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数学(理工类)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互斥,那么
如果事件相互独立,那么
如果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那么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次的概率
球的表面积公式,其中表示球的半径
球的体积公式,其中表示球的半径
山东省实验中学2006级第一次诊断性测试
历 史 试 题 2008 .11
第 I 卷(共45分)
说明:请将卷I的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答案直接写在题后。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和第Ⅱ卷。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 观察下图并阅读材料,指出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
“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
汉代代田法模型
A.广种薄收 B.少种多收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
3.假设古代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
犁地,右图中扶犁的最有可能的是
A.齐桓公 B.汉景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4.《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5.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你能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吗?
A.《长安城的落日》 B.《汴河两岸》
C.《坊墙倒塌以后》 D.《宋代东京的辉煌》
6.《乔家大院》、《晋商》等电影、电视作品使明清的“商帮”走入人们的视野,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商业群体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政府大力支持 B.具有地域性
C.长途贩运活动为主 D.白银广泛流通为条件
7.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魏晋 B.隋唐 C.宋代 D.清代
8.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
A.屯田制 B.均田令 C.征役制 D.雇募制
9.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禁海
C.重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10.下图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 ……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由小说所描写的情景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施复夫妇是机户 ②当时江南一些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明代手工业还较落后 ④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①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12.在新航路的开辟中,①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欧洲直通印度的新航路,②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③西班牙人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其中
A .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B .①不正确,②③正确
C .①③正确,②不正确 D .①正确,②③不正确
13 .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 试想当时哪个国家强烈反对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法国
14.人们在历史的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遭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遭遇,美洲/侵犯,全球史观/发现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遭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遭遇
15.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机)是英国人。”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①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②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都是英国发明的③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④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是
年份
1840 1870 1900 1920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2 14 .8 8 .4 7 .1
A.工业化 B.殖民战争
C.资产阶级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17.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原因是①国际贸易的发展 ②人口和资本的流通 ③武力威逼 ④通讯技术的发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1903年,山东第一份报纸《济南汇报》创刊,以后,《山东官报》、《济南日报》等多种报纸在济南陆续出现,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它对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启迪民众 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 .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 、西餐厅 、电影院
C .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
D .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20.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反清革命
21.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A.①⑤ B.②④
C.②⑤ D.①③
2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的实质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C.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D.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3.下面是民族火柴的商标----火花,从中可以得到的认识有 ①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实业救国论 ②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发展实业 ③民族资产阶级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一面 ④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4.右图是2007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剧照。该剧叙述了20世纪初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发展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老板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唱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主人公出身低微 B.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C.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 D.商场上的尔虞我诈
25.在一部苏联电影中出现过这样的镜头:两个农民受全村委托,外出买了一批粮食,运回村子途中被红军查获,他们开了一张收条给农民,然后把粮食全部没收。这部电影应是
A.《莫斯科保卫战》 B.《攻克柏林》
C.《列宁在1918》 D.《战争与和平》
26.“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制度
27.毛泽东对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曾作过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里批判的主要是
A.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B.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只抓农业不抓工业
28.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9.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建立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0.20世纪30年代,美国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如右图所示)包括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美国政府修建此类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经济结构,鼓励能源出口
B.国家加强干预,防止盲目竞争
C.扩大生产规模,刺激生产发展
D.直接提高就业率,开拓经济发展空间
31.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32 .二战后世界各国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
右图反映的趋势是
A .建立国营企业,出现了国有化趋势
B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 .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产生“新中间阶层”
D .出现资本社会化趋势 美国股票持有者增长图
33.发达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提供的借鉴意义在于
A.必须将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
B.政府必须尽量减少对企业自身发展规划的干预
C.国家必须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减少恶性竟争
D.必须按国际标准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为
34.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他的本意是
A.指出中国农业文明的特色 B.强调中国轻工业发展的优势
C.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D.人民民主政权能否巩固
35.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
36.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成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人民公社好 B.把大跃进战鼓敲得更响
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
37.下面是湖北天门县一农民家1974年.1980年贴的两幅春联:1974年: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出现这种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人民公社制的推行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8.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A.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B.分配方式的转变
C.管理方式的转变 D.审批方式的转变
39.“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
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40.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41.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
A.政治一体化 B.国家一体化
C.经济一体化 D.军队一体化
42.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不同点是
A.是各区域范围内生产力和分工发展的产物
B.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C.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具有政治联盟的性质
D.各地经济依赖性加强的产物
43.右图所反映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
B.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剩
C.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低
D.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结果
44.下列哪些是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利因素?
A.各国经济依赖性加强 B.各国面对同样的经济规则
C.各国共享市场和各种资源 D.发达国家开采发展中国家的资源
45.当今的一些汉堡店内有全球编号相同.口味相同的汉堡包。同时为了迎合各地民众口味,在不同地区又兼卖适合当地口味的食物。这些速食汉堡店还提供新式的文化空间,一些青年学生则聚集在店里聊天.看书,形成“另类的图书馆”。以上现象说明了 ①全球化的生产是基于经济利益之上的 ②全球化对于弱国的文化有提升的作用,并出现其“地方化”的发展方向 ③大众传媒与全球化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④在跨国公司资本的推动下,全球化已深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①③④ D.①②④
第 Ⅱ 卷 (共55分)
题号
46
47
48
合计
分值
山东省实验中学2006级第一次诊断性测试
化 学 试 题 (2008.1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Ⅱ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51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N:14 O:16 Na:23 S:32
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
1、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
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2、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1)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2)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1)(3)(4) B、(1)(3) C、(3)(4) D、(1)(2)(3)(4)
3、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 )
A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
4、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 )
⑴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
⑵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⑶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
⑷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
⑸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
A、⑵⑸ B、⑴⑶⑷ C、⑵⑶⑸ D、⑵⑷
5、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据此回答
6、荀子的这句话表明( )
A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B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关系
C要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D由于人们易受现象的迷惑,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7、我们不受大蒙蔽而明大理,就要( )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
(3)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4)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A(1)(2)(3) B(2)(3)(4) C(1)(3) D(3)(4)
8、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9、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 )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主观比客观更重要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10、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 )关系
A、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B、金钱和人生价值
C、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 D、个人与他人、社会
11、对孟子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 )
⑴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⑵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⑶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⑷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
A、⑵⑶ B、⑴⑵ C、(1)(4) D、(3)(4)
12、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 )
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
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
13、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已经( )
A、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认识到君主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C、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
D、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4、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体现了(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 B、外因对事物发展是不可缺少
C、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5、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诉我们( )
A忧患与安乐、逸乐与灾祸是矛盾的 B要反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
C享乐主义具有危害性,应该反对 D必须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应该先前看
16、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
⑴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
⑵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
⑶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
⑷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
A、⑴⑵⑶⑷ B、⑵⑶⑷ C、⑴⑵⑷ D、⑴⑵⑶
17、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 )
A、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双方是根本对立的
C、双方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18、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 )
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9、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20、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
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21、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 )
⑴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⑵在认识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⑶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的活动的观点
⑷肯定了人的抽象思唯能力和预见能力
A、⑴⑶ B、⑵⑷ C、⑴⑵ D、⑵⑶
22、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 )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的过程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23、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 )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
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24、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 )
A、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B、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C、信言是否美,美言是否信,关键要看言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2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
(1)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1)(3)(4)B(2)(3)(4)C(1)(2)(3)D(1)(2)(4)
26、“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B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轻重、大小事无条件地相互转化D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
27、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 )
⑴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⑵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⑶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⑷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⑶⑷ D、⑵⑶⑷
28、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了下列哲理( )
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B、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C、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D、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29、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哲学含义是()
(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有了先进的认识工具,人们就能认识事物
(3)生产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工具的发展
(4)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促进了实践的发展
A(1)(3)B(1)(4)C(2)(3)D(1)(2)
30、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 )
A、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现象开始
C、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
D、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过程,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31、、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体现哲理是()
(1)认识是变化发展的(2)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1)(2)(3)B(2)(3)4()C(1)(2)(4)D(1)(3)(4)
32.<<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由穷到变,由变到通,由通到久
B事物矛盾发展到了尽头,就必然发生变化,以解决矛盾,这样,变化后的事物又顺利地向前发展,不断解决矛盾,事物就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因而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
C事物由穷到变,到通,到久,无限地发展下去
D穷则思变,变则思通,通则思久
33.《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
A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的
C人们不能否认或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34、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 )
⑴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⑵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⑷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A、⑴⑵⑶⑷ B、⑵⑶⑷ C、⑴⑵⑷ D、⑴⑶⑷
35、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从哲学上看,这句话(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的条件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36、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37、上述事实启示我们(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
C、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学习书本知识
38、《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
⑴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⑵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⑶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⑷自然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A、⑴⑶ B、⑵⑶ C、⑶⑷ D、⑵⑶⑷
39、《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近。……此兵法之胜,不可先传也。”这说明( )
A、人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变化面变
B、事物有真象和假象,真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假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撇开事物的现象而抓住事物的本质
D、事物的本质是很难把握的
40、《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B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D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41、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对 ( )的回答
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 B、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问题
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42、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
A、都肯定了世界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
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
D、都肯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43、赫拉克利特说:“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火。”这说明( )
A、世界的本质是火 B、世界上没有神
C、事物都有发展过程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44、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
(1)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2)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3)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4)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A、(1) (2) B、(2) (3) C、(2) (4) D、(3) (4)
45、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46、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他是用( )的观点看问题。
A、片面 B、形而上学 C、孤立 D、联系
47、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反映了
( ) 的观点。
A、发展变化 B、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
C、对立统一 D、物质离不开运动
48、法国哲学家康德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 )
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展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
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
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49、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的含义是( )
A、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
B、必须将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
C、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0、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 B、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D、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变成自然的奴隶
51、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
A、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B、在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采集的花粉”
D、培根的比喻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取消哲学家和蜜蜂工作的不同特点
52、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辨。”这表明()
A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 B矛盾双方各有其共同之处
C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D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
53、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的
B、世界上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又是不相同的
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D、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54、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这句话强调的是
( )
A、理想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B、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C、人要有物质生活,更要有精神生活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
55、雨果说:“动物是生存,而人则是生活。”对这一论断分析正确的是( )
(1)生存是动物本能的欲求
(2)动物的生存是自然界中被动展开实现的
(3)生活是人的自然属性在客观世界中的表现
(4)人的生活是在社会环境中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展开并实现的
A、(1)(2)(3)(4) B、(1)(2)(4) C、(1)(2)(3) D、(2)(3)(4)
56、德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比喻告诉我们( )
(1)理想不是现实,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2)理想的确立和形成,仅是理想通往现实之路的一个环节
(3)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
(4)今天的理想必然会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A、(1)(2) B、(2)(3) C、(3)(4) D、(2)(4)
57、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说明( )
A、理想源于现实 B、]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C、理想和现实是辩证统一关系 D、要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
58、恩格斯说:“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这告诉我们( )
A、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B、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C、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D、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59、爱因斯坦说过:“成功等于艰苦奋斗+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从理想角度看这说明( )
A、要实现理想,必须经过艰苦奋斗
B、发现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只要付出汗水,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D、艰苦奋斗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60、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这表明( )
A、理想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B、理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C、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D、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61、“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理解对的是( )
⑴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笔直的
⑵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⑶它不懂得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⑷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⑴⑵⑶ B、⑵⑶⑷ C、⑴⑶⑷ D、⑴⑵⑷
62、根据上题观点揭示的正确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 )
⑴准备走曲折的路 ⑵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
⑶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⑷不怕走笔直的路
A、⑴⑵⑶ B、⑵⑶⑷ C、⑴⑶⑷ D、⑴⑵⑷
63、“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
A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B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D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64、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其中包含哲理是( )
A、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B、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D、崇高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65、“从来凯歌出艰难”体现的哲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6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
⑴认识来源于实践 ⑵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
⑶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⑷实践是社会和历史性的活动
A、⑴⑵ B、⑴⑶ C、⑵⑶ D、⑵⑷
67、“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 )
⑴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
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⑶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⑷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A、⑴⑶ B、⑵⑶ C、⑶⑷ D、⑴⑵⑶⑷
68、“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宝的旅程。”其含义是( )
⑴人生要有理想,理想的实现要靠奋斗
⑵只要有理想,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⑶理想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⑷“立志”与“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A、⑴⑷ B、⑴⑵ C、⑴⑶ D、⑵⑷
6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句话表明( )
⑴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
⑵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⑷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
A、⑴⑵⑶⑷ B、⑴⑵⑷ C、⑴⑵⑶ D、⑵⑶⑷
70、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今日西方教育家断言:“不提高就死亡。”这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事物是运动的,学习无止境
C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71、“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寓意是 ( )
(1)、事物是普遍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具体的
(2)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事物的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1)(2)(4) B(1)(2)(3) C(2)(3)(4) D(1)(2)(3)(4)
7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 )
A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 对立统一是普遍现象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73、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
A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B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的
C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4、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1)、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2)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4)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1)(4) B(1)(3) C (1)(4) D(2)(4)
7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6.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 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 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7.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
A. 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 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D.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78.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A. 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B. 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C. 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D. 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79.“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 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B.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C. 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
D. 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8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名言哲理)
1-5DCBDD6-10CDCCD11-15ACCDC16-20CAACB21-25CDDAC26-30ABDAA
31-35ABABC36-40BCBBB41-45DCDAA46-50DCBBC51-55BDBCB56-60BBCAC
61-65BABAC66-70BCACB71-75BDDBB76-80BAABB
选择题专项训练(十)(共63分)
选择题专项训练(九)(共6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