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植物体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细胞(课2)

  本课可采用实验与教学同步进行。先指导制作临时装片,当学生在显微镜下找到所要观察的物像时,可出示挂图,让学生对照挂图找到视野中相应的细胞结构,同时仔细地观察,完成后让学生停止操作,以课前设计好的一系列问题将细胞的结构、相应的功能以及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等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验,一步步地展示出来。每讲完一步都要及时归纳,使学生将刚才看到的与现在老师讲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必然的联系,从而对细胞的认识、对细胞间联系的认识以及植物的生长与细胞的关系等问题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一些疑问可能会迎刃而解。当然,这样的教学方法需要老师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又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怎样将学生从实验观察引入到对观察内容的进一步了解,怎样去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从观察到思考,从思考到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怎样将细胞的结构与其功能相联系……等等。这些都要求老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去完成。总之,从实际观察出发,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到理性,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引言设计:本课因为还要在实验室或临时专用教室来进行,所以,引人语可简单明了,直接切入主题。例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个方法看一看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它们所具有的功能。”再例如:“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构成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首先让我们利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先看看细胞有什么结构特点­­­­­­­­…… ”这样引入的原因是前两次课学生在练习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中已经对显微镜下的物体的细微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有,本课的内容较多,没有必要在引言上占用太多的时间,所以,简洁的引入语比较妥当。

  2.新课的引入:
  (1)指导学生制作洋葱表皮或大蒜瓣鳞叶表皮的临时装片,需要讲明的问题是:①严格按照操作步骤来制作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这是强化正确操作,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步骤,否则,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动作,再不及时纠正就会形成一些不正确的习惯动作,对其将来的学习产生影响。②本次制作装片的目的是要观察细胞的结构,所以,装片制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务必要制作出高质量的装片,要达到:“少、薄、透”,这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③要提醒学生抓紧时间,用最快的速度制成装片,因为本课的重点不是装片的制作,而是观察了解装片中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在此可以采取表扬最先完成装片制作并在显微镜下看到物像的学生。
  (2)出示挂图。让学生对照挂图找到视野中相似的细胞,并仔细观察与挂图所示相对应的各个结构,也许学生一时难以找到,这时老师就应采取一些措施,如指导学生对装片内的材料进行染色(可在制作装片时一并完成),或者调整视野的亮度;或者移动装片,在视野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细胞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切实找到与挂图相对应的结构,并认清它们的位置。例如:细胞中央明亮的部分是液泡,它并不是裸露着的,而是包在透明的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内。当然,视野中的液泡与细胞其他结构的关系并不清晰,这就要求学生参照挂图了,观察完成后应该让学生将看到的细胞结构画出来(此时可不要求画图方法,只是将看到的细胞如实地画在纸上即可)。这里要强调如实画出,不要照课本或挂图去描绘,因为这样画图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了,到此处用时不得超过20分钟。
  (3)停止观察。老师利用挂图和细胞立体模型来讲述细胞各结构的特点、位置和基本功能,要注意的是讲述顺序应由表及里,这是一般的认识规律,绝不能由内向外或从学生感兴趣的部位开始,这并不是不考虑学生的兴趣,而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清晰的系统知识,使学生养成有序的学习习惯,避开兴趣点会使学生对其产生更大的兴趣,在期待中集中注意力,这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在此不多赘述。
  在讲述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细胞壁只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是不具有生命活动的,而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则是生活着的。可能学生会产生疑问: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是一动不动的,怎么能说它是活的呢?此时,老师应将课前准备好的黑藻的小叶或鸭跃草的叶表皮毛制成临时装片演示其细胞质的流动(让1~3个学生到演示镜前看一下,证实即可),以此说明活细胞内的各个结构都是在工作着的。并不能用动与不动来衡量细胞的死活,许多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化学反应的过程,是我们不能够直接看到的,所以,纠正学生的片面认识,以实验来说明问题是有效的教学手段。
  另外,强调细胞核在细胞的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能忽视,这是因为它含有在传种接代中起着重大作用的物质――遗传物质。在初一还没有学过“遗传”的概念,“遗传物质”这个名词不要做过多的解释,可以举例说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作用。
  (4)提出问题,引入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在学生对细胞的结构了解之后,老师可以提出问题:“一粒种子为什么能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可能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它吸收了水分和营养。”针对这样的回答,老师就要加以引导了。例如:“我们将树木或其他植物解剖开并没有发现它们体内堆积着水和养料,而这些植物体内都是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细胞,不信,你们观察一下茎的横切装片、叶片的横切装片或者根尖的压片,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导学生观察完装片后得出结论:植物体是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植物体从小到大是体内细胞增多和增大的结果,而不是水和养料堆积增多使植物体长大的。那么,细胞又是如何增多和长大的呢?以下老师可以演示细胞分裂的可动模型或挂图,讲述细胞分裂的过程,有条件的学校,老师可以自制一个可抽动的投影片,边讲边抽动胶片,使细胞图形由一个最后变成两个。要注意的是,可动模型或胶片一定要依核、质、膜、壁的顺序变化,这样既生动又不失科学性(模型设计见课后的小资料)。
  关于细胞的生长,可让学生比较一下教材第19页图1-7中三个细胞内变化最大的结构,那就是液泡。所以,细胞的生长主要是细胞内液泡增大的结果,这一点学生容易理解,但液泡增大的原因以及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生长的原因应该作适当的解释。
  (5)再提出问题,引入胞间连丝。在以上讲述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分裂生长时,是按照单独一个细胞讲述的,那么,随之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一个个单独的细胞是各自孤立的还是互相联系的?如果是互相联系的,要靠什么来联系呢?学生从观察中看到,洋葱表皮细胞虽然是一个紧挨一个,却看不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由于以后的课程中要依次讲到组织、器官和整体,所以这个问题在此要说清楚,老师可以将柿胚乳的切片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见到细胞间的细丝――胞间连丝,获取感性认识。然后再让学生打开教材,看彩图二,同时简单说明植物体内的细胞间靠胞间连丝来互相联系,使植物成为一个整体。
  (6)小结本课内容,指出重点,并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生物图的画法和注意事项”。将课堂上画的细胞草图按要求绘制成一幅完整的细胞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