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材料一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出游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城乡居民出游率差距大,反映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 材料二说明,我国部分公民在境外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是缺乏道德修养的表现,也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2)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符合时代要求,部分公民存在不文明行为,这一现实要求我们要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范个人行为具有积极指导作用。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习惯。公民应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将思想道德要求和文明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公民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维护国家形象。

(4)一个主题班会:用摄像机将校园内乱抛纸屑、杂物的现象摄下来,在班会上播放,用事实说话,让同学们谈感受,要求同学自觉养成文明习惯。

如: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书,让全体学生签署卫生文明公约,进行卫生评比等。再如:组织学生“卫生志愿者”报名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维护校园卫生。

 

3、(1)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传统文化也有发展的过程。要如实地把传统文化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这要求我们首先要继承和保护优秀文化遗产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辩证的否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既克服又保留、既继承又发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和为贵”、“和而不同”等理念,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如某校对孩子的“复古”做法,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③坚持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成长。对待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特征,与现时实际相联系,推陈出新,发扬光大,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2)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视“文化竞争力”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重视“文化竞争力”,加强文化建设也有利于加强党的思想领导。(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方面答亦可)

 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我国的国家职能,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能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③ “文化竞争力”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0  3357  3365  3371  3375  3381  3383  3387  3393  3395  3401  3407  3411  3413  3417  3423  3425  3431  3435  3437  3441  3443  3447  3449  3451  3452  3453  3455  3456  3457  3459  3461  3465  3467  3471  3473  3477  3483  3485  3491  3495  3497  3501  3507  3513  3515  3521  3525  3527  3533  3537  3543  3551  4470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