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燕国材《谈谈道德内化问题》,》,《中学教育》1997年第6期
4.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开明出版社
3.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徐匡迪:《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
我看到过太多班主任工作的结论:只有严师才能带出好班。我想,一个合格的班主任,“严格”不应是班级工作的主旋律。除了对学生以严相待、明令禁止外,作为一个肩负学校德育工作大任的一班之主,除了权威,还必须要用温情去感化学生。
爱因斯坦曾说:“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目的,过分强调单纯德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伦理教育的损害。”陶行知先生曾经呼唤“建筑人格长城”,今日的教师更应该不断丰满自己的人情味,共同建筑新的“人格长城”。我想,“感化”教育肯定是我们理想中的“人格长城”中最坚硬的磐石之一。“感化”教育也并不仅仅适用于问题学生,它适用于任何层次的学生。运用和风细雨式的“感化”教育方式来处理班级事务,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往往能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状态中很好地解决班级事务。
当然,用行为去感化学生,并非是包庇纵容,纵恶助邪,也不是以牺牲教师的自尊来换取所谓学生的“感悟”。理想的模式应是:智慧地揣摩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真诚、坦诚地运用感化教育方式,同时保持原则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师生平等和谐相处的场景,不应只出现在两千年前吧。
参考书目:
1. 菽主:《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通过两个月的接触沟通,该生的自卑、封闭状态,有大幅度的改观。首先,他对班主任十分信任,生活或学习中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能及时跟班主任沟通。这样的情况,有利于情感的宣泄,避免其再次走入心理的死胡同。其次,家庭氛围的回暖让他心理上的自卑心理也有所减轻,他与他人(同学、老师等)的交往也变得轻松随意起来。同时,心理状态的改变,也对他的学习成绩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从月考成绩看,该生的年级排名进步了近50名。学习状态逐渐进入良性循环。
在对该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个遗憾,即老师与家长配合的缺失。开学之初,我也尝试过与该生父亲沟通,但由于各种原因,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是家长心理也存在着一些理解偏差,忽视孩子心理问题,认为父子之间的相处不过如此而已),因此之后便逐渐将辅导重心转向学生心理的治疗上。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辅导是呈分离状态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的效果(至少该生现在的家庭氛围与正常家庭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因此在与该生以后的相处过程中,我计划增进与其家长的联系,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形成老师、家长默契配合,共同辅导的良好局面。
5.恰到火候:直面正题
从那天开始,他喜欢来找我聊天了。从学习烦恼到寝室趣闻,甚至还会谈谈某个明星的相貌,某部小说的优劣。在一次又一次的轻松交谈中,久违的笑容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他的脸上。终于有一天,他也轻描淡写地说到了他的家庭,说到了自己和父亲和继母发生的一些故事。
我知道他的心扉已向老师打开。我动情地说:“孙××,老师给予学生关爱,是天经地义的。人的一生,就是靠着被爱和施爱活着的。但老师的爱只是众多爱中的一种。为什么你会觉得吕老师还可以,那是因为你了解老师,并且相信老师。人与人就是这样,只有试着相互了解,才能彼此和谐相处。你了解你的家人吗?老师很想解开你心里的疙瘩,让你能够找到人世间最感人的亲情。”听了我的话,他似乎也若有所思。他向我具体诉说了家里的一系列事情。数实话,要让一个16岁的少年承受这么重的压力,我的心里很难受。
我决定从他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入手。他一直对父亲的一句话耿耿于怀。他父亲曾经对他说:“你的事我管不了。你自己解决。我的事你也不用管。反正我有养老金。怕什么!”他认为说这话的父亲太冷酷。我这样跟他说:“你看,你现在的文化知识比你爸爸高了。老年人没有我们年轻人懂得讲话技巧。如果我这样说,‘我年纪大了,你的事真的是心有余力不足。所以,你要学会自己面对这个世界了。我呢,幸好有养老金,所以应该不会拖你的后腿。你不用担心我。’ 你看你的感觉会不会不一样?”他表示听了这话心里很感动,感觉完全不一样。他也开始回忆平时生活的点滴,最后总结出:父亲是一个想法简单不懂得表达情感的人;继母是一个较好相处的人,可能自己给她表示亲近的机会太少了。
打铁趁热,我又向他灌输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体谅的重要性,以及子女在家必须做到的孝道,等等。学校通知三天后召开家长会。我试探地问了他家里谁会来参加。他沉默了一会儿,平静地说:“高一时的家长会我压根没通知家长。说实话,我这两天一直在矛盾要不要他们来开家长会。但听了您的分析,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当在家长会上看到孙××带领着一个中年女子走进教室。我心里的那块大石头终于“扑嗵”一声落了下来。
一次晚自修坐班,他拿了自己的一篇周记给我看,第一句话就是:我的班主任,very good。他把开学以来我和他接触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了下来,字里行间是满满的感激。我的眼眶湿润了。
4.一个玩笑:走出阴霾
随着班级卫生工作的渐入轨道,师生交往的日渐熟络他的个性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上课睡觉的情况越来越少了,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竟然敢在我面前开玩笑了。我清楚地记得他和我开的第一个玩笑:“吕老师,每天爬五楼(我们教室在教学楼的五楼)对我们来说很痛苦,对你来说太好啦--正好帮你减肥嘛!”(注:本人生完小孩后体重增重10斤)。听到这句话,我心里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等一个学生的玩笑,我想没有一个老师是像我这样“望眼欲穿”的!他的这一句无心的玩笑话,不正向我表明他内心思想的转变吗?我急忙回答:“孙××,看来你很会运用哲学中的辩证思想看问题嘛!是啊,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看似坏事,说不定也可以变成好事呢!”我想,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的言外之意,他已经捕捉到了。
3.渐入佳境:自信复苏
做了卫生委员后,借着班级事务,我和他的接触就多了起来。最初工作方法指导。从早中晚三次的值日卫生安排,到具体工作的落实,以及每个礼拜的教室大扫除、寝室内务整顿,管理班级卫生劳动其实是一项具体而烦琐的工作。开始时,我协助他细致地安排好人员,指导他怎样就卫生工作与同学的沟通协调。他也从最初的无所适从,慢慢变得得心应手了。并且,我有意识地在全班面前给他“发号施令”的机会,并适时地向同学介绍他会班级所做的默默无闻的贡献。不久,他在班里的“地位”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走在路上,他的头明显地比以前抬得高了。
除班级事务外,在生活学习方面,我对他也较为关注。比如发现他英语成绩不好,就每周一次帮他巩固单词的背诵;有时也送他一些小礼物,让他觉得生活中处处有希望和惊喜。
2.出现转机:担任班委
很快迎来第一次学校大扫除。由于新班级组建,个别学生在打扫过程中出现了偷懒现象。孙××同学的卫生任务是扫地。当个人任务完成后,他不声不响地帮别的同学拖起了地。这一举动正好被我看到。大扫除结束后,我轻轻地拍了他的肩膀,赞赏地说:“孙××,真不错。现在像你这样热爱劳动、无私奉献的人真是太少了!你今天的举动让老师看到了一颗光辉的灵魂。走!老师今天请你吃冰淇淋吧!”没想到,他只是腼腆一笑,淡淡地说了一声:“不用了。”但我从他的微笑中看出,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很高兴。
事后在班团课上,我对那次大扫除作了评价和分析,并重点向其他学生介绍了孙××同学的举动。了解到他有做班干部的经验,我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担任班级的卫生委员一职。沉默一刻后,他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