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图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甲是亚硫酸氢钠粉末投入稀硝酸溶液中的有关图象 | |
B. | 乙是等pH的MCl2和NCl2溶液稀释时pH变化图象,由此可推测M的金属性较强 | |
C. | 由丙可知,双氧水在有催化剂存在时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O2(l)═2H2O(l)+O2(g)△H=-2(Ea2′-Ea2) kJ•mol-1 | |
D. | 丁是向硝酸银溶液中滴加氨水时,沉淀质量与氨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图象 |
5.卤族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很多,我们可以利用所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相关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它们.
(1)卤族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p区;溴的价电子排布式为4s24p5.
(2)测定液态氟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实验值大于20,原因是存在因氢键形成的缔合分子(HF)n.
(3)请根据下表提供的第一电离能数据判断,最有可能生成较稳定的单核阳离子的卤素原子是碘(写出名称).
(4)已知碘酸(HIO3)和高碘酸(H5IO6)的结构分别如图1、2所示:
请比较二者酸性强弱:HIO3>H5IO6(填“>”、“<”或“=”),原因是碘酸中非羟基氧原子数多,其正电性更高,导致I-O-H中O的电子更向I偏移,越易电离出氢离子,酸性强于高碘酸
(5)BCl3是一种非金属氯化物,其分子中B-Cl键的键角为120°,写出一种与BCl3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CO32-.
(6)如图3为碘晶体晶胞结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碘分子的排列有2种不同的取向,2种取向不同的碘分子以4配位数交替配位形成层结构
B.用均摊法可知平均每个晶胞中有4个碘原子
C.碘晶体为无限延伸的空间结构,是原子晶体
D.碘晶体中存在的相互作用有非极性键和范德华力
(7)已知CaF2晶体(如图4)的密度为pg/cm3,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①阳离子的配位数为8.
②晶胞边长a=$\root{3}{\frac{312}{ρ•{N}_{A}}}$cm(用含p、NA的代数式表示)
(1)卤族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p区;溴的价电子排布式为4s24p5.
(2)测定液态氟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实验值大于20,原因是存在因氢键形成的缔合分子(HF)n.
(3)请根据下表提供的第一电离能数据判断,最有可能生成较稳定的单核阳离子的卤素原子是碘(写出名称).
氟 | 氯 | 溴 | 碘 | |
第一电离能(kJ/mol) | 1681 | 1251 | 1140 | 1008 |
请比较二者酸性强弱:HIO3>H5IO6(填“>”、“<”或“=”),原因是碘酸中非羟基氧原子数多,其正电性更高,导致I-O-H中O的电子更向I偏移,越易电离出氢离子,酸性强于高碘酸
(5)BCl3是一种非金属氯化物,其分子中B-Cl键的键角为120°,写出一种与BCl3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CO32-.
(6)如图3为碘晶体晶胞结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碘分子的排列有2种不同的取向,2种取向不同的碘分子以4配位数交替配位形成层结构
B.用均摊法可知平均每个晶胞中有4个碘原子
C.碘晶体为无限延伸的空间结构,是原子晶体
D.碘晶体中存在的相互作用有非极性键和范德华力
(7)已知CaF2晶体(如图4)的密度为pg/cm3,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①阳离子的配位数为8.
②晶胞边长a=$\root{3}{\frac{312}{ρ•{N}_{A}}}$cm(用含p、NA的代数式表示)
4.复盐NH4Fe(SO4)2俗称铁铵矾,下列有关其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0 168590 168598 168604 168608 168614 168616 168620 168626 168628 168634 168640 168644 168646 168650 168656 168658 168664 168668 168670 168674 168676 168680 168682 168684 168685 168686 168688 168689 168690 168692 168694 168698 168700 168704 168706 168710 168716 168718 168724 168728 168730 168734 168740 168746 168748 168754 168758 168760 168766 168770 168776 168784 203614
A. | 该溶液中K+、Mg2+、H+、NO3-不能大量共存 | |
B. | 溶液中的NH4+与Fe3+均发生水解反应,且相互促进 | |
C. | 加入金属铜与Fe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3Cu=2Fe+3Cu2+ | |
D. | 向其中滴入Ba(OH)2溶液恰好使SO42-完全沉淀:NH4++Fe3++2SO42-+2Ba2++4OH-=2BaSO4↓+NH3•H2O+Fe(OH)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