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燃烧需要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灭火时,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即可:移走可燃物;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由于着火的原因、环境各不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灭火方法,不能盲目照搬教材知识。同时要注意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在灭火时,只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不能降低着火点。

[例题2]2010年8月,希腊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森林火灾至少造成六十人死亡,一百多人受伤,仅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据说就有三千人无家可归。开辟防火带(用于防火的通道)是灭火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树林中间开辟防火带的主要目的是(   )

A.便于消防人员快速通行                B.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C.减少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析:根据灭火的三种方法:①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②隔绝氧气,③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森林发生火灾,开辟防火带是为了将可燃物隔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答案:B

黑色陷阱:解答本题时,很多同学易错选答案A,出错原因是误解了题目所考查的意图,即灭火的三个原理,在解题过程中应注意结合生活实际,从这三个原理中寻求答案。

针对训练:

2.下列关于灭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B.木材着火,用水泼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

D.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用湿布覆盖--隔氧又降温

答案:B 解析:用水灭火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而是利用水蒸发时从环境中吸收热量,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B错误;A、C、D三项采取的灭火方法与其对应的灭火原理均正确。

探究:根据日常生活的现象和有关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可逐步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如煤在空气中一般不会自动燃烧起来,这是因为没有足够高的温度,因此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有些物质(如石头、砖头、水等)即使在足够高的温度下,且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时,也不会燃烧,这是因为这些物质不具有可燃性;酒精灯的熄灭方式是用灯帽盖灭,那是因为没有了氧气。这样就可以归纳出燃烧的条件了,即物质具有可燃性;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例题1]打火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下图是普通电子打火机的实物照片。下面可以做到符合燃烧条件能打火的组合是(   )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燃烧应具备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⑤燃料),(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通风口),(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①压电陶瓷),故选A。

答案:A

绿色通道:

解答这一问题要从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入手,只要同时具备了这三个条件,燃烧就可以发生。

针对训练:

1.《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被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使火势烧得更。

解析:“火箭”为木船提供了热量,使温度达到了木船的着火点,且与空气接触,满足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木船起火燃烧;部分船只逃脱是由于它们隔离了可燃物;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东风”为木船提供了充足的氧气,故火势更旺。

答案:(1)提供热量,使木船达到着火点 (2)移走可燃物

(3)充足的氧气

 0  2875  2883  2889  2893  2899  2901  2905  2911  2913  2919  2925  2929  2931  2935  2941  2943  2949  2953  2955  2959  2961  2965  2967  2969  2970  2971  2973  2974  2975  2977  2979  2983  2985  2989  2991  2995  3001  3003  3009  3013  3015  3019  3025  3031  3033  3039  3043  3045  3051  3055  3061  3069  44734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