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军阀割据的形成和中国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要求掌握军阀割据的形成及社会根源,“府院之争”,张勋

      复辟及失败,护法运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概况,中无的壮大。         

  (二)、思想目标:

① 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在华相互争夺、分而治之,是导致中国军阀割据、混战、人民苦难的重要原因。                                      

② 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帝制注定要失败。                                                     

③ 使学生认识:护法运动是孙中山发动的又一次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它的失败再次说明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④ 使学生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能力目标:通过对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和护法运动失败原因的探讨,

      培养学生抓住本质、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军阀割据的形成、张勋复辟、护法运动。                     

三、教学难点:“府院之争”、护法运动。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                                                 

(一)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1、  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直糸、皖糸、奉糸、滇糸、桂糸)              

2、  军阀割据形成的根源:中国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侵略政策下的必然产物。                                       

3、  军阀混战及危害。                                             

(二)   张勋复辟:                                                       

       1、“府院之争”(复辟背景)---实质是美、日的争夺。                 

       2、张勋复辟(1917、7)                                    

3、反对张勋复辟的斗争---孙中山《讨逆宣言》                       

4、  段祺瑞重掌北京政权。                                                 

(三)   护法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1、  兴起原因                     

2、  护法运动的兴起              

3、  护法运动的失败(失败原因)                                          

(四)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  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概况                             

2、  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南张北周”、荣氏兄弟               

3、  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              

                    

 

 

 

 

 

 

 

 

 

 

 

 

 

 

 

 

 

 

 

 

 

 

 

 

 

 

 

 

 

 

 

 

 

 

 

第八章             近代前期的文化(1840---1919年)

 

本章分析:第一部分:经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社会的急剧变化,不能不影响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进程。第二部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传入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用资本主义方式来思考中国的问题和前途,必然使传统的封建文化遇到挑战。第三部分: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华民族并未沉沦下去,先进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等,进行了艰难而又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从而使古老的中国文化在扬弃中获得了新生。

第一节    “西学东渐”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掌握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李善兰、华蘅芳、徐寿、詹

        天佑、冯如的科技成果;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二)    、思想目标:                                                  

1、  通过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科技界、教育界“西学东渐”格局的

   形成,使学生认识中国倾家荡产代文化发展的艰辛与特点。           

2、  在创造和发展近代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先进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始终不忘救国,通过对他们的突出事迹的讲解,教育学生继承并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三)    、能力目标:                                                   

通过对近代前期思想史、科技史、教育史突出成就的介绍,引导学生总结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史实、树立观点、形成概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近代思想、近代科技。                                    

三、教学难点:对“西学东渐”形势的认识和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近代思想:                                                

1、  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                                      

2、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主张                        

3、  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4、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5、  维新运动时期思想的发展---严复的《天演论》              

6、  20世纪革命派的思想----三民主义无反顾                          

  (二)、近代科技:                                                        

1译书机构的出现                                                  

2、  李善兰和《方圆阐幽》                                      

       3、华蘅芳、徐寿的译著和科技成就                 

4、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                                     

5、冯如试制飞机                                      

  (三)、近代教育:                                              

1、  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                             

2、  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                           

3、  清末新学制的制订和科举制的废除                              

4、  民国初年的教育----蔡元培的“五育”教育。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

 

 

 

 

 

 

 

 

 

 

 

 

 

 

 

 

 

 

 

 

 

 

 

 

 

 

 

 

 

第二节             新旧交替时期的文学、艺术和史学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诗歌、小说、戏剧、绘画、史学的主要成就。     

(二)   、思想目标:                                       

1、  新旧交替时期,我国的一批诗人、小说家、艺术家、史学家等,他们怀着爱国热情,勇于探索和革新,从而推动我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近代上爱国主义和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              

2、  通过对近代前期文学、艺术、史学成就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我国近代文化发展出现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以及在新旧变革中发展的转机,从而加强学生对近代中国国情和文化在推动我国近代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用列表的方式,总结我国近代前期文学、艺术、史学的主要成就,从而培养他们综合归纳掌握历史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教材所引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诗界革命”和“史学革命”的特点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诗界革命”、“谴责小说”、“史学革命”。                  

三、教学难点:对“诗界革命”和“史学革命”的特点与实质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   、近代文学:                                              

1、  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                               

2、  太平天国时期的文学                                     

3、  “诗界革命”---黄遵宪的诗歌                                 

4、  “谴责小说” ---四大小说(补充:刘鹗《老残游记》)            

5、  林纾的译著                                               

(二)   、近代艺术:                                                 

1、  京剧的形成和艺术家                                       

2、  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                                     

  (三)、近代史学:                                                     

       1、“史学革命”口号的提出                                   

       2、梁启超的史学主张                                          

3、  甲骨文的发现。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                                            

 

 

第九章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本章分析: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中国人以俄为师,探索一条新的革命道路。第二部分指出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第三部分指出: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兴起时间、指导

       思想、活动阵地、人物、口号、主要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新

       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二)、思想目标:                                                

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讲述,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2、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以后,新文化的内容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促使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三)   能力目标:

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能力。                     

2、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新发展。

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口号的分析和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背景                                       

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① 时、地、人、阵地、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等。        

③ 指导思想: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三)   德先生和赛先生                                         

1、  口号:民主和科学                                         

2、  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  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四)   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

 

 

 

 

 

 

 

 

 

 

 

 

 

 

 

 

 

 

 

 

 

 

 

 

 

 

 

 

 

 

 

第十章        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本章分析:第一部分概述了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指出“一战”后帝国主义又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国内军阀混战。“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第二部分指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才能把革命引向胜利,为此, 中共加快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第三部分指出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兴起了,革命的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为此,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大革命失败。                                        

第一节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国共合作的背景,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新旧三民 

      主义之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区别,黄埔军校的建立。  

 (二)思想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革命统一战线政策是中共在总结经验教训、正确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当时没有提出党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留下了隐患。由此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并帮助学生树立辩证看待历史的观点。       

2、  使学生认识: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和许多仁人志士曾百折不挠,付出巨大的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而激发学生为国效力的责任感。                                              

 (三)、能力目标:                                               

1、  通过分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指导学生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分析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三、教学难点:对国共合作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对“党内合作”方式的理 解。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  国共合作的背景(条件)                                     

 必要性:①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军阀混战的加剧;

         ②“二七惨案”的教训。                        

 可能性:①共产国际的促进;                        

         ②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                         

       ③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④中共“三大”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2、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①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准备工作的完成           

②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三大政策”为核心内容

③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④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    

3、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意义                     

  (二)、黄埔军校的建立                                     

1、  建立背景(条件)                                

2、  建立:1924年、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3、  作用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               

 

  

第二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冯玉祥北京政变,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和孙中山的逝世,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彭湃领导的广东农民运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      

        罢工,广东革命政府两次东征,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国民革命军的组成。

 (二)、思想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挽救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他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里。                  

2、  使学生认识:广东等省农民运动发展起来,五卅运动迅速掀起反帝斗争的高潮,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是国共合作的成果,是与中共的积极推动分不开的。                                  

 (三)、能力目标:                         

1、  通过孙中山北上宣言、途中言论和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在五卅运动中的不同表现的分析,引导学生分别得出孙中山为挽救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和中无是反帝斗争主力军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国共合作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具体讲述,并引导学生将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归纳概括为“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从而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三、教学难点:冯玉祥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冯玉祥北京政变和孙中山北上                                      

1、  冯玉祥北京政变----1924年囚曹驱宣统                          

2、  孙中山北上---《北上宣言》                        

3、  孙中山逝世---1925年3月12日

  (二)、农民运动的发展                                              

1、  农民运动发展的原因                                  

2、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办                                      

3、  广东等省农民运动的发展                                          

  (三)、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1、  五卅运动---五卅惨案、工商学联合会                          

2、  省港大罢工---沙基惨案(世界上时间最长的罢工)

3、  五卅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1、  第一次东征(原因、概况)                                 

      2、广东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国民革命军的组成               

3、第二次东征                                                 

4、  东征胜利的原因和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的意义。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

 

第三节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北伐的背景、对象、方针、简况和胜利;冯玉祥五原誓师;工农运动的发展;帝国主义制造的“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和“南京惨案”;汉口、九江工人收回英租界。                                    

 (二)、思想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国共两党应当合作合力进行民主革命,打击共同的敌人;并初步理解用革命武装来反帝反封建是完全必要的,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2、  通过叶挺独立团的屡胜强敌和人民收回英租界的成果,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共产党人在北伐中的先锋作用,懂得中国革命的每一个胜利都来之不易。                                                  

3、  通过帝国主义制造惨案、公开干涉中国革命的事实,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人民革命必须坚持反帝反封相结合的基本观点。           

   (三)、能力目标:                                                        

1、  引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运用文献资料、提取有效信息以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北伐战争胜利进军”这一中心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理解革命高潮形势和历史整体性的能力。        

3、  通过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北伐的胜利进军;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三、教学难点:分析归纳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北伐的胜利进军                                            

1、  北伐的背景(条件):                                          

必要性:①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目的) 

        ②直奉携手“反赤”,进攻湖南的国民革命军 

可能性:①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②工农运动高涨,形成反帝高潮                   

        ③广东革命(国民)政府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

        ④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2、  北伐的对象和方针                                          

3、  北伐的胜利进军----两湖战场是主战场                        

4、  冯玉祥响应北伐----五原誓师                         

5、  奉鲁军阀的勾结的北伐的深入                              

6、  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归纳补充):                       

 

① 北伐是正义战争,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上海、湖南)   

②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国共合作是可靠保证         

③ 北伐作战目标明确、方针正确                  

④ 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先锋作用              

⑤ 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                            

⑥ 苏联的帮助                          

⑦ 两次东征,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1、 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制造“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

2、 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这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侵略权益。                           

五、教师小结。                           

六、处理作业。

 

第四节    大革命的失败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表现;李大钊

         殉难;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二)、思想目标:                                                 

1、  通过对本章的总结,使学生认识这场大革命的历史功绩和重大意义。

2、  通过大革命的失败,使学生理解革命领导权尤其是军权掌握在什么人手中,关系到中国民主革命的前途和命运,认识无产阶级坚持自己领导地位的极端重要性。                             

3、  通过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镇压革命的事实,使学生认识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常强大、极其凶残,革命难免在曲折和失败中前进。            

  (三)、能力目标:                                                  

         通过对大革命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的讨论、总结,培养学生分析、归

         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三、教学难点: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四、教学过程(教学提纲):                                          

   (一)、“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1、“中山舰事件”----夺取军权                                    

       2、“整理党务案”- --夺取党权                               

   (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  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准备                                      

2、  陈独秀继续妥协退让                      

3、  “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                           

4、  李大钊遇害                                         

   (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  汪精卫压制工农运动和策动反动军官叛乱                          

2、  “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