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了解:溶液的概念;溶质,溶剂的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转换的方法;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 溶液的概念就是9个字: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不一定是液体的,只要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物质,都可以认为是溶液。
② 一般简单的判断方法: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的时候,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在同一个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特别容易判断错误的是,经过化学反应之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③ 概念: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只是说明在该温度下,不能够继续溶解该物质,但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比如说,在20℃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氯化钠晶体,但还可以溶解硝酸钾固体。
判断:判断是否是饱和溶液的唯一方法:在一定温度下,继续投入该物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物质的质量减少,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当溶液中出现有固体时,则该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固体的饱和溶液。
转换: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
改变溶解度,实际一般就是指改变温度,但具体是升高温度还是降低温度,与具体物质溶解度曲线有
④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表示某物质在相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2)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3)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4)表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⑤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
判断某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2)
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3)
判断不同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趋势
(4)
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的方法
(5)
判断析出晶体量的多少
⑥ 溶液中有关的计算公式:
(1)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解度=
(饱和溶液中)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典型习题: