抑,痛恨高考带来的这些。
多年之后再回首我们的青春,除了这一团看不清的阴影,我们还能怀念什么呢?
评点:这是一篇典型的借题发挥的文章。作者借对高三所面临的高考的思考,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抨击,偏激中不乏深度。文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语言冷峻。
    ★话题六:怀念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诗意的怀念,是那些伟大的伟人把历史艺术化,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来自未来世界的美好呼唤和对历史的应答。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缺失的,当我们面对生活怀有一颗诗意之心时,我们的内心一定会怀念一个人或一段动人的故事。历史常常是沉睡着的,甚至让你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但当我们怀念他时,我们的激情,我们的人生坐标,会在瞬间明朗起来,人生也会迅速地得到提升。
    你相信心中美好历史的存在吗?我们该如何找到他,并唤醒他?让他成 为人生的牵引?请以“怀念”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值得怀念的事件,我们怀念的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曾经的故事,也可以是某个地方,或者是美好历史的一瞬间。这其中的情感也是复杂的,或者是表现对过去事物的难忘,或是表现对现实的不满。我们可编故事,写科幻,也可以议论。
例文一
姥姥那棵“太阳树”       杨利
    小时候,祖辈生活的小镇就叫大杨树。据说是因为长满密密匝匝的白杨树而得名。阳光透过树枝树叶射向四方,我又叫它们“太阳树”。
    在我的生命中,大概是生长在“太阳树”下的日子最为难忘。
    小的时候,我和姥姥生活在一起。那时,家里很穷,父母工作又忙,便把我送到大杨树――这个姥姥一直生活的小镇上寄养。姥姥家的日子也很窘迫,但拮据的生活并没有将我童年的快乐泯灭……
                                     春之恋
    初春,小院里的杨树刚刚吐出新芽,和煦的阳光便透过白杨树的枝条,暖暖地照在身上。
    姥姥总是在这时,左手挎上小筐篮,右手牵着她心爱的我这个小外孙,来到河边的野甸子上挖蒲公英。刚到甸子时,我总是挣脱姥姥的大手,独自在甸子上跑着、跳着,似乎找到了渴望已久的自由。玩累了,姥姥的小 筐篮也盛满了甜蜜:姥姥总是像变戏法似的拿出妈妈从城里捎给我的食物。我便会噘起小嘴,在姥姥脸上嘬上一小口。这时,幸福的笑容便会一同浮现在河边野甸子上一老一小的脸上。
    其实,我那时并不了解姥姥为啥总带我去甸子上挖蒲公英。饱餐之后的我只会坐在那里念着姥姥教我的歌谣:“婆婆丁,开黄花……”回到家里,新鲜的蒲公英便会成为一家老小的美味佳肴。我也曾偷偷尝上―两口,苦苦的,涩涩的。姥姥便会告诉我:“苦过之后就是清香。其实,人这一辈子,不也是这样?”
    那时的我还理解不了这话的深度。直到有一天,真正体会它的含义时,才发现姥姥就像满天的日光,时时哺育着我这棵刚刚吐芽的小树!
                                        夏之爱
    当炎热伴着鸣蝉的聒噪降临世间的时候,强烈的阳光总是刺得人睁不开眼。
    每到中午我都会被姥姥逼着睡午觉,可又怎么睡得着呢?恐怕连老天也想像不出,五六岁的孩子会玩出什么花样来。姥姥不在的时候,我便偷偷地起来,兀自玩着能给自己带来乐趣的“玩具”。一听到外面姥姥的脚步声,又马上卧倒,“继续”打起呼噜来。可我的把戏总也混不过对我了如指掌的姥姥,每到这时,姥姥便会在我的小屁股上轻轻地拍上一下,哄我入睡。那古朴的摇篮曲总是和着窗外的蝉鸣声――同伴我进入梦乡。
    过了晌午,暑气稍稍退去一些。我便躲在“太阳树”的浓阴之下,姥姥也在这里早早地为我做起棉衣来。我总是好奇地问:“姥,为啥大热天里做棉衣?”每每这时,姥姥便会抚摸着我的小脑瓜,笑着解释:“上了秋,就忙啦。咱北方的天,又冷得早……”我就会拿起大蒲扇在姥姥身边轻轻地扇啊扇,看着姥姥将洁白的棉花捋成均匀的一朵朵,絮上厚厚的一层,仿佛要把满天的日光和对外孙的爱也一丝丝、一片片地铺进去。
    多少年过去了,直到再也穿不上姥姥亲手做的棉衣,才感到其实她对我的爱也正像太阳对杨树的宠爱,没有一些保留,没有一丝偏心……
                                      秋之思
    记忆中的秋天总是好的,太阳失去了夏日的火辣,取而代之的是秋日的和暖。披了金辉的“太阳树”和黄澄澄的麦海映衬在一起,微风吹来,甚是美丽。
    秋天是万物成熟的季节,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香气。秋忙过后,我捧着刚出锅的玉米,香香甜甜。看到我大口大口地嚼着,姥姥布满皱纹 的脸上便会浮现出慈祥的笑容。
    可是有一回,姥姥煮了一大锅玉米便匆匆下地干活去了,留我一人在家。傍晚,姥姥拖着疲惫的身子刚迈进家门便看见了满地狼藉的玉米棒。她气得哆嗦着嘴唇,一把扯过我,高高地扬起那布满老茧的手。我被吓哭了,可是落在我背上的巴掌却很轻很轻,耳边飘来的是嗔怒又慈爱的声音:“庄稼就是咱乡下人的命根儿,可不能……”多少年过去了,我始终不
曾忘怀的仍是那醇厚的玉米香和姥姥那句“庄稼是咱乡下人的命根儿……”
                                      冬之情
    冬天,天和地白成一片,有人偏爱这份白,这份素。而我却不然。我是在冬天离开姥姥的,始终不能割舍掉对姥姥的那片情……
    我长大了,要到镇子外面上学去,因为有一个更广阔的天空、更多彩的世界等待我去了解,去探索。妈妈接我的那一天,我死命地拽着姥姥,不肯跟妈妈走,可后来终究没有拗到底,我哭喊着让姥姥和我一起走,可她却说离不开生活的这个镇子。
    就在我离开镇子的第二个冬天,姥姥去世的噩耗传来。我再次回去,天空正无情地刮着风雪,姥姥穿着一身白衣服,白得刺眼,白得怕人。她静静地躺在那里。外面,天是白的,地是白的,房子是白的,阳光也是苍白的。我燃起一炷香,香雾袅袅直上,泪光中又似乎看见了姥姥,虽然她已离我远去,可我相信,隔着厚厚的墓碑,姥姥的灵魂仍时时关注着我。
    不知过了多久,泪尽了,眼前的“太阳树”淡淡的,静得看不出一丝颤动,连同四周的微光,看起来竟有一些凄楚。
    凄冷的冬夜,空气似乎也凝固成苍白色了。回来的路上,雪正大,风更狂,可我却要挺直脊梁。我知道,有了姥姥这颗太阳的照射,我这棵小树理应茁壮地成长!
    初中毕业的那个夏天,再次回到那个小镇。高高的“太阳树”在红彤彤的夕阳下依旧明朗清新,镇外的世界也是一片金黄――我这棵小小的白杨,沐浴着姥姥洒下的阳光,也一定会长成蓊郁参天的白杨!
评点:本文所怀念的是童年在姥姥家生活的时光,又塑造了姥姥的形象。本文以春、夏、秋、冬串联起材料,通过生活片断把姥姥的形象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标题上又把姥姥比作“太阳树”,是很恰当的。文中的内容也恰到好处地阐释了标题。 
例文二
                                忆唐婉      谢明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在沈园斑驳的壁上,我们可以找到它,还有不远处同样孤独的另一首《钗头凤》。耳边似乎传宋阵阵吟哦,使我不禁忆起了你,唐婉。
    只是在陆游的描述中,我知道,你有一双“红酥手”,你会“泪痕红泡鲛绡透”,但在沈园的传说中,你的影像渐渐清晰了。或许,你有如黛玉一般孤高的气质,但又必须像宝钗一样掩盖心事,在人间“咽泪装欢”,或许,你也曾有李易安“沉醉不知归路”的那份情致,然而,在世情、人情的苦苦相逼下,你也只能“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但最为清晰的,我看到的是你那种眼神。在陆家时,婆婆的刁难让你的眼中充满了惶恐,看到表哥陆游写下那一纸休书时,你的眼中只有失望。而从此,你的眼中就只剩下了这种“嫁与东风春不管”的失落。
    这种眼神,我似乎已经很熟悉了,每每翻开那一本本纸面发黄的线装书,我总能看到它。它是“桃花扇底送南朝”的李香君不瞑的双眼,目光中有对南明灭亡的预示,它是杜十娘怀抱百宝箱面对着滔滔江水时眼中的绝望,它还是《红楼梦》中探春远嫁前对故乡金陵的最后一瞥,是钱绣芸对永远可望而不可即的天一阁的凝视,更多的,则是祥林嫂眼中的那种毫无
活气的空洞。
    这许许多多的目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网中,还有茜纱窗下的凄婉,还有黄土陇前的叹息,最终都消磨得只留下一座座无法消磨无法逾越的所谓“牌坊”,在冷眼旁观中一次次地挣扎中沉默以至灭亡。这张网从“礼”字发明的那一天便开始编结,直到程颐、朱熹最终织就了它的经纬,它便一网网住了五千年,一直延续至今,网中的幽怨灵魂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称之为“女子”。
    在目睹了一个又一个唐婉式的悲剧之后,我忽然想起曹雪芹在为贾府四“春”起名时隐入的一句感叹:原应叹惜!
解析:本文是对历史上伤感女性的怀念。作者把女诗人的和时代紧密相连,拨开历史的尘埃来透析人物的命运,语言上诗意化,以“眼神”贯穿历史人物,成为命运的连线。
例文三
怀念            马晔嘉
    又一个秋季款款地走来了,校园里那棵银杏笔直的树干直指天空。我坐在窗口,看它的叶子一天天地泛出金黄的色彩,正如当年――
    初三时教室在三楼,透过窗户就可以看到翠绿的树冠。我并不知道它的名字,只是每日望着它,等它的叶子变黄、凋落,等待最后一年的时光悄然走过。在那年十一月的天空里,它的叶子呈现出金黄的色彩,在灰色的天幕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明亮。
    “今天的叶子又比昨天少了。”和我一起站在过道上的好友说。“总有一天会变成一棵秃树的。”我说。“那我们就叫它‘秃树’吧!”“好啊!”那段日子很简单,就像这对话一样。每天上课、考试,考试、上课,心情不好时评评老师,骂骂天气。
    “秃树”叶子终于有一天落尽了,只剩下寂寞的枝干挺立在寒冬的冷风中。就在这个季节里,我入团了。班主任召集全班团员在教室旁的小办公室里开会。屋子很小,只容得下五六个人。关上门窗后,屋子里很温暖。那天我见到班主任异常柔和的目光,他说:“我们要好好努力啊!认真地过好这最后半年。”我和好友的目光相对,会心地彼此微笑,心中充满了温暖。
冬天终于过去了,“秃树”的枝头上又泛出了明亮的新绿。“我们是不是不该再叫它‘秃树’了?”“是啊,那叫它什么呢?”无语。
    时间就这样悄悄地过去了,就像树木秋天落叶,春天发芽一样。那棵银杏已长粗了,长高了,我也长大了。站在那里看风景时,当时的风景与笑容又萦绕在脑海。
真想回到那段岁月呀!
评点:本文写的是过去的一段日子。作者善于捕捉细节,怀念初三那紧张而单调、落寞而温馨的日子,却紧紧抓住“秃树”这平凡之极的景物,精雕细刻,反复渲染。看似平淡,冷静,实则委婉动人。深情厚谊,寓于简朴的文字之中,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本资料由《七彩教育网》www.7caiedu.cn 提供!

 

 

试题详情

学科网(Zxxk.Com)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学科网(Zxxk.Com)

学科网(Zxxk.Com)

英 语 试 题学科网(Zxxk.Com)

学科网(Zxxk.Com)

第一卷(三部分,共85分)学科网(Zxxk.Com)

学科网(Zxxk.Com)

第一部分      听力(共两节,满分20分)学科网(Zxxk.Com)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学科网(Zxxk.Com)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学科网(Zxxk.Com)

1. Where probably is Daniela now?学科网(Zxxk.Com)

  A. In the classroom.                 B. On her way home.            C. At home.学科网(Zxxk.Com)

2. What does the man think of the book?学科网(Zxxk.Com)

  A. Interesting.                     B. Useful.                   C. Expensive.学科网(Zxxk.Com)

3.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学科网(Zxxk.Com)

  A. The man is the manager.                学科网(Zxxk.Com)

  B. The woman likes roses best.学科网(Zxxk.Com)

  C. The woman is satisfied with the room and service.学科网(Zxxk.Com)

4. What is the sign on the back of the door used for?学科网(Zxxk.Com)

  A. Reminding the woman to lock the door.      B. Reminding the woman to take her keys.学科网(Zxxk.Com)

  C. Reminding the guests to close the door.学科网(Zxxk.Com)

5. Why does the woman look different?学科网(Zxxk.Com)

  A. She has changed her hairstyle.         B. She is wearing a new dress.学科网(Zxxk.Com)

  C. She has lost weight.学科网(Zxxk.Com)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学科网(Zxxk.Com)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学科网(Zxxk.Com)

学科网(Zxxk.Com)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7题。学科网(Zxxk.Com)

6. 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学科网(Zxxk.Com)

   A. Waiter and customer.                学科网(Zxxk.Com)

   B. Driver and passenger.学科网(Zxxk.Com)

   C. Salesman and customer.学科网(Zxxk.Com)

7. How much money does the woman give to the man?学科网(Zxxk.Com)

   A.£7.                                B.£7.3.                            C.£8.学科网(Zxxk.Com)

学科网(Zxxk.Com)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至9题。学科网(Zxxk.Com)

8. What transport didn’t the man take when traveling ?学科网(Zxxk.Com)

  A. A slow plane.     B. A boat      C. A taxi.学科网(Zxxk.Com)

9. What does the man ask the woman to do?学科网(Zxxk.Com)

  A. Lend him a book.                 学科网(Zxxk.Com)

  B. Tell him some stories.学科网(Zxxk.Com)

  C. Go on a trip to India with him.学科网(Zxxk.Com)

学科网(Zxxk.Com)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0至12题。学科网(Zxxk.Com)

10. What kind of children does the woman help?学科网(Zxxk.Com)

   A. The ones with disabilities.             学科网(Zxxk.Com)

   B. The ones without parents.学科网(Zxxk.Com)

   C. The ones with mental disease.学科网(Zxxk.Com)

11. How does the woman help the children?学科网(Zxxk.Com)

   A. She gives them knowledge.            学科网(Zxxk.Com)

   B. She gives them food and money.学科网(Zxxk.Com)

   C. She sings songs and plays with them.学科网(Zxxk.Com)

12.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woman?学科网(Zxxk.Com)

   A. She is a nurse.                      学科网(Zxxk.Com)

   B. She starts work at 9:00.学科网(Zxxk.Com)

   C. She goes to the hospital in the afternoon.学科网(Zxxk.Com)

学科网(Zxxk.Com)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3至16题。学科网(Zxxk.Com)

13. What special things does the man suggest taking?学科网(Zxxk.Com)

   A. T-shirts and shorts.          B. Toothbrushes.       C. Umbrellas.学科网(Zxxk.Com)

14. What does the man think of his brown shoes?学科网(Zxxk.Com)

   A. The most beautiful.        B. The most expensive.  C. The most comfortable.学科网(Zxxk.Com)

15. Why does the man ask the woman to pack his blue suit and new shirt?学科网(Zxxk.Com)

   A. To attend the meeting.       B. To go to the theatre.       C. To go to the party.学科网(Zxxk.Com)

16. Where are the speakers meeting?学科网(Zxxk.Com)

   A. At the airport.                   B. At a hotel.                       C. At home.学科网(Zxxk.Com)

学科网(Zxxk.Com)

听第10段材料,回答第17至20题。学科网(Zxxk.Com)

17. What do primary school pupils have to study at least one hour every day?学科网(Zxxk.Com)

    A. PE.                                B. Maths.                                   C. RE.学科网(Zxxk.Com)

18. What can the students do after the age of 14?学科网(Zxxk.Com)

   A. They can stop studying History.             学科网(Zxxk.Com)

   B. They can do part-time jobs.学科网(Zxxk.Com)

   C. They can graduate from the secondary school.学科网(Zxxk.Com)

19. How long do the students have to stay at school?学科网(Zxxk.Com)

   A. Until they're 14.      B. Until they're 15.       C. Until they're 16.学科网(Zxxk.Com)

20. What must the students do to enter the university?学科网(Zxxk.Com)

   A. Pass a maths examination.              学科网(Zxxk.Com)

   B. Pass a second language test.学科网(Zxxk.Com)

   C. Get good marks at all subjects.学科网(Zxxk.Com)

学科网(Zxxk.Com)

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 满分35分)学科网(Zxxk.Com)

第一节 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学科网(Zxxk.Com)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学科网(Zxxk.Com)

21. No doctor would like to see a change for _____ worse in a patient; they hope he or she can          学科网(Zxxk.Com)

   improve in _______ health soon.学科网(Zxxk.Com)

   A. the; /              B. the; the                 C. /; the                    D. /; / 学科网(Zxxk.Com)

22. How can you expect to learn anything _________ you never listen in class?  学科网(Zxxk.Com)

   A. unless                   B. as                     C. when                 D. because学科网(Zxxk.Com)

23. He just stared at me and there was an expression in his eyes I couldn’t ______.学科网(Zxxk.Com)

   A. read            B. sense                C. tell                    D. notice 学科网(Zxxk.Com)

24. It was not just the size of the party last night _______ made it unique, but _______ it meant  学科网(Zxxk.Com)

   to our company.   学科网(Zxxk.Com)

   A. that; that         B. that; what            C. what; what            D. what; that学科网(Zxxk.Com)

25. He heard a big noise and had to ______ his car to the roadside to have a look. 学科网(Zxxk.Com)

   A. pull up            B. pull out                C. pull in                  D. pull over学科网(Zxxk.Com)

26. ---My God! What a narrow escape!学科网(Zxxk.Com)

   ---Luckily he missed it. He _________ have been hit by the crazy car. 学科网(Zxxk.Com)

   A. should             B. would                   C. must                     D. shall学科网(Zxxk.Com)

27. ---Would you please listen to me explain?学科网(Zxxk.Com)

 --- ________  I’ve had enough of it. 

 A. Not more lies!                         B. No more secrets!  

 C. No more excuses!                       D. Not more explanations!

28. Survey shows that designer clothes _________ much in the smaller towns.

   A. aren’t really sold                             B. wasn’t really sold 

 C. won’t really sell                     D. don’t really sell

29. Just now I got an e-mail from my girlfriend, ______said that she was going to teach in Tibet

   A. who             B. what                   C. which                D. it

30. Excuse me, but would you please show me that ________ toy bear? Thank you.

   A. beautiful red glass                     B. beautiful glass red

   C. red beautiful glass                         D. red glass beautiful  

31. We are going away in June but __________ that I’ll be here all summer.

   A. rather than       B. other than             C. in view of             D. except for

32. You didn’t play basketball again? You ________! Go and have a bath.

   A. were sweating     B. sweated                  C. are sweating          D. were sweated

33. Their products enjoy 30 percent ________of the market in this country because both the 

   quality and their service are fine.  

   A. figure         B. sales                    C. discount               D. share 

34. ---So you missed the meeting.

   --- __________. I got there ten minutes before it finished.  

   A. Not exactly       B. Not really             C. So what?             D. How come?

35. The problem they came close to ______ today was put off again. 

   A. having settle     B. have settled                  C. having settled         D. have settle

 

第二节 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In 1982, Steven Callahan was crossing the Atlantic alone in his sailboat when it struck something and sank. He got into a life boat, but his supplies were   36  . His chances of surviving were small.   37   when three fishermen found him 76 days later, he was alive ― much   38   than he was when he started, but alive.

His   39   of how he survived is fascinating. His cleverness ― how he   40   to catch fish, how he evaporated(蒸发) sea water to   41   fresh water ― is very interesting.

    But the thing that   42   my eye was how he managed to keep himself going when all hope seemed lost, and there seemed no   43   in continuing the struggle. He was starved and   44  worn-out. Giving up would have seemed the only possible choice.

When people   45   these kinds of circumstances, they do something with their minds that gives them the courage to keep going. Many people in   46   desperate circumstances   47   in or go mad. Something the survivors do with their thoughts helps them find the courage to carry on   48   difficulties.

“I tell myself I can   49   it,” wrote Callahan in his book. “Compared to what others have been through, I’m fortunate. I tell myself these things over and over,   50   up courage…”

     I wrote that down after I read it. It   51   me as something important. And I’ve told myself the same thing when my own goals seemed   52   off or when my problems seemed too terrible. And every time I’ve said it, I have always come back to my   53  .

The truth is, our circumstances are only bad   54   to something better. But others have been through the much worse, that is, in comparison with what others have been through, you’re fortunate. Tell this to yourself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it will help you   55   through the rough situations with a little more courage.

36.   A. little                 B. rich                  C. few                   D. enough                             

37.   A. And                  B. Yet                   C. Still                  D. Thus

38.   A. thinner              B. stronger            C. worse                D. healthier

39.   A. attitude             B. assumption        C. instruction         D. account

40.   A. assisted             B. tended               C. managed           D. intended

41.   A. make                B. absorb               C. select                      D. replace

42.   A. attacked            B. caught               C. froze                 D. cheated

43.   A. need                B. taste                  C. message            D. point

44.   A. firmly               B. completely        C. hardly               D. generally

45.   A. deal                  B. defend                     C. survive              D. observe

46.   A. similarly           B. differently         C. gradually           D. commonly

47.   A. pull                  B. take                  C. break                D. give

48.   A. for the lack of   B. in the face of     C. in exchange for  D. as a result of

49.   A. handle                     B. carry                 C. follow               D. inspect

50.   A. rolling                     B. using                C. building            D. making

51.   A. defeated            B. recommended    C. introduced         D. struck

52.   A. far                    B. long                  C. ever                  D. even

53.   A. supplies            B. senses               C. ideas                 D. influences

54.   A. related                     B. measured           C. contributed        D. compared

55.   A. see                   B. cut                    C. get                    D. think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

A  

VEGAN CHARITIES AND GOOD CAUSES

These are tough times for the charities, many of which will be experiencing lower levels of donations ― so if you can support them please do.

HIPPO                                                         

HIPPO is dedicated to relieving poverty and overcoming hunger and malnutrition in poor countries through the provision and production of vegan food. They help vegan orphanages and some of the poorest families in the community, and encourage and assist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可持续的) agriculture and gardening.

Plants for a Future

Plants for a Future (a project based in Cornwall) researches perennial (四季不断的), eatable and useful plant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 living. Their achievements include the creation of an online database of 7,000 plants.

Respect for Animals

Respect for Animals campaigns against the fur trade. They run the annual Design Against Fur competition and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anti-fur advertising campaign of the 80’s.

Vegan-Organic Trust

The Vegan-Organic Trust is a charity “devoted to education about animal-free food growing”. They produce a regular magazine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both large- and small-scale growers.

Vega Research

Vega Research campaigns on farming and human health issues. Sponsors research into vegan nutrition and the links between diet and health.

5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mpaigns against animal products?

   A. Hippo                                                  B. Plants for a Future

C. Vega Research                                       D. Vegan-Organic Trust

57. Judging from the passage, a “vegan” may be a person who _______.

   A. does not eat or use animal products      B. takes a position in a government office 

C. is devoted to helping the poor                                              D. helps in agriculture and gardening

58. What do all the charities and causes have in common?

   A. They all deal with animal welfare.             B. They are all in need of donations.

   C. They all provide aid in animal caring.         D. They are all about diet and health.

                                 B

     Alone in the wilderness. Nothing but jungle. A world of shadow with the rays of light falling like blonde hair from the crowns of the giant trees. Jungle in the midday sun. Everything motionless. Not a sound from sky or earth. Complete silence. Only some coconuts falling, at long intervals, very far away. The world reduced to the soft touch of cool grass along my naked back, and a sweet smell of rich soil and vegetation. Stretched out with closed eyes beside my heavy burden of fruit and firewood, I enjoyed the feeling of fresh blood streaming through every part of my body and fresh jungle air filling every corner of my lungs.

     Resting motionless, I could see the sun through my closed eyelids, alone in the sky, as lonely as I, and as motionless and silent as everything else. The earth had surely stopped turning and somewhere on this planet there was supposed to be roaring traffic in busy streets. What a crazy, unbelievable thought!

       Another coconut fell, to make the world come to a complete standstill. I had to roll over onto my stomach to feel that at least I could move and make noises. Then I found company. A little brown ant was struggling to find its way with a bit of dry straw through the jungle of leaves and grass below my nose. I wondered if I could give the little fellow a lift with its burden, but it showed not the slightest sign of tiredness and struggled on with all six legs, head first or head last, waving its feelers energetically as if the trip had just started. Who ever saw a tired ant? Tiredness, disagreeable tiredness, is restricted to hunted animals, slaves and modern man . It is as great an effort for an office clerk to walk five blocks with a loaded brief-case as it is for a jungle-dweller to cross a valley with a goat on his back. It is as hard to get up and climb or run when you have been seated for years as it is to get up and walk when you have been in bed for months. The body is strange. Spare it, and you get really tired for almost nothing; use it, and almost nothing makes you really tired.

       I rose to my feet. I had heard a horse neighing down in the valley. Above me, on the open highland plains, there were wild horses. But down in the valley there was never a horse unless there was a man on it. Somebody was making his way up the valley and my wife was alone.

59.The author mentions coconuts’ falling to           .

       A.show his loneliness                              B.add beauty to the jungle

       C.express his love of nature                     D.stress the absolute silence

60.How does the author feel about the ant?

       A.He admired its attitude toward work.

       B.He was amazed at its tireless efforts.

       C.He showed sympathy for the little ant.

       D.He was content to have it as a companion.

61.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that the author would probably           .

       A.work harder than before                       B.talk to the man on the horse

       C.make his way home                             D.stay in the valley

62.We can learn from the passage that the author           .

       A.enjoyed being alone                             B.had an unforgettable adventure

       C.missed his busy life in the city              D.experienced a world of quietness

C

    Anyone who ever wondered why a dying plant, say, a freshly-cut red rose may appeal to a lady friend, might take some comfort in science, which once again offers us a reasonable answer to one of the world’ s great mysteries.

Beyond a common preference in people for blue, “the long history of color preference studies has been described as ‘confusing and contradictory,” write scientists Anya Hurlbert and Yazhu Ling of England’ s Newcastle University, authors of a new study in the journal Current Biology. “This fact is perhaps surprising,” they said, “though the popularity of the concept that little girls differ from boys in preferring pink.”

But the scientists believe they have an answer to this scientific mystery, discovering women’s preference for red, hidden above the average liking for blue.

In their study, the pair quickly flashed color cards, displaying many different aspects, at 208 volunteers, mostly Britishers but with a number of Han Chinese, who moved to the United Kingdom recently. Tested in three different experiments, the researchers found out a small but significant preference for reddish colors in the female volunteers.

Puzzled, the authors realized that most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came in the form of a preference for green VS red in the color cards, regardless of the other slight differences such as the slightly blue ones that everyone liked. Why might this be?

Evolution might offer an answer, they reason. Human color perception(感知), the assessment of three separate color types ― red ― green ― blue― in our vision (视觉) is a relatively recent addition to our line of mammals(脯乳动物).

Adding weight to their argument, they found the women who are most typically feminine(女性的) on a psychological survey also had the biggest preference for reddish colors. “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wrote the Scottish poet Rober Burns in 1794.

63. The scientists discovered the colour mystery that exists between men and women by _____.

   A. giving examples                         B. doing experiments

   C. stating causes and effects                   D. interviewing volunteers

64. The word “pair” in Para.4 refers to _____.

   A. man and woman                             B. science and evolution

   C. Anya Hurlbert and Yazhu Ling                  D. red and green

65.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he scientists have carried out in the passage, _____.

   A. men like blue most                 

   B. women have preference for red besides blue

   C. generally speaking boys prefer slight pink to blue         

   D. girls also love slight green

66. What does the first paragraph probably tell us ?

   A. Science can make people feel more comfortable.

   B. When we are bored, we can turn to science for help.

   C. Science can make our study confusing and contradictory.

   D. Scientific research contributes to people’s discovering the mystery.

D

Dancing the night away

It is a measure of how little control I have over my own life that in middle March I am escorting(护送) a pretty young redhead to a debutante ball. (A formal presentation of young ladies when they reach the age of maturity. This was originally used in the past to introduce young ladies to society so that they could meet a possible marriage partner , so it was for the upper class, the nobility (贵族)and titled families. At a debutante ball, the expensively-dressed girls stand in a line to be introduced individually. Their fathers then walk them, arm-in-arm around the dance floor, followed by a waltz.)

"Daddy, you OK?" she asks.

"Never better," I lie.

"Good," she says, hugging my shoulder and giggling (咯咯笑).

Generally, deb balls belong to the upper class, and that is decidedly not us. The other day, I was trying to figure out which to buy ― a garage door opener, or a DVD player. Both were broken, yet we could afford to replace only one. That's how "upper class" we are. We're more like "fixer upper class."

So it's a mystery how we ended up at this deb ball. Two mothers are checking for alcohol, making sure the debs aren't drinking.

Anyway, they won't let the dads eat dinner till we "present" the girls, which means we have to escort our daughters around the dance floor one by one, as the mistress (女主人) of ceremonies reads out the young lady's accomplishments.

"Trish plans to attend Stanford in the fall, where she will study molecular (分子) engineering in hopes of one day developing a way to help predict earthquakes."

On and on these introductions go. One girl hopes to grow food on Mars.

After the introductions we finally get to the Big Waltz. For the last month, the dads and daughters have all been taking lessons for the Big Waltz,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widow (遗孀) of Otto von Bismarck. Fortunately, she is a people person.

"Forward, BACK!" she screamed, while teaching us to waltz.

Her gentle directions have worked miracles. Suddenly, on this big night, we are a well-organized team of 27 father-daughter dance pairs.

Honestly, waltzing is like math, in the sense that some people never get it.

The relative success of this Big Waltz comes as a huge relief to the mothers, who have been planning this ceremony for six years and have been a little tense lately.

In the end, everything turned out OK at the deb ball. The 27 dads developed into a fairly supportive fellowship. And the little red-haired girl? She hugged my shoulder and giggled happily, making it all ― the waltz lessons, the rental tuxedo (男士正式晚礼服), the 14 years of coaching softball ― worth every awful-wonderful moment.

67. We know from the passage that at the debutant ball ________.
A. the mothers felt relieved after the ceremony began
B.  well-dressed girls were introduced to their future husbands
C. the writer’s daughter, a red-haired girl, wa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D. 27 father-daughter dance pairs presented a successful waltz show

68. By saying "it’s a mystery how we ended up at this deb ball" the writer suggests that _______.

   A. as a member from the upper class he can attend the ball

   B. it’s the first time for him to attend such a grand ceremony

   C. the deb ball is usually held for rich families but his is not

   D. many families want to attend the ball so it wasn’t easy for him to get in

69. According to the writer, waltzing is like math because ________.

   A. both are not easy to learn             

   B. they are something you need a gift to learn well

   C. the writer can not learn either waltzing or math well

   D. girls from the upper class should learn either of them

70. The writer feels all his efforts were worthwhile because his daughter________.

   A. really enjoyed the experience

   B.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upper class   

   C. showed her accomplishments at the ball           

   D. had a chance to meet a good marriage partner

                               

第二卷(两部分,共35分)

 

第四部分 任务型阅读 (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满分10分)

    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 并根据所读内容在文章后表格的空格处里填人最恰当的单词。注意:每个空格填1个单词。

    The world hasn't seen a pandemic in 41 years, when the "Hong Kong" flu crossed the globe and killed about one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If H1N1 flu (甲型流感)reaches pandemic(流行疾病) levels, what would happen next?

The outbreak of SARS in 2003 rang alarm bells as potential pandemics. Although it jumped the "animal-to-human" barrier, neither disease changed enough to enable human-to-human infection. Strictly speaking, SARS did not become pandemics because it was too good at killing their hosts. For a pandemic, it needs to be able to maintain human-to-human contact without killing its host off.

" H1N1 flu is already a man-to-man disease, which makes it much more difficult to manage. And H1N1 flu appears much more infectious than SARS."

But the WHO warns, it cannot say whether or not it will indeed cause a pandemic. According to experts, here's what the world might see if there is another pandemic, based on past experience:

The disease would skip from city to city over an 18-to-24 month period, infecting more than a third of the popul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fficials believe as many as 1.5 billion people around the globe would seek medical care and nearly 30 million would seek hosp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last pandemic and current world population, as many as 7 million people could die. Hospitals will become overcrowded, schools will close, businesses will close, airports will be empty. Business will become very bad, as people avoid as much social contact as possible.

Health facilities will become overrun with patients and there would be less-than-adequate staffing, as medical health professionals fall ill themselves and that would result in higher deaths.

The very young and very old will likely be the most susceptible(易受感染的) to the illness. Experts warn, much is still unknown about the current H1N1 flu virus and its severity and it is too early to say whether it will lead to a pandemic. Right now, the focus is on finding answers and controlling the spread.

                      

 

  Title: It’s Not a Pandemic yet!

Three diseases mentioned

●  “Hong Kang” flu

●    72  

●  H1N1 flu

 

 

Some  71   about SARS and H1N1 flu

● SARS didn’t change   73   to enable sustained  

   human-to-human infection.

● SARS was very good at killing its  74

● A man with H1N1 flu can infect   75  man.

● Comparing SARS and H1N1 flu, SARS is not   76   

   infectious.

 

Possible consequence of H1N1 flu

● The disease would   77    very fast.

● Around 1.5 billion people in the world will need   78  care.

 

Experts’   79   

Much is still unknown about   80  H1N1 is leading to pandemic or not.

 

第五部分  书面表达(满分25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以其快捷的传播方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根据某机构最近对某市中学生的调查,发现中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使用看法不一,结果如下:

支持者

1.       网络语言是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草根文化的新形式;

2.       易懂,易学,使用快捷方便;

3.       网络语言很酷很有趣,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缓解了学习压力。

反对者

1.       有些网络语言粗鲁,庸俗;

2.       汉语言是传统文化的基础,过多地使用网络语言会使下一代逐渐淡忘传统文化;

你的观点

(不少于两点)

请给21世纪英语报写一遍题为Is cyber language dangerous?的报导,陈述以上的调查结果并发表你自己得的看法。

注意:1. 不要逐条翻译,可适当发挥;

      2. 词数150字左右;开头已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3. 参考词汇: 草根文化 grass-roots culture;  庸俗 vulgar

 

Is cyber language dangerous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yber language has stepped into our life and is spreading rapidly. According to a survey recently conducted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re are various views about the use of cyber languag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http://www.7caiedu.cn

高考作文高效指导揭秘系列(十五):生活浪花类话题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上“东海高级中学高三强化班数学周练五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