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白卷

小城最大的一家外资企业,最近准备招聘一名技术人员,许诺的条件是:月工资5000元,奖金除外,每年还可以到大洋彼岸风光一次。一时间报考者蜂拥而至。

七月流火。树上的叶儿蔫头耷脑。

高工坐在闷罐似的考场里,蒸腾的暑气加上燥热的心情,热汗淋漓,面对考题他并不怵,外文、专业技术类考题都答得十分圆满。惟有第二张考卷的两道怪题令他头疼:“你所在的企业或曾任职过的企业经营成功的诀窍是什么?技术秘密是什么?”

这类题对于曾在企业搞过技术的应考者并难。可高工手中的笔却始终高悬着,捏来攥去,迟迟落不下去。多年的职业道德在约束着他:厂里的数百名职工还在惨淡经营,我怎能为了自己的饭碗而砸大家的饭碗呢?

他心中似翻江倒海,毅然挥笔在考卷上写下了四个大字:“?    

高工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家里挪动着,进门后,妻子一再追问,他才道出了答题的全部苦衷。全家人默默无语。

正当高工连日奔波,另谋职业之际,石破天惊,外商独资企业发来了录用通知。高工技压群雄,白卷夺冠,众议纷纷,成为小城一大新闻。

25、文中“七月流火,树上的叶儿蔫头耷脑”属于什么描写?你认为这一描写有何作用?

26、高工在考卷上毅然写下了哪四个大字?请联系全文思考。

27、高工在妻子的一再追问下,才道出了答题的苦衷,你知道高工的苦衷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作答。

28、这篇小说除了成功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之外,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突出特点?

29、高工最后技压群雄,白卷夺冠,靠的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14.《美猴王》

(二)

                  舌头如刀

⑴我曾在一个年迈的富人家做过钟点工,每天,除了搞卫生还有半个钟头“陪读”任务。一天,我把花瓶与笔筒的位置弄反了,他大发雷霆,骂我笨蛋……

⑵我忍着近10分钟的恶骂,之所以忍着,是因为我同情他除了骂人的舌头外,已别无利器。等到他要我读一段故事给他听时,我想起了一相台湾朋友讲过的来自南太平洋的见闻--所罗门岛上的一些土著,如果树木长得过大,连斧头都砍不下了时,他们就会对着树木集体叫喊,直到树木倒下为止……喊叫扼杀了树的精灵。

⑶刀棍、石头会打断我们的骨头,尖酸、刻薄、粗鲁的言语,会刺伤我们的心。

⑷年迈富有但性格怪癖的老人听完我的故事,不说话了。当我把咖啡送到他面前,准备为他加快糖时,他第一次慈祥地抬起头,说:“不,你已为我加了糖!”

⑸由此,我想起另外一幕:一个幼儿园的老师恨透了一个顽皮捣蛋的男孩,她问全班的小朋友:“他像不像一头笨猪?”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稚声稚气地齐声回答说:“像!”

⑹我想,那个顽皮的小朋友,肯定会一辈子记住这一句恶毒的话,而这也意味着,他心灵所受的伤害,可能伴他一生。

⑺舌头是柔软的,但也是刃血的刀,稍有不慎,就会伤人。

17、第一段中“我”挨骂的原因是            。这一原因暗示着               。段末用省略号的作用是             

18、第二段中“他除了骂人的舌头外,已别无利器”,意思是说                        。它暗含着对老人的           之情。

19、第三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重在表达     之意。

20、第四段写老人的性格由   变为   ,之所以产生这一变化,是因为                 

21、第四段中老人说:“不,你已为我加了糖!”是不是表示“我”给老人加了糖,得自己却忘了?

22、第五、六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23、最后一段中说:“舌头是柔软的,但也是刃血的刀”,前者是指    的话,后者是指    的话,这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说明我们平时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注意            

24、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话是一种修养,请写出一个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事实来。

(一)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9.第一段中“懿笑而不信”,司马懿为什么“笑”?

10.说说司马懿心理变化的过程。

11.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2.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是因为                                 

13.诸葛亮为什么不弃城逃走?

14.“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的意思是                

15.诸葛亮最后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他为什么不退?

16.从诸葛亮使空城计这一招上你得到什么启发?从司马懿中计这一点上你又得到什么启发?

 0  413525  413533  413539  413543  413549  413551  413555  413561  413563  413569  413575  413579  413581  413585  413591  413593  413599  413603  413605  413609  413611  413615  413617  413619  413620  413621  413623  413624  413625  413627  413629  413633  413635  413639  413641  413645  413651  413653  413659  413663  413665  413669  413675  413681  413683  413689  413693  413695  413701  413705  413711  413719  44734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