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备考要点及题型――人物形象分析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要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到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形象,把握其思想和性格特点
高考中涉及到的小说或片断不仅人物少,而且在人物的表现上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行动片断,“闪现”人物性格、心理、情感、情绪、思想、意识和人物命运的某一点细微特征。运用特写,显示人物的微部、使其充分“曝光”,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于细微处见精神。或只写人物性格的一个小凸面,或只写尘物心理上的一道波痕,或只写人物情绪上的一丝变化,或写人物思想、意识上的一点升华,或只写人物命运的一次小小撞击。
当我们把欣赏的重点放在人物形象上时,环境与情节就成为赏析人物形象的依据。
l、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其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
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矛盾的两个方面,那个时代,一方面有专制主义的潮流,一方面有民主自由的潮流,反动潮流和进步潮流矛盾冲突着。而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又有封建贞操观念等问题;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既有人心冷漠问题,又有社会事业落后问题。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上,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社会环境主要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是代表某种观念的载体,分析时应透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作家总是通过具体的人物体现某种社会势力或观念,分析时必须通过具体人物的言行来认识其社会历史内涵。《祝福》中表现封建贞洁观念、主要是让鲁四老爷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表现迷信观念,主要是让柳妈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因此,在欣赏时,我们就得从鲁四老爷的话语中看到封建礼教,从柳妈的话语中看到迷信观念。只有这样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从中领悟到作品所提出的社会问题。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从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四,不断提高认识与分析能力。
对社会、历史,我们的认识越深刻,那么,对作品中所描写的社会环境的认识也就越深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阅读分析作品时,应该自觉地将作品描写的社会环境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加以比较,进而认识社会环境。
2.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山东省东明一中08-09学年高三上学期地理期末练习(八)
本套题是依据最新课标,参考山东省的考试大纲来命题的,试题结构有30道题组成,其中前25道为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对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后5道为综合题,主要结合当今时事和最新热点来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基本原理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试题难易度控制比例为低档题,中档题和高档题为7:2:1。能很好的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近几年的高考规律和特点,并对09年高考进行了大胆的预测。
常用熟语集锦
1. 【唱白脸】白脸,京剧中的反派角色。指扮演反面的角色,对事情采取尖酸苛刻的态度。
2. 【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撤职。
3. 【吃小灶】比喻享受到特殊照顾。
4. 【闯红灯】比喻超越法现有的规则办事。
5. 【打水漂】比喻白白投入而没有收获。
6. 【穿小鞋】比喻暗中报复人,刁难人。
7. 【二把刀】指对某种活儿不很会干的人。
8. 【侃大山】吹牛,说笑话,没有目的的聊天。
9. 【跑龙套】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或专做跑腿、服务性工作;或起次要作用,充当配角。
10. 【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11. 【针尖对麦芒】指争执时针锋相对。
12. 【赶鸭子上架】比喻被迫去做不得已的、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13. 【一锤子买卖】一次性交易,多指不法商贩的行为,含贬义。
14. 【乱点鸳鸯谱】形容瞎指挥,胡乱凑合。
15. 【山不转水转】比喻情况总是在变化的,一时不顺利也不必懊恼和悲观。
16. 【平地一声雷】比喻突然地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突然发生一件可喜的大事或声名地位的骤然提高。
17. 【坐山观虎斗】比喻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双方都受到损伤,再从中捞取好处。
18. 【破罐子破摔】比喻有了缺点、错误,不加改正,任其自流,甚至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19. 【依样画葫芦】照别人画的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没有创新。
20. 【银样蜡枪头】样子像银子实际是焊锡做的枪头。比喻外表很好看,实际上不中用。
21. 【欲速则不达】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22. 【树倒猢狲散】比喻为首的人垮下来,随从的人无所依附也就随之而散。
23. 【惺惺惜惺惺】惺惺,指聪明的人。谓性格、才能或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重、同情。
24. 【听风就是雨】刚听到一点风声就信以为真。
25. 【阴沟里翻船】比喻在有把握的地方出了问题。
26. 【一亩三分地】形容所属地盘、势力范围。
27. 【二一添作五】是珠算中的口诀,二人平分的意思。
28. 【竹筒倒豆子】比喻把事实全部说出来,没有隐瞒。
29. 【当面鼓对面锣】比喻面对面的谈判或交换意见。
30. 【过五关斩六将】比喻曾经值得骄傲的业绩,也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31. 【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32.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33. 【摸着石头过河】比喻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
34. 【有眼不识泰山】比喻浅陋无知,认不出有地位有能耐的人。
35. 【陈芝麻烂谷子】比喻陈旧的无关紧要的话或事物。
36. 【化干戈为玉帛】指变战争仇恨为和平相处。
37. 【风牛马不相及】比喻事物彼此之间毫无关系。
38. 【七大姑八大姨】泛指各种关系的亲戚。
39. 【干打雷不下雨】意思是光造声势,不见实际行动。
40. 【海水不可斗量】比喻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而加以低估。
41. 【小不忍则乱大谋】比喻做事必须顾全大局,不可因小失大。
42. 【解铃还须系铃人】比喻谁惹出来的问题,仍由谁去解决。
43.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一只狗看到影子叫起来,很多狗也跟着乱叫。比喻不了解事情真相,随声附和。
44. 【初生牛犊不怕虎】比喻刚进入社会的青年思想上没有顾虑,敢想敢干。
45. 【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和尚的情面,也要看神的情面,求人应允或宽恕时的用语。
46. 【身在曹营心在汉】形容人虽然身在此处,却是心向彼处。
47. 【大水冲了龙王庙】比喻自家人损害自家人。
48. 【丁是丁,卯是卯】比喻做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
49. 【捧着金饭碗要饭】比喻拥有良好的客观条件却不能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50. 【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
51. 【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52. 【天上不会掉馅饼】白占便宜的事是不会有的,提醒他人小心上当。
53. 【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到绝境不肯死心。也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54. 【拉大旗,作虎皮】比喻打着某种旗号经张声势,来吓唬人、蒙骗人。
55. 【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矛盾和纠纷不是单方面引起的。
56. 【无事不登三宝殿】没有事情就不上门。
57. 【烂船也有三斤铁】比喻不好的东西也有可利用的、不可小看的成分。
58. 【吃一堑,长一智】受一次挫折,长一分见识。
59. 【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喻因接近某人或某事物而处于首先获得好处的优越地位。
60. 【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天下人的反对,公然做罪大恶极的事。
61. 【墙内开花墙外香】比喻有的人才在本单位本地不吃香而在外单位外地吃香的不正常现象;也引申为其他事物在出产地不如在外地受欢迎。
62. 【清官难断家务事】指家庭内部的矛盾纠纷别人难于判处。
63. 【宰相肚里好撑船】比喻人有度量,能容忍、原谅别人。
64. 【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占便宜没占着,反而受了损失。
65. 【行百里者半九十】走百里路的人,如果已经走了九十里,也要把这九十里视作才走完了一半的路程,因为以后的十里将更加艰难而关键。意在提醒人们最后的坚持尤为重要,否则就会功亏一匮,功败垂成。
66. 【置之死地而后生】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67. 【有过之而无不及】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
68.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69. 【远来和尚好看经】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
70. 【张公吃酒李公醉】比喻由于误会而代人受过。
71. 【这山望着那山高】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
72. 【醉翁之意不在酒】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
7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定的环境造就一定的人才,多含褒义。
74.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比喻按实际情况办事。
75.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自恃某一外部条件优越而不思主观努力,用以批评一种因循守旧思想。
76.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喻抓住了次要的东西而放弃了主要的东西。
77.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比喻态度强硬、要求强烈的单位或下属能得到更多的照顾。
78.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79.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原是一些店铺招揽生意的用语,向顾客表明他没分店,只能在他这一家店里买到某种商品。泛指某种事物只有他那儿有,别处都没有。
8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借助别人(多指朋友)的批评和帮助,使自己改正缺点和错误。
81.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谓本无其事,但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
82.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指对待同一问题,其见解因人而异,各有道理。
83.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
84.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是由同一个在造成的。
85.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86.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喻有些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87.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与“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近似,也有遇到困境后应有所变通,不要固执一种选择。
88. 【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比喻不好的东西迟早要让人知道。
89.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比喻世界很复杂,什么奇怪的人和事物都有。
90.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某个部门或圈子里,必须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不能率性而为的。有时表示自己陷于被动局面时的无奈。
91.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比喻要达到某一目的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9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行人心。
93.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94.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原指精彩的舞台表演需要长期艰苦的排练,也泛指各方面的成果都要靠艰辛的训练、准备才能取得。
95.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清到极点就没鱼了,人太过明察也就没有朋友了。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过高。
96.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喻当权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
97. 【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意思是做事不拘泥于形式,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4分)
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回答13~14题。
13.郭沫若为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此评价的依据之一是张衡
A.创制了简仪 B.最早做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C.制定了《大衍历》 D.最早对月食作了科学的解释
14.1985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倡议制定“尤里卡计划”,呼吁西欧国家在光电子学等尖端领域展开合作,建立“科技欧洲”。提出该计划的目的是
A.推动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B.加强对科学研究的支持
C.提升高科技领域竞争力 D.加速国际经济格局调整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是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追求。回答15~17题。
15.从图7中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
①和亲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睦 ②祖国认同感具有强大影响力
③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④民族平等是历代的民族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以民促官 B.国际推动
C.官方交流 D.以官带民
17.1970年的一个冬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被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神色凝重地跪下了。这一举动的内涵表明德国
A.曾经占领波兰 B.深刻反省历史
C.实行非军事化 D.奉行和平外交
日常生活现象折射着社会文明的曲折历程。回答18~20题。
18.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蔬、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19.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撤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20.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官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A.革除封建礼仪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国共两党的政策和策略对中国历史影响重大。回答21~22题。
21.“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同情农民疾苦 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抑制贫富不均 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22.《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9月由国民党公布)提出抗日的三项主要张: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这三项主张的主旨是
A.国共捐弃前嫌再度合作 B.在三民主义基础上团结抗战
C.国民党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D.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立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回答23~24题。
23.《拿破仑法典》阐述的原则是: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契约自由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把启蒙思想的原则规定下来 B.奠定资本主义社会立法基础
C.推动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确立 D.摧毁了法国小农土地所有制
24.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经济复兴 B.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
第Ⅱ卷
37.(32分)君与民的关系问题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被不断探索。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1) 图11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2分)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2)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4分)
材料二
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
(3)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4分)指出其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差异,(4分)说明洛克的基本思想在英国成为近代民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材料三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的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为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盖千百万之人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4)材料三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4分)
(5)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材料二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4分)
39. (60分)环渤海地区被规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三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除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海陆交通、优惠的政策,还有哪些?请再列举两方面。(6分)
(2)甲、乙两区域建立化学工业不同的主导区位因素各是什么?(6分)
材料一
妈祖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海上渔民和船工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是我国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最早出现在福建的湄州。
(3)妈祖文化由湄州流传到甲、乙、丙沿海地区的现象称为 。(2分)妈祖分布在天津、上海、广州的共同自然环境条件有哪些?(6分)
材料二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4)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历史状况?(4分)
材料三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5)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2分)概括材料三反映的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6)依据图13~15,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2分)指出图15所示地区与前两地开发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的最大优势。(2分)
2007年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文科综合测试试题(四川卷)
历史部分
第Ⅰ卷
本卷共35分,每小题4分,共140分。要每小题给出的四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要求的
整顿吏治是制度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回答12~14题。
12、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①御史大夫 ②通判 ③御史台 ④军机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出身“布衣”,重视经济立法并严惩贪污贿赂的古代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玄宗 C、明太祖 D、乾隆帝
14、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很重视严惩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堕落分子。图4反映的运动的作用不包括
A、教育了广大干部和群众
B、抑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C、肃清了反革命残余势力
D、纠正了官僚主义的作风
“天下最大事,莫非万民之忧乐。”民生问题是关系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回答15―18题
15、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A、官僚 B、市民 C、皇族 D、农民
16、在近代中国,系统阐述了民生思想并把它作为纲领的政治派别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立宪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7、图5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抢劫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18、“大萧条”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国都采取了一系列增加就业的措施。其中美国实行的主要措施是
A、兴办公共工程 B、发展军事工业 C、调整农业生产 D、加紧殖民掠夺
德国是影响欧洲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角色。回答19―21题
19、小说《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对他的学生说:“孩子们,……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与这一情景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普奥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普法战争 D、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下列有关德国影响欧洲局势的表述,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A、“一战”中德国的盟国包括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B、德国在希特勒成为元首后国际联盟
C、通过慕尼黑协定德国割占了捷克斯洛伐克
D、莫斯科战役后德军在欧洲战场已无力全面进攻
21、图6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当时的德国人意味着
A、欧洲将从此出现和平局面
B、德意志民族即将再度统一
C、东西德经济差距将迅速缩小
D、影响德国分裂的苏联即将解体
民俗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历史研究关注的重要领域。回答22-23题
22、“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川江号子?好男当兵上前线》)。这一作品创作的时间最早可能是在
A、1931年 B、1936年 C、1938年 D、1939年
23、图7反映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四川地方特色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④
第Ⅱ卷 非选择题
37 . ( 32 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7一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秦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 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 (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 … 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杜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 剑桥中国晚清史》
回答:
(l)历史学家翁伯赞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其意义不亚于新航路的发现。西汉时期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哪些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4 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 3 分)
( 2 )根据材料一图示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趋向。(4 分)这些趋向对20 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展有何重大影响?( 4 分)
( 3 )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3 分)这对他们的什么政治主张产生了影响?( 3 分)
( 4 )根据材料三,指出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关注的重点有何变化?( 2 分)这一变化为五四运动前中国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思想准备?( 3 分)请任选一事件概述其主导思想。(4 分)
( 5 )以文明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为主题,另拟一篇历史小论文的标短。(要求:内容具体,有新意。)( 2 分)
39、(6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在图12所示气压形势下,a等压线的数值为 百帕,①地可能出现的风向是
。若甲天气系统中心气压值增大,几天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寒潮天气,在此期间,②地的气压和天气变化状况是 。
随着季节变化,当甲天气系统消失时,控制澳大利亚大陆西南角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8分)
(2)图12中A―B―B―C一线年降水量大致出现“由A至B逐渐减少、由C至B逐渐减少”的变化特点,试分析其成因。(8分)
材料二
(3)图13所示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在图12中的①、②、③、④四地,可能见到这种景观的是 地。观赏该景观时,为了获得特定的形态美感,从旅游景观欣赏的角度看,关键在于 。(4分)
材料三
材料四
(表3 据王斯越《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编制,表4 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五
1933 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加快(工业化的)资金积累。
1953 年,中国实行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粮食的制度,……为拟定的工业化规划提供资
源,……低价的收购制度提供了把物资部分无偿地转出农业部门的手段。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4 )材料三中图14 人物对中国革命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 分)参照图15 、16、17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支持对建设新中国的主要作用。(3 分)
山东省东明一中08-09学年高三上学期地理期末练习(七)
本套题是依据最新课标,参考山东省的考试大纲来命题的,试题结构有30道题组成,其中前25道为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对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后5道为综合题,主要结合当今时事和最新热点来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基本原理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试题难易度控制比例为低档题,中档题和高档题为7:2:1。能很好的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近几年的高考规律和特点,并对09年高考进行了大胆的预测。
《失街亭》学案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必做,共100分)
14―16世纪,西欧逐渐告别了中世纪,中国仍然在封建道路上缓慢前行。回答9―10题。
9.服饰是―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激励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10.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土,或是修土、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诗歌、图像都是鲜活的历史,它们生动地向我们讲述着社会的变迁。回答11――12题。
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图8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B.七七事变前日本占令区域的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D.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回答13―14题。
13.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